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

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玉[1](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赵媚娇[2](2018)在《《能源经济—市场、历史与政策》第八章“核能与水电”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化石燃料成本提高,未来化石燃料开采困难,这都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清洁能源的开发。核电就是利用核反应发电,该过程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因此核电是清洁并且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该翻译报告是基于《能源经济学:市场、历史和政策》一书第八章“核能和水电”的翻译实践完成的。原文主要讲述世界上目前核能利用现状、核能的优缺点、前景,以及核反应堆运行机理和主要的核反应堆等。Verschueren(1999)的顺应论认为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而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语言、语境和文化进行不断顺应和选择的过程,与顺应论的内涵相符。本文从语用学顺应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从语境顺应和结构顺应两个方面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该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任务描述,包括原文分析、文本特征以及翻译目标和意义。第二章是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和翻译理论。第三章是案例分析,在语境顺应与结构顺应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翻译过程中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一章对翻译实践做了总结反思。

马云鹏[3](2015)在《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研究 ——以统一政策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核心是统一问题,对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理解南北关系和朝鲜半岛问题。本文拟构建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研究方法,并根据系统研究方法,基于对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的初步认识,构建了一个简化的统一互动系统。通过对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系统结构性环境和系统重要环境三个层面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南北统一互动的规律性特征及系统性影响。根据南北统一互动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南北统一互动关系区分为“冷战期间”、“冷战解构期”和“新世纪以来”三个历史分期:冷战期间(1948-1988)南北统一互动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第二,从“单一体制”到“政权共存”;第三,从“国际化”到“国家/民族自主”。该时期的南北统一互动对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稳态结构下互动的安全性。第二,确定了若干国家统一原则。第三,韩国政治民主化的持续进行推动了南北统一政策的接近。第四,统一主导权的争夺从舆论争夺开始转变为实力的竞争。第五,南北统一互动的民族自主性持续增强。该时期,因结构性安全问题引发了朝鲜半岛无核化论议,并产生了持续性重大影响。冷战解构期(1988-1998)的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特征和结果包括三点:第一,韩国由强调其制度优势逐渐转向支持两种体制共存,并在苏联解体后重新强调其制度优势,主张体制的阶段性共存;第二,朝鲜半岛南北统一的国家/民族自主性继续加强;第三,“和平”统一观念继续得到强化,但韩国的“和平统一”观念包含“和平演变”。新世纪以来(1998-2014),南北统一互动经历了“和平与信任基础的构建”、“和平与信任基础的崩解”和“和平与信任基础的重建”三个阶段。该时期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特征包括三点:第一,朝美关系围绕朝核问题频繁互动,矛盾继续深化;第二,韩美同盟经历弱化后再次加强,同时,韩美日同盟及内部关系也经历着类似的变化;第三,朝美围绕核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韩国TMD建设,进而与作为重要环境的中、俄产生深刻互动。此阶段南北统一互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系统后果:一是朝鲜更加坚定了以核武器谋求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思想;二是韩国积极考虑部署“萨德”导弹防御体系以应对朝鲜核威胁。

石磊[4](2015)在《英国核电产业发展研究(1953-1987)》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历程入手,希望透过世界能源形势、英国政策变化以及核电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互动来梳理英国核电产业兴起、辉煌与衰落的风雨历程。文章使用历史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英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予以探究,并试图对英法两国核电道路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突出英国核电道路的特色,进而探索一国核电产业可行的发展模式,为当前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英国是世界核电产业的先行国。英国核电产业的兴起与核物理科学、英国的军事核武器计划以及战后英国能源供求状况密切相关。核物理科学的发展为核能的利用打下了理论基础;军事核武器计划为民用核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的支持;能源危机为民用核电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促使英国投入核电的怀抱。1953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发展民用核电,这标志着英国核能产业开始由军事主导向民用转型。英国自1955年起先后发展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核电项目。三个核电项目是英国核电产业的主线和轮廓,因此梳理清晰三个核电项目就可以一窥英国核电产业的兴衰历程。英国的核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流逝,核电产业自身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英国的领先地位也不复存在。英国核电产业步入歧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海石油迅速挤占了核电的生存空间,煤炭产业也发起了对核电的抵制运动,核电存在的合理性受到挑战。其次,反应堆选择不当成为英国核电产业的滑铁卢。英国的反应堆偏离了世界主流,被称为是“最伟大突破”的改进型气冷反应堆被证明是技术上的死胡同。最后,英国的核电决策体系以政府——中央电力生产局——原子能管理局为轴心,电力产业的自主选择权较小。这种相对集中的决策机制意味着不同的声音会被忽视。作为核电的先行国,英国在核电道路的探索中没有先例可循,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三个核电项目为英国建造了17座核电站。此外英国向意大利和日本各出口了一座核电站。核电产业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电力,这些电力替代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保障了英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了英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核电站给所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天然的环保优势。英国大规模的核电工程对于保护英国的青山绿水与田园风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对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中,本文认为对英国核电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国内外能源状况、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参与、民众舆论与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汇成一股合力,共同影响了英国核电之路的走向。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核电产业将迎来复兴。北海油田产量的下降、原有核电站的逐步退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减排等因素使英国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核电,并积极谋求核电产业的复兴。英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已经勾画了核电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英国核电产业对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以及进军英国核电市场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冯昭奎[5](2013)在《战后世界能源形势与日本的能源安全——兼论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文中认为本文所称的"战后"是指从1945年到2010年这段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了战后复兴时代。2011年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开始了灾后复兴时代(这是从经济意义上的时代划分,而在政治意义上日本"战后时代"仍未结束)。在长达65年的战后时代,日本能源安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困难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石油供应黄金期;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能源安全稳定期;2003年开始的"第三次石油危机"。战后世界能源形势跌宕起伏的变化时而给日本能源安全带来机遇,时而给日本的能源安全造成冲击,而在抓住机遇和应对冲击的过程中,日本的包括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以致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就没有能源安全的保障。不过必须提及的是,核电技术产业大发展,既为日本的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又给能源安全造成了隐患,这是日本政府不尊重科学、凭借政治意志进行决策的结果。

季风[6](2012)在《日本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战后初期,日本在科技领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差等生”,在众多技术领域都与欧美各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日本抓住了这个实现技术赶超的机会,开始了大量引进技术的技术赶超时代。随着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步入了科技大国发展之路。不过,成为科技大国要比成为经济大国困难得多,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GDP很快就于1968年超过原西德,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然而,要成为科技大国,仅仅通过技术引进是肯定实现不了的,仅靠技术引进、消化和革新,充其量只能成为技术强国。也就是说,要想成为科技大国就必须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加大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即重视基础研究。为此,日本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就重视基础研究,并且于1980年代初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高度提高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此后,日本政府及企业都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日本也在稳步地向科技大国步步迈进。不过,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失去了宝贵的10年”,却打乱了日本基础研究发展的步伐。迫于不良债权和通货紧缩的双重压力,日本企业又纷纷减少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新专注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研究。面对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及时发挥了主导科技发展的作用,在1995年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且从1996年开始实施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IT立国战略、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生物技术立国战略、观光立国战略、投资立国战略、环境立国战略和创新立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不仅有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而且科技创新的内容和领域也更加具体和明确了。由于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日本在IT、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领域发展迅速,成就斐然。这样一来,日本在科技领域就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差等生”,迅速成长为当前的尖子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本文在对战后日本科技发展史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科技大国形成的经验,研究了日本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科技发展模式进行了若干思考。本文以日本科技从落后到世界领先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为研究对象,既总结了过去日本技术赶超时代的经验与教训,又总结了当前日本科技大国时代科技创新的经验教训。这不仅能给技术落后国家提供技术赶超的经验和教训,也能给科技发达的国家提供科技发展的借鉴和思路。本文共分8章第1章绪论。本章是全文的总揽,本章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研究动因以及相关概念,阐述了日本科技发展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创新与不足。第2章科学技术理论的沿革。本章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生产手段体系理论、无意识的应用说、科技内生于资本的实用生产力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化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评析,旨在从理论上探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日本科技的发展历程。本章把日本科技发展分为经济恢复时期的科技发展(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科技发展(1956—1973)、经济低速增长时期的科技发展(1974—1990)、长期经济停滞时期的科技发展(1991--2001)、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科技的发展(2002年以来)五个阶段。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总结归纳,旨在清晰而系统的理清日本科技发展的脉络。第4章日本科技创新立国的形成及发展。本章先是分析了技术立国战略确立的背景和实施成效,然后分析了技术立国的新阶段——科技创新立国提出的背景及发展。本章的研究重点是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发展,即对新世纪IT等立国战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了各立国战略之间以及它们和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之间的关系和纽带,并且提出了新世界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和意义。第5章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实施和成效。本章先是对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实施措施及政策进行了详实的研究,认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以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为主线,日本政府主导下的IT等立国战略的实施为补充,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得到有效的推动。然后,通过最新数据考察了当前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的成效。第6章日本科技大国之路的经验。本章以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科技发展为研究起点,直至当前日本科技创新立国的新阶段。通过研究得出日本科技大国之路的主要经验如下:成功的技术引进,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政府主导下的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有产学官合作研究体制等具体的经验。第7章日本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章对日本战后以来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教训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一方面,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着失误和问题:技术路线失误导致日本信息化起步落后于美国,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中存在很多不足。另一方面,日本科技发展对日本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具体体现一是公害问题,二是福岛核事故。第8章总结、评价及思考。这部分是本文的精华部分。本章在对日本科技发展史和日本科技发展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论述了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启示,对科技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思考,并根据我国的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以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科技发展为研究起点,直至当前日本科技创新立国的新阶段,本文所研究的跨度和完整性是以前研究中所没有的,这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日本科技由落后到领先的发展轨迹及经验。把公害问题和福岛核事故加入到日本科技发展的研究中,引发了对科技发展模式的思考,并且提出了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六点启示。采用最新数据对目前日本科技创新立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日本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的成效和不足。第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从日本科技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两者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日本上世纪“汽车王国”形成的原因,以及促成绿色科技、民生科技成为日本发展新动向的原因。以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日本科技发展各阶段所处的地位为主线,研究了日本科技发展的战略演变。第三、新提法和理论上的创新本文把日本的科技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技术引进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赶超阶段,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途径的科技大国阶段。分析了日本企业与政府在不同科技发展阶段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是日本成为科技大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如下三个基本观点:①提出正确的科技发展观的理念。认为科技发展不仅仅要关注科技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更要关注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不仅在科技创新时要考虑其将会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要创新出更多旨在修复生态失衡、保障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科技、民生科技;②通过对火力发电和核电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火电和核电的安全隐患对比,提出高技术不仅不代表“高安全性”,而且极易产生高隐患;③提出我国吸引直接投资首先要考虑引进技术的安全隐患,而不是技术层次的高低,只要存在安全隐患,不管其先进程度如何,都要认真考察。本文的缺陷和不足。由于本人研究水平有限,以及收集资料不够充分,因此,本文不可避免会出现提法偏颇,论证不够完整的问题。此外,由于科技专业知识的缺陷,因而无法详实掌握具体的科技发展情况。本人将在以后加强学习和研究,对论文进一步做出修改和完善。不当之处,也恳请各位老师、同学给予批评指正。

张锐平,张雪,张禄庆[7](2009)在《世界核电主要堆型技术沿革》文中提出介绍了世界核电主要反应堆堆型的工作原理、研发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放在我国和世界核电的主力堆型——压水堆上。还介绍了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核能系统。

梁长平[8](2009)在《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遵约是指国家对国际协定的遵守或遵从。国家遵约按其是否出于自愿可以分为强制遵约和自主遵约两种:强制遵约是指国家在外部压力下被迫作出的选择;自主遵约则是指国家出于自利的考虑或承认规范的合法性而自愿作出的遵约行为。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国际社会于1968年6月12日达成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NPT于1968年7月1日开放供签署,并于1970年3月5日生效。截止到目前,NPT共有190个成员国,它是国际军控领域最普遍遵守的条约,也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在NPT下无核国负有两大义务:一是自己不发展核武器;一是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联邦德国于1969年11月28日签署NPT,并在1975年批准了NPT。通过研究发现,联邦德国对NPT的遵守经历了一个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的演变过程。在冷战期间,联邦德国是在苏联、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等外部大国的压力下被迫签署和遵守NPT。它的这一遵约行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联邦德国所想要的。因此,一旦外部限制放松,它就会想方设法违反NPT。这明显地体现在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利用NPT在规定无核国不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义务上存在的漏洞,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执行宽松的核出口控制政策,结果导致了核武器扩散。冷战结束后,联邦德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减轻,同时学术界也出现了主张联邦德国拥有和发展核武器的声音。但联邦德国却主动宣布继续遵守NPT,放弃发展核武器的权利。联邦德国自觉、主动地遵守NPT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最直接的考虑是为了获得外界尤其是西方大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除了自利这一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联邦德国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内化了核不扩散的规范,改变了对NPT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认识,从而自主遵守NPT,并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联邦德国这一出于规范内化所导致的自主遵约表现在:联邦德国不仅履行了它作为NPT无核成员国应尽的义务,而且积极、主动地推动NPT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为NPT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正是因为联邦德国对NPT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它不再将自身的经济利益置于防止核武器扩散的任务之上,成了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奇琦[9](2008)在《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的主要脉络是从案例到理论。从案例研究总结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再提升为理论。案例是美韩核关系,理论是同盟矛盾性。美韩核关系是美韩同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表现较为剧烈、特征较为明显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希望从美韩核关系的特征中抽取出同盟矛盾性的一些特质。对美韩核关系实践的研究,包括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和影响。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明,美国对韩国既保护又约束。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现出同盟功能的对立统一性。一方面,同盟的功能是对立和冲突的。另一方面,同盟的功能也是统一的,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同盟结构实现朝鲜半岛的地区安全。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表明,美国对韩国的核保护是导致朝鲜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在平衡撤军的影响、应对感知到的朝鲜进攻态势,以及消减韩国的核动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驻韩美军强化了核威胁的态势,而这一态势对朝鲜核项目的启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冷战后至今,美国向韩国提供的延伸核威慑也是推动朝鲜继续核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确保韩国不发展核武器,美国会确认向韩国提供的核保护,这是阻止韩国未来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止朝鲜未来弃核的重要因素。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同样表现出同盟影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盟友获得更多安全的努力,会导致对手更多的不安全,互动之后又导致了结盟方新的不安全。美韩核关系的实践研究为同盟矛盾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本文认为,在1945年之前,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是不明显的,同盟基本上都是针对外部威胁的军事集团。而在1945年之后,同盟功能的矛盾性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同盟的对内约束功能开始上升为同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本文认为,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同盟控制成本的变化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强是同盟矛盾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盟功能矛盾性的理论可以对冷战后北约的存续和发展、美日同盟功能的强化以及同盟的防扩散约束等现象做出解释。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可以总结为同盟影响的矛盾性。本文在总结美韩核关系和美韩同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同盟复杂影响的两种运行路径:一是“同盟安全—对手不安全—同盟不安全”路径,二是“对手安全—同盟不安全—对手不安全”路径。冷战后北约东扩和美日同盟强化所导致的安全困境问题,可以使用第一种路径来解释。上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后又转向对抗的案例,则可以使用第二种路径做出解释。同样,在对美韩—朝鲜安全互动中的矛盾循环分析之后,本文抽象出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冷战时期美欧同盟与苏联的安全互动和冷战后北约东扩与俄罗斯互动的事实,则可以使用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来做出解释。本文还提出同盟稳定状态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来评估同盟矛盾的程度。同盟稳定状态可以划分为同盟契合、同盟摇摆和同盟危机三个层级。同盟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是同盟稳定状态的根本决定因素。同盟间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同盟状态之间的转换。盟国近期的行为因素则是直接反映同盟稳定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同盟稳定状态的衡量指标对美韩、美英、美法、美德、美日同盟的矛盾程度进行了评估。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朝核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启示。美国需要认识到,它使韩国感到安全的行为,却让朝鲜感到强烈的不安全。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美国才会真心诚意地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朝鲜需要认识到,美国的行为有时并不一定是针对自己,而是为了安抚韩国。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会增加朝鲜的安全信心。韩国则需要认识到,当美国试图通过美朝缓和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韩国需要克服被美国抛弃的担心。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我国未来同盟战略的运用也有一定启示。中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将可能会逐渐使用同盟战略来处理中国的周边事务。采取公开的结盟战略会引致所针对国家的不满。采取模糊的、非正式同盟的战略,同时强调同盟的对内管理功能,会减弱一些潜在对手国家的猜忌和怀疑。当然,过多强调同盟的对内功能则容易导致同盟的凝聚力下降和盟友的离心。因此,使用同盟战略需要很高的外交技巧,来平衡同盟的对外和对内功能。这样才可能使同盟战略为我国今后的和平发展贡献积极的作用。

蔡颐年,张金玲[10](1990)在《饱和蒸汽汽轮机装置与核电力工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核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轻水堆饱和蒸汽汽轮机装置成为目前核电力工业主宰的原因,阐述了饱和蒸汽汽轮机的设计特点;对堆型、半速、全速核汽轮机及汽水分离再热器作了重点分析。文章最后展望了热中子堆核电站的前景。

二、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能源经济—市场、历史与政策》第八章“核能与水电”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EST
        1.2.1 Lexical Features
        1.2.2 Syntactic Features
    1.3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Knowledge about Nuclear Power
        2.1.2 Glossary Building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Linguistic Structural Adaptation
        3.1.1 Linguistic Structural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2 Linguistic Structural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 Linguistic Contextual Adaptation
        3.2.1 Cohesion
        3.2.2 Coheren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Appendix 3 Glossar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3)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研究 ——以统一政策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既往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理论原则
        二、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的系统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朝鲜半岛统一问题的核心议题
    第一节 朝鲜半岛统一问题的性质
    第二节 朝鲜半岛南北方要求统一的原因
        一、朝鲜半岛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诉求
        二、朝鲜半岛统一的内部动力
    第三节 朝鲜半岛统一的内部主导权
    第四节 朝鲜半岛统一的目标方案
    第五节 朝鲜半岛统一的路径方法
    小结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南北统一互动关系
    第一节 冷战时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重要环境
    第二节 冷战时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结构性环境
    第三节 冷战时期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分析
        一、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1948~1960)
        二、从“单一体制”到“政权共存”(1960~1969)
        三、从“国际化”到“国家/民族自主”(1970~1988)
    小结
        一、冷战期间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特征
        二、冷战期间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结果
        三、朝鲜半岛无核化论议
第三章 冷战解构期的南北统一互动
    第一节 冷战解构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重要环境
    第二节 冷战解构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结构性环境
    第三节 冷战解构期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分析
        一、卢泰愚政府时期的南北统一互动
        二、金泳三政府时期的南北统一互动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南北统一互动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重要环境
        一、系统重要环境的显性动向
        二、系统重要环境隐性变化动向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结构性环境
        一、朝美矛盾继续深化
        二、韩美同盟转向
        三、韩国TMD建设动向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分析
        一、朝鲜半岛和平与信任基础的构建
        二、朝鲜半岛和平与信任基础的崩解
        三、朝鲜半岛和平与信任基础的重建
        四、朝核新动向:“经济与核武并举”的理性分析
        五、系统陷阱——导弹防御体系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的系统特征
    第二节 南北统一互动系统三层次互动关系的再阐释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冷战时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动向列表
    表2 冷战解构期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南北互动关系动向列表
    表3 新世纪以来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动向列表
    表4 新世纪以来南北统一互动系统的南北互动关系动向列表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英国核电产业发展研究(1953-198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英国发展核电产业的背景
    第一节 核物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军事核技术的铺垫
    第三节 战后初期英国能源供求状况
第二章 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从军事主导到和平利用
    第二节 三个核电项目
    第三节 影响核电产业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发展的评价
    第一节 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的成就
    第二节 1953—1987年英国核电产业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国核电产业大事年表
附录二 1956—1990年英国电力供应构成
附录三 战后英国煤炭产量
附录四 战后英国电力产业重大事件
译名对照表
索引

(5)战后世界能源形势与日本的能源安全——兼论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战后复兴到高速增长时期的能源安全问题 (1946—1972)
    (一) 以“倾斜生产方式”克服煤炭奇缺问题
    (二) 能源革命:从煤炭到石油
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 (1973—1981)
    (一) 第一次石油危机
        (1) 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冲击
        (2) 石油危机对能源出口国的影响
    (二) 第二次石油危机
    (三) 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
        1.《油断》激发民众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危机感
        2.“阳光计划”与“月光计划”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能源安全的稳定时期
    (一) 从80年代初到海湾战争 (Gulf War) (30)
    (二) 海湾战争后的国际能源形势与日本的应对
    (三) 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
        1. 关于“综合安全保障”的研究
        2.“新阳光计划”与节能事业的发展
        3. 核电大跃进:为了能源安全而埋下安全隐患
四、“第三次石油危机”
    (一) 伊拉克战争与第三次石油危机
    (二) “第三次石油危机”的挑战和机遇
    (三) 科技发展对日本能源安全的影响
        1.“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的确立
        2. 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
        3.“凉爽地球 (cool earth) 能源革新计划”
结语

(6)日本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因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因
    1.2 相关概念
        1.2.1 科学与技术
        1.2.2 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
        1.2.3 技术创新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日本科技发展研究的现状
        1.3.2 文献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框架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科学技术理论的沿革
    2.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论
        2.1.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1.2 生产实践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2.1.3 科学技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2.2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科技观
        2.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3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2.3 日本的科技理论
        2.3.1 生产手段体系理论
        2.3.2 无意识的应用说
        2.3.3 科技内生于资本的实用生产力论
        2.3.4 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化理论
    2.4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2.4.1 经济社会促进科技进步
        2.4.2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3 日本科技发展的回顾
    3.1 经济恢复时期的科技发展(1945—1955)
        3.1.1 日本战后的科技情况
        3.1.2 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和主要政策措施
        3.1.3 科技发展的机遇
        3.1.4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3.2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科技发展(1956—1973)
        3.2.1 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和主要措施
        3.2.2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3.3 经济低速增长时期的科技发展(1974—1990)
        3.3.1 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
        3.3.2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3.4 长期经济停滞时期的科技发展(1991—2001)
        3.4.1 企业科研情况的变化
        3.4.2 出口企业的调整
        3.4.3 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立国
        3.4.4 完善官产学合作开发体制
    3.5 新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
        3.5.1 生命科学技术
        3.5.2 新材料技术
        3.5.3 环保科技
        3.5.4 云技术
        3.5.5 新能源技术
        3.5.6 载人航天技术
4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
    4.1 技术立国战略
        4.1.1 技术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4.1.2 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
        4.1.3 技术立国战略的成效
    4.2 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科学技术创新立国
        4.2.1 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4.2.2 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确立
        4.2.3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发展
        4.2.4 各立国战略的评价以及相互关系
        4.2.5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体系的特点
        4.2.6 新世纪初立国战略体系的意义
5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实施和成效
    5.1 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实施
        5.1.1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5.1.2 政府主导下IT等立国战略的实施
        5.1.3 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5.2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成效
        5.2.1 基础研究的地位得到提高
        5.2.2 知识产权成果大幅增加
        5.2.3 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5.2.4 诺贝尔奖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5.2.5 女性研发人员的地位得到提高
        5.2.6 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6 日本科技大国之路的经验
    6.1 日本成功的技术引进
        6.1.1 技术引进的选择
        6.1.2 引进技术的消化、改进和提高
    6.2 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
        6.2.1 日本技术研发以民间企业为主体
        6.2.2 民间企业推动日本技术发展的作用
    6.3 政府主导下的科技创新
        6.3.1 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6.3.2 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
        6.3.3 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定基本计划
        6.3.4 为科技创新提供经费支持和体制改革
    6.4 日本科技大国之路的其它经验
        6.4.1 “人才工程”的实施
        6.4.2 改革研究开发系统
        6.4.3 发挥“产学官合作研究体制”的协调作用
        6.4.4 开展大规模科技统计和科技预测
        6.4.5 建立高新科技园区
7 日本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教训
    7.1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7.1.1 技术路线失误导致信息化发展落后于美国
        7.1.2 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7.2 日本科技发展对日本社会的负面影响
        7.2.1 公害问题
        7.2.2 福岛核事故
8 总结、评价及思考
    8.1 日本科技发展史的概括总结与评价
        8.1.1 以技术引进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赶超史
        8.1.2 以科技创新为基本途径的科技大国战略
        8.1.3 评价
    8.2 日本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评价
        8.2.1 经验和教训总结
        8.2.2 评价
    8.3 启示与借鉴
        8.3.1 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启示
        8.3.2 关于日本科技发展模式的思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世界核电主要堆型技术沿革(论文提纲范文)

3.2发展简史回顾
    (1) 试验堆阶段
    (2) 原型示范电站阶段
    (3) 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发展阶段
3.3现代技术特点
4 快中子增殖堆 (FBR)
    4.1 堆型概述
    4.2 发展简史回顾
    4.3 研发现状
5 石墨气冷堆
    5.1 镁诺克斯堆 (Magnox)
    5.2 改进型气冷堆 (AGR)
6 俄罗斯石墨沸水堆 (RBMK)
    6.1 堆型概述
    6.2 发展简史回顾
7 第四代核能技术
    7.1 发展背景与第四代国际论坛 (GIF)
    7.2 技术要求
    7.3 6种推荐堆型
        7.3.1 气冷快堆系统 (GFR)
        7.3.2 铅合金液态金属冷却快堆 (LFR)
        7.3.3 液态金属钠冷却快堆系统 (SFR)
        7.3.4 熔盐反应堆系统 (MSR)
        7.3.5 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系统 (SCWR)
        7.3.6 超高温气冷反应堆系统 (VHTR)
8 结束语

(8)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绪论
    一、问题的由来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
    五、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遵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遵约概述
        一 什么是遵约: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影响遵约的基本因素
    第二节 遵约动力分析
        一 强制遵约:迫不得已的接受
        二 自主遵约:心甘情愿的遵守
    小结
第二章 核不扩散原则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第一节 "核不扩散原则"的确立及NPT的谈判历程
        一 "爱尔兰决议"和"核不扩散原则"的确立
        二 NPT的谈判历程及签署
    第二节 NPT的主要内容及无核国的义务
        一 NPT的主要条款及内容
        二 无核国的义务
    小结
第三章 冷战期间联邦德国的核政策(一):外力强制下的不发展核武器政策
    第一节 阿登纳-艾哈德时期联邦德国的核政策
        一 阿登纳总理不生产核武器声明
        二 联邦国防军配备战术核武器的争论
        三 联邦德国积极推动北约多边核力量计划
    第二节 联邦德国与NPT
        一 联邦德国核政策所面临的外部限制
        二 联邦德国与美国关于NPT的磋商
        二 联邦德国和NPT的签署
    小结
第四章 冷战期间联邦德国的核政策(二):经济利益主导下的核出口政策
    第一节 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核能政策与核工业的发展
        一 联邦德国和平使用核能研究的起步
        二 联邦德国核工业的迅速发展
        三 联邦德国核工业陷入的困境
    第二节 联邦德国与美国在核出口问题上的分歧
        一 联邦德国对核出口市场的依赖
        二 联邦德国与美国在核供应国集团出口指导原则上的分歧
        三 联邦德国与巴西的核交易
    第三节 联邦德国的核出口控制法规及其实践
        一 影响联邦德国核出口控制政策的机构
        二 联邦德国的核出口控制法规
        三 联邦德国在七八十年代的核出口实践
    小结
第五章 冷战后联邦德国自主遵守NPT的核政策
    第一节 冷战后联邦德国继续遵守不发展核武器的义务
        一 主张联邦德国拥有核武器的扩散有益论的兴起
        二 德国的重新统一与不发展核武器政策
        三 联邦德国积极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
    第二节 冷战后联邦德国的核出口控制政策
        一 修订和完善核出口控制法律
        二 改革和完善出口控制执行机构
        三 加大对非法核出口活动的惩罚力度
        四 与国际社会协调统一加强出口控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美韩核关系与同盟矛盾性:研究议程的设定
    第一节 美韩核关系的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
    第二节 同盟理论与同盟矛盾性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对韩核保护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美国在韩核部署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美国在韩核部署的具体特征
    第三节 韩国在美国核部署中的参与
    第四节 后冷战时期美国在韩国的延伸核威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韩核约束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早期美国对韩国的核援助与核约束
    第二节 朴正熙时期的核武器计划与美国干涉
    第三节 后朴时期韩国的核活动与美国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韩核关系对朝鲜核选择的影响
    第一节 朝鲜核项目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朝鲜核项目的重要时段和分析变量
    第三节 影响朝鲜核项目启动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影响朝鲜核项目推进和重启的原因
    第五节 美韩核关系对朝鲜核选择影响的综合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韩核关系与朝鲜半岛的核未来
    第一节 美韩核关系与韩国的核未来
    第二节 美韩核关系与朝鲜的弃核前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盟矛盾性:美韩核关系实践的抽象
    第一节 保护与约束:同盟功能的矛盾性
    第二节 避免刺激与难免刺激:同盟影响的矛盾性
    第三节 同盟稳定状态:对同盟矛盾程度的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同盟矛盾性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同盟矛盾性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启示
    二、同盟矛盾性对深刻理解同盟实践的意义
    三、同盟矛盾性对我国未来同盟战略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能源经济—市场、历史与政策》第八章“核能与水电”翻译实践报告[D]. 赵媚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朝鲜半岛南北统一互动关系研究 ——以统一政策为基础[D]. 马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01)
  • [4]英国核电产业发展研究(1953-1987)[D]. 石磊. 南京大学, 2015(06)
  • [5]战后世界能源形势与日本的能源安全——兼论科技发展对能源安全的贡献[J]. 冯昭奎. 日本研究, 2013(03)
  • [6]日本科技发展研究[D]. 季风.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世界核电主要堆型技术沿革[J]. 张锐平,张雪,张禄庆. 中国核电, 2009(04)
  • [8]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D]. 梁长平. 复旦大学, 2009(04)
  • [9]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 高奇琦. 复旦大学, 2008(04)
  • [10]饱和蒸汽汽轮机装置与核电力工业[J]. 蔡颐年,张金玲. 汽轮机技术, 1990(01)

标签:;  ;  ;  ;  ;  

西德设计的轻水反应堆的安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