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工资、价格刚性和经济波动的一般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艳[1](2020)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疲软状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当中,并具有波动性较大的特征。剧烈的经济波动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保持经济平稳高速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了了解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本文将罗默的内生生产率增长框架纳入了一个中等规模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中,并在其中加入名义价格粘性与工资刚性等“摩擦”来对中国1998~2017年各宏观经济序列进行周期趋势分解,对其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对共同长期趋势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1)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经济周期的衰退,还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严重停滞;(2)研发成功概率的增加会通过对提高技术进步率的直接影响,和对刺激研发投资的间接影响;(3)研发成功概率冲击与TFP冲击具有不同的特征,研发成功概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反应更为缓慢,需要较长的周期;(4)在对共同趋势的历史分解中,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共同增长趋势主要受到研发成功概率冲击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为研发成功概率的降低。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大力颁布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快金融市场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使研发资金流入实体企业,并且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科技领先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张龙[2](2018)在《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周期显着加快,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产生,再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1世纪初的“全球经济危机”,无不对当时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经济波动。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日益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各国促进经济增长和抚平经济波动的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在各国的频繁应用,各国央行以及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认识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不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自Keynes(1936)的政府管理及逆风向调控理论助力西方国家顺利度过大萧条时期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成为了各国央行的主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随后“滞胀”现象的产生对凯恩斯理论提出了强烈的质疑,Friedman(1960)提出的货币供应量规则进一步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Kydland&Prescott(1977)提出的动态不一致理论标志着规则性货币政策“战胜”相机抉择货币政策,规则性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各国央行的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随后,Taylor(1993)对数量型工具规则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着名的“泰勒规则”。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波动的加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重新成为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由此可见,货币政策虽然在全球宏观经济调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调控效果始终是各国央行和学术界激烈争议的关键所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与规则性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学术界始终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定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相对优劣也饱受各国央行的质疑。然而,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其传导机制,而传导机制又依赖于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经济参数,在经济周期明显加快的背景下,经济系统重要参数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经济时期会产生显着的差异性,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动态性,而以往基于常参数研究方法得到货币政策长期不变有效性的研究结论必定缺乏实际经济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索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有效性问题。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通过调控货币市场的供给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然而,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都较大程度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即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对有效性具有差异性。因而,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经济目标的三维脉冲响应,进而构建出波动指数来研究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在经济萧条时期,央行更希望促进经济繁荣,当以降低物价水平和促进公共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时,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效;当以刺激产出增长、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私人经济发展以及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为首要目标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效。在经济高涨时期,央行更希望稳定经济波动,当以控制物价和公共经济的经济波动为首要目标时,应采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当以控制产出、就业、私人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为首要目标时,应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另外,波动性成分分解显示了本文模型的优良性质,发现了特殊时期的货币政策冲击是造成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产生波动性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分析了规则性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问题。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灵活,但容易产生动态不一致问题,规则性货币政策可以避免动态不一致性问题,但又无法灵活应对突发性经济冲击,并且,两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会较大程度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即不同经济时期的不同经济参数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具有差异性。因而,本文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方法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和总供给、总需求冲击的角度研究了不同经济时期及不同经济参数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研究发现,从社会福利效应来看,在经济高涨时期,除了价格刚性较弱的情况下,都是规则性货币政策更有效;在经济萧条时期,除了价格刚性较弱、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前瞻性行为比例较小、产出缺口权重较小以及在实际利率权重较大的情况下,都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更有效。另外,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调控总需求冲击还是总供给冲击,都是规则性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更有效,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更有效。再次,本文研究了三个典型的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问题。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无非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然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规则会导致经济系统不存在唯一均衡并且无法达到政策效果,另外,规则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同样会依据于不同经济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而变化,因而,本文以货币供应量规则、泰勒规则、前瞻性利率规则为研究对象,并构建了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三个典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政策空间、福利损失以及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研究发现,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最优的货币政策规则随着不同经济时期的政策目标及外部环境而变化;货币供应量规则最不可取,它的政策空间最小、福利损失最大;另外,在中央银行更希望稳定宏观经济指标并且货币政策偏好较大的时期,泰勒规则是最佳选择;如果中央银行更希望刺激经济发展,并且货币政策偏好较小,则前瞻性利率规则更适合。最后,本文在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同时带有相机抉择成分和规则性成分的货币政策,并证明了其“自动稳定器”作用。以往“泰勒类”货币政策规则都未在中国体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在部分时间段内不但不能平滑经济波动,而且还起到了顺经济周期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传统泰勒规则发展为具有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泰勒规则,并采用基于EM算法的MLE方法估计了该货币政策规则,证明了其自动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中规则性成分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存在动态性,在区制一内,规则性成分不存在自动稳定器作用,在区制二内,规则性成分有较强自动稳定器作用;货币政策中相机抉择成分可以影响各区制的自我演化概率,在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又可以引导经济系统转向规则性成分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区制。另外,本文根据该货币政策规则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机制给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经济下滑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增大基础货币增长率和宽松型窗口指导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提高直接标价法的中美汇率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对比研究出发,分别从促进经济发展和抚平经济波动的角度探索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动态有效性;随后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层面,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参数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和规则性货币政策在社会福利效应及应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的动态有效性;然后从政策可实施性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政策目标达到程度等视角,对比分析了三个典型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最后基于其中一个典型的规则性货币政策设计出同时具有规则性成分和相机抉择成分的货币政策,并证明了其良好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本文旨在从动态变化的视角探索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决策模式、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问题,然而,其内在传导机制、微观基础、混合型货币政策并未在本文做大篇幅分析,但采用CGE及DSGE研究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及传导机制是作者即将展开的工作论文。随着中国经济数据的不断健全以及货币政策分析工具的完善,我们将会对货币政策理论及实践有更深入的认识。
郭庆宾,杨婉蓉,刘和旺[3](2018)在《胡利奥·罗滕伯格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利奥·罗滕伯格是着名的阿根廷裔美国经济学家,多年来在经济学理论领域中勤耕不辍,在一系列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货币政策领域,罗滕伯格对最优货币政策方案、货币政策效应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粘性价格领域,罗滕伯格对价格粘性的原因做出了系统阐释,并对粘性价格下汇率的动态性、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价格、产出与工时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在企业内部组织激励领域,罗滕伯格的工作集中于研究激励与企业经营策略、管理者在改善内部组织激励中的作用。在企业定价领域,罗滕伯格在市场结构与企业定价、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定价以及价格联动效应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陈利锋[4](2015)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流动与货币政策》文中指出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多部门NK-DSGE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动态与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首先利用我国的现实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贝叶斯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单一部门模型与多部门模型进行了比较。模型选择检验的结果发现,现实数据显着支持了多部门模型。外生冲击的贝叶斯脉冲响应函数显示,不同部门的就业、新雇佣数量以及产出等变量对于同一外生冲击具有不同的动态反应,这一发现意味着考虑不同部门之间异质性的多部门模型可能更为合理。敏感度分析的结果指出,家庭成员风险共担的程度对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与持续性均具有显着影响。货币政策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失业做出反应的Evans规则具有最小的社会福利损失,这意味着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采用这一政策机制对于缓解失业以及降低政策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等均具有相对较好的政策效果。另外,对正规部门雇佣成本做出反应的政策机制所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也相对较小,因而在政府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采用这一政策机制作为辅助,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改善也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丁志帆[5](2015)在《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具有实际效应吗?——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考察了预期到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具有短期的正向影响,但在中远期则会转化为反面抑制作用。价格刚性与工资刚性是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具有实际效应的原因所在,而二者对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对价格与工资加成的影响。另外,即便货币政策调整的消息提前为公众获悉,其仍可以解释31.36%的产出波动和11.08%的就业波动,但其政策效力远不及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鉴于中国市场化程度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的现实,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促使宏观经济政策从需求管理向供给侧管理是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
肖尧[6](2014)在《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 ——基于DSGE模型中国化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压力。许多问题货币政策是无能为力的,需要财政政策(斯蒂格利茨,2014)。此也是我国将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中之重的大背景。实际上以调整失衡结构为目标的财政体制改革及其任何一项相关政策,都是资源和利益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其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必然不可能得失兼顾。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出台,不仅需要慎密的理论论证,需要试点试行,最好也进行模拟政策全面实施的实验,以便检验其效果。但基于社会无法承受政策实验的巨大风险成本;当今,通过计算机仿真政策实施,检验其效果,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完善的实验,已成为减少政策失误,提高其有效性的一种重要办法。目前一般政策模拟实验是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开展的。DSGE模型通过经济主体在资源、技术、信息以及体制等约束下的最优决策,对各类因素随机冲击响应等特征,表现出高仿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通过模型相应构造,可以从系统变量对各类因素冲击响应信息中检验政策的有效性。其为事前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验工具。本文以国外经典DSGE模型为借鉴,针对国情并引入了财政政策规则,完成用于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的DSGE模型构建,并尝试开展了我国相关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是通过解决下列问题推进的。财政政策作用机制与攻策效应测度的理论方法依据;模型构建的仿真目标与系统结构组成;如何选择需要借鉴的国外经典模型与对其本土化改造;如何保证所构建的模型对我国经济宏观经济运行模拟的仿真性和稳健性;怎样检验我国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效应,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评价结论和政策空间等。全文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理论争论历史逻辑的梳理,DSGE模型提出与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利用经验数据检验评价财政政策效应文献的梳理。第三、四章是为构建中国化财政政策DSGE模型,以及模拟检验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工作,提供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而展开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财政问题DSGE相关研究的短板。第五章是用于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的DSGE理论模型构建的研究。其完成了借鉴模板新凯恩斯CEE-SW框架的选择与本土化改造;基于收支平衡的财政规则,将支出与税收对政府债务和产出的反应机制引入了系统;给出了我国经济系统实现均衡的条件及其线性化处理。第六章是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的研究。包括基于我国现实数据估计出模型参数,并经稳健性和仿真性检验完成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仿真系统的构建。通过主要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对各类冲击的响应,模拟检验了我国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和政策效应;并通过理论方差分解、历史冲击分解技术给出相关政策效应的评价。第七章则以结论形式给出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大体表现在四方面:第一,提出了财政政策效应DSGE模型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这是国内采用DSGE模型研究财政问题的短板。第二,针对我国实际,“本土化”国外DSGE经典模型并引入较完备的财政政策规则,完成了用于财政问题研究的DSGE中国化理论模型的构建。第三,通过我国劳动、资本和消费三个有效税率的估算,参数贝叶斯估计等技术完成了我国财政政策DSGE经验研究模型的构建。同时在政策效应模拟检验研究中也做出了两方面创新:①除检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各类冲击的响应外,还通过提出政策白效应和政策交互效应概念,考察了政策变量对各类冲击的响应;②对各变量的冲击响应进行了理论方差分解和历史冲击分解的评价。第四,基于政策效应检验信息给出有意义的系统评价与相应政策空间。
杨农,郭辉铭[7](2013)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分析和货币政策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受到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和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就DSGE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首先简要介绍DSGE模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在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情况,然后系统梳理DSGE模型的理论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当前关于金融市场、劳动就业市场摩擦及开放经济环境的理论拓展,接着评述了实证DSGE模型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在与非线性建模方法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紧接着简要介绍国内学者基于DSGE模型的实证发现,最后,试图给出未来DSGE模型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
王云清[8](2013)在《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三十多年以来,新凯恩斯主义无论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界还是在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中都占据主流与统治地位,对于我国也不例外,最为典型的一个事实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经济衰退威胁,我国政府实施了4万个亿财政扩张计划与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予以应对,而这些“经济需要干预”正是新凯恩斯主义学说所强力主张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还缺乏宏观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在宏观调控中,常常不能较好地把握调控力度,可能会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恰好可以在这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此,本论文从新凯恩斯主义视角出发,尝试构造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General Equilibrium,DSGE)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问题。文章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考察了以货币与财政政策为代表的需求政策冲击的模型,探讨我国利率冲击与财政扩张冲击对消费、投资、产出以及通货膨胀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动态宏观效应,力图揭示这些宏观变量波动的机制与原因;后二个部分在结合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过热现象、世界能源价格急剧上涨的两大背景下,分别探讨房地产市场波动成因和能源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引入这些比较重要的冲击,最终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经济波动机制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一、本文首先运用SVAR的实证方法分别考察了我国利率和财政冲击对主要宏观变量的动态影响,发现经验事实,然后再分别构建两个新凯恩斯DSGE模型,来解释这些经验事实。进而从经济理论上解析了这两个最常用的总需求政策冲击对消费、通胀以及投资或产出的波动机制。通过这两个模型研究,本文发现属于实际摩擦因素的深度习惯与名义摩擦因素的工资刚性在解释中国经济波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深度习惯而言,不但其形成方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用其来构建新凯恩斯DSGE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对主要宏观变量的经验事实,而这一点是之前国内文献所没有关注到的。二、本文通过一个包含商业和房地产两个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价格和产量波动的机制。结果显示:其一,货币政策、房地产需求偏好、房地产部门技术、房地产部门工资加成的冲击能够解释大部分房价波动,其中,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解释约60%,可见货币政策是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主要来源;其二,房地产部门技术、房地产部门工资加成、货币政策的冲击能够解释约95%房地产产量波动;其三,证明了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制定可以采用温和地盯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方式。该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成因,并且也首次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产量波动进行了考察。三、本文通过一个包含能源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机制,并尝试回答在冲击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能源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由模型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资本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名义粘性等决定。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能源价格上涨将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能源技术进步与较强的名义粘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经济波动风险;货币(利率)政策规则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变量对能源价格冲击响应的幅度,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制定可以采用小幅温和地盯住能源价格波动的方式。本课题主要贡献在于,首次利用季度频率的能源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在建模过程中加入能源技术进步因素,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在能源冲击下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
陈利锋[9](2013)在《非线性DSGE方法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众多研究人员尤其是各国中央银行研究者广泛采用这一框架进行政策分析与评估。但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对数线性化方法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处理,这一研究方法在简化模型分析的同时也由于其对在对数线性逼近过程中对于变量高阶项的忽略而引起了模型结论的偏误。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方法的批评,尝试性提出两类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方法。本文首先对已有研究提出的非线性移动平均方法进行了扩展,使其能够分析存在相互关联外生冲击以及包含单位根情形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基于仿真实验的数据,本文结合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扩展的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与线性模型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变量的二阶项与三阶项具有显着性影响,并且变量的二阶项以及三阶项对于变量的变化具有显着性效应。因此,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由于忽略了变量的高阶项而引起了偏误。当然,这是本文区别于已有研究的第一个方面。为了更清晰的比较扩展的非线性移动平均方法与线性模型方法的差异,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失业的小型规模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中国产出的持续性,并分别采用对数线性化方法与扩展的非线性移动平均方法对模型进行处理。基于已有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得到的结构性参数取值,本文对产出持续性模型进行了校准。校准之后的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出产出变量的二阶成分与三阶成分对于外生冲击的反应具有相当强的持续性,变量的二阶成分即误差修正项对于外生冲击的效应具有修正作用;基于实际数据计算的产出持续性与非线性移动平均方法处理的模型较为接近,而对数线性化模型显着性夸大了中国产出的持续性。而基于产出变量的二阶核密度函数与三阶核密度函数分析的结论也表明了产出变量的二阶成分与三阶成分对于过去信息保持着相当的记忆性特征。因而,当外生冲击发生时,产出变量的二阶成分与三阶成分对于产出变量的变化具有显着性影响。由于产出变量的二阶项与三阶项的影响显着存在,那么,对数线性化模型由于对变量高阶项的忽略而造成了模型的偏误。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未包含失业但包含物质资本投资的模型以及未包含物质资本投资但包含失业的模型进行中国产出持续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未包含失业但包含物质资本投资的模型中,中国产出持续性最大;而未包含物质资本投资但包含失业的模型中中国产出的持续性最小。这一研究结论表明物质资本投资促进了我国产出的持续性,而失业的存在降低了我国产出的持续性。当然,这也构成了本文第二个方面的创新。在第一类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第二类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方法: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方法。这一方法建立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二次型逼近的基础上,本文将缩减之后的Schorfheide(2012)框架作为数据生成程序,并通过对模型分别进行对数线性化以及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处理以进行模型分析。基于蒙特卡洛试验的数据,本文采用模型结构性参数的可识别检验以及稳定性检验方法对对数线性化模型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而言,对数线性化模型蒙特卡洛数据与现实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远小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蒙特卡洛数据与现实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模型结构性参数的可识别性检验也发现对数线性化模型的可识别性较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稳定性检验方法对两个不同的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数线性化模型具有相对较差的稳定性。这是本文所作的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基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与对数线性化模型比较的结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多市场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并采用贝叶斯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贝叶斯估计。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结构性参数,本文分别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以及对数线性化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外生冲击脉冲响应的结果表明在存在单位根的条件下,对数线性化模型中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表现出较大的偏误,甚至某些变量表现的趋势与现实数据完全相反。基于蒙特卡洛试验数据,本文进一步采用二阶矩匹配的方法考察了对数线性化模型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现实的拟合程度。模型数据与现实数据相关系数匹配的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变量而言,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数据与现实数据的相关系数较大;而波动性匹配的结论也发现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数据与现实数据的波动性较为接近。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较对数线性化模型更好的拟合了现实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日本遗失的十年的原因重新进行了思考,通过模型比较,本文发现尽管集中度本身对于遗失的十年的直接效应相对较小,但是集中度却放大了由于其他负向冲击引起的日本经济衰退,进而对于遗失的十年的出现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已有的关于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主要基于直接的经验研究进行分析,而本文则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范式,这也构成了本文有别于已有研究的第四个方面的工作。
刘宗明[10](2013)在《工资加成、就业抑制与最优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劳动力市场作出反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通过SVAR模型确认了工资加成冲击对劳动就业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工资加成冲击能产生就业抑制效应。在这一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动态新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并利用贝叶斯MLE方法估计了模型的结构参数,模型产生的就业动态比较好的匹配了实际经济中的经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垄断竞争和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调整刚性的环境中就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是否应该对劳动力市场动态进行反馈调控作了比较详实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在传统政策规则基础上加入工资缺口或劳动就业缺口的最优考量,将会降低通货膨胀和劳动就业缺口的波动性。而且,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动态政策反馈可以缓解工资加成冲击的就业抑制效应。进一步,相对于工资缺口反馈这种价格型调控方式,劳动缺口反馈这一数量型调控方式呈现出了更大的政策优势。
二、关于工资、价格刚性和经济波动的一般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工资、价格刚性和经济波动的一般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研究现状分析 |
3.理论及模型 |
3.1 内生增长理论 |
3.2 基于内生增长框架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
3.3 参数评估方法 |
4 变量设置及参数校准 |
4.1 可观测变量与数据来源 |
4.2 可观测变量和内生变量之间的联系 |
4.3 参数校准与参数先验分布设置 |
5 实证分析 |
5.1 样本数据描述 |
5.2 参数估计结果 |
5.3 脉冲响应分析 |
5.4 宏观经济变量的周期趋势分解 |
5.5 方差分析 |
5.6 历史分解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及建议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论文使用观测变量实际数据 |
致谢 |
(2)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研究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 |
1.3.3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机抉择和事先承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执 |
2.1.1 “滞胀”前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执 |
2.1.2 “滞胀”后期货币政策有效性争执 |
2.2 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发展 |
2.2.1 Friedman规则及其发展 |
2.2.2 McCallum规则及其发展 |
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异军突起 |
2.3.1 线性利率规则 |
2.3.2 非线性利率规则 |
第3章 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 |
3.2.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3.2.2 变量选取、数据描述及共同因子提取 |
3.3 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有效性 |
3.3.1 三维脉冲响应分析 |
3.3.2 波动指数和成分分解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动态有效性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
4.2.1 模型原理 |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 |
4.2.3 模型的参数估计 |
4.3 货币政策目标函数及决策机制 |
4.3.1 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 |
4.3.2 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 |
4.3.3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 |
4.4 不同货币政策模式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4.1 社会福利模拟分析 |
4.4.2 宏观经济动态的模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规则性货币政策的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
5.2.1 家庭问题 |
5.2.2 生产者问题 |
5.2.3 均衡问题 |
5.2.4 线性对数化 |
5.2.5 参数校准 |
5.3 三种规则性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空间分析 |
5.3.1 货币政策规则 |
5.3.2 政策空间 |
5.4 三种规则性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 |
5.4.1 福利损失分析 |
5.4.2 政策目标效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一种带有相机抉择成分的货币政策规则设计 |
6.1 引言 |
6.2 货币政策设计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参数估计 |
6.3 自动稳定器作用机制分析 |
6.3.1 规则性成分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
6.3.2 相机抉择成分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胡利奥·罗滕伯格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货币政策研究 |
(一) 最优货币政策方案 |
1. 理论阐述。 |
2. 美国货币政策方案的历史考察。 |
(二) 货币政策效应 |
1. 货币政策效应评估模型。 |
2. 价格刚性与货币政策效应。 |
3. 考虑预期时的货币政策效应。 |
二、粘性价格研究 |
(一) 粘性价格的阐释 |
1. 理论阐释。 |
2. 模型阐释。 |
(二) 粘性价格的影响 |
1. 粘性价格下汇率的动态性。 |
2. 粘性价格下的宏观经济波动。 |
3. 价格、产出与工时之间的相关性。 |
三、企业内部组织激励研究 |
(一) 激励与企业经营策略 |
1. 激励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 |
2. 激励与企业经营范围策略。 |
3. 激励与缓解职能部门冲突的策略。 |
(二) 管理者在改善内部组织激励中的作用 |
1. 不同领导风格的作用。 |
2. 富有远见的高层管理者的作用。 |
四、企业定价研究 |
(一) 市场结构与企业定价 |
1. 寡头垄断和垄断两种市场企业定价行为的比较。 |
2.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领导定价模式。 |
(二)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定价 |
(三) 价格联动效应 |
五、简评 |
(4)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流动与货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准模型与假设 |
( 一) 劳动力市场 |
( 二) 家庭 |
( 三) 最终产品生产企业 |
( 四) 正规部门中间产品生产企业 |
( 五) 非正规部门中间产品生产企业 |
( 六) 工资的决定 |
( 七) 市场均衡条件 |
( 八) 货币政策当局 |
三、模型的处理与参数化 |
( 一) 模型的处理 |
( 二) 部分参数的校准 |
( 三) 待估计参数与样本说明 |
( 四) 参数的先验均值与分布的设定 |
( 五) 参数贝叶斯估计的结果 |
四、模型动态分析 |
( 一) 模型选择检验 |
( 二) 贝叶斯脉冲响应分析 |
( 三) 敏感度分析: 风险共担程度的影响 |
( 四) 贝叶斯冲击分解 |
五、货币政策分析 |
( 一) 社会福利损失函数 |
( 二) 不同政策机制的引入 |
( 三) 不同政策机制的动态效应与福利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5)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具有实际效应吗?——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模型 |
(一) 家庭部门的最优化行为 |
(二) 家庭部门的劳动供给决策与工资设定 |
(三) 厂商的最优化行为 |
(四) 政府部门 |
(五) 外生冲击 |
(六) 预期与货币政策 |
(七) 对数线性化 |
三、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一) 数据处理说明 |
(二) 静态参数校准 |
(三) 动态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四) 预期冲击的最优持续期与模型选择 |
四、数值模拟与政策效应研究 |
(一) 脉冲响应分析 |
(二) 脉冲响应的敏感性与传导机制分析 |
(三) 方差分解分析 |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附录 |
(6)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 ——基于DSGE模型中国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工作的理论背景 |
1.1.2 研究工作的现实背景 |
1.1.3 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
1.2.2 核心问题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创新性与难点 |
1.3.1 文章结构框架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3.3 本文的写作难点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析 |
第一节 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理论的研究 |
2.1.1 争论背景与主题脉络 |
2.1.2 国外有关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经验研究 |
2.1.3 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检验 |
第二节 国外财政政策DSGE模型的经验研究 |
2.2.1 DSGE模型的提出与发展背景 |
2.2.2 国外新古典财政政策DSGE模型相关研究 |
2.2.3 国外新凯恩斯财政政策DSGE模型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国内财政政策DSGE模型的经验研究 |
2.3.1 国内新古典财政政策DSGE模型相关研究 |
2.3.2 国内新凯恩斯财政政策DSGE模型相关研究 |
2.3.3 国内财政政策DSGE相关研究评析 |
第三章 财政政策效应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 |
3.1.1 西方经济大萧条是催生凯恩斯理论的现实背景 |
3.1.2 美国赤字财政实践驱动凯恩斯理论形成 |
第二节 凯恩斯理论及其财政政策效应分析要点 |
3.2.1 将国民收入视为经济变化的中心变量 |
3.2.2 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因素与约束条件 |
3.2.3 产出决定与政策效应的简要逻辑 |
3.2.4 财政政策的需求管理主导定位 |
第三节 IS-LM理论分析框架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
3.3.1 IS曲线与LM曲线形成逻辑 |
3.3.2 商品货币市场均衡中的政策乘数效应 |
3.3.3 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机制 |
第四节 新古典综合理论与政策有效选择 |
3.4.1 混合经济概念与财政政策有效空间 |
3.4.2 IS-LM框架总供给扩展与政策有效选择机制 |
第五节 宏观经济学理论推进与政策研究路径调整 |
3.5.1 巴罗和格鲁斯曼非均衡理论框架与政策有效条件 |
3.5.2 理性预期理论与政策效应研究路径调整 |
3.5.3 冲击响应理论与政策效应持续性研究 |
3.5.4 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财政政策有效认知回归 |
第四章 DSGE模型构建的方法论基础 |
第一节 动态最优化基本理论 |
4.1.1 动态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4.1.2 动态路径的泛函测度 |
4.1.3 路径最优选择的一阶变分条件:欧拉方程 |
4.1.4 最优控制与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 |
第二节 拉姆齐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模型框架 |
4.2.1 拉姆齐理论模型相关背景 |
4.2.2 居民部门主体假设与行为描述 |
4.2.3 家庭消费最优决策路径的一阶条件及其结论 |
4.2.4 企业部门最优行为简化模型 |
4.2.5 两部门竞争性封闭经济一般均衡 |
第三节 新凯恩斯DSGE模型名义变量粘性调整方法 |
4.3.1 SW框架的基本结构与新凯恩斯特征 |
4.3.2 家庭效用的外生消费偏好调整 |
4.3.3 劳动市场的名义工资变量调整 |
4.3.4 家庭投资的成本调整 |
4.3.5 中间产品厂商的价格调整 |
第五章 财政政策DSGE模型中国化构建研究 |
第一节 财政DSGE中国化理论模型之构建思路 |
5.1.1 模型中国化构建的目标与功能设定 |
5.1.2 模型中国化构建的创新性工作 |
5.1.3 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与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居民部门资源配置问题 |
5.2.1 居民部门行为主体家庭设定与偏好描述模型 |
5.2.2 家庭实物与债券投资行为描述模型 |
5.2.3 家庭预算平衡关系 |
5.2.4 家庭行为最优配置问题 |
第三节 技术与企业部门行为决策 |
5.3.1 最终产品生产技术企业决策 |
5.3.2 中间产品生产技术企业决策 |
第四节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模型 |
5.4.1 财政支出与收入平衡关系与政策概念界定 |
5.4.2 财政支出政策模型 |
5.4.3 税收与债券政策模型 |
5.4.4 货币政策模型 |
第五节 系统均衡条件与线性化处理 |
5.5.1 经济系统均衡运行条件 |
5.5.2 系统均衡条件的线性化处理 |
第六章 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研究 |
第一节 模型参数校准、估计与系统检验 |
6.1.1 我国1994-2011年度有效税率估算 |
6.1.2 基础参数与变量稳态的校准 |
6.1.3 参数贝叶斯估计 |
6.1.4 模拟系统有效性检验 |
第二节 技术与财政政策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1 技术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2 政府支出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3 消费税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4 劳动税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5 资本收入税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6 利率冲击的经济效应 |
6.2.7 本节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三节 技术与财政政策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1 政策自效应与交互效应概念 |
6.3.2 技术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3 政府支出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4 消费税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5 劳动税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6 资本税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7 利率冲击的政策效应 |
6.3.8 本节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四节 方差分解及历史冲击分解 |
6.4.1 理论方差分解与主要发现 |
6.4.2 历史冲击分解与主要发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DSGE模型及其政策实践 |
二、理论发展历程 |
(一)一个简单的DSGE模型经济 |
1. 代表性家庭。 |
2. 最终品厂商。 |
3. 中间品厂商。中间品厂商面临完全竞争的劳动要素市场,生产函数如下所示: |
4. 中央政府。 |
5. 资源约束条件。 |
6. 对数线性化。 |
(二)DSGE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 |
三、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 |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移DSGE模型 |
(二)随机波动率模型 |
(三)线性逼近DSGE模型 |
四、国内研究现状 |
五、结束语 |
1.考虑更多的名义或实际冲击,尤其是金融体系、房地产市场、国家债务负担和信用评级等系统性风险冲击。 |
2.研究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 |
3.考察DSGE模型经济中的非线性结构。 |
(8)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各章表格索引 |
各章图形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新凯恩斯主义 DSGE 模型研究经济波动的发展脉络 |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DSGE 模型与 SVAR 模型的方法论 |
2.1 DSGE 模型 |
2.1.1 新凯恩斯 DSGE 模型的设置 |
2.1.2 模型求解与模拟 |
2.1.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2.1.4 数值模拟 |
2.1.5 最优经济政策的选择 |
2.2 SVAR 模型 |
2.2.1 SVAR 模型的设定 |
2.2.2 SVAR 模型的识别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率冲击对我国消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 SVAR 的经验事实 |
3.2.1 SVAR 模型的设定与识别方法 |
3.2.2 变量的定义与数据的处理 |
3.3 基于“深度”习惯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分析 |
3.3.1 家庭和工资设定 |
3.3.2 厂商 |
3.3.3 货币政策 |
3.3.4 对称均衡时的经济系统 |
3.4 基本参数的校准以及贝叶斯估计 |
3.4.1 部分参数的校准 |
3.4.2 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3.4.3 模型求解 |
3.5 动态分析 |
3.5.1 模型的脉冲反应 |
3.5.2 模型的动态传导机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财政扩张对居民消费、投资和通货膨胀的波动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 SVAR 的的计量检验 |
4.2.1 SVAR 模型的设定与识别方法 |
4.2.2 变量的定义与数据的处理 |
4.3 基于“深度”消费习惯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分析 |
4.3.1 家庭和工资设定 |
4.3.2 政府 |
4.3.3 厂商 |
4.3.4 对称均衡的经济系统 |
4.4 基本参数的校准以及贝叶斯估计 |
4.4.1 部分参数的校准 |
4.4.2 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4.4.3 模型求解 |
4.5 动态分析 |
4.5.1 模型的脉冲反应 |
4.5.2 模型的动态传导机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 |
5.2.1 家庭和工资设定 |
5.2.2 厂商 |
5.2.3 零售商 |
5.2.4 房地产部门 |
5.2.5 货币当局 |
5.2.6 均衡系统 |
5.3 基本参数的校准以及贝叶斯估计 |
5.3.1 部分参数校准 |
5.3.2 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5.4 动态分析 |
5.4.1 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 |
5.4.2 脉冲响应函数 |
5.4.3 模型重要的动态传导机制分析 |
5.4.4 方差分解 |
5.4.5 房地产价格和产量的历史分解 |
5.5 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盯住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吗? |
5.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能源价格冲击、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波动 |
6.1 引言 |
6.2 理论模型 |
6.2.1 厂商 |
6.2.2 家庭 |
6.2.3 政府 |
6.2.4 市场出清、稳态经济转换 |
6.3 参数的估计 |
6.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3.2 基本参数的校准 |
6.3.3 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6.3.4 模型求解 |
6.4 动态分析 |
6.4.1 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 |
6.4.2 能源价格冲击的 SVAR 经验事实 |
6.4.3 模型中能源价格冲击的脉冲反应 |
6.5 能源价格冲击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问题 |
6.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7.1 全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DYNARE 代码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9)非线性DSGE方法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文献综述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2 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一个基准 NKMP-DSGE 框架 |
2.1 引言 |
2.2 模型与设定 |
2.3 模型的求解 |
2.4 模型的校准与估计 |
2.5 线性 DSGE 模型的应用:一个中国经济 NKMP-DSGE 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扩展的非线性移动平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 |
3.1 引言 |
3.2 扩展的 NMA-NKMP-DSGE 模型理论分析 |
3.3 扩展的 NMA-NKMP-DSGE 模型与线性 DSGE 模型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扩展的NMA-DSGE 方法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中国产出持续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货币政策与产出持续性的经验性事实 |
4.3 关于外生技术冲击的经验性事实 |
4.4 模型与假设 |
4.5 均衡与模型的非线性表出 |
4.6 模型的校准、外生冲击的效应与产出的持续性 |
4.7 失业、物质资本投资与产出的持续性 |
4.8 本章小结 |
5 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移动平均方法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二次型逼近方法介绍 |
5.3 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方法理论分析 |
5.4 线性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方法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方法的应用:对日本遗失的十年的探讨 |
6.1 引言 |
6.2 经验性事实 |
6.3 模型与设定 |
6.4 市场均衡与模型稳态 |
6.5 模型的表述 |
6.6 模型的参数化 |
6.7 外生冲击的效应 |
6.8 线性模型与二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方法的比较 |
6.9 遗失的十年的再思考:基于 QARMA 模型的分析 |
6.10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引言 |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含义 |
7.3 展望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工资加成、就业抑制与最优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劳动力市场作出反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于SVAR的经验事实与证据 |
(一) 数据处理 |
(二) VAR模型的设定和识别 |
(三) 脉冲动态反应 |
1. 在工资加成冲击下, 劳动就业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到达波谷-0.35%左右后出现均值归复, 大约14个季度后返回初始稳态, 工资加成冲击的就业抑制效应成立。 |
2. 工资加成的就业抑制效应具有较高的持久性。 |
(四) 稳健性考量 |
三、理论模型 |
(一) 劳动供给和工资加成 |
(二) 其他家庭决策 |
(三) 最终产品生产商 |
(四) 中间产品生产商 |
(五) 财政政策 |
(六) 货币政策 |
四、参数的贝叶斯极大似然估计 |
(一) 参数的先验分布设定 |
(二) 后验极大似然估计 |
五、模型的动态及传导机制分析 |
(一) 模型的脉冲动态 |
(二) 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 |
六、货币政策是否应对劳动市场动态作出反馈? |
(一)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估计 |
(二) 不同政策规则的经济绩效比较 |
1. 经济波动性比较 |
2. 脉冲反应比较 |
七、结论 |
四、关于工资、价格刚性和经济波动的一般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 黄艳艳. 暨南大学, 2020(04)
- [2]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研究[D]. 张龙. 吉林大学, 2018(12)
- [3]胡利奥·罗滕伯格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J]. 郭庆宾,杨婉蓉,刘和旺. 经济学动态, 2018(01)
- [4]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流动与货币政策[J]. 陈利锋.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5(04)
- [5]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具有实际效应吗?——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J]. 丁志帆. 投资研究, 2015(12)
- [6]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 ——基于DSGE模型中国化构建研究[D]. 肖尧. 南开大学, 2014(03)
- [7]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J]. 杨农,郭辉铭. 经济学动态, 2013(08)
- [8]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D]. 王云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非线性DSGE方法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D]. 陈利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10]工资加成、就业抑制与最优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劳动力市场作出反馈?[J]. 刘宗明. 南开经济研究,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