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活动的效率》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廖清瀚(CEASARSAPUTRA)[1](2021)在《印尼与中国的汉语教材对比分析 ——以《梅花4》与《HSK标准教程2》教材为例》文中提出
于康凤[2](2021)在《学科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材文本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文中提出
段奇闻[3](2021)在《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鲜鱼口片区为例》文中指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承载了城市最原始、本真的文化沉淀。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以及历史文化的彰显,是保护地方文脉、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地方传统风貌的重要区域。而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营造,是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保护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下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注重物质本体的保护,比较忽略街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完善与发展,致使历史文化街区无法适应当今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丧失了活力。因此,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塑造,是一个重要、持久的课题。本研究以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鲜鱼口片区为例,针对其经过多次更新改造后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场所理论为指导,探讨当今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的更新策略。以鲜鱼口片区的公共空间为论文主要研究对象,并在活力营造的视角下,调研分析其实际保护和使用情况,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与公共空间相关的问题:使用需求与有限空间的矛盾;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服务业态的优化等。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相关案例比较,探讨历史文化意象的认知与继承、公共空间的活力塑造、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等设计建议,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惠丹红[4](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常出现公共空间缺失、失尺度建设等现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活力和品质化。在现今以存量更新为主、着重打造内涵品质的主题之下,活力营造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社会交往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人群与街道生活的远离,尤其是历史片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抉择中应更注重街道公共生活和活力的塑造。然而,如何对活力进行量化评价是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随着信息化发展,新数据环境的构建日益成熟,图片数据获得渠道不断更新、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更加多元,为通过街景图片的语义识别来认知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和量化评价街道活力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梳理和把握街道空间活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掌握目前相关研究方向和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是关于本文街道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明晰街道活力的构成和来源之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主要包括指标分类和数据获取,基于活力的外在表征和构成要素两个维度,将活力具化为适用于书院门片区、可定量评价的街道语义因子,并分类获取。二是活力量化评价方法的确立,SD语义分析和深度学习两种图像识别方式分别对应活力的人工评价和机器评价两个层面,人工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知人群对高活力街道特征的心理感知倾向,并对街段街景数据特征进行语义解读,以实现本文街道活力强弱的人工评分;机器评价则基于视觉感知对街景图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语义分割,将聚集人群数量作为机器评分标准。前者反映了活力和街道构成要素特征之间的关系,后者通过街道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活力与街道构成要素比例之间的关系,两个层面的融合能更全面表达街道要素构成及特征对人群的综合影响,再针对两者所得结果进行统一与差异解析,总结出不同类型街道活力的影响机制和因素特征,作为空间优化和活力提升的重要依据。西安书院门片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生活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获取街景图像作为本次街道活力评价体系实证的数据基础,并结合片区内产业和人口等社会特征的调查,使得书院门街道空间构成与特征方面矛盾的认知与解决更具综合性和针对性。最后提出本文的街道活力提升策略,应基于问题导向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的街道活力塑造方向。本次研究目标期望在活力量化以及以西安书院门片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窦星辰[5](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特征鲜明,具有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时代体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话语是作为语言实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用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符号系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交流过程中使用的符号体系,具有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价值观引领使用和保障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具有输导功能、转换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和引领功能,呈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人本性、恒定性与动态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内背景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体现时代性,即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同时直面新时代的新问题。一方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复杂化、话语权主体位移、公众认同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话语主体“空场”、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普遍性掩饰了“精准性”、话语转换无序等现实问题,有“主导”与“主体”关系认识不到位、教育者素质及转换能力有待提升、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话语环境的影响等多重归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益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思想为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指南,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话语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努力以突出思想性、坚定自信心、提升亲和力、掌握主导权和彰显实效性为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政策引领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多维联动,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新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平等对话交流的新型话语主体,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丰富话语载体、拓展话语空间以创新话语介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和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以优化话语环体,充分利用全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建构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精神家园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源同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明确话语为人民、话语说中国,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应对“话语陷阱”,努力提升文化话语权,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建构“话语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健步走向世界。
李美奕[6](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练习编写对比研究 ——以《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为例》文中提出练习是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整部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原则,具有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现有的练习研究中,研究者较少依据评估标准进行研究,这导致难以全面评估练习质量,严谨度不够。因此,本文将从一个明确的评估标准出发,考察教材练习编写的特点,力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本文选取《博雅汉语》(第二版)——《初级起步篇》(Ⅰ、Ⅱ)及《练习册》(Ⅰ、Ⅱ)和《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上、下)和第二册(上、下),共八本教材中的练习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整合后的练习评估标准,比较分析两者在练习的题量、题型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异同,分析练习编写的特点,考察两部优秀汉语综合课教材的练习部分与评估标准的契合度。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综述。第二部分阐述练习的编写原则和评估依据,为练习的对比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统计两部教材的题量和题型,得出两部教材重视练习题量,练习形式丰富,有层次的结论。第四部分从语言要素类和语言技能类两个大类出发,对《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中的练习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部教材对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的兼顾程度不一,练习内容都能够覆盖教学内容,设计的关注点各有不同。第五部分根据汉语教材练习评估标准和两部教材练习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在题量、题型和内容上对初级汉语教材练习的编写提出建议。最后,期望本研究能引起学界对建立练习评估标准的重视。
陈灵美[7](2021)在《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的有效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一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属于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其中在读前和读中两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读后阶段则夯实课堂所学语言知识,促使学生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文本主题内容、观点结合英语知识,实现真正意义层面上的语言输出。
蒋阳[8](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研究 ——以《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为例》文中指出汉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质量对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中的练习为材料,考察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旨在更好地开发与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语言技能。本论文一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对两套教材的练习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前人的评估标准进行考察。第三部分从练习的题型出发,对两套教材题型的总类与分布,固定性与多样性以及共有题型特有题型进行个案分析,并从中发现题型的特点。第四部分从教材练习内容出发,分析了练习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以及交际性练习等内容。第五部分对本文教材练习考察进行总结。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总结全文,反思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关于题量方面,我们发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的总题量低于《成功之路》初级系列各篇,但从平均题量来看,《发展汉语》与《成功之路》相差不大,题量强度相当。在题量的分布上,《发展汉语》相对更加稳定,《成功之路》入门篇和起步篇1的题量波动更大。关于题型方面,《成功之路》题型种类更加丰富。在题型的总类与分布上,《发展汉语》的题型总类平均分布较低,《成功之路》入门篇题型总类平均分布最高,其余各篇题型分布也比《发展汉语》高。在题型的固定性与多样性上,《发展汉语》的主干题型占总题型比重仅为1/3,分散题型占比较大,题型的稳定性不够,低重现率题型多。《成功之路》入门篇主干题型占总题型比重为87.5%,题型重现率高。起步篇和顺利篇的主干题型与分散题型的比例约为6:4,很好地兼顾了题型的固定性与多样性。关于练习内容方面,《成功之路》的语音练习题量更大,题型更加丰富,注重复合技能的练习。词汇练习方面,两套教材都注重词汇的形音联系,语素构词力的练习。语法练习方面,两套教材都遵循了先易后难的编排顺序,《成功之路》的练习形式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在语境中的理解和应用。汉字练习方面,《发展汉语》的学习汉字部分存在与该课生词汉字无关的现象,《成功之路》的汉字练习题型更加丰富。交际练习方面,《发展汉语》的真实交际意义的题型出现频率很低,《成功之路》的交际练习设置有一定梯度,注重了循序渐进。
蔡莹莹[9](202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部编本教材在全国的统一使用,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传统的课内阅读外,还增加了大量课外阅读的书目和快乐读书吧,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层面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高效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的问题。期望效应作为一种教学激励方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激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本研究通过对盐城市某市直重点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来全面阐述。绪论部分主要探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期望效应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两者的相关概念界定、特点和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分析出了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研究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必要性。归纳了部编本教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概括了小学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了期望效应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第二章根据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三章根据分析出的原因,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施策略:(1)结合期望理念,改进阅读教学;(2)建立正向期望,创新阅读形式;(3)整合内容资源,拓展阅读视野;(4)善用激励评价,提高阅读质量。随着小学阶段阅读地位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践也将成为流行趋势。让孩子在正向期望中快乐阅读,在激励评价中自信阅读,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独立阅读的状态,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成阳[10](2021)在《《汉语教程(一、二册)》与《HSK标准教程(1-4)》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汉语教程(一、二册)》和《HSK标准教程(1-4)》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归纳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整体设计、语言要素、课文和练习等角度展开论述,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设计方面,教材的编写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都遵循着“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但侧重点不同,《汉语教程》强调“语法的结构性”,《HSK标准教程》强调“语言的功能性”;编写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编写体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二,语言要素方面,两套教材中都编排了拼音、生词释义,编入生词数量较大。语法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汉语教程》强化语法教学,《HSK标准教程》弱化语法教学。第三,课文及练习部分,对课文话题、练习题型及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两套教材课文都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话题;练习部分,《汉语教程》主要以“模仿记忆型”练习为主,《HSK标准教程》主要是以“交际型”练习为主。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两套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二、《人活动的效率》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活动的效率》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3)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鲜鱼口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相关理论概述及概念解读 |
2.1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相关理论 |
2.1.1 场所理论 |
2.1.2 环境认知理论 |
2.1.3 行为学相关理论 |
2.1.4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规定 |
2.2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现状 |
2.2.1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类型 |
2.2.2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 |
2.2.3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 |
2.3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营造 |
2.3.1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解读 |
2.3.2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研究 |
2.3.3 活力体现的主要形式及构成要素 |
2.3.4 活力营造的方法及原则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鲜鱼口片区现状调研 |
3.1 鲜鱼口片区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历史价值分析 |
3.1.3 鲜鱼口片区更新实践 |
3.1.4 街区定位及活力塑造 |
3.2 街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情况 |
3.2.1 重点建筑 |
3.2.2 街道空间 |
3.2.3 开放空间 |
3.3 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
3.3.1 公共空间行为主体调查 |
3.3.2 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类型调查 |
3.3.3 公共空间使用者需求分析 |
3.3.4 使用者历史氛围认知分析 |
3.4 公共空间周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调查 |
3.4.1 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设施调查 |
3.4.2 养老及卫生医疗服务设施调查 |
3.4.3 文体及教育设施调查 |
3.4.4 商业设施调查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活力视角下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 |
4.1 公共空间的活力塑造 |
4.1.1 鲜鱼口片区肌理及风貌保护 |
4.1.2 公共空间界面及氛围营造 |
4.1.3 会馆建筑的文化传承 |
4.1.4 节点空间的优化 |
4.1.5 绿化景观及基础设施 |
4.2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
4.2.1 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原则 |
4.2.2 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策略要点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5.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鲜鱼口片区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
1.1.2 存量更新加快历史街区发展进程 |
1.1.3 信息时代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面临新机遇 |
1.1.4 书院门历史片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2 研究基础概述 |
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2.1.1 研究对象选取 |
2.1.2 研究范围界定 |
2.1.3 书院门片区发展概况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2.2.1 街道的定义 |
2.2.2 街道的分类发展 |
2.2.3 街道空间环境 |
2.2.4 街道空间活力 |
2.2.5 街景图像识别与应用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基础理论研究 |
2.3.2 评价测度方法 |
2.3.3 规划实践探索 |
2.3.4 评述与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体系 |
3.1 街道空间活力构成和来源 |
3.1.1 街道空间活力的构成 |
3.1.2 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的构成 |
3.2 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搭建 |
3.2.2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分类解读 |
3.2.3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3.3 街道空间活力的评价方法构建 |
3.3.1 人工评价方法 |
3.3.2 机器评价方法 |
3.3.3 综合评定中的差异与统一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分析 |
4.1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与整合 |
4.1.1 连续性街段街景图像数据 |
4.1.2 其他街景图像数据 |
4.1.3 社会性调查数据 |
4.2 统计评价分析 |
4.2.1 人工评价分析 |
4.2.2 机器评价分析 |
4.2.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综合解析 |
4.3.1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类解析 |
4.3.2 活力评价结果中的差异与统一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
5.1 街道物质空间要素构成视角下的更新策略 |
5.1.1 产业升级改造 |
5.1.2 空间界面优化 |
5.1.3 空间场所优化 |
5.1.4 空间品质提升 |
5.2 新时代发展视角下的文化片区更新策略 |
5.2.1 夜景打造 |
5.2.2 “隐性”活力的提升 |
5.2.3 多元诉求下的发展模式探索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图表目录 |
论文图目录 |
论文表目录 |
论文公式目录 |
附录1 书院门片区机器分割数据信息 |
附录2 书院门片区街景人工语义评分数据 |
附录3 街道感知判断层次分析调查表 |
附录4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感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话语 |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
2.3.1 输导功能 |
2.3.2 转换功能 |
2.3.3 激励功能 |
2.3.4 辩护功能 |
2.3.5 引领功能 |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
4.1.4 话语功能理论 |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
4.3.2 西方话语资源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
5.3.1 突出思想性 |
5.3.2 坚定自信心 |
5.3.3 提升亲和力 |
5.3.4 掌握主导权 |
5.3.5 彰显实效性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
6.1.1 组织领导机制 |
6.1.2 宣传引领机制 |
6.1.3 政策保障机制 |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
6.2.1 舆论监督机制 |
6.2.2 社会协同机制 |
6.2.3 公众参与机制 |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
6.3.1 全科育人机制 |
6.3.2 管理育人机制 |
6.3.3 队伍建设机制 |
6.3.4 综合评价机制 |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
7.2.1 掌握话语之“因” |
7.2.2 整合话语资源 |
7.2.3 丰富话语内容 |
7.3 创新话语介体 |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
7.3.3 拓展话语空间 |
7.4 优化话语环体 |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
8.2.2 应对“话语陷阱” |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
8.3 建构“话语中国” |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教师) |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学生)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练习编写对比研究 ——以《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教材编写的研究 |
1.4.2 关于练习编写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材练习的编写原则和评估依据 |
2.1 教材练习的编写原则 |
2.2 教材练习的评估依据 |
2.2.1 题量和题型的评估依据 |
2.2.2 练习内容的评估依据 |
第3章 《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练习的对比分析(上) |
3.1 练习题量的对比分析 |
3.1.1 练习题量的统计 |
3.1.2 练习题量的分析 |
3.2 练习题型的对比分析 |
3.2.1 练习题型的统计 |
3.2.2 练习题型的分析 |
第4章 《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练习的对比分析(下) |
4.1 练习内容的统计 |
4.1.1 语言要素类练习统计 |
4.1.2 语言技能类练习统计 |
4.2 练习内容的分析 |
第5章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练习的编写建议 |
5.1 题量的编写建议 |
5.2 题型的编写建议 |
5.3 内容的编写建议 |
5.3.1 语言要素类练习建议 |
5.3.2 语言技能类练习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现状 |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
1.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
2. 开展读写结合活动 |
3. 开展情景交际活动 |
(8)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研究 ——以《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
1.2.2 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研究 |
1.2.3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练习研究 |
1.2.4 《成功之路》综合教材练习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教材编写原则 |
1.3.2 教材练习评估标准 |
1.4 研究对象 |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2 两套教材选取的考虑因素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教材练习题量的考察 |
2.1 题量统计方法与标准 |
2.2 题量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3 教材练习题型考察 |
3.1 两套教材题型统计 |
3.1.1 题型的界定与统计方法 |
3.1.2 两套教材的题型统计 |
3.2 练习题型总类与分布 |
3.3 练习题型固定性与多样性 |
3.4 两套教材练习的共有题型 |
3.5 两套教材练习的特有题型 |
4 两套教材练习内容的考察 |
4.1 语音练习 |
4.2 词汇练习 |
4.3 语法练习 |
4.4 汉字练习 |
4.5 交际性练习 |
5 教材练习题考察总结 |
5.1 练习题量方面 |
5.2 练习题型方面 |
5.3 练习内容方面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期望效应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期望效应的概念内涵 |
第二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内涵 |
第三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分类 |
第四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践策略 |
第一节 结合期望理念,改进阅读教学 |
第二节 建立正向期望,创新阅读形式 |
第三节 整合内容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
第四节 善用激励评价,提高阅读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语文阅读情况的现状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学实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一课时) |
附录4 教学实录:《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二课时) |
致谢 |
(10)《汉语教程(一、二册)》与《HSK标准教程(1-4)》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汉语教程》的研究 |
(二)关于《HSK标准教程》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数据统计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归纳法 |
四、研究对象 |
(一)《汉语教程(一、二册)》 |
(二)《HSK标准教程(1-4)》 |
第一章 两套教材整体设计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编写理论 |
一、《汉语教程(一、二册)》的编写理论 |
二、《HSK标准教程(1-4)》的编写理论 |
第二节 编写目的 |
一、《汉语教程(一、二册)》的编写目的 |
二、《HSK标准教程(1-4)》的编写目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套教材语言要素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语音对比分析 |
一、汉语拼音的编排与分布 |
二、语调、句调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词汇对比分析 |
一、生词数量 |
二、生词等级 |
三、生词释义 |
第三节 语法对比分析 |
一、语法点的数量 |
二、语法点的讲解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套教材课文及文化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课文编排形式对比分析 |
一、《汉语教程(一、二册)》的课文编排形式 |
二、《HSK标准教程(1-4)》的课文编排形式 |
三、编排形式具体分析 |
第二节 课文话题与体裁对比分析 |
一、课文话题 |
二、课文体裁 |
第三节 文化内容对比分析 |
一、文化项目统计的依据及说明 |
二、文化项目数量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套教材练习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练习题量对比分析 |
一、题量的统计标准 |
二、练习题量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练习题型及内容对比分析 |
一、练习题型对比分析 |
二、练习内容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套教材编写特点和建议 |
第一节 《汉语教程(一、二册)》编写特点和建议 |
一、生词量和释义编写特点和建议 |
二、语法点编写特点和建议 |
三、课后练习编写特点和建议 |
第二节 《HSK标准教程(1-4)》编写特点和建议 |
一、词汇编排特点和建议 |
二、语法点数量、编排形式编写特点和建议 |
三、课后练习编写特点和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四、《人活动的效率》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尼与中国的汉语教材对比分析 ——以《梅花4》与《HSK标准教程2》教材为例[D]. 廖清瀚(CEASARSAPUTRA).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2]学科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材文本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D]. 于康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鲜鱼口片区为例[D]. 段奇闻.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 惠丹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 窦星辰. 河北大学, 2021(09)
- [6]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练习编写对比研究 ——以《博雅汉语》和《汉语教程》为例[D]. 李美奕. 安阳师范学院, 2021
- [7]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的有效性[J]. 陈灵美. 英语画刊(高中版), 2021(15)
- [8]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练习研究 ——以《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为例[D]. 蒋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期望效应的实践研究[D]. 蔡莹莹.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10]《汉语教程(一、二册)》与《HSK标准教程(1-4)》对比分析[D]. 王成阳.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