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畜魏氏梭菌病免疫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白小英,王雪华,杨凤梅[1](2021)在《牛魏氏梭菌病发生原因探析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由于养牛规模扩大,养殖方式改变,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疫病防控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防控不力,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饲养过程中,由于舍饲,密度过大、卫生条件不好、日粮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为病原微生物繁殖传播创造条件和诱因,牛魏氏梭菌病是牛常发的一种疫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发病快,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牛魏氏梭菌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魏氏梭菌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两方面论述,希望对养牛业提供有关帮助。
韩四娥[2](2021)在《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与疫苗菌株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取自内蒙古、山西、四川等地奶牛场22头猝死牛肠、肝、肺、心等135份病料,划线10%绵羊鲜血琼脂平板初步分离培养,出现双溶血环菌落平板42个,从中选取106个单菌落(菌株)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型PCR检测,检出103个菌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3个菌株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对103个菌株扩繁培养,经菌液毒素毒力(小鼠最小致死量)测定,获得毒力≤0.1m L菌株30株,后经进一步筛选,获得1株毒力(小鼠最小致死量)≤0.025m L、纯粹检验合格的菌株,命名为CNM0708株。对筛选CNM0708菌株进一步进行培养特性、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分子生物学、毒力传代稳定性、动物致病性、免疫原性等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培养菌液毒素的小鼠MLD≤0.025m L。血平板厌氧培养24h,出现半透明、灰白色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α、β双溶血环。石蕊牛乳培养基培养出现“爆烈发酵”现象;生化鉴定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生化特性;对培养菌液提取毒素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符合A型产气荚膜梭菌血清型特性。筛选CNM0708菌株经16S r DNA基因测序结果及α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参考菌株比对,同源性分别达99.70%、98.1%~100%。CNM0708菌株培养菌液对牛,及提取毒素对牛、兔、鼠有致病性,均可引起接种动物死亡。将筛选CNM0708菌株制备种子批,扩量培养菌液,经灭活脱毒、离心与上清液浓缩后制备免疫原性试验抗原,免疫实验动物兔,一免后21日采血,测定每0.1m L血清中和效价达1;对靶动物牛二次免疫后14d,免疫牛5头与对照牛2头分别颈静脉攻击致死量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对照牛2/2死亡,免疫牛5/5保护。本试验分离、筛选CNM0708菌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免疫原性良好,可作为疫苗研发用菌株。
陈志洪[3](2021)在《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苦白石颗粒是由苦参、白头翁、石榴皮、仙鹤草、肉桂、木香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粒而成,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泻、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仔猪湿热下痢。本文对苦白石颗粒进行了靶动物(猪)安全性评价,为苦白石颗粒在靶动物(猪)上的应用提供安全剂量范围,并进行了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可靠的疗效数据。研究方法:(1)将50头仔猪随机分为苦白石颗粒1倍、3倍、5倍、10倍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拌料给药5天,并观察14天。通过计算体重变化、测定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苦白石颗粒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2)根据仔猪白痢临床症状及中兽医辩证,建立仔猪白痢的病例纳入标准、症状评分标准以及痊愈标准,并纳入适量自然病例,设置苦白石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苦参止痢颗粒对照组和感染发病不治疗组进行实验性临床试验,观察仔猪在灌胃给药期间临床症状变化及痊愈情况,对其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腹泻仔猪进行大肠杆菌分离,生化、血清学鉴定和回归试验,观察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的治疗效果;(3)在实验性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临床实验,将100头自然发病的仔猪白痢病例,随机分为苦白石颗粒组和苦参止痢颗粒组,在给药前采集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及血清学鉴定,随后各组按推荐剂量连续给药5天,观察临床症状,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变化,进一步评价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1)在苦白石颗粒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中,分别以临床推荐剂量的1、3、5、10倍剂量给药连用5天,苦白石颗粒各剂量组猪在14天观察期内状态良好,采食正常。苦白石颗粒各试验组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在苦白石颗粒实验性临床试验中,从腹泻仔猪中一共分离出的23株大肠杆菌,其中含O157抗原的占2株,含O55抗原的2株,含O44抗原的1株。采用O157进行小鼠回归试验,发现能致小鼠死亡。从综合疗效分析,苦白石颗粒各组和苦参止痢颗粒各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5%,苦白石颗粒高、中剂量组治愈率均为85%,苦参止痢颗粒组治愈率为75%;(3)在扩大临床实验中分离出10株大肠杆菌,其中含O44抗原的占1株,含O55抗原的1株。综合疗效分析显示,苦白石颗粒组总有效率能达到96.5%,苦参止痢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2%,苦白石颗粒组、苦参止痢颗粒组治愈率分别为80.77%、82%。综上,苦白石颗粒略高于苦参止痢颗粒,苦白石颗粒临床疗效与实验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结论:(1)苦白石颗粒以临床推荐剂量的1、3、5、10倍剂量给药连用5天,在临床上是安全的;(2)在苦白石颗粒实验性临床试验中,苦白石颗粒连续给药三天可有效控制仔猪白痢。结合各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增重和用药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苦白石颗粒用于自然感染白痢的仔猪治疗,用法用量为:灌服,0.5 g/kg·WB,每日1-2次,连用3-5日;(3)扩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苦白石颗粒的临床推荐用药方案为:灌服,0.5 g/kg·WB,每日1-2次,连用3-5日,是合理的。
李萌[4](2020)在《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近年来,山东省鲁中地区饲养的莱芜黑山羊羔羊经常发生以瘫痪为主要病症的疾病。该病每年都有发生,并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殖场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羔羊瘫痪症的发病原因复杂,瘫痪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多样,为本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为分析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发病的具体原因,制定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9年3月至12月对山东莱芜、钢城、肥城3个地区的莱芜黑山羊养殖场的羔羊瘫痪发病、死亡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瘫痪羔羊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观察,采样进行血常规、血糖和细菌性感染血清学检测,对血涂片染色镜检,此外对发病羊场的饲草料和瘫痪羔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羔羊瘫痪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周龄。发病羔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行走困难和瘫痪,多数出现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体表淋巴结肿胀,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瘫痪羔羊的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范围。瘫痪羔羊血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羔羊(P<0.05)。瘫痪羔羊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情况。瘫痪羔羊血清中铁、铜、镁、硒、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健康羔羊存在差异,莱芜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钢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铜、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肥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钙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引起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的主要病因为微量元素缺乏代谢异常、低血糖引起病羊的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和抵抗力下降,继发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魏氏梭菌等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羔羊的病情加重和死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防治羔羊瘫痪提供了以下措施:在母羊产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补充微量元素;在母羊产前半月免疫羊快疫四联疫苗;加强羊舍、产房等环境消毒工作;加强羔羊的保育工作;对瘫痪羔羊,及时补充钙、硒、铁、镁等微量元素,补充体液和葡萄糖,同时配合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等措施进行防治。通过生产应用,这些措施对羔羊瘫痪的防治具有明显效果。
李常挺[5](2020)在《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广西肉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牛只存栏数量的增长和饲养密度的增大,疫病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了解并掌握广西肉牛的疫病流行与发生情况,发现新的疫病以及过去曾严重流行得到控制、现在又重新危害养牛业的再发疫病,2018-2019年在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疫病控制专家团队带领下,通过临床接诊、现场采样、病理剖检和类症鉴别方法,结合实验室诊断,发现了4种可能危害产业发展的重要疫病病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发病犊牛体温正常、表现流涎、口腔糜烂,无异物接触和口腔损伤史。刮取病牛齿龈糜烂充血增生物和痂皮病料,PCR检测口蹄疫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流行热病毒均为阴性;该病料样品扩增出91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 Bank的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比对,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56%,表明样品含有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结合发病犊牛的临床特征性症状,可以确定该犊牛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而引起发病。2、牛乳头瘤病毒。病牛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头部、颈部和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瘤状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椰菜花样,最大的瘤状物直径可达8 cm,精神、食欲、体温等均无异常。瘤状物压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涂片染色镜检也未见细菌。瘤状物制作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表皮和真皮增生、癌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癌巢中心细胞角化过度,呈同心圆状结构,形成典型的癌珠。PCR检测瘤状物病料为牛乳头瘤病毒阳性。设计5对引物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胶回收PCR产物,克隆,筛选阳性质粒送测序。采用生物学软件MEGA对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与牛乳头瘤病毒-1型处在同一分支。3、牛源志贺氏菌。某牛场突发一起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腹泻拉血便的急性病例,病牛死亡前表现前后脚划动、似游泳的神经症状。从病死牛的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表型特征、16S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是志贺氏菌。以0.5麦氏比浊菌浓度进行小鼠致病力试验,接种细菌的10只健康小鼠24 h内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对该菌有作用,临床联合应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有效减少牛只的急性死亡。4、A型产气荚膜梭菌。2019年4-10月,广西百色、合浦、河池、北海、南宁等地出现牛突发的急性猝死病例,现场病理剖检可见死亡牛腹部明显膨胀,十二指肠和空肠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肺出血。从上述5个病例的肠粘膜内容物中均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经表型特征、生化试验和产气荚膜梭菌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该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其他脏器均未分离出细菌。接种分离菌的10只健康小鼠36 h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拉定钠、头孢曲松钠和氨苄西林5种药物敏感。结论:通过对4类病例的病原检测,结合资料查新,可以确定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牛乳头瘤病毒、牛源志贺氏菌为广西肉牛新发疫病的病原。A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广西肉牛再发疫病的病原。这4种新发再发病原对广西肉牛养殖具有一定潜在的威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对病原学开展深入研究和研发新型快捷检测技术,为广西肉牛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王鹏飞[6](2020)在《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仔猪腹泻是一种以新生和幼龄仔猪为主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C.perfringens type 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尽管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接种疫苗和药物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但由于仔猪的耐药性使得对腹泻防治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从长远来看,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仔猪对腹泻的抗性,是减少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miRNA在调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仔猪腹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诸多研究已证实小肠在仔猪抵抗病原菌感染过程中有重要调控功能,但回肠中miRNA如何参与调控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仔猪腹泻的功能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30头7日龄健康仔猪(长×大),随机选取5头仔猪作为对照组(IC),其余25头仔猪进行C型产气荚膜梭菌口服攻毒试验,根据腹泻总评分筛选出易感组(IS)和耐受组(IR)仔猪,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C、IS和IR仔猪的回肠组织进行Small RNA测序,获取差异表达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miRNA,在IPEC-J2细胞上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主要的研究结果:(1)共获得617个miRNA(319个已知miRNA和298个新miRNA),对其表达量进行了显着性统计分析,共有53个差异表达miRNA。IS vs IC、IR vs IS和IR vs IC三个比较组分别有40个(20上调和20个下调)、10个(4上调和6个下调)和19个(9个上调和10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2)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的调控(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免疫系统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调控(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6 production)、MAPK活性的激活参与先天免疫反应(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 involved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等一些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GO功能。(3)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一些与感染性疾病、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如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ErbB信号通路(ErbB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ECM受体的交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4)筛选出了1个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关键miRNA,即miR-500,RT-qPCR结果显示其靶基因HSPA2表达量IS和IR组显着高于IC组(P<0.05),且IS组显着高于IR组(P<0.05);靶基因TDP2表达量IR组显着高于IC组(P<0.05),IS组极显着高于IC组(P<0.01),且IS组显着高于IR组(P<0.05)。(5)成功构建了靶基因HSPA2和TDP2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psi-CHECKTM-2-HSPA2-3’UTR WT、psi-CHECKTM-2-HSPA2-3’UTR Mut、psi-CHECKTM-2-TDP2-3’UTR WT、psi-CHECKTM-2-TDP2-3’UTR Mu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靶基因HSPA2和TDP2的野生型载体+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低于野生型载体+mimics NC组(P<0.01),突变型载体+mimics组与突变型载体+mimics NC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mimics+psi-CHECKTM-2组与mimics NC+psi-CHECKTM-2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6)RT-qPCR结果显发现,miR-500 mimics转染组HSPA2和TDP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低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HSPA2和TDP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WB结果发现,靶基因TDP2的蛋白表达量在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P<0.01);HSPA2蛋白表达量在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P<0.01),而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显着低于inhibitor NC(0.05<P<0.01)。(7)MTT、CCK8和EDU法检测结果发现,miR-500 mimics转染组细胞活力均极显着高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细胞活力均极显着低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8)Beta2毒素侵染IPEC-J2细胞后,miR-500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LDH活性极显着增强(P<0.01),miR-500 mimics转染组LDH活性极显着低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LDH活性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炎性细胞因子IL-6、IL-7、IL-8和TNF-α的表达量均为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组(P<0.01),miR-500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组(P<0.01);而IL-10的表达量miR-500mimics转染组极显着高于mimics NC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低于inhibitor NC组(P<0.01)。综上所述,我们挖掘出了1个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关键miRNA,即miR-500;miR-500可靶向调控HSPA2和TDP2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IPEC-J2细胞的增殖,并且可减弱Beta2毒素对IPEC-J2细胞的毒性,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诱导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miR-500在仔猪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腹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腹泻抗性猪品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李昌明[7](2020)在《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梭菌病是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通常包括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破伤风梭菌等。其中对于我国威胁最大的便是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梭菌病发病急促,病程短,死亡率高。动物一旦发病往往来不及治疗便发生死亡。因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的三联四防疫苗其主要抗原成分多为菌体或类毒素,而腐败梭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本身的培养难度大,产毒能力弱,使得疫苗的防护能力大打折扣。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的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可以保留天然毒素的免疫原性,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可以用于三联四防疫苗的升级换代。因此,本研究拟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在本研究中,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3180)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8346)进行复苏、增菌和产毒。利用一次性细菌滤器过滤除菌获得毒素溶液。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完成的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质粒通过原核表达系统生产重组蛋白。将C、D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甲醛灭活后,加入白油佐剂制得二联二价疫苗。对制备的疫苗进行物理性状检查、无菌检查、安全性检查和动物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所制备的毒素在用终浓度为0.3%的甲醛灭活96 h后能够完全灭活,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制备的二价二联疫苗检验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在对小鼠免疫0.2 mL疫苗后,保护率可达100%。对6-7月龄的绵羊接种5 mL疫苗21天后,通过间接ELISA和毒素中和试验对绵羊血清中抗体效价水平进行评估,发现绵羊血清中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3200,抗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抗腐败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而中和效价分别为400,800和800。根据《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三部的规定,血清中和效价对快疫达到1(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1 MLD毒素),对肠毒血症达到3(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3 MLD毒素),即可判为疫苗合格。说明本实验所制备的疫苗效价高且安全可靠,可以用于针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梭菌病的预防,并未为将来研制三联四防疫苗打下基础。
杜娟[8](2019)在《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防止畜禽粪尿污染,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通过我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探究如何防治污染的有效对策。
朱波,张梅梅,祖新政,赵俊亮,王登峰[9](2019)在《家畜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产气荚膜梭菌病是多种动物共患病,被我国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牛羊猝死、坏死性肠炎(和羔羊痢疾等家畜常见传染病,同时还可导致人气性坏疽和食物源性中毒,给家畜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综述该病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方法,为基层临床兽医提供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参考资料。
郭宇[10](2019)在《牛羊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文中认为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牛羊魏氏梭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引起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牛猝死症等疾病,该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给牛羊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牛羊常见的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牛羊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二、家畜魏氏梭菌病免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畜魏氏梭菌病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牛魏氏梭菌病发生原因探析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牛魏氏梭菌病发病原因分析 |
1.1 外源性感染因素 |
1.2 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内源性感染因素 |
1.3 气候环境因素 |
1.4 药物不合理使用因素 |
2 临床诊断 |
2.1 流行特点 |
2.2 临床症状 |
2.3 病理剖检变化 |
2.4 实验室诊断方法 |
2.4.1样品采集 |
2.4.2通用检测技术 |
2.4.2. 1 涂片和镜检 |
2.4.2. 2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3 防治措施 |
3.1 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
3.2 科学饲养管理 |
3.3 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 |
3.4 药物防治 |
4 结语 |
(2)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与疫苗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产气荚膜梭菌病概述 |
1.2 A型产气荚膜梭菌 |
1.2.1 形态学特征 |
1.2.2 培养特性 |
1.2.3 生化特性 |
1.2.4 定型血清中和特性 |
1.3 流行病学 |
1.4 诊断与防控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参考菌株及定型血清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2.1.5 主要试剂 |
2.1.6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病原分离、培养、镜检 |
2.2.2 PCR分型鉴定 |
2.2.3 菌种划线纯分离 |
2.2.4 小鼠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MLD)测定 |
2.2.5 纯粹检验 |
2.2.6 筛选菌株 |
2.2.7 主要培养特性鉴定 |
2.2.8 生化鉴定 |
2.2.9 定型血清鉴定(毒素中和试验) |
2.2.10 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与α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2.2.11 毒力传代稳定性试验 |
2.2.12 培养菌液对牛的致病性试验 |
2.2.13 提取毒素对动物的致病性试验 |
2.2.14 免疫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
3.1.1 平板培养 |
3.1.2 培养、镜检 |
3.2 PCR分型鉴定结果 |
3.3 纯分离培养结果 |
3.4 小鼠最小致死量(MLD)测定 |
3.5 纯粹检验结果 |
3.6 菌株筛选结果 |
3.7 主要培养特性鉴定 |
3.7.1 溶血特性结果 |
3.7.2 “爆烈发酵”结果 |
3.8 生化鉴定结果 |
3.9 定型血清中和结果 |
3.10 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与α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结果 |
3.10.1 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 |
3.10.2 α毒素基因测序结果 |
3.11 毒力传代稳定性试验结果 |
3.12 培养菌液致病性试验结果 |
3.13 分离株毒素对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3.13.1 对兔致病性试验结果 |
3.13.2 对牛致病性试验结果 |
3.14 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
3.14.1 兔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
3.14.2 牛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仔猪的腹泻 |
1.1.1 细菌性腹泻 |
1.1.2 寄生虫性腹泻 |
1.1.3 病毒性腹泻 |
1.1.4 非病原性腹泻 |
1.2 中兽药对仔猪腹泻的辩证论治 |
1.2.1 中兽医对泄泻的理论基础 |
1.2.2 中兽医对于泄泻的辩证论治 |
1.2.3 中兽医关于仔猪白痢的病因病理 |
1.2.4 中兽医对仔猪白痢的辩证论治 |
1.2.5 中兽药在仔猪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1.3 苦白石颗粒 |
1.3.1 苦白石颗粒简介 |
1.3.2 苦白石颗粒组成成分 |
1.3.3 苦白石颗粒药理、毒理作用及应用前景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苦白石颗粒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药品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仪器 |
2.1.4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1.5 临床症状观察 |
2.1.6 体重 |
2.1.7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2.1.8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 |
2.1.9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2.1.10 临床解剖学检查 |
2.1.11 数据处理 |
2.2 试验结果 |
2.2.1 临床表现、体重及解剖学检查 |
2.2.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2.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实验性临床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物 |
3.1.2 试验动物 |
3.1.3 试剂及试剂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病例选入方法 |
3.1.6 动物分组 |
3.1.7 病原分离与生化鉴定 |
3.1.8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
3.1.9 分离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1.10 体重 |
3.1.11 临床症状 |
3.1.12 疗效判定 |
3.1.13 数据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2 生化及血清型试验结果 |
3.2.3 分离菌致病力试验结果 |
3.2.4 临床症候积分 |
3.2.5 体重变化 |
3.2.6 综合疗效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苦白石颗粒对仔猪白痢治疗的扩大临床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品 |
4.1.2 试验动物 |
4.1.3 试剂 |
4.1.4 试剂配制方式 |
4.1.5 试验仪器 |
4.1.6 病例筛选方法 |
4.1.7 动物分组 |
4.1.8 病原分离 |
4.1.9 生化鉴定 |
4.1.10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
4.1.11 体重变化 |
4.1.12 临床症状及记录 |
4.1.13 疗效评价 |
4.1.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原分离结果 |
4.2.2 生化分析及病原血清鉴定 |
4.2.3 临床症候积分结果 |
4.2.4 体重变化 |
4.2.5 综合疗效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羔羊瘫痪症的概述 |
1.1.1 羔羊瘫痪发生原因 |
1.2 引起羔羊瘫痪症的常见疾病 |
1.2.1 遗传性疾病 |
1.2.2 神经性疾病 |
1.2.3 中毒性疾病 |
1.2.4 营养代谢性疾病 |
1.2.5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
1.2.6 细菌感染性疾病 |
1.3 微量元素代谢病引起的瘫痪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调查发生流行情况 |
2.2.2 临床症状观察 |
2.2.3 病理解剖观察 |
2.2.4 实验室检测 |
2.2.5 饲草微量元素检测 |
2.2.6 血清微量元素检测 |
2.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发生流行情况 |
3.2 临床症状表现 |
3.3 病理剖检变化 |
3.4 实验室分析 |
3.4.1 血常规分析 |
3.4.2 血涂片分析 |
3.4.3 血糖分析 |
3.4.4 血清学分析 |
3.5 饲草微量元素分析 |
3.6 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
4 防治 |
4.1 防治措施 |
4.1.1 治疗原则 |
4.1.2 治疗方案 |
4.1.3 预防措施 |
4.2 防治效果 |
5 讨论 |
5.1 微量元素代谢缺乏引起羔羊瘫痪 |
5.2 继发细菌性疾病加重病情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5)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肉牛业的发展概况 |
1.2 新发再发疫病的定义 |
1.3 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研究状况 |
1.3.1 牛丘疹性口炎研究进展 |
1.3.2 牛乳头瘤研究进展 |
1.3.3 志贺氏菌病研究进展 |
1.3.4 产气荚膜梭菌病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牛丘疹性口炎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样品来源 |
2.2 方法 |
2.2.1 临床检查与样品采集 |
2.2.2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 |
2.2.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临床检查结果 |
2.3.2 PCR扩增结果 |
2.3.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牛乳头瘤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3.1 材料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样品来源 |
3.2 方法 |
3.2.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 |
3.2.2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3.2.3 PCR扩增 |
3.2.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
3.3.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3.3.3 PCR扩增结果 |
3.3.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牛源志贺氏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4.1 材料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4.2 方法 |
4.2.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 |
4.2.2 细菌分离培养 |
4.2.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
4.2.4 生化试验 |
4.2.5 药敏试验 |
4.2.6 致病性试验 |
4.3 结果 |
4.3.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结果 |
4.3.2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4.3.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4.3.4 生化试验结果 |
4.3.5 药敏试验结果 |
4.3.6 致病性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牛产气荚膜梭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5.1 材料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5.2 方法 |
5.2.1 流行病学调查 |
5.2.2 细菌分离培养 |
5.2.3 生化试验 |
5.2.4 药敏实验 |
5.2.5 致病性试验 |
5.2.6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5.2.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 |
5.3 结果 |
5.3.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5.3.2 细菌分离结果 |
5.3.3 生化试验结果 |
5.3.4 药敏试验结果 |
5.3.5 致病性试验结果 |
5.3.6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5.3.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仔猪腹泻 |
2 仔猪腹泻的种类 |
2.1 非病原性腹泻 |
2.1.1 生理性腹泻 |
2.1.2 营养性腹泻 |
2.1.3 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导致的腹泻 |
2.2 病原性腹泻 |
2.2.1 病毒性腹泻 |
2.2.2 寄生虫性腹泻 |
2.2.3 细菌性腹泻 |
3 产气荚膜梭菌 |
3.1 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
3.2 C型产气荚膜梭菌 |
3.3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理 |
3.4 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型腹泻的防治 |
4 猪抗病遗传育种 |
4.1 抗病遗传育种的意义 |
4.2 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
4.2.1 抗病性 |
4.2.2 抗性基因 |
4.2.3 抗病性的遗传性 |
4.3 抗病育种途径 |
5 miRNA的概述 |
5.1 miRNA的发现与命名 |
5.1.1 miRNA的发现 |
5.1.2 miRNA的命名 |
5.2 miRNA的特征 |
5.3 miRNA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 |
5.3.1 miRNA的生物合成 |
5.3.2 miRNA的作用机制 |
5.4 miRNA的研究进展 |
5.4.1 miRNA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5.4.2 miRNA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
5.4.3 miRNA在宿主抵抗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菌种与试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试剂 |
1.2.3 主要溶液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 |
2.2 仔猪攻毒试验 |
2.3 样品采集 |
2.4 总RNA提取 |
2.5 总RNA质量与浓度检测 |
2.6 miRNA文库构建与测序 |
2.6.1 miRNA文库构建 |
2.6.2 miRNA文库测序 |
2.7 miRNA测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1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
2.7.2 已知miRNA和新miRNA的获取 |
2.7.3 small RNA分类注释 |
2.7.4 miRNA家族分析 |
2.7.5 miRNA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
2.7.6 miRNA靶基因预测与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7.7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筛选 |
2.8 miRNA的 RT-qPCR验证及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2.8.1 miRNA的 RT-qPCR验证 |
2.8.2 miRNA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提取及质检 |
3.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长度分析 |
3.2.1 测序数据的评估 |
3.2.2 small RNA长度分析 |
3.3 small RNA基因组定位及分类注释 |
3.3.1 small RNA基因组定位 |
3.3.2 small RNA分类注释 |
3.4 已知miRNA和新miRNA首位碱基及各位碱基偏好性分布 |
3.5 miRNA家族分析 |
3.6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3.6.1 miRNA表达水平分析 |
3.6.2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
3.6.3 差异表达miRNA统计 |
3.6.4 差异表达miRNA聚类分析 |
3.7 miRNA靶基因预测及GO和 KEGG功能富集分析 |
3.7.1 miRNA靶基因预测 |
3.7.2 miRNA靶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3.7.3 miRNA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3.8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筛选 |
3.8.1 潜在腹泻抗性相关miRNA |
3.8.2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的靶基因及保守性分析 |
3.9 差异表达miRNA的 RT-qPCR验证及miR-500 的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3.9.1 miRNA的 RT-qPCR验证 |
3.9.2 miR-500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4 讨论 |
4.1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4.2 回肠组织miRNA及其靶基因预测分析 |
4.3 回肠组织miRNA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4 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miRNA |
5 小结 |
第三章 miR-500在IPEC-J2 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主要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靶基因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 |
1.3.2 细胞培养 |
1.3.3 细胞转染 |
1.3.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验证靶基因 |
1.3.5 细胞中靶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1.3.6 miR-500对IPEC-J2 细胞增殖影响 |
1.3.7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作用 |
2 结果 |
2.1 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 |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3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mRNA表达的影响 |
2.4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miR-500对IPEC-J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6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表达检测 |
2.7 miR-500对Beta2 毒素侵染的IPEC-J2 细胞毒性的影响 |
2.8 miR-500对Beta2 毒素侵染的IPEC-J2 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miR-500功能 |
3.2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的调控作用 |
3.3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梭菌属细菌概述 |
1.2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
1.3 腐败梭菌研究进展 |
1.4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诊断 |
1.5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
1.6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表达质粒及实验动物 |
2.1.2 相关培养基的配制 |
2.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所需试剂、材料及引物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1.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 |
2.2.1.2 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1.3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1.4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 |
2.2.2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2.1 D型产气夹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同2.2.1.1) |
2.2.2.2 D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同2.2.1.2) |
2.2.2.3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同2.2.1.3) |
2.2.2.4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1 腐败梭菌参考株的复苏 |
2.2.3.2 腐败梭菌的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3.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4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4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制备 |
2.2.4.1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质粒的转化 |
2.2.4.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蛋白的表达 |
2.2.5 天然和重组毒素SDS-PAGE鉴定 |
2.2.6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western-blot检测 |
2.2.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7.1 各毒素的蛋白浓度的确定 |
2.2.7.2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8 天然毒素对于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的测定 |
2.3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1 毒素的灭活 |
2.3.2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3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测 |
2.3.3.1 稳定性检测 |
2.3.3.2 甲醛及硫柳汞的检验 |
2.3.3.3 无菌检验 |
2.3.3.4 安全性检验 |
2.4 疫苗的效力检验 |
2.4.1 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 |
2.4.2 疫苗对于绵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检验 |
2.4.2.1 间接ELISA法测定绵羊血清抗体含量 |
2.4.2.2 毒素中和试验 |
3.结果 |
3.1 毒素的制备 |
3.1.1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复苏 |
3.1.2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PCR鉴定 |
3.1.3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 |
3.1.4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天然毒素粗提结果 |
3.1.5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α毒素的鉴定 |
3.1.6 标准蛋白曲线的建立 |
3.2 各天然毒素的毒力测定结果 |
3.3 类毒素灭活时间测定结果 |
3.4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验 |
3.4.1 二价二联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3.4.2 二价二联疫苗的无菌检验 |
3.4.3 二价二联疫苗的甲醛和硫柳汞残留量测定 |
3.4.4 二价二联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3.4.5 二价二联疫苗对于小鼠的保护率结果 |
3.4.6 免疫绵羊血清间接ELISA的检测 |
3.4.7 免疫绵羊的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
4.讨论 |
4.1 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二价二联疫苗的意义 |
4.2 外毒素制备过程中温度的选择和灭活处理 |
4.3 各毒素的配比 |
4.4 重组腐败梭菌蛋白的免疫原性 |
4.5 血清抗体消长规律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的研究 |
4.6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抗毒素血清的研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排泄物污染现状 |
1.1 我国畜禽排泄物总量概况 |
1.2 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的原因 |
2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
2.1 对水体的危害 |
2.2 对土壤的危害 |
2.3 对大气的危害 |
2.4 传播人畜共患病 |
3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
3.1 加强行政执法,通过政策法规控制污染 |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3.3 科学调配饲料,降低污染 |
3.4 规范各种药物、添加剂及消毒剂的使用 |
3.5 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
4 结论 |
(9)家畜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诊断 |
1.1 病原学诊断 |
1.1.1 PCR技术 |
1.1.2 16S rRNA序列测定和同源分析技术 |
1.1.3 核酸探针技术 |
1.1.4 SDS-PAGE技术 |
1.1.5 基因芯片技术 |
1.2 血清学诊断 |
1.2.1 血清中和试验 |
1.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 防治 |
2.1 免疫预防 |
2.2 抗生素的治疗 |
3 结语 |
(10)牛羊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牛羊魏氏梭菌病 |
1.1 羊肠毒血症 |
1.1.1 流行病学及症状: |
1.1.2 防治措施: |
1.2 羊猝狙 |
1.2.1 流行病学及症状: |
1.2.2 防治措施: |
1.3 羔羊痢疾 |
1.3.1 流行病学及症状: |
1.3.2 防治措施: |
1.4 牛猝死症 |
1.4.1 流行病学及症状: |
1.4.1. 1 最急性型: |
1.4.1. 2 急性型: |
1.4.1. 3 亚急性型: |
1.4.2 防治措施: |
2 实验室诊断 |
2.1 涂片和镜检 |
2.2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
2.3 牛乳发酵试验 |
2.4 小鼠致死实验 |
3 综合防控措施 |
3.1 合理选址 |
3.2 科学饲养 |
3.3 严格消毒 |
3.4 卫生控制 |
3.5 免疫预防 |
四、家畜魏氏梭菌病免疫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牛魏氏梭菌病发生原因探析与防治措施[J]. 白小英,王雪华,杨凤梅. 兽医导刊, 2021(17)
- [2]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与疫苗菌株筛选[D]. 韩四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苦白石颗粒治疗仔猪白痢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 陈志洪. 广西大学, 2021(12)
- [4]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 李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D]. 李常挺. 广西大学, 2020
- [6]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鹏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李昌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 杜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2)
- [9]家畜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 朱波,张梅梅,祖新政,赵俊亮,王登峰. 草食家畜, 2019(04)
- [10]牛羊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J]. 郭宇.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