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转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知识转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也谈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杰[1](2018)在《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教学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围绕“教师、黑板、粉笔”传授知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规划中,学生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契机下,兴起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开始传入我国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它是以信息技术作为课堂开展的物质支撑,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堂上传授新知识,课后完成巩固习题的基本流程完全颠倒。本研究通过借鉴前人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基础,将其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以求探索出适合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为高中地理课堂改革以及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提供进一步可借鉴经验。本研究主要分为六大部分:首先为绪论部分,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缘由,如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并总结国内外对翻转课堂的发展研究综述。国外主要是缺少地理学科翻转课堂研究、教学策略研究不深入以及理论研究缺少学科针对性,而国内为翻转课堂的理论与我国教学实情出现水土不服以及应用于高中阶段和地理学科教育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紧接阐述本研究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定义界定,并说明本研究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以及掌握学习三大理论基础,且阐述该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与基本特点。然后主要是对日常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象进行调查,并通过现象总结课堂教学的问题,最终从问题中剖析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广州市两所不同层次中学的高中生发放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现象:学生对日常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满意、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机会少、在课堂注意力集中度低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实际性提升。再而借鉴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基础,构建“双主四段十二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模型。“双主”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核心;“四段”指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课前阶段、课中阶段以及课后阶段共四阶段;“十二节”指师生参与翻转课堂的十二个环节,包括任务单设计、微视频录制、疑难解析、知识巩固、教学评价、课外拓展、知识接受、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检测巩固以及学习评价共十二环节,并将其应用至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以求检验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双主四段十二节”模型的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师生均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并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有效解决疑难问题。并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应用状况,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供实施翻转课堂的有效建议。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展望做出基本介绍,以期希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得到长久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张学亮[2](2017)在《“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就业教育处于高校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表面上它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实质上同样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功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方式、就业结构、就业形势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推动大学生由就业转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成为“双创”的客观要求。由此,要求大学生就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推动大学生在契合“双创”要求的同时,树立理性的就业创业观念,实现职业稳定发展。本研究分为导论、六章和结论导论部分:回答了“双创”视阈下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是提出本论题的主要缘由。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彰显就业教育的时代价值、推动就业教育学科发展是研究的理论意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教育实效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其实践意义。另外,通过文献梳理,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明确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第一章:开展“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双创”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双创”蕴含着“动力”“公平”“富民”“强国”的时代价值。据此提出了“双创”的内涵。同样,结合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价值、功能,通过理清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结合“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提出“双创”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目标导向、理念更新、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并据此提出“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要体现时代性、就业教育活动要体现协同性、就业教育方式要把握规律性。第二章:开展“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呈现政策支持扎实推进、创业就业趋向明显、教育模式面临转型、队伍建设日趋重视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大学生就业教育也存在被弱化、教育目标模糊、队伍能力不适、教育方式简单僵化等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知不清、就业教育目标缺乏全面认识、就业教育队伍整体推进不力、就业教育方式创新程度不够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开展“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与理念的研究。理念与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回答“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依据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依据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现实状况,提出“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要树立服务更高质量就业、树立引导学生规划职业人生、树立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提出应该确定“就业转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性就业创业观念”“实现职业稳定发展”的就业教育目标。第四章:开展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目的是回答“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要采用何种教育方式。结合“双创”人才培养需求,提出要采用就业创业教育转化模式、就业专业教育渗透模式、创新创业价值引领模式。并结合新的教育模式,提出就业需求导向机制、就业创业分流机制、协同合力发挥机制,以推动就业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第五章:开展对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提出“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总体思路建设;同时,要按照有能力、有担当、有条件的具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第六章:为保障“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序推进,提出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以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管聘制度以落实就业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要求;建立就业跟踪服务制度,以落实就业转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建立就业教育效果评价制度,以推动就业教育沿着设定的轨道与时俱进的发展。结论部分:进一步指出了研究“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总结了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陶平[3](2015)在《以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机械工程知识的建构——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工科课程中工程知识的特点,有必要引入工程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搭起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对工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析当前学生在工程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介绍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有效建构该课程中的工程知识,实现知识向工程能力的有效迁移以及工程案例选取的一些教学体会和想法。

殷帅帅[4](2014)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教育学科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小提琴的教育空前繁荣,小提琴教育工作者也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引进小提琴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就高师小提琴专业而言,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高师小提琴教学,是小提琴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求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教育的现状和高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建构主义下的高师小提琴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理论的高度提高小提琴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革新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师小提琴教学领域具有重要启示。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的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包括,建构主义的理论背景及其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及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第二部分从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学生特点、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我国高师小提琴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我国高师小提琴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基于上述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师小提琴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方法运用于高师小提琴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针对高师小提琴教学的新观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具体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情境教学、对话式教学等。作为十七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乐器之一,现代小提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小提琴的学习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专门设立了小提琴专业和课程。面对社会对人才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国内高师小提琴教育也应该顺应教育发展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小提琴教师。作者认为,提高教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了解建构主义对高师小提琴教学的指导作用,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实践检验真理,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师小提琴教学的可行举措。我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论述,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师小提琴教学相结合,真正把教育学领域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到高师小提琴教学中,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用于高师小提琴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理论知识发挥其指导作用。

胡琼方[5](2013)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与高校钢琴教学相结合,结合高校钢琴教学的实践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提出一些建议。

王世红[6](2012)在《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课程改革趋势使特定地区的课程改革研究有重要意义,台湾课程研究渐成为现时代华人地区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的台湾与大陆比较研究成为学界重要课题,“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是研究台湾课程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本研究以我国台湾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为核心视点,将九年一贯课程置入台湾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并经由对台湾课程改革历史沿革的梳理与分析,全面总结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缘起、课程目标内涵、改革的推进策略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适时引入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的角色分析,藉借台湾着名课程学者欧用生的课程思想为研究个案,唤起对课程改革的理性规范与思考,深化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解,以为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研究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核心概念与论文内容架构、已有文献整理与分析等具体问题。第二章着重进行台湾社会发展研究。台湾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流变呈多元样貌,原住民文化、闽粤文化、殖民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欧美文化、海洋文化,都作为台湾文化的有机元素,沉淀、糅合于台湾文化之中,形成台湾独有的文化风貌,成为抚育课程变革的胚基。第三章梳理台湾课程改革史。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效性验证,应从历史的视角分析,探索台湾光复以来课程改革的演进历程,是从历史的观点回答为什么要推动九年一贯课程的重要途径。第四章聚焦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九年一贯课程是继台湾九年国教之后的课程改革的里程碑,被称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撞击着台湾课程模式的既定框架,但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九年一贯课程的推进也伴生了许多问题,改革仍需努力。第五章是关于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台湾教育当局对其不断地调整与修缮。教育理论来源于特定的教育实践,其功能也在于解释其源于的那些特定的题材范畴。探求台湾本土课程学者的课程思想,是关注台湾课程改革的合理路径。第六章为欧用生课程思想研究。以台湾本土着名课程学者欧用生教授课程研究的学术经历和其课程思想为个案,具体分析欧用生的课程本质观、课程价值论、课程方法论、课程转型论,更为具体地、深层次地考察台湾九年一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欧用生的课程研究历程也是台湾课程研究发展历史和九年一贯课程研究历程的写照。第七章是基于上述六章研究内容提出的对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在本章中进行了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余年的反思,并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经验为启发,对课程改革做更为深入地思考。

支力群[7](2012)在《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通过对初中设计教学地深入研究,探寻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教学环境以及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本研究从全球性竞争导致人才竞争、产品竞争这一背景入手,探明当今时代需求创造力人才与设计人才,论证了创造力培养、设计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分析创造与设计的共同特征过程中,探究了通过设计教学来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探索通过设计教学培养初中学生创造力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的途径中,发现现在初中设计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尝试提出解决不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对于那些尚未解决的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以便提出更有效的策略。本论文的实践研究成果主要有以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教学案例,希望这一成果能在初中设计教学中进行实施,以推动初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并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对培养创造性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胡琼方[8](2010)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ies of learning)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兴起于当代的欧美国家,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范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核心观点是:学生要获得成功的话,必需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门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和使用性的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里已经被加以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把学生看做是不断的用新的信息去检验已有的旧经验,并且当旧的经验不再适应时,修改旧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辅佐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者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钢琴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全面介绍,结合高师钢琴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表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当前高师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新传统高师钢琴的教学观念,完善和改进高师钢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全面的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其中包括: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其次,分析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目标及特点,然后从师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论述了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高师钢琴课堂教学相结合,试图将这一庞大体系中的一些知识和原则引入高师钢琴教学当中并提出一些具体策略和其教学方法在高师钢琴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钱灿群[9](2009)在《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美感》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新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作为最基础的

陶红[10](2008)在《“研究性教学”在高师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下的运用》文中指出"研究性教学"可以弥补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当今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不足,文章分析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方向及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二、也谈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的时代要求
        1.1.2 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信息化教学的推行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 研究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之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翻转课堂
        2.1.2 教学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掌握学习理论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2.3.1 教学程序的颠倒
        2.3.2 师生地位的转化
        2.3.3 教学资源的现代化
        2.3.4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2.3.5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说明
    3.2 问卷对象调查的选择
    3.3 问卷设计
    3.4 调查结果的分析
        3.4.1 学生对地理课堂认识的态度
        3.4.2 学生于地理课前的预习准备
        3.4.3 学生于地理课堂表现情况
        3.4.4 学生解决地理疑难知识的途径
        3.4.5 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
        3.4.6 学生对未来地理课堂教学的期待
    3.5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学生热爱地理学习,但对地理课堂授课方式不满意
        3.5.2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机会少
        3.5.3 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度低
        3.5.4 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实际性提升
    3.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3.6.1 利于创新课堂授课方式
        3.6.2 促进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3.6.3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双主四段十二节”
    4.2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模式的环节设计解析
        4.2.1 课前知识传递阶段
        4.2.2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4.2.3 课后拓展评价阶段
    4.3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4.3.1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准备阶段
        4.3.2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课前阶段
        4.3.3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课中阶段
        4.3.4 “双主四段十二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课后阶段
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和建议
    5.1 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5.1.1 评价方案的参考
        5.1.2 评价方案的实施
        5.1.3 评价效果统计与分析
    5.2 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5.2.1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我评价
        5.2.2 关于翻转课堂课后检测巩固成绩效果反馈
    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存在问题
        5.3.1 对学生“微视频”的观看存在监督漏洞
        5.3.2 “学习任务单”的编制具有提升空间
        5.3.3 翻转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自信度不足
        5.3.4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足
    5.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应用建议
        5.4.1 教师方面
        5.4.2 学生方面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时代要求
    一、“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一)“双创”的内涵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含义及特性
    二、“双创”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价值
        (一)“双创”作为一种政策措施:具有教育目标导向的价值
        (二)“双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教育理念更新的价值
        (三)“双创”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
    三、“双创”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要体现时代性
        (二)“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活动要增强协同性
        (三)“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方式要把握规律性
第二章“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成就分析
        (一)政策支持扎实推进
        (二)创业就业趋向明显
        (三)教育模式面临转型
        (四)队伍建设日趋重视
    二、“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被“弱化”的问题
        (二)“双创”视阈下现有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存在认知缺位
        (三)“双创”视阈下现有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专业性不强
        (四)“双创”视阈下现有大学生就业教育方式科学性不够
    三、“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双创”与“大学生就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
        (二)对“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缺乏深入思考
        (三)对“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推进不力
        (四)对“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第三章“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一、“双创”视阈下确定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与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
        (二)依据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依据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现实表现
    二、“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
        (一)树立服务更高质量就业的理念
        (二)树立引导学生规划人生的理念
        (三)树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
    三、“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
        (一)实践目标:就业转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二)态度目标:树立理性就业创业观念
        (三)价值目标:实现职业稳定持续发展
第四章“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一、“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
        (一)就业创业教育转化模式
        (二)就业专业教育渗透模式
        (三)创新创业价值引领模式
    二、“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就业需求导向机制
        (二)就业创业分流机制
        (三)协同合力发挥机制
第五章“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
    一、“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职业化建设稳定就业教育队伍
        (二)坚持专业化培养增强教育的专业性
        (三)坚持专家化发展增强队伍的发展性
    二、“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有能力:具有就业创业教育能力
        (二)有担当:承担起就业教育的责任
        (三)有条件:落实专心从教的客观条件
第六章“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制度保障
    一、建立“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的实践要求
    二、建立“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管聘制度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管聘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管聘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管聘制度的实践要求
    三、建立“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跟踪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的实践要求
    四、建立“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评价制度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评价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评价制度的实践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3)以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机械工程知识的建构——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机械工程知识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三、开展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机械工程知识的建构
    1. 以案例教学促进课堂教学中工程知识的初步建构
    2. 以案例教学实现知识向工程能力的有效迁移
四、工程案例的选取
五、结语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思想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教学观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下及教学原则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教学原则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
        1. 支架式教学
        2. 抛锚式教学
        3. 随机进入式教学
    (五)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二、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 培养目标
        2. 学生特点
        3. 学习现状
        4. 授课现状
        5. 课程设置
        6. 师资现状
    (二)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教育现状
        1. 学生类型多样、水平参差不齐
        2. 教学模式单一
        3. 教材选用针对性差
        4.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1. 传统的教育观念对高师小提琴教学的影响
        2. 自主创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特征
        3 高师小提琴的教学需要创设音乐情境
        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在高师教学中运用提供了教学支持
        5. 建构主义理论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为在小提琴教学中运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 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 支架式教学在高师小提琴课堂中的运用
        2. 抛锚式教学在高师小提琴课堂中的运用
        3. 随机进入式教学在高师小提琴课堂中的运用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应用
        1. 注重教师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建良好学习情境
        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4. 学生参与学习,在“协作”中学琴
        5.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6. 增加对话教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期刊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 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教学被动
    (三) 教学评价简单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钢琴教学
    (一) 使学生在“合作”中学琴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琴能力
    (三) 构建钢琴教学中的评价与反思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文献搜集
    二、 实地考察
    三、 学术交流
第三节 相关文献与文献探讨
    一、 课程政策与制度相关文献探讨
    二、 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三、 学者课程政策角色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第四节 概念释义与内容架构
    一、 概念释义
    二、 内容架构
注释 第二章 台湾社会发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社会历史
    一、 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历史关系
    二、 西方殖民统治及台湾建省
    三、 日本殖民统治及台湾光复
    四、 台湾“戒严”及台湾思潮嬗变
    五、 台湾解严后社会多元性变迁
第二节 台湾社会文化
    一、 台湾地理环境文化
    二、 台湾殖民文化
    三、 台湾族群文化
    四、 台湾中华文化
    五、 台湾抗争意识文化
    六、 台湾情结文化
    七、 台湾政争文化
    八、 台湾经企文化
第三节 台湾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
    一、 尊重多元价值
    二、 政治主导课程
    三、 符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注释 第三章 台湾课程改革史研究
第一节 课程党化控制阶段
    一、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政策
    二、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内涵
    三、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运作
    四、 党化控制对课程影响
第二节 课程威权松动阶段
    一、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政策
    二、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内涵
    三、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运作
    四、 威权松动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多元变迁阶段
    一、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变迁对课程影响
第四节 课程多元开放阶段
    一、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开放对课程影响
注释 第四章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第一节 九年一贯课程的历程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背景
    二、 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特点
    三、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九年一贯课程内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
    二、 九年一贯课程创新教学
    三、 九年一贯课程协同教学
    四、 九年一贯课程问题导向教学
    五、 课程学校本位
    六、 课程与教师知能
第三节 九年一贯课程各领域因应与检讨
    一、 语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二、 健康与体育领域因应与检讨
    三、 社会领域因应与检讨
    四、 艺术与人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五、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因应与检讨
    六、 数学领域因应与检讨
    七、 综合活动领域因应与检讨
第四节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
    一、 重大议题意涵分析
    二、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融合
    三、 领域教学实践
第五节 九年一贯课程评鉴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三级评鉴
    二、 九年一贯课程多元评鉴
第六节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
    一、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的官方陈述
    二、 对官方陈述的深度剖析
注释 第五章 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
    一、 戒严期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二、 解严后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三、 课程学者九年一贯课程理论研究举要
第二节 课程学者课程政策角色分析
    一、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素描
    二、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期待
注释 第六章 欧用生课程思想
第一节 欧用生课程研究心路历程
    一、 台北:课程启蒙之旅
    二、 东京:课程批判之旅
    三、 再回台北:课程再概念化之旅
第二节 欧用生课程思想解读
    一、 课程本质论
    二、 课程价值论
    三、 课程方法论
    四、 课程转型论
注释 第七章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借镜:代结论
第一节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反思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研究
    四、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研究
    五、 关于课程改革的中国化研究
    六、 关于师资质量问题研究
第二节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启示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二、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谢辞

(7)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一、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 设计盛行
    第三节 设计教育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创造力与设计课程
    第一节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第二节 设计
    第三节 设计教学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设计教学的现状
    第一节 初中设计教育的开展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教科书分析
    第三节 上海地区初中设计教学现状调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第一节 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课程教学的四项特征
    第二节 《校阅览室室内设计》单元设计教学实验
    第三节 初中定格动画教学实验
    第四节 案例的结论与建议
    本章小结
结章 回顾与展望
    一、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教学研究的回顾
    二、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教学研究的展望
论文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2.2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2.2.1 知识观
        2.2.2 学习观
        2.2.3 教学观
    2.3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3.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2.3.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2.3.3 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第三章 我国高师钢琴教学
    3.1 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目标及特点
        3.1.1 教学目标
        3.1.2 教学特点
        3.1.2.1 工具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3.1.2.2 能力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1.2.3 思维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3.1.2.4 综合能力的体现
    3.2 目前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
        3.2.1 学生主体性不够
        3.2.2 教学内容交互性差
        3.2.3 学评价体系单一
    3.3 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高师钢琴教学的必要性
        3.3.1 传统教学观念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影响
        3.3.2 钢琴演奏课程需要创设情境
        3.3.3 学生需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第四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4.1 创造良好的钢琴学习情境
        4.1.1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前提
        4.1.1.1 生活经验
        4.1.1.2 学琴经验
        4.1.2 以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手段
    4.2 在"合作"中学琴
        4.2.1 师生之间的合作
        4.2.1.1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调控的技巧
        4.2.1.2 教师需正确分配协作成员,全面考虑学生特点
        4.2.1.3 教师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4.2.2 学生之间的合作
        4.2.3 教师之间的合作
        4.2.3.1 相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
        4.2.3.2 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
        4.2.3.3 不同区域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4.3 培养学生自主学琴的策略
        4.3.1 明确学习的目标
        4.3.2 教授科学的练琴方法
        4.3.3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学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美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与想象, 营造课堂良性互动的和谐美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0)“研究性教学”在高师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下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二、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方向及方式方法
三、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方案
结语

四、也谈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D]. 张俊杰. 广州大学, 2018(01)
  • [2]“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张学亮. 西南大学, 2017(04)
  • [3]以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机械工程知识的建构——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 陶平. 高教论坛, 2015(04)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D]. 殷帅帅.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 胡琼方. 音乐时空, 2013(14)
  •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D]. 王世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9)
  • [7]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D]. 支力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8]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D]. 胡琼方.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9]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美感[J]. 钱灿群. 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12)
  • [10]“研究性教学”在高师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下的运用[J]. 陶红. 艺术教育, 2008(02)

标签:;  ;  ;  ;  ;  

浅谈知识转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