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蛋白模式在仔猪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1](2020)在《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饲料中蛋白质的数量及质量影响进入仔猪后肠中进行发酵的蛋白质数量,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及其肠道健康。目前已证明蛋白质水平对仔猪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但关于蛋白质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及肠道微生物影响尚不清楚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一: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试验采集了不同来源的具有代表性的10种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测定粗蛋白、氨基酸、酸溶蛋白等主要营养成分,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低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通过聚类分析选择了4种发酵豆粕,对其干物质、能量、粗蛋白、氨基酸体外消化率进行了测定。与豆粕样品比较,发酵豆粕中粗蛋白质和酸溶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升高7%、2.69%,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平均含量降低67%、62%。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发酵豆粕和豆粕的营养价值存在差异,且发酵豆粕的品质优于豆粕。试验二: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体重为8.58±0.44 kg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头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为16%,蛋白质来源分别是前一章比较分析得到的发酵豆粕(FSBM)、鱼粉(FM)、发酵豆粕+鱼粉(FSBM+FM)。28 d时,与FSBM组和FM组相比,FSBM+FM组的仔猪日增重、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显着提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显着下降(P<0.05)。结肠内容物中,FSBM+FM组和FSBM组unidentifiedClostridiales和Terrispo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FM组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FSBM+FM组和FSBM组(P>0.05)。其中,部分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丰度与免疫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另外,FSBM+FM组的乙酸、丁酸含量显着高于FSBM组和FM组(P<0.05)。综上所述,发酵豆粕和鱼粉复合作为饲料蛋白质来源与单一蛋白来源的饲料相比,可以增强断奶仔猪的血清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此外,本试验研究结果能够为不同蛋白质资源在畜牧生产上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能够为提高我国现有蛋白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王晓翠[2](2015)在《理想蛋白模式下饲粮蛋白源对蛋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在理想蛋白模式下,以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 AA)为基础配制等氮(CP,16.5%)、等能(ME,11.11MJ/kg)饲粮,系统研究豆粕、低酚棉粕和双低菜粕对产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旨在改善鸡蛋品质的同时,通过拓宽蛋白饲料的选择范围,降低饲料成本。本研究共分2个部分,具体如下:试验一:饲粮蛋白源对产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32周龄产蛋鸡432只,按体重、产蛋率相近原则,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蛋鸡。以玉米-豆粕型(SBM)为基础饲粮,其它5个试验饲粮分别以低酚棉粕(LCSM100)和双低菜粕(DRM100),LCSM50(LCSM提供对照组豆粕粗蛋白的50%)、DRM50(DRM提供对照组豆粕粗蛋白的50%)、LCSM50-DRM50(LCSM、DRM各提供对照组豆粕粗蛋白的50%)。预饲期1 w,正试期12 w。每4 w从各重复固定选取1只鸡,空腹翅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测定生化指标。每4 w从各重复选取两枚接近各重复平均蛋重的蛋样,测蛋壳、蛋清和蛋黄重量,及蛋壳、蛋清和蛋黄比例。12 w末的蛋样同时测定蛋清、蛋黄及全蛋的CP含量。在饲养试验的12 w末的连续两天内采集蛋样586枚,将216枚蛋样分别储存于4℃储存28 d和28℃储存28 d,相对湿度65%,测定0 d和28 d的鸡蛋失重、蛋白高度、蛋白pH、蛋黄指数、熟蛋黄硬度及弹性;将另外270枚蛋样储存于4℃,相对湿度65%,测定0 d、14 d和28 d的鸡蛋失重、哈夫单位、蛋白pH、蛋黄指数、熟蛋黄硬度及弹性。研究结果表明:(1)712 w,采食LCSM100饲粮蛋鸡的日产蛋量显着低于SBM组(P<0.05);整个试验期,LCSM50组和DRM50组的生产性能与SBM组无显着差异(P>0.05)。(2)12 w末,LCSM50组的蛋黄颜色高于SBM组(P<0.05),LCSM50组和DRM50组的蛋清品质与SBM组无显着差异(P>0.05)。(3)12w末,饲粮蛋白源显着影响蛋鸡血浆总蛋白(P=0.02)、白蛋白(P=0.04)、球蛋白(P=0.03)含量;与SBM组相比,LCSM100组的血浆总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4)12 w末,与SBM组相比,LCSM100组和LCSM50-DRM50组的蛋清重量及其粗蛋白含量,鸡蛋可食用部分重量及其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LCSM50组和DRM50组的蛋清固形物及蛋清粗蛋白重量与SBM组无显着差异(P>0.05)。DRM100组的蛋黄粗蛋白重量低于SBM组和LCSM50组(P<0.05)。(5)4℃储存28 d,DRM100组和DRM50组的哈夫单位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LCSM50组哈夫单位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LCSM100组蛋黄硬度显着高于其他组。(6)28℃储存28 d,DRM组出现散黄,其他各组蛋品质无显着差异。(7)4℃储存期内,LCSM100、DRM50和DRM100组的哈夫单位低于SBM组和LCSM50组(P<0.05),且DRM100组的哈夫单位数值最低。LCSM100组的熟蛋黄硬度和弹性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8)4℃储存期内,DRM100组哈夫单位显着低于SBM组和LCSM50组的哈夫单位(P<0.05);LCSM100组蛋黄硬度高于其它组(P<0.05)。综上,LCSM100或DRM100作为蛋白原料用于产蛋鸡饲喂超过6 w可能对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连续饲喂12 w,LCSM100不利于蛋鸡机体和蛋清蛋白质的沉积。而用LCSM50或DRM50连续饲喂12 w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均无不良影响;对蛋鸡体内蛋白代谢及蛋组份无明显影响。4℃储存28 d,LCSM100组鸡蛋熟蛋黄硬度显着升高,DRM100作为蛋白质来源所产鸡蛋不利于储存。28℃储存,DRM100的鸡蛋散黄,蛋品质明显变差。储存内期内,LCSM50组蛋品质可达到与SBM组相近水平。试验二、豆粕、低酚棉粕、双低菜粕对蛋鸡健康及蛋清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32周龄产蛋鸡216只,按体重、产蛋率相近的原则,分为3个处理,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处理1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低酚棉粕饲粮、双低菜粕饲粮,预饲1 w,正试期12 w。饲养12 w末,每重复随机选取一只鸡,颈静脉采血致死,采集主要器官称重并计算器官指数,同时采集空肠,肝组织、肾组织及输卵管膨大部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制石蜡切片进行空肠形态学及相关组织的病理学观察。饲养12 w末,每处理选取接近平均蛋重的18枚蛋样,4℃储存,分别在0 d、14 d和28 d,检测蛋清中的卵黏蛋白含量。于12 w末,每处理选取接近平均蛋重的6枚蛋样,4℃储存28 d,SBM组每3枚蛋样合并为一个样品,LCSM100组和DRM100组,每两枚蛋样合为1个蛋清样品。蛋清总蛋白样品冻干粉采用iTRAQ技术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的定量及分析。结果显示:(1)LCSM100组的输卵管指数显着低于SBM组(P<0.05);DRM100组的腹脂率和肝脂率显着低于SBM组(P<0.05)。(2)SBM、LCSM100及DRM100对肝、肾组织无实质性损害。LCSM100组的输卵管膨大部的粘膜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层不完整,管状腺轻度肿胀,主要皱褶间几乎看不到腺体分泌物。LCSM100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着低于其它两个组(P<0.05)。(3)4℃储存28 d,LCSM100组和DRM100组的蛋清蛋白质含量和卵黏蛋白含量低于SBM组(P<0.05);且LCSM100组的卵黏蛋白含量最低。(4)通过iTRAQ技术鉴定到106种蛋白质组。与豆粕组相比,LCSM100组有6个下调蛋白质组,DRM100组有5个上调蛋白质组表达和7个下调蛋白质组表达。引起差异表达的蛋白参与碳代谢、氨基酸、糖酵解的代谢通路。综上,LCSM100对产蛋鸡的空肠吸收能力和输卵管膨大部的分泌能力会产生不良影响。4℃储存28 d,LCSM100组和DRM100组的蛋清蛋白质和卵黏蛋白含量均低于豆粕组。LCSM100及DRM100可能通过对碳和氨基酸代谢的调控而影响鸡蛋品质。综上,本试验条件下,LCSM100、DRM100可能对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蛋品质有不良影响;LCSM100可能降低蛋鸡的空肠绒毛高度和输卵管指数。LCSM100及DRM100可能通过对碳和氨基酸代谢的调控影响鸡蛋品质。
贺淼[3](2013)在《复合酵母的营养价值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通过化学分析和动物试验,评定复合酵母的营养价值,建立复合酵母的营养价值参数。采用化学分析,测定复合酵母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磷(P)、总能(GE)和氨基酸(AA)含量。动物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应用无氮日粮和套算法,以0.5%的三氧化二铬作外源指示剂,评定复合酵母的表观消化能、表观代谢能,以及复合酵母粗蛋白的真消化率、真代谢率,并结合屠宰试验评定氨基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酵母的DM含量为95.51%,CP含量为47.35%,EE含量为1.14%,Ash含量为6.71%,Ca含量为0.09%,P含量为0.87%,赖氨酸含量为3.43%,蛋氨酸含量为0.72%,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100:21:19:64,与猪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接近。复合酵母的总能为18.97MJ/kg,在仔猪上的表观消化能和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4.98MJ/kg,14.05MJ/kg,粗蛋白的真消化率、真利用率分别为89.71%和69.53%,其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BV)约为69%;除了苏氨酸,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回肠真消化率都高于80%,赖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分别为91.84%和94.35%,蛋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分别为74.46%和83.81%;大部分非必需氨基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要低于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中回肠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最高的是丙氨酸,最低的是甘氨酸。由此可见,复合酵母属于优质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性好,有效能值高,仔猪对复合酵母的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高。
张青青,郭长旺,高明作,接铭波,王健,刘月信,孙蕴菲,张镇鹏[4](2012)在《从营养调控角度降低养殖业氮污染》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含氮物质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文中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从营养调控角度详细阐述了降低氮污染的各种有效措施。
任继民[5](2011)在《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了低蛋白平衡日粮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圈舍环境以及消化道区系的影响。将平均体重为10.2kg的二元杂交(长x大)断奶仔猪241头,随机分为两个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52%(对照组)和18.48%(低蛋白平衡日粮组)的日粮,试验预饲期为5天,试验期为23天(30-53日龄)。试验中期连续三天,每天2次(早上5:00和下午14:00)检测猪圈内采食区、躺卧区、排粪区的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02)气体的含量。试验结束前一天采集的仔猪粪样,分析粪样中的微生物区系以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1、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低蛋白平衡日粮显着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极显着增加(P<0.01),降低了料重比(分别为1.46和1.59),极显着提高了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1),降低了仔猪腹泻指数。但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的采食量、粗纤维和粗脂肪的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2、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饲养环境的影响低蛋白平衡日粮极显着降低了躺卧区和排粪区的氨气含量(P<0.01),对采食区的氨气含量无显着变化。低蛋白平衡日粮组粪氮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饲养环境的C02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3、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粪便中微生物区系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对粪样中微生物区系分析表明,每组不同重复之间仔猪粪样的菌群组成的相似性较高,超过94%。低蛋白平衡日粮提高了不同重复之间的菌群组成相似度,各重复之间相似度超过96%。低蛋白平衡日粮减少了DGGE图谱上的条带数(P>0.05),多样性指数显着降低(P<0.05)。低蛋白平衡日粮对粪挥发性脂肪酸无显着影响以上研究表明:低蛋白平衡日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使仔猪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趋向稳定,减少仔猪粪便中氮的含量,有助于降低畜舍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对饲养环境的污染。
孙永刚[6](2010)在《低能量水平下产蛋鸡高峰期适宜蛋白、蛋氨酸需要量的确定及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研究了低能量水平下不同蛋白、蛋氨酸水平日粮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常规蛋品质以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通过模型拟合初步建立了高峰期海兰褐壳蛋鸡的理想蛋白模式。试验一:试验选用1200只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10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24只鸡,饲粮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选用蛋白、蛋氨酸作为两个试验因子,能量选用2600Kcal,蛋白、蛋氨酸各选用三个水平:分别为15.3%,15.9%,16.5%和0.29%,0.34%,0.39%,对照组采用国标(2004)营养需要设计。实验结果表明:(1)蛋氨酸水平在0.29%-0.39% ,蛋白在15.3%-16.5%范围内变化时,对高峰期海兰褐壳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着(P>0.05)。(2)日粮能量浓度为2600kcal,海兰褐壳蛋鸡取得最佳生产性能的蛋白水平为16.5%,蛋氨酸含量为0.34%。试验二:在饲养试验结束后,从试验一每个处理的每个重复中选择4只健康、体况正常的蛋鸡,测定10种试验日粮的氨基酸真消化率和蛋白利用率。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蛋白水平对蛋鸡食入氮和氮存留影响差异显着(P<0.05);不同蛋氨酸水平对蛋鸡氮排泄量、氮存留、氮存留效率影响差异显着(P<0.05);蛋白和蛋氨酸互作效应对蛋鸡食入氮和氮排泄影响差异显着(P<0.05),后者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2)三种蛋白水平对精氨酸和丙氨酸的真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三种蛋氨酸水平对甘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的真消化率影响差异显着(P<0.05);蛋氨酸和蛋白的互作效应对各个氨基酸的真消化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试验三: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量水平下不同蛋白、蛋氨酸水平日粮对鸡蛋常规蛋品质及内容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日粮中蛋氨酸水平在0.29%-0.39%之间,蛋白水平在15.3%-16.5%范围内变化时,对鸡蛋的常规蛋品质以及蛋内营养物质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四:通过分析胴体、羽毛和鸡蛋的氨基酸组成,采用数学模型法,得出了海兰褐壳蛋鸡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假定模型中赖氨酸为100,则主要的氨基酸比例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112: 88: 78: 92: 116: 43: 54: 92: 151: 94: 41: 100。
谢建兵[7](2010)在《饲料原料质量变异及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涉及两个试验,试验一对常见大宗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存在变异;试验二研究了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1.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分析本试验分析了常见大宗饲料原料样品的营养成分含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饲料原料样品,其中玉米261份、玉米胚芽粕37份、玉米酒精糟28份、豆粕141份、菜籽粕32份、棉籽粕15份和鱼粉28份。采用国标法检测了所有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7种饲料原料样品的粗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12%,18.57%,29.43%,46.61%,37.04%,43.36%和65.13%,变异系数分别为2.83%,5.65%,3.11%,3.14%,2.50%,4.98%和1.79%。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同样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变异。结果提示,不同批次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在进行饲料配方前有必要对所用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实际检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饲料产品的质量。2.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观察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饲粮的粗蛋白和消化能水平为20%和14.00MJ/kg。试验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3种处理饲粮的总赖氨酸水平和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35%、1.42%、1.60%和1.22%、1.28%、1.50%。试验选择25日龄断奶、平均初始体重6.7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圈)20头。整个试验为期20天。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肉比(F/G)均随赖氨酸水平呈二次曲线变化。综合考虑ADG、ADFI和F/G,3种赖氨酸水平中均以总赖氨酸水平为1.42%为最佳。从ADG来看,早期断奶仔猪饲粮适宜的总赖氨酸和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45%和1.34%;从ADFI来看,早期断奶仔猪饲粮适宜的总赖氨酸和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44%和1.32%;从F/G来看,早期断奶仔猪饲粮适宜的总赖氨酸和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49%和1.37%。
崔玉铭[8](2010)在《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AA肉仔鸡180只,随机分为3个日粮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各处理组日粮粗蛋白水平在前3周分别为21%、19.5%和18%,后3周分别为19%、17.5%和16%。试验进行42天,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营养物质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形态等指标的影响,探讨低蛋白日粮在肉仔鸡饲养中应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1)当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时,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可达到与对照组相同的水平,而且还可使肉仔鸡的屠宰性能略有改善;而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时,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受到显着抑制(P<0.05)。(2)将肉仔鸡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时,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细胞免疫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体液免疫水平有所提高;当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时,仅在21日龄时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有所提高,而新城疫抗体滴度却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免疫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当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时,肉仔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沉积,提高了蛋白质的代谢率;而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时,肉仔鸡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将日粮的粗蛋白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时,肉仔鸡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而肉仔鸡21日龄时的血清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当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时,肉仔鸡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表现出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显着性。(5)当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时,肉仔鸡各段小肠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及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同时,盲肠菌群亦无明显变化;而将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时,小肠绒毛高度降低、绒毛宽度增加、隐窝变深(P<0.05),而盲肠菌群无明显变化。
张文娟[9](2009)在《不同季节哺乳母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文中认为日粮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模式是影响氮的利用及母猪泌乳力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母猪采食量的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摄入量进而影响氮的利用率和泌乳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本论文设计了两个试验,以泌乳母猪为对象,以母猪生产性能和粪氮排泄为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氨基酸平衡日粮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和粪氮排泄的影响,共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研究低蛋白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对冬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选用胎次、体况、分娩期相近的经产长白×大白杂交母猪40头,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4个处理组日粮分别为对照组、18.5%组、17.5%组、16.5%组。对照组日粮为广东华农温氏公司哺乳母猪料;三种试验日粮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的氨基酸平衡日粮,分别添加以下合成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且三种试验日粮的氨基酸平衡模式相同,缬氨酸、苏氨酸、含硫氨基酸、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分别为100:85:64:60:20。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6.5%组可显着提高母猪采食量、仔猪断奶窝重、断奶窝增重(P<0.05),18.5%组与17.5%组母猪采食量、仔猪断奶窝重、断奶窝增重、背膘损失和母猪断奶后发情间隔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1)。蛋白质水平对哺乳期背膘损失和母猪断奶后发情间隔无显着影响(P>0.1)。2.与对照组相比,16.5%组血浆尿素氮浓度及血浆氨基酸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18.5%组、17.5%组血浆尿素氮浓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17.5%组血浆氨基酸浓度显着低于18.5%组和对照组(P<0.05)。乳中除了组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丝氨酸的产量不受日粮粗蛋白水平的影响外,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产量随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线性增加(P<0.05)。16.5%组血浆IGF-Ⅰ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浆催乳素浓度和瘦素浓度影响无显着影响(P>0.1)。3.与对照组相比,16.5%组可显着降低氮摄入量、氮排泄量和粪中氮含量(P<0.05),18.5%组、17.5%组和16.5%组的粪氮排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8%、8.0%和14.5%,蛋白质水平对氮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1)。试验二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对夏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选用胎次、体况、分娩期相近的经产长白×大白杂交母猪120头,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处理组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9.5%、18.5%、17.5%,其中19.5%是NRC(1998)对带仔数为10头,仔猪日均增重为250g/d的哺乳母猪所需蛋白质水平的推荐值。三种日粮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粮,分别添加以下合成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且三种日粮的氨基酸平衡模式相同,缬氨酸、苏氨酸、含硫氨基酸、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分别为100:85:64:60:20。结果表明:1.18.5%组仔猪断奶窝重和窝增重显着高于17.5%组(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5%,与19.5%组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质水平对母猪日均采食量、背膘损失及断奶后发情间隔影响不显着(P>0.05)。2.18.5%组血浆尿素氮水平显着低于17.5%组(P<0.05),与19.5%组差异不显着(P>0.05);18.5%组血浆中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和异亮氨酸浓度显着低于17.5%组和19.5%组(P<0.05)。18.5%组乳中组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和谷氨酸的产量显着高于17.5%组(P<0.05),与19.5%组无显着差异(P>0.1),其中精氨酸、亮氨酸产量极显着高于17.5%组和19.5%组(P<0.01);18.5%组血浆IGF-Ⅰ浓度显着高于17.5%组和19.5%组(P<0.05),血浆催乳素浓度和瘦素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3.18.5%组粪中氮含量显着低于19.5%组(P<0.05),与17.5%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处理组氮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粪氮排泄减少6.0%。根据以上结果,可得结论:(1)冬季哺乳母猪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16.5%蛋白质水平可显着提高其生产性能和降低氮排泄;夏季哺乳母猪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18.5%蛋白质水平可明显改善母猪生产性能。(2)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可通过提高母猪采食量或维持相同采食量水平下提高日粮氨基酸的利用率改善母猪生产性能及影响粪氮排泄。
麦康森,何志刚,艾庆辉[10](2008)在《鱼类苏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鱼类苏氨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涉及苏氨酸的营养生理功能,鱼类对苏氨酸的需要量,评价鱼类苏氨酸需要量所采用的指标,饲料中苏氨酸缺乏和过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苏氨酸与其它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理想蛋白模式在仔猪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想蛋白模式在仔猪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主要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
1.1.1 豆粕和发酵豆粕作为饲料蛋白源在仔猪上的应用 |
1.1.2 鱼粉作为饲料蛋白源在仔猪上的应用 |
1.2 低蛋白日粮的概述 |
1.3 低蛋白日粮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1 低蛋白日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3.2 低蛋白日粮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
1.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4.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样品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的营养成分 |
2.3.2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 |
2.3.3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聚类分析 |
2.3.4 发酵豆粕中干物质、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体外消化率 |
2.4 讨论 |
2.4.1 不同来源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中营养成分的差异 |
2.4.2 不同来源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差异 |
2.4.3 不同来源发酵豆粕体外消化率的差异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2 试验设计 |
3.2.3 饲养管理 |
3.2.4 样品采集 |
3.2.5 指标测定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影响 |
3.3.5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3.6 血清免疫指标与主要肠道菌群的皮尔森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4.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4.1 结论 |
4.2 本论文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理想蛋白模式下饲粮蛋白源对蛋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豆粕、低酚棉粕、双低菜粕在肉鸡和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
1.1.1 大豆粕 |
1.1.2 低酚棉粕 |
1.1.3 双低菜粕 |
1.1.4 低酚棉粕、双低菜粕在肉鸡和蛋鸡饲料中的应用 |
1.2 鸡蛋组成及形成过程 |
1.2.1 鸡蛋的组成 |
1.2.2 鸡蛋的形成过程 |
1.3 饲粮蛋白对蛋清品质的影响 |
1.3.1 棉粕、菜粕对蛋清品质的影响 |
1.3.2 饲粮蛋白水平对蛋清品质的影响 |
1.3.3 机体健康及年龄因素对蛋清品质的影响 |
1.3.4 卵黏蛋白与蛋清品质的关系 |
1.4 鸡蛋清的蛋白组学研究 |
1.4.1 蛋清的蛋白组鉴定 |
1.4.2 蛋清的差异蛋白研究 |
1.5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2.1.2 试验场地和时间 |
2.1.3 试验原料及饲粮 |
2.1.4 饲养管理 |
2.1.5 样品采集 |
2.1.6 指标测定 |
2.1.7 统计分析 |
2.2 豆粕、低酚棉粕、双低菜粕对蛋鸡健康及蛋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1 试验动物、设计和场地 |
2.2.2 试验饲粮 |
2.2.3 饲养管理 |
2.2.4 样品采集 |
2.2.5 指标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3.1.1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高峰期产蛋性能的影响 |
3.1.2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3.1.3 饲粮蛋白源对鲜蛋品质的影响 |
3.1.4 饲粮蛋白源和储存温度对蛋品质的影响 |
3.1.5 饲粮蛋白源和低温储存期时间对蛋品质的影响 |
3.2 三种蛋白源饲粮对蛋鸡健康及蛋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 豆粕、低酚棉粕及双低菜粕对机体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2 豆粕、低酚棉粕及双低菜粕对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3 豆粕、低酚棉粕及双低菜粕对蛋鸡健康状况的影响 |
3.2.4 豆粕、低酚棉粕及双低菜粕对蛋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蛋白组学技术分析蛋白源影响蛋品质差异的原因 |
4 讨论 |
4.1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饲粮蛋白源对鲜蛋品质的影响 |
4.3 饲粮蛋白源对储存蛋品质的影响 |
4.4 饲粮蛋白源对蛋鸡健康状况及鸡蛋卵黏蛋白含量的影响 |
4.5 不同来源蛋白对蛋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
4.5.1 低酚棉粕引起差异表达蛋白的GO功能注释及KGEE通路分析 |
4.5.2 双低菜粕引起差异表达蛋白的GO功能注释及KGEE通路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复合酵母的营养价值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的专业名词缩写符号 |
目录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1 化学分析 |
1.1.2 体内消化代谢试验 |
1.1.2.1 全收粪法 |
1.1.2.2 指示剂法 |
1.1.2.3 回肠末端取样法 |
1.2 复合酵母简介 |
1.2.1 复合酵母的生产工艺 |
1.2.2 复合酵母特殊营养成分的营养生理作用 |
1.2.2.1 复合酵母中的小肽的营养生理作用 |
1.2.2.2 复合酵母中的核苷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
1.2.2.3 酵母细胞壁多糖的营养生理作用 |
1.3 酵母水解物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
2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3 技术路线 |
3 试验研究内容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日粮 |
3.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1.4 样品的采集 |
3.1.4.1 饲料样和原料样的采集 |
3.1.4.2 粪样尿样的采集 |
3.1.4.3 回肠末端食糜的采集 |
3.1.5 指标测定与计算方法 |
3.1.5.1 复合酵母的常规指标的测定 |
3.1.5.2 粪样、尿样、饲料样和食糜样的指标测定 |
3.1.5.3 复合酵母在仔猪上的表观消化能和表观代谢能计算 |
3.1.5.4 复合酵母粗蛋白在仔猪上的消化率和利用率计算 |
3.1.5.5 复合酵母中氨基酸在仔猪上的回肠消化率计算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复合酵母的营养成分 |
3.2.2 复合酵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 |
3.2.3 复合酵母粗蛋白在仔猪上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及氨基酸的回肠消化率 |
3.3 讨论 |
3.3.1 复合酵母的氨基酸平衡性 |
3.3.2 复合酵母的消化利用率 |
3.4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5)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英文缩略语中英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低蛋白平衡日粮的研究进展 |
1 "理想蛋白"概述 |
1.1 理想蛋白 |
1.2 "低蛋白日粮" |
2 低蛋白平衡日粮与猪的生产性能 |
2.1 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征 |
2.2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低蛋白日粮对仔猪消化道结构及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 |
2.4 低蛋白日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分组 |
1.2 饲料配方和营养标准 |
1.3 试验记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对仔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饲养环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空气质量的检测 |
1.2 粪样中氮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对圈舍空气质量的影响 |
2.2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粪样中干物质中氮的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仔猪粪便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测定指标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2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粪便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凯氏定氮法 |
(6)低能量水平下产蛋鸡高峰期适宜蛋白、蛋氨酸需要量的确定及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日粮能量浓度在动物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
1.1.1 研究日粮能量浓度的方法 |
1.1.2 日粮能量浓度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2.1 日粮能量浓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2.2 日粮能量浓度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2.3 日粮能量浓度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 不同蛋白日粮在动物生产上的研究进展 |
1.2.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2.2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2.3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1.3 动物氨基酸营养的研究进展 |
1.3.1 氨基酸的营养作用 |
1.3.2 研究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评价指标和表示方法 |
1.3.2.1 研究方法 |
1.3.2.2 评价指标 |
1.3.2.3 评价方法 |
1.3.3 影响家禽氨基酸需要量的因素 |
1.3.3.1 环境因素 |
1.3.3.2 日粮的营养水平 |
1.3.3.3 动物生理状况 |
1.3.3.4 遗传基础 |
1.3.3.5 氨基酸的互作 |
1.3.3.6 日粮氨基酸的利用率 |
1.3.4 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
1.3.4.1 蛋氨酸的需要量 |
1.3.4.2 赖氨酸的需要量 |
1.3.4.3 苏氨酸、色氨酸的需要量 |
1.3.4.4 其它氨基酸的需要量 |
1.3.5 家禽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进展 |
1.3.5.1 内源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
1.3.5.2 家禽去盲肠问题 |
1.4 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进展 |
1.4.1 理想蛋白模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
1.4.2 理想蛋白的发展 |
1.4.3 研究理想蛋白模式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2 引言 |
3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不同营养水平对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条件 |
1.2 试验鸡的选择与分组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 |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采食量 |
3.2 产蛋率 |
3.3 日产蛋量 |
3.4 平均蛋重 |
3.5 死淘率 |
3.6 破蛋率、软蛋率、脏蛋率 |
3.7 料蛋比 |
3.8 日增重 |
4 讨论 |
4.1 代谢能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蛋白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 蛋氨酸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蛋鸡产蛋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试验二 不同处理日粮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方法 |
1.4 排泄物的收集和处理 |
1.5 指标测定和结果计算 |
1.5.1 氮存留效率等按下列公式计算 |
1.5.2 氨基酸真消化率按下式计算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日粮蛋氨酸水平对氮存留率的影晌 |
4.2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氮存留率的影响 |
4.3 蛋鸡对不同处理日粮的氨基酸消化率 |
试验三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2.1 常规蛋品质测量 |
1.2.2 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产蛋鸡高峰期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1.1 日粮设计、日常管理 |
1.1.2 试鸡处理 |
1.1.3 鸡蛋的挑选 |
2 计算方法 |
2.1 权重的确定 |
2.2 理想蛋白模式的确定 |
3 理想蛋白模式的讨论 |
3.1 鸡蛋和体组织、羽毛三者之间的关系 |
3.2 析因法确定蛋鸡氨基酸需要模式的可靠性 |
3.3 几种理想蛋白模式的比较 |
4 结论 |
5 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饲料原料质量变异及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1 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变异 |
1.1.1 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变异的成因 |
1.1.1.1 自然因素影响 |
1.1.1.2 加工过程的影响 |
1.1.1.3 损坏和变质 |
1.1.1.4 掺假 |
1.1.2 谷物营养成分的变异 |
1.1.3 谷物加工副产品营养成分的变异 |
1.1.4 油料饼粕营养成分的变异 |
1.1.5 动物性蛋白原料的营养成分变异 |
1.2 仔猪饲粮蛋白质需要量研究进展 |
1.3 猪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 |
1.3.1 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的概念 |
1.3.2 低蛋白日粮在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
1.3.2.1 低蛋白日粮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3.2.2 低蛋白日粮对仔猪氮排泄的影响 |
1.3.2.3 低蛋白日粮对仔猪肠道健康和腹泻的影响 |
1.4 猪饲粮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1.5 猪饲粮赖氨酸需要量的影响因素 |
1.5.1 体重阶段 |
1.5.2 日粮类型 |
1.5.3 日粮蛋白水平 |
1.5.4 日粮能量水平 |
1.6 小结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饲料原料样品 |
2.1.2 采样与制样 |
2.1.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玉米及其副产品的营养成分变异 |
2.2.2 饼粕类营养成分的变异 |
2.2.3 鱼粉营养成分的变异 |
2.3 讨论 |
2.3.1 玉米及其副产品营养成分的变异 |
2.3.2 饼粕类营养成分变异 |
2.3.3 鱼粉营养成分变异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试验饲粮 |
3.1.3 试验动物 |
3.1.4 饲养管理 |
3.1.5 测定指标 |
3.1.6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各处理组断奶仔猪腹泻情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现状 |
1.2 畜禽蛋白质营养的研究现状 |
1.2.1 畜禽高蛋白日粮的研究进展 |
1.2.2 畜禽理想蛋白模式 |
1.2.2.1 畜禽理想蛋白模式的概念 |
1.2.2.2 理想蛋白质模型的意义 |
1.2.3 畜禽低蛋白日粮的研究进展 |
1.2.3.1 低蛋白日粮对猪的影响 |
1.2.3.2 低蛋白日粮对鸡的影响 |
1.2.3.3 低蛋白日粮对其他动物的影响 |
1.2.4 低蛋白质日粮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1.3.1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思路 |
2 试验研究 |
2.1 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1.2 试验日粮的配制 |
2.1.1.3 饲养管理 |
2.1.1.4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2.1.1.5 数据处理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2.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3 讨论 |
2.1.3.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3.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4 小结 |
2.2 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2.1.2 试验日粮的配制 |
2.2.1.3 饲养管理 |
2.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5 数据处理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2.2 对新城疫抗体滴度的影响 |
2.2.2.3 对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的影响 |
2.2.2.4 对可溶性CD4、CD8 的影响 |
2.2.3 讨论 |
2.2.3.1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3.2 对新城疫抗体滴度的影响 |
2.2.3.3 对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的影响 |
2.2.3.4 对可溶性CD4、CD8 的影响 |
2.2.4 小结 |
2.3 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3.1.2 试验日粮的配制 |
2.3.1.3 饲养管理 |
2.3.1.4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2.2.1.5 数据处理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对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4.1.2 试验日粮的配制 |
2.4.1.3 饲养管理 |
2.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5 数据处理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小肠黏膜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5.1.2 试验日粮的配制 |
2.5.1.3 饲养管理 |
2.5.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5 数据处理 |
2.5.2 结果与分析 |
2.5.2.1 对肉仔鸡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5.2.2 对盲肠菌群的影响 |
2.5.3 讨论 |
2.5.3.1 对肉仔鸡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5.3.2 对盲肠菌群的影响 |
2.5.4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低蛋白日粮条件下肉仔鸡免疫功能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3.1.2 低蛋白日粮条件下肉仔鸡营养物质代谢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3.1.3 低蛋白日粮条件下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3.1.4 低蛋白日粮条件下肉仔鸡小肠黏膜形态及盲肠菌群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4 论文创新点 |
5 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不同季节哺乳母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专业名词缩写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泌乳母猪蛋白质营养研究进展 |
2.1.1 蛋白质水平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2 蛋白质水平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的可能机制 |
2.2 母猪蛋白质营养研究进展 |
2.2.1 蛋白质与氨基酸 |
2.2.2 理想蛋白日粮的研究 |
2.2.3 理想蛋白模式的应用 |
2.2.4 日粮氨基酸平衡对母猪泌乳性能的影响 |
2.2.5 泌乳母猪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
2.2.6 几种必需氨基酸与赖氨酸比例的确定 |
2.2.6.1 Val/Lys |
2.2.6.2 Thr/Lsy |
2.2.6.3 Met+Cys/Lys与Trp/Lys |
2.3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应用 |
2.3.1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在生长猪上的应用 |
2.3.2 应用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需注意的问题 |
3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3.1 存在问题 |
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氨基酸平衡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冬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1 样品的收集 |
1.4.2 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1.6 结果与讨论 |
1.6.1 蛋白质水平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2 蛋白质水平对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
1.6.2.1 蛋白质水平对血浆尿素氮和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1.6.2.2 蛋白质水平对母猪奶中氨基酸产量的影响 |
1.6.2.3 蛋白质水平对血浆中激素浓度的影响 |
1.6.3 蛋白质水平对粪氮排放量的影响 |
试验二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夏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1 样品的收集 |
1.4.2 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1.6 结果与讨论 |
1.6.1 蛋白质水平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2 蛋白质水平对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
1.6.2.1 蛋白质水平对对血浆尿素氮和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1.6.2.2 蛋白质水平对母猪奶中氨基酸产量的影响 |
1.6.2.3 蛋白质水平对血浆激素浓度的影响 |
1.6.3 蛋白质水平对粪氮排放量的影响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鱼类苏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苏氨酸的代谢途径 |
2 苏氨酸的生理作用 |
2.1 参与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生长 |
2.2 免疫功能 |
3 苏氨酸需要 |
4 评价苏氨酸需要量指标 |
4.1 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 |
4.2 氮保持率和蛋白沉积 (Nitrogen retention and protein deposition) |
4.3 理想蛋白 (Ideal protein concept) 和A/E比率 |
4.4 血浆苏氨酸含量 |
5 影响苏氨酸需要量评估的因素 |
5.1 蛋白源 |
5.2 蛋白和能量水平 |
5.3 实验周期与实验水温 |
5.4 氨基酸参照模式 |
5.5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
6 苏氨酸与其它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7 缺乏或过量症状 |
7.1 缺乏症状 |
7.2 过量症状 |
8 研究展望 |
四、理想蛋白模式在仔猪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D]. 李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理想蛋白模式下饲粮蛋白源对蛋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晓翠.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3]复合酵母的营养价值评定[D]. 贺淼.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4]从营养调控角度降低养殖业氮污染[J]. 张青青,郭长旺,高明作,接铭波,王健,刘月信,孙蕴菲,张镇鹏. 饲料与畜牧, 2012(08)
- [5]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D]. 任继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6]低能量水平下产蛋鸡高峰期适宜蛋白、蛋氨酸需要量的确定及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D]. 孙永刚.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7]饲料原料质量变异及赖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谢建兵. 兰州大学, 2010(11)
- [8]低蛋白日粮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D]. 崔玉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9]不同季节哺乳母猪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D]. 张文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09(S1)
- [10]鱼类苏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J]. 麦康森,何志刚,艾庆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