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节安(DPC)对棉花纤维和种子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特[1](2021)在《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
张特,王蜜蜂,赵强[2](2022)在《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着,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D3处理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生殖器官的转运,促进伏前桃与伏桃的生长,但滴施缩节胺不同剂量对棉花的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无明显影响。N1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13.14%~44.50%;生殖器官占比较N3处理增长2.05%~6.30%。D3处理与N1处理下棉花纤维品质较好,籽棉产量、单株铃数与单铃重最高、增产效果较好。因此,北疆棉区推荐随水滴施用量为1050~2100 g hm–2缩节胺与150 kg hm–2氮肥。
马银虎[3](2021)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缩节胺(DPC)的使用在新疆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膜下滴灌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根系的生长,导致生产上出现了大面积晚熟、早衰、大小苗等现象。本研究应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施用方法,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技术,包括筛选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配方、复配配方、调控时间和最适浓度,旨在增加棉花抗逆能力,促进棉花对水肥的吸收,促进棉花花芽分化,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动态平衡,促进苗壮、苗全、苗齐、苗匀,集中开花,集中吐絮,提高产量,以期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2019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开展室内试验,2021年在塔里木大学东区胡杨林(81°29′E,40°55′N)试验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长、根系表面积、株高、茎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产量品质以及保护酶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缩节胺+萘乙酸钠在中浓度及高浓度下对棉花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好;施药后30天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下株高达42.5cm,而清水对照为22.6cm,各处理对棉花茎粗促进作用明显,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单设复硝酚钠和单设萘乙酸钠对棉花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棉花茎秆较细;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株高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对棉花棉花生物量的积累有明显的影响,较清水对照(CK)有显着性差异,对棉花的叶鲜重、茎鲜重、根鲜重、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强营养吸收,储存,为后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在施药后10 d有明显的提升,地下部在施药后20~30 d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地下部生物量积累,但吸收、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地下部生物量积累影响不明显。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施药后1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MDA、SOD含量与单设缩节胺、清水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明显降低了叶片MDA含量,增加了SOD含量;施药后2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CAT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明显增加了CAT含量;施药后30d,DCSN2处理棉花叶片POD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增加了POD含量,其他各理较清水对照不同程度上提高了SOD、POD、CAT含量,降低了棉花叶片MDA含量,但影响不明显。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提高了棉花叶片SOD、POD、CAT的含量,降低了MDA含量,有效清除了植物体内氧自由基,维持了正常生理代谢,增强了棉花抵抗逆境的能力。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各处理对棉花中部座铃影响不明显;处理DCSN2对下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DSNA3对棉花上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较清水对照(CK)均有所增加,但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DCSN2、DCSN3、DSNA3三组较其他处理增产作用更加明显。DPC(缩节胺)处理棉花马克隆值最好,DCSN2处理棉花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较好。DCSN2、DSNA3处理棉花纤维伸长率提升。
石峰[4](2021)在《封顶方式对棉花顶部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化学封顶剂可以在棉花生产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劳动生产力,常规缩节胺(DPC)化控能够控制顶端优势,协调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但在常规DPC化控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封顶剂后的作用效果及对产量形成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善。【方法】本试验在全生育期DPC调控的基础上,设置人工打顶(MT)、不打顶(NT)和化学封顶(化学封顶包括增效缩节胺DPC+和缩节胺DPC)共三个处理,选用对DPC敏感的品种新陆早67号(L67)、Z901、Z903、澳棉sic75(sic75)、金垦1402(JK1402)及对DPC不敏感的品种新陆早60号(L60)为试验材料,系统测定棉株上部枝叶形态(上部主茎长度、下部主茎长度、上部叶片数量、上部功能叶宽、上部蕾铃数量)、顶芽和叶片生理特性(赤霉素GA含量、生长素IAA含量、玉米素核苷ZR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叶片结构)、冠层结构特性(冠层上、中、下部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开度DIFN、叶倾角MTA、透光率)、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上部干物质累积量UDM、下部干物质累积量LDM、上部产量器官干重占总干重比例RURDM、下部产量器官干重占总干重比例RLRDM)、机采性状、产量及品质等指标。【主要研究结果】1.封顶方式对棉花顶部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L60和JK1402两品种上、下部主茎长度、上部叶片数量、功能叶宽、蕾铃数量均表现为缓慢增加的趋势。与MT相比,两品种NT、DPC+和DPC处理上、下部主茎总长、上部功能叶宽、蕾铃数量差异均不显着,而DPC+和DPC处理上部主茎长度和上部叶片数量均显着增加,其中L60-DPC+处理上部主茎长度增长占株高总增长的比例高于JK1402-DPC处理4.9%,JK1402-DPC处理上部主茎长度增长占株高总增长的比例高于L60-DPC处理2.5%。因此,全生育期DPC调控配合化学封顶可实现封顶,对DPC不敏感的品种施用DPC+增加棉株上部主茎增长的效果更佳。2.封顶方式对棉花顶部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Z903和L60-DPC处理顶芽和叶片IAA和淀粉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L60-DPC+处理顶芽IAA含量显着高于L60-NT处理151.3%,叶片IAA含量显着高于L60-MT处理46.5%。L67、JK1402-DPC+和JK1402-DPC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JK1402-DPC处理顶芽IAA和ZR含量显着低于JK1402-NT处理56.8%、63.2%,叶片IAA含量显着高于JK1402-MT处理25.0%,此外,DPC+处理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分别增加7.0%、1.5%和17.5%,说明DPC+可优化JK1402叶片结构。3.封顶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的研究表明,L60和JK1402两品种各处理的LAI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化学封顶处理底部LAI在处理60天后显着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上部DIFN显着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且冠层上、中部的MTA均高于底部。化学封顶上部透光率增加显着,其中L60-DPC+处理表现为上部透光率最优,有利于下部受光,JK1402-DPC+和JK1402-DPC处理冠层各部位均表现为受光均匀。4.封顶方式对棉花生物量及产量的研究表明,L60和JK1402两品种化学封顶处理的UDM显着增加,其中L60-DPC+和JK1402-DPC+处理的UDM和RURDM显着高于MT和NT处理,且JK1402-DPC处理的LDM和RLRDM显着高于MT和NT处理,此外,JK1402-DPC+和JK1402-DPC处理的产量和铃重较JK1402-MT处理显着增加了11.7%、13.4%和11.6%、17.1%。因此,在全生育DPC调控的基础上,施用DPC+对DPC不敏感的品种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潜力,而对DPC敏感的品种施用DPC+和DPC均能增产,且差异不显着。【结论】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封顶条件下棉株上部主茎长度、叶片数量和叶宽均表现为缓慢增加的趋势;而顶芽和叶片生长素、玉米素核苷含量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显着增加;同时叶片厚度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延缓了棉株衰老的进程,增强了群体光能利用率,最终实现了棉花高效生产。与DPC+处理相比,对DPC敏感的品种采用DPC封顶,其籽棉产量和品质无显着差异,表明采用DPC封顶具有代替当前大田生产中化学封顶剂的可能性。
张凤娇[5](2021)在《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化学打顶剂应用效果,筛选棉花打顶剂在阿拉尔垦区的最佳喷施时间,2019年选用新陆中37号与新陆中70号两个南疆主推棉花品种,设置不打顶(T0)、7月1日人工打顶(T1,CK)、7月1日开始喷施(T2),7月6日开始喷施(T3)、7月11日开始喷施(T4)及7月16日开始喷施(T5)6个处理,喷施打顶剂前于6月18日、28日、7月8日分三次喷施塑型剂。每次施药前一天测定并比较株型、产量及棉纤维品质等变化情况;2020年选用南疆推广的新陆中37号、新陆中70号与新陆中82号三个棉花品种,设置人工打顶(CK)、氟节胺和促化王三种处理。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打顶剂处理(1:氟节胺复配缩节胺,2:促化王塑型剂与打顶剂配合喷施)与人工打顶(CK)共3个处理,副区为3个棉花品种,3次重复。2019年试验结果表明:1、喷施化学打顶剂的棉株较不打顶处理下的株高、节数显着降低,与人工打顶处理下的产量基本持平;2、棉花品种不同,则最佳喷施时间会不同;3、新陆中37号及新陆中70号的最佳喷施时间分别为7月11日及7月1日,此时喷施化学打顶剂能够对植株生长高度起到有效控制,并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2020年试验得出:1、促化王棉花塑型剂有良好的塑型效果;2、主处理间对比:人工打顶处理下的各部位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各部位叶绿素含量,棉株上部叶倾角大于化学处理下的棉株,叶面积小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株,透光率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株基本持平;对比品种间最后一次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值得出:新陆中82号棉株上中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大于其他两品种,新路中37号棉株中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大于新路中70号。3、主处理间产量对比:促化王处理下的新陆中70号籽棉产量较其他品种最高,其余两品种棉花的籽棉产量均在氟节胺处理下较其他处理最高;新陆中37号在氟节胺处理下衣分最高,其余两品种棉花的衣分均在促化王处理下最高,人工打顶处理下的三个品种衣分均为最低;品种间对比:新陆中82号籽棉产量最高,新陆中37号皮棉产量最高;4、比较各主处理下的品质指标,氟节胺处理下棉纤维的上半部均长与断裂比强度最优,马克隆值与伸长率最差;促化王处理下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与黄度最优,比强度最差;人工打顶处理下棉纤维的马克隆值与伸长率最优,上半部均长、长度整齐度与黄度最差。品种间对比:综合6个品质指标新陆中82号整体最优,新陆中37号整体次之,新陆中70号整体最差。综上,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花节数较人工打顶处理下的棉花节数多;最佳喷施时间依品种而定;棉花群体在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处理下均会调节自身性状适应环境,两种化学打顶剂较人工打顶对棉花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均对棉纤维品质的不同指标有促进作用,较人工打顶处理下的棉纤维品质略优。
唐纪元[6](2021)在《化学封顶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及脱叶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索棉花化学封顶技术替代人工打顶,对推进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新疆机采棉田大面积应用的缩节胺类化学封顶剂为对象,研究不同打顶方式及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封顶效果的影响,明确化学封顶棉花群体、单叶光合能力及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变化特征;结合机采棉生育后期脱叶催熟剂的应用,探讨化学封顶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棉花化学封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择北疆棉区大面积种植的棉花品种新陆早72号、新陆早61号、新陆早67号为材料,选用增效缩节胺为化学封顶剂,设置3个化学封顶剂浓度梯度,其中低浓度:90g·hm-2+60 ml·hm-2(缩节胺+助剂);中浓度:180 g·hm-2+120 ml·hm-2;高浓度:270 g·hm-2+180 ml·hm-2,以不打顶和人工打顶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下棉花农艺性状、光合能力、干物质分配、脱叶效果、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喷施化学封顶剂后棉花株高、主茎节间数、果枝台数仍有增加,但相对于不打顶棉花均得到有效控制。冠层上部的株宽、果枝长度、节间长度显着低于不打顶和人工打顶处理,植株上部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剂高浓度处理株高增加4.4~2.3cm、果枝台数增加0.8~1.93台、主茎节间数增加1~1.4节、株宽降低1.4~4.8 cm;随化学封顶剂浓度增大,上部果枝长度、节间长度降低,新生部分果枝控制效果明显。化学封顶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高值持续期长;较不打顶和人工打顶棉花相比,化学打顶棉花生育后期单叶光合能力高,中、高浓度处理单叶光合速率始终高于其他处理,且顶部叶片光合速率随药剂浓度增加而增加;中、高浓度处理群体光合能力也高于不打顶和人工打顶棉花。化学封顶棉花物质分配的变化表现出,植株中、上部棉铃物质分配不受影响,中、高浓度处理植株下部棉铃干物质分配率增加;化学封顶后主茎新生果枝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相应没有产生低品质棉铃。化学封顶棉花脱叶率、吐絮率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杂叶率低于人工打顶棉花。化学封顶棉花单株铃数显着高于不打顶和人工打顶处理,但上部果枝铃重有所降低,产量增加有限。【结论】高浓度增效缩节胺够有效的控制棉花顶部果枝的生长,棉花株型塑造为更为紧凑,封顶效应良好。化学封顶处理的棉株叶面积指数高、单叶光合能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值下降缓慢,群体光合能力高、干物质积累多,且各器官分配协调,棉铃干物质积累高,为高产形成奠定了基础。棉花化学封顶有利于脱叶催熟剂的应用,对棉纤维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徐景丽[7](2021)在《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文中指出2019-2020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设计氮素和缩节胺不同用量,探讨氮素和缩节胺互作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利用率、株型、生理碳氮生理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时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子棉产量达4635.7-5329.2 kg/hm2;皮棉产量达1684.7-2098.6 kg/hm2。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表明产量提高是由于铃数和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现蕾强度和成铃强度高,现蕾强度达11.43-11.48万个/hm2/d;成铃强度达3.27-2.48万个/hm2/d,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达4248.8-5980.8 kg/hm2;群体果节量适宜,保持在361.5-435.6万个/hm2。因此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获得高产并集中成铃,为集中吐絮和机采奠定基础。在高密度种植下,小麦后直播棉施氮量在112.5kg/hm2,缩节胺用量在180g/hm2,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多,达到100.47-105.5kg/hm2,氮肥回收利用率达54.26-58.33%、氮肥偏生产力为45.41 kg/kgN,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氮素施用量在此基础上增加,不但产量下降,而且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都下降。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与子棉产量、成铃强度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而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的协同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为该种植方式下高产高效和减氮提高理论和实践支撑。小麦后直播棉高密度种植下,氮素用量为112.5kg/hm2,缩节胺180g/hm2,有助于构建群体高效株型。株高保持在64.4-77.67cm,基部果枝长度为14.35-1 9.7cm,中部为 12.55-14.32cm,上部为 2.01-3.78cm;节枝比在 2.4-2.98,基部主茎节间长度在4.53-4.58cm,中部在3.72-4.33cm,上部在2.23-2.29cm;基部果节间长度在4.25-4.88cm,中部在3.00-4.25cm,上部在1.99-2.41cm;基部主茎节间直径在7.8-8.38mm,中部在5.75-6.33mm,上部在4.21-4.30mm;果枝向值在36.4-54.8。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上述株型指标与产量及成铃强度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因此,小麦后直播棉高密度种植,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应用,可构建小麦后直播棉高效、株型,为形成高光效群体奠定基础。高密度种植下,氮素用量为112.5kg/hm2,缩节胺180g/hm2时根系活力、伤流量,伤流液中ZR和IAA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和光能原初转换效率,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高,GPT、GOT活性大。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根系TTC还原强度与产量及成铃强度呈显着水平线性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光能原初转换效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GPT、GOT活性与子棉产量及成铃强度呈显着以上水平线性正相关。可见,适宜的氮素和缩节胺的应用提高了根系活性,棉株碳氮代谢强度和光合效率提高,有利于产量提高并能实现集中成铃。
张特,赵强,李广维[8](2021)在《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缩节胺是棉田化控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株型塑造及产量提升方面有显着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缩节胺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理、调控效果等已较为明晰;同时随棉花种植技术变化,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也日益增多。归纳总结了缩节胺的研发与应用历史及不同棉田应用技术,重点探讨了常规缩节胺化控技术的发展及侧重点,并对缩节胺相关研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彭延,黄顺礼,彭小峰,刘素华,蔡志平,李克福,刘晓红,邵青龙,吴玉蓉,王凡,宋伟,张选,龚举武,袁有禄[9](2020)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新疆生态条件下陆地棉品种核心指标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好地服务新疆棉花生产,揭示32个棉花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各品种的特征特性,为优质棉花品种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取不化学调控和化学调控2种处理,分别调查各品种的16个表型性状,应用DPS 7.0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性状存在明显变异,差异分析表明未化学调控和化学调空棉花品种的株高、单株果节数、倒三果枝长度、倒三果枝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6个性状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未化学调控下前5个主成分涵盖了72.36%的信息,化学调控条件下前6个主成分涵盖了76.91%的信息。综合得出,化学调控条件下较好的品种(系)是‘新陆中66’‘、K836’‘、A03’‘、917’‘、邯棉646’‘、C9’,未化学调控条件下较好的品质依次是‘新陆中61’、‘中棉97’、‘邯棉646’、‘577’、‘新农兴2号’、‘K836’。主成分分析作为优良品种评价选择标准,避免了性状间相互作用造成的重复选择,较传统的评价选择方法更加科学准确,综合性强,因此新疆棉花品种的评价、选择、更新应以化学调控管理为准。
李鹏兵[10](2020)在《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试验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外源激素、激素抑制剂,研究外源物质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探索增铃增产增效的棉花栽培管理方法。【方法】试验以鲁棉研24为材料,在石河子大学教学科研试验场进行。2018年,在棉花盛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物质,分别为α-氨基异丁酸(AIB)、硝酸银(Ag NO3)、钨酸钠(Na2WO4)、赤霉素(GA3)、6-苄氨基嘌呤(6-BA),开展其对棉花现蕾、成铃及产量影响的效应研究,筛选出40 mg·L-1Na2WO4和100 mg·L-1GA3的处理方案,与不同浓度DPC(0,60 mg·L-1,120mg·L-1,180 mg·L-1,240 mg·L-1)进行复配,于2019年进行复配剂喷施试验。【结果】(1)适宜喷施外源物质及其浓度的筛选对LAI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施用不同外源物质不同程度提高了棉花叶面积指数(LAI)的峰值,延长了LAI高值持续时间,其中,40 mg·L-1Na2WO4处理(W3)和100 mg·L-1GA3处理(GA3)效果最显着(P<0.05),其他处理效果不显着(P>0.05);不同外源物质处理的棉花干物质比CK增加了0.12%-19.28%,其中,W3和GA3最显着,分别增加了17.83%和19.28%。对果枝数、果节数、现蕾、成铃及产量的影响。外源物质增加棉花果枝数、果节数,增加棉花现蕾后15-35d的现蕾强度、开花后0-32d的成铃强度,提高棉花现蕾和成铃数,增加产量。其中,GA3显着增加果枝数,而W3和GA3显着提高果节数,相比CK分别增加了28.18%和36.2%;W3和GA3显着增加现蕾数和成铃数,对总铃数的影响最显着,相比CK增加19.9和21.6万个·hm-2,产量也显着增加。(2)外源物质组合喷施调控棉花生长发育和内源激素含量对LAI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外源物质组合喷施增加棉花LAI,40 mg·L-1Na2WO4&0 DPC(WD1)、100 mg·L-1GA3&0 mg·L-1DPC(GAD1)和100 mg·L-1GA3&60 mg·L-1DPC(GAD2)增加显着。Na2WO4主要促进铃期铃重的增加,与DPC组合喷施抑制干物质积累;GA3处理显着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与DPC组合喷施减少了茎、叶干重,但增加了铃干重。对内源激素的影响。Na2WO4显着降低了盛蕾期、盛花期和盛铃期主茎叶和果枝叶ABA含量,而GA3只降低果枝叶ABA含量;Na2WO4和GA3均不影响IAA含量,但降低盛蕾期叶片GA3和CTK含量,增加盛花期叶片GA3、CTK含量,Na2WO4降低盛铃期果枝叶CTK含量;与DPC混喷,抑制了Na2WO4和GA3对内源激素的调节作用。(3)外源物质组合喷施调控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果枝数、果节数及现蕾的影响。与CK相比,Na2WO4和DPC组合处理对果枝数的影响不显着,除40 mg·L-1Na2WO4&240 mg·L-1DPC(WD5),均显着增加了外围果节数;而GA3和DPC组合处理(GAD)均显着增加了果枝数、果节数及内围下部和外围果节数。外源物质组合喷施主要增加棉花播种后72-103d的现蕾数,WD1提前并增加了棉花现蕾峰值,GAD均显着增加了现蕾峰值。对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DPC浓度小于180 mg·L-1的处理显着提高棉花成铃数;WD1增加伏前桃数和秋桃数,GAD1降低伏前桃,WD2、GAD1、GAD2增加伏桃;WD1和GAD3铃重最高;WD1、GAD2产量相比CK显着增加21.71%和26.2%。【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物质提高棉花LAI、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棉花铃重;增加棉花果枝、果节、现蕾数,进而增加成铃数;总铃数的提高是产量增加的驱动因子,40 mg·L-1Na2WO4和100mg·L-1GA3对总铃数的提高最显着。调节物质组合喷施通过增加了铃期LAI,铃期GA3、CTK水平,降低叶片ABA含量,提高了铃期干物质积累,进而增加了铃干重。适宜外源物质配比增加果节数、增强现蕾,增加成铃强度,调整成铃空间结构,增加成铃数,进而增加产量。40 mg·L-1Na2WO4,100mg·L-1GA3&60 mg·L-1DPC增产效果显着,相比CK籽棉增产21.71%和26.2%。
二、缩节安(DPC)对棉花纤维和种子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节安(DPC)对棉花纤维和种子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农艺性状 |
1.3.2 棉铃时空分布 |
1.3.3 干物质积累 |
1.3.4 产量及构成因素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2.1.1 对棉株主茎农艺性状的影响 |
2.1.2 对棉株果枝与果节间长度的影响 |
2.2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
2.3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4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
3.3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4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棉花栽培技术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
1.2.3 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4 复硝酚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5 萘乙酸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6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培养土配比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仪器 |
2.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6 数据处理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株高的影响 |
2.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茎粗的影响 |
2.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5 仪器和用品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天气状况分析 |
3.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量的影响 |
3.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3.2.5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6 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4.1.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 |
4.1.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封顶方式对棉花顶部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棉花打顶现状及缩节胺在棉花生产中的研究现状 |
1.2.2 封顶方式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3 封顶方式对顶芽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4 封顶方式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1.2.5 封顶方式对机采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1.3 技术路线 |
2.2 试验点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植株上部叶枝形态 |
2.4.2 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
2.4.3 生理活性 |
2.4.4 冠层结构及光分布 |
2.4.5 干物质累积与分配 |
2.4.6 机采性状 |
2.4.7 产量及纤维品质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封顶方式对棉株上部枝叶形态的影响 |
3.1.1 上、下部主茎长度的变化 |
3.1.2 上部叶片数量的变化 |
3.1.3 上部功能叶宽的变化 |
3.1.4 上部蕾铃数量的变化 |
3.2 封顶方式对棉株顶芽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棉花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3.2.2 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3.2.3 棉花顶芽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3.2.4 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3.2.5 棉花叶片结构的变化 |
3.3 封顶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
3.3.1 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3.3.2 冠层开度的变化 |
3.3.3 叶倾角的变化 |
3.3.4 光分布的变化 |
3.4 封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3.4.1 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变化 |
3.4.2 封顶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5 机采性状及纤维品质 |
3.5.1 封顶方式对机采性状的影响 |
3.5.2 封顶方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3.6 生理特性与棉株上部枝叶形态、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封顶方式对棉株上部枝叶形态的动态影响 |
4.1.2 封顶方式对棉株顶芽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3 封顶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
4.1.4 封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产量的影响 |
4.1.5 封顶方式对棉花机采性状、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业生产中化学打顶技术现状及展望 |
1.2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1.3 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冠层、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
1.4 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株型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促化王在阿拉尔垦区最适喷施时间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用化学打顶剂及供试棉花品种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测定项目 |
2.3.2 测定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长度增长的影响 |
2.5.2 不同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
2.5.3 不同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数的影响 |
2.5.4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性状空间分布的影响 |
2.5.5 不同处理对不同空间棉花品质的影响 |
2.6 结论 |
2.7 讨论 |
2.7.1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2.7.2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用化学打顶剂及供试棉花品种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测定项目 |
3.3.2 测定方法 |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果枝与上部果枝第一果节长的影响 |
3.5.2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品种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数的影响 |
3.5.4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间长的影响 |
3.5.5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5.6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7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倾角的影响 |
3.5.8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透光率的影响 |
3.5.9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5.10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产量及衣分的影响 |
3.5.11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
3.6 结论与讨论 |
3.6.1 结论 |
3.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化学封顶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及脱叶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 |
2 棉花化学封顶技术的应用现状 |
2.1 化学封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
2.2 化学封顶对棉花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
2.3 化学封顶对棉花脱叶的影响 |
2.4 棉花化学封顶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封顶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1 株高、株宽、主茎节间数及果枝数 |
1.3.2 节间长度、上部节间长度、其余节间长度、上部果枝长度及节枝比 |
1.3.3 新生主茎长度、果枝长度、主茎节间长度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株宽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主茎节间数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主茎节间长度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节枝比的影响 |
2.7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上部果枝长度的影响 |
2.8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喷施后新生主茎、新生果枝和新生节间长度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1 叶面积指数 |
1.3.2 叶绿素含量 |
1.3.3 单叶净光合速率 |
1.3.4 群体光合速率 |
1.3.5 干物质累积与分配 |
1.4 数据统计及其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脱叶催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脱叶催熟效果的调查 |
1.4 数据统计及其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铃吐絮率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杂叶率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植株上部脱叶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调查 |
1.3.2 单铃重及棉花纤维品质 |
1.3.3 棉铃分布及成铃率的调查 |
1.4 数据统计及其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植株不同部位铃重及衣分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植株不同部位棉铃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化学封顶有利于构建棉花紧凑的株型 |
1.2 化学封顶能提高棉花光能利用效率 |
1.3 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较小 |
1.4 化学封顶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的脱叶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1. 前言 |
1.1 长江流域棉花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2 氮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缩节胺化控技术对棉花生长发育调节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调查和测定项目 |
2.2.1 产量及其构成 |
2.2.2 农艺性状调查 |
2.2.3 不同器官干物重 |
2.2.4 氮素利用率 |
2.2.5 株型调查 |
2.2.6 叶绿素、荧光及冠层光强分布 |
2.2.7 全氮含量 |
2.2.8 叶片可溶性糖测定 |
2.2.9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
2.2.10 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2.11 叶片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活性测定 |
2.2.12 根系伤流液中激素含量 |
2.2.13 根系伤流量 |
2.2.14 根系活力 |
2.3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
3.1.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2 对群体现蕾数和现蕾强度的影响 |
3.1.3 对成铃数和成铃强度的影响 |
3.1.4. 对果节数的影响 |
3.1.5 对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1 对氮素吸收积累量的影响 |
3.2.2 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
3.3 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株型的调节 |
3.3.1 对株高的影响 |
3.3.2 对主茎节间长度的影响 |
3.3.3 对主茎节间直径的影响 |
3.3.4 对果节间长度的影响 |
3.3.5 对果节间直径的影响 |
3.3.6 对果枝长度的影响 |
3.3.7 对果枝向值的影响 |
3.3.8 对节枝比的影响 |
3.3.9 对LAI的影响 |
3.3.10 对MTA的影响 |
3.4 氮素和缩节对小麦后直播棉生理活性的影响 |
3.4.1 对根系活性的影响 |
3.4.2 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3 对叶片碳氮生理代谢影响 |
4、小结与讨论 |
4.1 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时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并且能够实现集中成铃。 |
4.2 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应用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为高产高效和减氮提高理论和实践支撑。 |
4.3 高密度种植下,氮素和缩节胺合理的合理应用有利于高效株型构建,提高了根系活性,碳氮代谢生理活性增强,为集中成铃和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缩节胺的研发与应用历史 |
2 缩节胺的棉田应用技术 |
2.1 常规缩节胺化控技术 |
2.1.1 缩节胺系统化控技术。 |
2.1.2 棉花化控栽培工程。 |
2.1.3 缩节胺复配应用技术。 |
2.2 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 |
2.3 无人机化控技术 |
2.4 缩节胺浸种及包衣缓释技术 |
3 展望 |
(9)基于主成分分析新疆生态条件下陆地棉品种核心指标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调查项目 |
1.3.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陆地棉不同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
2.2 差异性分析 |
2.3 主成分分析 |
2.3.1 未化学调控条件下的主成分分析及性状综合评价 |
2.3.2 化学控性状条件下的主成分分析及性状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10)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棉花蕾铃发育特性 |
1.2.2 激素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3 缩节胺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二章 不同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外源物质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2 外源物质对果枝及果节数量的影响 |
2.2.3 外源物质对棉花蕾数及现蕾强度的影响 |
2.2.4 外源物质对成铃数及成铃强度的影响 |
2.2.5 外源物质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外源物质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2 外源物质对蕾铃发育的影响 |
2.3.3 外源物质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2.4 小结 |
2.4.1 外源物质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4.2 外源物质对棉花果枝数、果节和现蕾的影响 |
2.4.3 外源物质对棉花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 |
第三章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激素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测试项目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物质组合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2.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外源物质组合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
3.3.2 外源物质组合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3.4 小结 |
3.4.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四章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测试项目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果节量及果节空间分布的影响 |
4.2.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现蕾数量影响 |
4.2.3 外源物质组合对成铃数、成铃强度及吐絮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4.2.4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4.4.1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果枝数、果节数和现蕾的影响 |
4.4.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成铃数、成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处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外源物质对棉花蕾铃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
5.1.2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5.1.3 外源物质组合对棉花蕾铃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缩节安(DPC)对棉花纤维和种子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张特.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张特,王蜜蜂,赵强. 作物学报, 2022(02)
- [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马银虎.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封顶方式对棉花顶部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石峰. 石河子大学, 2021
- [5]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凤娇. 塔里木大学, 2021
- [6]化学封顶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及脱叶效果的影响[D]. 唐纪元. 石河子大学, 2021
- [7]氮素和缩节胺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节[D]. 徐景丽. 扬州大学, 2021(08)
- [8]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 张特,赵强,李广维. 中国棉花, 2021(04)
- [9]基于主成分分析新疆生态条件下陆地棉品种核心指标筛选[J]. 彭延,黄顺礼,彭小峰,刘素华,蔡志平,李克福,刘晓红,邵青龙,吴玉蓉,王凡,宋伟,张选,龚举武,袁有禄.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8)
- [10]几种外源物质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D]. 李鹏兵. 石河子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