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强交变磁场的新技术

产生强交变磁场的新技术

一、产生交变强磁场的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莉[1](2020)在《基于磁声耦合的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油水两相流是管道流体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含水相率和流速是表征两相流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含水率的准确测量结果直接影响到原油的开采、脱水、集输、计量、销售、冶炼等各个环节,也是石油工业设备正确设计和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探索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的新方法,提高含水率测量的精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现有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磁声耦合的油水两相流含水率参数测量的新方法。磁声耦合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是研究热点,但在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方面还是空白。文中分析了感应式和注入式磁声耦合技术的工作原理和适用性,重点探究感应式磁声耦合作用油水两相流激励声信号的机理,建立了激励声信号与油水两相流电导率之间的数学模型,构建了两种测量结构模型,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两种结构模型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选出更优的结构,并进行稳恒磁场、交变磁场、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同时还研究了湿式超声波流量计流速测量原理,研制了磁声耦合交变磁场的激励源。最后,根据理论研究和仿真结果,搭建室内实验平台。本文探索磁声耦合技术用于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并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对后续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松[2](2016)在《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交变磁场在军事、医学、无损检测和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场的测量技术及相关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中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测量仍是一个难题。本课题源于食品工业中用于杀菌保鲜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与控制需求,目前对三维中高频交变磁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低频强磁场、高频弱磁场,仍然同时存在三个问题:高频率、大场强和点测量。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维探头,提出了基于FPGA+ARM的双核心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的方法与国内外现状,分析了交变磁场产生的原理及待测磁场的特点。在对比分析测量交变磁场的主要方法后,确定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交变磁场,并提出基于FPGA与ARM的系统测量方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交变磁场测量的硬件电路系统。按照测量需求制作了球形探测线圈,设计了 FPGA最小电路系统。结合限幅电路、程控放大、直流偏置、高速A/D等外围电路,实现每个测量点三个场强分量的同步测量。分析选用S3C6410 ARM芯片作为上位机处理器,完成了 ARM开发板与FPGA之间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根据FPGA与ARM处理器的特点,完成了任务分配及系统软件设计。对于FPGA软件设计,利用QUARTUS Ⅱ 13.0开发软件,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实现了 FPGA内部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双口RAM缓存模块、等精度测频模块、频谱变换模块、比值校正模块和串口通信等算法模块。ARM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定制了WinCE内核操作系统,利用NI Lab VIEW中的Touch Panel模块进行ARM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数据解析与处理、波形显示、文件存储等模块。最后,完成了系统调试,搭建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与稳定性,同时本测量系统可作为便携式仪器使用。

杨博[3](2019)在《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自然界的金刚石中有一种由氮-空位(Nitrogen-Vacancy)形成的缺陷,这种缺陷在捕获一个自由电子以后形成的缺陷叫做(1-中心,因为带这种缺陷的金刚石呈现出红色,因此简称为NV色心。NV色心具备优良的光学特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单光子源,在室温下有良好的电子自旋特性,因此NV色心广泛应用于量子计量、量子信息处理(QIP)和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探索基于金刚石NV色心磁光效应的矢量微波场重构和成像方法,并研究该系统在电磁兼容领域的应用。本文利用金刚石NV色心优异的量子光学性能,重点从提升系统的探测效率、提升系统探测灵敏度,拓展系统的探测频率,三个角度入手开展量子微波场成像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提升系统的探测效率方面,本文探索了基于CCD相机和富含NV色心的金刚石薄膜的宽视场快速微波场成像方法。研究了基于科勒照明实现快速微波场成像的方法,采用多通道脉冲发生器同步CCD、激光开关、微波开关和微波源。采用参考帧和图像帧之间的差分测量方法,降低了测量噪声;每帧集成N个重复序列进一步提高了信噪比。本文开发了一种软件扫描微波成像方法,通过对CCD相机的图像进行逐点软件分析,绘制出每一像素点的光探测磁共振(ODMR)谱或拉比振荡(Rabi)曲线,进而通过拟合得到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微波磁场的强度,进而通过全矢量微波场重构公式计算出包括振幅和相位信息在内的微波磁场矢量。该全矢量微波场重构公式由可测量到的四个NV轴上的左右圆极化微波磁场分量推导出。本文通过对一个微型螺旋天线的测量,验证了整个实验系统的正确性。2、在提升系统探测灵敏度方面,本文研究了一种高灵敏度基于幅度和频率调制技术的金刚石NV色心微波场量子测量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调幅调频光探测磁共振技术的微波磁场探测方法和实验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表面电流重构算法。本文制作了一种特殊的金刚石微波探针放置在微波器件或天线的表面探测微波场;该探针是将金刚石颗粒附着在光纤顶端制成的,对微波场无扰动。该系统具备很窄带宽的滤波器过滤掉大部分噪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虽然该方法采用扫描法实现了微波场的测量和成像,但该方法大大缩短了每个扫描点的测量时间,可达到毫秒级。利用金刚石探头中不同朝向的NV色心可以测得三维矢量磁场信息。利用三维矢量磁场信息可以更准确地重构天线表面电流的分布。本文通过对分形天线进行测量,验证了实验系统的正确性。3、在拓展系统的探测频率方面,本文探索了一种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宽带微波场成像方法。通过研究使用富含NV色心的金刚石传感器,在静态偏置磁场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微波场的非破坏性宽带宽探测。该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可达15 MHz。空间分辨率受制于金刚石探头的尺寸和位移平台的精度,可达微米级别。该技术是基于NV色心在532 nm的绿色激光泵浦下,在偏离轴向的静态磁场偏置下,外部的AC磁场可以调控金刚石NV色心的荧光强度的特性而开发的。本系统的最小测量灵敏度可达0.1高斯,探测灵敏度主要受限于雪崩光电二极管的背景噪声。本文通过对一个圆形的平面螺旋天线进行进行测量,验证了实验系统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该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对一款Ga As衬底MMIC低通滤波器芯片进行芯片近场成像,并就芯片成像所呈现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上述微波场成像系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微波场成像系统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武建安[4](2017)在《磁感应热疗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磁感应热疗是一种肿瘤物理治疗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外部交变磁场使植入肿瘤部位的铁磁介质产热升温并形成适形高温区,致使细胞死亡和凋亡。动脉栓塞热疗将磁感应热疗与动脉栓塞技术相结合,通过供血动脉将铁磁介质导入肿瘤部位,在栓塞血管的同时实施磁感应热疗。本课题围绕动脉栓塞热疗用新型微米级铁磁介质,分别从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及新型微米级铁磁介质的制备工艺、表征、磁热效应机理与热疗模型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该领域提供效能优化的实验平台与植入介质。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效能优化的线圈式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通过励磁线圈、大功率电源、谐振电路与测控系统等优化设计,研制各类参数满足需求且优于已有设备的大动物实验样机与临床试验样机。(2)建立了基于气雾化法制备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方法。基于工业领域常用的气雾化法制备不锈钢微球,利用气体湍流使不锈钢微球中形成孔洞,并通过对介质物性参数的筛选得到符合需求的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3)验证了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用于动脉栓塞热疗的适用性与优越性。通过表征检测与磁热效应产热功率密度测量,该微米级铁磁介质的产热效率、悬浮性能与生产成本均优于既有铁磁介质,是动脉栓塞热疗的理想介质。(4)建立了微米级空心与实心铁磁介质在外部交变磁场中的磁热效应理论模型。基于铁磁学与电磁学理论,通过理论推导与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模拟,建立了微米级铁磁介质在外部交变磁场中的磁热效应产热功率理论计算模型,并讨论其适用范围与参数依赖性。(5)建立了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热疗模型。基于传热学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以微米级铁磁介质为产热源的磁感应热疗温度场分布计算模型,求解体模热疗的非稳态温度分布结果,并通过体模热疗实验验证。通过课题研究,(1)建立效能优化的线圈式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2)建立基于气雾化法的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制备工艺,并验证其用于动脉栓塞热疗的可行性与优越性;(3)建立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模型与热疗模型。

任忠鸣,雷作胜,李传军,玄伟东,钟云波,李喜[5](2020)在《电磁冶金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冶金技术是高品质钢生产的必备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围绕连铸的全流程,包括中间包电磁净化钢液、水口控流、结晶器内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等磁场控制流场、电磁软接触结晶器连铸、电磁场调控凝固组织、电磁场下固态相变及组织控制在内各方面,阐述了电磁场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应用电磁场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在电磁场控制流场领域提出了多模式定制磁场的概念,以满足高品质钢连铸中复杂状态的要求。在静磁场控制凝固组织领域提出应用强磁场热电磁力的新原理,并指出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需结合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以更好发挥作用。

尹传奇[6](2017)在《金属液面变形和波动行为的电磁控制实验和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连铸过程中,结晶器内钢液表面的稳定程度是决定铸坯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电磁连铸过程中,交变磁场产生的电磁力也会引起液面的波动,因而如何对液面的波动和变形行为进行电磁控制是提高铸坯质量的关键。为了高效合理的控制液面的变形和波动行为,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电磁控制下液面鼓包的变形及波动规律。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磁场发生器,用低熔点Ga-In-Sn合金模拟钢液,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了磁场发生器所产生的交变磁场,获得了不同参数下的磁场分布规律;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得不同参数下合金液面的变形及波动情况;采用流场—磁场双向耦合算法分析了三维模型下流动钢液的液面变形规律等。实验发现:液态金属的流股冲击液面,在液面形成鼓包变形。当对液面进行电磁控制后,液面鼓包高度明显降低,波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随着磁场发生器线圈电流强度增加,电磁控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液面变形高度随之减小,液面波动也进一步减弱。磁场发生器与液面的距离对电磁控制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距离越近,液面变形高度越小,波动越弱。模拟研究了液面磁感应强度对液面变形的影响。增加磁场发生器的电流和减小磁场发生器与液面的距离,液面磁感应强度增加,钢液中心向上的冲击速度衰减加快,钢液下返流与水平液位的夹角减小,液面变形高度随之降低,在液面区域最平缓时,该夹角最小;当电流强度过大时,钢液下返流与水平液位的夹角反而增大,液面会被压出一个凹坑且坑内仍有凸起。电磁力在抑制液面变形的同时也会影响钢液内部的流动,电磁控制液面变形时应有一个适宜的电流强度。线圈覆盖面积越小,电磁控制范围越小,控制范围内液面磁感应强度越大。覆盖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液面更不平整,钢液中心向上的冲击速度衰减变慢,下返流与水平液位夹角变大,适当覆盖面积的线圈可以起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增加流股冲击强度,钢液中心向上的冲击速度衰减为负值变慢,下返流与水平液位夹角增大,液面变形高度升高,流股冲击强度不同,液面变形范围也会相应变化。改变电参数和其他物理参数,只要液面中心磁感应强度不变,液面中心的液位就保持不变;磁感应强度增加,液位下降的距离变大,下降的距离与磁感应强度呈抛物线关系。因此,选择适当覆盖面积的线圈,通过不同的方式控制液面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控制钢液表面变形行为的关键。

何智勇[7](2019)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广泛利用电能以来,相关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大多数时候用电设备的供电电源电缆成为“羁绊”和“麻烦”,尤其在生物活体内(如给病人体内电子电路供电)内的电子电路、系统供电时,电子设备间的控制、信息和数据的传输都可以无线连接,促使人类开始探索采用无线供电技术,甩掉电器设备的供电“尾巴”,大力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随着人们对电磁感应、微波和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多种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并已开发了不少的应用实例。课题结合团队新能源技术科研项目对无线电传能的需要,加强对该技术的全面认识和更好地应用,对常见的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内在的物理本质特点等展开了对比研究,尤其对作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相关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对此类技术做了建模、理论计算,得到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规律、重要的物理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并运用仿真技术和搭建实际电路进一步验证。不但加深了对该技术的认识、理解,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而且对项目以后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发应用做好基础准备和技术储备和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几种典型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做了对比分析。重点比较了易混淆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与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不同之处性能优劣,以及磁耦合谐振式系统的优势,导出了重要的数学关系。根据耦合模型和基本理论,在考虑损耗和无损耗条件下,分别给出了LC电路系统耦合模型方程,分析了电路耗损关系。(2)计算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归一化电压和传输距离的表达式,得出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两种状态下的传输效率公式完全一致的结论,分析了在制作系统时线圈导线匝数,半径等如何选用。研究了工作频率、水平横向距离、垂直纵向距离、偏转角度、导线直径、电导率等特性对于系统传输的影响。(3)设计实体电路并实现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系统输入为15V直流电压,以555时基电路作为波形产生电路,采用并联谐振方式,制作了收发线圈参数为匝数为4,半径为9cm螺线管线圈。分别在过耦合,临界耦合,欠耦合状态下,对系统工作频率、水平横向距离、垂直纵向距离、偏转角度、导线直径、电导率等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何谋[8](2018)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异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金属异物检测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商业化推广的主要瓶颈之一。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无线电能传输功率等级大,谐振磁场是高频交变强磁场。因为涡流效应,金属异物入侵不仅影响系统的传输效率,且其损耗密度很大,将造成较高的局部温升,从而危害系统安全性。本文针对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致力于研究能够快速、有效、精确地辨识入侵金属异物的检测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交变磁场中金属发热的原理,分析了金属材质、金属形状、金属大小、磁场方向、磁场频率、磁场大小等因素对金属涡流损耗的影响,为识别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金属异物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以电动汽车领域的SAE-J2954无线电能传输标准规定的线圈为例,分析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磁场的分布情况。以铁磁性金属与非铁磁性金属两类异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异物在不同方向的环境磁场中产生的畸变磁场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畸变磁场来检测金属异物。为后文设计合理的检测线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接着,本文选择磁通梯度计检测畸变磁场,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检测线圈的设计要点。在分析平放梯度计检测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线圈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平放梯度计对称排列方法,提高了对环境磁场的抗干扰能力。针对平放梯度计结构无法完全消除环境磁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立放梯度计结构。仿真分析表明立放梯度计结构不仅可以消除环境磁场的干扰,而且具有节省线圈材料,检测盲点更少的优点。最后,本文搭建了一套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分别针对平放梯度计和立放梯度计结构设计了检测线圈及畸变磁场信号处理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对称排列平放梯度计检测线圈能有效减小环境磁场的干扰,准确识别金属异物;提出的立放梯度计检测线圈可有效消除环境磁场的干扰,准确识别金属异物,并且采用简单的错放排列方式即可有效减少检测盲点的数量。实验验证了本文理论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高运来[9](2018)在《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导致的钢轨顶面裂纹伤损,会降低钢轨的使用性能,危害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为了防止钢轨断裂故障发生,需要对服役状态下的钢轨进行在线快速无损检测,及时准确地发现裂纹并进行检修维护。采用电磁方法以非接触方式快速扫描检测钢轨顶面裂纹,能弥补常规超声技术难以检测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的不足。利用电磁感应激励的热成像方法具有检测分辨率高、大面积快速检测和多物理响应特征丰富的特点,对于微小裂纹和连续多裂纹的检测具有优势。本文在漏磁检测和涡流脉冲热成像技术基础上,开展了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的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扫描速度对钢轨顶面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问题,研究了铁磁性材料磁化过程和磁场速度效应,建立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和运动磁场趋肤效应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扫描速度对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机理。数值仿真了速度效应引起的材料磁导率减小时,表面开口裂纹漏磁信号幅值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0-50m/s测试速度下多种类型表面开口裂纹和近表面埋藏缺陷开展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实验验证。与仅考虑动生电涡流效应影响的传统模型相比,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运动磁场速度效应影响机理的理解,能够为漏磁检测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在线快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针对单个磁传感器获取复杂形状斜裂纹漏磁场信息不全面和成像检测困难问题,提出了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方法。数值仿真了横向、斜向、V形和连续多裂纹的三维漏磁场成像特征与裂纹几何形状的关系,得出磁阵列传感器的提离和感应面积与裂纹漏磁成像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关系规律。提出了复杂形状斜裂纹的漏磁场特征分析提取方法,仿真得到了三个坐标平面上不同磁场矢量方向的漏磁信号特征与斜裂纹扩展方向及角度的关系。在不同速度下对多种类型表面人工裂纹(宽度最小200um)和钢轨自然疲劳裂纹(宽度约20um)试件开展了实验验证和在线测试。研究成果能够为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的三维漏磁阵列扫描成像检测及信号特征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3)针对钢轨顶面自然疲劳裂纹的成像检测难题,通过集成漏磁检测和涡流脉冲热成像的各自优势,提出了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方法。采用铁氧体磁轭式激励结构在钢轨顶面产生均匀分布的电磁热多物理场,运用红外热像仪测量表面温度分布,实现了对自然疲劳裂纹的高分辨热成像检测。数值仿真了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得到了磁力线、电涡流的方向性以及电磁热效应与裂纹走向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复杂形状人工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钢轨试件开展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实验验证,通过多物理响应信号特征提取对裂纹的几何形状、扩展方向和深度进行检测识别。对比分析了磁轭提离、速度和不同激励结构对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的影响。研究成果能够为钢轨顶面自然疲劳裂纹的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检测应用和量化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4)针对钢轨顶面的表面状态及环境因素引起热发射率变化对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校正方法。首先,采用红外热像仪和光学相机同时对钢轨顶面进行红外和光学成像,分析了两种图像的谱相关性,利用反射率来推测热发射率以进行红外图像校正。其次,研究了NDVI校正方法,利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发射率归一化比值变换,获得局部位置的反射率占比推测热发射率校正系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射率的影响。再次,研究了谱相关图像融合校正方法,利用红外和光学图像分别与发射率和反射率的关系,计算获得不变的校正系数,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校正后的红外图像能准确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有效消除了表面热发射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1)研究了铁磁性材料磁化过程和磁场速度效应,建立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和运动磁场趋肤效应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扫描速度对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机理。(2)提出了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的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和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和应用测试研究,证明了上述方法能够显着提高微裂纹的检测能力和效率。(3)提出了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校正方法,有效消除了表面状态及环境因素引起热发射率变化对钢轨顶面裂纹电磁热成像检测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仪器研制及其在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心怡[10](2017)在《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态发酵促进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发酵工业的不断进步,液体发酵已成为微生物工业化生产的趋势。目前对微生物发酵效率的提高仍侧重于对菌种的筛选诱变以及对培养条件的优化。而该类具体方法只能针对某种特定的菌种,无法普遍适用,研究成本高、耗时长。现有研究发现,低强交变磁场辅助微生物发酵可以促进微生物生长或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合成。因此将低强交变磁场引入到食用菌液体发酵过程,将会为食用菌液体发酵的技术改进提供一种创新方法。本文将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食用真菌——灰树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交变磁场对其液态发酵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逐级优化磁辅助灰树花发酵最优摇瓶试验条件,并对比最优条件和常规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菌丝体)组分;在此基础上,进行5 L发酵罐的扩大试验,验证该技术放大之后的实际效果。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磁场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初步探索低强交变磁场促进灰树花液体发酵的机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如下:(1)磁场促进灰树花生长的摇瓶培养试验:以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态发酵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磁感应强度、磁处理介入时间、磁处理时长、磁处理次数等条件均会影响灰树花液态发酵效果。最优处理条件为:磁处理初次介入时间为接种后1 h、磁感应强度35 Gs、发酵第1-4天同一时间段磁处理3 h,每天处理1次,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超过11.43%。试验组在磁场处理时长为3 h和5 h时,出现了磁场的“生物学窗效应”。交变磁场辅助发酵在发酵周期的前48 h对菌丝体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优条件下试验组纤维、总糖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29%和28.05%,粗蛋白含量(%)降低3.18%,粗脂肪、灰分含量(%)无明显变化;产出的多糖无明显差异,产出氨基酸种类一致,含量差别较大,试验组甲硫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含量明显提高,且必须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47.7%)显着高于对照组(37.8%)。观察磁场作用下菌丝体形态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低强度磁场明显改变了菌丝体形态、菌丝体分枝数量增加,且磁处理后的菌丝体更为松散;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磁处理同样影响菌丝体细胞核,可能加快了菌丝体细胞核分裂速度。(2)磁场促进灰树花生长的扩大培养试验:选择摇瓶试验的最优磁处理条件进行发酵罐培养,试验组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约12%。灰树花液体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先下降后上升,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发酵结束时试验组发酵液多糖含量(97.1 g/100 mL)高于对照组(87.2 g/100 mL),试验组发酵液相对溶氧基本高于对照组,且在下降至10%左右停止下降并缓慢升高,而对照组溶氧持续降低(0.7%)。(3)磁场促进灰树花生长的分子水平研究: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经过磁处理后,细胞有关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上升,与前期氨基酸分析中试验组菌丝体多种氨基酸含量上升的结果相符;细胞内关于细胞修复及应激反应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这可能是构成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二、产生交变强磁场的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生交变强磁场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磁声耦合的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水两相流检测研究现状
        1.3.2 磁声耦合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水两相流流动参数及检测方法
    2.1 油水两相流流型划分
    2.2 油水两相流流动参数
        2.2.1 密度
        2.2.2 相含率
        2.2.3 流量与流速
    2.3 油水两相流含水率测量方法
        2.3.1 密度法
        2.3.2 射频衰减法
        2.3.3 电学测量法
    2.4 油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方法
        2.4.1 差压法
        2.4.2 电磁法
        2.4.3 多普勒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应式磁声耦合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机理
    3.1 磁声耦合机理
        3.1.1 洛伦兹力
        3.1.2 介质的电特性和声特性
        3.1.3 磁声耦合系数
    3.2 磁声耦合声信号的产生与检测
        3.2.1 声信号的产生
        3.2.2 声信号的检测
    3.3 含水率测量机理分析
        3.3.1 声波信号与电导率
        3.3.2 电导率与含水率
    3.4 流量测量机理分析
        3.4.1 湿式超声波流量计
        3.4.2 流量测量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4.1 COMSOL Multiphysics
        4.1.1 COMSOL软件概述
        4.1.2 COMSOL特点
        4.1.3 COMSOL基本操作
    4.2 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模型构建及仿真
        4.2.1 含水率测量模型
        4.2.2 基于COMSOL的含水率测量模型构建与仿真
        4.2.3 流量测量模型
        4.2.4 基于COMSOL的流量测量模型构建与仿真
    4.3 基于磁声耦合含水率测量模型优化
        4.3.1 模型选择
        4.3.2 交变磁场优化
        4.3.3 静磁场优化
        4.3.4 结构参数优化
    4.4 基于湿式流量计的流量测量模型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实验平台搭建
    5.1 静态磁场发生装置
    5.2 交变磁场发生装置
        5.2.1 系统总方案
        5.2.2 硬件设计
        5.2.3 软件设计
        5.2.4 系统调试
    5.3 信号接收装置
        5.3.1 预极化传声器
        5.3.2 声传感器的安装
    5.4 实验平台搭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2.1 交变磁场产生原理
    2.2 待测交变磁场分析
    2.3 交变磁场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2.4 电磁感应法原理
    2.5 三维探头设计
    2.6 交变磁场测量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3.1.1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1.2 FPGA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基于ARM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板选型
    3.3 FPGA与ARM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1 等精度频率测量模块与A/D控制模块
    4.2 频谱变换模块设计
        4.2.1 FFT原理
        4.2.2 FFT的实现
        4.2.3 FFT IP核功能验证
    4.3 频谱泄露及加窗模块
        4.3.1 频谱泄露及加窗原理
        4.3.2 加窗模块的实现
    4.4 频谱比值校正模块
        4.4.1 频谱比值校正原理
        4.4.2 比值校正模块的实现
    4.5 后端数据处理与通信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5.1 Windows CE系统简介
    5.2 Windows CE6.0内核定制与编译
    5.3 基于LabVIEW的WinCE应用程序开发
        5.3.1 LabVIEW Touch Panel模块
        5.3.2 串口通信模块
        5.3.3 数据导出模块
        5.3.4 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
    5.4 制作WinCE启动画面及启动程序
        5.4.1 WinCE启动画面制作
        5.4.2 制作开机运行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与分析
    6.1 探头标定实验
    6.2 磁感应强度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技术
        1.1.1 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1.1.2 金刚石NV色心量子磁场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
    1.2 量子微波磁场探测技术的应用
        1.2.1 电磁兼容与近场测量
        1.2.2 芯片级电磁兼容测试
        1.2.3 近场测试技术的挑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金刚石中NV色心的研究基础
    2.1 金刚石NV色心的物理性质
        2.1.1 电子轨道和能级结构
        2.1.2 吸收和荧光谱
        2.1.3 电子自旋与光量子纠缠
        2.1.4 塞曼分裂和ODMR谱
        2.1.5 DC磁场探测及灵敏度分析
    2.2 动态自旋与微波场探测
        2.2.1 脉冲ODMR测量技术
        2.2.2 Rabi振荡测量技术
        2.2.3 Ramsey干涉测量法
        2.2.4 自旋Hahn回声测量技术
    2.3 金刚石NV色心的制备
        2.3.1 辐照方法制备NV色心
        2.3.2 表面刻蚀工艺制作金刚石NV色心探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CD的非破环性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3.1 基于CCD的非破环性量子磁场成像系统架构
        3.1.1 科勒照明技术与共聚焦技术
        3.1.2 CCD量子磁场成像系统架构
        3.1.3 激光和微波泵浦
        3.1.4 微波场重构算法
    3.2 实验建立与数据
        3.2.1 ODMR微波场强度校准实验
        3.2.2 Rabi振荡与Ramsey振荡实验
        3.2.3 对螺旋天线的微波场成像实验
    3.3 系统性能分析
        3.3.1 灵敏度分析
        3.3.2 系统成像效率与空间分辨率分析
        3.3.3 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FM脉冲调制方法的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4.1 高灵敏度AM/FM脉冲调制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4.1.1 虚拟仪器平台的设计
    4.2 高灵敏度量子磁场成像方法
        4.2.1 基于AM/FM脉冲调制的光探测磁共振技术
        4.2.2 源场与表面电流重构算法
    4.3 实验结果
    4.4 系统性能分析
        4.4.1 灵敏度分析
        4.4.2 系统成像效率与空间分辨率分析
        4.4.3 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低频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及其在芯片领域的应用
    5.1 自旋混合与中低频磁场测量
        5.1.1 GSLAC自旋混合效应
        5.1.2 偏NV轴磁场偏置的自旋混合与全光磁场成像
    5.2 中低频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实现及实验
        5.2.1 成像系统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量子磁场测量在芯片电磁兼容领域的应用研究
        5.3.1 系统架构
        5.3.2 芯片表面微波场成像及电磁兼容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磁感应热疗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章引论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
        1.3.1 磁感应热疗系统与临床试验研究
        1.3.2 磁感应热疗植入介质研究
        1.3.3 磁感应动脉栓塞热疗研究
        1.3.4 磁感应热疗植入介质磁热效应机理研究
    1.4 关键研究问题分析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概述
第2章 线圈式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2.1 本章引论
    2.2 实验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2.3 磁场分析方法的建立
        2.3.1 谐振回路的工作原理
        2.3.2 正弦时谐磁场的分析方法
        2.3.3 电磁场分析工具软件
    2.4 励磁线圈的设计与优化
        2.4.1 模型设计
        2.4.2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2.4.3 励磁线圈制作与实际验证
    2.5 磁场发生电路设计
    2.6 测控系统设计
    2.7 整机性能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本章引论
    3.2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制备工艺
        3.2.1 化学制备法
        3.2.2 物理制备法
        3.2.3 工业常用制备法
        3.2.4 讨论
    3.3 气雾化法制备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理论及工艺
        3.3.1 气雾化法制备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理论模型
        3.3.2 气雾化法制备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制备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表征与磁热效应测定
    4.1 本章引论
    4.2 显微镜观察
        4.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3 粒径分布检测
    4.4 密度检测
    4.5 磁性参数与磁滞回线测量
    4.6 磁热效应产热功率密度测定
        4.6.1 实验仪器
        4.6.2 实验设计
        4.6.3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研究
    5.1 本章引论
    5.2 铁磁介质的动态磁化与损耗机理
        5.2.1 铁磁介质在交变磁场中的磁化过程
        5.2.2 磁损耗的计算方法
        5.2.3 涡流损耗
        5.2.4 磁滞损耗
        5.2.5 磁化弛豫损耗
    5.3 微米级铁磁介质中的有效磁场
        5.3.1 微米级实心铁磁介质中的有效磁场
        5.3.2 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中的有效磁场
    5.4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产热功率计算理论
        5.4.1 微米级实心铁磁介质的涡流效应产热功率
        5.4.2 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涡流效应产热功率
        5.4.3 微米级实心铁磁介质的磁滞效应产热功率
        5.4.4 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的磁滞效应产热功率
    5.5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产热功率数值计算与讨论
        5.5.1 瑞利区判则与瑞利常数估算
        5.5.2 磁热效应产热功率数值计算
        5.5.3 产热功率与介质材料参数的关系
        5.5.4 产热功率与磁场参数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热疗模型研究
    6.1 本章引论
    6.2 微米级铁磁介质组织内热疗模型的建立
        6.2.1 热疗介质的组织传热模型
        6.2.2 微米级空心铁磁介质产热模型
    6.3 数值计算方法的建立与算法实现
        6.3.1 数值计算方法的建立
        6.3.2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传热模型离散化
        6.3.3 算法流程
    6.4 数值运算结果与实验验证
        6.4.1 体模热疗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6.4.2 数值运算与实验结果对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1.1 线圈式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7.1.2 动脉栓塞热疗用微米级铁磁介质的制备工艺研究
        7.1.3 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与热疗模型研究
    7.2 论文工作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7.3.1 线圈式磁感应热疗实验平台技术创新
        7.3.2 动脉栓塞热疗用微米级铁磁介质制备工艺与材料优化
        7.3.3 动脉栓塞热疗用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生物实验
        7.3.4 微米级铁磁介质热疗数值模型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电磁冶金技术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净化金属液技术
    1.1 电磁净化金属液基本原理
    1.2 中间包电磁净化钢液技术
    1.3 磁场增强电渣重熔技术
2 连铸结晶器内流场电磁控制技术
    2.1 电磁场控制连铸水口中钢液流动技术
        2.1.1 钢包电磁感应出钢技术
        2.1.2 电磁旋流水口技术
    2.2 软接触电磁连铸技术
    2.3 板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控流技术
        2.3.1 电磁制动技术研究
        2.3.2 电磁搅拌技术研究
    2.4 钢连铸电磁搅拌+末端压下的工艺优化研究
3 电磁场控制凝固技术
    3.1 强静磁场对熔体凝固过冷度的影响
    3.2 静磁场在合金凝固中诱生的热电磁力及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3.3 静磁场下凝固组织CET转变
    3.4 静磁场对GCr15轴承钢凝固组织的影响
4 电磁场影响固态相变
5 结语与展望

(6)金属液面变形和波动行为的电磁控制实验和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电磁冶金技术的原理和工业应用
        1.3.1 电磁冶金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3.2 电磁冶金的技术和方法
    1.4 电磁控制下金属液面波动和变形行为的研究现状
        1.4.1 电磁控制下金属液面波动和变形行为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电磁控制下金属液面波动和变形行为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的装置和仪器
    2.1 磁场发生器的设计
    2.2 实验材料的选取
    2.3 磁场发生器电源的选取
    2.4 液面波动测量仪器
        2.4.1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4.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基本装置
    2.5 交变磁场的测量装置
    2.6 合金液循环流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2.7 液面变形和波动行为测试装置示意图
第3章 电磁控制下金属液面变形及波动行为的实验研究
    3.1 交变磁场内磁场分布规律的测试
    3.2 交变磁场电磁控制下的液面变形行为
        3.2.1 磁场发生器线圈电流强度对电磁控制液面鼓包变形的影响
        3.2.2 合金液流股冲击强度对电磁控制液面鼓包变形的影响
        3.2.3 磁场发生器与液面的距离对电磁控制液面鼓包变形的影响
    3.3 交变磁场电磁控制下的液面波动行为
        3.3.1 磁场发生器线圈电流强度对液面波动行为的影响
        3.3.2 合金液流股冲击强度对液面波动行为的影响
        3.3.3 磁场发生器线圈与液面间距对液面波动行为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电磁控制下钢液表面电磁力和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
    4.1 电磁场理论分析
    4.2 三维磁场模型的建立
    4.3 电磁控制下钢液表面电磁力和磁场的分布规律
        4.3.1 线圈电流强度对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力的影响
        4.3.2 线圈覆盖面积对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力的影响
        4.3.3 线圈与液面距离对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电磁控制下钢液表面变形行为的模拟研究
    5.1 三维流场-磁场双向耦合方法的计算过程
    5.2 三维流场模型的建立
        5.2.1 三维模型计算的基本方程
        5.2.2 三维模型的尺寸及物性参数
        5.2.3 流场计算的基本假设
        5.2.4 三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5.2.5 边界条件
    5.3 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对液面鼓包变形行为的影响
        5.3.1 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随线圈电流强度的改变对液面变形的影响
        5.3.2 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随线圈覆盖面积的改变对液面变形的影响
        5.3.3 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随线圈与液面间距的改变对液面变形的影响
        5.3.4 钢液冲击速度的改变对液面变形的影响
        5.3.5 通过控制钢液表面磁感应强度控制液面变形行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
    1.4 课题任务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基本理论及特性研究
    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
    2.2 电磁谐振原理
    2.3 谐振的近场理论和无线电能的传输距离
    2.4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输系统的结构
    2.5 耦合模理论与系统建模
    2.6 系统技术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结构分析
    3.1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3.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谐振频率分析
    3.3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
    3.4 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模块的品质因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
    4.2 波形发生电路的设计
    4.3 谐振电路的设计
    4.4 谐振线圈的设计
    4.5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4.6 电路参数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分析与实验研究
    5.1 系统仿真与调试
    5.2 频率特性研究与实验
        5.2.1 频率特性研究
        5.2.2 频率特性实验及结论
    5.3 距离特性研究与实验
        5.3.1 水平横向距离特性研究
        5.3.2 水平横向距离特性实验及结论
    5.4 纵向距离特性研究与实验
        5.4.1 纵向距离特性研究
        5.4.2 纵向距离特性实验及结论
    5.5 方向特性研究与实验
        5.5.1 方向特性研究
        5.5.2 方向特性实验及结论
    5.6 电磁干扰研究与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异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选题背景
        1.2.1 现有金属异物检测方法
        1.2.1.1 功率差值比较法
        1.2.1.2 感应电压法
        1.2.1.3 阻抗变化比较法
        1.2.1.4 其他检测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发热影响因素研究
    2.1 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简介
    2.2 发热原理
    2.3 仿真模型搭建
        2.3.1 求解器的选择
        2.3.2 仿真模型建立
    2.4 金属材料特性对损耗影响
        2.4.1 金属铜涡流分析
        2.4.2 金属铁涡流分析
    2.5 金属厚度对损耗影响
    2.6 金属形状对损耗影响
    2.7 磁场强度对损耗影响
    2.8 磁场频率对损耗影响
    2.9 实验验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充电系统及金属磁场分析
    3.1 Tx线圈的磁场分布
    3.2 Rx线圈的磁场分布
    3.3 金属异物侵入对匀强交变磁场的影响
        3.3.1 外磁场垂直铁磁性材料的畸变磁场分布
        3.3.2 外磁场平行铁磁性材料的畸变磁场分布
        3.3.3 外磁场垂直非铁磁性材料的畸变磁场分布
        3.3.4 外磁场平行非铁磁性材料的畸变磁场分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系统线圈设计
    4.1 检测单元选择
    4.2 平放梯度计
        4.2.1 线圈形状影响
        4.2.2 线圈大小影响
        4.2.2.1 垂直磁场中金属异物检测
        4.2.2.2 平行磁场中金属异物检测
        4.2.3 间距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2.3.1 垂直磁场中间距影响
        4.2.3.2 平行磁场中间距影响
        4.2.4 检测线圈摆放方法
        4.2.4.1 检测梯度计组沿中心对称分布
        4.2.5 Rx线圈偏移的影响
        4.2.6 检测盲点及消除方法
    4.3 立放梯度计
        4.3.1 线圈形状影响
        4.3.2 线圈大小影响
        4.3.2.1 垂直磁场中金属异物检测
        4.3.2.2 平行磁场中金属异物检测
        4.3.3 检测线圈摆放方法
        4.3.4 Rx线圈偏移的影响
        4.3.5 检测盲点及消除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及分析验证
    5.1 系统搭建
    5.2 实验验证
        5.2.1 平放梯度计检测可行性验证
        5.2.2 立放梯度计检测可行性验证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1.2 铁路钢轨的无损检测需求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钢轨裂纹无损检测仪器的应用现状
        1.2.3 电磁及感应热成像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检测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电磁学基本理论
        2.1.1 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
        2.1.2 电磁场基本理论方程
    2.2 漏磁检测理论基础
        2.2.1 漏磁检测原理
        2.2.2 漏磁信号特征与缺陷评价
    2.3 涡流脉冲热成像理论基础
        2.3.1 涡流脉冲热成像检测原理
        2.3.2 热图像特征分析与缺陷评价
    2.4 红外辐射热成像基本理论
        2.4.1 红外热成像测温原理
        2.4.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速度效应研究
    3.1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理论研究
        3.1.1 钢轨顶面裂纹漏磁检测系统
        3.1.2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扫描速度影响
    3.2 快速运动磁场的速度效应模型构建
        3.2.1 快速运动磁场的磁化机理分析
        3.2.2 裂纹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
        3.2.3 快速运动磁场的趋肤效应模型
    3.3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材料磁导率影响仿真
        3.3.1 有限元仿真建模
        3.3.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裂纹缺陷快速运动漏磁检测实验验证
        3.4.1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3.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方法
    4.1 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理论研究
        4.1.1 复杂形状裂纹的漏磁场分布特征
        4.1.2 磁阵列传感器探头及检测系统
        4.1.3 漏磁阵列扫描成像的影响因素
    4.2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
        4.2.1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方法
        4.2.2 有限元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复杂形状斜裂纹的漏磁场特征提取
        4.3.1 漏磁场特征分析提取方法
        4.3.2 有限元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实验验证及钢轨裂纹漏磁成像在线检测应用
        4.4.1 加工裂纹的漏磁成像检测实验验证
        4.4.2 钢轨自然裂纹的漏磁阵列扫描成像
        4.4.3 钢轨裂纹的漏磁成像在线检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方法
    5.1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理论研究
        5.1.1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原理
        5.1.2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特点
        5.1.3 钢轨顶面裂纹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系统
    5.2 多物理场电磁热耦合效应有限元仿真
        5.2.1 有限元仿真建模
        5.2.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验证
        5.3.1 实验系统与裂纹试件
        5.3.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运动扫描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
        5.4.1 实验系统和裂纹试件
        5.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不同激励结构电磁热成像检测对比研究
        5.5.1 电磁热多物理场仿真分析对比
        5.5.2 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结果对比
        5.5.3 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信噪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6.1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理论研究
        6.1.1 表面热发射率对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6.1.2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原理
    6.2 基于NDVI方法的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6.2.1 NDVI热发射率影响校正方法
        6.2.2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6.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基于谱相关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6.3.1 谱相关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方法
        6.3.2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6.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多种热发射率影响校正方法的对比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态发酵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来源
    1.2 灰树花培养的研究现状
    1.3 磁场对生物的作用
        1.3.1 磁场对动植物的影响
        1.3.2 磁场对微生物的影响
        1.3.3 磁场的作用机制
    1.4 转录组学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体发酵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置方法
        2.2.2 培养方法
        2.2.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2.2.4 灰树花发酵液pH的测定
        2.2.5 灰树花液态发酵曲线的测定
        2.2.6 灰树花菌丝体一般性化学成分的测定
        2.2.7 灰树花菌丝体水溶性粗多糖的提取
        2.2.8 灰树花菌丝体水溶性粗多糖红外光谱的测定
        2.2.9 灰树花菌丝体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2.10 菌丝体扫描电镜观察
        2.2.11 菌丝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磁感应强度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的影响
        2.3.2 接种后初次磁处理介入时间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的影响
        2.3.3 磁处理时长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的影响
        2.3.4 磁场辅助灰树花液体发酵最终pH值的变化
        2.3.5 磁处理天数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生物量提高率的影响
        2.3.6 灰树花液态发酵曲线
        2.3.7 灰树花菌丝体一般性化学成分分析
        2.3.8 灰树花菌丝体水溶性粗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2.3.9 灰树花菌丝体游离氨基酸分析
        2.3.10 菌丝体表面形态的变化
        2.3.11 菌丝体细胞核形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强交变磁场辅助灰树花液体发酵的 5 L罐扩大培养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配置方法
        3.2.2 培养方法
        3.2.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2.4 发酵过程中pH值的测定
        3.2.5 发酵过程中的相对溶氧的测定
        3.2.6 灰树花发酵液多糖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的变化
        3.3.2 试验组与对照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值的变化
        3.3.3 试验组与对照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相对溶氧的变化
        3.3.4 试验组与对照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多糖含量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体发酵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培养基配置方法
        4.2.2 培养方法
        4.2.3 菌丝体转录组测序
        4.2.4 菌丝体转录组生物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nigene注释
        4.3.2 Unigene表达丰度
        4.3.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3.4 GO富集分析
        4.3.5 KEGG富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四、产生交变强磁场的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磁声耦合的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 陈凯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中高频三维交变磁场测量系统设计[D]. 梁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3]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杨博.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4]磁感应热疗微米级铁磁介质的磁热效应机理与应用研究[D]. 武建安. 清华大学, 2017(02)
  • [5]电磁冶金技术研究新进展[J]. 任忠鸣,雷作胜,李传军,玄伟东,钟云波,李喜. 金属学报, 2020(04)
  • [6]金属液面变形和波动行为的电磁控制实验和模拟研究[D]. 尹传奇. 东北大学, 2017(06)
  • [7]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D]. 何智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异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何谋. 福州大学, 2018(03)
  • [9]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高运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低强交变磁场对灰树花液态发酵促进作用研究[D]. 李心怡. 江苏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产生强交变磁场的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