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祺,王蔚[1](2019)在《浅议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生态学是生态学与海洋(生物)学交叉的一门学科。生态学是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科学,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大致可归为经典(传统)和非传统(扩张)两大类。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源于生态学,由于海洋环境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科学与准确地给海洋生态学下定义,将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的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的定义做了介绍和探讨,期望有助于海洋生态学的发展。
曾呈奎,邹景忠[2](1979)在《海洋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现状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来,海洋污染及其防治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海洋环境科学,它是以现代海洋生态学为基础,广泛应用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成就和新技术,以研究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热力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学效应为重点,以研究受污海洋环境质量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核心的一门新兴学科。
曲金良[3](2001)在《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文中指出重视海洋文化研究,强化海洋文化学科建设,是面向海洋世纪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海洋文化学科在青岛海洋大学首创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以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海洋环境文化研究,海洋思想与权益制度研究为三大方向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青岛海大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与最近浙江海洋学院和湛江海洋大学相继成立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三家分布在一北一中一南,标志着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阵容已经基本形成,学科发展势头迅猛。鉴此,由国家教育部实施建设一个全国高校海洋文化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已经适时可行。
马骏[4](2020)在《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广阔的空间资源。随着我国陆地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以及经济的深度调整,海洋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促进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山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占有全国1/6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力量深厚,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其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对丰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推动山东省及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梳理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各子系统的发展与两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网络结构与特征,提出了促进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社会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构建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在指标内容设计方面,共包含24个评价指标;在指标权重方面,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社会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占比大致分布比例为13:11:9。(2)测算了山东省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社会各子系统得分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成效持续改善。其中,海洋生态社会子系统发展提升最大,其次是海洋生态经济子系统,海洋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提升则较为缓慢。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基本经历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最终走向高水平协调的发展历程,但海洋生态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较低。(3)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经济类、海洋环境类及海洋社会支持类政策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制定主体较为多元化,但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程度不高,政策制定以单独决策模式为主。在政策内容方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着力点较多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与海洋支持类政策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点相关度不高,且海洋经济类政策还是主要着眼于渔业、养殖业等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涉及不多,有待改进。(4)从政府管控、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支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在政府管控方面,提出要完善海洋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海有效实施;创新海洋生态文明评价,健全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在产业发展方面,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统筹推进海陆环境治理,实施入海排放总量控制;落实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海洋环境协同治理。在社会支持方面,要打造海洋人才培养高地,全面推进科技兴海工作;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
程娜[5](2013)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陆地对人类生活的承载力日趋极限,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种种困境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时,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经是各国政府及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占据着地球表面面积70.8%、拥有着地球总水量96.5%的海洋。作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海洋逐渐成为人类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藏、风雨的温床、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屏障。但随着人类社会以各种姿态向海洋的大举进军,国际海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尤其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海洋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关注的目光开始,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更是纷纷制定并调整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在将本国主权管辖海域作为“蓝色国土”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同时,加紧向海底和大洋的勘探开发,意欲向广袤的海洋索取战略资源,争取在海洋中的有利地位和战略利益。但人类对陆域资源的疯狂掠夺带来的种种后果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注意海洋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发展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席卷整个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热潮蔓延开始,海洋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沿海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和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与世界其他海洋国家面临的难题相同,在中国的海洋开发过程中诸多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纷纷出现。由于海洋规划的不科学、海洋科技水平的有限、涉海制度体系的不健全,许多难以克服的海洋资源的无偿、无序、无度利用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海洋开发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海洋资源的无谓浪费和过度开发导致了海洋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化,海洋环境日趋恶化,传统与粗放型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废弃排放物多、海洋生态环境负荷过载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海洋经济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不相协调等问题日益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直接或间接扰乱了海洋经济以至国民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这些问题随着海洋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以及海洋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日渐成型,而逐渐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重视。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只重视海洋的资源功能,而忽视海洋的生态、环境功能以及对海洋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从而导致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实际功能的错位。因此,如何系统而深入地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海洋经济领域,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也是在进行大规模海洋开发利用前必须要先解决好的关键课题。因此,本论文在中国海洋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基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平的资源观,结合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从提高国家海洋经济长期发展的综合实力的高度出发,以国家政府力量为主导,构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体系。中国必须把握时代机遇,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以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为重要战略重点,从国家资源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将“海洋—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这五大因素内部化而统一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并以制度变迁为推动力,从国家资源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深入探讨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关的具体方案。核心内容在于以下六点:第一,考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关键问题以及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探求当前中国海洋经济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以国外相对系统、完善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点,结合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对现有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和拓展,以动态分析的视角,构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体系;第三,立足中国海洋资源的供求、技术、开发与管理现状,在考虑代际发展问题的前提下,对中国当前海洋的经济功能进行定位,旨在谋求一种人海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的相对平衡;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其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与分析,寻找优化中国海洋产业绩效,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第五,在借鉴国外先进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战略重点进行具体分析,并以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环境保护和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调节为根本的运行机制,以法律法规为保障,辅以政府的监督、激励以及配套发展条件的扶持和完善,构建中国以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第六,基于上述研究,以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为框架,从国家资源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做出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规划、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海洋经济发展理论,并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第一,本文的研究将为制定海洋经济战略发展规划,构建海洋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海洋经济综合水平,谋求人海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指导;第二,将弥补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绩效问题以及制度层面的研究不足,并为产业经营绩效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第三,为进一步优化中国涉海企业的产权制度、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路径选择和理论依据;第四,对于海洋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五,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旨在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适时制定相关政策、为投资者正确选择和把握投资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廖先贵,邹景忠[6](1979)在《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文中研究指明 环境科学是继原子能科学、宇宙空间科学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自古以来,辽阔富饶的海洋,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但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日益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关注。海洋环境科学的产生正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人类对海洋有巨
白水,郑艺群[7](2003)在《论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文中指出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 ,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间环境法学经历了形成、发展等诸多阶段。本文力图以时代背景为依托来透视环境法学的发展进程 ,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格局 ,以此昭示其建制精神、体系架构及未来走向
程雨燕[8](2009)在《环境行政处罚研究:原则、罚制与方向》文中指出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而环境行政处罚正是人类因应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手段之一,相关制度的立法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的主旨即在于通过对环境行政处罚制度独特品格的探索,反思并重构相关立法理论。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环境行政处罚的品格予以剖析。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环境行政处罚因具有国家惩罚的属性,作为国家环境职能实现的内在需要具有威慑性、积极性、全面性、公正性等特征,从而可以克服个人惩罚损害内部化的效果不明显、无法遏止再次侵害、事实认定不足、环境公益保护不力、救济手段消极等局限。其次,环境行政处罚固守行政罚错的定位,从而相比刑罚具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专业性更强、规制更有效的优势。再次,环境行政处罚导入了风险预防、环境正义、环境与经济利益衡酌、公众参与等环境理念,从而迥然不同于其他行政处罚制度。正是因为这三重价值使环境行政处罚制度成为应对环境危机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手段。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通过对环境行政处罚法律关系的静态解构,可以得出其主体多元性、对象片面性、客体复杂性的特质。另一方面,通过对环境行政处罚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动态关联的调查,可以得出其权力行使的科学技术性,违法目的与处罚目的的同质同源性,与政治压力的反复纠缠性等特质。第二章从纵向及横向视角检视现有的环境行政处罚立法,并凝练出现有立法中环境行政处罚品格的缺失之处。通过对环境行政处罚立法的纵向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其于条文繁简,环境法律责任中比重,以及法规结构安排上的变化,并总结出历次修法的特点、立法发展的趋严之势以及与其他法律责任的衔接格局。通过环境行政处罚立法的横向梳理,可以得出罚款、警告、行政拘留等罚种的配置现状以及十大类常见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规制特点。并在纵向及横向检索的基础上省思现有环境行政处罚立法所存在的漠视环境价值,罚种的配置及规定欠科学,处罚边界模糊等三大缺失。第三章是针对环境行政处罚立法漠视环境价值的缺失,对现有的环境行政处罚原则予以反思。首先,处罚法定原则本身即存在缺陷,加之环境问题所引致的环境法的滞后性、冲突性、模糊性放大了环境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自身的矛盾性,从而必须运用环境领域的风险预防原则加以对冲校正。其次,处罚公正原则是正义价值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正义价值目标的普洛透斯面孔却使其本身即存在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环境领域中的处罚公正原则必须运用环境正义的理念,从价值判断层面考察环境行政法律责任设置的正当性,从实体规范层面审视处罚具体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并从程序规范层面检验公众参与的实现程度。再次,环境行政处罚出于顺应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实现环境违法行为价值的需要十分期待比例原则,但又在传统比例原则用于公益与私益称量的基础上施以创新,提出了环境公益与经济公益的衡酌。第四章是针对环境行政处罚立法罚种的配置及规定欠科学的缺失,对现有的环境行政处罚罚制予以完善。首先,从环境行政处罚最主要的罚种——罚款切入,根据其立法价值,衍生变量的量比规则,以及数额设定中所应考虑的特殊环境因素提出应当恰当选择罚款数额设定的方式,审慎确定罚款的倍率或数值,合理把握罚款的距差弹性,科学组合罚款数额的设定方式并积极创新罚款的处罚机制。其次,从环境行政处罚中最具潜质的罚种——警告介入,指出其乃是环境责任承担的特有形式,并与环境行政的发展趋势相契合从而独具价值,因此须改变该罚种理论支撑不足的现状,构建相关制度背景并规范其适用条件及方式。最后论及环境行政处罚中最具争议的罚种——行政拘留,提出其乃是环境行政处罚中早已具备的罚种,并且具有设置的必要性及独特的价值,应当明确其双高罚种的性质与定位,将其限制适用于恶意环境行政违法,并对现有的相关规定予以完善。第五章是针对环境行政处罚边界迷失的缺陷,对环境行政处罚的发展方向予以调度。环境行政处罚所依托的政治文化背景取向和谐,与之相涉的刑法、行政法、环境法则分别呈现谦抑、权力淡化、利益促进性规则引入的走向。与此同时,环境行政处罚自身也存在功能最大化的界碑。因此必须针对现有一味刚化环境行政处罚的误区提出柔化的进路,首先,通过将责令改正界定为救济罚以实现环境行政处罚教育目标的内生化,突破其单纯责任手段的定位;其次,通过将和解制度引入环境行政处罚,以期结合更多环境问题特色以突破传统行政处罚制度的局限性;最后,通过廓清与其他行政手段、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的边界,强调仅当环境行政处罚能与其他多维手段实现充分扣合与综合运用时其价值方能得以彰显。
张丽,任灵兰[9](2011)在《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文中提出有关"中国海洋史"的记载和论述虽然可以上溯至久远的年代,但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台湾"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推行中国海洋发展史研究计划,拉开了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序幕。而1996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中
狄乾斌[10](2007)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陆地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开发程度不断加大并且不断出现新的领域,海洋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为避免海洋开发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保证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必须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既包括技术层次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措施层次面的问题,还有评价和协调方面的问题,要在一项研究中全面解决系统内的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某方面,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海洋经济产业某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或海洋开发管理的政策措施,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难以真正把握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经济地理学、系统动力学和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结构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基础部分。主要评述了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视角与贡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与内涵,并分析了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第三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部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基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协调性、生态约束途径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首先分析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其次通过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在分析系统动力学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基础上,基于STELLA系统仿真建模软件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再次,通过对协调发展概念及内涵的论述,探讨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的定量描述方法;最后,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约束关系的分析,基于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海域承载力的内涵与概念模型,并论述了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第四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在分析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指标体系的相关成果,从系统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征,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海洋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讨论了指标筛选与赋权方法。第五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部分。首先在借鉴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轨迹,总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其次,从投入产出角度,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投出产出研究方法,并讨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以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前述章节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特点、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其次,构建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编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谱系和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评判标准谱系,探讨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关系;再次,通过构建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状态空间,对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的进行判断,探讨基于海域承载力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接着,依据基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辽宁省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表,编制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投入表并进行了相应分析,探讨了辽宁省海洋产业优化问题;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辽宁省海域承载力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4)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
1.2.2 海洋生态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海洋政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概念 |
2.1.1 生态文明 |
2.1.2 海洋生态文明 |
2.1.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公共政策理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3.1 海洋经济发展 |
3.1.1 海洋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活动 |
3.1.2 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
3.2 海洋环境质量 |
3.2.1 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 |
3.2.2 海水质量及生物多样性 |
3.2.3 赤潮、绿潮等环境灾害 |
3.3 海洋社会支持 |
3.3.1 涉海人口规模与结构 |
3.3.2 海洋科技投入与产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设计过程 |
4.2.2 指标释义及数据来源 |
4.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3.1 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简介 |
4.3.2 层次分析法下的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3 熵值法的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3.4 最终权重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证分析 |
5.1 评价结果分析 |
5.1.1 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
5.1.2 海洋生态经济分析 |
5.1.3 海洋生态环境分析 |
5.1.4 海洋生态社会分析 |
5.2 海洋生态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
5.2.1 耦合协调模型简介 |
5.2.2 海洋生态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分析 |
5.2.3 海洋生态社会与环境的耦合分析 |
5.2.4 海洋生态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网络分析 |
6.1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政策及其制定主体梳理 |
6.1.1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政策梳理 |
6.1.2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政策分类 |
6.1.3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政策制定主体分析 |
6.2 政策文本内容协同分析 |
6.2.1 政策文本的选择 |
6.2.2 政策样本关键词词频分析 |
6.2.3 政策社会网络图绘制及节点中心性分析 |
6.2.4 政策社会网络总体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7.1 政府管控层面 |
7.1.1 完善海洋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海有效实施 |
7.1.2 创新海洋生态文明评价健全政府绩效考评制度 |
7.2 产业发展层面 |
7.2.1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7.2.2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
7.3 环境保护层面 |
7.3.1 统筹推进海陆环境治理实施入海排放总量控制 |
7.3.2 落实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海洋环境协同治理 |
7.4 社会支持层面 |
7.4.1 打造海洋人才培养高地全面推进科技兴海工作 |
7.4.2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附表目录 |
英文附表目录 |
中文附图目录 |
英文附图目录 |
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列表 |
致谢 |
学位申请者简介 |
(5)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海洋经济相关概念 |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
2.1.2 海洋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
2.1.3 海洋管理的内涵与分类 |
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与海洋经济发展 |
2.2.2 生态经济理论与海洋经济发展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海洋经济发展 |
2.3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海洋技术观 |
2.3.1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关系辨析 |
2.3.2 可持续发展海洋技术观的解析 |
2.3.3 海洋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观 |
2.4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海洋经济制度 |
2.4.1 外部性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
2.4.2 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海洋经济发展 |
第3章 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及经验借鉴 |
3.1 国内外海洋文明比较分析 |
3.1.1 西方海洋文明渊源 |
3.1.2 中国海洋文明渊源 |
3.1.3 21 世纪海洋文明的发展方向 |
3.2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经验 |
3.2.1 美国:完善的海洋经济政策 |
3.2.2 加拿大:绝对的海岸线优势 |
3.2.3 澳大利:世界第一的海洋产业贡献率 |
3.2.4 英国:分权式的海洋管理办法 |
3.2.5 日本:转变后的海权观念 |
3.3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
3.3.1 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
3.3.2 海洋经济的地位逐步攀升 |
3.3.3 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
3.3.4 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
3.3.5 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
3.4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3.4.1 完善以“和平崛起”为根本目标的海洋发展战略 |
3.4.2 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的海洋经济战略支撑体系 |
第4章 中国海洋经济功能定位 |
4.1 海洋主要经济功能划定 |
4.1.1 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功能 |
4.1.2 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功能 |
4.1.3 海洋资源环境恢复及保护功能 |
4.1.4 倾废、排污、泄洪及防灾功能 |
4.2 海洋经济功能联系 |
4.2.1 海洋经济功能间存在兼容关系 |
4.2.2 海洋经济功能间存在互利关系 |
4.2.3 海洋经济功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
4.2.4 海洋经济功能之间存在互损关系 |
4.3 海洋经济功能定位的主要方法 |
4.3.1 叠加比较分析法 |
4.3.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4.3.3 综合平衡分析法 |
4.3.4 空间组合结构统计法 |
4.4 中国主要海域的海洋经济功能定位 |
4.4.1 渤海海域主要经济功能定位 |
4.4.2 黄海海域主要经济功能定位 |
4.4.3 东海海域主要经济功能定位 |
4.4.4 南海海域主要经济功能定位 |
第5章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战略重点 |
5.1 中国海洋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
5.1.1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
5.1.2 中国海洋经济效率分析 |
5.2 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5.2.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优势” |
5.2.2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劣势” |
5.3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
5.3.1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困境 |
5.3.2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5.4 中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创新 |
5.4.1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
5.4.2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
5.5 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 |
5.5.1 中国进行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5.5.2 中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现状及发展目标 |
5.6 中国海洋经济的制度创新 |
5.6.1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主要形式 |
5.6.2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启示 |
5.6.3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
第6章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设计 |
6.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 |
6.1.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观,同步进行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 |
6.1.2 重视海洋资源的永续性,提升海洋资源的内涵价值 |
6.1.3 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 |
6.1.4 合理规划海洋资源开发战略,推动绿色化海洋能源利用进程 |
6.2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
6.2.1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现海洋环境良性循环 |
6.2.2 加大海洋保护资金的投入,增强海洋环境保护人才力量 |
6.2.3 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 |
6.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 |
6.3.1 加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 |
6.3.2 健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
6.3.3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
6.3.4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
6.4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机制 |
6.4.1 在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海洋国际合作 |
6.4.2 创新海洋国际合作方式,提升海洋业务发展成效 |
6.4.3 健全海洋国际合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5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 |
6.5.1 建立以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的海洋正式规则体系 |
6.5.2 建立以提高海洋人才素质为重点的海洋非正式规则体系 |
6.5.3 建立以政府规制为主体的海洋制度实施机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7)论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
(一) 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
(二) 环境法学的特征 |
1. 环境法学研究模式的风格迥异 |
2. 环境法学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 |
3. 环境法学流派的纷呈异彩 |
(三) 环境法学发展的瓶颈限制 |
二、中国环境法学的崛起 |
(一) 中国环境法学的形成 |
1. 我国环境法学研究应运而生 |
2. 环境法学科建设与日俱兴 |
3. 环境法学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
(二) 中国环境法学的发展 |
1. 外国环境法学的研究 |
2. 中国环境法学的研究 |
3. 国际环境法的研究 |
4. 环境政策与法律的研究 |
5. 自然资源法学的研究 |
6. 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7. 环境侵权责任的研究 |
8. 比较环境法的研究 |
(三) 中国环境法学的展望 |
1. 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缺失 |
2. 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变革方式 |
3. 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向 |
(8)环境行政处罚研究:原则、罚制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讨进路 |
第一章 环境行政处罚的品格 |
第一节 环境行政处罚的价值 |
一、国家惩罚的属性 |
二、行政罚错的定位 |
三、环境理念的导入 |
第二节 环境行政处罚的特质 |
一、法律关系特质 |
二、因应特质 |
第二章 环境行政处罚立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环境行政处罚立法检索 |
一、历史脉络及发展特点 |
二、横向比较与现状描述 |
第二节 立法中环境行政处罚品格的缺失 |
一、处罚原则中环境价值的漠视 |
二、处罚种类的配置及规定欠科学 |
三、环境行政处罚边界的模糊 |
第三章 环境行政处罚原则的重构 |
第一节 处罚法定原则的校正 |
一、"恶臭"案的风险预防维度考量 |
二、处罚法定原则的校正进路 |
第二节 处罚公正原则的环境正义关怀 |
一、"禁猪令"的环境正义取向评析 |
二、公正原则的环境正义关怀进路 |
第三节 比例原则对环境与经济利益的衡量 |
一、"缓期执行"的比例原则视角评述 |
二、环境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的适用与创新 |
第四章 环境行政处罚罚制的完善 |
第一节 环境罚款数额设定的立法研究 |
一、罚款的立法价值及其衍生变量的量比规则 |
二、罚款数额设定的环境量度因素 |
三、罚款数额设定的立法完善 |
第二节 环境警告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分析 |
一、边缘化的成因解读 |
二、环境警告价值定位 |
三、环境警告制度分析 |
第三节 环境行政拘留设置探讨 |
一、"创设"的误读 |
二、设置的必要性 |
三、改进尝试的亮点与盲点 |
四、环境行政拘留应然性分析 |
第五章 环境行政处罚的方向 |
第一节 和谐语境下的立法选择 |
一、立法背景的柔化倾向 |
二、环境行政处罚边界分析 |
第二节 环境行政处罚的柔化 |
一、教育目标内生化:救济罚的确立 |
二、机制创新:和解制度的引入 |
三、廓清范围:多维手段的综合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9)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海洋文化 |
海洋管理、政策及对外关系 |
海洋灾害史与环境保护 |
领海权问题 |
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
(10)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海洋开发趋势 |
1.2 我国海洋开发的迫切性与严峻形势 |
1.3 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2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及内涵 |
1 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概况与进展 |
1.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主要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 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与述评 |
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及内容 |
2.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 |
2.3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向 |
2.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
3.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3.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三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 |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机理 |
1.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特征 |
1.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关系 |
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2.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
2.2 系统动力学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3 基于STELLA 系统仿真软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
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
3.1 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
3.2 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
3.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的定量描述 |
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约束途径分析 |
4.1 海洋生态约束关系 |
4.2 海域承载力及其概念模型 |
4.3 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四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1 指标体系研究基础 |
1.1 指标的内涵与功能 |
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及多学科比较 |
1.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
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2.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征 |
2.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3 指标的筛选与赋权分析 |
3.1 指标的设置与筛选 |
3.2 指标的赋权 |
第五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
1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与模型概述 |
1.1 理论分析方法 |
1.2 模型分析方法 |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
2.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2.3 海洋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
2.4 基于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的海洋产业优化分析 |
第六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
1 辽宁省海洋开发现状与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
1.1 辽宁省海洋资源状况 |
1.2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 |
1.3 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特征与比较分析 |
2 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演变特征分析 |
2.1 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界限的确定 |
2.2 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
2.3 辽宁省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3 基于海域承载力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3.1 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的状态权空间 |
3.2 辽宁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的量化 |
3.3 从海域承载力看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
4 辽宁省海洋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
4.1 辽宁省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4.2 辽宁省海洋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辽宁省海洋产业优化分析 |
5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
5.1 经济对策 |
5.2 资源环境对策 |
5.3 社会政策对策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加强理论研究 |
2 研究方法的深入与引进 |
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海洋生态学的定义[J]. 李永祺,王蔚. 海洋与湖沼, 2019(05)
- [2]海洋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现状和展望[J]. 曾呈奎,邹景忠. 环境科学, 1979(05)
- [3]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 曲金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 [4]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马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 程娜. 吉林大学, 2013(04)
- [6]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J]. 廖先贵,邹景忠. 海洋科学, 1979(S1)
- [7]论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J]. 白水,郑艺群. 东南学术, 2003(05)
- [8]环境行政处罚研究:原则、罚制与方向[D]. 程雨燕. 武汉大学, 2009(10)
- [9]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J]. 张丽,任灵兰. 世界历史, 2011(01)
- [10]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狄乾斌.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