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的遗传转化及抗溴苯腈转基因油菜的获得(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静[1](2021)在《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文中研究指明Ogura CMS雄性不育是青花菜制种中应用最广泛的不育系类型,但是该应用也严重限制了对优良材料的再利用,突破Ogura CMS技术限制,获得优良育性恢复材料对提升我国青花菜育种水平和资源收集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含有育性恢复基因Rfo的芥蓝中间材料14Y12(甘蓝BC1代育性恢复单株)为亲本,通过回交转育途径将Rfo基因导入6份优良Ogura CMS青花菜中,同时利用小孢子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育性恢复DH系和Rfo阳性单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回交转育途径获得Rfo阳性单株及其遗传背景分析。由芥蓝中间材料14Y12与青花菜17B1253、18QB693杂交获得育性恢复株系18B592和19B711;18B592-1与18-NH(耐寒优秀)、18-YX(炎秀)、18BS-1、18BS36、18T2B2、18B1023杂交获得F1代;19B711-1与19Q雅翠91、19Q喜迎门、19Q国王1号杂交获得F1-2代;18B592-1与F1代Rfo阳性株回交获得BC1代。经细胞学观察,F1代Rfo阳性株花粉活力存在显着差异,变异范围为50%~70%;减数分裂后期有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和染色体丢失的异常现象;倍性鉴定表明,F1代Rfo阳性株中11份为二倍体,占总体比例78.57%,3份为介于三倍体和四倍体间倍性,占总体比例21.43%。遗传背景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50处,芥蓝中间材料14Y12、青花菜17B1253及F1代转育株可分为两大类,F1代转育株与芥蓝中间材料14Y12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4~0.88。其中19B809-8与青花菜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可作为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的转育亲本材料。BC1代Rfo阳性单株花器官正常,花粉活力较高(大于70%),Rfo基因传递效率为14.29%~55.56%,农艺性状偏向青花菜且遗传分离明显。综合农艺性状、细胞学和遗传背景,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出,Rfo回交转育后代48个Rfo阳性株可分为五大类,其中20B826-2与18B592-1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与青花菜B6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2,株型近青花菜,为Ogura CMS青花菜后代利用提供了直接恢复材料。2.小孢子培养途径创制育性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对青花菜18QB693、育性恢复株系19B711和F1代Rfo阳性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小孢子Rfo阳性单株在叶型、花蕾大小、花柱性状遗传分离显着,有二倍体和四倍性,获得了B693-2、B693-3、B711-1-5重要育性恢复系材料,构建了小孢子Ogura CMS育性恢复技术体系。遗传背景分析表明,小孢子单株B693-2、B693-3与青花菜20B724-1遗传相似系数为0.73,与青花菜遗传背景最近;小孢子单株B711-1-5-1与芥蓝遗传相似系数为0.63,与芥蓝遗传背景最近,可进行优良Ogura CMS青花菜资源创新与利用。3.转基因技术途径获得Rfo阳性单株。对Ogura CMS青花菜优良资源18-NH、18-YX进行转化研究,将萝卜Rfo基因插入p BWA(V)BII载体骨架构建p BWA(V)BII-Rfo表达载体,采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中,使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植株。经鉴定获得46株Rfo阳性株,定植后目前有33株表现出无花粉,为假阳性株,其余转基因阳性株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鉴定。
邢瑞琪[2](2021)在《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激烈的探讨,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外源性基因在动物胃肠道内被降解为几百bp的小片段,但是关于外源性基因在小鼠和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速率以及降解半衰期的研究还很少。本实验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自动分析系统,探索外源性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并定量分析,并且通过体外模拟的方法初步探索了胃液对裸DNA和具有细胞结构的DNA的消化情况。方法:1.制备黑色的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到小鼠消化道内,在消化不同的时间后,解剖小鼠观察并测量半固体糊在小鼠消化道推进情况。2.吸取人血液白膜层随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到小鼠和大鼠消化道内,选取人类管家基因GAPDH和STR基因座位中TH01、TPOX、D7S820作为目的基因。在不同的消化时间段,提取小鼠和大鼠的胃和小肠不同部位的内容物的DNA,使用普通PCR法定性观察小鼠和大鼠胃内和小肠内目的基因的降解情况。3.将获取到的不同消化时间段小鼠和大鼠胃内容物和小肠内容物DNA,采用STR自动分析系统对提取的DNA进行21个STR位点等位基因扩增分析,探讨了不同消化时间段人血液基因组DNA降解为小片段DNA的半衰期情况。4.在不同的消化时间段,提取小鼠和大鼠胃和小肠不同部位中内容物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DNA进行相对定量,计算DNA降解率和半衰期,观察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态过程。5.制备模拟胃液,将裸DNA和血液白细胞放在37℃模拟胃液中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DNA的降解情况。结果:1.解剖小鼠观察黑色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消化道的位置发现,灌胃10分钟后,小鼠小肠推进率为20.27±2.60(%),在20分钟小肠推进出现分段推进现象,360分钟小鼠胃完全排空,540分钟左右小鼠胃和小肠内营养性半固体糊完全排空,半固体糊全部进入盲肠。2.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中,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观察到在消化0-120分钟内,小鼠胃内容物中均有四种目的基因条带(DNA>200bp),而在小肠内,在消化40分钟后的小肠内容物中均没有目的基因条带。3.在STR法中,把平均峰面积作为DNA的浓度,根据平均峰面积的自然对数对消化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的降解半衰期为63.13分钟。并且STR图谱显示,随着食物在小鼠小肠内推进,能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越来越少。4.在q PCR法中通过测定灌胃0分钟、40分钟、80分钟、120分钟后小鼠胃内容物DNA中目的基因的Ct值,根据Ct值对不同消化时间的目的基因进行相对定量,灌胃0-120分钟内,小鼠胃内外源性DNA的浓度较0分钟明显下降,计算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降解半衰期为70.50±5.46分钟,在灌胃40分钟,小鼠小肠内容物DNA中目的基因的Ct值都在35左右,几乎均检测不到目的基因。5.在灌胃0-80分钟的大鼠胃内容物中能够检测到人类DNA,基因片段>200bp;外源性DNA在大鼠胃内降解的半衰期为37.86±3.66分钟,比小鼠降解的快;大鼠小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未检测到外源性DNA。6.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发现,裸DNA在模拟胃液中孵育20分钟已被破坏,白细胞在模拟胃液中孵育后DNA的降解的半衰期为96.33分钟,裸DNA比具有细胞结构的核酸更容易被破坏。结论:1.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消化120分钟后仍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基因片段>200bp,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降解半衰期为70.50±5.46分钟。外源性DNA在进入小鼠肠道40分钟内几乎被全部降解,STR分析方法与q PCR法结果一致,这一结果对于评估转基因食品或饲料进入动物体内的风险以及口服核酸类药物进入体内的代谢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外源性DNA在大鼠胃内降解的半衰期为37.86±3.66分钟,比小鼠降解的快;大鼠小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未系统的检测到外源性目的基因。3.裸DNA在模拟胃液中孵育20分钟就已经被降解,白细胞在模拟胃液中孵育后DNA的降解的半衰期为96.33分钟,时间比在小鼠和大鼠胃内长,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更好的分析导致DNA破坏的因素和条件。
李杰华,端群,史明涛,吴潞梅,柳寒,林拥军,吴高兵,范楚川,周永明[3](2021)在《新型抗广谱性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创制及其鉴定》文中提出草甘膦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广谱性除草剂,目前我国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油菜品种。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方法,将新型抗草甘膦基因I. variabilis EPSPS转入甘蓝型油菜品系J9707中,获得了126株阳性转化株,阳性率为97.0%。这些转化单株中的T-DNA插入以单拷贝为主(占44.8%)。通过反向PCR确定了EPS-2、EPS-6和EPS-7等油菜转化体中T-DNA插入位置,并设计转化体特异性引物对它们的T0~T3代材料进行检测,证明了它们的T-DNA在基因组水平上整合的稳定性。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证实, I. variabilis EPSPS转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各转化株系不同世代能够稳定表达。苗期进行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喷施处理发现,EPS-1、EPS-2、EPS-5、EPS-6和EPS-7等株系可耐受4倍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的草甘膦。本研究所创建的新型抗草甘膦油菜种质资源将为我国抗除草剂油菜品种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宋胜利[4](2020)在《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LpABCB21和LpPILS7功能初步解析》文中研究说明体细胞胚发生对于野生百合资源保存与种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生长素对于体细胞胚发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而生长素转运是外源生长素发挥功能的第一步,但生长素转运如何调控体细胞胚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筛选并挖掘细叶百合中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并探究其在细叶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调控功能,为阐明生长素调控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挖掘影响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因素,对细叶百合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外源毒莠定(picloram,PIC)浓度、PIC处理时间、光照条件、培养基p H值和培养基营养成分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宜的PIC浓度和酸性培养条件是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因素,酸性培养条件可能通过影响PIC的存在形式进而调节PIC的转运过程;光照条件和培养基中的营养元素能够促进体细胞胚发生;缩短PIC处理时间和光照条件会促进体细胞胚萌发;在光培养(16/8 h)条件下,细叶百合鳞片在添加1.0 mg/L PIC、p H 5.8的MS培养基中处理3 d后转移到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即可诱导体细胞胚发生,且诱导率高达80.0%。2.利用SMART测序技术成功构建了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全长转录组文库,结合课题组前期获得的二代转录组数据的纠错与校正,获得119,649条转录本,N50为3406,转录本最大长度达到了13,678 bp,平均长度为2,017 bp,其中110,888条(92.68%)转录本被成功注释。这些被注释的转录本在KEGG代谢通路中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6,072条,5.07%)和信号转导(5,396条,4.51%),在GO分类中主要参与代谢过程(35,123条,29.36%)和催化活性(33,163条,27.72%)。3.对细叶百合中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克隆与鉴定,并构建了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在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谱。通过保守结构域比对和功能注释分析共获得63个ABCs、11个PIN/PILSs和3个AUX1/LAXs家族成员,其中7个ABCBs、5个PIN/PILSs和2个AUX1/LAXs成员参与生长素转运过程。对14个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在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除了Lp ABCB2以外,所有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都呈现出不同程度上调表达,其中Lp ABCB21和Lp PILS7的表达差异最显着,而且Lp ABCB21和Lp PILS7在整个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显着差异表达,通过表达趋势分析发现Lp ABCB21和Lp PILS7具有促进体细胞胚形成和发育的作用。4.优化了本团队创建的细叶百合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降低重悬液和共培养培养基的p H为5.0,并增加萌发培养基的氯化钙浓度为1.32 g/L时,获得的阳性植株数量提高了3—6倍,使农杆菌介导的百合稳定遗传转化效率在本团队之前建立的百合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提高了5.7—13.0%,最高可达46.3%。5.构建了Lp ABCB21和Lp PILS7过表达载体和CRISPR/Cas9敲除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Lp ABCB21过表达株系3株和突变株系7株,Lp PILS7过表达株系7株和突变株系6株。通过转基因株系的体细胞胚诱导结果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了Lp ABCB21调控体细胞胚的早期形成,但表达量过高会抑制体细胞胚诱导效率,还能够调节体细胞胚以外起源方式发生;Lp PILS7主要调控体细胞胚诱导效率,并调节体细胞胚以内起源方式发生。本研究明确了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鉴定了细叶百合体细胞胚中的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家族成员,并通过过表达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初步验证了Lp ABCB21和Lp PILS7在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阐明生长素转运介导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百合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基因参考文库和技术手段。
杜帅[5](2020)在《甘蓝型油菜抗草甘膦基因遗传转化及抗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混杂在油菜中的单、双子叶杂草会严重影响油菜的品质和产量。传统的选择性除草剂在杂草种类有限定且施用剂量和喷施时间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与选择性除草剂相比,草甘膦具有广谱、高效和非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培育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油菜品种对于解决草害胁迫,提高油菜品质和产量有着重要的生产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法将I.variabilis-EPSPS*转化甘蓝型油菜优良恢复系“育127”,期望获得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新材料,为油菜抗除草剂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新型草甘膦抗性基因I.variabilis-EPSPS*转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育127‖中,在50mg/L草甘膦筛选压下共获得30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其中8株为阳性株,阳性率为26.6%。喷施稀释800×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后,仅获得一个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单株E1。2.草甘膦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植株在不同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而对照(“育127”)在不同浓度草甘膦培养基上生长严重受阻。此外转化I.variabilis-EPSPS*的转基因植株和油菜内源Bna C04EPSPS突变后植株对草甘膦处理表现出一致的耐受性。3.在温室内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处理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和对照(“育127‖)后,植株的损伤率和药害等级会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提升而提高;莽草酸累计量测定结果分析发现,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体内莽草酸累计量呈现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而“育127‖体内莽草酸累积量会逐渐增长,同时增长速率缓慢下降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农艺性状考种结果显示,与对照(“育127”)相比,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在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无显着性差异。4.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株系E1T1代叶片总RNA 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农达处理后I.variabilis-EPSPS*基因的表达量会增加但不会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改变而变化。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E1T1代是插入双拷贝I.variabilis-EPSPS*基因的转基因株系。5.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和对照(“育127”)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喷施稀释600×41%草甘膦异丙胺盐制剂(农达)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能正常生长而对照(“育127”)全部死亡。田间产量考察结果表明,与对照(“育127”)相比,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在其草甘膦耐受性范围内施用农达并不会减产。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2代耐受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的草甘膦抗性性状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T2代草甘膦半致死剂量为321.50mg/L。
刘龙男,李鹤卫,张华,强胜,宋小玲[6](2020)在《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4个种群野芥菜抗性回交2代(BC2F1)的适合度》文中认为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转基因渗入野生近缘杂草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评估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的抗性基因能否成功渗入不同种群野芥菜(wild Brassica juncea)中,本研究测定了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句容市、南通市、西宁市和西安市4个种群野芥菜的抗草甘膦正向回交2代BC2mF1和反向回交2代BC2pF1(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2代, 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2代)的适合度。通过测定供试回交2代在温室条件下和田间条件下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适合度指标,计算总适合度,并比较供试回交2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的差异,评价各回交2代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适合度。结果表明,4个种群野芥菜的抗性回交2代的总适合度在温室条件下均与野芥菜相当。在田间条件下,句容市、西宁市和西安市种群的抗性正向回交2代和南通市、西安市种群的抗性反向回交2代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着差异,句容市、西宁市种群的抗性反向回交2代和南通市种群的抗性正向回交2代的总适合度均显着高于野芥菜(P<0.05)。综上所述,4个种群抗草甘膦回交2代均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能力,在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油菜时,务必要防范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首次基因漂移和通过回交导致的基因渗入。本研究将为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不同种群野芥菜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提供数据支持。
王园园,王敏,相世刚,刘琪,强胜,宋小玲[7](2018)在《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ISAAA)的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和玉米(Zea mays)这4种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转化事件,以便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经统计发现截止2017-05-21,全球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大豆、油菜和玉米转化事件分别为39、28、32和201个。在这4种作物中,抗除草剂基因有19种,来源于16种生物,涉及到的除草剂共有9种;分别是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咪唑啉酮类(imidazolinone)、2,4-D(2,4-dichlorophenoxy)、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麦草畏(dicamba)、磺酰脲类(sulfonylurea)、硝磺草酮(mesotrione)和溴苯腈(bromoxynil)。单抗事件、多抗事件和复合抗性事件分别为25个、18个和257个,分别占抗除草剂总转化事件的8.3%、6%和85.7%。抗除草剂转化事件涉及的公司有8个,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公司、杜邦、拜耳作物科学、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巴斯夫、Genective S.A.和美国斯泰恩种子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能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王晓蕾[8](2017)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6-7,BC2F5-6和BC3F4-5)的适合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的抗性基因一旦成功渗入到杂草中,将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鉴于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8)的近缘杂草野芥菜(wildB.juncea,AABB,2n=36)分布广泛并有扩散趋势,且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后代适合度的研究只局限于F1、F2和回交1-2代,缺乏对抗性基因在连续多世代杂种中的表达规律和适合度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实验室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莱(DS-Roughrider,Roundup Ready,event RT73)和抗草丁膦油菜(Swallow,Liberty Link,event HCN92)与野芥菜的正反回交 1 代子 5-6 代(BC1mF6-7,BC1pF6-7)、正反回交2代子4-5代(BC2mF5-6,BC2pF5-6)、正反回交3代子3-4代(BC3mF4-5,BC3pF4-5)为研究对象(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称为正向回交,用m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称为反向回交,用p表示),研究了抗性基因在上述回交后代中的表达规律;在温室和田间种植的情况下测定了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回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能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野芥菜的基因渗入提供长期的多世代的试验数据,并为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回交后代的出苗率及抗性基因在回交后代中的表达规律以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6代(BC1F7)、回交2代子5代(BC2F6)、回交3代子4代(BC3F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这些后代的出苗情况和抗性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油菜的BC1F7、BC2F6和BC3F5的平均出苗率在91-94.11%之间,与野芥菜没有显着差异。说明各回交后代在出苗率上与野芥菜相比已没有劣势。对4叶期的植株喷施1400 g(a.i.)ha-1草甘膦或700 g(a.i.)ha-1的草丁膦进行抗性筛选,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1F7、BC2F6及BC3F5的存活植株百分率介于96.05-98.8%,存活植株比例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但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1F7、BC2F6及BC3F5的存活植株百分率介于54.85-82.47%,存活植株比例均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2.温室条件下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适合度在温室条件下测定携带抗性基因的供试回交后代(R表示携带抗草甘膦基因,L表示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营养生长(莲座状直径、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生殖生长(花粉活力、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每角果饱粒数)的适合度成分,比较了这些回交后代与野芥菜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差异。结果表明,除BC1F6R和BC2pF5R的株高显着低于野芥菜,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供试回交后代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着差异。除BC1F6L、BC1F7L和BC2F5L、BC2F6L的株高显着低于野芥菜,及BC1F6L、BC2F5L和BC3F4L的茎粗显着低于野芥菜外,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供试回交后代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两种携带抗性基因的BC1F6-7、BC2F5-6和BC3F4-5在温室条件下具有和野芥菜相当的生存适合度。3.田间条件下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适合度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携带抗性基因的回交后代在2种种植密度(15株/区和30株/区)以及单种和混种(野芥菜:回交后代=4:1,3:2,1:1)下的适合度;并测定了田间条件下种子活力保持时间。结果表明,单种条件下,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供试回交后代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均具有和野芥菜相当的总适合度;但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BC1F6L和BC2F5L在高密度下的总适合度显着低于各自的野芥菜。低密度混种条件下,两种携带抗性基因的BC1F6在3种混种比例下的总适合度显着低于各自的野芥菜;携带草甘膦基因BC2pF5R的总适合度在4:1和3:2混种比例下显着低于各自的野芥菜;但携带草丁膦基因油菜的BC2F5L在3种混种比例下的总适合度都显着低于各自的野芥菜。其它情况下供试回交后代具有和野芥菜相当的适合度。高密度3种混种比例下,携带草甘膦基因BC1F6和BC2pF5R的总适合度显着低于野芥菜;但携带草丁膦基因的BC1F6L、BC2F5L以及BC3F4L的总适合度显着均低于野芥菜;在高密度1:1混种条件下,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BC1F7L、BC2F6L以及BC3F5L都显着低于野芥菜。其它情况下各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均与各自的野芥菜相当。试验结果说明,与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供试后代相比,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供试后代的适合度与其相当或更高,因此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向野芥菜渗入的风险更大。种子埋藏试验结果表明,浅埋10个月后,两种转基因的BC1F7-8、BC2F6-7、BC3F5-6介于51-76%的种子仍然保持着活力;深埋10个月后,各回交后代介于66-83%,种子保持着活力。说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后代种子能够在田间环境下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具有形成自生苗的可能性,因此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成日辉,匡代勇,杨源树,唐伟杰,邓力超[9](2016)在《油菜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用于转化的目的基因越来越多。目前转基因技术已运用到油菜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概述了油菜转基因研究的几个方向以及基因转化方式,并探讨了油菜转基因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宋志红,孟庆忠,张涛,李国荣[10](2015)在《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抗除草剂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开发,使田间防除杂草变得简便易行,并且降低除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挖掘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中的利用
二、油菜的遗传转化及抗溴苯腈转基因油菜的获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的遗传转化及抗溴苯腈转基因油菜的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1)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花菜起源与引进 |
1.2 青花菜育种技术研究 |
1.2.1 自交不亲和研究 |
1.2.2 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 |
1.2.3 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
1.2.4 转基因技术研究 |
1.3 十字花科Ogura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与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Rfo育性恢复基因在Ogura CMS青花菜杂交转育后代中的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育性恢复株系、杂交后代(F_1代)的获得 |
2.2.2 Rfo阳性单株分子鉴定 |
2.2.3 Rfo阳性单株农艺性状观察 |
2.2.4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花粉活力和染色体表现 |
2.2.5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倍性分析 |
2.2.6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遗传背景分析 |
2.3 讨论 |
2.3.1 远缘杂交创制Ogura CMS恢复材料 |
2.3.2 Ogura CMS恢复材料的遗传背景解析 |
第三章 F_(1-2)和BC_1阳性后代阳性株的获得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青花菜各世代恢复材料的获得 |
3.2.2 各世代Rfo阳性株分子鉴定 |
3.2.3 各世代Rfo阳性株农艺性状观察 |
3.2.4 Rfo阳性株自交、杂交后花粉管生长观察 |
3.2.5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优良单株农艺性状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 |
3.2.6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Rfo阳性株倍性分析 |
3.2.7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Rfo阳性株遗传背景分析 |
3.3 讨论 |
3.3.1 杂交转育技术在十字花科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3.3.2 Ogura CMS在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小孢子培养途径获得育性恢复材料DH系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DH单株的获得 |
4.2.2 DH单株育性分析 |
4.2.3 DH单株农艺性状观察 |
4.2.4 DH单株形态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 |
4.2.5 DH单株倍性分析 |
4.2.6 DH单株遗传背景分析 |
4.3 讨论 |
4.3.1 小孢子培养在甘蓝类蔬菜材料创新中的应用 |
4.3.2 DH材料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五章 转基因途径获得Ogura CMS青花菜Rfo阳性株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Rfo表达载体启动子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5.2.2 转基因材料的获得和阳性株PCR检测 |
5.2.3 Rfo阳性株农艺性状观察 |
5.2.4 Rfo阳性株倍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转基因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与研究 |
第六章 结论 |
6.1 回交转育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6.2 小孢子培养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6.3 遗传转化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胚挽救、花粉活力划分、样品制备及电泳检测等 |
附录B pBWA(V)BII-Rfo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序列和Rfo基因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胃肠道消化的生理过程的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营养性半固体糊制备 |
2.2 小鼠灌胃 |
结果 |
1.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胃肠道中消化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普通PCR法定性观察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情况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白膜层制备 |
2.2 人血液基因组DNA和小鼠肝脏基因组DNA提取 |
2.3 筛选目的基因并用PCR法扩增验证引物的特异性 |
2.3.1 目的基因的选择 |
2.3.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4 灌胃并提取DNA |
结果 |
1.筛选目的基因结果 |
2.小鼠胃肠道内容物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用STR自动检测系统对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力学情况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样本获取 |
2.2 STR扩增以及片段分析 |
2.2.1 检测原理 |
2.2.2 实验步骤 |
2.2.3 PCR反应体系及循环方案 |
2.2.4 电泳检测 |
2.3 数据分析 |
2.3.1 DNA浓度计算 |
2.3.2 半衰期计算 |
结果 |
1.STR检测结果 |
1.1 对照(ladder)样本测定结果 |
1.2 样本STR检测结果 |
2.不同消化时间小鼠胃内DNA的降解动力学 |
3.不同消化时间小鼠小肠内DNA的降解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源性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态过程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样本获取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样本进行扩增 |
2.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消化时间小鼠胃内目的基因定量检测结果 |
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消化时间小鼠小肠内目的基因定量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外源性DNA在大鼠胃肠道、血液、肝及脾内的代谢情况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目的基因定性分析 |
2.1.1 白膜层制备 |
2.2.2 营养性半固体糊制备 |
2.2.3 灌胃并提取DNA |
2.2 DNA在SD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力学进行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
2.3 DNA在 SD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力学进行测定:STR自动分析系统检测 |
结果 |
1.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情况:PCR法检测结果 |
2.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力学:q PCR检测结果 |
3.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的代谢情况:PCR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裸DNA和人血液白细胞在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消化情况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DNA的提取及白膜层的制备 |
2.2 DNA在模拟胃液中的降解 |
2.2.1 模拟胃液制备 |
2.2.2 裸DNA和人血液白细胞与模拟胃液的反应 |
2.3 DNA提取后PCR 定性分析和q PCR 定量分析 |
结果 |
1.DNA浓度的检测 |
2.PCR检测结果 |
3.qPCR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工作展望 |
综述 外源性基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新型抗广谱性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创制及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其种植 |
1.2 植物载体及其遗传转化 |
1.3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和转化体特异性的PCR检测 |
1.4 Southern blot检测转基因拷贝数 |
1.5 转化单株中的T-DNA插入位点鉴定 |
1.6 基因表达量检测 |
1.7 除草剂抗性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蓝型油菜I.variabilis EPSPS转基因材料创建及其阳性鉴定 |
2.2 阳性转化单株的拷贝数检测 |
2.3 单拷贝转化株系中T-DNA插入位点鉴定 |
2.4 利用特异性PCR验证转化株系中的T-DNA插入位点 |
2.5 转基因植株中I.variabilis EPSPS基因的表达检测 |
2.6 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抗性鉴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4)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LpABCB21和LpPILS7功能初步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研究进展 |
1.1.1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 |
1.1.2 体细胞胚的应用价值 |
1.1.3 激素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1.1.4 生长素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1.1.5 生长素转运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1.1.6 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百合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关键影响因素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IC处理时间及光照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2.2.2 PIC浓度、pH值和培养基成分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适宜浓度PIC和酸性条件决定百合体细胞胚发生 |
2.3.2 营养元素促进百合体细胞胚发生 |
2.3.3 缩短PIC处理时间促进百合体细胞胚萌发 |
2.3.4 光照促进体细胞胚发生和萌发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中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样品培养与取材 |
3.1.3 Pac Bio文库构建与测序 |
3.1.4 全长转录本获得 |
3.1.5 全长转录本功能注释 |
3.1.6 lnc RNA预测 |
3.1.7 全长转录本ORF预测 |
3.1.8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ac Bio测序结果概述 |
3.2.2 转录本功能注释和分类 |
3.2.3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鉴定与分析 |
3.2.4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进化分析 |
3.2.5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保守结构域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全长转录组对百合体细胞胚研究的作用 |
3.3.2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体细胞胚发生 |
3.3.3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进化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与仪器 |
4.1.3 RNA提取 |
4.1.4 RNA反转录 |
4.1.5 基因全长cDNA克隆 |
4.1.6 基因全长cDNA测序验证 |
4.1.7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克隆与验证 |
4.2.2 体细胞胚发生中关键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鉴定 |
4.2.3 Lp ABCB21和Lp PILS7 在体细胞胚发生中的作用 |
4.2.4 Lp ABCB21和Lp PILS7 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4.3.1 生长素转运与体细胞胚发生 |
4.3.2 PIC浓度、酸碱度、营养成分与体细胞胚发生 |
4.3.3 环境胁迫与体细胞胚发生 |
4.4 小结 |
第五章 Lp ABCB21和Lp PILS7 在体细胞胚发生中的功能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菌株和载体 |
5.1.4 过表达及CRISPR/Cas9 敲除载体构建 |
5.1.5 农杆菌介导的百合遗传转化体系改良 |
5.1.6 转基因植株获得与鉴定 |
5.1.7 Lp ABCB21和Lp PILS7 在百合体细胞胚发生中的功能鉴定 |
5.1.8 生长素信号基因表达谱构建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Lp ABCB21和Lp PILS7 表达载体构建 |
5.2.2 百合遗传转化体系改良 |
5.2.3 转基因植株获得与鉴定 |
5.2.4 遗传转化效率分析 |
5.2.5 Lp ABCB21和Lp PILS7 对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5.2.6 Lp ABCB21和Lp PILS7 对生长素信号基因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pH对百合遗传转化的影响 |
5.3.2 CaCl2对体细胞胚发生与萌发的影响 |
5.3.3 Lp ABCB21和Lp PILS7 调控百合体细胞胚发生 |
5.3.4 生长素信号基因对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5.3.5 百合体细胞胚发生的调控网络预测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甘蓝型油菜抗草甘膦基因遗传转化及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2 除草剂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历程 |
1.2.1 除草剂种类 |
1.2.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
1.3 草甘膦和抗草甘膦作物研究进展 |
1.3.1 草甘膦及其作用机理 |
1.3.2 草甘膦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3 植物获得草甘膦抗性的途径 |
1.3.4 草甘膦及抗草甘膦作物面临的问题 |
1.4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育种研究进展 |
1.5 昼夜节律调控对草甘膦耐受性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转化受体 |
2.1.2 转化载体与菌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遗传转化培养基的配制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2.1.6 引物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2.1转化载体构建及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 |
2.2.2 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 |
2.2.3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2.2.4 转基因植株发芽处理及耐受性鉴定 |
2.2.5 转基因植株喷药处理及后期调查 |
2.2.6 表达量分析和Southern杂交分析 |
2.2.7 转基因植株田间喷药处理 |
2.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I.variabilis-EPSPS~*基因转化载体来源与结构 |
3.2 I.variabilis-EPSPS~*转基因油菜的培育和鉴定 |
3.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3.2.2 I.variabilis-EPSPS~*转基因油菜的培育 |
3.2.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3.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草甘膦耐受性分析 |
3.3.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草甘膦耐受性比较 |
3.3.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Bn C04EPSPS基因编辑材料草甘膦耐受性比较 |
3.3.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草甘膦药害等级比较 |
3.3.4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莽草酸累积量比较 |
3.3.5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田间草甘膦抗性比较 |
3.4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植株后代稳定性分析 |
3.4.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阳性鉴定 |
3.4.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表达分析 |
3.4.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转基因拷贝数分析 |
3.5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农艺性状考察 |
3.5.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温室农艺性状比较 |
3.5.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CP4-EPSPS转基因材料田间产量比较 |
3.6 昼夜节律调控对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草甘膦耐受性的影响 |
3.7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2代耐受性曲线分析 |
4.讨论 |
4.1 导致转基因株转化率和阳性率过低的主要因素 |
4.2 抗草甘膦基因和作物获得途径的思考 |
4.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油菜用于用于实际生产的思考 |
4.4 抗草甘膦性状在油菜生产和种质资源中的展望 |
4.5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4个种群野芥菜抗性回交2代(BC2F1)的适合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抗性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 |
1.4 适合度成分测量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子检测 |
2.2 温室条件下的适合度比较 |
2.3 田间条件下的适合度比较 |
2.4 4个种群野芥菜回交后代间的总适合度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7)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四种作物抗除草剂转化事件分析 |
1.1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的转化事件 |
1.2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转化事件 |
1.3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转化事件 |
1.4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转化事件 |
2独立转化事件涉及的抗除草剂基因 |
3不同公司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 |
4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及建议 |
4.1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
4.2 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策略 |
4.2.1着重开发来源于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事件 |
4.2.2加强培育转抗草铵膦基因及其他除草剂基因的转化事件 |
4.2.3加强培育多抗除草剂及复合性状的转化事件 |
附表1~附表5见I-LXXV页 |
(8)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6-7,BC2F5-6和BC3F4-5)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及种植情况 |
1.2 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种植情况 |
1.3 全球转基因油菜的发展现状 |
1.4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
2 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生态风险 |
2.1 自身杂草化 |
2.2 抗除草剂油菜的基因漂移 |
3 转基因作物基因漂移的评价方法 |
3.1 抗性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能力 |
3.2 适合度的研究 |
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后代(BC1F6-7、BC2F5-6、BC3F4-5)的出苗率以及抗性基因的表达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回交后代的种植方法及出苗率的统计 |
2.2 回交后代的抗性筛选 |
2.3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
3 数据分析方法 |
4 试验结果 |
4.1 出苗率 |
4.2 抗性基因在回交后代中的表达 |
5 讨论 |
第三章 温室条件下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6-7R/L、BC2F5-6R/L和BC3F4-5R/L)的适合度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抗性筛选和抗性检测 |
2.2 试验设计 |
2.3 适合度成分的测量方法 |
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 试验结果 |
4.1 携带抗除草剂转基因的回交后代的营养生长指标比较 |
4.2 携带抗除草剂转基因的回交后代的生殖生长指标比较 |
4.3 回交后代总适合度的比较 |
5 讨论 |
第四章 田间条件下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6-7R/L、BC2F5-6R/L和BC3F4-5R/L)的适合度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抗性筛选和抗性检测 |
2.2 试验设计 |
2.3 适合度成分的测量 |
2.4 种子活力保持时间的检测 |
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 试验结果 |
4.1 单种条件下BC1F6-7R/L、BC2F5-6R/L和BC3F4-5R/L的适合度 |
4.2 混种条件下BC1F6R/L、BC2F5R/L和BC3F4R/L的适合度 |
4.3 BC1F6R/L、BC2F5R/L和BC3F4R/L的相关性分析 |
4.4 混种条件下BC1F7R/L、BC2F6R/L和BC3F5R/L的适合度 |
4.5 种子活力埋藏结果 |
5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油菜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转基因的目的 |
1.1 改良品质 |
1.2 抗虫害 |
1.3 抗除草剂 |
1.4 抗病害 |
1.5 杂种优势利用 |
2 油菜转基因方法 |
2.1 种质系统介导转化法 |
2.2 生物介质介导的遗传转化 |
2.3 PEG介导法 |
2.4 基因枪法 |
2.5 激光微束穿刺法 |
2.6 显微注射法和电激法 |
3 油菜转基因存在的问题 |
(10)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除草剂基因及作物 |
1.1 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
1.2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
2 中国抗除草剂作物研究概况 |
3 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3.1 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
3.2 在雄性不育法育种中的应用 |
3.3 作为化学杀雄剂应用于杂交制种 |
3.4 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与纯度控制技术研究 |
3.5 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 |
4 展望 |
四、油菜的遗传转化及抗溴苯腈转基因油菜的获得(论文参考文献)
- [1]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D]. 黄静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D]. 邢瑞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型抗广谱性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创制及其鉴定[J]. 李杰华,端群,史明涛,吴潞梅,柳寒,林拥军,吴高兵,范楚川,周永明. 作物学报, 2021(05)
- [4]细叶百合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LpABCB21和LpPILS7功能初步解析[D]. 宋胜利.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甘蓝型油菜抗草甘膦基因遗传转化及抗性鉴定[D]. 杜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6]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4个种群野芥菜抗性回交2代(BC2F1)的适合度[J]. 刘龙男,李鹤卫,张华,强胜,宋小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8)
- [7]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J]. 王园园,王敏,相世刚,刘琪,强胜,宋小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01)
- [8]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6-7,BC2F5-6和BC3F4-5)的适合度研究[D]. 王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9]油菜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 成日辉,匡代勇,杨源树,唐伟杰,邓力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2)
- [10]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 宋志红,孟庆忠,张涛,李国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