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衡春[1](1976)在《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设计站场的咽喉区时,一般都采用单开道岔,而对复式交分道岔则很少采用。自从使用以"62"型为主的活动心轨型复式交分道岔以来,交分道岔的安全、养护和稳定性问题已逐渐获得解决。十年来,在我局管内的一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站场设计中,分别在编组站、区段站、中间站的站场咽喉区上以及机务折返段的整备场上采用了一些交分道岔;其中,有一组交分道岔设在某编组站的繁忙咽喉区并位于正线上。经过数年来的运营实践,其效果尚好。对复式交分道岔的养护维修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彭丽维[2](2019)在《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联锁表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规范,在保证车站的列车运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联锁系统的第一步就是设计联锁表,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是依靠人工的方式来对联锁表进行编制审核,这种方式对于小型站或者铁路货场来说会比较容易,然而当站场结构变复杂之后,由于计算机联锁系统和人为干扰的复杂性,快速且准确地生成联锁表变得相当困难,使得联锁表的生成和审核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因此,怎样开发出一套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方便且快捷的自动生成联锁表的系统,通过完整的系统属性配置,使该系统可以准确地输出与现有联锁系统相匹配的联锁表,这才是当前联锁系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研究进路控制过程的联锁逻辑,提出适用于不同车站站场平面图的通用联锁设计规则,在此基础上为各类信号设备建立图元模型,开发出能描述各种不同站型的图形界面,生成不同场型的站场型数据结构。通过生成的站场型数据结构,运用高度无往返搜索算法与联锁规则相结合对车站所有进路进行搜索,得到所有进路的联锁信息,按照联锁表的生成要求,将搜索到的进路保存到EXCLE和AutoCAD文件中,实现联锁表的自动生成。本文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1)经过对信号设备的图形描绘和对相关信号设备图形组合的定义,为信号机、轨道区段、道岔等基本信号设备设计了图元模型,以此实现了车站站场平面图设计与绘制的功能。使得负责数据开发的相关信号设计人员能够利用本系统迅速地重绘出一个可视化车站平面布置图,与原来的站场设计图一致,使得软件能够进行可视化开发。(2)基于对信号设备类型不同的剖析,建立起了以联锁系统的信号设备为父类,具体信号设备(信号机、轨道区段、道岔等)为子类的信号设备类图结构,该类图结构以继承关系为主,并根据此类图结构将对站场的图形描述转换到对站场拓扑结构的描述,为联锁表的后期自动生成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3)通过对站场拓扑结构的分析,采用高度无往返搜索算法,对所有的列车、调车和延续进路进行搜索,并结合拓扑结构,处理较为复杂的条件敌对、进路变更点、中岔等联锁关系。(4)最后展示了可视化的车站平面模型,采用ActiveX和ADO技术,实现C++与AutoCAD和EXECL的接口,将生成的联锁逻辑信息通过文件的方式输出,自动生成联锁表。
杨冬营[3](2010)在《铁路中间站平纵横集成式CAD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中间站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作为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对提高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有着重要意义。既有铁路车站设计系统大都仅对车站平面辅助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纵断面与横断面设计则需其他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而纵横断面设计的地面线数据还需通过测量或者纸上读取等方式才能得到。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的基础上,对既有平面设计系统的功能进行拓展,以平面系统为核心,采用联邦集成的方式,集成既有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系统,从而构成一个平、纵、横一体的车站三维设计系统。系统以实现车站平纵横的集成设计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坐标点高程内插、平纵横集成设计、工程数量输出等内容。系统利用边界生长法,并充分应用格网化的思想,实现了数字地形模型的快速建立与内插;在拓展平面设计功能模块功能的过程中,利用ObjectARX提供的定制实体技术进行平面图形的设计与修改,从而摆脱了对外部数据库的依赖,建立了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平面交互设计系统,增加了咽喉区自动优化的功能,并在继承既有平纵横独立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了中间站的平纵横集成设计;在工程数量计算模块,利用定制实体的特性,采用组字典对实体进行管理,自动生成生成轨道、道岔、道碴、站场设备等设计信息。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进行开发,采用VisualC++6.0作为系统开发平台,以AutoCAD 2002作为图形支撑环境,采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用ObjectARX 2002进行系统开发。经过具体的实例验证,证明了系统功能的有效性。
鲁工圆[4](2011)在《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仿真是进行铁路车站作业过程相关问题研究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基于铁路车站工作组织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理论、系统仿真、Petri网、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中所涉及的相关方法与技术。论文以建立仿真系统为目的进行了铁路车站作业系统分析,研究了铁路车站站场图模型建模方法,建立了铁路车站到发系统仿真模型和针对铁路车站整体仿真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并基于论文成果开发了客运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和编组站作业教学仿真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在分析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已出现的相关产品基础上,研究了铁路车站的系统工程和系统仿真方面的特性,进行了面向车站作业的铁路车站系统子系统划分,并基于软件工程理论对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提出了车站作业仿真系统的设计开发思路。(2)对于铁路车站站场图模型建模这一车站作业仿真基本问题,总结了车站工作组织相关问题研究中针对提出的车站站场有向图和无向图建模方法,运用进路冲突图模型来描述车站站场设备,随后分析了适合于站场有向图模型、无向图模型和进路冲突图模型的数据结构。(3)针对铁路车站到发作业系统仿真,采用了Petri网描述车站到发作业过程,将列车、进路和到发线定义为Petri网有色标识,建立了网络结构不随铁路车站站型布置变化的铁路车站到发作业赋时有色Petri网模型,并运用进路冲突图模型进行车站到发线使用和进路选择优化,建立了具有很好通用性的赋时有色Petri网和进路冲突图的铁路车站到发系统组合仿真模型。(4)运用人工智能中的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铁路车站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将铁路车站作业系统描述为由环境智能体、车站调度员智能体、固定设备管理智能体、值班员智能体、助理调度员智能体、移动设备管理智能体、机车智能体和列车智能体组成的多智能体系统,建立了具有较好可靠性和健壮性的多智能体模型。(5)根据赋时有色Petri网和进路冲突图的铁路车站到发系统组合仿真模型设计和开发了客运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并给出了仿真实验案例。(6)根据作者提出的铁路车站作业多智能体模型设计,与编组站作业教学仿真平台建设课题组共同开发了用于编组站工作组织教学的编组站作业教学仿真平台,作者以第一主研的身份在课题组中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在文中给出了该系统的介绍。论文以建立完整的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为目的,较全面的分析了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仿真中多个基本问题、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在建立完善的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方面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郭彬[5](2018)在《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四纵四横的网络已经构成,并将进一步拓展为以“八纵八横”为骨干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铁运送旅客量逐年激增,在现有的运输组织模式与技术条件下,部分通道(如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长沙-广州段)运行图中的运行线铺画数量已经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需求。对比国内外的高速铁路运营现状,我国高铁通过能力的瓶颈主要是高铁大型客运站(简称“高铁大站”)。由于处于路网重要节点位置的高铁大站等级高、配线多、车站作业繁忙,其作业计划优劣直接影响运行图的可实施性和实施效果,影响到高铁全线的运输组织,因此关于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的相关优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之后,借鉴相关研究经验,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大站组织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大站实情的一套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理论与方法,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开发了高速铁路车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几点:(1)梳理高速铁路大站办理客运作业与行车作业的基本内容与工作机制,介绍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联锁关系。提出列车时-空作业链的概念,通过作业链时-空占用函数,精确计算列车或车底对站场中所有相关设备的占用时-空序列,更精准地描述列车在站内的运行全过程,并为后续的车站有效通过能力计算、鲁棒性链式优化、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问题。利用列车层、作业层的双层备选集,基于k L-list τ色问题,构建一个线性整数规划模型,以北京南站高速场实际数据为例,利用CPLEX进行求解,对比表明,在求解效率和求解质量方面比启发式算法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在计算大站通过能力的同时,得到了与该通过能力相对应的车站技术作业计划,计算所得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能够被车站作业组织兑现的有效通过能力。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力加强措施建议。(3)首次提出了车站技术作业计划鲁棒性链式优化方法,基于给定的车站列车到发时刻表,在不改变列车到发时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所有列车作业链的时-空资源序列,降低列车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高作业计划鲁棒性。通过作业链时-空占用函数计算,体现了进路的分段解锁过程,模型精度更高。设计了改进型GRASP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比分析表明算法改进后在保证解的质量基础上提高了适应性,提高了算法的求解效率。实验分析了作业计划优化前后的晚点传播情况。(4)研究枢纽型高铁大站出入段作业协调似性优化问题。以列车作业链为基础,建立模型,设计了枢纽型大站出入段作业时-空疏解算法。以北京南枢纽型大站的实际数据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实例研究表明,在保证计划安全、可行的前提下,时-空疏解算法显著缩短了出入段车底在股道的停靠总时长,提高了股道利用效率和车底周转效率。(5)开发了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与同类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便于部署、网络协同作业、用户体验优异、高精度、高智能化的优势。
张威[6](2004)在《通辽站更换提速组合道岔施工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比较科学合理地提出了通辽站提速改造施工中通辽站客场西部咽喉组合道岔更换的施工方法。 根据现场作业站线运输业务繁忙,场地狭窄的特点,引进了系统工程决策中常用的决策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对常用的五种道岔更换施工方法进行了建模分析计算,最终确定了“解体施工、分散预制、中间过渡、连续施工”的总体施工方案。并通过优化更换道岔施工方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设计制造了不少新型施工机具,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劳动量,发挥了很好得效益,并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经工后总结,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从现场既有道岔位置的调查着手,对站场布置、行车要求和道岔的主要技术参数对照分析,优化提速道岔的位置设计,使更换道岔上道投入使用后即能满足各项技术标准并能减少运营维修成本。 从提速道岔预铺位置、推进过程、劳力分配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安全、技术、组织措施。通过优化施工程序,保证了工程施工安全优质地完成,通过合理分解工序和劳力组合驭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按照安全、经济的的原则,结合本次施工的难点,探讨了层次分析法的在方案比选中优越性和道岔更换过程中的要点,并根据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任南杰[7](2011)在《铁路站场平面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设计过程中,铁路站场平面图设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铁路建设的环境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实现站场设计标准化;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自动化设计水平,加快设计速度与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并开发相应的辅助设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总结铁路车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现状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铁路车站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相关方法、模型及实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系统设计之中。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目标、开发原则、性能、功能划分、实现方法、总体结构及实现平台等进行了综合地分析和探讨,并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图和数据流程图,同时对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图形界面进行简要的介绍。2.总结以往在站场平面图设计过程中求解警冲标和信号机位置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各种求解方法的优缺点,根据本系统的站场数据结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算法完成警冲标和信号机位置的求解和绘制。3.详细介绍站场平面图辅助设计系统中所需用到的各类模型及其算法。针对咽喉区的优化设计,运用图论思想对车站咽喉区结构图型进行数学抽象,提出了识别咽喉区结构图型中道岔邻接关系的象限推理方法,然后建立以缩短咽喉长度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并依此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推算咽喉区最优岔心位置坐标的算法,最后通过实例对文中提出的模型算法进行了验证。4.在生成了站场平面的设计方案图后,利用本文提出的搜索车站进路的A*算法,求得各项车站列车作业的进路组合,然后采用最大平行进路优化法对生成的对于同一列车作业的多条进路进行筛选,得到最终作业进路,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车站运营的模拟。
刘平[8](2009)在《复式交分道岔的病害分析与整治》文中研究表明分析肃宁北站复式交分道岔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王明治[9](1990)在《60kg/m钢轨12号复式交分道岔的改进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我国复式交分道岔的使用特点及结构形式的选择原则,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为使复式交分道岔能在正线上安全使用采取的措施。同时,还详细介绍了60kg/m钢轨12号复式交分道岔的平面与结构设计。
王玲玲[10](2020)在《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车站信号联锁系统的正确操作和维护是保证车站安全高效作业的关键。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联锁设备维护技术含量高,维修人员缺乏经验,新职工培训周期长等。各大高校由于实训设备缺乏,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设备操作和事故处理显得束手无策。铁路现场的设备不允许随意操作,故障也不能模拟。因此,开发一套运行环境要求低、操作简便、能够模拟现场实际运营场景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高校学生学习和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项目,提出了部分实物仿真的车站联锁实训系统的研究。其次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明确系统总体设计、设备配置以及具体的要求。本系统以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为原型,由计算机联锁系统和光电站场组成,采用部分实物,搭建完整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然后,在模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经验总结法和实物仿真法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设计。联锁硬件采用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和2×2取2的冗余结构;光电站场利用各种颜色的发光体仿真铁路站场的状态,由工控机通过串口与上位机相连,从而模拟各种行车作业,复示站场状态。系统软件实现通过联锁数据,搭建信号设备数据库、结构体,由Station Edior进行上位机站场图绘制,采用C++完成系统程序编写。最后,对本实训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应用分析,对系统进行进路建立、进路解锁、特殊进路的办理与解锁以及道岔操纵的测试。本系统目前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应用效果良好,能让学习者直观地接触设备,学与练相结合,能根据需要进行设备操作和故障模拟。同时,预留有与室外设备和仿真沙盘的接口,也可以与车务人员进行协同作业演练。
二、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联锁表自动生成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2 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
2.1 铁路信号联锁关系 |
2.1.1 联锁表格式 |
2.1.2 联锁表编制的原则 |
2.1.3 联锁表的作用 |
2.2 系统总体框架 |
2.2.1 系统结构分析 |
2.2.2 软件工作流程 |
2.3 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 |
2.3.1 软件开发技术 |
2.3.2 数据库接口访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图元模型设计及站场型数据建立 |
3.1 图元模型介绍 |
3.1.1 图元的概念 |
3.1.2 图元数据模型的构造原则 |
3.1.3 图元数据模型的存取结构 |
3.1.4 信号设备的图元模型 |
3.2 图元模型设计及存储 |
3.2.1 绝缘节模型建立 |
3.2.2 道岔模型建立 |
3.2.3 轨道区段模型建立 |
3.2.4 信号机模型建立 |
3.2.5 文字模型建立 |
3.2.6 特殊模块的数据结构模型建立 |
3.3 站场拓扑结构的建立 |
3.3.1 指针场的划分 |
3.3.2 站场拓扑结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联锁表自动生成算法及实现 |
4.1 联锁表自动生成算法设计 |
4.1.1 进路搜索算法的设计 |
4.1.2 算法的性能分析 |
4.1.3 联锁表进路自动搜索 |
4.2 基本联锁处理 |
4.2.1 搜索列车进路 |
4.2.2 调车进路 |
4.2.3 确定变更按钮 |
4.3 特殊联锁处理 |
4.3.1 超限绝缘节 |
4.3.2 带动道岔 |
4.3.3 延续进路 |
4.3.4 中岔 |
4.3.5 敌对进路 |
4.4 本章小结 |
5 联锁图表展示 |
5.1 站场平台建立与绘制 |
5.1.1 仿真平台 |
5.1.2 站场绘制 |
5.2 联锁表生成前的预处理 |
5.2.1 变更进路预处理 |
5.2.2 更改道岔区段名 |
5.3 联锁数据生成 |
5.4 联锁表输出 |
5.4.1 输出到EXCEL |
5.4.2 输出到CAD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3)铁路中间站平纵横集成式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数字地形模型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铁路站场设计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铁路中间站设计原理与系统分析 |
2.1 中间站设计基本原理 |
2.1.1 中间站的作业和布置图形 |
2.1.2 中间站主要设备的配置 |
2.1.3 中间站的平面计算 |
2.1.4 车站各主要点坐标计算 |
2.2 中间站集成式CAD系统原理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结构设计 |
2.2.3 系统设计思想 |
第3章 数字地形建模 |
3.1 概述 |
3.2 地形数据获取方法 |
3.3 偏角选点法数据预处理 |
3.3.1 偏角选点法原理 |
3.3.2 偏角选点法实现方法 |
3.4 数据存储 |
3.4.1 图幅面状拼装 |
3.4.2 数据存储代码实现 |
3.5 TIN的快速建模方法 |
3.5.1 Delaunay三角网定义及其特性 |
3.5.2 Delaunay三角网自动联网 |
3.5.3 内插点的探索 |
3.5.4 散点数据栅格化的实现 |
第4章 平面咽喉区优化 |
4.1 咽喉区设计方法 |
4.2 咽喉区的连接关系 |
4.3 咽喉区进路区优化设计模型 |
4.3.1 安全约束 |
4.3.2 几何约束 |
4.3.3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4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章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车站平面交互系统 |
5.1 基于DTM的平面交互设计原理 |
5.2 应用程序多文档实现技术 |
5.2.1 ObjectARX对多文档界面的支持 |
5.2.2 多文档技术的实现 |
5.3 交互设计功能实现 |
5.3.1 命令及其专有性 |
5.3.2 数模、平面交互操作 |
第6章 工程数量计算与分析 |
6.1 工程数量计算原理 |
6.1.1 工程数量计算基本思路 |
6.1.2 站场工程数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
6.2 工程数量计算原则 |
6.3 站场计算信息的生成 |
第7章 车站平纵横CAD系统集成技术 |
7.1 纵横断面设计系统 |
7.2 平纵横设计相互关系 |
7.3 平纵横集成设计的实现 |
7.3.1 纵断面设计 |
7.3.2 横断面设计 |
第8章 系统研制与功能验证 |
8.1 系统研制 |
8.1.1 系统开发硬件环境 |
8.1.2 软件开发环境 |
8.2 系统框架结构及功能 |
8.3 实例验证 |
8.3.1 新建项目 |
8.3.2 数模建立 |
8.3.3 平面方案建立 |
8.3.4 工程数量输出 |
8.3.5 数模平面交互操作 |
8.3.6 纵断面设计 |
8.3.7 横断面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技术的研究意义 |
1.1.1 在铁路车站设计和运营方面的意义 |
1.1.2 在车站工作组织相关方面问题研究的意义 |
1.1.3 在车站工作相关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意义 |
1.1.4 在数字化铁路建设方面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面向系统仿真的铁路车站作业系统分析 |
2.1 基于系统工程的铁路车站子系统划分 |
2.1.1 铁路车站的系统工程特点分析 |
2.1.2 面向系统仿真的铁路车站子系统划分 |
2.2 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特性分析 |
2.2.1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特点及系统总体结构 |
2.2.2 车站作业的离散事件仿真及其仿真策略研究 |
2.2.3 车站作业的连续变量仿真 |
2.3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功能结构及软件需求分析 |
2.3.1 软件需求分析概念和方法 |
2.3.2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车站站场图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3.1 铁路车站站场模型有向图表示法 |
3.2 铁路车站站场模型无向图表示法 |
3.3 站场进路冲突图模型 |
3.3.1 冲突图定义 |
3.3.2 冲突图构造方法 |
3.3.3 冲突度 |
3.4 站场图模型数据结构 |
3.4.1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系统数据结构概述 |
3.4.2 图的数据结构描述方法 |
3.4.3 车站站场图模型的数据结构描述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车站到发系统通用性仿真模型 |
4.1 Petri网与铁路车站运营仿真 |
4.1.1 Petri网概述 |
4.1.2 Petri网在铁路车站仿真中的应用 |
4.2 基于赋时有色Petri网的铁路车站到发系统通用性仿真模型 |
4.2.1 铁路车站到发系统PSTCPN模型概述 |
4.2.2 PSTCPN的颜色集定义 |
4.2.3 PSTCPN变迁节定义 |
4.2.4 PSTCPN模型 |
4.3 TCPN和冲突图的铁路车站到发系统组合仿真模型 |
4.3.1 TCPN与冲突图组合仿真模型 |
4.3.2 TCPN与冲突图组合仿真模型的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车站多智能体仿真模型 |
5.1 智能体系统理论与方法 |
5.1.1 智能体的定义 |
5.1.2 智能体的特点 |
5.1.3 多智能体系统 |
5.2 铁路车站多智能体(MA)模型 |
5.2.1 铁路车站作业MA模型概述 |
5.2.2 铁路车站作业MA模型 |
5.3 集中服务智能体 |
5.3.1 外部环境智能体 |
5.3.2 固定设备管理智能体 |
5.3.3 站调智能体 |
5.4 类型智能体 |
5.4.1 值班员智能体 |
5.4.2 助理调度员智能体 |
5.4.3 移动设备管理智能体 |
5.5 移动智能体 |
5.5.1 机车智能体 |
5.5.2 列车智能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实例 |
6.1 客运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 |
6.1.1 客运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概述 |
6.1.2 客运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仿真案例 |
6.2 编组站作业教学仿真平台 |
6.2.1 基于MA模型的编组站作业教学仿真平台结构 |
6.2.2 智能体在编组站作业仿真平台中的应用 |
结束语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5)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高铁大站列车作业的链式描述 |
2.1 高铁大站作业综述 |
2.1.1 客运作业 |
2.1.2 行车作业 |
2.2 车站联锁基础 |
2.2.1 联锁关系 |
2.2.2 进路办理与解锁 |
2.3 列车的时-空作业链 |
2.3.1 作业链的构成与分类 |
2.3.2 作业链的时-空资源占用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研究 |
3.1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问题概述 |
3.1.1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的特性分析 |
3.1.2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
3.2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模型 |
3.3.1 生成双层备选集 |
3.3.2 k L-list τ着色问题 |
3.3.3 有效通过能力问题建模 |
3.4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求解 |
3.4.1 遗传算法求解 |
3.4.2 精确解法 |
3.5 实例研究与敏感性分析 |
3.5.1 实例研究 |
3.5.2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铁大站作业计划鲁棒性链式优化 |
4.1 鲁棒性的相关概念 |
4.2 晚点的成因与晚点传播 |
4.2.1 初始晚点的成因 |
4.2.2 站内晚点传播 |
4.3 高铁大站作业计划鲁棒性优化问题 |
4.3.1 优化目标的选取 |
4.3.2 鲁棒性链式优化 |
4.4 鲁棒性链式优化模型 |
4.4.1 冲突系数计算 |
4.4.2 鲁棒性链式优化问题建模 |
4.5 鲁棒性链式优化算法设计 |
4.5.1 改进的构造过程 |
4.5.2 邻域搜索 |
4.5.3 路径重连 |
4.6 实例研究 |
4.6.1 冲突自动疏解 |
4.6.2 鲁棒性优化 |
4.6.3 晚点传播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枢纽型高铁大站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 |
5.1 枢纽型高铁大站的布置类型与作业分析 |
5.2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问题分析 |
5.3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问题建模 |
5.4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算法设计 |
5.5 实例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6 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 |
6.1 基础数据管理与维护 |
6.1.1 底图管理 |
6.1.2 乍站布置图与进路管理 |
6.2 车站技术作业安排 |
6.2.1 初始化技术作业 |
6.2.2 自动安排列车作业链 |
6.2.3 设置共车底列车 |
6.2.4 按图查点与按图推点 |
6.2.5 作业链冲突检测 |
6.2.6 网络协同推送 |
6.2.7 智能优化功能 |
6.3 车站技术作业全过程仿真 |
6.4 系统技术特点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2 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通辽站更换提速组合道岔施工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铁路提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 我国铁路提速概况及未来规划 |
1.3 既有线提速改造主要问题 |
1.4 道岔的提速改造 |
1.5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思路 |
1.6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2章 更换道岔施工方法 |
2.1 现地更换法 |
2.1.1 适用条件及特点 |
2.1.2 施工方法 |
2.2 预铺移设法 |
2.2.1 适用条件及特点 |
2.2.2 施工方法 |
2.2.3 技术关键和难题 |
2.3 吊车更换法 |
2.3.1 适用条件及特点 |
2.3.2 施工方法 |
2.4 双吊车更换法 |
2.4.1 适用条件及特点 |
2.4.2 施工方法 |
2.5 道岔基地组装、整组运输及铺设 |
2.5.1 基地组装 |
2.5.2 道岔运输 |
2.5.3 现场铺设 |
第3章 施工方案的确定和优化 |
3.1 工程概述 |
3.1.1 通辽站概况 |
3.1.2 道岔更换方案的原则 |
3.2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
3.2.1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3.2.2 施工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
3.3 层次分析法选择施工方案 |
3.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方案选择 |
3.4 施工方案优化和确定 |
3.4.1 施工方案优化 |
3.4.2 施工过渡方案 |
3.4.3 施工封锁方案 |
第4章 施工实施 |
4.1 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 |
4.1.1 施工组织编制 |
4.1.2 安全措施 |
4.2 施工 |
4.2.1 铺设施工中的技术难点 |
4.2.2 预制道岔移位设计 |
4.2.3 施工作业 |
4.2.4 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工作及成果 |
5.2 施工组织的安排要点 |
5.3 建议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铁路站场平面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现有系统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铁路站场平面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开发的目标 |
2.1.2 系统开发的原则 |
2.2 系统的设计思想 |
2.3 系统的架构 |
2.3.1 系统功能分析 |
2.3.2 系统的结构 |
2.4 系统的数据流程 |
2.4.1 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
2.5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2.5.1 系统的开发工具 |
2.5.2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3章 站场咽喉区结构平面图优化设计 |
3.1 咽喉区结构平面图结构分析及岔心坐标推算模型的建立 |
3.1.1 车站咽喉区道岔间连接关系的数学描述 |
3.1.2 咽喉区岔心坐标推算模型的建立 |
3.2 咽喉区岔心坐标推算模型的求解 |
3.2.1 咽喉区道岔点数据结构 |
3.2.2 计算机算法步骤 |
3.3 咽喉区结构平面图方案修改 |
3.3.1 对道岔的修改 |
3.3.2 对线路的修改 |
3.4 设计实例 |
第4章 警冲标与信号机的坐标计算及自动绘制方法 |
4.1 现有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坐标计算方法 |
4.2 计算机求解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坐标方法的基本思想 |
4.3 限界及曲线加宽的计算 |
4.3.1 曲线外侧加宽 |
4.3.2 曲线内侧加宽 |
4.4 警冲标或信号机位置坐标计算 |
4.4.1 直线段警冲标或信号机位置坐标计算 |
4.4.2 曲线警冲标或信号机位置坐标计算 |
第5章 车站作业运营模拟方法研究与实现 |
5.1 车站行车设备概述 |
5.1.1 车站站线 |
5.1.2 车站信号联锁设备 |
5.1.3 其他车站设施 |
5.2 车站列车作业分析 |
5.2.1 车站列车作业分类 |
5.2.2 车站旅客列车作业流程 |
5.3 生成车站列车作业进路 |
5.3.1. 自动搜索车站列车作业进路 |
5.3.2. 生成车站列车敌对进路 |
5.3.3. 车站列车作业进路的排列 |
5.3.4. 手动设置进路及计算特定进路的最大平行进路 |
结论 |
论文的总结 |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计算机联锁系统概述 |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结构 |
2.1.2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描述 |
2.2 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设备配置需求 |
2.3 总体设计 |
3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硬件设计 |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设计 |
3.1.1 系统结构 |
3.1.2 操表机 |
3.1.3 联锁机 |
3.1.4 驱动采集机 |
3.2 光电站场系统的设计 |
3.2.1 光电站场的设计 |
3.2.2 点光处理 |
3.2.3 发光元件的控制 |
3.2.4 通信网络解决方案 |
4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1 车站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软件结构 |
4.1.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3 本软件所用到的函数及其功能 |
4.2 站场图的绘制 |
4.2.1 绘制站场图的基本元素 |
4.2.2 元素的操作 |
4.2.3 站场图绘制的基本标准 |
4.3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4.3.1 联锁数据 |
4.3.2 数据结构 |
4.3.3 结构体定义 |
5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仿真实训系统的测试 |
5.1.1 进路建立 |
5.1.2 进路取消 |
5.1.3 引导进路 |
5.1.4 总人解 |
5.1.5 道岔操作 |
5.2 仿真实训系统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光电站场光带分段显示示意图 |
附录 B 光电站场端子线序表 |
附录 C 光电站场采集电路原理 |
附录 D 光电站场控制电路原理 |
四、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交分道岔在站场咽喉中的作用[J]. 王衡春.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7)
- [2]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D]. 彭丽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铁路中间站平纵横集成式CAD系统研究[D]. 杨冬营.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4]铁路车站作业系统仿真技术研究[D]. 鲁工圆.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5]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D]. 郭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6]通辽站更换提速组合道岔施工方案的研究[D]. 张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7]铁路站场平面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任南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8]复式交分道岔的病害分析与整治[J]. 刘平. 铁道建筑技术, 2009(S2)
- [9]60kg/m钢轨12号复式交分道岔的改进设计[J]. 王明治.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90(05)
- [10]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玲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