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中实验有关操作问题的解答(论文文献综述)
胡晋宾[1](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马骋[2](2019)在《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突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美国率先提出了STEM教育,并展开了长期的改革实践。时至今日STEM教育热潮已经风靡全球,我国也在为建立适合本国发展的STEM教育道路不懈努力。虽然国家已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仍以教师单项输出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中化学课程与教育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这时STEM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STEM教育在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论文在分析STEM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设计与构建做出铺垫研究。论文总体上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梳理现阶段教育发展要求阐释了STEM教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再通过分析国外各个时期对STEM教育的不同发展任务、总结国内对STEM教育不同方向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确定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法三种方法对内容进行研究。其次,论文对STEM教育的涵义和素养进行了深入辨析,分别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角度分析了相互联系和培养要求,确立了STEM教育的发展意义,同时对教学目标和评价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并研究和总结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要求,从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两方面分析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然后,从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目标与评价出发,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做出了不同方面的具体要求,从“科学素养”、“化学知识和技术实践”、“化学探究与工程设计”、“化学价值与现实生活”四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进行了具体要求构建,通过以全方位教学评价设计的要求为指导方针,构建了包含“学生项目过程自测表”、“过程性评价测量表”、“自我反思单”、“同伴评价单”的化学教学评价模式。最后,选取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硫的转化”三个不同知识类型,通过STEM教育相关知识分析、基于STEM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六个步骤完成基于STEM教育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表明STEM理念下的目标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通过论文的研究与设计,以希望帮助广大化学教师明确STEM教育的内涵和对中学化学目标与评价的要求,为STEM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的目标与评价的制定做出一定的尝试性探索,为STEM教育在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中的发展添砖加瓦。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论文中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构建实际效果还需在真实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检验,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指标和依据也还需要证实,此外如何使STEM教育下的教学评价模式与实际教学活动更融合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林婷[3](2020)在《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建模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开始作为一门研究生的课程慢慢发展到中小学课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加强了数学建模的分量,明确提出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学时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素养,因此数学建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当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情况;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来支撑高中阶段的数学建模教学,并设计高中数学建模案例;通过实践设计的一个数学建模案例,研究高中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情况,最后通过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情况及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在2017版课标的指导下,数学建模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开展高中数学建模课程仍存在教师缺乏经验、开展难度较大、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缺乏等问题。第二,大多数教师及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愿意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大多学生对于稍微灵活的建模题目无从下手。第三,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大多数高中生的认知,教师要把握好案例的难度,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第四,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多次实践,不能只浮于形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三个水平,对高中数学建模案例进行设计;对最新版本的高中数学课本的必修一中的数学建模版块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文献分析,研究这两项工作的文献并不多,进一步研究可以促进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更好的发展。
刘肖[4](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标准》),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样、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素养。其中数学运算素养,具有广泛的基础性特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是因为概率统计的数据分析过程需要在有效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完成大量的数学运算。数学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极大地影响着概率统计问题中结论的判断,由此确立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的课题。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通过文献法了解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相关内容,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寻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即创新点所在;通过调查法(问卷、测试卷)了解现阶段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认识、兴趣、态度、习惯、学习方法等学习现状,并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分析此学习现状的问题与原因,为本次研究打下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基础。通过访谈法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概率统计教学相关问题的访谈,从而了解到概率统计的教学现状。根据测试结果、访谈记录、实践课的观察与反思,发现学生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普遍存在运算问题。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分别为: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对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针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明确运算对象,对概率模型、统计相关公式、定理的产生进行推导示范,发现运算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并进行有效地总结与反思,通过后续的坚持练习与不断反馈,从根本上解决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逐渐形成正向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
冉婷[5](2019)在《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它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建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竞赛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相对于高中更为广、更为深,对于同一物理概念的讲解深度也不同。教师将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结合,能在教学效率上能有一定的提高。本论文主要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部分力学概念作了比较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物理概念的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介绍了物理竞赛在国内以及国外的发展史和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概况;而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力学在物理竞赛中的重要性以及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对物理概念及其特点、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该部分主要是以物理核心素养为依据,分析了物理竞赛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了从物理竞赛探究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第四部分为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本部分主要从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的部分概念的介绍作了比较和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概念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并在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分别选取了三个相应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其分析解答,突出了物理竞赛对概念考查的灵活性以及深入性,进一步说明物理竞赛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第五部分为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该部分主要对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以及机械能守恒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分析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将物理竞赛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以及怎样从物理竞赛角度去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第六部分为总结,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本论文主要以力学为例,从物理竞赛角度去探究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教育工作者们对物理竞赛的重视,在教学时,能合理的将高中物理涉及的概念或定律与物理竞赛对其理解相结合。期望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及竞赛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曦[6](2019)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习题教学是指以解答物理习题为主要形式的一切课内、外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具有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等价值。当前,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发布,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带来了新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教育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及分析,寻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接着,针对调查结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探寻改进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习题教学的策略。其中,对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三个教学策略。对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四个教学策略。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教学策略。对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强化解题规范、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四个教学策略。随后,运用相关教学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分析指出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徐娴静[7](2020)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是课堂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受争议的话题之一。高中物理作为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习题课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型,它具有巩固物理知识、深化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然而,当下物理习题课却屡屡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年中,对习题课教学有效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多数文献零散、缺乏系统性、多以教师经验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查。因此,关于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对物理习题课、习题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理论分析;为了解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借鉴其他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宝贵经验,从所在区两所高中校抽取26位教师、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师与学生对习题课的认识存在出入,教学环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习题课存在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的现象。一节有效的习题课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还要兼顾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因此,本文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教师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两个方面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习题课内容提出习题的选用策略、习题的几种分析策略,其中包含审题指导策略、过程分析策略、演算指导策略、问题引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及实验题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教学环节提出几点实施策略,其中包含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语言的严谨性、示范的规范性,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对教师课下指导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提出课后习题的布置策略、提供讲义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定期复习,以及对学生做心理引导的几个实施策略。最后,以这些策略为理论指导,笔者设计习题课教学环节并深入课堂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这些策略的效果,并针对效果提出了相关总结和建议。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归纳出一节有效的习题课需要教师做到几点:(1)善于学情分析,寻找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习题;(2)善于采用多种习题分析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3)善于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后自主学习。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完善理论体系,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参考。
杜剑南[8](2020)在《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即“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改变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实施。纵观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从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演变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和各地方自主命题并存,又逐步发展为现今全国基本统一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而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将研究重心聚焦在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上。研究以十年为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十年来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有两种,即大纲卷和新课标卷,而新课标卷又是现阶段“高考”所使用的试卷,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课标卷的内容变化特点。基于此,研究选取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有哪些变化及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有关“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比较”“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本研究一来将试卷框架与题型结构分开比较;二来完善了高中理科数学中所有知识点,本研究共统计出347个知识点(其中必考内容312个知识点,选考内容35个知识点),以此进一步细化知识点的统计,以便更好地观察高考数学试卷中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数学高考试题的相关特点,在现有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中七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含量和阅读量,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以往模型中各水平因素的相关描述,并以举例高考试题的方式,将各因素水平与之对应分析,最后将近十年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按照九个难度因素进行编码,进而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公式计算出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相关难度。通过比较法分析了近十年新课标卷中四种类型总计21套理科数学试卷——即新课标全国卷(3套)、新课标全国卷Ⅰ(7套)、新课标全国卷Ⅱ(7套)以及新课标全国卷Ⅲ(4套)在框架结构(考试的时间、试卷的总分、试卷指导语)、题型结构(题型的种类、各题型数量、所占分值)、知识结构(知识点总数及覆盖率、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值)以及难度(各题型难度、各知识单元难度、整卷难度)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并总结变化特征。通过访谈一线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完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新高考”试卷命制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中的考试形式、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以及试卷说明进行比较发现,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整体的稳定性;对选择、填空、解答题的数量和分值以及知识点数目的比较发现,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总知识点数、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以及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比较后发现,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不同题型和整卷的难度比较中发现,试卷难度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不同种类试卷的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基于研究结果对高考命题的建议:打破命题定势,改变出题结构与数量,适当增加试题灵活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均衡试题综合难度;尽量全面考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持续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对高中教学的建议:继续与时俱进的注重“双基”,重视数学本质,培养通性通法;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重视试题相关情境的创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吕文丽[9](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生活化教学”是站在科学技术、经济等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角度所提出的理念,它所倡导地是教学要与现实生活有所联系,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好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喂给”孩子,而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体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归纳了“数学生活化”的概念界定,明确了“数学生活化”应该包含“生活化”和“数学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学手段,后者是教学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紧接着,站在促进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对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做了实践上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与问题,提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相关教育思想及功能介绍。主要有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观点和现实数学教育观为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功能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作为理解数学知识的阶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途径和积累活动经验的载体四个方面。第二部分:生活化教学素材来源的说明。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素材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社会生活与经验、客观事物与现象、历史典故与科学发现与发展这五个方面。随后,对新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内容进行了统计说明。第三部分:现状调查与结论总结。通过设计与开展问卷、测试卷和访谈的实践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呈现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结论总结,同时指出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提出。根据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思性的建议,包括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观与数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无疑对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不仅有理论上的分析,还列举出了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案例,促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彭艳贵[10](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文中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内容,既与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又是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的复数关联着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主题,表现出广泛的联系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复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个体发展都是重要的。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过程中,复数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本部分,但它的内容体系从建国以来就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了人们对高中复数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发展的思考过程。在近些年的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随着复数部分的删减,复数成为“容易教的难点课”,教起来简单,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对高中复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对当前高中复数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数学的教育功能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确立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从理论上初步讨论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高中复数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知识结构发展、数学观念变化、思维品质提升、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六个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价值。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课程文本方面对我国历年十一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部分从课时数量、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历年的复数课程虽然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对复数作为“数”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明确,表现了对数系扩充的目标要求,对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教学要求。研究中还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国、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复数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中复数的课程目标,了解各个国家的高中复数的基本目标情况,为我国高中复数课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作为进一步的实践求证,研究中在理论上分析和构建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的框架,明确高中复数理解的四个水平:感知水平、表征水平、联结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编制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高中生复数理解的感知水平和表征水平上表现较好,可以较自如地处理一些常规的复数问题,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基本应用表现较好。但在高中复数的关联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学生的测试表现相对较弱。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复数问题解决的表现中,能够识记基本的结论,但在稍微复杂的问题中缺少必要的判断,在复数问题求解的思维表现上比较普通,在需要较高数学能力的问题上表现不足,对于复数几何意义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不够完善,对虚数单位i等复数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也缺少必要的理解,在处理联系其它知识主题内容的复数问题时也较普遍地存在困难。第四,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整理了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构建高中复数的基本框架,结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复数课程及其内容的发展的基本主张。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应该坚定复数课程的基本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应该关注高中复数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高中复数的核心概念,丰富复数几何意义和复数与方程等与复数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复数的广泛关联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创新性之一,当前关于高中阶段复数内容的研究整体不多,且较集中于高中复数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课程文本比较、复数学习评价、复数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创新性之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尤其是基本的知识需求方面,研究中对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学生高中复数理解水平的知识方面因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地探索意义;创新性之三,本文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特定的方法对高中复数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相关结论为高中复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
二、对高中实验有关操作问题的解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中实验有关操作问题的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
1.3.3 编写策略 |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
1.4.1 研究路径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
3.1 知识与知识观 |
3.1.1 知识 |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
5.2.1 理论维度设计 |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
7.1.1 实验设计 |
7.1.2 信息处理 |
7.1.3 研究启示 |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
7.2.1 实验设计 |
7.2.2 信息处理 |
7.2.3 研究启示 |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
7.3.1 调查设计 |
7.3.2 信息处理 |
7.3.3 研究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外研究综述 |
1.4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STEM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
2.1.1 STEM教育的内涵 |
2.1.2 STEM教育的意义 |
2.2 教学目标及评价的理论研究 |
2.2.1 教学目标的涵义 |
2.2.2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
2.2.3 教学评价的涵义 |
2.2.4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评价的要求 |
2.3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认知学习理论 |
3 基于STEM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构建 |
3.1 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目标 |
3.2 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评价 |
3.3 STEM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
3.3.1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能体现科学素养 |
3.3.2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综合能力 |
3.3.3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从多个维度体现学生的素质要求 |
3.3.4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参与实践,学会体验式学习 |
3.4 STEM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要求 |
3.4.1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能反应对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要求 |
3.4.2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 |
3.4.3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
3.4.4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切实贯穿于建构的学习过程中 |
3.4.5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3.5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构建 |
3.5.1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构建原则 |
3.5.2 基于STEM教育构建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 |
3.6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构建 |
3.6.1 STE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设计 |
3.6.2 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构建 |
4 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
4.1 “化学反应的速率”的STEM教学设计与实施 |
4.2 “原电池”的STEM教学设计 |
4.3 “硫的转化”的STEM教学设计 |
5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TEM教育下的教学评价表 |
附录B “化学反应速率”项目实验探究 |
致谢 |
(3)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历程 |
1.1.2 数学建模在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中的变化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数学模型 |
1.2.2 数学建模 |
1.2.3 高中数学建模 |
1.2.4 教学案例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文献搜集 |
2.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2.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
2.1.2.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方法 |
2.1.2.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
2.1.2.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问题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人本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师问卷的编制 |
3.4.2 学生问卷的编制 |
3.4.3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4.4 调查问卷的统计 |
3.4.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5 研究伦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调查情况 |
4.1 对教师的调查 |
4.1.1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
4.1.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 |
4.2 对学生的调查 |
4.2.1 对学生的量表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1.1 学生性别分布情况 |
4.2.1.2 第一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3 第二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4 第三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5 第四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2 对学生的简答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案例设计 |
5.1 案例1:函数模型 |
5.2 案例2:复印纸的相关问题 |
5.3 案例3:中学生的投篮水平和发展潜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过程 |
6.1 课前准备 |
6.1.1 关于学生 |
6.1.2 关于教师 |
6.1.3 关于教材 |
6.2 教学过程 |
6.3 课后总结 |
6.3.1 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反馈 |
6.3.2 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反馈 |
6.3.3 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的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对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对高中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数学建模活动研究报告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概率统计内容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
(二)高中概率统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三、研究意义 |
(一)拓宽了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研究思路 |
(二)提高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
(三)为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操作性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宏观视野下“概率统计”的相关研究 |
(一)概率统计的课程改革 |
(二)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 |
(三)各国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比较 |
二、有关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及运算素养的教学研究 |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数学运算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试卷的编制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构建 |
二、研究过程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键要素的确立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生概率统计的测试 |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
第四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一)调查问卷与测试卷的设计 |
(二)问卷发放 |
(三)教师访谈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二)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探究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
(一)高中概率统计知识框架 |
(二)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的汇总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 |
(一)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 |
(二)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
(三)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 |
(四)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 |
(五)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及案例分析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一)引导学生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 |
(二)帮助学生准确记忆概率统计公式、定理与法则并学会灵活运用 |
(三)引导学生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 |
(四)引导学生针对概率统计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练习和及时反馈 |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运算习惯 |
二、反思 |
(一)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的分析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教学的关键要素和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测试卷 |
附录3.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物理竞赛在国际、国内上的发展历程 |
1.1.2 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研究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意义 |
1.2.2 力学在高中物理竞赛的重要性 |
1.2.3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
第2章 高中物理概念与教学 |
2.1 物理概念及其特点 |
2.2 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 |
2.3 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 |
3.1 物理观念 |
3.2 科学思维 |
3.3 科学探究 |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
第4章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 |
4.1 静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1.1 高中物理中相关静力学概念 |
4.1.2 物理竞赛中的相关静力学概念 |
4.1.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静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4.2 运动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2.1 高中物理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
4.2.2 物理竞赛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
4.2.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运动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4.3 动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
4.3.1 高中物理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
4.3.2 物理竞赛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
4.3.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动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
第5章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 |
5.1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
5.2 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 |
5.3 机械能守恒问题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物理习题 |
2.1.4 物理习题教学 |
2.1.5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2.2.2 物理习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问卷的数据分析 |
3.2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3.2.1 访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
4.1.2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 |
4.1.3 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 |
4.2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2.1 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 |
4.2.2 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 |
4.2.3 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 |
4.2.4 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 |
4.3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3.1 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 |
4.3.2 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 |
4.3.3 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
4.3.4 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 |
4.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强化解题规范 |
4.4.2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
4.4.3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
4.4.4 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 |
第5章 教学案例 |
5.1 《共点力的平衡》习题教学设计 |
5.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2.1 存在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3 心理学理论基础 |
3 高中物理习题课现状 |
3.1 教师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3.2 学生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4 提高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 |
4.1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4.2 学生课后学习的有效性 |
5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策略实践案例 |
5.1 习题教学片段——波的形成与传播 |
5.2 典型教学案例剖析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五)高考改革的需要 |
(六)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一)新课标卷 |
(二)试卷内容 |
(三)试题难度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国外试卷的研究 |
(一)美国SAT试卷研究 |
(二)PISA试卷研究 |
(三)其他国家与中国高考的试卷研究 |
二、关于国内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 |
(一)关于高考试卷比较研究 |
(二)关于高考试卷的难度比较研究 |
(三)关于高考试卷的研究方法 |
三、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试题难度研究工具的选择 |
(一)试题难度因素的提取 |
(二)试题综合难度因素的具体描述 |
(三)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的特征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选择题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填空题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解答题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选考题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的特征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分析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量统计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统计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变化的特征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填空题综合难度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解答题综合难度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整卷综合难度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变化的特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稳定性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题型结构上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凸显试题综合性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的应用性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六)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 |
(七)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不同类型试卷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 |
(八)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
二、建议 |
(一)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网页 |
二、文件及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9)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生活化教学”响应时代要求 |
二、国外数学课程改革 |
三、国内数学课程改革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
四、关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
五、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六、关于生活化教学发展学科素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的教育思想理论及其功能 |
第一节 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教育思想理论 |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
二、杜威的教育观点 |
三、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
第二节 生活化教学的功能 |
一、激发内在学习的兴趣 |
二、理解数学知识的阶梯 |
三、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途径 |
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 |
第三章 生活化教学的素材来源 |
第一节 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来源 |
一、学生的生活与经验 |
二、社会生活与常识 |
三、客观事物与现象 |
四、历史典故与故事 |
五、科学发现与发展 |
第二节 教材提供的生活化素材-对高中数学必修教材的统计 |
一、有关统计的说明 |
二、关于教材中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生活化试题—对17、18 年全国高考数学卷统计 |
第四章 实践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问卷与测试卷设计 |
第二节 调查实施 |
一、调查实施过程 |
二、数据处理过程 |
三、问卷与测试卷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生活化教学问卷统计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节 核心素养测试情况 |
第三节 价值反思—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本次研究调查的结论 |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挑战 |
第六章 生活化教学实施建议与有效教学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 |
二、积极转变自身数学观与教学观 |
三、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
四、积累“好”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与案例 |
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
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生活 |
第二节 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介绍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述 |
二、高中复数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 |
三、高中复数课程的比较研究 |
四、高中复数教与学的研究 |
五、数学理解的研究 |
六、小结 |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与高中复数教育价值 |
一、复数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
二、高中复数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
三、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阐释 |
第四章 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
一、我国历年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纵向比较 |
二、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国际横向比较 |
第五章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研究 |
一、测评的意义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设计 |
四、测试的指标分析 |
五、测试结果统计 |
六、分析与结论 |
七、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表现的讨论 |
第六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分析 |
一、源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思考 |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探索 |
三、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及其层级关系 |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发展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预测试) |
附录二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正式测试) |
附录三 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内容 |
附录四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复数内容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对高中实验有关操作问题的解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2]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D]. 马骋. 河南大学, 2019(01)
- [3]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D]. 林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D]. 刘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D]. 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D]. 陈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徐娴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8]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D]. 杜剑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研究[D]. 吕文丽.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D]. 彭艳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