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eismic Ground Motion Zoning Maps of the Pangxi Region(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有[1](2021)在《川藏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多层地震危险性模型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川藏铁路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地震构造区中部,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该区域是我国目前现代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内地震活动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深度浅、灾害效应显着。面对地震灾害对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的潜在威胁,对铁路沿线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合理的地震区划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目前我国使用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采用的是地震活动满足泊松分布、震级-频度符合G-R关系的面源模型,但大量的地震活动资料表明,M6.0级以下的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和离散性,而M7.5级以上的高震级地震活动与断层活动关系密切,常规的面源模型对震级分档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实际的地震活动情况。为此,本文以川藏铁路沿线作为典型的强震构造区,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和孕震机制的差异,按震级将研究范围内的地震分三档,采用多层模型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分别对不同震级档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最后将每个模型的结果进行融合,给出川藏铁路沿线20km范围内的地震区划结果。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各种公开出版的地震目录资料,编制川藏铁路沿线的历史地震目录和现代中小震目录,进行研究区的历史地震影响场分析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2)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和孕震机制的差异,将整理好的地震目录按震级分为三档:M4.0-5.9级地震与现有构造关系不清晰,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弥散性,采用空间光滑模型;M6.0-7.4级地震,具有一定的构造背景,但在潜源内均匀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采用构造面源模型;M7.5级及以上地震,与断层作用有强烈的相关性,采用三维断层震源模型。分别计算场地在给定地震动条件下的超越概率。(3)利用全概率融合技术将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融合,并对综合结果进行线性插值,计算并绘制川藏铁路沿线20km范围内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50年和10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区划图。本文基于多层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川藏铁路沿线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区划,旨在为强震构造区的地震区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钟珉,程永锋,代泽兵,房正刚[2](2015)在《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规定低于国际上其他标准的要求,并且设防标准的确定考虑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地震分组等多种组合条件,不利于方便快捷地判断设备的抗震级别。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中对电气设备抗震设防级别的规定,分析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的优势,建议对我国的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采用典型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指标作为参数,对建议的电气设备的抗震设防等级进行划分,提出高、中、低三等级原则。
毛燕[3](2011)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行近场强地面运动估计,是地震工程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33年取得第一条强震记录以来,研究者们就开始深入研究地面运动衰减。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架设的27个强震动观测台运行良好,已经成功地获取了一批宝贵的强震观测资料。通过研究该区域的地面运动,可以预测发生大震时在近场引起的地面运动,进而为该区域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普洱、西双版纳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并以此速度结构模型为初始模型,结合面波资料进行反演,得到研究区域的Qβ结构;再基于给出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利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以2007年发生的MS6.4地震为例,预测了该地震在研究区域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利用回归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收集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6个数字台站接收到的2008-2009年发生的震中距在3000-9000km范围内的远震数据,利用径向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靠近北边的景谷和思茅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6km,其南边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由北到南逐渐变薄,即孟连、澜沧、勐腊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大约32km,景洪台地壳厚度最薄,仅为30km。通过平均六个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可得到: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下地壳厚度是15km,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大约在32km左右,在莫霍面处S波速度从3.85km/s突变到4.65km/s,在4krn深度处S波速度有突变,也即存在一个速度的不连续界面。(2)收集了研究区域内6个台站于2008年接收到的震中距在1000-3000km的波形数据资料,利用多重滤波方法获取面波群速度频散,再进行相匹配滤波,分离出基阶面波振型,再用维纳滤波方法计算双台间的格林函数,进而测定同一大圆弧上双台间周期为10-75s的面波衰减系数,通过平均求得研究区域的平均衰减系数,结合研究区域的平均速度结构,进行Qβ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的Qβ相当低,最高仅在180左右,在浅部地壳,对应低速区,Qβ值不到20,说明区域内地震波衰减快、属于低速区,构造活动相对活跃。(3)基于前面研究得到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以2007年发生的宁洱地震为例,运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估算该区域的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将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强震观测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震源距为200km的范围内,预测值和观测值拟合得比较好。另外,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峰值与预测结果在近震源处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对比的结果证实了利用随机振动理论进行地面运动预测的可行性,该预测结果可为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韩雪君[4](2011)在《三维复杂介质中实时定位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地震预警是指在一个地震事件被探测到之后,尽快地确定其参数,并在具有强破坏性的S波到达之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发出警报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常规的定位算法通常需要等到四、五个台站触发后才开始启动,在台网所含台站不够密集时往往无法满足预警的需求。为了提高定位速度,本论文在“着未着”定位算法的基础上,尝试引入三维地壳模型,构建具有三维空间格点分布的走时表,根据已触发台站的到时和未触发台站的位置信息设计概率分布函数,通过八叉树搜索方法,在一个台触发后即快速给出震源在三维空间上的概率分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地回顾了地震定位、速报和预警中的诸多算法。并就世界多国的地震实时系统作简单介绍。本论文中所用的三维实时定位方法既要满足地震预警要求的定位速度,同时也要满足与常规定位方法相近的定位精度。2、以Crust2.0模型为例,构造陕甘宁区域、青海区域、山西区域、四川区域、首都圈区域、新疆西区域和云南区域的三维模型,应用FMTOMO软件中的地震波前追踪程序计算了空间三维区域走时网格,网格大小约为5km×5km×5km。现代计算机系统(Intel,2.83GHz主频,16G内存)能够在1s内完成目标空间2万次采样。这为实现三维实时定位奠定了基础。3、收集并处理了中国地震台网目录中5个事件的波形资料,应用三维实时定位软件进行离线定位。论文中分别给出5个事件中3—4个台站分别触发后的定位偏差和最后的到时残差。并与IASPEI91模型定位结果和到时叠加扰动后定位结果进行对比。最后估计了上述5个事件2台触发和3台触发的用时及预警盲区半径。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三维实时定位方法在3个台触发后,即能对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给出较精确的约束;在网格边缘地震和有效台站分布不够均匀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定位精度;用三维模型(Crust2.0)较水平成层模型(IASPEI91)精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地壳速度结构的水平变化相对垂直变化小很多,精度提高并不大;到时拾取误差对定位结果影响较小。4、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中国大陆地震台网的预警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平均台站间距小于40km的地震预警重点监测区域利用单台触发进行定位,震中位置所在的Voronoi单元半径小于20km。若利用三台触发后进行定位,在大陆大部分区域确定震源位置的时间将控制在15秒内,即可实现项目中地震预警重点监测区域发生5.0级以上地震后5-30秒给出地震预警信息:其他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后5-30秒给出地震预警信息的目标。目前通过体波、面波层析忻成像和反射勘探剖面结果的研究和积累,已经得到地球结构的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这些三维模型用于地震定位也成为可实现的目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台网密度条件下,这种三维实时定位方法能在震后数秒给出震源位置,可满足地震预警的要求。
杜映锦[5](2009)在《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造成了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趋严重,泥石流的暴发又反过来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因此对潜在泥石流灾害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治,从而尽可能地防范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东河泥石流沟位于西昌市区东侧,沟口堆积扇即为西昌市区所在地。已有资料显示,东河流域面积约216 km2,主沟纵长约39.5km,多年平均流量3.69m3/s,纵坡坡降31.45‰,在近50年内曾多次暴发泥石流,并对沟口西昌市造成重大损害。根据西昌市区城市规划,拟在沟口修筑西昌市区供水工程(东河水利枢纽),兼具发电。因此查明泥石流发育特征,通过泥石流动力学特征计算,对拟建大坝部位作危害程度评价,具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试验,查明了东河流域地质环境条件、植被分布、流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且结合国内外泥石流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系统地阐述了东河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及发育特征,然后分析了东河泥石流暴发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东河泥石流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相关计算模型推算了泥石流流速、冲击力、总流量及输砂量等动力特征和规模数据,依据泥石流分类的各项指标,判定东河泥石流为高山区沟谷型过渡偏粘性泥石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预测该流域在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泥石流暴发规模及其淤积规模,进而对拟建西昌供水工程大坝部位进行了危害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会因大量泥石流堆积物质的淤积而使库容减小并将最终导致供水工程失效,为确保水利枢纽施工和运营安全以及考虑尽量减少在拟建下坝址库区内泥石流淤积,重点围绕拦碴坝工程处理方案,并结合东河流域地形特点,提出在大坝上游合适部位(形成区与流通区交界部位)修筑拦碴坝等工程防护措施,以确保大坝以及沟口西昌市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蔡辉腾[6](2006)在《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文中认为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人口密集。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如何提高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使防震减灾工作与未来城市建设和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它具有中强地震活动的特殊构造背景和发震条件,未来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值得关注。因此,及时对重庆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对于城市防震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有:①地震环境调查与资料准备收集和整理现有地震地质资料,准备本文研究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信息平台,调查对重庆主城区有影响的主要地震构造情况及地震活动特征。②影响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分析重庆武隆江口电站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对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造成的影响,总结给出对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造成最大影响的潜在震源。③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分析对重庆主城区有影响的潜在震源分布,对其进行二级划分,进而结合重庆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别给出其地震活动性参数。④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在建立重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参考地震动记录丰富的美国西区的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对应关系,按照烈度-距离(I-R)法换算得到相应的重庆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可供重庆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等参考。⑤地震危险性综合概率计算采用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标准软件包进行计算,得到重庆主城区不同设防水准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值。
雷建成,张耀国,周荣军,蒲晓虹,黄祖智[7](2002)在《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文中提出利用“八五”和“九五”期间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 ,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 ,划分了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 ,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 ,用多参数、多方案方法编制了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二、Seismic Ground Motion Zoning Maps of the Pangxi Reg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ismic Ground Motion Zoning Maps of the Pangxi Region(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多层地震危险性模型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适用性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技术方法 |
1.5 进度安排 |
第二章 川藏铁路沿线地震活动环境 |
2.1 历史地震灾害统计分析 |
2.2 历史地震影响场评价 |
2.2.1 综合等震线图简介 |
2.2.2 等震线数据库建立 |
2.2.3 绘制综合等震线图 |
2.2.4 历史地震影响场分析 |
2.3 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分析 |
2.3.1 区域地震资料收集 |
2.3.2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2.3.3 现代地震震源深度特征 |
2.3.4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
第三章 空间光滑模型建立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地震资料及完整性分析 |
3.2.1 地震资料 |
3.2.2 余震删除 |
3.2.3 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
3.2.4 地震带活动性参数 |
3.3 地震活动性模型建立 |
3.3.1 地震年发生率的光滑处理 |
3.3.2 地震目录模型参数 |
3.4 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构造面源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潜在震源模型划分 |
4.3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
4.3.1 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 |
4.3.2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
4.4 地震动衰减规律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三维断层源模型建立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三维断层源模型参数 |
5.2.1 主要参数介绍 |
5.2.2 活动断层参数 |
5.3 三维断层面源的建立 |
5.4 三维断层源模型的震级分布 |
5.5 地震复发概率模型 |
5.5.1 时间相依的复发概率模型 |
5.6 衰减关系模型 |
5.7 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 |
5.8 计算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多模型地震危险性结果融合 |
6.1 引言 |
6.2 模型结果全概率融合 |
6.2.1 融合方法 |
6.2.2 融合结果 |
6.3 地震区划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基本信息 |
(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相关规范及标准 |
2 典型电气设备的抗震可靠度分析 |
2.1 地震加速度值的选择 |
2.2 瓷材料的基本特性 |
2.3 避雷器抗震可靠度分析 |
2.4 隔离开关抗震可靠度分析 |
3 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的确定 |
4 结论 |
(3)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接收函数的研究现状 |
1.3 Q值研究现状 |
1.4 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6 本论文的资助项目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2.1 研究区域内的断裂 |
2.2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3 研究区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接收函数反演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速度结构 |
3.1 P波接收函数理论 |
3.2 接收函数反演速度结构 |
3.3 数据采集与计算 |
3.4 计算结果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群速度和衰减系数 |
4.1 群速度 |
4.2 双台法计算面波衰减系数 |
4.3 数据采集及计算 |
4.4 计算结果 |
第五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Q_β结构 |
5.1 研究区域的Q_β结构 |
5.2 反演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强地面运动预测研究 |
6.1 计算理论 |
6.2 壳幔速度结构模型 |
6.3 水平层状介质中两点间的射线追踪 |
6.4 数据采集 |
6.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6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成果 |
(4)三维复杂介质中实时定位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地震定位 |
1.1.1 早期地震定位方法 |
1.1.2 盖革经典定位方法 |
1.1.3 多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
1.1.4 非线性定位方法 |
1.2 地震速报 |
1.2.1 地震自动定位 |
1.2.2 震级计算 |
1.2.3 地震速报系统 |
1.3 地震预警 |
1.3.1 用于定震预警的定位方法 |
1.3.2 震级估计 |
1.4 实时地震预警系统 |
第二章 地震实时定位方法原理 |
2.1 预警定位方法原理 |
2.2 三维空间搜索方法原理 |
第三章 三维复杂介质中走时表的计算 |
3.1 FMM方法原理 |
3.2 三维区域地壳模型 |
3.3 中国大陆若干区域三维走时表的计算 |
第四章 震例应用 |
4.1 2010年6月5日山西太原阳曲地震 |
4.2 2010年6月22日宁夏永宁地震 |
4.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
4.4 2010年4月4日山西大同地震 |
4.5 2010年5月25日四川成都市地震 |
第五章 未来中国测震台网预警能力初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与发表文章 |
(5)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1.2 选题依据及论文依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泥石流总体研究现状 |
1.2.2 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的研究现状 |
1.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4 泥石流防治趋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2.3 植被 |
2.4 物理地质现象 |
2.5 气象、水文 |
2.6 人为因素 |
第3章 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 |
3.1 泥石流沟谷特征 |
3.1.1 主沟段 |
3.1.2 1号支沟(东河) |
3.1.3 2号支沟(者波祖河) |
3.2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
3.2.1 汇水地形 |
3.2.2 泥石流物源 |
3.2.3 泥石流物源启动条件分析 |
3.3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
3.4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
3.4.1 沟口堆积扇颗粒成分特征 |
3.4.2 下坝址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
3.4.3 1 、2号支沟交接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
3.5 泥石流发育历史 |
第4章 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动力特性 |
4.1 泥石流流速 |
4.1.1 泥石流容重 |
4.1.2 水力半径R |
4.2 泥石流流量 |
4.2.1 计算公式 |
4.2.2 计算参数确定 |
4.2.3 计算结果 |
4.3 泥石流总量及输砂量计算 |
4.3.1 洪水总量计算 |
4.3.2 设计洪水过程线 |
4.3.3 泥石流总量和输砂量 |
4.4 泥石流发生频率 |
4.4.1 1号支沟 |
4.4.2 2号支沟 |
4.4.3 东河主沟 |
4.5 泥石流撞击力 |
4.5.1 泥石流块度分析 |
4.5.2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
第5章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工程区影响评价 |
5.1 东河水利枢纽总体布置概况 |
5.2 东河泥石流对下坝址工程部位影响评价 |
5.3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拦碴坝工程部位的影响评价 |
第6章 东河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 |
6.1 泥石流防治方法研究 |
6.1.1 泥石流防治原则 |
6.1.2 泥石流防治方法 |
6.1.2.1 生物防治方法 |
6.1.2.2 岩土工程防治方法 |
6.1.2.3 其他防治措施 |
6.2 东河泥石流综合治理研究 |
6.2.1 东河泥石流防治目标与原则 |
6.2.2 泥石流防治方案 |
6.2.3 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 |
6.2.3.1 拦碴坝设计 |
6.2.3.2 生物治理 |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重庆地区地震构造评价 |
2.1 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
2.2 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
2.3 小结 |
3 重庆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
3.1 前言 |
3.2 重庆地区地震背景 |
3.3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
3.4 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
3.5 历史地震对重庆地区的影响 |
3.6 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 |
3.7 小结 |
4 影响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
4.1 引言 |
4.2 武隆江口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研究[3] |
4.3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
4.4 小结 |
5 重庆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
5.1 引言 |
5.2 重庆地区地震统计区和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
5.3 重庆地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
5.4 小结 |
6 重庆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
6.1 研究意义和工作内容 |
6.2 基本统计参数和统计方法 |
6.3 重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
6.4 重庆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
6.5 小结 |
7 地震危险性综合概率计算 |
7.1 分析方法简述 |
7.2 地震危险性综合概率计算结果 |
7.3 场地水平加速度反应谱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认识 |
8.2 后续问题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Seismic Ground Motion Zoning Maps of the Pangxi Reg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交通廊道沿线多层地震危险性模型综合分析[D]. 王继有.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21
- [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J]. 钟珉,程永锋,代泽兵,房正刚.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2)
- [3]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 毛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4]三维复杂介质中实时定位方法的初步研究[D]. 韩雪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1(04)
- [5]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D]. 杜映锦.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6]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D]. 蔡辉腾. 重庆大学, 2006(01)
- [7]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J]. 雷建成,张耀国,周荣军,蒲晓虹,黄祖智. 中国地震,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