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肖玲,字金荣,吴方伟,李奔福,彭佳[1](2021)在《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石渠棘球绦虫(E.shiquicus)、少节棘球绦虫(E.orligarthrus)和福氏棘球绦虫(E.vogeli)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包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对于临床的诊治、手术及预后效果评价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包虫病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有ELISA、DIGFA、IHA等,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有高低,在实验条件、操作简易性、耗时、现场流调、临床应用及检测结果可提供的信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因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且结果受包虫囊肿活性、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理想。本文就包虫病患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指导包虫病防治中的免疫学检测研究和实际应用。
郭庆红[2](2021)在《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人和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传统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逐步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的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通过对羊血浆样本量、核酸模板量以及Real-time PCR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可以用于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Real-time PCR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0.26 fg,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159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8.74%(157/159,95%CI:95.53%–99.85%),对94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94/94,95%CI:96.15%–100%)。此外,应用该方法对望江(日本血吸虫病疫区)120份和威海(非日本血吸虫病疫区)33份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望江羊检出率为8.33%(10/120,95%CI:4.07%–14.79%),威海羊检出率为0%(0/33,95%CI:0%–10.58%)。本研究同样选取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建立了诊断小鼠和羊日本血吸虫病的LFD-RP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2.6 fg,同样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6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小鼠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7.22%(35/36,95%CI,85.47%–99.93%),对36份阴性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36/36,95%CI,90.26%–100%);检测48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3.75%(45/48,95%CI,82.80%–98.69%),对53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53/53,95%CI,93.28%–100%)。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同时具有快速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潜力。此外,利用建立好的Real-time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量(感染5/10/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以评估该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上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7天,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在20%-75%之间;感染10-20天后,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40天,检出率均为77.8%以上。因此,该方法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的效果不理想。此外,我们对人工感染山羊在感染后1、2、3、4、5、6、7、14、24和56天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5天,检出率在10%-50%之间;感染6-24天后,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56天检出率达到100%。因此,该方法对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不理想。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3](2021)在《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就诊的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研究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清学检测(包虫四项)方法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中的临床价值,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早期进行正确的诊断,提高上述两种并发症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41例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CT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以手术/穿刺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优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一)超声的ROC曲线下(AUC)面积为0.853,CT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二)超声对术后复发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4.21%,特异性为86.36%,阳性似然比为6.18,阴性似然比为0.18,阳性预测值为84.21%,阴性预测值为86.36%;CT对术后复发诊断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59.09%,阳性似然比为1.80,阴性似然比为0.45,阳性预测值为60.87%,阴性预测值为72.22%;(三)超声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特异度为84.21%,阳性似然比为5.47,阴性似然比为0.16,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84.21%;CT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59.09%,特异性为73.68%,阳性似然比为2.25,阴性似然比为0.55,阳性预测值为72.22%,阴性预测值为60.87%。结论:在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1)超声的诊断价值优于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包虫四项血清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刘垠鞠[4](2020)在《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脑多头蚴病(Cerebral coenurosis)俗称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带绦虫(Taenia multiceps)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绵羊、山羊、牦牛等反刍动物脑部、脊髓中引起宿主发生脑炎、脑膜炎等神经机能障碍的一种严重的致死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于脑多头蚴感染宿主初期时症状轻微经常被忽视,当发生神经症状被发现时往往都到了感染中晚期,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难以治愈,导致动物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脑多头蚴病的早期诊断对其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多头带绦虫重组蛋白TmAdh3为候选诊断抗原,重组蛋白TmPKA-C1、Tm7、TmGST为对照抗原建立了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首先根据Tm7和TmGST基因设计引物,克隆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GEX4T-Tm7和pET30a-TmGST,转化到宿主菌后诱导表达。同时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pET30a-TmPKA-C1和pGEX4T-TmAdh3重组表达菌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成功表达出重组蛋白Tm7(33.0 ku)、TmGST(30.0 ku)、TmPKA-C1(42.0 ku)、TmAdh3(39.0 ku),利用Western-blot分析重组蛋白TmAdh3、TmPKA-C1、Tm7、TmGST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mAdh3相较于其他3种重组蛋白可明显区分羊脑多头蚴阳性血清和健康阴性血清。对重组蛋白初步鉴定后,本研究分别以重组蛋白TmAdh3、TmPKA-C1、TmGST、Tm7作为抗原进行ELISA诊断方法的最适检测条件的摸索,对四种重组蛋白进行对比分析,重组蛋白TmAdh3作为检测抗原较其他蛋白有明显的区分性。以重组蛋白TmAdh3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敏感性可达83.3%(15/18),与细粒棘球蚴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较低,特异性可达94.4%(17/18)。同时该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可检测出少量脑多头蚴感染后14天的绵羊血清(1/9),可检测出部分脑多头蚴感染后21天的绵羊血清(6/9),可检测出全部脑多头蚴感染后28天的绵羊血清(9/9)。综上所述,本研究以TmAdh3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建立的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具有脑多头蚴病早期诊断价值,有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检疫,本研究为早期诊断羊脑多头蚴病奠定了基础。
宋艳[5](2020)在《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目前沙门氏菌病是全球家禽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家禽感染的沙门氏菌主要分为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不仅与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甚至会引起人类的胃肠炎,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达15万。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感染3周龄内的雏鸡,主要临床症状为排白色粪便,严重者可以造成脱水,甚至大规模死亡,成年鸡被感染后虽多为隐性带病,但会导致鸡场的受精率、产蛋率和孵化率显着下降,从而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2019年山东省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研究其耐药基因、耐药表型的水平传递情况,本研究选择同一时期内9个种鸡场的18胚龄未出壳死胚(每个种鸡场90枚)用于评估2019年山东省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及危害预警。分别无菌采集810枚未出壳死胚的肝、脾和卵黄,混合研磨,进行前增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的鉴别培养,疑似菌落纯化后再经PCR方法以及微生物质谱鉴定等方法完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鉴定。同时,本研究对所有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测定以及耐药表型水平传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鸡场中,共检测到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810份死胚中,共分离出177株沙门氏菌,本次死胚中分离的阳性率为21.85%(177/810)。5个沙门氏菌阳性鸡场中百日鸡、绿壳蛋鸡、芦花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琅琊鸡、青脚麻鸡检出鸡白痢沙门氏菌。5个阳性种鸡场主要流行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为鸡白痢。利用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共检出4种ST型:ST11、ST92、ST470、ST2151。ST92为主要流行的ST型。MLST分型方面出现明显的规律性,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其中以ST11为核心序列型。本研究发现,百日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最高,达93.48%(43/46),且在同一死胚中检出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针对此,本研究对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后续耐药基因,Ι类整合子,毒力基因,耐药性传递以及分离菌的亲缘关系分析。在百日鸡场90枚未出壳死胚中有22个检出一种血清型沙门氏菌,12个检出两种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得到46株沙门氏菌,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比54.35%(25/46),肠炎沙门氏菌占比45.65%(21/46)。46株沙门氏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是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9.13%(41/46),对四环素、链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6.52%(26/46)、67.39%(31/46)和82.61%(38/46),对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美福仙均敏感。93.5%(43/46)的菌株耐至少三类以上的药物。将同一宿主来源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特点分析并绘制耐药表型热图。结果发现,同一个死胚中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株比肠炎沙门氏菌株有着更广泛的耐药谱。以分离菌DNA为模板,通过PCR检测到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其中sul3检出率最高为100%(46/46),其次为blaPSESE 97.83%(45/46)、blaCTX-MTX-M 95.65%(44/46)等;以分离菌质粒DNA为模板,通过PCR在菌株质粒上检出了blaPSESE 97.83%(45/46)、bla CTX-MTX-M 95.65%(44/46)和sul2 97.83%(45/46)等,没有检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质粒接合实验成功率为89.13%(41/46),73.17%(30/41)耐药谱变窄,接和子中检出blaTEMEM 100%(41/41)、bla CTX-MTX-M 80.49%(33/41)、sul1 58.54%(24/41)和sul373.17%(30/41)。MLST分型结果显示,46株沙门氏菌共分为三个ST型:ST11(21/46,45.65%)、ST92(20/46,43.48%)和ST2151(5/46,10.87%)。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ST11与ST92、ST470、ST2151各自相差一个等位基因。通过构建最小生成树,本研究发现分离菌ST11、与人源沙门氏菌ST1558和ST1747来自同一个克隆群,分离菌ST92与ST2151来自同一个克隆群。这5个STs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病流行情况严重,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流行的ST型为ST92。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鸡白痢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所引起的;MLST分型显示其亲缘关系较近,遗传方向流向ST11-ST470-ST92-ST2151;分离菌存在多重耐药且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已通过质粒在环境中水平传递。本研究对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点及其共感染危害进行预警,对于种鸡场沙门氏菌净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ChineseDoctorAssociation,ChineseCollegeofSurgeons(CCS)[6](2019)在《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研究指明
房彬彬,孙立,王黎,陈兆云,侯琴琴,齐新伟,冯晓辉[7](2019)在《包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包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简称包虫病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试剂盒制作工艺进一步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2012 - 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学(金标准),以及包虫病试剂盒等方法检查确诊的包虫病患者1 481例和非包虫病患者1 055例作为调查对象,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包虫病试剂盒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分析函数式,建立包虫病诊断模型。同时分析包虫病试剂盒中4个抗原的检测效能。结果 共调查2 536例患者[男1 275例,女1 261例,年龄(41.62 ± 18.43)岁],30 ~ 59岁年龄组(1 489例)占比最高。包虫病患者患病器官主要为肝脏。包虫病试剂盒的敏感性为94.80%(1 404/1 481),特异性为71.00%(749/1 055),一致性为84.90%(2 153/2 536),约登指数为0.66,Kappa值为0.68。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的判别分析函数式为Y = 0.777X1 + 0.258X2 + 0.241X3 - 1.575,逐步判别分析模型诊断一致性与现行诊断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3%比84.90%,χ2 = 0.694,P > 0.05)。包虫病试剂盒对泡型和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一致性为76.07%(1 068/1 404)。包虫囊液抗原(EgCF)同包虫病试剂盒的检测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包虫病试剂盒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较高,适用于各级医院对包虫病的临床试验辅助诊断以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EgCF可以作为包虫病单抗原试纸条的抗原,应用于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中。
刘俞辰[8](2019)在《多头带绦虫HSP60、p36功能初步探究及AgB、TPx诊断价值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脑多头蚴病(Cerebral coenurosis)又称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带绦虫(Taenia multiceps)的中绦期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多发于草食动物养殖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尤以西北、华北、东北等广大牧区常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局部地区羊群发病率可达53%,给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有效的预防以及准确诊断是控制该疾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多头带绦虫的热休克蛋白60(Tm-HSP60)及小热休克蛋白p36(Tm-p36)进行了功能的初步探究,筛选出对于该疾病防控诊治的潜力靶点,为多头带绦虫相关蛋白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同时,本研究还评估了诊断抗原Tm-HSP60、多头带绦虫的B抗原(Tm-AgB)、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m-TPx)的血清学诊断潜力,选择出最具诊断潜力的抗原,为该病的准确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一、多头带绦虫HSP60、p36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初步功能探究本研究旨在对多头带绦虫HSP60及p36的分子特性进行分析,为疾病的控制和诊断提供思路。本研究克隆表达了多头带绦虫基因Tm-HSP60和Tm-p36。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重组蛋白rTm-HSP60和rTm-p36的免疫反应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相对荧光定量方法分析其在多头带绦虫不同生命阶段的组织定位和转录水平。重组蛋白rTm-HSP60和rTm-p36具有典型的高保守性。Tm-p36具有两个N端α-晶体结构域是后生动物小热休克蛋白的特征。Tm-HSP60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Tm-HSP60广泛分布于多头带绦虫的各个阶段,但其分布水平相对较低;而Tm-p36则在六钩蚴、原头蚴阶段中特异性分布。对这两种热休克的序列、结构和功能分析表明,它们可能作为分子伴侣在多头绦虫的生命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m-HSP60有更强免疫反应性,具有血清学诊断潜力。Tm-p36与六钩蚴的激活密切相关,具有作为疫苗靶点的潜力。二、多头带绦虫AgB、TPx的原核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估本研究旨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抗原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并表达了重组蛋白rTm-AgB和rTm-TPx,评估它们的血清学诊断潜力,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与先前报道的rTm-HSP60、r Tm-AnxB2、r Tm-HSP70和rTm-GS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rTm-AgB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95.8%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7.5%,具有较强的血清学诊断潜力;利用以rTm-AgB建立的方法进行临床检测,发现100份山羊血清中有18份为阳性。本研究筛选出一种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抗原,为今后动物脑多头蚴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冉博[9](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温浩,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李波霖[10](2015)在《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文中研究表明肝包虫病主要有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目前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繁多,不同地区诊断与治疗技术水平存在差别,流程不规范。为规范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订了《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重点阐述肝两型包虫病的生物学特性、分型、诊断流程、术前评估、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规范、规范药物治疗及随访等方面,供临床医师参考。
二、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1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PA-ELISA) |
1.3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
1.4 PVC薄膜快速ELISA |
1.5 结合抗原或重组抗原ELISA |
2 固相免疫金银法(GSIA) |
2.1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 |
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
3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
4 免疫印迹试验(IB或WB) |
5 免疫学诊断研究存在的问题 |
5.1 检测的抗体 |
5.2 囊肿活性、大小、数量及寄生部位 |
5.3 常用抗原 |
(2)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免疫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二章 羊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酶和试剂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组织、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羊血浆和血清样本的收集 |
2.3.2 DNA提取 |
2.3.3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3.4 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检测下限、敏感性、特异性 |
2.3.5 血浆和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对比 |
2.3.6 血浆保存时间 |
2.3.7 ELISA检测 |
2.3.8 对疫区和非疫区羊进行Real-time PCR诊断 |
2.4 结果 |
2.4.1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4.2 Real-time PCR反应的检测下限、敏感性和特异性 |
2.4.3 血浆样本和血清样本检测效果对比 |
2.4.4 血浆保存时间 |
2.4.5 ELISA检测结果 |
2.4.6 疫区和非疫区羊血浆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小鼠/羊日本血吸虫病LFD-RP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酶和试剂 |
3.2.4 引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3.3.2 DNA提取 |
3.3.3 LFD-RPA最佳引物的选择 |
3.3.4 LFD-RPA反应条件优化 |
3.3.5 LFD-RPA检测下限、特异性和敏感性 |
3.4 结果 |
3.4.1 LFD-RPA最佳引物和探针的选择 |
3.4.2 LFD-RPA反应甜菜碱加入量的优化 |
3.4.3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温度的优化 |
3.4.4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
3.4.5 LFD-RPA反应产物最佳稀释度的优化 |
3.4.6 LFD-RPA检测下限和交叉反应结果 |
3.4.7 LFD-RPA与 Real-time PCR在小鼠和羊上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
3.5 讨论 |
第四章 Real-time PCR诊断早期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估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和试剂 |
4.2.4 试剂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4.3.2 DNA提取 |
4.3.3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和羊样本 |
4.3.4 日本血吸虫虫体计数 |
4.4 结果 |
4.4.1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结果 |
4.4.2 虫体计数结果 |
4.4.3 Real-time PCR检测羊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技术路线图 |
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3.1 超声扫描方法 |
3.2 CT 扫描方法 |
3.3 血清学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多头蚴病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生活史 |
1.1.4 临床表现 |
1.1.5 治疗 |
1.1.6 预防 |
1.1.7 临床诊断 |
1.1.8 免疫学诊断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多头带绦虫Tm7、Tm GST、Tm PKA-C1、Tm Adh3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初步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株和血清 |
2.1.2 主要材料 |
2.1.3 试剂及配制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5 p GEX4T-Tm7、p ET30a-Tm GST重组质粒构建 |
2.1.6 Tm7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
2.1.7 Tm GST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
2.1.8 Tm PKA-C1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
2.1.9 Tm Adh3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检测 |
2.2 实验结果 |
2.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m GST、p GEX4T-1-Tm7 质粒构建 |
2.2.2 重组蛋白Tm7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
2.2.3 重组蛋白Tm GST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
2.2.4 重组蛋白Tm PKA-C1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
2.2.5 重组蛋白Tm Adh3 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材料 |
3.1.2 试剂配置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4 重组蛋白Tm Adh3、Tm PKA-C1、Tm GST、Tm7 间接ELISA检测方法优化 |
3.1.5 重组蛋白Tm Adh3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 |
3.1.6 重组蛋白r Tm Adh3间接ELISA检测的消长曲线测定 |
3.2 实验结果 |
3.2.1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
3.2.2 重组蛋白Tm PKA-C1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对比 |
3.2.3 重组蛋白Tm GST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
3.2.4 重组蛋白Tm7 间接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
3.2.5 重组蛋白Tm Adh3、Tm PKA-C1、Tm GST、Tm7 间接ELISA检测对比 |
3.2.6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
3.2.7 重组蛋白Tm Adh3 间接ELISA检测实验感染脑多头蚴羊抗体消长曲线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1.2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
1.2.1 沙门氏菌的形态特性 |
1.2.2 沙门氏菌的培养条件 |
1.2.3 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 |
1.2.4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
1.2.5 沙门氏菌的抵抗力 |
1.2.6 沙门氏菌的分型 |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
1.4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
1.4.1 国家标准方法 |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4.3 核酸检测方法 |
1.5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
1.5.1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LST) |
1.5.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1.6 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 |
1.6.1 毒力岛 |
1.6.2 质粒毒力基因 |
1.6.3 肠毒素 |
1.7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 |
1.7.1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 |
1.7.2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
1.7.3 细菌细胞膜对抗菌药物通透性的改变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菌株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配制 |
2.1.5 药敏纸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处理 |
2.2.2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2.2.3 沙门氏菌的PCR鉴定 |
2.2.4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纯化培养及保存 |
2.2.5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 |
2.2.6 沙门氏菌血清型的鉴定 |
2.2.7 沙门氏菌耐药表型检测 |
2.2.8 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 |
2.2.9 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与相对应的抗生素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
2.2.10 沙门氏菌的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 |
2.2.11 沙门氏菌的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
2.2.12 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 |
2.2.13 沙门氏菌与J53 接合实验 |
2.2.14 沙门氏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
3.1.1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 |
3.1.2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PCR鉴定结果 |
3.1.3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质谱鉴定结果 |
3.1.4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结果 |
3.1.5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结果 |
3.1.6 山东省5 个阳性鸡场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初步统计 |
3.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特点分析 |
3.2.1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表型分析 |
3.2.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基因以及携带情况 |
3.2.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
3.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统计分析 |
3.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与J53 的接合实验结果 |
3.5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
4 讨论 |
4.1 山东省9个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 |
4.2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分型、MLST分型以及亲缘关系分析 |
4.3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
4.4 百日鸡场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和质粒耐药基因水平传递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多头带绦虫HSP60、p36功能初步探究及AgB、TPx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脑多头蚴病诊断研究进展 |
1 脑多头蚴病概述 |
2 动物脑多头蚴病诊断方法 |
2.1 临床诊断 |
2.2 实验室诊断 |
3 展望 |
第二章 热休克蛋白、抗原B、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 |
1 热休克蛋白 |
1.1 概述 |
1.2 寄生虫热休克蛋白 |
2 抗原B |
2.1 概述 |
2.2 绦虫抗原B |
3 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 |
3.1 概述 |
3.2 寄生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 |
4 展望 |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多头带绦虫HSP60、p36 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功能初步探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试验动物 |
1.2 虫体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1.6 主要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
2 方法 |
2.1 多头带绦虫总RNA及总蛋白的提取 |
2.2 第一链c DNA的合成 |
2.3 Tm-HSP60、Tm-p36 引物设计基因的扩增 |
2.4 PCR产物的回收 |
2.5 Tm-HSP60、Tm-p36 基因克隆、鉴定及转化 |
2.6 重组蛋白Tm-HSP60、Tm-p36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2.7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8 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分析 |
2.9 免疫荧光定位 |
2.10 相对荧光定量PCR检测Tm-HSP60、Tm-p36 的转录水平 |
3 结果 |
3.1 Tm-HSP60、Tm-p36 基因的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重组蛋白Tm-HSP60、Tm-p36 的表达与免疫反应性分析 |
3.3 Tm-HSP60、Tm-p36 在多头带绦虫各节段及生活史阶段的定位 |
3.4 Tm-HSP60和Tm-p36 在多头带绦虫成虫不同节片和生活史上的相对转录水平 |
4 讨论 |
4.1 热休克蛋白在寄生虫中的作用 |
4.2 Tm-HSP60 在多头带绦虫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
4.3 Tm-p36 在多头带绦虫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多头带绦虫AgB、TPx的原核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估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 |
2 方法 |
2.1 多头带绦虫总RNA的提取与c DNA合成 |
2.2 多头带绦虫Tm-AgB、Tm-TPx基因的扩增 |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6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 |
2.7 免疫印迹 |
2.8 间接ELISA方法建立 |
2.9 临床检测 |
3 结果 |
3.1 Tm-AgB、Tm-TPx基因的扩增与Tm-AgB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重组蛋白Tm-AgB、Tm-TPx的表达与免疫反应性分析 |
3.3 ELISA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患者临床资料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组合抗原金渗滤快速诊断方法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J]. 肖玲,字金荣,吴方伟,李奔福,彭佳. 中国热带医学, 2021(06)
- [2]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 郭庆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D].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应用TmAdh3重组抗原建立羊脑多头蚴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D]. 刘垠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山东省部分种鸡场死胚中沙门氏菌的鉴定及耐药特性研究[D]. 宋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6]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J]. ChineseDoctorAssociation,ChineseCollegeofSurgeons(CCS).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08)
- [7]包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房彬彬,孙立,王黎,陈兆云,侯琴琴,齐新伟,冯晓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06)
- [8]多头带绦虫HSP60、p36功能初步探究及AgB、TPx诊断价值评估[D]. 刘俞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10]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J]. 温浩,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李波霖.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