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发脑梗塞的部位、面积及其临床关系

高血压并发脑梗塞的部位、面积及其临床关系

一、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的部位和面积与临床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霞[1](2020)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相关病例,探索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的异同点。研究意义通过对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为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以《证素辨证学》制定证素症状为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中对于各症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常见症状,对两种疾病提炼症状要点,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00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6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肺、脾、心神、筋骨、胃;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痰、湿、阴虚、动风、血瘀、血虚、热;共十四种高频证素。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肾、肺、心神、脾;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阴虚、痰、湿、动风、血虚、血瘀、气虚、阳虚;共十四种高频证素。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这两个证素大于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其余证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将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性证素分为虚、实两类,其中合并高血压组实性证素共出现160次(72.73%),虚性证素60次(27.27%);合并糖尿病组实性证素共出现86次(60.14%),虚性证素67次(39.86%)。两组患者实性证素比例均大于虚性证素。结论(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两组患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且以实为主。病位证素分布中均以肝为首位,病性证素痰、湿、动风、血瘀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平肝息风、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治法的应用。(2)通过提取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证素,发现两组证素分布总体略有差异。其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两个证素多于合并高血压组,提示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在袪邪的基础上加强培本固元,滋养肾阴。

梁艳[2](2020)在《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60岁及以上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其发病率居高不下[2]。而且20%~80%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一旦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3]。然而,据文献显示,目前尚无针对性较强的有效治疗和护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好方法。远隔肢体缺血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LRIC)疗法是近年来被研发出来的一项新型物理疗法,具有提高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的作用,尤其在减轻各种类型缺血性器官疾病的发病程度和改善缺血再灌注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以减轻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1.验证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时,生物标记物指标的变化,找出最早变化、最敏感的生物标记物指标,为今后在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能够早期预判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借鉴。[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武威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发病均在48小时以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年龄66.25±7.38岁,女性患者22例,年龄67±9.63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左右双上肢交替缺血适应性干预,干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血压计袖带在一侧上肢快速充气加压至200 mmHg,充气维持3 min,然后放气休息3 min。再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侧上肢进行充气和放气,并以此为一个循环;左右上肢交替连续3个循环,1天2次,持续干预30天。最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两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在入院时、干预第7天、第14天、第30天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变化,分析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通过对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认知功能的比较结果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24h内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MOCA)均小于正常值,且两组间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在干预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三个时间段里,实验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治疗比较LRIC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③两组的MOCA评分在实验开始后均呈增加趋势,但实验组评分增加的幅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幅度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加幅度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可以加速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④在干预后第14天,实验组MOCA得分已经达到正常值以上水平,而对照组MOCA得分仍然低于正常值。提示LRIC干预的早期效果更为显着,仅14天疗程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即可痊愈,这一结果可以为今后临床开展LRIC干预,提供启动时间和疗程两项技术指标的数据支撑。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HCY水平的比较结果:①入院时,两组患者HCY均超过正常水平,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会升高;②第7天,两组间HCY浓度均有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基本接近正常值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③第14天,两组HCY浓度较第7天比较还在继续下降,其中实验组HCY浓度已完全下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HCY浓度则仍然高于正常值,两组间HCY浓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与常规治疗比较可以加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下降;④第30天,与第14天比较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在正常值范围内继续下降,向最小正常值靠近,但对照组仍然高于正常值,两组HCY浓度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进一步说明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⑤实验组四个时间段数据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四个时间段数据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而常规治疗虽然也可以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但效果不明显。[结论]1.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早期效果好于晚期效果。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早期会明显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改变有可能成为早期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之一,日后还需要做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3.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后表明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对于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张金文[3](2019)在《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及其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和临床高危因素,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眼底微循环特征的HICH及HICH再中的预测模型奠定基础。2.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眼底微循环的相关性,为“调任通督”针刺法改善微循环、治疗HICH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05-2018.12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心血管病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5例HICH患者和75例同时期入院的高血压非卒中患者,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的判别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2.回顾性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3例HICH再中患者,并选择同期入院、病程相近的2例脑出血非再中患者为对照组(86例),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再中的判别模型,并利用ROC曲线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3.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住院部、康复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HICH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行“调任通督”针刺治疗,两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疗程,每疗程21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量表进行评分并采集左右侧视网膜图像。结果:1.HICH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142,95%CI:I.792-5.51,P=0.000<0.01);慢性肾脏病史与 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534,95%CI:1.026-12.166,P=0.045<0.05);高血压病 3 级与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833,95%CI:1.074-3.13,P=0.026<0.05);高平均收缩压与 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045,95%CI:1.014-1.077,P=0.004<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μmol/L)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6.416,95%CI:1.697-24.255,P=0.006<0.01)。(2)HICH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脉分支系数标准化值(ZLBCA)与 HICH 呈显着负相关(OR=0.566,95%CI:0.353-0.908,P=0.018<0.05);左眼动脉分形维数标准化值(ZLFDa)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539,95%CI:0.347-0.837,P=0.006<0.01);右眼静脉分支角度标准化值(ZRVangle)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366,95%CI:0.219-0.61,P=0.000<0.01)。(3)HICH模型诊断效能评价: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 0.899(95%CI:0.849-0.949),灵敏度 84.0%,特异度为 82.7%,准确度 83.3%;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63(95%CI:0.803-0.922),灵敏度80.0%,特异度为80.0%,准确度80.0%;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46(95%CI:0.667-0.826),灵敏度70.7%,特异度为68.0%,准确度69.3%。2.HICH再中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再中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梗死与HICH再中正相关(OR=5.798,95%CI:2.030-16.558,P=0.001<0.05);高脂血症病史与 HICH再中正相关(OR=3.494,95%CI:1.166-10.466,P=0.025<0.05);脑动脉狭窄或阻塞与 HICH 再中正相关(OR=9.597,95%CI:1.446-63.683,P=0.019<0.05)。(2)HICH再中的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静脉比标准化值(ZLAVR)与 HICH 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1.757,95%CI:1.017-3.033,P=0.043<0.05);右眼动静脉交叉压迹标准化值(ZRNipping)与HICH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4.201,95%CI:2.221-7.944,P=0.000<0.01)。(3)HICH再中模型诊断效能评价:基于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88(95%CI:0.827-0.949),灵敏度90.7%,特异度为69.8%,准确度83.7%;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29(95%CI:0.632-0.826),灵敏度97.7%,特异度为25.6%,准确度73.6%;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19(95%CI:0.740-0.897),灵敏度89.5%,特异度为53.5%,准确度77.5%。3.针刺研究部分(1)量表评分及血压:针刺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差值及SS-QOL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2)眼底血管管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动静脉比值(AVR)无显着差异(P>0.05)。(3)眼底血管几何形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眼底血管动脉不对称指数、动静脉分支角度、动脉分支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4)小动脉阻塞(arteriole occlusion):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LAocclusion、RAocclusion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RAocclusion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LAocclusion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Aocclusion小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LAocclusion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Aocclusion无显着差异(P>0.05),RAocclusion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弯曲度(tortuosity):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RTortuosity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针刺组LTortuosity及对照组LTortuosity、RTortuosity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LTortuosity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RTortuosity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RTortuosity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6)动静脉交叉压迹(arteriovenous Nipping):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Nipping、RNipping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Nipping、RNipping均小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LNipping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RNipping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高总胆固醇血症、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病3级、高平均收缩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分支系数减小、动脉分形维数减小、静脉分支角度减小为HICH的危险因素。联合临床高危因素及眼底微循环特征判别HICH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及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2.腔隙性梗死、脑动脉狭窄或阻塞、高脂血症、动静脉比值增大、动静脉交叉压迹为HICH再中的危险因素。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判别HICH再中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且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3.“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疗法在改善HICH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在改善眼底小动脉阻塞、动静脉交叉压迹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但在改善患者眼底血管弯曲度等其它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曾小军[4](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池英[5](2017)在《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前循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其梗死范围包括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大脑后动脉(不包括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分布(前循环、椎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被收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①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卒中史和吸烟史。②卒中部位,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认患者脑梗死部位;动脉供血区域的确定: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前循环脑梗脑死(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ACCI);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大脑后动脉(不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PCACI);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的脑梗死定义为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vertebrobasilar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VBACI)。结果:1、一般资料:共有1406名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进入研究,其中糖尿病组412人,非糖尿病组994人。糖尿病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2±11.0岁,男性262人,占该组63.6%;非糖尿病组994人,平均年龄60.9±12.8岁,男性患者662人,占该组66.6%。两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危险因素: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吸烟史(39.3%v.s.43.5%,P=0.153);脑卒中病史(8.7%v.s.7.6%,P=0.49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4.3%v.s.29.4%,P=0.052);高尿酸血症(12.6%v.s.13.1%,P=0.816);心房纤颤(5.8%v.s.8.0%,P=0.147);家族史(1.9%v.s.1.2%,P=0.29)。糖尿病组高血压病发病率大于非糖尿病组(79.1%vs.62.2%,P<0.05);糖尿病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大于非糖尿病组(48.5%v.s.36.2%,P<0.05)。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将这些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糖尿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比值比2.29,95%可信区间1.699~2.924,(P<0.05);高脂血症:比值比 1.580,95%可信区间 1.248~2.000,(P<0.05)。3、卒中类型:1406 名患者中,ACCI926 人(68.7%),VBACI 364 人(25.9%),PCACI116 人(8.3%)。在糖尿病亚组 412 人中,ACCI 222 人(53.9%),VBACI 142人(35.5%),PCACI48人(11.7%);在非糖尿病亚组994人中,ACCI 704人(70.8%),VBACI 222 人(22.3%);PCACI 68 人(6.8%),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构成比,Pearson χ2检验P<0.05,认为糖尿病和和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梗死部位构成比上有差异。进行构成比内部多重比较,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VBACI比率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患者VBA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无差异。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加倾向于出现后循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史。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的大脑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情况,以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时糖尿病患者大脑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和大脑后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的开放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了 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大脑ACoA,PCoA开放情况,ACoA开放计为1,未开放计为0,采取二分类变量记录。PCoA双侧开放计为2,单侧开放计为1,双侧均未开放计为0,采用等级资料记录。(1)分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ACoA和PCoA开放率是否有差异;(2)研究不同的脑梗死部位(分类方法同第一部分)大脑ACoA和PCoA开放率在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是否具有差异。结果:(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1.0%v.s.41.2%,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6%、26.9%、17.5%v.s.64.4%、22.3%、13.3%,P<0.05)。(2)比较不同部位脑梗死亚组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率,①AC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43.2%v.s.41.5%,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4%、25.7%、18.9%v.s.66.2%、22.4%、15.3%,P>0.05)。②VB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7.7%v.s.45.9%,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66.2%、23.9%、9.9%v.s.65.8%、25.2%、9.0%,P>0.05)。③PC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66.7%v.s.23.5%,P<0.05);PCoA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25.0%、41.7%、33.3%v.s.82.4%、11.8%、5.9%,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Willis环开放率可能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种差异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不均衡的结果。

李成武[6](2016)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能否反映脑血管损伤的程度,哪些体征具有特征性,能预警脑卒中的发生,从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目的:1.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其脑、眼血流的相关性,探讨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通过眼底检查来预测或早期发现、干预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2.对脑卒中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比较病变轻重与证型的关系,分析两种疾病证候演变规律和共性,从证候学特征方面为脑卒中的“治未病”提供临床依据。3.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并发症时,脑、眼血流的相关性,探讨视网膜病变和脑血管病变发病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共性。方法:1.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脑卒中发病情况的横断面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符合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级及以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的患者300例,该病例来源于三个临床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眼科门诊,每个中心各100例。询问脑卒中病史,拍摄眼底彩照,测量视网膜动脉直径、静脉直径,计算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进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和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分级,按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从以下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①分析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分级的关系。②分析脑卒中发病与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③分析中医证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④分析中医证型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2.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住院患者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集眼底彩色照片,测量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按照高血压病辨证分型。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从以下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①分别分析眼血流、脑血流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分级的相关性。②分析眼血流、脑血流与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③分析脑血流与眼血流的相关性。④分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脑卒中发病情况的横断面调查试验周期为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31日,三个分中心共收集病例291例。2.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级别之间和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级别之间脑卒中发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视网膜病变级别越高脑卒中发病率越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Ⅲ级时脑卒中发病率(65.71%)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级时脑卒中发病率(18.45%)的3.56倍。3.有脑卒中与无脑卒中患者之间比较,有脑卒中组视网膜动脉直径小、视网膜静脉直径大、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小。其中脑卒中组动静脉直径比为0.51,无脑卒中组动静脉直径比为0.62。4.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脑卒中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痰浊痹阻证最易发生脑卒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级别之间中医证型有统计学差异,痰浊痹阻证患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最重。5.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试验周期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共收集病例120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以Ⅱ级为主,占65.4%,视网膜动脉硬化以Ⅲ级为主,占83.3%。痰湿壅盛证最多,占50%,其次为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动脉硬化不同级别之间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别,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阻力指数增大、搏动指数增大、S/D增大。7.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与眼动脉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有正相关性。结论:1.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作为预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临床指标之一,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级别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高,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时脑卒中发病率(65.71%)是单纯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时脑卒中发病率(18.45%)的3.56倍。2.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相关性,视网膜动脉直径越小、静脉直径越大、动脉静脉直径比越小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越大。当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降到0.5时脑卒中发生风险较大。3.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和脑卒中发病风险有相关性,痰浊痹阻证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最大。4.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与眼血流有相关性,其中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是血流动力学参数中评价高血压对脑部和眼部血管影响较为敏感的指标。

李楠楠[7](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安礼[9](2012)在《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病人数已上升至2亿,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新发病例,提示在正常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其影响因素多,辨证复杂,不同级(期)患者证候分布有何特点、靶器官损伤有何规律,在不同节气病情加重是否存在规律性,既往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答案。因此,本研究以3级高血压病为切入点,探讨3级高血压病证候与症状分布特点、病情加重与节气关系、患病时间与靶器官损伤、以及靶器官器损伤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其证候症状分布特点,主要致病因素及损伤病位,部分揭示患病时间与靶器官损伤规律,以及病情加重与节气关系,为临床和现代医学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第一手临床证据和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梳理与分析方法,探讨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病位的认识。2.应用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高血压病案回顾性调查表》对青岛海慈医院中医心内科1592份病历资料进行调查。使用SPA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录入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3级高血压病证候和症状分布特点,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方法探索该病靶器官损伤与患病时间关系,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3级高血压患者的主诉、致病因素、病位、中医病名、血压水平及节气等。结果:纳入总病例数876例,平均年龄66.64±11.58。其中,男352例,平均年龄65.51±11.70,占40.18%;女524例,平均年龄67.40±11.439,占59.82%。血压水平:收缩压194.85±22.30,舒张压110.77±15.89,脉压差84.16±22.60。3级高血压病在中医心内科主要见于眩晕、胸痹、心悸、头痛等4个病,分别占44.18%、41.78%、7.76%、6.28%。主诉通常为眩晕、胸闷、憋气、头痛、心慌和胸痛等6个症状。现病史常见以下20个症状:胸闷、头晕、憋气、乏力、眠差、心慌、口干、头痛、胸痛、大便干、纳呆、汗出、咳嗽、恶心、尿频、耳鸣、口苦、头胀、咳痰、水肿。3级高血压证侯分布以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血瘀阻络、肝阳上亢等四个证侯为主,分别占33.56%、28.42%、13.93%和12.10%;致病因素以痰、瘀血、气虚、阴虚为主,分别占49.23%、27.69%、22.71%、20.80%;病位以络脉及肾、心、脾、肺、肝五脏为主,分别占26.31%、24.29%、16.61%、11.73%、10.95%、9.17%。3级高血压病情加重一年当中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高峰为每年10月初至11月底。3级高血压病与靶器官损害之间呈现一定的时间相关性,随着高血压患病时间的增长,患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的几率增大,从发现患高血压病到疾病进展至3级约为14年,患病年龄平均53岁。结论:3级高血压病病情加重与节气关系密切,痰、瘀血、虚是其重要致病因素,证候及其分布有一定特点,靶器官损伤规律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研究结果将从病因病机角度为3级高血压病及其发病机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深化中西医学对3级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型特点及其靶器官损伤的原有认识。中西医学可能将依据本研究结果寻找出针对3级高血压病有效干预方式和途径,为提高该病早期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赖淑婷[10](2009)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防治及预后。2、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是症状性脑梗塞的一种前兆,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3、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特点,CT梗塞灶部位与脑梗塞是否出现症状的相关系。4、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不易被患者及医师注意到或忽略,易再继续发生脑梗塞,而不管是无症状性或是有症状性的,都能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因而预防进一步加重。5、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塞防治与否和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转化的危险因素关系。6、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有利于重新认识症状与证型的形成机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法本课题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形体、饮食习惯、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为主,调查250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2型糖尿病病案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症候与危险因素的探讨。结果1、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和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组在舌象、脉象、证型相结合分析,结果显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为基本证型。2、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与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者在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数中,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结果显示这些数值均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3、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CT特点上,以腔隙性多发性梗塞最多见。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放射冠,多数还同时伴有脑萎缩。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上易出现肢体瘫痪程度较轻。4、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年龄、形体、病程上,这3种因素呈正相关性,P<0.05。5、糖尿病合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统计结果显示:二组在这些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上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结论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年龄、血高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在本课题观察研究中,从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探讨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上的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标意义。3、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以凝血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提示了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梗塞,而这些指标也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及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临床重要指标。

二、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的部位和面积与临床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的部位和面积与临床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2.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3.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4.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学家对中风病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2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4 中医证素辨证学说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调查表制定
        6 病例的收集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3 临床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检验指标分析
        3 检查结果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第2章 文献回顾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缺血适应性干预方法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远程肢体缺血适应疗法对脑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一、眼底微循环特征
        二、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卒中的研究
        三、眼底微循环特征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研究
    第二节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机制
    第三节 中医研究
        一、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二、中医目诊及其与中风的关系
        三、“调任通督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第二章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第二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再中的相关性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
        二、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
第三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六、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4)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综述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脑卒中发病情况的横断面调查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观察指标
    2 诊疗标准
        2.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
        2.3 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标准
        2.4 脑卒中诊断标准
        2.5 病例纳入标准
        2.6 病例排除标准
        2.7 病例剔除标准
    3 方法
        3.1 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测量
        3.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的临床分级
        3.3 脑卒中发病情况的调查
        3.4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型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发病情况
        4.3 脑卒中发病情况
        4.4 脑卒中发病率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4.5 脑卒中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6 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5 讨论
        5.1 脑卒中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5.2 脑卒中发病率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5.3 脑卒中发病率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5.4 视网膜血管直径测量方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5.5 脑卒中发病率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相关性
        5.6 脑卒中发病率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观察指标
    2 诊疗标准
        2.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2 脑卒中诊断标准
        2.3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
        2.4 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标准
        2.5 病例纳入标准
        2.6 病例排除标准
        2.7 病例剔除标准
    3 方法
        3.1 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测量
        3.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分级方法
        3.3 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
        3.4 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
        3.5 缺血性脑卒中的信息采集
        3.6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方法
    4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2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发病情况
        4.3 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4.4 眼血流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4.5 眼血流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的相关性
        4.6 脑血流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4.7 眼血流与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
        4.8 脑血流与视网膜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
        4.9 脑血流与眼血流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高血压病合并眼部和脑部并发症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2 眼血流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5.3 眼血流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的相关性
        5.4 脑血流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5.5 脑血流与眼血流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概念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实验研究
        4 临床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血压病的中医文献梳理
    1. 高血压中医病名溯源
        1.1 眩晕
        1.2 头痛
        1.3 不寐
        1.4 健忘
        1.5 心悸、怔忡
        1.6 水肿
        1.7 中风
    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
    3. 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3.1 古代文献论述
        3.2 现代临床研究
    4. 高血压的病位
        4.1 与肝相关
        4.2 与肾相关
        4.3 与脾相关
        4.4 与心相关
    5. 文献梳理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血压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分级分期的认识
        1.1 高血压病分级分期标准制定与修订
        1.2 高血压病分级分期标准制定与修订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研究
    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研究
        3.1 吸烟饮酒
        3.2 超重和肥胖
        3.3 高钠、低钾膳食
        3.4 血脂和尿酸
        3.5 其他因素
    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5. 本研究着眼点及意义
第三章 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调研方法
        2.2 评测工具
        2.3 调查指标
        2.4 诊断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病历排出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统计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证侯分布特点
        4.3 靶器官损伤与时间关系
        4.4 靶器官损伤在性别、年龄、主诉、主观症状等方面的差异
        4.5 3 级高血压患者病情加重与节气关系
    5. 讨论
        5.1 3 级高血压病与年龄、性别关系
        5.2 3 级高血压病证素分布
        5.3 3 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及分布特点
        5.4 3 级高血压病主观症状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5.5 3 级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规律呈现时间性
        5.6 4 级高血压病病情加重节气
        5.7 高血压病分级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1.1 3 级高血压病病情加重与节气相关性
        1.2 3 级高血压病的证侯特点
        1.3 3 级高血压病的证侯分布特点
        1.4 3 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和病位
        1.5 3 级高血压病与靶器官损害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
    2. 创新点
        2.1 思路创新
        2.2 理论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3.1 选取高血压病患者样本较少
        3.2 调研地域较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10)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叙述
        第一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第二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四节 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实验动物研究
        第五节 现代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六节 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章 痰、瘀证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相关叙述
        第一节 人体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体与血瘀的相关性
        第三节 痰浊与血瘀之相关性
    第四章 气象因素、中医时间医学与中风病的论述
        第一节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论述
        第二节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
        第三节 气象因素与中风病的关系
        评述与展望
    第五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叙述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率
        第二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病机理
        第四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影像学检查及其研究
        第六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防治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合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及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得奖情况
致谢

四、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的部位和面积与临床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D]. 陈丽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 梁艳. 长江大学, 2020(04)
  • [3]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D]. 张金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4]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5]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D]. 池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李成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7]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 安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 赖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高血压并发脑梗塞的部位、面积及其临床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