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陶制水管石磬

殷墟出土陶制水管石磬

一、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飞[1](2021)在《秦陵园及其兆域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何驽[2](2020)在《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晋南的陶寺文化,在距今4300年~4000年前,进入了邦国,成为中国文明核心在中原形成的起点。苏秉琦先生最早关注陶寺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关系,着眼于考古学文化因素与面貌的南北碰撞与融合,迸发出多元一体的文明火花,成为当时文化共识的"中国"(1)。1989年,高炜先生发表了《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陶寺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地位与作用,他当时在认为陶寺类型文化(当时称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夏文化的前提下,

辛宇[3](2020)在《殷墟房基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往的殷墟房基研究中,宫殿建筑受到了充分关注,研究成果丰硕,其他基址材料虽常见于考古简报与报告之中,却鲜少系统性考察。本文对殷墟遗址范围内现有房址材料进行了一次综合梳理,按照形制以及功能对房基展开分类,获得关于殷墟房基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基础。

侯欣[4](2020)在《先秦池苑遗存研究》文中指出池苑遗存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学术问题,池苑的空间范围、池苑的营建技术、池苑的功能属性、池苑制度、池苑的阶段特点等都是该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选题即主要以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为出发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先秦时段的池苑遗存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池苑的空间属性,通过二重证据法,微观聚落形态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以池苑水体作为核心向外拓展联系其它相关遗存,通过对相关遗存功能性的分析,探讨这些遗存与池苑水体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先秦池苑的功能性、先秦池苑的营建技术、先秦池苑制度、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之比较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述。首先,本文对先秦池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将先秦池苑定义为:王室在宫室核心区及离宫别馆围绕水源为活水的人造水池封闭或界定的滨水空间区域。其次,本文依照年代早晚的顺序,依次对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可能存在的普通蓄水池及池苑遗存、商代时期的池苑遗存、两周时期的池苑遗存进行了相关发掘成果的梳理并推测了各个池苑可能覆盖的大致范围,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池苑空间范围内的各处遗迹、遗物以及池苑自身的建造形制、联通水系,充分讨论了它们和池苑水体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先秦时期的池苑早期大致偏重于宗教祭祀功能,景观娱乐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晚期大致偏重于景观娱乐功能,宗教祭祀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而这种倾向性的转变则可能发生于两周更替时期。第三,本文利用现有的零散材料,初步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池苑制度,其方位制度在先秦时期并无定制,更多考虑节省人力物力的因地制宜原则;空间布局制度主要延续对称规整布局和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零散布局两大类型;水池的营建制度主要分为铺石与不铺石两大类,具体选择时更多考虑是否需要防止渗漏;水道的营建制度主要考虑了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池苑具体的功能需求来选择建造方式;临水建筑的营建制度主要和池苑的景观娱乐功能密切相关,小型非重要临水建筑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造形制更为复杂的多层台式建筑开始逐渐成为邻水建筑的主流;理水制度主要包括三大不同类型,分别是既引水于自然水域又排水于自然水域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无排水通道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一类。第四,本文具体论述了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将秦汉时期池苑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与先秦时期池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池苑的布局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继续沿用了先秦时期晚段较为流行的整体零散、区域集中的模块化布局方式;在池苑的建造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皇家池苑的人造水池基本保持了先秦时期小型水池铺石、大型水池不铺石的基本特点;水渠方面,在战国秦上林苑中就已出现的曲流石渠仍被继续沿用;临水建筑方面,高台式建筑仍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池苑的理水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主要沿袭了先秦阶段周原遗址池苑系统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理水方式;在池苑的功能性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更是集先秦时期各个阶段池苑的功能性特点于一身,既包含了商代早期池苑较为侧重的宗教祭祀功能,商代晚期池苑较为独特的的水上泊舟功能,西周时期池苑主要侧重的长距离、多方向供水调节功能,又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池苑主要的水景观览功能。先秦池苑已具备了后世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及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两大特点。第五,本文大致论述了古埃及池苑的相关情况,中国、古埃及两个区域的池苑空间大致诞生于同一时期,中国可能略早,两地池苑的水体形态、动物配置及具体功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念有关。

唐由海[5](2020)在《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营城思想的韧性活力、独特审美和哲学底色,丰富了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充溢着活跃思潮和丰富实践,是中国营城传统的开启之处,但现有城市选址研究成果集中在主要王朝时期,先秦时期研究鲜有成果报道且不成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的研究,从史学角度还原先秦城市选址营建历史,从文化和技术角度挖掘先秦城市选址的基础性价值、源头价值和多元化价值,以弥补对先秦营城传统的理解不足及其价值对“华夏化”贡献的认识不足,并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早期先民智慧。本文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2000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先秦华夏城市选址发展历程经历“多源”发育期、“多源”到“一体”期、“一体”到“多元”期三个阶段;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华夏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徐丽鹃[6](2019)在《中国古代文艺“尚声”传统起源的文化阐释——兼论“尚声”传统研究意义》文中指出近年声音/听觉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国内研究学界的热点。"声"是人类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和论述主题。殷商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时期,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声音传统,可把源头追溯到"殷人尚声"这一行为过程和心理体验。它是中国早期历史、伦理、政治和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物。"尚声"传统与三代礼乐文化及后世文学相互生成,逐步延展到音乐、诗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的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梳理、提炼并研究"尚声"传统这一既有现代意义又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话语理论,对中国文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辛宇[7](2019)在《安阳殷墟房屋建筑基址研究》文中认为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跨洹河南北两岸分布,是商王朝后期王都所在。逾九十年的殷墟考古工作在遗址区内发现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的房屋建筑基址是重要发现之一。除小屯宫殿区等个别地点的房屋建筑基址进行过较为充分的研究以外,整个殷墟范围内已发现的商代后期房屋建筑尚缺少综合性研究。本文将对殷墟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房屋基址标本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房屋基址的类型、布局与分期、建筑技术、建筑功能等问题分别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殷墟房屋建筑的认识。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回顾殷墟遗址房屋基址的发掘与研究情况,交代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方法。发掘所见房屋基址的梳理是本章的重点部分,按照发掘地点依次进行介绍。第二章,对本文统计到的房屋基址标本进行类型分析。所有标本可分为夯土台基式、平地起建式和地穴式三大类,每一类下又依据建筑形制的不同区分出型与式。第三章,讨论殷墟房屋建筑的年代并进行分期。统计各类型基址标年代及其分布地点,通过表格形式展现。殷墟房址分为洹北期与殷墟期,殷墟期内可分出前后两个阶段,即“两期三段”。第四章,殷墟房址建筑的布局与功能探讨。将房址相关信息导入殷都布局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房址分期布局图展现殷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建筑功能分析分为王室宗庙、朝寝,邑聚内房址,手工业相关建筑与墓上建筑四个部分。第五章,探讨殷墟房屋建造技术。从建筑学角度依次对房屋地基、墙体与屋顶的加工方法展开研究。提出建筑要素分析法,房屋不同部位(基础、墙体、屋顶)各类型之间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构成房屋,以此作为研究房址的方法。第六章,通过与中原地区早商及西周宫殿建筑进行对比研究,获得殷墟房屋建筑在先秦建筑史中的定位。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回顾及反思。

李东杰[8](2019)在《中国先秦时期石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先秦时期音乐文物的重要材料,石磬的研究一直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目前学者们对石磬的研究已蔚然成风,其讨论多侧重于石磬的类型学、工艺学和音律学等专题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仅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时段,缺乏全方位、成体系的讨论。本文将分五部分,对先秦石磬进行系统研究。一、绪论。石磬的内涵、研究简史与现状、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古器物学、考古学、音乐学、物理学等多个关学科均对石磬有所研究,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埋藏位置、出土环境、社会等级、男女性别及地域角度等方面对先秦石磬进行综合分析。二、类型学研究。依据实物资料,我们将石磬分为甲类折顶磬、乙类平顶磬、和丙类弧顶磬三类。折顶磬分五边形和三角形,平顶磬分长方形和梯形,弧顶磬分圆弧形、拱底形和动物形。三、分期分布。先秦石磬的发展可分为产生期、初步发展期、变革期、稳定期和繁荣期。分布区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不同阶段分布重心有所转移。四、功能意义。石磬的出土单位一般包括等级较高的墓葬和遗址,常与鼓、铃、铙、埙、钟等乐器伴随出土,其功能有乐舞伴奏、凝聚成员、礼仪祭祀、权力代表等。五、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

李晓阳,李贵昌,孟宪武[9](2018)在《风雨历程90年——纪念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文中指出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90周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90年的殷墟发掘史分成三个阶段予以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具体位置。它是中国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对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进一步确定了殷墟新的范围,城市布局更加清晰,殷墟遗址面积扩至近40平方公里(含洹北商城遗址)。

常怀颖[10](2018)在《殷墟随葬乐器补议》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墓葬规模、棺椁制度和器用制度来探讨丧葬礼仪,进而总结早期社会礼制规律,是较为成熟的考古研究方法。然而,在商周器用制度研究中,乐器使用制度、规律、地域性差异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总结,相较于以鼎制为代表的其他器用制度研究,明显较薄弱。文献中,对乐器的等级社会使用有严格规定,其规范化程度并不逊于

二、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论文提纲范文)

(3)殷墟房基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殷墟房基的发现
    (一)小屯宫殿区房基发现
    (二)其他房基的发现
        1. 洹北商城
        2.洹河北岸遗址
        3.洹河南岸遗址
二、殷墟房基分类探究
    (一)夯土台基式
    (二)平地起建式
    (三)地穴式
三、殷墟房基功能探究
    (一)王室宗庙、朝寝
    (二)邑聚内房址
    (三)手工业相关房址
        1.铸铜作坊相关房屋类型:
        2.制骨作坊相关房屋类型:
        3.玉石器磨制场所:
    (四)墓上建筑
四、 结语

(4)先秦池苑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先秦池苑概念辨析
        (一)文献所见先秦“池苑”论述
        (二)考古学界对先秦池苑定义的讨论
        (三)先秦池苑的定义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个案研究
        (二)比较研究及综合研究
        (三)研究评述
    四、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池苑遗存的考古发现
    一、先秦池苑溯源——仰韶、龙山至二里头时期的池苑遗存
        (一)仰韶、龙山时代的普通人造水池
        (二)龙山时代的池苑遗存
        (三)二里头时期的池苑遗存
        (四)先秦池苑的起源动因的初步分析
    二、商代时期池苑
        (一)偃师商城池苑遗存概况
        (二)郑州商城池苑遗存概况
        (三)安阳殷墟池苑遗存概况
    三、两周时期池苑
        (一)周原遗址池苑遗存概况
        (二)其他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型水池遗迹
        (三)东周王城池苑遗存概况
        (四)潜江楚章华台池苑遗存概况
        (五)易县燕下都池苑遗存概况
        (六)战国秦上林苑池苑遗存概况
第二章 先秦池苑的功能性研究
    一、景观娱乐功能
        (一)池苑大水池及水渠的建造形制对景观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池苑滨水空间可能具备水景观览功能的建筑遗存
        (三)池苑滨水空间反映休闲娱乐功能的相关遗物
    二、水利功能
        (一)大水池及相连水渠中的汲水器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二)自然水源及水井对池苑水利功能的影响
        (三)宫室核心区凌阴遗址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四)水系连通范围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三、宗教祭祀功能
        (一)池苑滨水空间祭祀遗存的分布
        (二)池苑滨水空间祭祀遗存性质的认定
        (三)池苑对祭祀遗存分布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池苑制度研究
    一、方位制度
    二、空间规划制度
    三、营建制度
        (一)水池的营建制度
        (二)水道的营建制度
        (三)临水建筑的营建制度
        (四)理水制度
第四章 先秦池苑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池苑的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一)秦咸阳城一带池苑
        (二)西汉长安城一带池苑
        (三)秦汉南越国池苑
        (四)秦汉池苑特点概述
    二、先秦池苑对秦汉池苑的影响
    三、先秦池苑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
第五章 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的比较研究
    一、古埃及私家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二、古埃及宫廷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三、古埃及神庙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四、古埃及池苑区域特点概述
    五、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区域特点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空心化
        1.1.2 中国历史城市的可资借鉴
        1.1.3 华夏城市选址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华夏”——先秦时期总体时代特征
        1.2.2 研究对象
        1.2.3 时空跨度
    1.3 相关研究情况
        1.3.1 史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2 环境适应性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3 类型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核心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先夏的城邑选址
    2.1 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2.1.1 栽培农业的出现
        2.1.2 农业经济形成与聚落城邑化
        2.1.3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时代的聚落
    2.2 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2.2.1 长江上游地区
        2.2.2 长江中游地区
        2.2.3 长江下游地区
    2.3 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3.1 岱海地区
        2.3.2 大青山南麓
        2.3.3 陕东地区
    2.4 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2.4.1 中原地区
        2.4.2 海岱地区
    2.5 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2.5.1 长江流域选址小结
        2.5.2 河套地区城址小结
        2.5.3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小结
    2.6 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2.6.1 多元化特征
        2.6.2 一体化趋势
        2.6.3 礼制萌芽
        2.6.4 防洪思想
第三章 夏、商的城市选址
    3.1 夏的都邑选址
        3.1.1 夏的社会文化
        3.1.2 新砦城址
        3.1.3 二里头城址
        3.1.4 夏都邑选址特点
    3.2 商的城市选址
        3.2.1 商的政治经济
        3.2.2 偃师商城
        3.2.3 郑州商城
        3.2.4 安阳殷墟
        3.2.5 商都邑选址特点
        3.2.6 地方城邑选址
第四章 西周的城市选址
    4.1 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4.1.1 宗教思想
        4.1.2 宗法制度
        4.1.3 分封制度
        4.1.4 都邑制度
    4.2 早周都城选址
        4.2.1 豳
        4.2.2 周原
    4.3 周都城选址
        4.3.1 丰镐
        4.3.2 洛邑成周
    4.4 诸侯国城市选址
        4.4.1 燕国都城琉璃河
        4.4.2 齐国陈庄西周城址
第五章 东周的城市选址
    5.1 东周的政治经济
        5.1.1 生产技术
        5.1.2 意识形态
        5.1.3 政治形态
        5.1.4 城邑建设
    5.2 东周城址的违制
        5.2.1 擅自建城
        5.2.2 扩大规模
        5.2.3 改变形态
    5.3 诸侯国国都选址
        5.3.1 楚都纪南
        5.3.2 鲁都曲阜
        5.3.3 齐都临淄
        5.3.4 赵都邯郸
        5.3.5 新郑郑韩故城
        5.3.6 燕下都
        5.3.7 灵岩古城
    5.4 地方城市选址
        5.4.1 晋国晋阳城
        5.4.2 秦国成都城
    5.5 秦咸阳选址
        5.5.1 宏观与微观选址
        5.5.2 基本格局
    5.6 小结
        5.6.1 从多源到一体
        5.6.2 从一体到多元
第六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体系
    6.1 先秦的科学技术
        6.1.1 “数术”
        6.1.2 先秦的科学技术
    6.2 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6.3 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6.3.1 相土九州
        6.3.2 度地量民
    6.4 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6.4.1 “防水”与“得水”
        6.4.2 城址位置与形态
        6.4.3 城墙修筑技术
    6.5 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6.5.1 水土保持
        6.5.2 沟洫及水利建设
        6.5.3 流域治理与城市兴起
        6.5.4 典型的流域治理
    6.6 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6.6.1 天文观测
        6.6.2 授时而为
        6.6.3 应时建城
    6.7 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6.7.1 政治天文学
        6.7.2 分野说
        6.7.3 北极(帝星)与三垣
        6.7.4 北斗崇拜
        6.7.5 象天设邑
    6.8 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第七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
    7.1 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7.1.1 思想与权力的分离
        7.1.2 士与流派的形成
        7.1.3 反思、抽象和论证的出现
    7.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7.2.1 辩证的阴阳论
        7.2.2 唯物的气论
        7.2.3 运动的五行说
    7.3 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7.3.1 比德山水
        7.3.2 天地大美
    7.4 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7.4.1 儒家的君子有为
        7.4.2 道家的圣人无为
        7.4.3 墨家的兼爱节用
        7.4.4 法家的人与天调
    7.5 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7.5.1 “美”“善”的互补
        7.5.2 “主动”中的“被动”
结语
    1.研究贡献
        1.1. 厘清了先秦城市选址的发展脉络
        1.2. 提炼了先秦城市选址形成的“实用理性”技术体系
        1.3. 提出先秦哲学思想在城市选址方面具有“儒道互补”特征
    2.华夏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城市安全
        2.2 遵循发展规律
        2.3 合理城市定位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中国古代文艺“尚声”传统起源的文化阐释——兼论“尚声”传统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之语源学探义及其与“风”的关联
二、中国古代文艺“尚声”传统的发生
    1.“殷人尊神”的文化思想
    2.祭祀仪式中“殷人尚声”意识的表现形态
三、中国古代文艺“尚声”传统的政治转向
    1.“尊礼尚施”制度下“尚声”传统的继承
    2.政治转向下“尚声”传统的演变
四、余论

(7)安阳殷墟房屋建筑基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说明
        1.1.1 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
        1.1.2 文化分期体系
    1.2 殷墟发掘所见房屋基址
    1.3 殷墟房屋建筑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殷墟房屋基址类型分析
    2.1 夯土台基式
    2.2 平地起建式
    2.3 地穴式
    2.4 殷墟房屋基址类型总结
第3章 殷墟房屋建筑年代与分期
    3.1 房屋基址年代分析
    3.2 殷墟房屋基址分期
第4章 殷墟房屋建筑布局与功能
    4.1 殷墟房屋建筑布局
        4.1.1 以路网、水网系统考察殷都布局的探索
        4.1.2 洹北期房屋基址分布
        4.1.3 殷墟期前段房屋基址分布
        4.1.4 殷墟期后段房屋基址分布
    4.2 殷墟房屋建筑功能分析
        4.2.1 王室宗庙、朝寝
        4.2.2 邑聚内房址
        4.2.3 手工业相关建筑
        4.2.4 墓上建筑
第5章 殷墟房屋的建造技术
    5.1 房屋地基的处理方法
        5.1.1 夯土台基式房屋的基础
        5.1.2 平地起建式房屋的基础
        5.1.3 地穴式房屋的基础
    5.2 墙体的筑造技术
    5.3 屋顶的营造样式
        5.3.1 屋顶样式
        5.3.2 屋顶筑法
    5.4 基址建筑要素分析
第6章 与中原地区早商、西周都城建筑的对比
    6.1 早商都城宫殿建筑
    6.2 西周都城宫殿建筑
    6.3 有关殷墟房屋建筑的认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先秦时期石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简史与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
第二章 型式划分与演变
    一、甲类折顶磬
    二、乙类平顶磬
    三、丙类弧顶磬
第三章 分期与分布
    一、分期断代
    二、空间分布
第四章 功能与时代意义
    一、功能演变
    二、相关问题讨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殷墟随葬乐器补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鼓
二、埙
三、磬
四、殷墟随葬乐器配组方式与器主

四、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论文参考文献)

  • [1]秦陵园及其兆域的初步研究[D]. 李振飞. 西北大学, 2021
  • [2]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J]. 何驽. 南方文物, 2020(03)
  • [3]殷墟房基分类研究[J]. 辛宇. 殷都学刊, 2020(02)
  • [4]先秦池苑遗存研究[D]. 侯欣. 河南大学, 2020(02)
  •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 唐由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6]中国古代文艺“尚声”传统起源的文化阐释——兼论“尚声”传统研究意义[J]. 徐丽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9(04)
  • [7]安阳殷墟房屋建筑基址研究[D]. 辛宇. 湖南大学, 2019(06)
  • [8]中国先秦时期石磬研究[D]. 李东杰. 吉林大学, 2019(10)
  • [9]风雨历程90年——纪念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J]. 李晓阳,李贵昌,孟宪武. 殷都学刊, 2018(04)
  • [10]殷墟随葬乐器补议[J]. 常怀颖. 音乐研究, 2018(05)

标签:;  ;  ;  ;  ;  

殷墟出土陶制水管石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