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损坏的释放杆凸耳

修复损坏的释放杆凸耳

一、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啸[1](2021)在《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货运是全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铁路货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铁路货运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与其他货运方式竞争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煤、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运输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货运,而一些小型商品的运输市场则被大量分流,致使我国铁路货运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因此对铁路货运的管理和其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严的标准与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货运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电子机械、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货车检修与运用的作业手段更为丰富,运用管理方式也更为便捷,但也出现了车辆零件质量故障责任划分模糊、纯人工作业与机检两种作业方式混杂不清、各个路局之间在列车运行区段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一线个人劳动强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造成了成本与工作量的增加,安全生产的既有人员组织模式与现场作业环境不匹配,分散了精力,重点不突出;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所以铁路货车列检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铁路货车列检机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货物列车列检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为基础,同时结合5T系统等新技术的特点和现场使用情况,提出对现场货车列检机制的改进方案。分别对现场作业以及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的优化方案以实时预报故障、降低作业过程中人工参与度为目标,优化了设备安装位置并对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现场作业的优化方案则从列检作业人员配置、作业范围以及作业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对到达列车与始发列车作业范围、制动系统额定风压转换中转作业的优化方案。理论和实际优化效果表明,对货车列检作业的优化,可以达到提升效率、人员减负、接车量增加的目的。

荣侠[2](2017)在《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拟对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由建筑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角度,选择同操吴语的越海民系聚居区内(吴越文化地区),苏州与徽州民居聚落、民居建筑文化为研究对象。这是基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跨区域建筑文化异同与互动关系的研究。民居作为物质载体,受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两地民居建筑文化一方面有着共同的基因内核,另一方面受特定社会、历史与自然环境影响,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对立。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复杂系统。本文运用模式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比较建筑学、地图法等相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这一复杂文化体,构建两地民居建筑文化比较研究的系统框架;力图通过民居外在物化形态的异同,探究其精神形态的异同;通过归纳和凝练,系统探究两地民居建筑文化的异同与缘由,发现显性表象下的隐性关联。具体研究中本文选取两地具有典型代表的民居聚落和传统民居,探究中明以降至清末,两地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建筑形制、建筑风格、营造技艺、建筑艺术及其建筑材料的应用,结合明清两地社会形态、宗族制度、徽商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透过民居建筑文化的外在表象,发现其背后隐喻的文化精神内核层面的异同与变迁。认为两地民居基本形制的生成与规律,与历史、社会、宗族、家庭等因素紧密相关,并渗透着宗法、伦理价值取向、风水等共性特征。在共性文化基因之下,两地民居又衍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征,这属于同质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不同表述。此外本文还对两地民居建筑聚落、民居建筑技术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两地民居建筑不同层面文化的传递趋向。第一章,着重探讨两地地域文化的生成与互动关系。从苏州与徽州整体社会的角度,通过总结两地的历史渊源与交通形式特征,阐述两地的区位差异,追溯汉民族的形成与我国东南地区百越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称,遁寻明清之前吴越文化的转型与变迁,阐述汉民族迁徙对吴越文化圈精神气质的影响。并从历史的角度,对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与明清成熟期以后的吴徽文化进行了比较与变迁分析。第二章,侧重分析两地社会组织与民居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社会组织与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汉民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宗族社会的关系,认为苏州与徽州社会的宗族以及徽商阶层的存在,对苏州和徽州两地的民居形态造成了直接影响。徽州比之苏州的人地关系更为紧张,其一表现为人均占有耕地的不足,其二表现为耕地质量的不足,进而催生了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崛起,其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苏州促进了多元化社会架构,瓦解了宗族社会,在徽州则是固化了宗族社会体系。两地宏观社会组织的差异是导致民居建筑物质具象形态差异的重要诱因。第三章,由苏州与徽州民居聚落环境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两地民居聚落选址皆以“水系”为魂,然苏州民居聚落、村落沿水道呈“网状分布”,而徽州民居聚落则是沿江河呈“线状分布”;在经济生活中两地聚落的功能也有显着差异,苏州以商品经济为主导成为地缘型村落,具有商品的生产与转销职能,而徽州则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谓之血缘型村落,更多履行商品的转运职能。民居聚落布局形态方面,苏州比徽州山区要丰富,发展出了鱼骨形空间、均匀化空间布局和阶梯状空间三种方式,而的徽州只有块状布局和塔形两种。两地聚落选址、分布与类型的差异,映射着两地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两地典型民居,对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形制、平面布局、组合变化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意境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地主体居民,在上千年的礼制、孝道、尊卑伦理等共同精神观念的浸润下,两地民居建筑的形态差异及其保持的鲜明个性。认为苏州与徽州地势、地貌环境与人口数量之间矛盾的差异、以及两地社会对于传统宗族与家庭之间认知关系的不同,是造成两地基本形制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五章,对两地民居典型的风格、形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由宏观的民居外部空间形态到中观的建筑色彩,直至微观的典型构件特点,如对马头墙、门楼式样的分析与比较,发现两地民居形式特征的隐喻的文化差异。两地民居建筑形式上的共性与个性,反映在中国传统礼制制度中,体现出以孝道和尊卑有序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两地民居建筑有着相同的元素,但两地民居有依据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衍生出地域化的亚种,丰富了两地民居建筑的风格与典型特征。第六章,对苏州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大木架及其营造工艺进行研究。依据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与徽州工匠营造技艺体系,由两地民居的大木作为切入点,研究两者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异同,认为由于两地地域与社会形态的先天性差异,导致了后天方面两地民居自大木作及营造技艺在发展、形态的不同步,徽州相比苏州民居的构件与技法,古法痕迹更多。纵然苏州徽商在明清时期执掌商业资本牛耳,对两地整体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形态的塑造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但在两地民居营造文化交流中,终未促成大规模、跨地域、呈系统的营造技艺交流。第七章,对两地民居中的“木雕、砖雕、石雕与民居装饰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传统民居中的装饰艺术最为直观与显性的映射于民居文化,苏州与徽州的建筑材料、色彩、结构、形制乃至气质都极为类似,但这种“形似”却包含着对“神似”的对立。深入的剖析苏州与徽州地区典型民居的装饰题材、艺术特征、工艺特征,进而分析两地间社会意识、习俗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地民居“三雕艺术”选用的题材与表现手法来看,两地民居表现出崇尚儒家文化、道德说教以及趋吉避凶的共性,但在苏州民居的装饰题材更侧重于人文与风雅属性,而徽州民居更强调伦理纲常与耕读意识。建筑色彩皆崇尚平实与朴素,粉墙黛瓦与灰色清水砖,构成了两地民居“黑白灰”的主色调。第八章,基于建筑类型学与传播学理论,探讨当今社会环境下,两地民居建筑文化如何创新、传播与传承问题。从建筑文化本体角度,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是两个体系完备、形式健全的文化体系,也是开放与包容的文化体系。创新既要立足于本地域文化,自觉地无意识的去发展原有形态,使得传播的主干内容和信息不至流失和扭曲,又要放眼整个社会化大发展形式,兼容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立统一,不被民居建筑的固有具体形态所障目,同时传承民居建筑显性与隐性的文化属性。传承和传播的内容,是本质与核心问题;并认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需要主动融合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促使民居建筑文化的对思想观念、审美心理和创作手法形成新模式,创新完善建筑功能类型和建筑形式。苏州民居建筑在较为灵活的高级文化领域辐射徽州民居,如民居形式特征、装饰艺术及其技艺,而徽州民居建筑则在较为保守的初级文化形态影响苏州民居,主要体现在民居的干阑式结构和穿斗式木构方面。总之,民居建筑文化是人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各种作用力互动的外在表现,这不仅体现在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对于其他地域民居建筑同样具有普遍性研究意义。两地民居聚落所处区位环境的差异,表现出的不同力度的中原王朝文化向心力,即两地具体的社会形态结构、原住民的心理文化素质、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差异,徽州民居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传承关系,而苏州民居文化与中原文化更类似于一种辐射关系,两地文化的流动方向以徽州向苏州为主。这些综合因素的互动关系,使得两地民居建筑在民俗性格、文化特征、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等方面出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倪卫东[3](2011)在《巨化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四次大提速,对车辆检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其中的企业自备车数量在不断增长,而其检修能力有限,检修质量不高,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家铁路屡次发文,对车辆修理、改造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海铁路局车辆处发文辆电(2009)182号《关于下发货车制动单车试验过球试验标准及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制动风管路通道内不得留存异物,需用直径为25.4mm的尼龙球作通过试验。上海铁路局车辆处发文辆验函(2009)187号《关于车辆验收系统大检查、大整治活动检查情况的通报》,对各检修车间、站修作业场进行修车质量、验收执行进行全面检查。上海铁路局车辆处发文辆电(2010)17号《转发铁道部运输局关于加强货车基础制动检查的通知》,对车辆日常检修和运用中的基础制动配件检查、检测提出了详细的限度要求。本文以浙江巨化集团公司的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质量控制为研究课题,详细性地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分析、构建了巨化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技术管理体系,并基于QC地对巨化铁路专用线罐体检修质量进行了实证。说明只要在检修管理中严格按照这套检修技术管理体系,执行其站修工艺流程,落实其作业指导书,做好检修技术资料管理,进行严格的检修现场质量检验控制办法,对一次交验不合格车辆进行故障追溯,就一定能确保铁道车辆的检修质量,为安全高速的铁路运输打下扎实的设备基础。

李金学,杨峰[4](2001)在《离合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文中提出

王青年[5](1996)在《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文中研究说明 东风—12手拖离合器分离不清或打滑,容易将分离杠杆座耳折断。可以采用下法修理: 1.将分离杠杆座耳残余部分凿去,并锉平。 2.用Φ6.5毫米钻头在锉平部位钻孔,再

江苏溧阳县上沛公社机电站机修车间[6](1976)在《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文中研究表明 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为了保证离合器能完全接合与彻底分离,离合器在接合状态时,在分离杠杆球头与分离轴承之间要保证有0.3~0.5毫米的分离间隙。如果间隙调整不当,不但会造成离合器分离不清或打滑,而且也容易将分离杠杆座耳折断。当遇此情况时,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修理: 1.将分离杠杆座耳残余部分凿去并锉平。 2. 用Φ6.5钻头在锉平部分钻一孔,再攻一M8螺纹。

二、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方式及优势
        1.2.2 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的发展历程
        1.2.3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与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
    2.1 列检现场作业范围
        2.1.1 始发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1.2 中转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1.3 到达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2 列检现场作业标准
    2.3 列检现场作业时间
    2.4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作业现状
    3.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检测对象
    3.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3.3 图像检测系统(TFDS)作业范围
        3.3.1 到达、中转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3.3.2 通过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3.4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动态作业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
    4.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优化
        4.1.1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
        4.1.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
    4.2 列检现场作业优化
        4.2.1 对运用规程的优化
        4.2.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
        4.2.3 优化人员架构
    4.3 本章小结
5 编组站列检作业效率仿真分析
    5.1 离散系统仿真要素与过程
    5.2 排队论模型
    5.3 编组站到达解体系统分析
    5.4 到达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时间分析
    5.5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仿真模型
        5.5.1 模型概率输入量建模
        5.5.2 模型可控输入量建模
        5.5.3 模型输出指标
    5.6 铁路编组站到达列检作业仿真系统逻辑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6.1 人员架构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3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4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6.4.1 优化前列检效率
        6.4.2 优化后列检效率
        6.4.3 优化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问题、创新点
    四、课题研究的学术取向及相关内容说明
第一章 苏州与徽州地域文化的生成与互动
    第一节 苏州与徽州的跨区域交流
        一、苏州与徽州的地理区位渊源
        二、商业的跨区域交流
        三、文化的跨区域传递
    第二节 民族迁徙与吴越文化圈
        一、汉族与东南百越的互动
        二、明清前吴越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三、春秋吴越与明清吴徽文化
    第三节 明清吴越文化特征
        一、亦文亦商
        二、亦农亦商
        三、《周易》与风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与徽州社会形态分析
    第一节 两地传统社会构成基础
        一、传统汉人社会的构成基础与转折
        二、宗族的结构层次
        三、宗族制度的四大支柱
        四、两地社会人地关系分析
    第二节 苏州与徽州社会基层结构
        一、苏州的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
        二、徽州的一元化社会基层组织
        三、两地社会基层组织比较
        四、两地社会宗族意识差异
    第三节 苏州、徽州宗族社会与民居形态
        一、苏州社会的小家庭与民居
        二、徽州社会的大家族与民居
        三、宗族社会的差异与民居形态
    第四节 徽商与两地社会的民居
        一、徽商崛起推动跨区域交流
        二、徽商与徽州宗族社会的民居
        三、徽商与苏州宗族社会的民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与徽州聚落形态分析
    第一节 苏州与徽州聚落类型
        一、两地古村落类型的起源
        二、血缘型、地缘型村落
        三、商品经济业缘型村落
    第二节 苏州与徽州聚落选址特征
        一、苏州聚落的选址
        二、徽州聚落的选址
        三、两地聚落选址特征的比较
    第三节 苏州与徽州聚落的布局特征
        一、苏州民居聚落的布局特征
        二、徽州民居聚落的布局特征
        三、两地聚落布局特征的比较
    第四节 苏州与徽州聚落空间环境意向
        一、风水意向
        二、生态意向
        三、文化意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与徽州民居典型的基本形制
    第一节 苏州与徽州民居形制特征
        一、两地民居建筑基本形制异同的渊源
        二、两地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特征
    第二节 苏州巷弄庭院民居与徽州天井民居
        一、庭院与天井空间分析
        二、厅堂空间分析
    第三节 两地民居典型形制意象
        一、形制与空间位序的意象
        二、形制与空间环境的意象
        三、形制与空间形态的意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与徽州民居的形式特征
    第一节 两地民居外部空间形式
        一、民居空间形式的成因
        二、两地民居外部空间形式分析
    第二节 两地民居的典型形式特征
        一、两地民居马头墙特征的分析
        二、两地民居门楼特征的分析
        三、两地民居屋顶形式特征的分析
    第三节 两地民居建筑色彩的特征
        一、民居外部装饰色彩
        二、民居内部装饰色彩
    第四节 两地民居建筑文化的隐喻
        一、寓教于景
        二、寓景于情
        三、形式的隐喻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徽州民居营造技艺分析
    第一节 苏州与徽州民居结构形式
        一、苏州民居结构分析
        二、徽州民居结构分析
        三、两地民居结构差异
    第二节 结构节点分析
        一、大木结构典型节点
        二、瓦石结构典型节点
        三、节点的榫合与工艺
    第三节 两地民居营造技艺文化的互动
        一、两地民居结构的地域特点
        二、两地民居营造技艺的分析
        三、两地民居结构节点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苏州与徽州民居的装饰艺术
    第一节 两地民居装饰艺术概述
        一、木作类
        二、砖细类
        三、石材类
    第二节 两地民居装饰艺术表现形式
        一、两地民居木雕装饰艺术
        二、两地民居砖雕装饰艺术
        三、两地民居石雕装饰艺术
    第三节 两地民居装饰艺术价值取向
        一、装饰构件的艺术价值
        二、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传递与创新
    第一节 两地民居建筑文化的传递
        一、两地社会文化传递的系统模式
        二、两地民居建筑文化传递模式的特性
        三、两地民居建筑文化传递模式的两个向度
        四、两地民居建筑文化传递模式的解读
        五、两地民居建筑文化传递的趋向
    第二节 对民居建筑文化创新的认知
        一、传递与创新的逻辑
        二、民居环境的改变
        三、民居文化内涵的延展
        四、民居文化体系的动态演进
    第三节 两地民居建筑文化创新的启示
        一、当前客观环境的变化
        二、地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民居建筑文化的科学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3)巨化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第2章 课题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铁路专用线相关技术研究
        2.1.1 铁路车辆的分类
        2.1.2 车辆的基本构造
        2.1.3 车辆的检修
    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2.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成
        2.2.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
        2.2.4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和应用
    2.3 基于ISO9000标准的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巨化铁路专用线基本情况与分析
    3.1 巨化铁路专用线概况
    3.2 巨化货物运输概况
    3.3 巨化专用线铁路车辆检修作业流程
    3.4 巨化专用线车辆管理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ISO9000标准的巨化铁路专用线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巨化铁路专用线质量管理目标
        4.1.1 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
        4.1.2 组织结构
    4.2 巨化铁路专用线质量管理体系
        4.2.1 范围界定和主要过程
        4.2.2 质量手册
        4.2.3 文件管理
        4.2.4 记录控制
    4.3 巨化铁路专用线质量管理职责
        4.3.1 管理承诺
        4.3.2 管理焦点
        4.3.3 体系策划
        4.3.4 内部沟通
        4.3.5 管理评审
    4.4 巨化铁路专用线的资源管理
    4.5 巨化铁路专用线的产品实现
        4.5.1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
        4.5.2 生产和服务提供
        4.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4.6 巨化铁路专用线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分析和改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巨化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
    5.1 货车站修工艺流程
    5.2 作业指导书管理实施细则
    5.3 货车检修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5.4 货车检修现场质量控制办法
    5.5 一次交验不合格车辆故障追溯实施细则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QC的巨化铁路专用线罐体检修质量实证研究
    6.1 项目立项情况分析
    6.2 项目小组概况
    6.3 项目进程
    6.4 选题理由
    6.5 现状调查
    6.6 确定目标
    6.7 原因分析
    6.8 要因确认
    6.9 对策制定
    6.10 对策实施
    6.11 效果检查
    6.12 巩固措施继续实施
    6.13 遗留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打算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D]. 李龙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 荣侠. 苏州大学, 2017(04)
  • [3]巨化铁路专用线车辆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倪卫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4]离合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J]. 李金学,杨峰. 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1(06)
  • [5]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J]. 王青年. 农机维修, 1996(06)
  • [6]分离杠杆座耳折断的修理[J]. 江苏溧阳县上沛公社机电站机修车间. 农业机械资料, 1976(01)

标签:;  ;  ;  ;  ;  

修复损坏的释放杆凸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