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宝石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殿松[1](2014)在《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爱玉佩玉的习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玉石的需求将会极速攀升,未来我国宝玉石市场前景广阔。河南省是我国玉石产业大省,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摸清家底,合理制定规划,抓住发展机遇。本文系统探索了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资源潜力,在分析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及发展优先顺序进行了系统的评价。1、运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对河南省六种玉石类矿产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评价。通过对已有玉石类矿床的地质信息提取和处理,确定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据此划分预测单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预测单元的成矿有利度,经评级、优选后,圈定最小预测区,利用模型区的含矿系数,对资源潜力进行评价。2、提出了玉石类资源产业不同于其他资源产业的明显特征,玉石资源产业与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加工密切相关,资源优势并一定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大省也并不一定具有资源优势。3、玉石资源产业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文化因素对玉石产品价格及玉石产业的巨大影响,可以大幅提升玉石产品的价格,促进玉石资源产业的发展。4、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基于玉石资源产业的特征,确定了由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加工构成一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二级评价指标。评价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典型资源大省新疆、云南、河南及产业大省北京、广东。资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广东、北京、新疆、河南、云南。5、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六类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由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若干二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为:独山玉—虎睛石—密玉—伊源玉—梅花玉—牡丹石。6、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河南省玉石类资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了河南省玉石资源产业的发展构想:①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环境保护;②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品牌效应;③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④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健康发展;⑤加强人才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
蒋亮智[2](2015)在《我国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宝石学是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把珠宝当做一个产业来看待,对珠宝产业的组织结构、布局及发展、产业政策以及珠宝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更没有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系统地分析、梳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对珠宝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进行探讨和预测。根据发达国家珠宝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如何抓住机遇,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珠宝产业聚集区珠宝首饰市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广东、江苏、河南等几个珠宝加工密集区的珠宝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与珠宝销售有关的公开的或内部的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大量文献资料,厘定了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及珠宝评估的定义和范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白建国以来珠宝首饰业,包括珠宝评估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指出了我国珠宝评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基于对我国珠宝首饰历年来消费额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弹性分析法和指数平滑分析法对我国珠宝首饰消费增长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指出到2020年我国珠宝首饰消费将达到8290亿元到12006亿元之间的预测目标,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产业经济学中的SWOT模型,对我国珠宝首饰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抓住机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以及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淘汰一批不规范、低收益的小企业等多条产业发展战略。论文分析了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利用测度投入产生相对效率的DEA模型对我国东方金钰、潮宏基、老凤祥等珠宝类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利用BCC模型结果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和规模扩张提出了建议。论文还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特别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三大珠宝首饰产业聚集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国内珠宝销售持续增长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对我国珠宝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保持珠宝首饰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构建资金、技术和品牌创新的产业基础,建立多极化的发展格局,以及构建适合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论文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我国珠宝首饰业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文化特点参照美国、意大利、泰国、印度、南非和我国香港地区珠宝首饰业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模式,从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控方式、发展策略、优势要素、规模大小等方面对各国珠宝产业进行了分类。论文最后对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提出多条建议,包括树立科学的珠宝产业发展观,完善珠宝首饰产业评估制度标准,降低珠宝行业关税和税赋,积极发挥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突出文化内涵生产和创造特色品牌,以及加强产业集中程度,打造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抢占高端市场等。
谢艳[3](2017)在《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珠宝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珠宝消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铂金、黄金消费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和钻石市场。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世界奢侈品品牌企业全球布局和国际贵金属市场走向及价格趋势。通过文献和市场调研发现,我国珠宝产业研究尚浅,往往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尤其对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鲜有人提及。选择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可以为保障我国珠宝产业向着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我国珠宝产业投资者进行初级投资评价,以及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论文梳理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宝玉石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状况,论述了我国发展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新的发展模式和趋势,通过统计学与数据分析法剖析了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国际贸易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给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概率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找出区域或国家间竞争力强弱或优劣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接着,通过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分别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产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1)珠宝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本国(或本地区)珠宝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珠宝首饰产品,提供各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占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是一种现实竞争力,持续发展的能力。(2)我国珠宝产业整体规模大,企业数量多,门店覆盖面广;近三年珠宝首饰进口额呈激增态势,而出口总额呈快速衰减现象。我国主要进口国家不稳定,仅南非蝉联第一或第二位,瑞士于2016年首次跃居我国进口国第一位;我国珠宝首饰主要出口地为香港和美国。(3)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得分分别59.554、50.477,我国的整体情况好于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珠宝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分别为75.843、70.703、65.537,珠三角综合情况最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相对较差。
曾祥明[4](2015)在《土地资源开发中的“三牧问题”-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山县木乡的实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个牧业乡,探讨了土地资源开发下游牧生产制度的危机和牧区、牧业、牧民遭遇的问题。文章综合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试图将“三牧问题”置于游牧社会的变革史中考察,既解释游牧生产方式为何在这个牧业乡延续,又有助于把握“三牧问题”发生的根源,还有助于判断牧区发展的态势。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国家力量将游牧社会“问题化”,以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重建游牧社会的过程,也是国家力量深入到游牧社会的过程;国家力量的深入破坏了游牧生产制度,使游牧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游牧组织面临着解体的危险,游牧技术面临着无法发挥应有功能的危险;国家力量应对“三牧问题”的过程,也是各种问题复杂化的过程。本文由六章构成,主体内容是第二至第五章,内容如下:论文的第二章,根据“三牧问题”实质上是游牧生产制度难以正常运行的问题,笔者提出游牧生产制度,将其分为游牧技术、游牧组织、游牧文化三部分。游牧技术是游牧生产得以维持的技术保障,其目的是处理好人口、牲畜和草场的关系,对于维持人草畜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游牧组织可分为传统游牧部落组织和传统游牧社会组织。其中,传统游牧部落组织主要以族谱为判断依据,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实体。传统游牧社会组织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组织,服务于其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游牧文化包括游牧过程文化和游牧环境文化两部分内容:前者用于处理游牧转场过程中不同游牧组织之间的关系,维持游牧转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后者用于把握外部环境,维持牧民的游牧生产活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对早期游牧社会而言,草原部落经常受到游牧社会政治、对外贸易及传统游牧社会组织内部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论文第三章中笔者指出,土地资源开发改变了游牧文化赖以存续的物资基础,而国家权力不断深入牧区给游牧组织造成了冲击。从清代以来,清政府在推广盟旗制度的过程中既将权力范围延伸到阿尔泰山牧区,又将阿尔泰牧区分割为力量微小的旗县,致使它抵御外部侵略的能力下降,而无法应付俄国推动的移民开发步伐。清政府还以移民开发、驻军屯垦的方式管理牧区。在清政府和俄国政府两方的挤压下,游牧技术丧失其应有的作用,使人口、牲畜集中于局部的草场和区域,给牧区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障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游牧社会问题化,改革传统游牧社会组织和牧主经济,并引入内地移民实施土地资源开发等办法,实质上与清代以来国家实施的权力延伸办法具有一致性,可以视为清代以来国家权力深入的持续。论文第四章,笔者论述了土地规模开发下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负面后果。在土地规模开发下,牧业发展受到时间、空间及资源压缩,由此导致农牧矛盾加剧。不仅如此,随着农业走向规模化、商品化和可持续化,牧业面临秸秆资源紧张的局面加剧,草场面临经常性干旱的局面加剧。与其他区域的草场承包政策不同,改革开放至牧业建设政策落实阶段,青山县在草场使用制度上一直延续小组使用的草场使用习惯。牧业建设政策实施后,为了便于将草场补贴发放到户,草场被承包到户。此后,在牧业土地规模开发、市场化的背景下,牧民开始掠夺式地利用草场,而草场被开发为农田、被无序开采宝石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论文第五章,笔者论述了土地规模开发下游牧文化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危机,以及在这些危机下表现出的牧民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牧民合作形式变化给牧民家庭带来的社会风险加大,牧民互惠关系面临消失,牧民生计转变日益排斥牧民游牧生产活动。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使牧民与草场的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牧民更愿意选择短期获益的草场利用方式。伴随着土地规模开发,国家推动的牧民定居政策也成为可能。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改变了以往牧业生产中的“过密化”及分工型发展的模式,国家力量的深入也改变了草原部落时代人口过多经常带来的草场争夺。然而,与规模定居相伴随的是,定居村建设和饲草料地逐渐侵入到春秋草场,这使牧民越来越重视草场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受土地开发形式的影响,牧民转牧为耕后先后面临了耕地质量差、耕地距离远等问题。而传统游牧文化中缺少农耕文化的内容以及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内容,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牧民转入农耕生计的进程。因而,从事农耕的定居牧民在生产生活中承受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和生产压力。论文因此列举了不同定居牧民的“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与国家发展方式和地方政府治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国家和地方在发展中片面重视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记过。由此提出,“三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发展方式的问题在牧区的体现。最后,笔者讨论了牧区循环发展的观点,并勾勒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论文提出,牧区、牧业和牧民的持续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国家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国家将其职能转移到监督市场行为和限制市场的弊端上来。
张磊[5](2006)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与前进方向、中国着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成为了指导新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大理论基础。矿产资源做为对社会经济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资源,其可持续发展利用问题也成为了整个新疆社会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本文的内容及研究框架如下:一、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部分系统分析新疆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并从内部、外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发展战略整合的角度诠释了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又从产业定位、资源承载力与资源安全分析了新疆矿业经济在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系中的坐标,得出结论:新疆成为了中国21世纪矿产资源接替区。二、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耗竭和综合承载力研究首先解释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性的概念,分析了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与耗竭问题,并围绕着新疆矿产资源综合承载力区域评价,针对矿产资源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矿产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支撑新疆矿业发展的能力加以研究。三、新疆矿产资源的配置对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分析,以资源资产化为切入点,针对制约新疆矿产资源配置的因素,提出了资源化与资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将产权管理体系、价值核算体系引入矿产资源配置中,以规范市场促成资产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四、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上,就矿产开发诱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分析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开发措施。
张曦[6](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家、东亚工业体量最大的经济体、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其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尽管目前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但庞大的矿产资源消耗的基数和较低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决定了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中无法逾越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中国西部欠发达区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矿业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对于这种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经济的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转型的过渡和未来出路是亟待探讨和研究的。2013年9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西部地区带来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经济“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结合资源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本文首先对矿产资源产业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根据矿产资源产业的特征划分部门范围。进一步梳理和筛选了相关研究方法,在对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和区位熵分析法构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矿业产业及部门的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本文通过对西部五省份的矿业开发总值和矿业细分部门的总产值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五省份矿业产业及细分部门的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区位竞争力因素以及区位熵值,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五省份的矿业产业整体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属于支柱性产业,对各省份的经济贡献大,并具有对外发展的优势。(2)在对矿业细分部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五省份的优势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采选业,而加工业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不合理。(3)五省份矿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不利于矿业整体的发展。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五省份矿业对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SWOT战略组合;并分析了周边国家的矿业投资环境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产业集聚等对策和建议。
陈世平[7](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rshad Muhammad Umer[8](2017)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文中指出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840公里,巴基斯坦北部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接壤。中国和巴基斯坦发展至今,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国防和战略关系。近十年以来,两国非常重视建立过去一直较为忽视的经济关系。2015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都决定推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简称,CPEC)”。“中巴经济走廊”是双方经纪合作的里程碑,是一项全方位的发展协议,不仅建立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战略连接,而且具有整合亚洲其他区域的潜力,能够在改善战略和经济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论文讨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巴两国以及对周边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安全利益驱动,从而挖掘国际贸易的发展潜力。论文首先对用到的相关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理论进行了一个梳理,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其重点项目瓜达尔港进行介绍,通过瓜达尔港与其他竞争港的对比,分析比较原来的路线及新的CPEC路线,计算物流运输时间、交通运达距离等因素,进而分析其对产品贸易成本和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论证瓜达尔港的设立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在贸易方面被称为战略杠杆,它们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消耗时间。中国需要一条最短,而且有安全保障和经济实惠的路线到欧洲和中东各个国博士毕业论文家。论文验证了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CPEC为中亚自然资源流向世界提供了一条经济的路线,同时也方便世界产品进入亚洲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再次,自“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提出后,巴基斯坦和中国在贸易、投资合作也出现了积极的大幅的变化。论文通过对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数据的,研究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贸易增长点、以及投资情况及己确定的CPEC下的投资需求,进而量化分析两国合作情况及未来可能的合作潜力。最后,评估了可能影响CPEC项目执行情况的潜在威胁和风险,包括遍及巴基斯坦的不安全感和暴力行为,内部政治和经济制约因素,以及全球和地区的地缘战略障碍。了解和评估中长期的巴基斯坦的安全,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区域地缘战略动态,探讨走廊的可行性前景,以及管理可能妨碍实施的潜在威胁(如果有的话)。详细讨论了安全方面的细节问题,侧重于巴基斯坦经由中巴经济体走廊区域存在的极端主义武装的威胁,民族主义叛乱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
朱桂田,龙萼恒[9](1995)在《中国宝玉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途径》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宝玉石资源分布特点、市场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宝玉石矿产虽然分布广、矿种齐全,但成型矿床(特别是高档宝王石矿床)不多,探明储量不足,且开发程底低,供求矛盾大。从而指出要从思想上认真重视宝玉石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特别要加强找矿地质勘探工作,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宝王石资源短缺的面貌。
朱桂田,龙萼恒[10](1995)在《中国宝玉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途径》文中指出根据我国宝玉石资源分布特点、市场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宝玉石矿产虽然分布广、矿种齐全,但成型矿床(特别是高档宝玉石矿床)不多,探明储量不足,且开发程底低,供求矛盾大。从而指出要从思想上认真重视宝玉石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特别要加强找矿地质勘探工作,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宝玉石资源短缺的面貌。
二、新疆宝石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宝石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玉石资源概况 |
1.4.2 我国各省玉石资源产业概况 |
1.4.3 宝玉石市场研究现状 |
1.4.4 其他方面研究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探索 |
2.1 产业理论 |
2.1.1 产业概念 |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3 产业发展理论 |
2.1.4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 |
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
2.3 市场经济理论 |
2.4 矿产资源需求分析理论 |
2.4.1 人均矿产资源需求“S”型规律 |
2.4.2 资源部门预测与波次递进分析法 |
2.4.3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倒 U”形规律 |
2.5 相关规律探索 |
2.5.1 资源禀赋与产业之间关系 |
2.5.2 玉石类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5.3 玉石消费与国民经济关系探讨 |
2.5.4 文化因素对玉石产业影响 |
小结 |
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地质特征 |
3.1 中国玉石类矿产资源资源概况 |
3.1.1 中国玉石资源的地质学分类 |
3.1.2 中国玉石资源特征 |
3.2 河南玉石资源分析 |
3.2.1 我国玉石矿地质成矿规律简述 |
3.2.2 河南省玉石地质成矿规律及典型矿床特征 |
3.3 河南玉石矿产资源禀赋 |
3.3.1 勘查开发利用较早,总体勘查程度较低 |
3.3.2 资源储量丰富,品种较多,且主要多分布于西南地区 |
3.3.3 品质较佳,且资源前景广阔 |
小结 |
4 河南省玉石资源潜力及其潜在经济价值 |
4.1 河南省玉石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
4.1.1 预测过程 |
4.1.2 最小预测区圈定 |
4.1.3 预测资源量估算 |
4.2 评价结果 |
4.2.1 预测资源量分类统计 |
4.2.2 预测资源量可信度估计 |
4.3 河南省玉石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 |
4.3.1 独山玉的经济价值 |
4.3.2 虎睛石的经济价值 |
4.3.3 密玉的品质与经济价值 |
4.3.4 牡丹石的经济价值 |
4.3.5 梅花玉的经济价值 |
4.3.6 伊源玉的经济价值 |
4.3.7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总潜在经济价值 |
小结 |
5 国内外及河南省玉石资源产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
5.1 中国的玉石文化及产业历史 |
5.1.1 中国不同时期的玉文化特征及产业 |
5.1.2 河南玉石文化发展的特征 |
5.2 全球宝玉石产业发展研究 |
5.2.1 全球宝玉石产业的发展历史 |
5.2.2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宝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
5.3 中国玉石产业发展研究 |
5.3.1 新中国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
5.3.2 中国宝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
5.3.3 中国珠宝玉石行业的发展特点 |
5.4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5.4.1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史 |
5.4.2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
5.4.3 河南省玉石产业的发展前景 |
小结 |
6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
6.1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评价 |
6.1.1 竞争力评价概念 |
6.1.2 评价指标体系 |
6.1.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2.2 指标选取的主要依据 |
6.1.3 评价过程 |
6.1.4 评价结果 |
6.2 玉石产业发展优先序列分析 |
6.2.1 发展优先顺序的内涵 |
6.2.2 评价指标体系 |
6.2.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2.2.2 指标选取的主要依据 |
6.2.3 评价结果 |
6.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
6.3.1 SWOT 分析法概念 |
6.3.2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 SW |
6.3.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 OT |
6.4 未来河南玉石产业发展构想 |
6.4.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环境保护 |
6.4.2 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品牌效应 |
6.4.3 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
6.4.4 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健康发展 |
6.4.5 加强人才引进,提高核心竞争力 |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我国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的发展历程、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际工作量 |
1.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2 论文的工作量 |
1.3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与进展 |
2 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珠宝评估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概况 |
2.2 产业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
2.2.1 产业的概念及其研究领域、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2.2.2 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中的政策问题 |
2.3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概述 |
2.3.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3.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3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基础:珠宝文化渊源与珠宝资源概况 |
3.1 我国珠宝文化渊源及其在珠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
3.1.1 我国珠宝文化渊源 |
3.1.2 珠宝文化在我国珠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
3.2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的成因、产状及分布等概述 |
3.2.1 宝石类 |
3.2.2 玉石类 |
3.2.3 有机宝石类 |
3.3 我国宝玉石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 |
3.4 小结 |
4 我国珠宝评估、珠宝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
4.1 我国珠宝评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4.1.1 我国珠宝市场现状及珠宝首饰评估业存在的问题 |
4.1.2 我国珠宝市场与珠宝评估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
4.2 我国珠宝首饰市场概况 |
4.2.1 我国珠宝产业的市场销售渠道与现状 |
4.2.2 我国珠宝市场的消费特点与发展因素 |
4.2.3 我国珠宝市场销售的增长情况 |
4.3 产业经济学中弹性指数对珠宝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 |
4.3.1 弹性分析预测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4.3.2 依据弹性指数对我国珠宝消费情况统计和预测 |
4.4 产业经济学中指数平滑分析法在珠宝产业中的应用 |
4.4.1 指数平滑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 |
4.4.2 依据指数平滑分析法对我国珠宝消费情况的定量预测 |
4.5 小结 |
5 我国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与文化特征 |
5.1 中国珠宝首饰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5.1.1 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的分布与背景 |
5.1.2 中国珠宝首饰特色产业基地 |
5.2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 |
5.2.1 我国珠宝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5.2.2 现代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5.3 珠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
5.4 小结 |
6 我国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及绩效分析 |
6.1 我国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
6.1.1 SWOT模型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
6.1.2 SWOT分析模型在我国珠宝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运用 |
6.1.3 SWOT模型的结论 |
6.2 我国珠宝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及绩效分析 |
6.2.1 龙头产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6.2.2 珠宝产业龙头企业绩效分析 |
6.3 有关珠宝首饰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 |
6.3.1 以多极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产业升级 |
6.3.2 以资金和技术推动我国珠宝产业升级 |
6.3.3 以创新带动我国珠宝产业升级 |
6.3.4 以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
6.4 小结 |
7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珠宝产业文化特征与发展模式 |
7.1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理论 |
7.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珠宝进出口贸易分析 |
7.2.1 我国珠宝首饰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历程简要回顾 |
7.2.2 我国珠宝首饰进口贸易分析 |
7.2.3 我国珠宝首饰出口贸易分析 |
7.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主要国家珠宝文化特点与珠宝产业发展模式 |
7.3.1 珠宝产业价值链状况 |
7.3.2 儿个国家和地区珠宝首饰业的文化特征与发展模式 |
7.4 影响我国珠宝产业占据全球高端产业链的主要因素 |
7.5 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对进一步发展珠宝产业的几点建议 |
8.2.1 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促进珠宝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
8.2.2 构建适合制度环境,为珠宝产业发展助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3)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珠宝产业研究现状 |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工作量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2.1.1 产业及珠宝产业概念 |
2.1.2 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 |
2.1.3 珠宝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 |
3.1 国内外珠宝玉石资源概况 |
3.1.1 国外珠宝玉石资源 |
3.1.2 国内珠宝玉石资源 |
3.2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 |
3.3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状况 |
3.3.1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政策及环境 |
3.3.2 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分析 |
3.3.3 我国珠宝进出口贸易分析 |
3.3.4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
3.3.5 我国珠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4.1.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2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 |
4.1.3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4.4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 |
5.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对比研究 |
5.2.1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背景介绍 |
5.2.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
5.3.1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指标要素分析 |
5.3.2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6.1 从资源方面来看,要重视珠宝玉石的储备和勘查 |
6.2 从产业角度来看,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携手 |
6.2.1 强化政策制度规范与扶持 |
6.2.2 加强行业创新能力 |
6.2.3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表 |
(4)土地资源开发中的“三牧问题”-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山县木乡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牧区环境与游牧生计 |
二、国家治理与移民进入 |
三、土地开发与牧区变迁 |
第三节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 |
一、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概念 |
第四节 调研点介绍 |
一、历史与建制 |
二、地理、资源 |
第二章 游牧生产制度与“三牧问题” |
第一节 游牧生产制度 |
一、游牧技术 |
二、游牧组织 |
三、游牧文化 |
第二节 早期游牧社会的“三牧问题” |
一、游牧组织受干扰引发的“三牧问题” |
二、游牧技术受干扰引发的“三牧问题” |
三、游牧文化受干扰引发的“三牧问题” |
第三章 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牧区问题 |
第一节 牧区的分割 |
一、清代的治理与开发下的牧区拆分 |
二、俄国的侵占与开发下的牧区割裂 |
三、民国时期牧区的动荡 |
第二节 游牧社会的重建 |
一、游牧社会的问题化 |
二、游牧社会的改造 |
三、内地移民的引入 |
第三节 土地开发与牧区问题 |
一、早期的土地零星开发 |
二、当前的土地规模开发 |
三、社会变革下的牧区问题 |
第四节 小结:历史视野中的牧区问题 |
第四章 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牧业问题 |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牧业发展模式 |
一、自然环境不确定的持续 |
二、土地规模开发前的发展模式 |
三、土地规模开发后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土地规模开发下的牧业发展问题 |
一、农耕区域的扩张与草场压缩 |
二、农业转型与农牧业矛盾加剧 |
三、水草资源利用矛盾下的牧业发展困境 |
第三节 牧业建设政策与草场开发问题 |
一、科学话语下的牧业建设政策 |
二、草原生态补偿下草场承包到户 |
三、草场承包到户下的草场开发 |
第四节 小结:现实视野中的牧业问题 |
第五章 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牧民问题 |
第一节 传统游牧文化危机 |
第二节 土地规模开发下的牧民问题 |
一、合作形式变化与牧民家庭风险加大 |
二、文化变迁与传统互惠关系面临消失 |
三、生计方式转变与牧民对草原的掠夺 |
第三节 定居政策下的牧民问题 |
一、人口增多与牧民定居规模化 |
二、定居村扩张下的牧民与土地关系 |
三、定居政策下牧民的行为选择 |
第四节 小结:发展视角中的牧民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三牧问题”的实质 |
第二节 讨论:关于牧区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相关文件与统计数据 |
附录2:部分个案访谈资料 |
附录3:相关地图与图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专题一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
一、新疆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
1. 成矿条件好,矿产种类多,资源相对齐全配套 |
2. 矿产资源储量异常丰富,人均拥有量较大 |
3. 一些重要矿产质量较好,富矿比例较高,并拥有一部分特色矿产,同时具有资源分布广、探明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征 |
4. 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充足 |
二、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三、矿业经济在中国21 世纪经济发展系中的坐标 |
1. 中国21 世纪经济发展中矿业产业定位 |
2. 中国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
3. 21 世纪中国的资源安全问题 |
四、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在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
1. 矿产资源接替区的选择标准 |
2. 新疆在中国矿产资源功能区划和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中定位 |
专题二 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耗竭和综合承载力研究 |
一、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性 |
1. 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 |
2. 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与耗竭性 |
二、新疆矿产资源的综合承载力 |
1.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 |
2.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承载力 |
3. 新疆矿产资源综合承载力 |
专题三 新疆矿产资源的配置 |
一、矿产资源的资源资本化 |
1. 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
2. 矿产资源资产及特征 |
3. 矿产资源的资本化 |
4. 递耗资产——矿产资源的资产化 |
二、制约新疆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诸多问题 |
1. 体制因素导致了新疆矿业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 |
2. 矿山企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越权发证、无证勘查开采、非法转让、以包代转、经营粗放、地质环境保护薄弱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
3. 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采矿权不对称,使矿产品的生产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所以矿产品处于过量供给状态,价格相对较低 |
4. 资源开发成本过高。无论是从资源开发的最前端勘探,还是到最下游的产品输出,均有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
5. 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的垄断性经营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的介入,降低了资源开发效益 |
三、新疆矿产资源配置模式比较分析 |
1. 新疆矿产资源的供求管理 |
2. 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化、资产化管理 |
3. 新疆矿产资源管理模式选择:资产化与资源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四、建立新疆矿产资源的产权管理体系,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管理 |
1. 新疆矿产资源产权的管理体系 |
2. 新疆矿产资源产权市场的建设 |
3. 新疆矿产资源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与分配政策的取向 |
五、完善价值核算体系,促进矿产资源价值的合理补偿 |
六、规范市场是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关键 |
1. 大力推进新疆矿业市场招标、拍卖制度的建设 |
2. 加强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建设 |
3. 规范政府与主管部门行政行为,发挥政府在规制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作用 |
专题四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
一、矿业开发诱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
1. 固体矿床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 石油、天然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 |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 |
三、新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开发措施 |
1. 根绝滥采乱挖,大矿小开、整矿分开等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
2. 启动绿色矿业工程,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3. 在采矿权中增加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契约条款 |
4. 建立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
5. 建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 |
四、积极推进新疆矿业开发中的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
专题五 新疆矿产资源的开发战略 |
一、加大新疆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解决资源开发的资金短缺 |
1. 新疆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2. 新疆地勘业的发展思路 |
3. 拓展新疆矿产资源开发资金渠道 |
二、新疆矿业的产业整合路径 |
1. 加快新疆矿业结构升级与矿产品结构调整 |
2. 加大产业组织的调整力度,实现新疆矿业的产业大融合 |
3. 优化新疆矿业的产业分工布局,打造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集群 |
4. 新疆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功能区划 |
三、加大开放力度、步入国际矿业市场 |
1. 新疆矿业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
2. 新疆矿业发展利用“两个资源”与“两个市场”的战略构想 |
四、利用科技进步,促成新疆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 科技进步的进程伴生着新疆矿产资源消费速率的变化 |
2. 科技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产资源的稀缺 |
3. 科技进步解决能源稀缺的前景 |
4. 在新疆具体的矿业发展进程中,近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5. 大力发展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和矿业循环经济技术 |
专题六 循环经济与新疆矿业发展 |
一、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综述 |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
2. 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程 |
二、新疆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新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
2.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
3. 循环经济是新疆矿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4. 矿业循环经济是开发新疆人力资源的重要领域 |
5. 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提高新疆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
三、新疆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
四、促进新疆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
五、用生态工业理念再造新疆矿业 |
六、营造新疆矿业经济新型生态产业链 |
1. 黑色金属冶炼循环产业链 |
2. 煤炭化学动能循环产业链 |
3. 石油、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产业链 |
4. 非金属矿物化学循环产业链 |
5. 各类矿物废渣综合利用副产品生态工业链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资源产业经济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矿业对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关键和技术难点 |
1.5.1 研究关键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完成的工作量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完成的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2. 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矿产资源产业概述 |
2.2 矿产资源产业对外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
2.2.2 资源产业发展理论 |
2.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2.2.4 区域分工理论 |
2.2.5 资源资本理论 |
2.3 矿产资源产业研究方法体系 |
2.3.1 经济学方法及模型 |
2.3.2 数学统计法 |
2.3.3 计量经济学方法 |
2.3.4 管理学方法及模型 |
3.基于偏离份额法西部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1.3 矿产资源情况 |
3.1.4 矿产资源产业情况 |
3.2 偏离份额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学模型 |
3.3 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
3.3.1 矿业产业分析 |
3.3.2 矿业部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西部五省矿业区位熵分析 |
4.1 区位熵分析法 |
4.2 矿业产业区位熵分析 |
4.3 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1 青海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2 新疆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3 云南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4 西藏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SWOT分析 |
5.1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
5.1.1 东盟十国 |
5.1.2 中亚五国 |
5.1.3 其他国家 |
5.2 五省与周边国家贸易情况 |
5.2.1 广西与东盟贸易情况 |
5.2.2 云南与东盟贸易情况 |
5.2.3 西藏边境贸易情况 |
5.2.4 青海对外贸易情况 |
5.2.5 新疆与中亚贸易情况 |
5.3 SWOT分析 |
5.3.1 优势分析 |
5.3.2 劣势分析 |
5.3.3 机会分析 |
5.3.4 威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一带一路”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
6.1 周边国家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1 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2 塔吉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3 乌兹别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4 吉尔吉斯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5 东盟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2 “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
6.2.1 国家层面上促进矿业领域合作 |
6.2.2 “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 |
6.2.3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7.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优化调整矿业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 |
7.2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矿业企业竞争力 |
7.3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 |
7.4 增强五省份间的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
7.5 企业实现由“走出去”到“融进去” |
8. 结论 |
8.1 结论与认识 |
8.2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
第三节 红岭镍矿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
引言 |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巴基斯坦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2.2 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2.3 其他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资料、数据来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巴经济走廊 |
2.1.2 瓜达尔港 |
2.1.3 CPEC的组成部分 |
2.1.4 跨境经济合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2 次优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要素禀赋理论 |
2.2.5 供应链理论 |
2.2.6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7 贸易互补指数 |
2.2.8 新贸易理论 |
3 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基本概况 |
3.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概念提出与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路线的提出 |
3.1.2 增加港口的必要性 |
3.1.3 中巴经济走廊的路线 |
3.1.4 三条线路的概况与机会成本的比较 |
3.1.5 巴基斯坦多党会议(APC)的决定 |
3.2 瓜达尔港和瓜达尔市的情况 |
3.3 瓜达尔的战略位置 |
3.3.1 瓜达尔枢纽港 |
3.3.2 与瓜达尔港竞争的港口的比较 |
4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互补性研究 |
4.1 中国产业现状简述 |
4.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4.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
4.1.3 对外贸易发展 |
4.2 巴基斯坦经济的现状与特征 |
4.2.1 经济增长波动大 |
4.2.2 农业仍是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较快 |
4.2.3 对外贸易集中度高 |
4.3 巴基斯坦经济困局 |
4.3.1 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受政治局势影响,较为动荡 |
4.3.2 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经济发展的引擎 |
4.3.3 对外援的依赖性强 |
4.3.4 国内其他经济问题 |
4.4 巴基斯坦产业发展现状 |
4.4.1 纺织业 |
4.4.2 皮革业 |
4.4.3 零售业 |
4.4.4 矿产业 |
4.5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状况 |
4.5.1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往来情况 |
4.5.2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情况 |
4.5.3 “一带一路”战略中巴基斯坦的地位和作用 |
4.6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意义 |
4.6.1 发展转口贸易,形成货物集散地 |
4.6.2 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国内产业结构 |
4.6.3 借助新疆文化科教中心建设,提升巴基斯坦人力资源素质 |
4.7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
4.7.1 巴基斯坦优势产业分析 |
4.7.2 巴基斯产业合作实例分析 |
4.7.3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
5 “中巴经济走廊”格局下巴基斯坦与中国贸易发展 |
5.1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规模分析 |
5.1.1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前(2012年-2013年) |
5.1.2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后(2013年-2015年) |
5.2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2.1 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2.2 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3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5.3.1 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5.3.2 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5.4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实证研究 |
5.4.1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5.4.2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
5.4.3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5.4.4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竞争性实证分析 |
5.4.5 结论 |
5.5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5.1 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
5.5.2 巴基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
5.5.3 结论 |
5.6 中巴贸易路线选择的比较 |
5.6.1 方法选择 |
5.6.2 当前路线 |
5.6.3 路线二(CPEC) |
5.6.4 对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方面的贸易影响 |
5.6.5 距离比较 |
5.7 瓜达尔对增强国际贸易的影响 |
5.7.1 海洋部门的作用 |
5.7.2 瓜达尔港的贸易预期 |
5.7.3 预期贸易-中亚 |
5.7.4 预期贸易-中国 |
5.7.5 预期贸易-阿富汗 |
5.7.6 预期贸易-巴基斯坦 |
5.7.7 港口的预期竞争 |
5.7.8 瓜达尔港的经济预期 |
5.7.9 结论 |
6 中巴双边投资情况——互利经济启动 |
6.1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发展 |
6.2 巴基斯坦投资来源及分布 |
6.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分布 |
6.4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项目 |
6.4.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能源项目 |
6.4.2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 |
6.4.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瓜达尔项目 |
6.4.4 中巴经济走廊其它项目 |
7 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
7.1 地缘政治态势 |
7.2 利益、区域和超额区域力量的干扰和冲突 |
7.2.0 巴基斯坦 |
7.2.1 中国 |
7.2.2 美国 |
7.2.3 伊朗 |
7.2.4 印度 |
7.2.5 阿富汗 |
7.2.6 欧洲联盟 |
7.3 “中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安全问题因素 |
7.3.1 安全问题 |
7.3.2 俾路支民族主义者 |
7.4 能源地缘政治 |
7.4.1 俾路支省能源资源 |
7.4.2 地缘政治天然气管道 |
7.4.3 瓜达尔、CPEC、中亚运输走廊地理政治 |
7.5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外部挑战 |
7.5.1 国际竞争对手 |
7.5.2 冷战后计划 |
7.5.3 软实力设计和权利政治 |
7.5.4 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 |
7.5.5 美国政策利益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出版 |
致谢 |
四、新疆宝石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D]. 高殿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2]我国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蒋亮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3]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 谢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4]土地资源开发中的“三牧问题”-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山县木乡的实地研究[D]. 曾祥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15(12)
-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张磊. 新疆大学, 2006(12)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D]. 张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8]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D]. Arshad Muhammad Umer.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9]中国宝玉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途径[J]. 朱桂田,龙萼恒. 矿产与地质, 1995(S1)
- [10]中国宝玉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途径[J]. 朱桂田,龙萼恒. 矿产与地质, 199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