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与战争:施拉姆《克劳塞维茨传》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胡振中[1](2016)在《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来源以及其成长历程和教育情怀;归纳了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理念、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武德的培养;总结了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启示与影响。
赵耀文[2](2014)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与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是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其着作《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实践和经验的军事巨着。其战争哲学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战争本质等问题的看法,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在军事思想上的革新精神与进步倾向。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集古今中外军事哲学的大成者,代表了无产阶级军事哲学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军事辩证法历史发展的一座高峰与丰碑。它是无产阶级观察、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科学的方法与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将两者加以对比,一方面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及当代西方军事理论的来源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知彼”;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启示意义,丰富和完善了研究角度与范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曾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改造,最终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哲学中。如马克思、恩格斯敏锐注意到克劳塞维茨论述“战争与政治”的相关观点,列宁、毛泽东在马恩的基础上,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命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并将其最终发展成为关于战争认识的真理。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群众史观,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在多层次、多维度、纵横交错地进行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战争的本质(政治从属性、暴力性、盖然性等),战争内容(进攻与防御、目的与手段、精神与物质、人民战争等)、战争认识和指导的规律(战争认识和指导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一方面指出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中的唯心成分,摆脱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其正确的理论、观点与论述,力图做到“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本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解,并系统、完整地掌握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了解毛泽东是如何联系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深化了诸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命题,将其发展成为真理;他又是如何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争目的的内在矛盾入手,进行理论深化,最终形成“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关于军事本质的真理性认识;他又是如何从民众战争的理论雏形,结合其自身无与伦比的战争实践,最终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具有强大理论生命力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其战略战术……本文力图为推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研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为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也将为国内关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与战争哲学的研究开辟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树才[3](2014)在《历史·社会·政治 ——论雷蒙·阿隆的战争研究》文中提出战争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研究多从人、国家和无政府状态三个层面来分析战争的原因。这些研究共享着三个预设:1)试图探究战争的普遍理论,对战争的特殊性缺乏关注;2)将国内政治和国外政治区分开来,对国内政治与战争形态之间的关联性缺乏分析;3)将国际政治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革区分开来。这些预设在帮助国际关系建立了自身研究范式的同时也限制了战争研究的革新。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战争形态的变化对这三种预设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挖掘法国国际关系学的开创者雷蒙·阿隆对战争的思考,进而寻找突破上述战争研究盲点的可能性。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国际关系上,由于阿隆支持这一观点,他被学界归入古典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本文试图打破这种标签性的认识,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将阿隆置于20世纪的语境之下,以战争问题为中心,分析它与阿隆的历史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的关联性,从而丰富我们对战争的理解。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问题意识、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基本框架。接下来的三章分析从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层面分析它们与战争研究的关系。第五章对全文做出总结。第二章试图在阿隆的历史哲学和战争研究间搭建某种关联性。阿隆的历史哲学包含批判的历史哲学(即历史本体论)和思辨的历史哲学(即历史认识论)两部分。本章将阿隆置于历史哲学的两种谱系之中展现其历史哲学,在历史本体论上,阿隆批判历史目的论和历史宿命论,努力扞卫一种开放性的多元历史观;在历史认识论上,阿隆批评了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和相对主义的困境,坚持客观性的理解和或然性的因果。历史本体论是20世纪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战争提供合法性的辩护,并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历史认识论为阿隆的战争研究提供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该路径从或然性的因果出发,强调价值相关,借助理想类型和比较来展开研究。“历史”为战争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前提和重要的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克服国际关系在解读战争时缺乏“历史性”的盲点。第三章主要呈现了阿隆对战争与工业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首先分析了社会学为什么忽视战争,阿隆对社会学的理解及其战争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学家,通过与19世纪思想家如托克维尔、孔德、马克思等展开对话,阿隆阐明了他对战争与社会变革思考。阿隆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遗产,从技术出发来解读了战争与工业社会的关系。从技术的不对称性和技术的惊奇两个概念出发,剖析了技术在20世纪战争中扮演的角色。第四章围绕着战争与国内政治的关系展开。阿隆试图超越伦理化和形而上学式的政治,坚持政治是一种在对立中寻求妥协和合作的艺术。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政体、国家形态、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等三个层面。第三帝国发动二战离不开极权主义政体的支持;政治体制的对立是冷战对峙的重要内容。战争与国家形态的关系主要围绕着战争与20世纪民族国家、帝国间关系展开。现代社会的平等辩证法和普遍化的辩证法影响着帝国的衰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战争与政治,谁是目的,谁是手段,阿隆在与克劳塞维茨的对话中形成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克劳塞维茨不是极端战争的始作俑者,而是有限战争的积极提倡者。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因着战争和政治内涵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战争与政治的目的与手段之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它常常因时因地而变化。第五章结论部分笔者用“三维一体”将阿隆的战争研究统和起来。三维指的是历史、社会、政治三个战争研究的重要维度,“一体”指的是历史认识论为战争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这三个维度可以弥补国际关系理论在研究战争时的盲点,激发着战争研究提出新的问题意识、研究视野和方法。
丁敏[4](2019)在《鼓吹暴力抑或管束暴力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克劳塞维茨无疑是西方军事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又最有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由于《战争论》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因此,许多观点往往看起来相互矛盾,以至不同解读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但无论如何解读,暴力在战争中的使用问题都是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核心议题,不同的立场和视角都可以通过对这个议题的阐释而呈现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批评者认为克劳塞维茨强调绝对毁灭原则以赢得战争胜利,因此,他的战争思想指导纯粹杀戮,鼓吹无限暴力;而克氏的辩护者则认为他通过论述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来强调政治对暴力的管束。本文试图指出,对克劳塞维茨关于暴力使用看法的一味批判与辩护忽略了克氏战争思想的复杂性和纠结性。究其原因在于批评与辩护者大多以自身所处时代为出发点,对克劳塞维茨进行道德上的评判,而忽略了历史语境下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讨论。本文试图重现克氏所处的复杂交接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战争论》文本力图完整地呈现出克氏战争哲学的复杂性并进而对克劳塞维茨的批判进行初步的回应。
苗贵安[5](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人民愿意追随共产党,共产党有强大领导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领导力,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延安时期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智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社会号召力、军队战斗力。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统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指政治领袖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方面的影响力。领袖和领袖集团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最终确立起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领导力基础。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力,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头脑、统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想干扰的能力。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中国革命的合法性提供话语指南,对全党和社会各阶级产生强大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通过激发党员奉献精神、提升党员能力和完善党组织治理机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主要来自于党的建设中解决了共产党员的工作意愿问题,调动和激发起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能够自觉认同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自愿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奉献自己的智慧;来自于高度重视党员和干部能力素质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的政治任务相匹配;来自于建立起灵活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畅通的运行沟通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对全社会的影响、凝聚、动员和引导的能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是共产党领导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力,源自于实施合理的治理机制,很好的发挥了制度领导作用;源自于统一战线联盟内各种政治力量的通力合作,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激励艺术;源自于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权变领导艺术。军队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保障。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一支人民军队,通过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表现出强大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的体现。这种战斗力的形成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来自于重视官兵物质利益和创新的军事民主;来自于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能力,官兵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确定组织的职能;来自于政治建军的优势,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组织机构,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刘树才[6](2017)在《克劳塞维茨与军事启蒙——以战争隐喻为中心》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忽略了与启蒙运动相伴的军事启蒙,而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述便是以批判军事领域的启蒙与反启蒙作为出发点。围绕"战争是什么",启蒙者与反启蒙者皆使用了结构性的战争隐喻。前者借用"钟表"的隐喻,强调战争行为存在法则,物质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借助"戏剧"的隐喻,凸显偶然性和精神观念的力量。克劳塞维茨对这两者都进行了批评,他认为"钟表"隐喻忽略了观念性和不确定性在战争中的地位,"戏剧"隐喻贬低了理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理性、情感和决断的三位一体,并以实践为本体的论述,为理解战争和启蒙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视野,为当代战争研究提供了灵感。
李哲罕[7](2021)在《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与民族-国家——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战争观之展开》文中研究说明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并不受限于狭义的战争活动,而是涉及战争与政治、哲学等事物的广泛关联;与之同理,我们对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理解也并不能受限于狭义的军事理论,而是要将其放置在更为宽广的政治思想史背景之下。克劳塞维茨正好处在德国概念史中所谓的"鞍形期"或"语义学问题"的集中展现期,大致对应于当时欧洲政治现实及政治思想的剧烈转型期。这使得他在《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通过上述研究进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及其内在张力,而且可以更好地管窥与理解(欧洲)现代国家形成时期的复杂状况。也即,通过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的战争观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展开,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与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和民族—国家这三个层次或三阶段的对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反诸理解后三者之于(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关联。
施州[8](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吴潮[9](2003)在《论克劳塞维茨军事政治观的国际关系内涵》文中指出作者通过对《战争论》的进一步解读,认为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政治”内涵主要指的是近代时期开始形成并完善的国际关系体系。他的军事政治观的重要思想和贡献是,指出应通过均衡、协调、统一国际关系来制约人类基本行为之一的战争行为。
吴琼[10](2001)在《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当代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在军事科学史上首次揭示了具有最大普遍性的战争现象的实质,以及战争运动规律和战略指导规律的“秘密”。这种“战争哲学”在当代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仍然起作用,具有深刻的科学意义。
二、政治与战争:施拉姆《克劳塞维茨传》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与战争:施拉姆《克劳塞维茨传》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
(一) 克劳塞维茨深受德国古典主义教育思想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
(二) 克劳塞维茨是自学成才的军事天才 |
(三) 克劳塞维茨有浓厚的教育情怀 |
二、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 |
(一) 教育理念 |
1. 把握战争本质。 |
2. 培养平民军官。 |
3. 一切基于经验。 |
4. 挖掘内在潜能。 |
(二) 培养目标 |
1. 军事天才的本质是能力。 |
2. 军事天才的主导因素是智力。 |
3. 军事天才不仅仅指统帅。 |
(三) 教育内容 |
1. 军事与政治。 |
2. 战术与战略。 |
3. 理论与方法。 |
4. 知识与能力。 |
(四) 教育方法 |
1. 深入考察, 掌握理论。 |
2. 理性批判, 研究战史。 |
3. 自我教育, 形成能力。 |
(五) 武德的培养 |
三、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启示与影响 |
(一) 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目标是培养军事精英 |
(二) 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
(三) 克劳塞维茨军事教育思想的本质是批判地考察 |
(2)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与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1.2.1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3 关于两者对比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探索之处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探索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补充说明与文章结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军事哲学 |
1.5.2 战争哲学 |
1.5.3 军事辩证法 |
第二章 战争本质论 |
第一节 战争的性质 |
2.1.1 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 |
2.1.2 毛泽东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 |
第二节 战争的“暴力性”——战争的特殊本质 |
2.2.1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的暴力性质 |
2.2.2 毛泽东论战争的暴力性质 |
第三节 战争的“盖然性规律” |
2.3.1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认识论 |
2.3.2 毛泽东的战争认识论 |
第四节 战争的政治属性——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
2.4.1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
2.4.2 毛泽东全面阐明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
第三章 战争内容论 |
第一节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
3.1.1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的目的与手段 |
3.1.2 毛泽东论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
第二节 “进攻”与“防御”及其辩证关系 |
3.2.1 克劳塞维茨论进攻与防御 |
3.2.2 毛泽东辩证考察进攻与防御 |
第三节 民众与战争的关系——从民众战争到人民战争 |
3.3.1 克劳塞维茨民众战争理论 |
3.3.2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
第四节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
3.4.1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
3.4.2 毛泽东科学阐明了物质与精神、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
第四章 战争认识与指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战争的方法论 |
4.1.1 克劳塞维茨研究战争的方法论 |
4.1.2 毛泽东研究战争的科学方法 |
第二节 战争的理论与实践 |
4.2.1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的理论与实践 |
4.2.2 毛泽东论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 |
第三节 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
4.3.1 克劳塞维茨指导战争的原则 |
4.3.2 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 |
第五章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5.1.1 举世公认的军事哲学与理论经典 |
5.1.2 军事辩证法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 |
5.2.1 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注意到《战争论》的理论价值 |
5.2.2 列宁对《战争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5.2.3 斯大林对于《战争论》的认识 |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5.3.1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 |
5.3.2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改造世界的作用 |
5.3.3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第四节 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
5.4.1 辩证地对待战争与和平,努力争取世界和平 |
5.4.2 深入细致考察战争本质,利于提高思辨能力 |
5.4.3 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有助于理论发展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历史·社会·政治 ——论雷蒙·阿隆的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论题旨趣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观念力”:战争与历史哲学 |
第一节 历史哲学谱系中的阿隆 |
一、思辨历史哲学的谱系 |
二、批判历史哲学的谱系 |
三、阿隆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意识形态·战争 |
一、意识形态背后的历史哲学 |
二、意识形态:现代战争的新动力和新武器 |
第三节 战争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一、历史社会学:在对立中理解具体战争的特殊性 |
二、工具:理想类型和比较 |
小结 |
第三章 “多晶体”:战争与工业社会 |
第一节 弥合战争与社会间的鸿沟 |
一、阿隆:古典社会学传统的继承者 |
二、阿隆眼中的社会学与战争 |
第二节 战争与社会变迁: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 |
一、前现代社会的战争 |
二、战争与社会转型:19世纪的遗产 |
第三节 技术的惊奇——阿隆论20世纪的战争 |
一、阿隆眼中的技术与工业社会 |
二、必然与偶然之间:技术与20世纪的战争 |
小结 |
第四章 “变色龙”:战争与政治 |
第一节 对立中寻求共识——阿隆论政治 |
一、含糊的政治 |
二、政治哲学与政治社会学 |
三、对立的现代政治 |
第二节 政体与战争 |
一、纳粹主义与总体战 |
二、冷战中的政体之争 |
第三节 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命运 |
一、战争·民族国家·帝国:一种理论性的分析 |
二、帝国及民族国家的命运:20世纪的经验 |
第四节 战争与政治:目的与手段之争 |
一、阿隆与克劳塞维茨 |
二、克劳塞维茨公式的变异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历史哲学·工业社会·国内政治——三维一体视野下的战争研究 |
附录 阿隆年表 |
参考书目 |
后记 |
(4)鼓吹暴力抑或管束暴力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
第二节 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关于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批判 |
第一节 历史:约翰·基根对克劳塞维茨的批判 |
第二节 理念:马丁·范克勒韦尔德对克劳塞维茨的批判 |
第三章 克劳塞维茨战争思想的历史语境 |
第一节 作为游戏的战争:王朝战争与节制暴力 |
第二节 总体战形态的战争:拿破仑战争与无限暴力 |
第三节 知识交锋:暴力本身有无规律 |
第四章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复杂性分析 |
第一节 绝对战争:敌对情感与暴力 |
第二节 战争迷雾:不确定性、偶然性与不可预测性 |
第三节 现实战争:战争中的政治决断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一、理论框架 |
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政治领导力:确立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袖集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袖核心的形成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高领导层变化 |
二、毛泽东党内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 |
三、领导特质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 |
第二节 组织确立领导核心的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 |
二、政治学视野下领袖的作用 |
三、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意义 |
第三节 中央集体领导和政治领导力 |
一、中央集体领导形成过程 |
二、政治路线与政治领导力 |
三、战略策略与政治领导力 |
第二章 思想引领力: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原因 |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过程 |
第二节 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 |
一、作为一种理念的思想 |
二、领导思想具有领导力 |
三、列宁建党学说的启示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力 |
一、毛泽东思想与领导哲学 |
二、毛泽东思想引领力的体现 |
第三章 组织领导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
第一节 党组织内部激励建设 |
一、红色文化 |
二、思想建党 |
三、延安整风 |
第二节 党组织能力建设 |
一、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
二、培养全党群众工作能力 |
第三节 党组织管理机制 |
一、灵活的组织机构 |
二、畅通的沟通渠道 |
三、严格的政治纪律 |
第四章 社会号召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
二、建立“三三制”政权组织 |
三、构建“相容性”制度机制 |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激励建设 |
一、通过共同领导发挥领导力 |
二、通过利益共享来赢得民心 |
三、发挥尊重激励的领导艺术 |
第三节 统一战线组织能力建设 |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二、因时而异的统战政策 |
三、因人而异的斗争策略 |
第五章 军队战斗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第一节 军队组织激励建设 |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二、重视物质利益的激励 |
三、创新军事民主激励 |
第二节 军队组织能力建设 |
一、正确的军事战略 |
二、重视官兵能力提升 |
三、复合型的组织职能 |
第三节 军队组织管理机制 |
一、政治建军的优势 |
二、灵活的组织结构 |
三、严格的军事纪律 |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启示 |
一、对党的领导力的启示 |
二、对组织领导力的启示 |
三、对干部领导力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6)克劳塞维茨与军事启蒙——以战争隐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喻与战争 |
二钟表与戏剧:启蒙时代的两种战争隐喻 |
三流动的“三位一体”:超越启蒙与反启蒙 |
结语:作为实践的战争 |
(7)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与民族-国家——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战争观之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位一体”战争观 |
二、君主—主权 |
三、启蒙—反启蒙 |
四、民族—国家 |
结语 |
(8)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
一、中外文献综述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基本框架 |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
小结 |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
三、大众视觉艺术 |
四、人物情感共鸣 |
五、乐观主义基调 |
小结 |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
小结 |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
小结 |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
小结 |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
小结 |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
一、为国牺牲精神 |
二、勤劳奋斗信念 |
三、公平与诚信观 |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
一、安全感的获得 |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着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论克劳塞维茨军事政治观的国际关系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劳塞维茨军事政治观的国际关系内涵解读 |
二、克劳塞维茨军事政治观之国际关系内涵解读的现实意义 |
四、政治与战争:施拉姆《克劳塞维茨传》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J]. 胡振中. 中国军事科学, 2016(04)
- [2]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与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之比较研究[D]. 赵耀文. 南开大学, 2014(05)
- [3]历史·社会·政治 ——论雷蒙·阿隆的战争研究[D]. 刘树才.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4]鼓吹暴力抑或管束暴力 ——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理论研究[D]. 丁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D]. 苗贵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克劳塞维茨与军事启蒙——以战争隐喻为中心[J]. 刘树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7]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与民族-国家——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战争观之展开[J]. 李哲罕. 浙江社会科学, 2021(10)
- [8]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9]论克劳塞维茨军事政治观的国际关系内涵[J]. 吴潮. 社会科学, 2003(02)
- [10]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当代效应[J]. 吴琼.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