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第一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周颖怡,黄怡辛,赖永洪[1](2021)在《公立医院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把握的四个导向》文中提出医院"十四五"规划是有关医院全局发展的、整体性的、长期的战略计划,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阐述了公立医院编制"十四五"规划需有更高的站位,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标垂直领域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员工和患者的需要,制定医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同时,文章提出要明确目标、问题、需求和战略四个导向,探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增长动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张成[2](2021)在《人纤溶酶原及黄腐酚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针对有害刺激进行首次快速反应。免疫细胞通过激活非特异性种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来应对这些威胁。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PAMPs和DAMPs触发下游炎症反应,以消除微生物感染并修复受损的组织。单核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炎症或免疫耐受的关键指导者,这群免疫细胞存在于人体的多个部位,说明了它们在调控免疫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功能性,在与急性或慢性炎症相关的病理状况下,单核细胞迁移到受影响的组织中并分化为组织巨噬细胞。因此,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宿主防御系统抵抗病原体的关键细胞成分,并且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均具有重要功能。炎症和组织损伤能够使止血与出血平衡转变为血栓形成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状态,为机体抵御病原体建立了物理屏障,但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凝血状态,反而会导致消耗性凝血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酶原是有七个结构域的蛋白,它拥有十几种细胞表面受体,它可以作为配体与其他细胞结合以调节细胞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免疫和炎症过程。与其激活为纤溶酶发挥致炎特性相反,纤溶酶原本身还表现出多种抗炎和免疫抑制反应。Siglec是一类可以识别唾液酸结构的凝集素,通过对不同种类唾液酸配体的识别,Siglec可以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Siglec-7能够特异性识别α-(2,8)双唾液酸结构,因其胞质内含有ITIM基序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Siglec-7具有高度物种特异性,只有人及少数灵长类动物才具有,其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上。NLRP3炎性小体是一种介导炎症介质激活的胞质信号复合物,也是细胞应激的关键整合点,可以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如病毒RNA、溶酶体损伤、细胞外ATP、糖酵解、活性氧、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改变。NLRP3的强大炎症潜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有吸引力的药物靶标。啤酒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症、轻度疼痛和消化不良。啤酒花的这些传统医学价值归因于其提取的多种烯丙基化黄酮类化合物,而黄腐酚是啤酒花中最丰富的烯丙基化黄酮,其含量可高达干重的1%。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Xn毒副作用小且具有广泛的药理学特性,包括抗癌、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和抗真菌活性等。各种内外源刺激导致的炎症激活能感知组织损伤并引起慢性炎症,而许多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正是受组织中炎症因子积累引起的。因此,在某些生理环境下,抵抗炎症带来的机体损伤,恢复组织稳态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项挑战,寻找新的靶标消除这些炎性状态仍然是必要的。作为主要的天然免疫细胞亚群,巨噬细胞是重要的炎症元凶之一,因此调控巨噬细胞及其分泌产物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我们在本论文的两个部分里,分别探讨了人自身分泌的蛋白(纤溶酶原)和植物天然提取物(黄腐酚)负向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和机制。第一部分,我们首次发现了纤溶酶原可以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膜受体Siglec-7,并且纤溶酶原可以通过不依赖于激活纤溶酶的方式介导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这种生物学意义超出了其作为纤溶系统发挥促进血栓溶解的范畴,对于利用纤溶酶原发挥治疗潜力有一定作用。第二部分,我们研究发现黄腐酚可以通过阻止焦亡小体形成以及抑制线粒体转运的方式抑制了 NLRP3炎性小体的组装和活化,我们的结果证明了 NLRP3炎性小体是黄腐酚抑制炎症反应的重要通路。第一部分:人纤溶酶原通过Siglec-7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通过分子互作实验明确人Plg和Siglec-7间相互作用的结构位点;2.通过体外使用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研究Plg通过Siglec-7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方法:1.SPR技术分析蛋白之间的平衡解离常数。2.分子对接技术分析Siglec-7和Plg结合位点。3.构建过表达质粒和突变体用于制备MST样品。4.MST技术分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5.发色底物法测定人Plg催化为纤溶酶的速率。6.病毒感染U-937细胞用于敲低Siglec-7的表达水平。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U-937或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经PMA诱导成巨噬细胞后常规培养,经LPS和Nigericin引发炎症反应。8.qPCR技术分析巨噬细胞Siglec-7、IL-6、β-actin的mRNA的表达水平。9.Elisa技术分析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和IL-1β的浓度。10.Plg处理巨噬细胞后用LPS和Nigericin进行刺激,免疫沉淀巨噬细胞中Siglec-7结合的SHP-1的表达水平。11.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巨噬细胞蛋白裂解物中Flag、Siglec-7、SHP-1和β-act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SPR结果证实人Plg蛋白和Siglec-7蛋白具有强结合。2.分子对接分析人Plg与Siglec-7具体的结合位点。Siglec-7上的结合位点全部位于胞外段,大部分在V-set结构域中;Plg上的结合位点大部分在kringle3结构域中。3.MST结果证实了人Plg蛋白和Siglec-7蛋白具有强结合;MST结果验证了分子对接的结构位点,分别位于Plg的kringle3结构域和Siglec-7的V-set结构域;MST结果发现Siglec-7结合人Plg不依赖于Plg的α-(2,8)双唾液酸修饰。4.通过构建293T细胞上过表达Siglec-7体系,构建U-937细胞上敲低Siglec-7体系,以及使用Siglec-7与Plg纯品,均证明Siglec-7与Plg的结合不影响Plg的激活速率。5.Plg通过Siglec-7抑制了 LPS和Nigericin刺激巨噬细胞引起的IL-6和IL-1β分泌。6.Plg与Siglec-7结合通过募集SHP-1发挥抑制活性。结论:1.人Plg以不依赖α-(2,8)双唾液酸结构的方式特异性结合Siglec-7;2.Siglec-7通过V-set结构域与Plg上的kringle3结构域结合;3.Siglec-7不能抑制或促进Plg激活为纤溶酶;4.Plg通过介导巨噬细胞上膜受体Siglec-7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5.Plg通过激活Siglec-7胞内的ITIM基序,募集SHP-1发挥抑制活性。第二部分:黄腐酚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分别通过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和人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模型,1.明确Xn对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2.研究Xn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机制。研究方法:1.活化NLRP3炎性小体: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或人THP-1细胞系诱导成巨噬细胞后常规培养,经LPS和刺激剂(Nigericin、MSU、Alum、R837)诱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2.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巨噬细胞蛋白裂解物中pro-IL-1β、pro-caspase-1、ASC二聚体、ASC单体和β-actin等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中p20蛋白表达水平。3.Elisa分析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18和TNF-α的含量。4.免疫荧光分析细胞荧光蛋白表达等:4.1 MitoSOX标记线粒体活性氧,测定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的水平;4.2 Mitotracker Deep Red标记BMD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4.3 TOM20标记线粒体,α-tubulin标记细胞微管,测定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形态;4.4 ASC免疫荧光抗体标记ASC蛋白,测定ASC二聚体的表达情况。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Xn对NLRP3活化引起的细胞焦亡影响。6.NAD/NADH定量测定细胞内NAD+水平,分析实验不同组细胞NAD+水平的相对浓度。结果:1.运用小鼠BMDMs实验模型,在LPS启动NLRP3炎性小体第一信号之前用Xn处理细胞。免疫印迹结果显示,Xn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ro-IL-1β的表达、caspase-1的活化和IL-1β的分泌;ELISA结果显示,Xn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1β、IL-18、TNF-α的分泌。2.运用小鼠BMDMs实验模型,在LPS启动NLRP3炎性小体第一信号之后用Xn处理细胞,最后用Nigericin活化炎性小体。免疫印迹结果显示,Xn依赖性地抑制caspase-1的活化和IL-1β的分泌;ELISA结果显示,Xn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1β、IL-18分泌,而对TNF-α的分泌无影响。3.运用不同类型的刺激剂活化小鼠BMDMs的NLRP3炎性小体,免疫印迹和Elisa结果分别显示,Xn下调了caspase-1的活化和IL-1β的分泌;运用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实验模型,Elisa结果显示,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实验结果一致,Xn同样可以抑制人来源的巨噬细胞IL-1β的分泌。4.Xn在抑制Nigericin或MSU诱导的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过程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Xn可减少mtROS的生成,但降低了线粒体的膜电位;NAD/NADH定量结果同样发现Xn不能逆转线粒体的损伤。5.在Nigericin诱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BMDMs模型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Xn阻止了 Nigericin诱导的线粒体到核周区域的转运,而且这种微管驱动的线粒体空间定位的阻滞过程并不依赖微管的乙酰化。6.免疫印迹显示Xn减少了 NLRP3炎性小体组装过程中ASC二聚体的形成,免疫荧光结果同样发现ASC斑点明显减少。结论:1.Xn可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启动与组装活化过程;2.Xn通过阻滞受损线粒体的空间定位、减少ASC二聚体的形成等机制,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
陈頔[3](2020)在《异构移动物联网的融合与安全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演化,第五代移动网络(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已经正式商用。这为物联网带来了广覆盖、大连接和低时延的网络接入服务,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移动物联网数据呈现出海量性、异构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消息服务系统需要支持大规模消息的接入和管理,提供高效可靠的信令控制能力和调度能力。此外,物联网边缘设备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异构移动物联网系统间的融合通信变得越来越困难,信息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缺少动态学习和更新能力,模型训练代价较大,无法有效检测异构的和未知的异常,存在冷启动的问题。针对移动物联网的异构融合组网、异构消息服务、异构数据特征融合和识别、异构网络安全防护及其升级等融合和安全通信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受生物器官移植免疫技术的启发,提出利用免疫耐受诱导抗排斥反应的机制,解决异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融合问题。以移植免疫为技术机理,构建基于免疫耐受机制的5G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融合架构。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识别供体协议类型,并对供体信令进行基于“异或”操作的解码,以及基于基因位域的再次编码。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有效识别供体信令,提高异构信令的亲和力和编解码效率,实现免疫耐受机制和算法的互补。为提高移动通信网络中消息的调度和分发能力,提出将人工免疫理论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消息服务。利用模拟免疫应答机制,提出基于半分布式免疫动态自适应网络架构,构建检测器动态学习机制和免疫记忆机制。提出免疫消息分发系统的概念,利用克隆选择算法对消息头进行分类克隆,结合肯定选择算法,对消息体进行高频变异。在保证抗体多样性的前提下,解决哈希映射算法的空间消耗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消息识别能力和消息分发能力得到提升。针对物联网安全防护设备的计算资源有限的问题,以及升级更新的困难,以5G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oT,NB-IoT)为技术应用背景,提出一种基于免疫动态自适应机制的窄带物联网IDS架构,解决窄带物联网各网元异常特征库协同更新问题。设计基于免疫的增量数据提取方法,进而提出基于增量数据的模型权重更新训练方法。为降低边缘设备计算资源,构建基于简单结构的多层感知器,长短时记忆和卷积神经网络的IDS模型,并验证其静态检测效率。在多个场景中评估不同模型的增量学习性能,讨论不同模型在窄带物联网的适配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以满足窄带物联网小数据包和大接入量的需求,训练指标变化更加平稳。弥补静态模型无法自适应更新的局限性,降低数据完整性被破坏的风险,缩短模型更新周期,节省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面对异构移动物联网入侵检测面临的数据识别和融合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词嵌入深度迁移学习的IDS。利用一种简单的域对齐方式,以保持源域张量和目标域张量的一致性,完成样本迁移。利用异构网络间的特征相关性,使用词嵌入将物理网络的数理逻辑特征映射为特征空间向量,完成特征迁移。利用不同的深度学习算法,完成模型迁移。并在多个异构数据集和多个场景中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完成异构物联网IDS邻域数据的特征提取,节省异构物联网IDS模型的数据预处理时间和训练时间,解决异构物联网IDS的冷启动问题。
薛雨蒙[4](2020)在《意识形态符号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符号是随着社会不断复杂化而逐步所形成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号进入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必然的趋势。当符号化进入意识形态后,符号自身的代表性和可展现性更加方便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人类思想社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符号的运用不仅使意识形态更好发挥了其重要的功能,实现了大众群体意识的汇集及传播,并且意识形态本身也在符号的支撑下进行了不断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和教化的过程。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所以意识形态符号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符号化现象,意识形态符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可计划性、可传递性及可评价性。但是,意识形态符号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过度的符号化现象不仅隔断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了教育主客体的话语屈从,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外在挑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成效的落实。因此,要全面探析意识形态符号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构建破解困境的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主要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意识形态符号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此部主要对意识形态、符号、意识形态符号化等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分析。同时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且简要论述了意识形态符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符号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主要从符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脱离社会生活的现实困境、挤占话语权的内在困境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的外在困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符号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破解策略。此部分主要从“符号化”向“生活化”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回归教育主客体以及探寻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环境三个方面建构困境的破解策略。
董鹏[5](2020)在《基于自供电纳米发电机的运动跟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纳米发电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运动传感器、可穿戴电子设备及人机交互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受限于外部电源和体积,传统运动传感器不具备现代智能化传感器的可穿戴和柔性等特点。基于静电纺丝技术PVDF膜的纳米发电机具有自供电优势并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成为智能化运动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从纳米发电机的理论研究和制备方法入手,研究了柔性纳米发电机作为运动传感器的可行性和在人体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跟踪实际应用,提出了能够进行人体运动能量收集和监测的矩阵式运动传感器,并探索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本论文所展开的主要工作如下:分析了聚偏二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膜的基本形貌,研究了纳米发电机的压电效应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柔性纳米发电机压电和热电信号特性分析,基于该柔性纳米发电机制备了独立的运动传感器单元,对制备的运动传感器单元进行不同酸碱度和湿度测试,证明了器件的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构建了基于二维平面系统的触觉运动传感器,研究了其作为运动传感的自供电和运动跟踪能力。探索了基于PVDF薄膜的柔性纳米发电机应用于为微型运动传感器设备供能及目标物体运动状态监测领域的潜力。设计并制作了基于PVDF薄膜的矩阵式运动传感器,开展了传感器独立单元的同步性测试,相较与传统传感器复位时间更短,只需要0.1s左右。通过将外部机械刺激映射为电输出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动态响应。对矩阵式运动传感器进行了不同状态下的输出性能测试,分析了电流倍增特性、有效面积对输出的影响、运动传感器单元的机械耐久性。展示了基于PVDF薄膜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在人体运动跟踪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前景。讨论了基于柔性纳米发电机的实际应用。在人体运动能量采集的应用中,研究了利用人体运动能量为电容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与时间的关系。在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的应用中,讨论了柔性纳米发电机作为可穿戴设备实现角度传感的可行性,并通过电子皮肤的设计和人机交互测试,展示了柔性纳米发电机运动状态监测和人体健康监护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李璐[6](2020)在《活性氧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新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简称新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原虫,其能够引起中间宿主牛、羊等动物生殖障碍等疾病和终末宿主犬及犬科动物神经系统紊乱等疾病。新孢子虫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每年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为止,市面上没有预防和治疗新孢子虫病的商品化疫苗和特效药,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宿主与新孢子虫感染之间的免疫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宿主与新孢子虫感染之间的先天免疫机制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先天免疫系统通过宿主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入侵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随后介导机体发生先天免疫防御反应,如通过炎性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过程对入侵的病原快速识别和清除。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新孢子虫感染腹腔巨噬细胞显着上调NOD样受体中NLRP3基因,并激活NLRP3炎症小体来发挥抗新孢子虫的作用。NLRP3炎症小体激活能够分泌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并介导其释放到细胞外以发挥下游的免疫效应,但新孢子虫感染是如何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并不清楚。新孢子虫感染犬中性粒细胞能够诱导活性氧(ROS)依赖的胞外陷阱产生,因此我们猜想新孢子虫、ROS和NLRP3炎症小体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本研究探讨了新孢子虫感染对腹腔巨噬细胞ROS释放的影响,并通过干预ROS来研究其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虫体增殖的影响,以阐明新孢子虫感染诱导的ROS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虫体增殖的调控,从而以ROS介导NLRP3通路为靶标,寻找一种新型的抗新孢子虫感染的潜在药物,为新孢子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新孢子虫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中ROS升高:分离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及纯化新孢子虫建立感染模型,然后检测胞内ROS水平。通过ROS抑制剂NAC预处理和不同数量的新孢子虫感染,经荧光染料DCFH-DA标记细胞内ROS。结果发现新孢子虫感染腹腔巨噬细胞后显着上调胞内ROS的释放,并与虫体感染数量呈正相关。ROS调控NLRP3炎症小体和巨噬细胞中新孢子虫增殖:首先经ROS抑制剂NAC预处理感染新孢子虫的巨噬细胞,通过检测IL-1β释放、NLRP3表达、细胞死亡释放的LDH和胞内荷虫量评估ROS对NLRP3炎症小体和胞内虫体增殖的影响。然后检测ROS诱导剂Pyrogallol(PG)和Piperlongumine(PL)对细胞中ROS释放和IL-1β分泌的调控,从中找到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ROS诱导剂PG。随后,进一步研究ROS诱导剂PG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对胞内虫体的调控。结果发现ROS抑制剂NAC降低LDH,IL-1β和NLRP3的产生,但增加细胞内荷虫量;通过ROS抑制剂NAC可得知新孢子虫诱导ROS调控NLRP3炎症小体和胞内虫体的增殖。在新孢子虫感染腹腔巨噬细胞中,ROS诱导剂PL随浓度升高反而抑制细胞ROS产生和IL-1β分泌。但是ROS诱导剂PG能够随剂量促进ROS和IL-1β的释放,并发现30μM PG对IL-1β、caspase-1、NLRP3表达和LDH的释放的促进最显着,同时细胞荷虫量显着降低,由此得到PG诱导ROS产生来调控腹腔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抑制胞内新孢子虫增殖。NLRP3调控ROS介导的炎症小体及虫体增殖:通过ROS抑制剂NAC、ROS诱导剂PG和NADPH Oxidase抑制剂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分别处理WT和Nlrp3-/-巨噬细胞,检测其对WT和Nlrp3-/-细胞中ROS、IL-1β以及LDH的调控,再检测ROS抑制剂NAC、ROS诱导剂PG对WT和Nlrp3-/-细胞内荷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WT细胞中,相比于新孢子虫感染组,抑制剂组NAC和DPI处理均降低ROS、IL-1β和LDH的释放,但诱导剂PG处理促进ROS、IL-1β和LDH的释放。而在Nlrp3-/-细胞中,DPI、NAC和PG在调控ROS释放的趋势同WT细胞时,却均未影响IL-1β分泌,表明新孢子虫可通过诱导NADPH依赖性ROS激活NLRP3炎症小体。在WT细胞中,NAC增加胞内荷虫量,PG降低胞内荷虫量;而在Nlrp3-/-细胞中,NAC处理也未改变胞内荷虫量,PG处理轻微降低胞内荷虫量,但仍显着高于PG处理的WT型组。因此表明NLRP3参与调控ROS介导的炎症小体和胞内虫体增殖,并且PG通过诱导ROS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来发挥较好的抗新孢子虫作用。ROS诱导剂PG介导NLRP3炎症小体在宿主体内抗新孢子虫作用:建立新孢子虫感染WT和Nlrp3-/-小鼠模型,感染两天后向小鼠腹腔注射PG,对血清中IL-18和腹腔灌洗液细胞中荷虫量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PG治疗新孢子虫感染的效果,将PG作用于WT小鼠,对小鼠体重、存活率、组织荷虫量及病理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WT组中,PG显着上调血清中IL-18和降低腹腔灌洗液细胞中荷虫量;而在Nlrp3-/-组中,与仅感染组相比,PG处理未导致IL-18升高,腹腔灌洗细胞中荷虫量仅轻微降低,但仍显着高于PG处理的WT组。在进一步的动物试验中发现PG可显着降低新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体重丢失,提高小鼠生存率,减少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中的荷虫量和病理损伤。以上结果表明PG诱导宿主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来发挥抗新孢子虫作用,ROS-NLRP3通路能够成为寻找治疗新孢子虫病的药物靶标。综上所述,新孢子虫诱导的ROS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控制寄生虫中起重要作用,并且ROS诱导剂PG介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来控制宿主内外新孢子虫感染,ROS-NLRP3通路能够成为寻找治疗新孢子虫病的潜在药物靶标。
刁华[7](2020)在《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庆市某区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关系及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17年12月抽取了重庆市某区2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以抽取学校4-9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共调查1244名留守儿童,利用自编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及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2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干预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分析中纳入小学3-4年级、初中7年级为分析对象;在心理弹性干预效果分析中纳入小学4年级、初中7年级为分析对象。干预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同伴教育活动进行督导记录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实施一次随访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信息。结果基线调查: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青春期知信行关系: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发现,青春期知信行水平与留守儿童目标关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总心理弹性均存在明显相关(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0.164、0.336、0.242、0.256、0.3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对留守儿童目标专注(B=0.104,SE=0.012,P<0.001)、情绪控制(B=0.065,SE=0.013,P<0.001)、积极认知(B=0.091,SE=0.010,P<0.001)、家庭支持(B=0.053,SE=0.011,P<0.001)、人际协助(B=0.091,SE=0.014,P<0.001)及总心理弹性(B=0.403,SE=0.036,P<0.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干预研究:1.同伴教育培训前后效果:经过同伴教育培训后,同伴教育者青春期知识和态度正确率均明显提高(P值均<0.001),有能力在相应的干预班级开展同伴教育活动。2.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情况:每个干预班级平均开展活动14.81次,最少10次,最多29次;每个班级平均完成海报4.38幅,最少2幅,最多8幅。3.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干预半年后,干预组及对照组留守儿童知识、态度及知信行总分均得到明显提升(P值均<0.001),但行为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72)。干预1年及1.5年后,干预组及对照组留守儿童知识、态度、行为及知信行总分均得到明显提升(P值均<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知识、态度及知信行总分的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但行为增长值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357)。4.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干预效果:干预半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总的心理弹性都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得分明显上升(P<0.05),目标专注及家庭支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的心理弹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及总的心理弹性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及家庭支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情绪控制得分明显升高(P=0.010),其他各维度及总的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人际协助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明显提升(P<0.05),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各维度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留守儿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但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得分增长值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具有一定改善效果,关注青春期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
张晓琳[8](2020)在《整合IL-12受体胞内段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临床治疗癌症的常用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疗法,但这三种方法对于治疗晚期癌症仍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鉴于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在血液瘤治疗上获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实体瘤治疗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CAR-T细胞在治疗实体瘤过程中的疗效受到限制,因此大量研究致力于对CAR各个结构进行优化,以有效提高CAR-T细胞的抗肿瘤功效。T细胞的活化需要多种信号的参与,包括抗原激活信号(第一信号)、共刺激分子信号(第二信号)及细胞因子信号(第三信号),但是目前临床使用的CAR-T胞内结构中普遍缺乏细胞因子提供的第三信号,同时在肿瘤微环境中大多为TGF-β、IL-10等抑制信号,因此CAR结构的优化方向之一逐渐集中于为CAR-T细胞提供额外的激活性细胞因子信号。IL-12作为一种Th1型细胞因子,是T细胞活化、分化过程中经典的激活性第三信号,被认为是机体抵抗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效应分子,已逐步尝试应用于CAR-T细胞治疗。目前已经构建能在局部释放IL-12的CAR-T细胞,然而由于IL-12分泌水平无法控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此类CAR-T细胞具有潜在的毒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CAR结构以增强安全性。由于IL-12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IL-12R介导,且IL-12Rβ1亚基和IL-12Rβ2亚基均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使细胞因子分泌导致的毒性与其介导的抗肿瘤作用分离,同时提供激活性第三信号以克服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本课题尝试在现有2代CAR结构基础上整合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使CAR仅在抗原特异性激活的同时触发包括TCR(通过CD3ζ结构域),共刺激(通过4-1BB结构域)和细胞因子(通过IL-12R结构域)在内的三个协同刺激信号,旨在确定仅在抗原参与时才传导的IL-12信号是否可以增强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期在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能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同时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为体现细胞因子信号对于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有效性,我们以免疫抑制性较强的前列腺癌为目标,选择目前临床上最广泛采用的含有共刺激信号4-1BB的CAR-T载体作为主体框架,分别构建了靶向前列腺癌抗原PSMA和靶向CD19的含有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的新型PSMA-CAR-T和CD19-CAR-T细胞,并对其表型和功能进行系统的体外评价。本课题的研究表明:经抗原刺激后,与仅含有共刺激信号4-1BB结构域的CAR-T细胞相比,整合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能在不影响CAR-T细胞增殖的情况下,提高T细胞的活化水平,促进STAT4蛋白磷酸化及CD69、CD25蛋白的表达水平,为CAR-T细胞传递IL-12激活信号;同时鉴于IL-12对T细胞分化产生的影响,本课题还检测了整合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对T细胞分化为不同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整合IL-12R胞内段尤其是IL12Rβ2胞内段能显着提高CD45RO+记忆性T细胞的比例,但对CD4+/CD8+T细胞的比例及CAR-T细胞耗竭无明显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本课题评估了整合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对CAR-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整合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能显着促进CAR-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促使CAR-T细胞更快地发挥抗肿瘤功效,同时在抗原多次刺激下,IL-12激活信号的持续活化能使含有IL12Rβ1或IL12Rβ2胞内段的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优势,尤其是整合IL-12Rβ2胞内段的CAR-T细胞无论在细胞因子的释放程度还是抗肿瘤作用中相对于整合IL-12Rβ1胞内段都有更优异的表现。综上所述,本课题验证了通过整合细胞因子受体胞内段能以抗原依赖的方式为CAR-T细胞传递IL-12激活信号,首次证明了整合IL-12R胞内段尤其是IL-12Rβ2胞内段能有效提高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能力,为利用细胞因子受体胞内段进行CAR结构优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体外实验证明,对进一步利用细胞因子激活信号解决CAR-T细胞在实体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陈一方[9](2020)在《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炎症性肠病(Ulcerative colitis,UC)两种疾病形式,此病在欧美国家多发,截至2015年,美国IBD患者数量已超过100万,欧洲超过250万,欧美等发达国家IBD发病率高达0.5%。近十年发现,亚洲、中东及南美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IBD发病率也持续增加。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病率及人口总量急剧增长,预测至2025年,IBD患者总量将与西方国家人口总量相持平,IBD将成为新的全球性负担。IBD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易感基因突变、环境的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应答异常等有关,致病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多样性加剧了 IBD的治疗难度,其中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应答异常,被认为是引起IBD发病的主要因素,也是靶向治疗IBD的主要目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通过自身耐受性及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不同,调控CD4+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s,Th)或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使免疫系统发挥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作用,进而参与包括IB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CD4+T细胞主要由Th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亚群组成,IBD患者结肠组织往往伴随大量CD4+T细胞的浸润,最初认为Th1/Th2细胞分化失衡是介导IBD发病的主要机制,Th1细胞的过度活化使促炎因子IFN-γ大量表达,抑制IL-4依赖性的Th2细胞的分化,使Th1/Th2细胞轴产生严重偏移,加剧炎症反应,进而在IBD中发挥致病作用。随着IL-17分泌性Th17细胞亚群在IBD患者中检出,Th17细胞在IBD中的致病作用被逐步确定,补充了 Th1/Th2细胞失衡致病的理论。Th17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IL-17参与炎症反应,介导剧烈的组织损伤,其分化呈IL-6依赖性。IL-6抑制TGF-β依赖性亚群Treg细胞的分化,Treg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受损也是IBD发病的机制之一,因此Th17/Treg细胞的分化失衡,成为介导IBD的新型机制,并被广泛探究。目前,IBD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单抗药物,及其他选择性药物如抗生素、益生菌、维生素及罗格列酮等。随着细胞分子医学及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更多的IBD机制及药物靶点被发现,使IBD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式呈现多元化开发。然而目前IBD仍然难以被根治,复发率极高,且治疗药物价格昂贵、用药周期长、不良反应等因素,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安全、高效、平价的IBD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研究目的:桦褐孔菌又称白桦茸,是生长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树皮下的一种可食用真菌,多分布于北纬40-50°的寒冷地带,如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等地区,欧洲国家早在16世纪便利用其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炎症等难治性疾病。桦褐孔菌多糖(Inonotus obliquus polysaccharide,IOP)是由桦褐孔菌提取的最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IOP探索其对DSS诱导的急、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与DC及CD4+T细胞相关的治疗机制,为IOP治疗IBD提供可行性及理论依据,并通过IOP诱导的耐受性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的体内回输,为IBD免疫细胞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第一部分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IOP,并采用高效液相检测IOP的单糖组成。BALB/c雄性6-8周龄小鼠给予3%DSS三次循环共43天造模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实验组给予三种不同浓度IOP(100,200,300mg/kg)处理,每日检测小鼠体重、粪便性状、便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第44天脱颈法处死小鼠,测量小鼠结肠长度,评估小鼠肠道炎症严重程度。小鼠结肠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1 protein,ZO-1)、Occludin这两种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TJ)蛋白的表达,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及黏膜损伤情况;逆转录-聚合链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与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相关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基因水平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中 Th1 细胞、Th2 细胞、Th17 细胞、Treg细胞的分化情况。IHC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与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AT1、STAT3、STAT6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经高效液相法检测,我们所提取的IOP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含量分别为9.2%、4.4%、46.6%、11.5%、11.1%、4.3%。糖度仪检测多糖含量大于90%,适用于后续研究。与模型组相比,IOP(100,200,300 mg/kg)治疗组小鼠体重变化率较小,结肠长度明显恢复,DAI及组织学评分显着降低,肠道炎症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肠组织TJ蛋白ZO-1及Occludin丢失较少,显着保护了结肠组织通透性及完整性。RT-PCR结果显示,IOP(100,200,300 mg/kg)使结肠组织中Th1细胞、Th17细胞相关促炎因子IFN-y、IL-17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ROR-yt表达量下降,使Th2细胞、Treg细胞相关抑炎因子IL-4、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Foxp3表达量上升。同时,IHC及WB结果表明,IOP(100,200,300 mg/kg)对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上游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使STAT1及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下调,入核量减少,STAT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入核量增多。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IOP(100,200,300 mg/kg)可以显着抑制脾脏及MLN中Th1细胞及Th17细胞的分化,促进Th2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使结肠炎小鼠体内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轴趋向平衡。研究结论:1.我们所提取的IOP(100,200,300mg/kg)可以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的炎症情况。2.IOP(100,200,300 mg/kg)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与调控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的分化平衡有关。3.IOP(100,200,300 mg/kg)CD4十T细胞亚群的分化的作用可能与STAT1、STAT3、STAT6等蛋白的调控有关。第二部分IOP对CD4+T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探索IOP对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CD4+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获取C57BL/6雄性小鼠脾脏CD4+T细胞,活细胞荧光染料CFSE(2 μM)进行标记后,将细胞平均分为CD4+T组、对照组、IOP(10,20,40mg/mL)三种剂量组(即 IOP-L、IOP-M、IOP-H),除 CD4十T 组外,均给予抗鼠CD3ε抗体(5μg/mL)及抗鼠CD28抗体(3μg/mL)刺激活化三天。流式细胞术检测IOP(L,M,H)分别对CD4+T细胞活化标志CD69、CD25的影响,以及对CD4+T细胞增殖率及增殖指数的影响。RT-PCR法检测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yt、Foxp3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酶联反应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IFN-γ、IL-4、IL-17、IL-10蛋白水平的分泌情况。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三种细胞亚群给予定向分化,同时给予IOP(L,M,H)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IOP(L,M,H)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OP(L,M,H)并不影响CD4+T细胞前期及后期的活化指标CD69、CD25的表达量,细胞的增殖率及增殖指数也未产生显着差异,提示IOP(L,M,H)可能并不作用于CD4+T细胞活化及增殖过程。RT-PCR结果显示,IOP(L,M,H)使活化的CD4+T细胞中,Th1细胞及Th17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IFN-γ、IL-17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ROR-γt的表达量明显降低,Treg相关的抑炎因子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对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及转录因子GATA-3作用较为局限。ELISA结果显示,IFN-γ、IL-17表达量下调,IL-10表达量上调。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定向分化实验结果显示,IOP(L,M,H)使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率显着下调,使Treg细胞的分化率显着上调,IOP(L,M,H)对CD4+T细胞分化阶段具有直接调控作用。研究结论:1.IOP(L,M,H)并不参与CD4+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阶段,而是对其分化阶段产生直接调控作用。2.在体外,IOP(L,M,H)可以抑制Th1细胞、Th17细胞的分化,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但是对Th2细胞的分化具有局限性。第三部分IOP对BMDC成熟度及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DC是刺激CD4+T细胞分化的最重要的APC,其表面MHC-Ⅱ、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类型对CD4十T细胞的分化方向起绝对作用,DC成熟度的不同是决定其介导免疫耐受或免疫应答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体外实验中探讨IOP对BMDC成熟度的影响,以及对BMDC诱导免疫耐受能力的影响。取C57BL/6雄性6-8周龄小鼠大腿骨骨髓细胞,以2 × 106个/孔铺于六孔板,并给予 rmGM-CSF(20ng/mL)、rmIL-4(20ng/mL)刺激分化 6 天,第 7 天收集板中悬浮及半悬浮细胞即为BMDC。采用100n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BMDC24小时,使BMDC活化并成熟,即为BMDCLPS细胞,部分BMDCLPS细胞分别给予IOP(10,20,40 mg/mL)即IOPL,M,H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成熟度相关指标MHC-Ⅱ、CD4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以及与诱导Th1细胞、Th17细胞和Treg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的分泌情况。取不同处理的BMDC与CD4+T细胞以1:5的比例共同培养,总细胞量2 × 106个/孔铺于六孔板中,建立混合淋巴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率,ELISA检测MLR体系中与此三种细胞分化启动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MHC-Ⅱ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6等的表达量是判断DC成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激活CD4+T细胞的第一、二信号,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未进行活化刺激的BMDC相比,BMDCLPS表面高表达MHC-Ⅱ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6,成熟度显着升高。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BMDCLPS分泌与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明显增高,并使CD4+T细胞向Th1细胞、Th17细胞方向分化率显着上调,MLR体系整体呈现免疫激活状态。而 IOPL,M,H-BMDCLPS组与 BMDCLPS相比,MHC-Ⅱ、CD40 及 CD86 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成熟度显着降低,且TGF-β的分泌量明显提升,使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比率显着上调,使MLR体系呈现免疫耐受状态。研究结论:1.IOPL,M,H使BMDCLPS维持低成熟状态。2.IOPL,M,H-BMDCLPS使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具有维持免疫耐受的功能。第四部分IOP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各种功能稳定的免疫耐受性DC被应用到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中,并验证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耐受性DC是IBD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因此我们探索IOP诱导的耐受性BMDC是否可以通过调控CD4+T细胞的分化,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结肠炎的作用。C57BL/6雄性6-8周龄小鼠采用3%DSS 6天造模法建立急性小鼠结肠炎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DSS)组、BMDC组及IOPL-BMDC组,其中BMDC组及IOPL-BMDC组在给予3%DSS饮用水的前3天及第3天分别给予2 × 106个/只BMDC或IOPL-BMDC腹腔注射,并每日检测各组小鼠生存率、体重、是否便血及腹泻情况,并进行DAI评分。第7天断颈处死小鼠,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并拍照,评估小鼠肠道受损情况。结肠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完整性相关指标并进行组织学评分。IHC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TJ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及黏膜损伤情况。取小鼠脾脏及MLN,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与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IFN-γ、IL-17、IL-10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BMDC及IOPL-BMDC的体内回输,使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率及DAI评分明显降低,恢复因炎症造成的结肠短缩,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鼠炎症程度得到显着控制。HE及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MDC及IOPL-BMDC组小鼠结肠组织杯状数量增多,隐窝完整,组织完整性得到改善,TJ蛋白ZO-1、Occludin的流失减少,黏膜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且以IOPL-BMDC抗炎效果更为显着。ELISA结果显示,IOPL-BMDC显着抑制与Th1细胞及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促炎因子IL-12、IFN-γ、IL-6、IL-17的分泌,提高Treg分化相关的抗炎因子TGF-β、IL-10的分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h17细胞亚群在正常组小鼠及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的分化均不明显,模型组高表达促炎性T细胞亚群Th1细胞,低表达抗炎性T细胞亚群Treg细胞,给予BMDC及IOPL-BMDC回输治疗后,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细胞亚群分化率明显降低,而Treg细胞亚群分化率显着提升,其中以IOPL-BMDC组对CD4+T细胞亚群调控能力最为显着。研究结论:1.IOPL-BMDC可以通过调控结肠炎小鼠CD4+T细胞的分化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2.IOPL-BMDC为炎症性肠病的细胞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为耐受性DC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结论:不同剂量IOP(100,200,300 mg/kg)均可显着改善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疾病进程,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MLN及结肠组织中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平衡,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不同浓度IOP(10,20,40 mg/mL)均不影响体外的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增殖及活化,对分化具有直接调控作用,抑制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对Th2细胞的分化调控具有局限性。IOPL,M,H均可维持LPS(100 ng/mL)诱导的炎性环境下BMDC的低成熟状态,并促进MLR反应体系中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抑制Th1细胞及Th17细胞的分化。IOPL-BMDC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急性炎症性肠病,并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CD4+T细胞亚群分化,抑制Th1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对Th17细胞分化具有一定局限性。
赵田[10](2020)在《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期望能够解决一线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电影资源时面临的疑惑与困境,为语文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及具体的、可供实践操作的教学策略。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访谈交流法,来探究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从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现状调查与分析、原则与策略、作用及展望四个角度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即依据一定的原则与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电影资源,能够对教师的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意义。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电影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阐述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所应用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大语文教育观三种理论。正文部分由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先阐述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艺术特性,通过归纳电影以及文学艺术的特性,探究电影与语文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以便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电影资源有利于满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顺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满足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多元性的需求。而互联网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艺术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密切关系、读图时代的来临都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电影资源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与环境。第二章主要对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一方面设计针对高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探究电影资源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影响的现状;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吸收一线教师的智慧,对高中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最后,整理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以便更好提出解决策略。第三章主要论述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策略,从电影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维度分别论述原则与策略。首先基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对相关电影进行开发;其次阐述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的原则与策略。而对于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用,则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入手,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论述电影资源如何在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戏剧、新闻、科普文教学中具体利用,然后再分别阐述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的原则与策略。第四章探讨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具体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打造生命与情感在场的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五个方面出发。并且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电影资源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策略。
二、关注“第一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第一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1)公立医院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把握的四个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目标导向,紧扣国家大政方针 |
1.1 目标导向要紧盯上位“十四五”规划 |
1.2 目标导向要紧跟党中央的新要求 |
1.3 目标导向要紧依法律法规的新要求 |
1.4 目标导向要紧贴党和政府的政策新要求 |
2 坚持问题导向,强弱项补短板 |
2.1 问题导向要抓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 |
2.2 问题导向要用好行业检查评价的“体检表” |
2.3 问题导向要善于捕捉“第一信号” |
3 坚持需求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
3.1 院外需求的需求导向 |
3.2 院内需求的需求导向 |
4 坚持战略导向,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
4.1 重视战略意图法的运用 |
4.2 重视战略管理思维与方法的运用医院编制 |
(2)人纤溶酶原及黄腐酚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人纤溶酶原通过Siglec-7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腐酚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 |
English article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异构移动物联网的融合与安全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异构融合组网和异构消息服务 |
1.2.2 异构移动物联网的安全防护 |
1.2.3 基于人工免疫的应用研究 |
1.2.4 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研究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各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移植免疫的5G非独立组网融合网络 |
2.1 引言 |
2.2 5G非独立组网的融合需求 |
2.3 移植免疫的主要措施 |
2.3.1 T细胞克隆清除 |
2.3.2 T细胞克隆无能 |
2.3.3 免疫耐受机制实施步骤总结 |
2.4 5G非独立组网的免疫耐受机制构建 |
2.5 消息免疫耐受模块的实现 |
2.5.1 供体PDU抗原特征的提取和判断 |
2.5.2 计算抗原和抗体的亲和力 |
2.5.3 抗体多样性 |
2.5.4 PDU基因编码和解码 |
2.5.5 抗体浓度计算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1 实验环境和实验过程 |
2.6.2 协议分类实验结果 |
2.6.3 PDU编码和解码实验结果 |
2.6.4 场景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免疫动态自适应的异构消息服务系统 |
3.1 引言 |
3.2 消息动态自适应更新机制 |
3.2.1 系统软件架构 |
3.2.2 半分布式的免疫动态自适应机制 |
3.3 免疫消息分发系统的实现 |
3.3.1 抗体与抗原编码 |
3.3.2 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的计算 |
3.3.3 克隆选择和克隆扩增 |
3.3.4 高频变异 |
3.3.5 免疫记忆 |
3.3.6 抗体的自适应增殖和抑制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免疫自适应增量学习的5G窄带物联网入侵检测 |
4.1 引言 |
4.2 5G窄带物联网增量数据传输架构和机制 |
4.2.1 信道收发模式 |
4.2.2 学习和免疫更新的周期 |
4.2.3 控制面数据传输 |
4.2.4 用户面数据传输 |
4.3 免疫动态自适应增量深度学习 |
4.3.1 抗原和抗体 |
4.3.2 亲和力计算 |
4.3.3 免疫应答过程 |
4.3.4 克隆选择 |
4.3.5 抗体浓度更新 |
4.3.6 增量深度学习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模型训练结果 |
4.4.3 增量深度学习训练的实验结果 |
4.4.4 模型传输效率的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词向量深度学习的异构物联网入侵检测 |
5.1 引言 |
5.2 词嵌入迁移深度学习 |
5.2.1 基于域对齐的样本迁移 |
5.2.2 基于词嵌入的特征迁移 |
5.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迁移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环境 |
5.3.2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意识形态符号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意识形态符号化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意识形态符号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研究综述 |
1.2.3 关于意识形态符号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意识形态符号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
2.1 概念及一般理论 |
2.1.1 意识形态的理论概述 |
2.1.2 符号的内涵分析 |
2.1.3 意识形态符号化的内涵分析 |
2.1.4 意识形态符号化的必然性分析 |
2.2 意识形态符号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
2.2.1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
2.2.2 意识形态符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3 意识形态符号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
3.1.1 思想政治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
3.1.2 思想政治教育变为知识符号的堆积 |
3.1.3 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内在感受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困境 |
3.2.1 教育者的话语权缺失 |
3.2.2 受教育者的被动服从 |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困境 |
3.3.1 社会多元符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
3.3.2 网络语言符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
4 意识形态符号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破解策略 |
4.1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转变 |
4.1.1 树立“为了生活”的教育观念 |
4.1.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来 |
4.1.3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到生活中去 |
4.2 消解符号限制,争取主客体话语权 |
4.2.1 增强主体观念,获取话语权 |
4.2.2 消解符号暴力,回归话语权 |
4.3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环境 |
4.3.1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 |
4.3.2 提升网络治理和学生意识,合理利用网络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自供电纳米发电机的运动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纳米发电机分类 |
1.3.1 压电纳米发电机 |
1.3.2 摩擦纳米发电机 |
1.3.3 热释电纳米发电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压电效应 |
2.1 静电纺丝概述 |
2.2 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
2.2.1 实验制备 |
2.2.2 纳米发电机的基本表征 |
2.3 压电纳米发电机压电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VDF膜的柔性压电/热释电纳米发电机 |
3.1 柔性压电/热释电纳米发电机性能输出测试 |
3.1.1 压电输出性能测试 |
3.1.2 热释电输出性能测试 |
3.1.3 压电-热释电混合输出性能测试 |
3.2 柔性NG作为运动传感单元的可行性分析 |
3.3 基于柔性纳米发电机的设计、测试与应用 |
3.3.1 二维环境下的运动跟踪研究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电纳米发电机的运动跟踪传感器 |
4.1 矩阵式运动传感器 |
4.2 输出性能测试 |
4.2.1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输出性能 |
4.2.2 电流倍增特性 |
4.2.3 按压位置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尺寸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
4.2.5 电输出性能稳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纳米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
5.1 人体运动能量采集应用 |
5.2 人体运动状态监测应用 |
5.2.1 可穿戴电子设备 |
5.2.2 电子皮肤设计与应用 |
5.2.3 人机交互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活性氧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新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和生活史 |
1.2 流行病学 |
1.3 致病性与临床症状 |
1.4 诊断与防治 |
1.5 新孢子虫感染与宿主先天免疫应答 |
第2章 NLRP3 炎症小体的免疫防御机制 |
2.1 NLRP3 炎症小体及其在抗感染中的研究 |
2.2 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的分子机制 |
2.3 活性氧的作用 |
2.4 活性氧介导的NLRP3 炎症小体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新孢子虫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中ROS产生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1.2 主要仪器 |
1.1.3 新孢子虫与细胞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1.2.2 VERO细胞的复苏、培养及传代 |
1.2.3 新孢子虫的复苏、培养和收集 |
1.2.4 多功能酶标仪检测ROS释放情况 |
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ROS释放情况 |
1.3 结果 |
1.3.1 新孢子虫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OS水平的变化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ROS介导新孢子虫感染巨噬细胞诱导的NLRP3 炎症小体调控胞内虫体增殖 |
2.1 材料 |
2.1.1 细胞、虫株与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耗材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试剂配方 |
2.2 方法 |
2.2.1 ROS抑制剂NAC试验 |
2.2.2 ROS诱导剂对细胞毒性的检测 |
2.2.3 ROS诱导剂对NLRP3 炎症小体及胞内虫体增殖的影响 |
2.2.4 NLRP3在ROS介导的炎症小体及胞内虫体增殖中的作用 |
2.3 结果 |
2.3.1 ROS抑制剂NAC对 NLRP3 炎症小体和虫体增殖的影响 |
2.3.2 ROS诱导剂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2.3.3 ROS诱导剂对NLRP3 炎症小体的影响 |
2.3.4 NLRP3在ROS介导的炎症小体及胞内虫体增殖中的作用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ROS诱导剂PG对宿主抗新孢子虫感染的调控 |
3.1 材料 |
3.1.1 细胞、虫株与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1.3 主要设备 |
3.1.4 主要试剂配方 |
3.2 方法 |
3.2.1 NLRP3 炎症小体参与PG调控宿主抗新孢子虫的作用 |
3.2.2 PG在宿主体内抗新孢子虫感染的作用 |
3.3 结果 |
3.3.1 PG介导NLRP3 炎症小体调控宿主抗新孢子虫的作用 |
3.3.2 PG在宿主体内抗新孢子虫的作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称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关系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 |
2.2 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弹性关系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的干预效果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 |
1.3 调查工具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同伴教育者培训结果 |
2.2 同伴教育者干预活动开展情况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2.4 干预前后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改变情况 |
2.5 干预组与对照组知信行改变值的对比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 |
1.3 调查工具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2.2 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改变情况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改变值的对比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整合IL-12受体胞内段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癌症治疗现状 |
1.1.2 CAR-T细胞疗法的现状 |
1.1.3 CAR-T治疗实体瘤的挑战 |
1.1.4 CAR结构针对实体瘤的优化 |
1.1.5 IL-12 的抗肿瘤机制 |
1.1.6 IL-12 在CAR结构优化的应用 |
1.1.7 IL-12R及其下游信号 |
1.2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慢病毒质粒 |
2.1.3 常用溶液及配方 |
2.1.4 实验耗材及试剂 |
2.1.5 实验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实验 |
2.2.2 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EF1α-CAR-T |
2.2.3 慢病毒包装 |
2.2.4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纯化及激活 |
2.2.5 制备CAR-T细胞 |
2.2.6 构建PSMA+-Luciferase-PC-3 稳转细胞株 |
2.2.7 流式细胞术 |
2.2.8 CAR-T细胞体外抗肿瘤效应 |
2.2.9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EF1α-CAR-T |
3.1.1 PSMA/CD19-CAR结构 |
3.1.2 鉴定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
3.1.3 小结 |
3.2 制备PSMA/CD19-CAR-T细胞 |
3.2.1 慢病毒滴度检测 |
3.2.2 T细胞中CAR的转导及表达 |
3.2.3 小结 |
3.3 构建PSMA~+-Luciferase-PC-3 稳转细胞株 |
3.3.1 PSMA~+-Luciferase-PC-3 稳转细胞株的鉴定 |
3.3.2 小结 |
3.4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AR-T活化的影响 |
3.4.1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CAR-T能诱导蛋白STAT4磷酸化 |
3.4.2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能促进CAR-T细胞的激活 |
3.4.3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AR-T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 |
3.4.4 小结 |
3.5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AR-T分型的影响 |
3.5.1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D4~+/CD8~+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 |
3.5.2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能提高T_(EM)细胞比例 |
3.5.3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AR-T细胞的耗竭无显着影响 |
3.5.4 小结 |
3.6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对CAR-T效应功能的影响 |
3.6.1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可促进TNF-α 和IFN-γ 的分泌 |
3.6.2 整合IL12Rβ1 或IL12Rβ2 胞内段可提高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 |
3.6.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缩略词表 |
致谢 |
(9)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炎症性肠病 |
1.1.1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 |
1.1.2 IBD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学改变 |
1.1.3 IBD相关的发病机制 |
1.1.4 IBD的药物治疗 |
1.1.5 IBD的天然药物治疗 |
1.2 CD4~+T细胞与IBD |
1.2.1 Th1/Th2细胞平衡与IBD |
1.2.2 Th17/Treg细胞平衡与IBD |
1.3 DC与IBD |
1.3.1 DC的分类及功能 |
1.3.2 DC在IBD发病中的作用 |
1.3.3 DC回输治疗IBD |
1.4 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多糖 |
1.4.1 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及药用价值 |
1.4.2 桦褐孔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5 小结 |
第二章 IOP的提取及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方法 |
2.3.1 IOP的提取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2.3.2 DSS诱导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DAI评估 |
2.3.3 结肠的组织学检测及评分 |
2.3.4 结肠组织中TJ蛋白及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3.5 结肠组织中TJ蛋白及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 |
2.3.6 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检测 |
2.3.7 小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亚群的检测 |
2.3.8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IOP单糖组成分析 |
2.4.2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进展的影响 |
2.4.3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 |
2.4.4 IOP对结肠组织中CD4~+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表达情况的影响 |
2.4.5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 |
2.4.6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
2.4.7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IOP对CD4~+T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方法 |
3.3.1 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的分离及活化 |
3.3.2 Th1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 |
3.3.3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3.3.4 体外活化的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检测 |
3.3.5 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定向分化检测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IOP对CD4~+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过程的影响 |
3.4.2 IOP对抗鼠CD3ε和抗鼠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
3.4.3 IOP对抗鼠CD3ε和抗鼠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
3.4.4 IOP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IOP对BMDC成熟度及功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3 方法 |
4.3.1 BMDC的分离与培养 |
4.3.2 BMDC与CD4~+T细胞的MLR反应体系的建立 |
4.3.3 BMDC成熟度及CD4~+T细胞亚群分化情况的检测 |
4.3.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检测 |
4.3.5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IOP对炎症环境下BMDC的耐受状态的影响 |
4.4.2 IOP对BMDC_(LP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4.3 IOP对MLR体系中Th1细胞分化的影响 |
4.4.4 IOP对MLR体系中Th17细胞的分化的影响 |
4.4.5 IOP对MLR体系中Treg细胞的分化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IOP_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3 方法 |
5.3.1 BMDC回输治疗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 |
5.3.2 结肠组织组织学检测及组织学评分 |
5.3.3 结肠组织中TJ蛋白的检测 |
5.3.4 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CD4~+T细胞亚群群分化的检测 |
5.3.5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IOP_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
5.4.2 IOP_L-BMDC对结肠组织中TJ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5.4.3 IOP_L-BMDC对脾脏中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
5.4.4 IOP_L-BMDC对MLN中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
5.4.5 IOP_L-BMDC对脾脏及MLN中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
5.4.6 IOP_L-BMDC对结肠组织中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电影与语文的关系 |
一、电影艺术的特性 |
二、文学艺术的特性 |
三、电影与语文的关系 |
第二节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满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
二、顺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四、满足高中语文教学自身的需求 |
第三节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 |
一、互联网与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二、电影艺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
三、读图时代的来临 |
第二章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电影资源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影响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调查结论 |
第二节 电影资源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
一、基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相关电影资源开发 |
二、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的原则 |
三、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的策略 |
第二节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的原则与策略 |
一、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利用 |
(一)电影资源在诗歌教学中的利用 |
(二)电影资源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利用 |
(三)电影资源在散文教学中的利用 |
(四)电影资源在小说教学中的利用 |
(五)电影资源在戏剧教学中的利用 |
(六)电影资源在新闻教学中的利用 |
(七)电影资源在科普文教学中的利用 |
二、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的原则 |
三、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的策略 |
第四章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及展望 |
第一节 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作用 |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提升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
三、打造生命与情感在场的语文课堂 |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
五、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关注“第一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立医院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把握的四个导向[J]. 周颖怡,黄怡辛,赖永洪. 现代医院, 2021(07)
- [2]人纤溶酶原及黄腐酚负向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D]. 张成. 山东大学, 2021(10)
- [3]异构移动物联网的融合与安全通信研究[D]. 陈頔.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4]意识形态符号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D]. 薛雨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3)
- [5]基于自供电纳米发电机的运动跟踪研究[D]. 董鹏. 青岛大学, 2020(01)
- [6]活性氧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在新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D]. 李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 刁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整合IL-12受体胞内段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D]. 张晓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一方. 延边大学, 2020(05)
- [10]电影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赵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