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选择及其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戚宾[1](2020)在《海底地震仪及电火花震源拖缆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重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是新能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发现: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多分布在海底以下三百米左右的范围,属于浅层高精度勘探范畴。对此,本文针对两种浅层海洋地震资料的成像方法展开研究:海底地震仪(OBS)和电火花震源拖缆地震资料成像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OBS投放在海底,数据不易受涌浪、海浪等噪音的干扰,整体信噪比高,而且投放在海底的地震仪能够采集到横波信息,这对于提高海底成像的分辨率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OBS成本昂贵,投放数量少,导致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照明范围窄;同时,OBS投放在海底,而震源位于海平面以下,造成炮检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得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时距曲线不满足双曲线规律,不能利用常规的拾取速度谱的方法来确定地下的速度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多次波成像技术解决照明范围窄的问题;利用速度反演的方法确定速度模型,解决炮检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问题;利用面元优化、偏移参数优选方法确定合适的面元大小和偏移参数,用以提高地震勘探成像的分辨率。电火花震源是一种重要海洋地震勘探技术装备,它不仅环保、安全、使用成本低,而且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频带宽、频率高,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开发。但是,电火花震源采集到的数据存在子波形态不规则、鬼波干扰严重、噪声复杂等问题;受采集条件的限制,对于小偏移距的短拖缆数据,也存在速度谱能量不集中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组合噪声压制技术来解决噪声复杂的问题;利用零相位反褶积与预测反褶积压制鬼波效应、拓宽频带、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通过反复试验与成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OBS和电火花震源数据处理流程合理,能够得到成像效果好、地质现象清楚的地震剖面,对于海洋地震勘探处理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支明,郝重涛,姚陈,于光明,蔡明刚[2](2020)在《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文中指出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已比较成熟,但针对海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由于海域中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多次波及其鬼波将对海域地震记录造成干扰,有效模拟多次波及其鬼波是进行多次波识别和压制的前提。近海及构造复杂区往往存在倾斜界面,基于水平界面假设的传统多次波压制方法难以准确地去除多次波的影响。文中结合海域地震记录及其采集方式,基于倾斜界面多次波的时距解析,针对近海等构造复杂区的实际记录利用简化模型预测多次波,给出了来自不同界面(包括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特征,且与实际记录相吻合,其结果可提高地震资料的观测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时距信息人工合成理论地震记录,进行常规地震数据处理,进一步认识不同界面的多次波时距、速度及其造成的层面假象等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有效识别和预测海域地震记录中的多次波,为多次波的压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海域地震活动构造探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张晓月,李琳琳,王莹,张琪,李国春[3](2020)在《采用Landsat8产品算法流程的高分一号数据大气校正》文中研究说明高分一号(GF-1)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实现了高分辨率和宽幅成像能力的结合,使其在精准农业方面应用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6S大气辐射模拟模型基础上,参照LaSRC大气校正流程,设计了GF-1卫星WFV/MSS数据从算法原理分析到编码实现的大气校正。算法应用大气总传输率、水汽透过率和大气后向半球反照率等参数和高程、大气可降水以及臭氧含量等值,循环计算使GF-1像元红蓝通道值比等于来自MODIS数据的红蓝通道值比,求得GF-1像元气溶胶,再将包含当日大气可降水和臭氧含量的辅助数据文件等代入6S模型,得到大气校正后的地表反射率。试验表明,该大气校正方法在有农田和林木等植被覆盖的中低纬度大气校正效果较好,对稀疏植被的荒漠裸地和建筑地表大气校正效果相对稍差。比较GF-1WFV/MSS数据与Landsat8(LC8)OLI数据的基于6S模型LaSRC流程算法的大气校正结果,GF-1WFV/MSS各传感器与LC8OLI大气校正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25~0.972,2种卫星数据大气校正结果相关性高,其中WFV相较于MSS显示出与LC8 OLI更相近的大气校正结果。结果表明,应用6S模型原理参照LaSRC校正流程设计的自行估计数据逐像元水平气溶胶参数的GF-1卫星数据大气校正方法应用方便、可操作性强,适合生长季农林监测等陆面应用。
支明[4](2019)在《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鬼波时距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比较成熟,但针对海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海域探测相较于陆域不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地震记录中常伴随着多次波的干扰,严重影响记录的品质。如何分辨海域地震记录中的反射信息是来自于浅部反射层的多次波还是深部反射层的一次波,避免对地震资料的解释产生误判,是当今海域地震探测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另一个问题是近海与深海的构造复杂区往往存在倾斜界面,而倾斜界面多次波传播特征与水平界面存在差异,基于水平界面假设的传统多次波压制方法难以准确去除来自倾斜界面的多次波的影响,使得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降低。此外,由于海域地震勘探中,震源在水中激发和检波器在水中接收的特点,记录中通常存在伴随着反射波传播的鬼波,其与反射波间的时差较小,为有效波与噪声的区分带来了困难,降低了地震记录的品质。基于此,有效地模拟多次波及其鬼波、尤其是倾斜界面引起的多次波及其鬼波时距是进行多次波识别和压制的前提。本文结合海域实际地震记录及其采集方式,基于倾斜界面多次波及其鬼波时距解析,分别针对浅水和深水的构造复杂区的实际记录进行到时拾取、速度和界面参数估计,建立了简化的含倾斜界面的多层介质模型,进行时距正演模拟,拟合记录中出现的强能量同相轴。在正演模拟中,根据反射波传播路径,计算不同路径下反射波的均方根速度,对不同地层、不同阶次的水表多次波以及层间多次波进行了时距模拟,其模拟结果与实际记录相吻合。正演模拟有助于分辨反射波的成因,总结来自不同界面(包括倾斜界面)的多次波时距特征,尤其是对于周期性特征不明显、依靠经验识别难度较大的层间多次波和存在同相轴顶点偏移现象的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因此,利用正演模拟将有助于有效波的识别,提高地震资料的观测解释能力。其次,本文在多次波正演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多层介质模型和实际采集参数,进行了鬼波的时距正演模拟。依靠鬼波时距解析,分析不同阶次的反射波与其伴随鬼波间的时差特征,总结倾斜界面与水平界面的反射波与其伴随鬼波间时差特征的差异及对称性;通过改变震源深度和接收点深度参数,模拟鬼波同相轴对其反射波同相轴的干扰,分析鬼波对海域地震记录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正演模拟鬼波时距来指导选取最佳的震源深度、检波器沉放深度和观测系统,从而减小鬼波对于其反射波的干扰,提高记录的信噪比,方便于后续的资料处理解释工作。最后,本文在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将地层延伸来建立观测系统,正演模拟得到多炮记录的时距信息,再转换为地震道信息,人工合成多炮SEGY格式的理论海域地震记录。利用CGG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对理论记录进行道集抽取、速度谱分析、动校拉平以及CMP水平叠加等常规地震数据处理、分析和解释,进一步认识不同界面多次波时距、速度及其造成的界面假象等特征,深化对海域地震资料中多次波叠后特征以及多次波与界面间相关性的认识和总结。在一般情况下,临近时间内的一次波与多次波存在着明显的速度差异,利用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可以对一次波与多次波进行区分;利用理论地震记录的叠加剖面结果,结合正演模拟的理论分析,可以依靠水平界面出现的周期性和倾斜界面倾角间的关系更直观地分辨多次波,有效地分析叠加剖面中各界面间的关系,更直观地分析地层假象与界面间的联系,为多次波的识别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文还基于多次波时距解析,考虑震源深度和接收点深度参数,对人工合成的海域理论炮集记录进行了二维时距反演,给出了地层的法向深度、速度及倾角等信息。对比模型参数,发现此方法可以提高反演精度,优化基于实际地震记录建立模型的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多次波及其鬼波时距模拟与常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结合起来,分析认识海域地震记录中多次波及其鬼波的叠前和叠后特征。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海域地震记录中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有效识别和预测,提高海域地震资料观测、处理和解释的精度,进而为海域活动构造的探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海域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戴厚兴[5](2019)在《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在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两个关键性问题,构建能动态显示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某一重点关注船舶在某一重点关注海域或航线上的海上交通风险等级,同时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重点考虑动态环境因素和重点关注船舶,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能见度不良天气为例,通过采集大样本,以及采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模糊信息分配理论修正专家调查法,确立了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修正后的风险矩阵能充分体现海上交通风险特征和实际状况,避免了专家调查法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缺点,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ADAS-WRF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等国内外现代气象科技对气象和海洋部门提供的海上恶劣天气预报信息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精细网格化技术处理,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极限学习机理论对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进行预测。数据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实现较为稳定、准确、快速的时间步长1h、空间网格海域10 km× 10 km的大风、海浪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 h、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能见度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2 h、空间网格海域10 nmileX 10 n mile的海冰预报信息数据,以及时间步长10 min、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等风险动态信息数据的连续滚动预测和技术处理功能,为构建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数据支撑。最后,运用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气象预报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交通流密度预测理论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平台,构建了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3种系统均实现了针对重点关注船舶的海域风险和航线风险的动态预评估和船舶规避重大海上交通风险的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构建的3种系统,提高了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可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丰富了能见度不良和严重海冰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开展上述关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的研究工作,基本解决了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的关键性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最新科技指导并修正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实践,而且还要预先从动态环境因素的最坏处着想。研究结果可为海事主管部门制定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安全监管规则、规范和指南以及实施海上交通管制行为和船舶交通服务提供参考,也可为航运企业健全船舶航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跟踪、监管船舶动态提供技术手段,还可为船长、船舶驾驶员、引航员等航海者安全驾驶和操纵船舶提供实际指导。
李福元,韦成龙,胡家赋,邓桂林,易海,钟广见[6](2018)在《海洋二维双船拖缆与宽频带地震采集实验》文中研究指明双船拖缆地震采集可以布设灵活的观测系统,如形成大炮检距、增加覆盖次数、中间激发提供两个方向照明等,进而改善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效果。同时,宽频地震技术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大容量宽频震源激发,变深度拖缆接收,并进行数据去鬼波处理,达到拓宽频带的效果。综合双船拖缆与宽频采集的优势所开展的实验表明,成像剖面的浅层分辨率得到提高,中深目标层揭示效果有了改善,该技术在构造成像难点区值得尝试。
陈贻祥,邬健强,黄奇波,甘伏平,韩凯,杨初长,郑智杰[7](2018)在《水上自然电场法及其在病态水库岩溶渗漏通道探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西南岩溶区修建的水库或矿山尾矿库等建筑物,常因库区岩溶地质条件复杂而出现库水或污水渗漏等问题,岩溶渗漏通道勘察中常用的物探方法多布置在库区的大坝、坝肩等库岸陆地一带,未能对库内的库底岩溶塌陷等岩溶渗漏通道直接进行探测与评价,致使探测与治理效果往往不佳。本文以中国桂北金鸡河水库一级水电站放水涵管放水口旁岩溶渗漏通道探测为例,研究水上自然电场法探测水库岩溶渗漏通道的原理、现场工作方法及探测效果。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由泥盆系榴江组(D3L)石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盆系东岗岭阶(D2d)白云岩、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隐伏岩溶中等发育。区内一级水电站放水管入水口放水可引起强烈水上自然电位负心区域场,经采用两点平均法划分水上自然电位区域场与剩余局部异常,分离出6个被强烈区域场淹盖了的次级似等轴状或似椭圆状负心水上自然电位剩余局部异常。经潜水员潜水入库内查看,这6个负心剩余局部异常区在库底均有岩溶塌陷或岩溶开口或库底渗漏天窗一一对应,其中,第16线46-48号测点附近出现的似等轴状负心剩余局部异常对应的库底岩溶塌陷规模最大,塌陷坑直径约1.8m,塌陷坑深约2.5m,其余异常区对应的库底渗漏天窗或岩溶开口规模次之。经库内外水的简易连通实验及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异常查证效果好。水上自然电场法可用于岩溶病态库区水上应急、快速圈定浅层岩溶渗漏通道范围等岩溶地质问题调查。
林弘喆[8](2019)在《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以T1区为代表的勘探老区,尽管勘探程度较高,但是勘探潜力依然十分巨大,然而其早期的地震资料处理成果受采集、处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无法满足现今精细的油气勘探需求。因此要达成现阶段的勘探目标,需要突破原有地震资料的瓶颈,而采用高保真、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对研究区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T1区为例,研究和解决T1区重新进行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方法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然后对T1研究区原始资料的采集,静校正,信噪比,干扰波以及能量等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难点。基于对研究区认识,结合地质需求,有针对性对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T1区实例,对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实际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静校正方法的研究,提出解决T1区实际静校正问题的组合静校正方法,消除研究区静校正影响;通过三维锥形滤波、非均匀空间采样相干噪音衰减技术等新的保幅噪音压制技术,去除研究区干扰波影响,提高了原始资料信噪比;采用改进的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进行处理,解决了T1区由于激发和接收条件引起地震子波波形、频率不一致问题,消除了炮点和检波点产生的虚反射,有效拓宽了频带,保真的提高了资料分辨率;采用交互速度分析,通过多次迭代保证速度模型精确;选定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优选偏移孔径及反假频因子,对研究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最终成果构造形态准确,波形活跃,层组特征好,信噪比高,分辨率适中,断点干脆,利于进一步精细的油气勘探。论文的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T1区下一步的深化勘探,更对国内同类型区域地震数据处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张庭荣[9](2018)在《海上虚反射压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海洋宽频地震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海洋宽频地震配套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海洋宽频地震勘探中,海水面是一个强反射界面,经过海面反射的地震波会继续传播并被检波器接收,这就是海洋地震勘探中特有的虚反射。虚反射在海洋地震资料中广泛发育,严重影响了海洋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频带宽度,为了获得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宽频地震资料,虚反射压制效果是否良好是成败的关键。围绕目前海上虚反射压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旨在通过参数优选与优化,实现对虚反射进行更加有效的压制。首先,对虚反射的压制方法相关背景及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虚反射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虚反射的频率特性,探讨了虚反射的压制方法。然后,基于斜缆观测条件下的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进一步分析了虚反射的波场特性。通过对频率域高分辨率Radon变换基本原理分析,围绕虚反射压制算法中海水声波速度、电缆沉放深度以及阻尼因子等参数进行了估算方法与优选研究。应用Radon变换的原理对虚反射进行压制,结合虚反射与一次波的旅行时差及相关特征进行压制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参数再应用到频率域高分辨率Radon变换虚反射压制方法当中。对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了试处理,通过对比压制参数优化前与优化后虚反射的压制效果分析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双层水平模型和斜缆实际资料的测试证明,频率域高分辨率Radon变换方法能够很好的压制虚反射,经过压制参数优化之后虚反射压制效果更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压制效果。
夏同星,刘垒,明君,周学锋[10](2018)在《渤海湾X油田气云区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渤海湾盆地X油田气云区广泛发育。地震资料受气云影响严重,在油田主体区地震成像效果较差,无法准确描述构造和储层特征。在现有纵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气云区关键处理技术研究,包括Q值层析反演气云区能量吸收衰减补偿技术、潜波层析反演浅层速度建模技术等,有效解决了气云区地震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和浅层难以实现高精度速度建模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配套处理技术,如匹配追踪插值数据规则化技术、水层多次波压制+广义地表多次波压制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技术流程。本工区处理结果表明,该处理流程明显提高了气云区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选择及其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选择及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地震仪及电火花震源拖缆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海底地震仪(OBS)成像研究进展 |
1.3 电火花震源地震勘探研究进展 |
1.4 研究路线及论文内容 |
1.4.1 OBS数据多次波成像方法研究 |
1.4.2 电火花震源资料分析处理 |
1.4.3 海试电火花震源资料分析处理 |
第二章 OBS数据处理 |
2.1 多次波成像技术 |
2.2 纵波速度反演技术 |
2.3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
2.4 实际OBS资料处理 |
2.4.1 工区介绍 |
2.4.2 数据处理流程 |
2.4.3 观测系统设计 |
2.4.4 噪音压制 |
2.4.5 上下行波场分离 |
2.4.6 叠加 |
第三章 电火花震源数据处理(工区1) |
3.1 组合噪音压制技术 |
3.2 反褶积技术 |
3.2.1 零相位反褶积 |
3.2.2 预测反褶积 |
3.3 叠加技术 |
3.4 实际电火花震源原始资料分析 |
3.5 实际电火花震源资料处理 |
3.5.1 数据处理流程 |
3.5.2 组合噪音压制 |
3.5.3 反褶积 |
3.5.4 速度分析 |
3.5.5 叠加与偏移 |
3.6 处理成果分析 |
第四章 电火花震源数据处理(工区2) |
4.1 电火花震源原始资料分析 |
4.1.1 原始炮集记录分析 |
4.1.2 频谱分析 |
4.1.3 数据质量分析 |
4.2 数据处理流程 |
4.3 非常规观测系统定义 |
4.3.1 观测系统定义流程 |
4.3.2 班报信息 |
4.3.3 观测系统 |
4.4 组合噪音压制 |
4.4.1 涌浪噪声干扰 |
4.4.2 低频线性干扰 |
4.4.3 异常振幅干扰 |
4.5 反褶积 |
4.6 速度分析 |
4.7 球面扩散补偿 |
4.8 叠加剖面 |
第五章 电火花震源数据(工区1与工区2)处理对比分析 |
5.1 原始资料对比分析 |
5.2 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法原理简介 |
2 实际记录的多次波时距模拟与解释 |
2.1 实例一 |
2.2 实例二 |
3 鬼波时距模拟分析 |
4 合成记录时距模拟及叠加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3)采用Landsat8产品算法流程的高分一号数据大气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理方法 |
1.1 6S模型算法 |
1.2 光谱响应分析 |
1.3 像元几何参数 |
1.4 表观反射率 |
1.5 大气参数 |
1.5.1 气溶胶光学厚度 |
1.5.2 瑞利光学厚度 |
1.5.3 大气影响气体含量 |
1.5.4 大气压强 |
2 数据及处理 |
2.1 试验数据 |
2.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C8 OLI大气校正 |
3.2 GF1 WFV/MSS大气校正分析 |
3.3 大气校正精度分析 |
4 结论 |
(4)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鬼波时距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地震数值模拟研究回顾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方法原理简介 |
2.1 多层介质模型时距正演方法与原理 |
2.2 多次波时距反演方法 |
2.3 本文研究路线图 |
第三章 实际记录多次波时距模拟分析 |
3.1 实例一 |
3.2 实例二 |
3.3 实例三 |
3.4 小结 |
第四章 鬼波时距模拟分析 |
4.1 鬼波与反射波时差分析 |
4.2 鬼波正演模拟 |
4.3 小结 |
第五章 理论地震记录的合成与处理分析 |
5.1 实例二理论地震记录的合成与处理分析 |
5.2 实例三理论地震记录的合成与处理分析 |
5.3 炮集记录时距反演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THE AUTHOR |
基金项目资助 |
硕士期间成果 |
(5)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
1.2.2 海上交通风险评估方法的现状分析 |
1.2.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目标、思路和任务 |
1.3.2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内涵 |
2.1.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因素分析 |
2.1.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类型分析 |
2.1.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对象 |
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体系 |
2.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体系要素分析 |
2.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动态风险预评估体系结构 |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2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3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3.4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
2.4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
2.4.1 模糊信息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2.4.2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理论的风险矩阵及其比较分析 |
2.4.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
2.5 本章小结 |
3 风险动态信息数据预测与处理技术 |
3.1 海上恶劣天气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1 精细化网格大风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2 精细化网格海浪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3 重点关注海域海上能见度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1.4 卫星遥感海冰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技术 |
3.2.1 船舶交通流密度及其预测研究现状 |
3.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模型 |
3.2.3 成山角附近海域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实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1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1.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1.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1.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2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2.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2.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2.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3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
4.3.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
4.3.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
4.3.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海洋二维双船拖缆与宽频带地震采集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区条件 |
3 技术试验 |
4 数据成像分析 |
4.1 单船变深度拖缆数据拓频处理 |
4.2 双船资料合成处理 |
4.2.1 三维面元定义方式 |
4.2.2 双方位波场速度拾取 |
5 结论与建议 |
(8)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0.3.1 研究内容 |
0.3.2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 |
1.1 研究区概况 |
1.1.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
1.1.2 工区地震地质条件 |
1.1.3 研究区地震采集情况 |
1.2 原始资料品质分析 |
1.2.1 静校正分析 |
1.2.2 原始资料频率分析 |
1.2.3 信噪比及干扰波分析 |
1.2.4 原始资料能量分析 |
1.2.5 原始资料激发子波分析 |
1.3 难点分析及技术对策 |
1.3.1 难点分析 |
1.3.2 技术对策 |
第二章 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 |
2.1 静校正 |
2.1.1 模型法静校正 |
2.1.2 折射波静校正 |
2.1.3 层析静校正 |
2.1.4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
2.2 叠前噪声压制技术 |
2.2.1 三维锥形滤波方法 |
2.2.2 非均匀空间采样相干噪音衰减技术 |
2.3 振幅补偿 |
2.3.1 球面扩散补偿 |
2.3.2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
2.4 反褶积技术 |
2.4.1 预测反褶积 |
2.4.2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
第三章 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技术 |
3.1 偏移的基本原理 |
3.2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 |
3.2.1 基本原理 |
3.2.2 速度建模技术 |
3.2.3 叠前时间偏移关键参数 |
第四章 T1区地震资料处理及其效果分析 |
4.1 静校正处理 |
4.1.1 组合静校正处理 |
4.1.2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
4.2 叠前综合处理 |
4.2.1 保幅噪音压制处理 |
4.2.2 振幅一致性处理 |
4.2.3 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 |
4.2.4 叠前综合处理效果分析 |
4.3 叠前时间偏移 |
4.4 叠后拓频处理 |
4.5 T1 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分析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海上虚反射压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虚反射压制方法国内外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海上地震勘探上下缆采集技术压制虚反射 |
1.2.2 基于海上地震勘探水陆双检采集技术压制虚反射 |
1.2.3 基于海上地震勘探斜缆采集技术压制虚反射 |
1.2.4 基于海上地震勘探四分量采集技术压制虚反射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上虚反射机理与特征 |
2.1 虚反射形成机理 |
2.2 海上虚反射的特征分析 |
第三章 海上虚反射压制方法 |
3.1 基于频率域高分辨率Radon变换的基本原理 |
3.2 基于斜缆数据的Radon变换的基本原理 |
3.3 虚反射压制参数误差分析 |
3.3.1 电缆深度误差分析 |
3.3.2 阻尼因子误差分析 |
3.3.3 海水中声速误差分析 |
第四章 虚反射压制参数优化 |
4.1 海水中声速与电缆深度的测定背景 |
4.2 海水中声速的测定方法 |
4.3 海水中声速与电缆深度测定方法的优化 |
4.4 海水界面反射系数 |
4.4.1 粗糙界面 |
4.4.2 粗糙界面反射系数 |
第五章 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 |
5.1 模型测试 |
5.2 实际数据测试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渤海湾X油田气云区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情况及资料介绍 |
2 关键处理技术 |
2.1 Q值层析反演气云区能量吸收衰减补偿 |
2.2 潜波层析建立浅层速度模型 |
2.3 其它配套处理技术研究 |
2.3.1 MPFI数据规则化 |
2.3.2 DWD+GSMP组合多次波压制 |
3 应用效果分析 |
4 结论 |
四、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选择及其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地震仪及电火花震源拖缆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 戚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J]. 支明,郝重涛,姚陈,于光明,蔡明刚. 地震地质, 2020(01)
- [3]采用Landsat8产品算法流程的高分一号数据大气校正[J]. 张晓月,李琳琳,王莹,张琪,李国春.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1)
- [4]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鬼波时距模拟分析[D]. 支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5]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D]. 戴厚兴.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海洋二维双船拖缆与宽频带地震采集实验[J]. 李福元,韦成龙,胡家赋,邓桂林,易海,钟广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5)
- [7]水上自然电场法及其在病态水库岩溶渗漏通道探测中的应用[A]. 陈贻祥,邬健强,黄奇波,甘伏平,韩凯,杨初长,郑智杰. 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ICEENR2018), 2018
- [8]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D]. 林弘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海上虚反射压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张庭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渤海湾X油田气云区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J]. 夏同星,刘垒,明君,周学锋. 石油物探,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