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松学用电脑(三)(论文文献综述)
高灿[1](2021)在《产出导向法在泰国华校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汉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切实有效又符合学生交际需求的口语课,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泰国华校的教学实习中,本人却发现华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远低于其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课上,教师的语言输入与学生的口语输出未能有效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泰国华校的口语教学亟待创新,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因此,本人尝试将提倡“学用一体”教学理念的产出导向法引入泰国华校的初级口语课中,以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在动机与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本文在概括和分析了产出导向法与华校口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公立文益学校的六甲和四乙两个班为教学对象,在参考了六种常用的口语教材之后,以“购物”作为共同的单元主题,编写了适用于不同程度的两个班的教学内容。并在产出导向法的指导下,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实践。最后,通过对学生的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产出导向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汉语开口率。总体看来,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践对泰国华校的初级口语课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六甲班,短期内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成绩进步明显。因此,本文认为产出导向法更适用于汉语水平较高的班级。
周冰[2](2020)在《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成人交互式远程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月初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随后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大规模疫情。三月十八日,由于疫情在英国的蔓延,英国政府决定关闭所有中小学,避免疫情的大肆传播。这也迫使所有汉语教学从线下转到线上,给在英国的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讨论,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决定使用Zoom作为孔子学院的线上教学平台。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传统教学方法和练习并不适用于Zoom平台的线上教学,无法达到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其他教师的讨论以及自我反思,我们发现在线上课堂上学生存在开口率低、汉字书写困难、课堂交互性差的问题。因此,我们萌发了基于Zoom平台针对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想法。对比传统教学和远程教学的异同,突出Zoom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将如何使用Zoom平台弥补远程汉语教学交互性不足,如何达到汉语课程教学目标作为本研究的重点。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源起、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研究现状。梳理本文研究内容涉及到的文献,对本文研究内容的研究现状做系统介绍。第三部分,以Zoom为代表的远程汉语教学设计背景。交代了基于Zoom平台的远程教学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阐述了孔子学院的教学概况、成人远程汉语教学现状、成人远程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Zoom远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于汉语线上教学的适用性等。第四部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Zoom远程汉语教学设计案例。本章介绍了英国受疫情影响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以后,原来的部分线下教学方法不适合线上教学,课堂交互性急剧降低。为解决问题,我们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教学研讨会,尝试使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我们以《一分钱,一分货》第三部分内容为例,结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设计。第五部分,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远程汉语教学的反思和建议。基于Zoom平台的成人远程线上教学进行建议,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对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的远程汉语教学进行展望。
张硕[3](2020)在《产出导向法中的促成环节在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文秋芳基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首次提出产出导向法(POA)这一概念。从那时起,这一教学理念就逐渐受到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产出导向法致力于解决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费时低效”等问题,实现课堂高效产出,并使学习成效最大化。这与当代高中生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成绩效果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课并对其有效性开展研究。对比传统的精读教学,本研究重点关注产出导向法的促成环节能否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水平(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产出导向法中使用的驱动环节对应的是精读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环节;而产出导向法的评价环节对应精读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当堂学习重点的环节)。具体研究围绕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展开:(1)相比精读教学,“产出导向法”中的促成环节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相比精读教学,“产出导向法”中的促成环节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决定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笔者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和老师所提供的质性数据,同时对前后测试卷进行量化分析来证明学生的产出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最后,利用SPSS25.0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1班(实验班),采用POA教学法;2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时间为12周。结果表明:实验后,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逐渐浓厚,对产出导向法的认可度较高。通过试题测试表明实验班成绩更佳,对照班则无明显改变。这进一步说明,与常规的精读教学课相比,产出导向法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王丹[4](2019)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研究 ——以“美术”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对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城乡教育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环境恶劣、教师专业能力有限,一些贫困地区小学开不齐、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学点发展的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利用高通量宽带卫星实现学校(教学点)网络全覆盖试点项目”为部分偏远山区学校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帮助这些学校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点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基于此,本研究以数字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对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该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首先,笔者以雷波县鹿角村教学点为调研对象,了解了四川深度贫困村乡村薄弱校的教学现状。在调查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条件、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鹿角村教学点的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出鹿角村教学点存在的问题:一是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二是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认可度普遍较低;三是教学资源匮乏,开不齐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问题依旧存在。其次,基于前期对鹿角村小学教学现状调查和问题的分析,借助信息技术重构教学点课堂结构,改变教学点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教学点开不出、开不齐美术、音乐等课程的难题,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同时,在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鹿角小学教学现状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最后,依据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笔者在鹿角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实践,并对实施了不同策略的美术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通过对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以及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表明该策略在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存在显着效果。此外,笔者还对数字教育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陈刚[5](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梁开华[6](2018)在《汉语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五)》文中研究说明第五节重视标准与规范的人为效应──欲施于人,己先正之还是由举例导引吧。"■"什么字?中秋节喜庆还浓,关乎新月?古人也重经济,关乎元宝?或是什么鸟什么雀什么蝴蝶什么叶子?先民厉害着呢!无人机?别猜了,猜是猜不着的。这也是"曲"这个字,够浪漫的吧!但作为文字,是必然要淘汰的;尽管也许嚷嚷"爱"没有"心"者如何的"舍不得"或强调相关理由,但对于汉语汉字的统一成字法则,这只能是汉字成字过程中的事。
陈璨然[7](2018)在《中英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对比分析 ——以《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英国本土汉语教材《进步》和通用型汉语教材《轻松学中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其各自的特点与不足,为这两种不同的汉语教材的编写与改进提出建议,同时也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论文共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缘由,介绍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概括了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二部分对两部教材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为何选取这两部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从教材的编写结构和体例进行对比,得出《进步》以功能项目为纲,实用、有趣,但缺乏规范性;《轻松学中文》的编写更规范、科学,但不那么有趣。第四部分对课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从课文题材与体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得出《进步》的课文题材更广,体裁也更丰富且具有“国别化”特征。第五部分从语言要素的角度入手,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进步》更注重对汉字的教学,在语音的选编和语法的注释都具有明显的“国别化”特征,两部教材的词汇量安排均比较合理,但每课的词汇量分布不均衡,另外初级词汇的占比量都还有待提升;课文词汇的重现率太低,不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应注意每一课之间内容的关联性,提高生词的重现率。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对教材的文化内容选取和插图进行分析,发现《轻松学中文》的文化项目数量较少,并且展现形式也不如《进步》生动有趣。两部教材的插图数量都很多,《进步》的插图类别更丰富,但须注意插图的时代性,《轻松学中文》的部分插图缺乏相关性与科学性。
张蝶[8](2018)在《香港国际汉语教育教材《轻松学汉语》》文中认为自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普通话和汉语教育在香港逐渐开展。师资和教材成了普通话教育的两大难题。其中由于香港的"两文三语"环境使得好的教材格外难以获得。香港英基国际学校马亚敏、李欣颖老师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轻松学汉语》(Chinese made easy)获得了一些国际学校的认可。本文从教材课文内容、生词练习方式、汉字教学方式和中国国情文化教学融入这四个方面对本套教材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发现本套教材编写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故事贴近香港学童生活,具有趣味性。生词练习方式富有科学性,但是不够多样化,汉字教学注重部件,强调重现,具有系统性,中国文化教学渗透性强。这套教材广受国际学校欢迎,证明了教材编写的成功,对汉语海外推广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陆畅[9](2017)在《基于BIG6模式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自然科学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高速发展甚至于趋于成熟的今天,我国各地区各年级的信息网络设备也随之更迭,这对我国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纵观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对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实践较少。笔者通过对有关BIG6教学法及信息素养培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总结出BIG6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以及信息素养的两方面内涵:即外显的的技术能力和内在的社会能力。本研究在沈阳市沙河学校四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采用BIG6与自然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前后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实验组、对照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前后测,得出实验组学生信息素养在技术能力,包括传统素养、媒介素养、电脑素养及网络素养这一方面确实得到有效提升;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学习日记记录、访谈、观察、自评表等研究方法,得出实验组学生在信息素养社会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独立学习能力这一方面得到明显进步。
谭浩强[10](2009)在《应当大力向中老年知识分子普及计算机应用》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现在许多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在计算机大普及的时代,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我接触过一些老教授和高级知识分子,发现有许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包括一些院士、博导和高级
二、轻松学用电脑(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松学用电脑(三)(论文提纲范文)
(1)产出导向法在泰国华校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泰国华校教学情况研究 |
1.3.2 泰国华校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
1.3.3 产出导向法教学的应用研究 |
第2章 产出导向法理论 |
2.1 产出导向法的发展历程 |
2.2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概述 |
第3章 产出导向法在泰国华校初级口语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
3.1 公立文益学校的口语教学现状 |
3.2 泰国华校口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调查 |
3.3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华校口语课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 |
4.1 确定教学主题 |
4.2 分析教学对象 |
4.3 选取教学材料 |
4.4 设定教学目标 |
4.5 制定产出任务 |
第5章 产出导向法在泰国华校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应用一:以四乙班为教学对象 |
5.1.1 驱动环节 |
5.1.2 促成环节 |
5.1.3 评价环节 |
5.2 应用二:以六甲班为教学对象 |
5.2.1 驱动环节 |
5.2.2 促成环节 |
5.2.3 评价环节 |
5.3 实践小结 |
第6章 教学实践的效果及反思 |
6.1 成绩测试与调查问卷 |
6.1.1 成绩测试分析 |
6.1.2 问卷调查分析 |
6.2 应用效果分析 |
6.3 教学反思与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评价表 |
附录2 问卷调查 |
致谢 |
(2)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成人交互式远程汉语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源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 |
2.1 关于教学设计研究 |
2.1.1 关于教学设计总体研究 |
2.1.2 关于语言课程的教学设计 |
2.1.3 关于汉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
2.2 关于交互式远程汉语教学的研究 |
2.3 关于Zoom平台的研究现状 |
2.4 关于“产出导向法”的研究 |
2.5 关于英国汉语教学的研究 |
2.5.1 英国高等教育及成人汉语教学 |
2.5.2 英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
2.5.3 英国远程汉语教学研究 |
第三章 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远程汉语教学设计背景 |
3.1 关于线下与线上汉语综合课教学方式的比较 |
3.1.1 线下汉语综合课教学的特点 |
3.1.1.1 线下汉语综合课教学的优点 |
3.1.1.2 线下汉语综合课教学的问题 |
3.1.2 线上汉语综合课教学的特点 |
3.1.2.1 线上汉语综合课教学的优点 |
3.1.2.2 线上汉语综合课教学的问题 |
3.2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概况 |
3.2.1 学生情况 |
3.2.2 教材使用情况 |
3.2.3 课程设置情况 |
3.2.4 教学方式 |
3.2.4.1 线下教学 |
3.2.4.2 线上教学 |
3.3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成人远程汉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
3.3.1 牛津孔院成人远程汉语教学的现状 |
3.3.2 牛津孔院成人远程汉语教学的困难与问题 |
3.4 Zoom平台用于牛津孔院远程汉语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3.4.1 Zoom平台的功能介绍 |
3.4.2 Zoom平台的教学特点分析 |
第四章 牛津布鲁克斯孔子学院Zoom远程汉语教学设计案例 |
4.1 课程教学对象 |
4.2 教学设计准备 |
4.2.1 教学设计基础 |
4.2.2 教学技术准备 |
4.2.3 制定远程教学计划 |
4.3 基于Zoom平台的远程汉语教学设计过程 |
4.3.1 教学材料的设计 |
4.3.2 教学目标的设定 |
4.3.3 教学方案的设计 |
4.3.4 教学环节的安排 |
4.3.4.1 iPrepare——驱动环节的教学设计 |
4.3.4.2 iExplore——促成环节的教学设计 |
4.3.4.3 iProduce——产出操练环节的教学设计 |
4.4 基于Zoom平台的交互式汉语教学实施情况 |
4.4.1 案例一: 交互式的词汇产出教学 |
4.4.2 案例二: 交互式的成段表达教学 |
4.4.3 课上和课下结合的交互式远程汉语教学 |
4.5 教学实践的结果反馈 |
4.5.1 参与度 |
4.5.2 获得感 |
4.5.3 产品质量 |
第五章 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远程汉语教学反思和建议 |
5.1 对基于Zoom平台的远程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
5.1.1 加强远程线上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
5.1.2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5.1.3 处理好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
5.2 对基于Zoom平台的成人远程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
5.2.1 对牛津孔院远程汉语教学的建议 |
5.2.2 对英国汉教志愿者教师实施远程汉语教学的建议 |
5.3 对英国牛津孔院远程汉语教学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产出导向法中的促成环节在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教育背景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
1.1.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出导向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 产出导向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教学理念 |
3.1.1 学习中心说 |
3.1.2 学用一体说 |
3.1.3 文化交流说 |
3.1.4 关键能力说 |
3.2 教学假设 |
3.2.1 输出驱动假设 |
3.2.2 输入促成假设 |
3.2.3 选择学习假设 |
3.2.4 以评为学假设 |
3.3 教学流程 |
3.3.1 驱动 |
3.3.2 促成 |
3.3.3 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方法 |
4.2 研究过程 |
4.2.1 实验前期 |
4.2.2 实验中期 |
4.2.3 实验后期 |
4.3 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后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实验后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 英语阅读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5.3.1 实验前阅读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2 实验后阅读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3 实验前后英语阅读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教学启示 |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产出导向法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
6.3 产出导向法研究的局限性 |
6.4 产出导向法未来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2 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3 阅读前测试卷A |
附录4 阅读后测试卷B |
附录5 实验后访谈问答记录 |
附录6 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 |
附录7 课外阅读教学案例材料内容 |
附录8 课内阅读教学案例材料内容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研究 ——以“美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1.2 教学点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
1.1.3 “全覆盖”项目的实施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平 |
2.1.2 教育均衡 |
2.1.3 教学点 |
2.1.4 数字教育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
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3 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 信息技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3 鹿角村教学点教学实施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鹿角村教学点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3.1.1 教学条件 |
3.1.2 教学情况 |
3.1.3 教师情况 |
3.1.4 学生情况 |
3.2 鹿角村教学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学点师资 |
3.2.2 教学点学生 |
3.2.3 教学点资源 |
3.3 本章小结 |
4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研究 |
4.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介绍 |
4.1.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4.1.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 |
4.1.3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结构 |
4.1.4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 |
4.2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研究 |
4.2.1 依据“学生自学”栏目辅助教学策略 |
4.2.2 依据“教师上课”栏目即时应用策略 |
4.2.3 依据“拓展资源”栏目整合教学策略 |
4.3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应用案例设计 |
4.3.1 依据“学生自学”栏目辅助教学案例设计 |
4.3.2 依据“教师上课”栏目即时应用案例设计 |
4.3.3 依据“拓展资源”栏目整合教学案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实践与效果分析 |
5.1 前期准备 |
5.1.1 研究工具设计 |
5.2 依据“学生自学”栏目辅助教学案例实践与效果分析 |
5.2.1 教学设计案例 |
5.2.2 教学过程实施 |
5.2.3 教学效果课堂观察 |
5.3 依据“教师上课”栏目即时应用案例实践与效果分析 |
5.3.1 教学设计案例 |
5.3.2 教学过程实施 |
5.3.3 教学效果课堂观察 |
5.4 依据“拓展资源”栏目整合教学案例实践与效果分析 |
5.4.1 教学设计案例 |
5.4.2 教学过程实施 |
5.4.3 教学效果课堂观察 |
5.5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综合测评分析 |
5.5.1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实践效果分析 |
5.5.2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5.5.3 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改进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
1.2 研究价值 |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
2.4.2 文化融合理论 |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导言 |
3.2 方法的选择 |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
3.3 数据采集 |
3.3.1 叙事探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课堂观察 |
3.3.4 集体访谈 |
3.3.5 个别访谈 |
3.3.6 原型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信度和效度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
4.1 导言 |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
4.2.1 目的 |
4.2.2 态度 |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
4.3.1 方式 |
4.3.2 方法 |
4.3.3 管理 |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
4.4.1 师德 |
4.4.2 专业 |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
4.5.1 特征 |
4.5.2 表现 |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
4.6.1 看法 |
4.6.2 使用 |
4.6.3 经典“新概念” |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
4.7.1 师生关系 |
4.7.2 课堂礼貌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
5.1 导言 |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
5.2.1 同一个声音 |
5.2.2 不同的声音 |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
5.4.1 课堂 |
5.4.2 课后 |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
6.1 导言 |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小结 |
7.2 主要发现 |
7.3 研究启示 |
7.4 创新之处 |
7.5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
(6)汉语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五)(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节重视标准与规范的人为效应──欲施于人, 己先正之 |
一、汉字变迁的故事还是要讲的, 字符整饬的进步还是要坚持的, 信息层面的既科学本原又简明实用还是要偏重的 |
(一) 汉字变迁的故事往往正本溯源 |
(二) 字符整饬的进步是立足于学用 |
(三) 偏重信息层面的既科学本原又简明实用 |
二、学术科学教育教化的系统工程不能绕着走 |
(一) 与时俱进看待理解差错修正问题 |
(二) 扭转定论经年的尤其规则性的东西不容易 |
三、欲施于人, 己先正之 |
(一) 汉字简化古往今来早已有之 |
(二) 可称谓字形标准颁定尝试 (极少数字形仍可分) |
1. (类) 字系 (暂定40个) |
2. 变字系 (暂定23个) |
3. 字头 (边、底) 系 (暂定20个) |
4. 撇系 (暂定1个) |
5. 点系 (暂定4个) |
6. 折系 (暂定2个) |
7. 框系 (暂定7个) |
8. 盖系 (2个及其他) |
(三) 近字字形标准颁定尝试 (极少数字形仍可分, 暂定40个) |
(四) 简要说明与小结 |
第六节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再审视 |
一、我成长过程适逢第一的几个节点 |
二、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需要再审视 |
(一) 汉语拼音方案没有兼顾汉字要素的其他特征需求, 亦没有充分扬中国特色之长 |
(二) 无声汉字拼音处理 |
(三) 关于“e”的用法 |
(四) 字母标注汉字的书面表达太过勉强 |
(五) 原方案中, 其实也有省略归并机制 |
三、汉语拼音方案修正案 |
第七节空前理想的汉字检索方案──梁氏字块码 |
一、规则化的机理尽量共识之交集理想 |
二、梁氏字块码字、词码方案 |
(一) 编码对应尽量以字为主体、三分为前提 |
(二) 字码的具体方案 |
1.总则 |
2.单位字 |
3.二分字 |
4.三分或多于三个字块的字 |
(三) 词码方案 |
1.总则 |
2.四字 (以上) 词 |
3.三字词 |
4.二字词 |
(7)中英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对比分析 ——以《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外汉语教材的综合研究 |
1.2.2 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对比研究 |
1.2.3 本课题相关教材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 |
2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概述 |
2.1 《进步》(JinBu)概述 |
2.2 《轻松学中文》(EasyStepstoChinese)概述 |
2.3 两套教材的可对比性 |
2.4 研究范围 |
3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的内容结构与体例 |
3.1 两套教材整体结构体例对比 |
3.2 单课内的结构体例对比 |
3.3 小结 |
4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的课文对比 |
4.1 课文题材对比 |
4.1.1 课文题材的统计 |
4.1.2 横向对比分析 |
4.1.3 纵向对比分析 |
4.2 课文的体裁对比 |
4.2.1 课文体裁的统计 |
4.2.2 横向对比分析 |
4.2.3 纵向对比分析 |
4.3 同一题材的对比 |
4.4 小结 |
5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中语言要素的对比 |
5.1 两部教材的语音编排 |
5.1.1 编排方式 |
5.1.2 语音的具体内容 |
5.2 两部教材的词汇编排 |
5.2.1 词汇量的对比分析 |
5.2.2 词汇等级的对比分析 |
5.2.3 课文词汇的复现对比分析 |
5.2.4 生词的释义 |
5.3 两部教材的语法编排 |
5.3.1 语法项目的数量和等级 |
5.3.2 语法项目的注释 |
5.4 两部教材的汉字编排 |
5.5 小结 |
6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中文化项目的选用 |
6.1 两部教材文化项目的出现形式 |
6.2 两部教材文化项目内容和数量 |
6.3 小结 |
7 《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中插图的选用 |
7.1 两部教材插图的数量与构成说明 |
7.2 插图的具体探讨 |
7.3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香港国际汉语教育教材《轻松学汉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轻松学汉语》教材的基本情况 |
(一) 教材的系统性 |
(二) 科学性 |
(三) 趣味性 |
三、对这套教材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
四、结语 |
(9)基于BIG6模式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自然科学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
(一)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
(二)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名词解释 |
(一)BIG6概念 |
(二)信息素养 |
二、文献阅读 |
(一)批判性思维 |
三、理论基础 |
(一)合作学习理论 |
(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课程活动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设计 |
(一)教学内容设计 |
(二)教学策略设计 |
二、活动内容分析 |
(一)课程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课程教学者 |
(四)教学时间 |
(五)教学地点 |
三、活动实施步骤 |
四、活动研究方法 |
(一)调查问卷 |
(二)学生自评表 |
(三)学习日志 |
(四)参与观察法 |
五、搜集资料 |
(一)量化分析 |
(二)质化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信息素养之技术性能力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信息素养之社会性能力结果分析 |
(一)学习日记分析 |
(二)观察访谈结果分析 |
(三)自评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一、结论 |
(一)信息素养之外显技术性能力有所提升 |
(二)信息素养之内在社会性能力有所提升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轻松学用电脑(三)(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出导向法在泰国华校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 高灿.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
- [2]基于Zoom平台的英国成人交互式远程汉语教学设计研究[D]. 周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3]产出导向法中的促成环节在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有效性研究[D]. 张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点开课质量策略研究 ——以“美术”课程为例[D]. 王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汉语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五)[J]. 梁开华. 汉字文化, 2018(24)
- [7]中英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对比分析 ——以《进步》和《轻松学中文》为例[D]. 陈璨然.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8]香港国际汉语教育教材《轻松学汉语》[J]. 张蝶. 现代语文, 2018(03)
- [9]基于BIG6模式的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研究 ——以四年级自然科学课为例[D]. 陆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10]应当大力向中老年知识分子普及计算机应用[J]. 谭浩强. 计算机教育,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