一、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欣[1](1977)在《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 研究铬在各种地质作用中的地球化学特性,无疑对地球物质中铬元素运动规律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铬尖晶石是富集铬的成矿组分及条件的灵敏指示剂,故我们十分重视对铬尖晶石化学成分的研究。河南某铬铁矿区的蚀变铬尖晶石,其成因与混合岩化交代作用有关。由于以往对原生铬尖晶石在形成以后的蚀变或演化的研究甚少,以致出现把
黄增保[2](2012)在《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文中认为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位于祁连山西段,中祁连地块与南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出露的岩石单元可分为地幔变质橄榄岩和堆晶杂岩两部分,其中以堆积杂岩发育为特征,并产有铬铁矿矿体。在岩体南侧发育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自北而南,形成带状展布的变质地幔橄榄岩→含铬镁铁-超镁铁堆积杂岩→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石组合,构成较为典型的蛇绿岩剖面。大道尔吉铬铁矿床成矿母岩为堆晶杂岩系,可分为三个堆晶旋回,其中以第三堆积旋回最为发育,大部分工业矿体均产于该层中。每个堆积旋回底部为含铬的超镁铁质纯橄岩,向上变为由异剥橄榄岩→透辉石岩→辉长岩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互层的层状杂岩,最终变为单一的镁铁质均质辉长岩,呈韵律层产出。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是相对富镁及富铬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在开放体系中,并在较高压力下由晶体重力结晶分异作用下形成。镁铁-超镁铁堆积杂岩中辉石橄榄岩Sm/Nd同位素年龄为441±58Ma,代表了成矿岩体侵位时的年龄。另外,还测得侵入于该杂岩体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和谐年龄为462.9±1.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初步将大道尔吉镁铁-超镁铁杂岩形成年龄定为早奥陶世。大道尔吉蛇绿岩套壳层熔岩岩石类型为玄武安山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来源于一个中度亏损的地幔源区,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消减作用的影响,兼有N-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说明大道尔吉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弧后盆地环境(SSZ型)。大道尔吉铬铁矿体工业矿体主要产于堆晶杂岩中第三堆积旋回的底部纯橄岩-含辉纯橄岩中,在地幔橄榄岩中的铬铁矿体较少。矿体主要由各种浸染状的铬铁矿石组成。矿体围岩为纯橄岩,副矿物铬尖晶石与造矿铬尖晶石的成分相似,表明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是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属早期岩浆矿床。
田亚洲[3](2015)在《新疆萨尔托海蛇绿岩中高铝型铬铁矿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在我国西藏和俄罗斯极地乌拉尔等地的蛇绿岩铬铁矿中新发现了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群,使得对此前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提出了质疑。铬铁矿中为什么会产有金刚石等深部地幔矿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异常矿物在全球不同类型和构造背景的蛇绿岩铬铁矿和地幔岩中是否普遍存在?其科学意义何在?新发现使得蛇绿岩型铬铁矿的成因,尤其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成因和深部地幔作用,成为板块构造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的前沿性科学问题。本文选择了新疆达拉布特蛇绿岩和其中的萨尔托海铬铁矿为研究目标。萨尔托海铬铁矿为高铝型,产在晚古生代的蛇绿岩中,已发现金刚石的西藏罗布莎和俄罗斯极乌拉尔铬铁矿均为高铬型,后两者的蛇绿岩形成时代分别为中生代和早古生代。说明萨尔托海与西藏和俄罗斯的铬铁矿不仅矿石类型不同,并且分属不同的造山带。因此,探讨其中是否含有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及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开展了达拉布特蛇绿岩和萨尔托海铬铁矿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综合研究和铬铁矿人工重砂选矿。研究内容包括蛇绿岩和铬铁矿的主、微量和铂族元素,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学和单矿物微量元素,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分析,铬铁矿人工重砂单矿物分选和选出矿物的成分、结构和包裹体分析,以及基性岩类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主要取得如下进展:(1)达拉布特蛇绿岩形成于弧后扩张脊并受俯冲流体/熔体影响。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含少量纯橄岩和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Mg#在54-62之间,Cr#在39-48之间,橄榄石Fo值在90-93之间。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REE都低于球粒陨石,且具有LREE富集的U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REE介于深海和SSZ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REE之间,高场强元素Ti vs Yb和Ti vs Dy图解都显示单斜辉石可能是地幔橄榄岩含水部分熔融的残余。根据方辉橄榄岩中共存的橄榄石-尖晶石平衡计算,获得方辉橄榄岩的氧逸度在FMQ-0.14至FMQ+0.96之间,具MOR到SSZ过渡的特征,或弧后盆地至岛弧过渡的特征。地幔橄榄岩的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橄榄石和尖晶石的主量元素成分也具有MOR到SSZ过渡的特征。尖晶石Cr#vs Mg#以及尖晶石Cr#与共存橄榄石Fo值图解显示,方辉橄榄岩为原始地幔20%-25%部分熔融的残余。蛇绿岩中基性岩类具有N-MORB和E-MORB的特征,表现出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亏损,而大离子亲石元素U、K、Pb、Sr等富集的特点,反映俯冲带物质成分加入,尤其,基性岩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有壳源物质的加入。(2)通过蛇绿岩中基性岩的锆石U-Pb定年,限制了洋盆演化至少持续到早石炭世。本研究获得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木哈塔依蛇绿岩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在(393.9±3.0)Ma之间,为达拉布特蛇绿岩形成的年龄。萨尔托海辉长岩脉锆石U-Pb年龄为(359.4±1.0)Ma,达拉布特辉长岩脉锆石U-Pb年龄为(342.0±2.7)Ma,阿克巴斯套辉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357.6±2.4)Ma,阿克巴斯套辉石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350.6士4.0)。这些岩脉形成于大洋扩张的过程中由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侵入于地幔橄榄岩中形成,表明大洋扩张持续到早石炭世。(3)通过重砂选矿首次在847Kg萨尔托海高铝铬铁矿中发现了超高压,强还原性和壳源的20余种矿物。其中包括金刚石、单质铬、自然铁和单质硅等自然元素类;碳化物碳硅石;铁镍、铁镍铬合金等金属合金;方铁矿、金红石、赤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独居石、石英和铬尖晶石等氧化物类;方铅矿、闪锌矿、针镍矿、赫硫镍矿和毒砂等硫化物类;镁橄榄石、顽火辉石、透辉石、蛇纹石、锆石和长石等硅酸岩类。这些矿物与俄罗斯极地乌拉尔以及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可以对比,表明了萨尔托海高铝铬铁矿可能和高铬铬铁矿一样,存在深部地幔成矿阶段。(4)在铬铁矿中发现了大量的含水和无水的硅酸盐原生矿物包体。包括透辉石,顽火辉石,镁橄榄石,钠-金云母,Na-Cr韭闪石,钠长石等。铬铁矿选矿发现的壳源矿物金红石原岩为变基性岩,锆石中也存在大量的壳源含水矿物包体。这些矿物的出现暗示了铬铁矿在浅部含水上地幔的成矿过程。计算所得铬铁矿成矿的母岩浆A12O3、TiO2和FeO/MgO与MORB相似,表明成矿与含水的MORB熔体有关。(5)提出了萨尔托海深部预富集和浅部改造成矿的成因模式。俯冲板片进入地幔过渡带,发生熔融,形成富Si、Cr、C、Fe、Ni等元素的强还原性流体,并在过渡带形成金刚石、碳硅石、单质硅、单质铬、单质铁、方铁矿、Fe-Ni合金等矿物。这些矿物在在扩张脊下方向上运移过程中被包裹于过渡带顶部或上部(<14GPa)的铬铁矿中。铬铁矿在此阶段初步富集,携带这些超高压和强还原性矿物进入浅部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板片断裂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同化俯冲板片,携带俯冲带壳源锆石和金红石等物质,进入弧后扩张脊中的岩浆房中,形成含水的MORB型岩浆并与地幔橄榄岩发生大规模的岩石/熔体反应,改造之前初步富集的铬铁矿,形成萨尔托海高铝型铬铁矿。铬铁矿形成时岩浆为MORB型贫硫和贫PGE岩浆,使得铬铁矿中几乎没有原生的铂族矿物和贱金属硫化物存在,而在岩浆演化后期,由于硫逸度不断增加、温度降低,形成赫硫镍矿、针镍矿等贱金属硫化物和硫钌矿等铂族矿物赋存于铬铁矿的裂隙间或粒间基质中。
刘飞,杨经绥,陈松永,梁凤华,牛晓露,李兆丽,连东洋[4](2013)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OIB型玄武岩的厘定及其形成环境》文中指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西段分为两支,南带蛇绿岩的成因对整个缝合带的性质和构造背景的探讨起到十分关键作用,但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研究程度一直十分薄弱。本文报道了南带的东波蛇绿岩中洋岛型玄武岩及有关沉积岩的发现和成因探讨。东波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和透镜状纯橄岩)和上覆火山-沉积岩组成,未见堆晶岩和枕状熔岩等典型洋壳端元。火山-沉积岩盖层为一套稳定的海相层序,主要由硅质灰岩、红色硅质岩等沉积岩和玄武岩和玄武火山碎屑岩组成。OIB型玄武岩的特征表现为低SiO2和MgO,高TiO2、P2O5和(K2O+Na2O),富集Nb、Ta,亏损Th、K、Pb、Sr。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数据显示,该玄武质源区来自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2%~5%的部分熔融。成分研究显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为洋岛或海山和大陆边缘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以上证据表明,东波火山-沉积岩层序具有典型海山特征,与世界上典型的地幔柱型蛇绿岩可对比,属于地幔柱热点活动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地幔柱热点在与冈瓦纳大陆北缘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但促使YZSZ西段南带(达巴-休古嘎布)特提斯洋盆打开,还可能与YZSZ蛇绿岩中普遍包含金刚石等异常地幔矿物群有直接的动力学关系。
于晓敏[5](2020)在《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查阅资料、野外勘查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崂山绿石”的矿区地质概况,并进行了宝石学特征测试。此外还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玉石的结构特征、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探究“崂山绿石”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提供依据。“崂山绿石”为绿色-暗绿色,整体具蜡状光泽,局部具丝绢光泽,微透明-不透明,折射率为1.560-1.568,摩氏硬度为4.45-5.20,平均相对密度为2.56-2.71,具显微片状、鳞片状、纤维状及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属蛇纹石玉。偏光显微镜下可看到主要的矿物成分为蛇纹石,次要矿物有绿泥石,部分样品还有菱镁矿、橄榄石和辉石,副矿物有黑色金属矿物,岩石学名称为蛇纹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玉石的主要成分为叶蛇纹石,主要由橄榄石蚀变而来;绿泥石主要为叶绿泥石及斜绿泥石,其形成温度为200℃左右,由辉石蚀变而来;而尖晶石族矿物则为磁铁矿和铬铁矿,磁铁矿具变质成因,铬铁矿发育环带,核部具岩浆成因,计算其形成平均温压为1348℃、3.1GPa,结合投图结果显示其来源于俯冲带附近的亏损地幔橄榄岩;边部具变质成因,形成温度低于500℃;部分样品残留的原岩中的橄榄石属于镁橄榄石及贵橄榄石,投图显示来源于地幔橄榄岩;残留的辉石大部分属透辉石,还未完全蚀变。红外光谱测试显示玉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蛇纹石,还有部分碳酸盐矿物的谱峰;拉曼光谱显示蛇纹石多为叶蛇纹石,有少量利蛇纹石,此外测试到了绿泥石、菱镁矿、磁铁矿、橄榄石和辉石,与电子探针及镜下鉴定结果一致。全岩主量元素结果表明岩石整体烧失量较高,蛇纹石化程度较深,投图结果显示岩石属于变质橄榄岩,且其成分较原始地幔橄榄岩相对富Mg,而较亏损易熔组分(Al、Ca),说明蛇纹岩原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部分熔融。整体分析表明,“崂山绿石”为蛇纹石玉,岩石学名称为蛇纹岩。原岩是靠近俯冲陆壳板块的地幔楔处发生部分熔融的橄榄岩,随后与俯冲带带入的流体发生反应,辉石蚀变为绿泥石,橄榄石蚀变为蛇纹石,并生成磁铁矿,原岩中的铬铁矿边部受到富铁流体交代蚀变为磁铁矿,最终变质为蛇纹岩。
韦少港,董国臣,莫宣学,申俊峰,张翔,薄海军,任龙[6](2014)在《金矿自然重砂矿物组合规律及其找矿指示意义》文中提出对云南、海南、江西、湖北、河南、新疆、浙江、山东、辽宁等27个省185个典型金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重砂矿物对金矿具有良好的响应,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铅矿、辰砂等对寻找金矿具有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斑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重晶石+闪锌矿+白铅矿+金红石,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毒砂+雄(雌)黄,而造山型+矽卡岩型+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辰砂。不同区域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也各有差异,闪锌矿为南方各省金矿床的特征矿物,辰砂和白钨矿为北方地区金矿床的特征矿物,重晶石和白铅矿为西部地区金矿的特征矿物。综合研究认为,自然重砂具有直接找矿和指导找矿的作用,按照特定成因类型和区域金矿床所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对建立矿床找矿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蒙文[7](2006)在《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文中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是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探索在地球发展过程中成矿的时、空、物质的演化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研究矿床成矿系列可以有效地指导找矿预测,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开展。本文选择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南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和黄岗-甘珠尔庙地区开展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研究。在充分整理和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择重点矿床进行解剖,辅以岩石学和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应用成矿系列理论来认识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以内生金属矿床时空分布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和限定,为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大型多金属矿集区的战略靶区优选提供理论依据。在详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区经历了新元古代至晚古生代末古亚洲洋盆形成与闭合阶段、中生代-新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板内构造发育阶段。在充分考虑成矿时间的统一性和时序的演化性、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演化关系基础上,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区带划分,共划分两个成矿区带:北部为南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铜、钼、金、铁、锌、钨、铅、铬成矿带;南部为黄岗-甘珠尔庙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成矿带。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指导思想,在二个成矿带内对矿床进行了研究,共划分为四个成矿系列,二个成矿亚系列。1、南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划分了三个矿床成矿系列:Ⅰ、索伦山-贺根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洋壳超基性-基性岩(蛇绿岩)有关的岩浆岩型铬、铁矿床成矿系列(Ⅰ);Ⅱ、南蒙古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Ⅱ);Ⅲ、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铁、锌、铅、铜、金、钨、银矿床成矿系列(Ⅲ);2、黄岗-甘珠尔庙成矿带划分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其中包含二个成矿亚系列:黄岗—甘珠尔庙地区燕山期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矿床成矿系列(Ⅳ),该成矿系列包含二个成矿亚系列,即:①黄岗-甘珠尔庙地区燕山期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②黄岗-甘珠尔庙地区燕山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对研究区内不同成矿系列的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详细描述了贺根山铬铁矿床、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蒙古国)、朝不楞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沙麦热液型黑钨矿-石英脉钨矿床、大井锡多金属矿床和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的成矿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矿床地质、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包裹体测温等内容,论述了矿床之间的差异性和内在联系。根据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确立了五个区域成矿模式。从成矿构造环境、深部流体、壳幔相互作用、地质事件等方面探讨了成矿的控制因素,并分析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深部流体的积极参与以及地幔物质不均一性与本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在物质上具有耦合关系。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是矿床的集中分布区。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清楚地表明研究区内矿床集中分布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晚中生代二个阶段。其中,晚中生代是最重要的成矿期,这与中国北方中生代140Ma左右的构造体制大转换和120Ma左右的岩石圈减薄过程密切相关。认为370~320Ma成矿事件与洋壳俯冲、削减作用之间的藕合构成了本区第一、第二成矿系列;140Ma左右成矿事件与构造体制大转换之间的藕合构成了本区第四成矿系列;120Ma左右成矿事件与岩石圈减薄过程之间的藕合构成了本区第三成矿系列。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状况和本研究的主攻目标及内蒙古各成矿区带的实际,确定对金、银、铜、铅、锌、锡、钨、钼等进行成矿预测和远景评价。圈定了五个B类成矿预测区,即查干敖包庙铜(银)多金属成矿预测区(V-1)、达来庙铜(银)多金属成矿预测区(V-2)、奥尤特铜(银)多金属成矿预测区(V-3)、查干陶勒盖—朝不楞东银铜多金属成矿预测区(V-4)、黄岗-甘珠尔庙地区钨锡铅锌多金属成矿预测区(V-5)。将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同南蒙古地区进行了对比,认为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但在成矿元素组合方面与南蒙古地区似有差异。南蒙古地区主要产出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铜(钼)矿床,矿床规模较大,成矿元素组合相对简单;而在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从目前发现的矿床(点)来看,其成矿元素组合较为复杂,成矿时间主要为晚古生代与晚中生代,但以晚中生代矿床规模大、数量多,这可能与该区较南蒙古地区更多地受到滨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强烈叠加有关。因此,在该区开展找矿勘查工作即要看到与南蒙古地区的相似性,又要注意其特殊性。
孙君一[8](2019)在《川西拉拉矿区复合岩席的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启示》文中指出层状岩席的组装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近年来引起了强烈质疑。许多作者通过镁铁质岩席的研究认为层状岩席形成于多脉动岩浆组装过程,而用岩浆通道模型论述岩浆型矿床的成矿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川西拉拉矿区发现的一种含矿镁铁质岩席,它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进一步约束。野外观察表明,该镁铁质岩席可以划分出九个岩相带,相邻岩相带为侵入接触关系。九个岩相带以第五岩相带为中心,其岩相学特征向上、下两侧呈现镜像关系。从外到内,依次出现富球粒结构辉绿岩(YWS-1相带)、贫球粒结构辉绿岩(YWS-2相带)、富辉石斑晶辉绿岩(YWS-3相带)、贫辉石斑晶辉绿岩(YWS-4相带)和含白云母铁矿石(YWS-5相带)。这种岩相特征表明了镁铁质岩浆的近连续输入,前导性岩浆层中心的未固结部分成为后续岩浆运动的通道,富矿流体最晚输入。显微镜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和CSD分析发现,各岩相带均具有显微斑状结构,说明各相带均具有至少两阶段固结历史,且最后一次为岩浆快速固结过程。斑晶矿物组合比较相似,主要为云母、角闪石、辉石、Ti-Fe氧化物、斜长石等;但各岩相带主要斑晶矿物及颗粒大小有较大区别:YWS1-2相带斑晶矿物主要为角闪石、云母和Ti-Fe氧化物;YWS-3相带的斑晶矿物除角闪石、云母外,还含有特征的大颗粒辉石;YWS-4相带含有小颗粒辉石及方解石斑晶。YWS-5相带斑晶为Ti-Fe氧化物、白云母、钾长石和石英。这种含水矿物斑晶表明所有岩相带都是挥发分(H2O+CO2)饱和或过饱和岩浆固结的产物,但各岩相带的岩浆具有不同的来源。对各相带代表性晶体进行了EMPA电子探针剖面分析,认为岩席中各相带角闪石均为钛闪石,结晶过程中岩浆成分较稳定;云母可分为两个不同晶体群,YWS1-4相带的云母属黑云母,YWS-5相带云母属白云母,形成于不同的岩浆房中;辉石来自于深部岩浆的循环晶,3种不同晶形、粒度的辉石,代表了3种不同的岩浆过程;磷灰石可分为两个不同晶体群:YWS-5相带的粒状、高P2O5、高F型;其他相带的针柱状、低P2O5、低F型;Fe-Ti氧化物以YWS-5相带含量最多且整体铁含量高于其他相带。据此认为YWS-5相带金属矿物与其他相带金属矿物来源不同,为富矿流体形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席整体为碱性系列辉长岩类岩石。Sr、Nd同位素整体显示出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YWS1-4岩相带样品靠近PM区附近,说明其岩浆应来源于岩石圈地幔,YWS-5相带样品落于EMⅡ区,结合其富水特征,认为是由于后期岩浆脉动过程中壳源流体注入幔源岩浆所致。岩席整体形成于大陆裂谷构造环境。利用磷灰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方法,测得磷灰石反等时线图解年龄为278±28 Ma。结合上述各种特征认为岩席中的矿物晶体分属于不同的晶体群,主要为熔体、流体晶体群,存在少数固体晶体群。矿物结晶于不同的进化岩浆房,在岩浆多次脉动作用下,上升、侵位、迅速固结形成该岩席各个相带。拉拉岩席之下当时应存在一个多重岩浆房系统,这些岩浆房由不同成分的进化岩浆充填,可能富集了相应的成矿金属。当深部含矿流体输入该岩浆系统时,引起骨牌效应,导致各种含矿流体大规模释放。而该区的镁铁质岩席对成矿物质起到了屏蔽作用,使其大规模聚集形成超大型矿床。与攀枝花铁矿有相似的成矿机制。
段壮[9](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赵静[10](2020)在《祁连山蛇绿岩中超基性岩的成因、构造环境与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大洋地壳和岩石圈上地幔的残块,蛇绿岩是古老大洋存在的直接证据,往往记录着与大洋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地质信息,更是探索古大洋演化的重要窗口。然而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制约,现有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蛇绿岩的基性岩类,而对超基性岩石单元的研究始终较为薄弱。超基性岩石相关研究工作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蛇绿岩、乃至整个大洋演化和造山运动的深入研究。祁连造山带是我国“秦-祁-昆”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祁连造山带中,蛇绿岩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的条带状展布,数量多、争议大、超基性岩石单元普遍发育,具备理想的研究条件。因此,本次研究选择熬油沟、拉脊山、民和以及边马沟蛇绿岩中的超基性岩石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详细地电子探针矿物化学分析、全岩主微量和Re-Os同位素测试工作。岩相学观察显示,祁连山蛇绿岩中的超基性岩石普遍受到了蛇纹石化作用的强烈影响,绝大部分已完全蚀变为蛇纹岩。尽管如此,岩石中残留的波状消光、肯克带现象(kink band)、溶蚀港湾状结构以及尖晶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均显示这些超基性岩石均属于地幔残留体,是大洋地幔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残块。尖晶石、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地进一步分析表明拉脊山变质橄榄岩和边马沟蛇纹岩可能最终置位于类似于深海橄榄岩的大洋中脊环境,而熬油沟蛇纹岩和民和蛇纹岩则更可能就位于弧前的构造环境。同时,根据尖晶石的Cr#值估算它们的部分熔融程度在6%~19%之间,暗示了这些超基性岩石可能普遍经历了多期次的部分熔融和熔体抽提过程。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如LREE富集、U型配分模式、Eu正异常)和Re-Os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熬油沟弧前蛇纹岩受到了板片起源熔体的地幔交代作用的影响(熔/岩反应、熔体渗透和再富集),而拉脊山变质橄榄岩则主要经历了MORB熔体参与的交代作用(熔/岩反应和熔体渗透)。不仅如此,所有的超基性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上流体活动性元素(如U、Pb、Sr)的富集,这是流体参与的蛇纹石化作用的结果。拉脊山蛇绿岩的Re-Os同位素分析还获得了一条表面年龄为495±9 Ma的Re-Os参考等时线,其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0.1181±0.0015,证明了拉脊山变质橄榄岩最终置位的时间很可能是在晚寒武世。同时,计算出的熬油沟蛇纹岩和拉脊山变质橄榄岩的Re亏损模式年龄(TRD)分别为2.28 Ga、1.86 Ga,这个结果与熬油沟蛇纹岩中获得的Yb代理等时线年龄值非常接近(约2.4 Ga)。以上结果均表明祁连山古地幔广泛经历了的古老部分熔融事件发生的时间应不晚于古元古代,可能与祁连山地区同时代的大陆地壳生长事件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综合以上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建立了祁连山早古生代洋陆演化模式,即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的裂解导致了南、北祁连洋的开启,在寒武纪时期南、北祁连洋均向北俯冲消减,先后经历洋内俯冲和洋陆俯冲阶段,并从志留纪早期开始大洋发生闭合,随后发生了大陆碰撞和造山运动,最终整个造山带在泥盆纪晚期进入了碰撞后垮塌、伸展构造阶段。
二、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铬铁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大道尔吉铬铁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进展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划分 |
2.1.1 敦煌地块 |
2.1.2 祁连山造山带 |
2.1.3 柴北缘造山带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3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3.2 岩相学特征 |
3.2.1 地幔橄榄岩带 |
3.2.2 堆晶杂岩带 |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
3.3.2 岩石化学特征 |
3.3.3 稀土元素特征 |
3.3.4 微量元素特征 |
3.4 成岩时代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产状 |
4.2 矿体形态及类型 |
4.3 矿石特征 |
4.3.1 矿石结构构造 |
4.3.2 矿石矿物组成 |
4.3.3 矿石化学成分 |
4.3.4 矿石中伴生元素特征 |
4.3.5 铬尖晶石的成分特征 |
第5章 成矿岩体研究的意义 |
5.1 蛇绿岩套的确定 |
5.2 成矿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
5.3 堆积岩系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新疆萨尔托海蛇绿岩中高铝型铬铁矿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铬铁矿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 |
1.1.1 铬铁矿简介 |
1.1.2 铬铁矿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 |
1.2 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 |
1.2.1 早期的豆荚状铬铁矿成因观点 |
1.2.2 豆荚状铬铁矿中UHP矿物的发现及对铬铁矿的成因意义 |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分析方法和主要工作量 |
1.5.1 分析方法 |
1.5.2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研究区交通与自然地理概述 |
2.1.2 区域地层简述 |
2.1.3 区域构造简述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2.3 达拉布特蛇绿岩简述 |
2.4 萨尔托海络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三章 达拉布特蛇绿岩岩石学特征 |
3.1 地幔橄榄岩岩石学特征 |
3.1.1 纯橄岩 |
3.1.2 方辉橄榄岩 |
3.2 玄武岩以及辉长岩、辉石岩和橄长岩脉岩石学特征 |
3.3 蛇绿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成分 |
3.3.2 蛇绿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 蛇绿岩年代学特征 |
3.4.1 锆石LA-ICP-MS定年 |
3.4.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3.5 讨论 |
3.5.1 达拉布特蛇绿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
3.5.2 达拉布特蛇绿岩形成时代 |
第四章 萨尔托海铬铁矿岩石学特征 |
4.1 铬铁矿镜下特征 |
4.2 铬铁矿主量元素特征 |
4.3 铬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4 铬铁矿铂族元素地球化学 |
4.5 小结 |
第五章 铬铁矿内部包体研究 |
5.1 硅酸盐包体 |
5.2 硫化物包体 |
5.3 铂族元素包体研究 |
第六章 铬铁矿人工重砂矿物研究 |
6.1 单质矿物 |
6.1.1 金刚石 |
6.1.2 单质铁 |
6.1.3 单质铬 |
6.2 硫化物 |
6.3 氧化物 |
6.3.1 金红石 |
6.3.2 方铁矿(FeO) |
6.3.3 刚玉 |
6.4 互化物 |
6.5 其他矿物 |
第七章 萨尔托海铬铁矿成因 |
7.1 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 |
7.2 特殊地幔矿物对铬铁矿的成因暗示 |
7.2.1 金刚石 |
7.2.2 碳硅石 |
7.2.3 方铁矿、自然元素和合金 |
7.2.4 金红石和锆石 |
7.3 铬铁矿中矿物包体的意义 |
7.3.1 硅酸盐包体 |
7.3.2 硫化物包体 |
7.3.3 单斜辉石出熔 |
7.4 萨尔托海铬铁矿可能的成因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OIB型玄武岩的厘定及其形成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东波蛇绿岩的地质特征 |
3.1 地幔橄榄岩和基性岩脉 |
3.2 火山-沉积岩 |
4 岩相学特征 |
4.1 玄武岩岩相学 |
4.2 硅质岩岩相学 |
5 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 常量元素 |
5.2 稀土和微量元素 |
6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6.1 硅质岩主量元素 |
6.2 硅质岩稀土和微量元素 |
7 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8 讨论 |
8.1 玄武岩的构造环境和源区性质 |
8.2 硅质岩的成因 |
8.3 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探讨 |
8.4 东波蛇绿岩的成因探讨 |
8.5 地质意义 |
9 结论 |
(5)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蛇纹石玉的研究现状 |
1.2.2 “崂山绿石”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预期结果 |
1.5 论文工作量 |
2 地质背景及宝石学基本特征 |
2.1 地质背景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区域地质概况 |
2.1.3 矿区地质 |
2.2 宝石学基本特征 |
2.2.1 样品外观特征 |
2.2.2 折射率 |
2.2.3 硬度 |
2.2.4 相对密度 |
2.3 本章小结 |
3 “崂山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
3.1 偏光显微镜下的矿物特征 |
3.2 偏光显微镜下的结构特征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及形貌特征 |
3.3.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3.3.2 结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崂山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 |
4.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4.2 蛇纹石 |
4.3 绿泥石 |
4.4 尖晶石族矿物 |
4.4.1 磁铁矿系列 |
4.4.2 铬铁矿系列 |
4.5 橄榄石 |
4.6 辉石 |
4.7 本章小结 |
5 “崂山绿石”的谱学特征 |
5.1 红外光谱研究 |
5.1.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 拉曼光谱研究 |
5.2.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崂山绿石”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6.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崂山绿石”的成因研究 |
7.1 原岩成因 |
7.2 蛇纹石化过程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金矿自然重砂矿物组合规律及其找矿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金矿主要类型及分布概况 |
2 金矿床自然重砂组合特征 |
3 不同区域金矿床自然重砂矿物组合规律 |
4 不同成因类型金矿床自然重砂组合特征 |
4.1 斑岩型金矿床 |
4.2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
4.3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 |
4.4 矽卡岩型金矿床 |
4.5 热液型金矿床 |
4.6 造山型金矿床 |
5 讨论 |
6 结论 |
(7)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矿床学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1.1.2 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研究现状、工作程度与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断裂带特征 |
2.3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2.3.2 构造单元特征 |
2.4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2.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2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3 区域构造演化 |
3.1 新元古代至晚古生代末古亚洲洋盆形成与闭合阶段 |
3.1.1 新元古代 |
3.1.2 古生代 |
3.2 中生代-新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板内构造发育阶段 |
3.2.1 早中生代 |
3.2.2 晚中生代 |
3.2.3 新生代 |
4 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划分 |
4.1 成矿区带划分 |
4.1.1 成矿区带划分依据和原则 |
4.1.2 研究区成矿区带划分 |
4.2 成矿系列划分 |
4.2.1 索伦山-贺根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洋壳超基性-基性岩(蛇绿岩)有关的岩浆岩型铬、铁矿床成矿系列(Ⅰ) |
4.2.2 南蒙古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Ⅱ) |
4.2.3 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铁、锌、铅、铜、金、钨、银矿床成矿系列(Ⅲ) |
4.2.4 黄岗—甘珠尔庙地区燕山期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矿床成矿系列(Ⅳ) |
4.3 各矿床成矿系列和亚系列中矿床成因类型 |
4.4 成矿系列类型 |
5 各成矿系列中典型矿床模式 |
5.1 索伦山-贺根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洋壳超基性-基性岩(蛇绿岩)有关的岩浆岩型铬、铁矿床成矿系列(Ⅰ) |
5.1.1 矿床成矿系列形成的地质背景 |
5.1.2 贺根山铬铁矿 |
5.1.3 成矿模式 |
5.2 南蒙古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Ⅱ) |
5.2.1 矿床成矿系列形成的地质背景 |
5.2.2 欧玉陶勒盖斑岩型铜(金)矿 |
5.2.3 成矿模式 |
5.3 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铁、锌、铅、铜、金、钨、银矿床成矿系列(Ⅲ) |
5.3.1 矿床成矿系列形成的地质背景 |
5.3.2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
5.3.3 沙麦钨矿床 |
5.3.4 成矿模式 |
5.4 黄岗—甘珠尔庙地区燕山期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矿床成矿系列(Ⅳ) |
5.4.1 矿床成矿系列形成的地质背景 |
5.4.2 成矿系列成矿构造环境探讨 |
5.4.3 成矿亚系列的厘定 |
5.4.4 大井多金属矿床 |
5.4.5 白音诺尔铅锌矿床 |
5.4.6 成矿模式 |
6 区域成矿控制因素及成矿规律探讨 |
6.1 控矿地质因素 |
6.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6.1.2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6.1.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6.2 成矿规律探讨 |
6.2.1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6.2.2 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6.3 地球动力学事件与成矿作用 |
6.3.1 洋壳俯冲、削减作用与370~320Ma 成矿事件 |
6.3.2 构造体制大转换与140Ma 左右成矿事件 |
6.3.3 岩石圈减薄过程与120Ma 左右成矿事件 |
7 成矿预测区远景评价 |
7.1 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 |
7.1.1 地质依据 |
7.1.2 信息依据 |
7.2 成矿远景区的划分 |
7.2.1 二连浩特-东乌旗铜、金、铁、铬、钨、银、铅、锌、锡、钼成矿远景区 |
7.2.2 黄岗-甘珠尔庙地区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成矿远景区 |
7.3 区域成矿远景区综合评价 |
7.3.1 二连浩特-东乌旗铜、金、铁、铬、钨、银、铅、锌、锡、钼成矿远景区 |
7.3.2 黄岗-甘珠尔庙地区锡、钨、铜、铅、锌、铍、银、铁、铌(钽)成矿远景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8)川西拉拉矿区复合岩席的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镁铁质层状岩席 |
1.1.2 镁铁质层状岩席与成矿作用 |
1.1.3 关于岩浆及其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 |
1.2 拉拉矿区研究进展及科学问题 |
1.2.1 拉拉概况 |
1.2.2 研究进展 |
1.2.3 科学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工作方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褶皱 |
2.2.2 构造断裂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第三章 复合岩体特征 |
3.1 拉拉镁铁质岩席分布 |
3.2 含矿镁铁质层状岩体地质特征 |
第四章 岩相学特征 |
4.1 岩相带1特征 |
4.2 岩相带2特征 |
4.3 岩相带3特征 |
4.4 岩相带4特征 |
4.5 岩相带5特征 |
4.6 定量化结构分析 |
4.6.1 晶体粒度分布分析方法简介 |
4.6.2 晶体粒度分布分析结果 |
4.7 岩相特征小结 |
第五章 矿物学特征 |
5.1 角闪石 |
5.2 云母 |
5.3 辉石 |
5.4 磷灰石 |
5.5 Fe-Ti氧化物 |
5.6 小结 |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6.1 全岩主、微量成分 |
6.1.1 主量元素 |
6.1.2 微量元素 |
6.2 Sr-Nd同位素成分 |
第七章 年代学分析 |
7.1 磷灰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简介 |
7.2 磷灰石测年结果 |
第八章 讨论和结论 |
8.1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
8.1.1 角闪石形成条件 |
8.1.2 云母形成条件 |
8.1.3 辉石形成条件 |
8.1.4 Fe-Ti氧化物形成条件 |
8.2 深部岩浆房 |
8.2.1 矿物晶体群划分 |
8.2.2 与拉拉岩席相关的深部岩浆房 |
8.3 岩席的多次脉动组装过程 |
8.4 对成矿作用的启示 |
8.4.1 对拉拉地区成矿作用的启示 |
8.4.2 对攀西地区成矿作用的启示 |
8.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9)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10)祁连山蛇绿岩中超基性岩的成因、构造环境与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祁连山蛇绿岩的研究现状 |
1.2.2 祁连山古大洋演化模式的争议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课题完成的情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1.4.2 创新性成果 |
第二章 祁连山地质特征 |
2.1 祁连山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单元划分 |
2.2 北祁连带 |
2.2.1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
2.2.2 志留纪—泥盆纪沉积物 |
2.2.3 花岗质侵入体 |
2.2.4 蛇绿岩 |
2.2.5 火山岩 |
2.2.6 高压变质岩 |
2.3 中祁连地块 |
2.3.1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
2.3.2 蛇绿岩 |
2.3.3 火山岩 |
2.3.4 花岗质侵入体 |
2.4 南祁连带 |
第三章 分析测试方法 |
3.1 电子探针单矿物成分分析 |
3.2 全岩主微量分析 |
3.2.1 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3.2.2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3.3 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样品描述与测试结果 |
4.1 样品采集与岩相学观察 |
4.1.1 熬油沟蛇绿岩 |
4.1.2 拉脊山蛇绿岩 |
4.1.3 民和蛇绿岩 |
4.1.4 边马沟蛇绿岩 |
4.2 矿物化学特征 |
4.2.1 熬油沟蛇纹岩 |
4.2.2 拉脊山变质橄榄岩 |
4.2.3 民和蛇纹岩 |
4.2.4 边马沟蛇纹岩 |
4.3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熬油沟蛇纹岩 |
4.3.2 拉脊山变质橄榄岩 |
4.3.3 民和蛇纹岩 |
4.3.4 边马沟蛇纹岩 |
4.4 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 |
4.4.1 熬油沟蛇纹岩 |
4.4.2 拉脊山变质橄榄岩 |
第五章 祁连山超基性岩的成因、构造背景与部分熔融 |
5.1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
5.1.1 熬油沟蛇纹岩 |
5.1.2 拉脊山变质橄榄岩 |
5.1.3 民和蛇纹岩 |
5.1.4 边马沟蛇纹岩 |
5.2 部分熔融程度 |
第六章 祁连山超基性岩中的地幔交代作用 |
6.1 弧前蛇纹岩: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地幔交代作用 |
6.2 大洋中脊地幔橄榄岩:MORB熔体参与的地幔交代作用 |
6.3 流体参与的蛇纹石化作用 |
第七章 祁连山超基性岩的Re-Os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
7.1 Re-Os等时线 |
7.2 Re亏损模式年龄 |
7.3 Os同位素代理等时线 |
第八章 祁连山早古生代大洋的演化历史 |
8.1 弧前蛇绿岩的洋内俯冲模式:以熬油沟蛇绿岩为例 |
8.1.1 熬油沟蛇绿岩形成时间的讨论 |
8.1.2 熬油沟蛇绿岩的形成机制 |
8.2 大洋开启、闭合时代的确定 |
8.2.1 大洋开启时间 |
8.2.2 大洋闭合时间 |
8.3 祁连山古生代洋陆演化模式 |
8.3.1 Rodinia超大陆裂解与南、北祁连洋的开启 |
8.3.2 大洋俯冲 |
8.3.3 大洋关闭与大陆碰撞 |
8.3.4 碰撞后垮塌、伸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某铬铁矿床中铬尖晶石蚀变的地球化学研究[J]. 万欣. 地球化学, 1977(04)
- [2]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D]. 黄增保.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3]新疆萨尔托海蛇绿岩中高铝型铬铁矿成因[D]. 田亚洲.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4]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OIB型玄武岩的厘定及其形成环境[J]. 刘飞,杨经绥,陈松永,梁凤华,牛晓露,李兆丽,连东洋. 岩石学报, 2013(06)
- [5]山东“崂山绿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于晓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金矿自然重砂矿物组合规律及其找矿指示意义[J]. 韦少港,董国臣,莫宣学,申俊峰,张翔,薄海军,任龙. 地质通报, 2014(12)
- [7]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D]. 李蒙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8]川西拉拉矿区复合岩席的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启示[D]. 孙君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祁连山蛇绿岩中超基性岩的成因、构造环境与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