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俞建章,林英锡[1](1978)在《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文中指出 中国的下石炭统称丰宁统。丰宁统的标准剖面位于贵州南部独山境内。依据珊瑚化石,曾将该区丰宁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带,即Cystophrentis带、Pseudouralinia带、Thysanophyllum带及Yuanophyllum带,相应的地层单位称革老河段、汤耙沟段、旧司段及上司段。革老河段与汤耙沟段合称岩关阶(相当于西欧的杜内阶),旧司段与上司段合称大塘阶(与西欧维宪阶相当)。我国各地区的丰宁统均可与黔南的标准剖面进行对比。
俞建章,林英铴[2](1977)在《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的下石炭统称丰宁统。丰宁统的标准剖面位于贵州南部独山境内。依据珊瑚化石,曾将该区的丰宁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带,即Cystophrentis带、Pseudouralinia带、Thysanophyllum带及Yuanophyllum带;相应的地层单位称革老河段、汤耙沟段、旧司段及上司段。革老河段与汤耙沟段合称岩关阶(相当于西欧下石炭统的杜内
张梓歆,王宝瑜[3](1996)在《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地层十分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根据生物群综合分析,将该研究区归入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域和特提斯域,并进一步划分为3个省,8个亚省。西伯利业省以管孔贝大量发育为特征,缺少大长身贝类,珊瑚不甚发育,植物少见,为安加拉植物群;哈萨克斯坦—蒙古—兴安省以管孔贝类和大长身贝类共同发育为突出特征,珊瑚较发育,但分区特征不明显,并有大量异珊瑚类,植物为安加拉植物群;塔里木北缘—西秦岭省以南方型生物群大量发育为主要特征,大长身贝类最为发育,缺少管孔贝类,珊瑚数量十分丰富,并有假乌拉珊瑚大量发育,植物以华夏植物群为主。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分区与板块关系密切,晚泥盆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汇聚,到早石炭世早、中期,两大板块基本上处于相近似的古生物地理环境,与此同时,塔里木板块逐渐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海水相通,致使哈萨克斯坦板块广大海域出现南、北动物群混生现象。早石炭世末,三大板块海域相连,除各地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环境尚有差异外,中石炭世开始,腕足类,类及珊瑚等动物群均显示出明显的一致性。
姜建军[4](1994)在《滇西保山地区岩关(杜内)阶至大塘(维宪)阶界线》文中研究表明依据保山地区岩关晚期地层至大塘早期地层连续发育,化石丰富及动物群既具酉欧区系分子,又具北美区系分子等特征,提出这一地区是我国岩关阶至大塘阶界线层型理想地区,易于与西欧和北美地层对比。
王怿[5](1996)在《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孢子组合──兼论泥盆-石炭系界线》文中研究说明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共产小孢子45属83种(含10个新种,3个新联合),可划分为4个孢子组合,即:Retisporalepidophyta-Apiculiretusisporafructicosa(LF)组合,Rugosporacf.flexuosa-Retisporalepidophyta(FL)组合,LophozonotriIetesexcisus-Retisporalepidophyta(EL)组合和Crassisporacf.kosankei-Lycosporadenticulata(KD)组合。根据孢子组合的特征,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EL与KD组合之间,即相当于孟公坳组中下部与上部之间。
杜学成,张良,何秋英[6](1989)在《广东南海县虎头岗下石炭统刘家塘组及假乌拉珊瑚动物群的首次发现》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虎头岗早石炭世地层划分的沿革;描述了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并对主要珊瑚化石作出鉴定和描述。并就华南区域范围内进行了生物地层及岩石地层对比.确定虎头岗灰岩地层属下石炭统刘家塘组,其生物属Pseudouralinia(假乌拉珊瑚)动物群.
张新勇,张雄华,赵志刚,戚静洁,钱春东,杨宝忠[7](2017)在《新疆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珊瑚化石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施希德[8](1983)在《柴达木东北缘阿木尼克山杜内阶的发现——兼对欧龙布鲁克下石炭统划分的讨论》文中提出一、前言阿木尼克山,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之东北缘(图1)。前人对该区出露的石炭系曾做过初步研究,划有中下石炭统或下石炭统。1975年青海区调一队四分队在开展1:20万托素湖幅区调期间,于同年9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部分同志的协助下测制了该区石炭系剖面,经初步研究认为该区有早石炭世杜内期的沉积。1977年6月至7月,区调一队综合分队与四分队乔金良、洪哲生,中国地质科学院詹立培、王增吉、王士涛、严克明等同志共
葛旭[9](200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生代四射珊瑚研究简史》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生代中国四射珊瑚的研究历史,试图全面反映我国在四射珊瑚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解放后我国研究四射珊瑚的研究机构逐步建立,研究人员倍增,四射珊瑚基础资料得到大量积累,四射珊瑚的分类和演化取得重要进展。分类和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基本内容,所有资料的积累和新概念的建立,最后都归纳到对分类和演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本文重点讨论各地质时期四射珊瑚的分类和演化取得的成就,分时间、空间分布和完成人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依据四射珊瑚的属种特征,统计研究四射珊瑚分布的相关数据并制作化石分布图。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生物地层研究成果汇总,总结了各个时期划分生物古地理的不同方法,并对古地理图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80年代以来,四射珊瑚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引进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为四射珊瑚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四射珊瑚古生物学开始与理论古生物学结合,主要表现在珊瑚的集群绝灭与灾变事件的研究。本文还对涉及到的四射珊瑚的三次大的绝灭事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通过总结中国古生代四射珊瑚研究历史,对于以后的研究方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向:1、分类学依然是今后四射珊瑚研究的前提和基础;2、注重四射珊瑚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和交叉研究;3、从不同尺度和坚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四射珊瑚。
林英铴,黄柱熙,武世忠[10](1983)在《中国早石炭世珊瑚动物的地理分区》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海相的早石炭世地层分布广泛,除了华北古陆、东南古陆、上扬子古陆、祁连古陆、康滇古陆、塔里木古陆和松花江古陆等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根据沉积的特点可将中国早石炭世划分为四个沉积区域和三种沉积类型:即天山—兴安区,大致位于北纬42°以北,天山—阴山隆起带以北的地带,简称“中国北方槽区”,是一套海相
二、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7)新疆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珊瑚化石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剖面描述 |
2 巴什索贡组珊瑚生物组合及时代意义 |
2.1 四射珊瑚 |
2.2 床板珊瑚 |
3 巴什索贡组珊瑚动物群古地理区系讨论 |
4 结论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生代四射珊瑚研究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四射珊瑚的研究意义 |
1.1.1 生物学意义 |
1.1.2 生物地层学意义 |
1.1.3 古地理意义和古气候意义 |
1.1.4 构造物理学方面的应用 |
2. 四射珊瑚研究现状 |
2.1 研究方法 |
2.2 主要成果与主要认识 |
3. 四射珊瑚分类和演化研究史 |
3.1 奥陶纪 |
3.1.1 分类与演化特征 |
3.1.2 地理分布 |
3.1.3 主要完成人 |
3.1.4 其它有历史价值的问题 |
3.2 志留纪 |
3.2.1 分类与演化特征 |
3.2.2 地理分布 |
3.2.3 主要完成人 |
3.3 泥盆纪 |
3.3.1 分类与演化 |
3.3.2 化石分布 |
3.3.3 主要完成人 |
3.3.4 其它有历史价值的问题 |
3.4 石炭纪 |
3.4.1 分类与演化特征 |
3.4.2 地理分布 |
3.4.3 主要完成人 |
3.5 二叠纪 |
3.5.1 分类与演化特征 |
3.5.2 地理分布 |
3.5.3 主要完成人 |
4. 四射珊瑚生物地层学研究史 |
4.1 古生代 |
4.1.1 成果综述 |
4.2 晚古生代 |
4.2.1 成果综述 |
5. 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研究史 |
5.1 奥陶纪 |
5.2 志留纪 |
5.3 泥盆纪 |
5.4 石炭纪 |
5.5 二叠纪 |
6. 四射珊瑚理论古生物学研究史 |
6.1 O/S 界限事件 |
6.2 泥盆纪F/F 事件 |
6.3 P/T 界线事件 |
7. 结论 |
7.1 分类学依然是今后四射珊瑚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
7.2 注重四射珊瑚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和交叉研究 |
7.3 从不同尺度和坚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四射珊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J]. 俞建章,林英锡. 地质学报, 1978(03)
- [2]中国丰宁世地层概况及其珊瑚群特征[J]. 俞建章,林英铴.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7(04)
- [3]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J]. 张梓歆,王宝瑜. 新疆地质, 1996(01)
- [4]滇西保山地区岩关(杜内)阶至大塘(维宪)阶界线[J]. 姜建军. 现代地质, 1994(04)
- [5]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孢子组合──兼论泥盆-石炭系界线[J]. 王怿.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6(01)
- [6]广东南海县虎头岗下石炭统刘家塘组及假乌拉珊瑚动物群的首次发现[J]. 杜学成,张良,何秋英.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理工版), 1989(04)
- [7]新疆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珊瑚化石及其地质意义[J]. 张新勇,张雄华,赵志刚,戚静洁,钱春东,杨宝忠.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1)
- [8]柴达木东北缘阿木尼克山杜内阶的发现——兼对欧龙布鲁克下石炭统划分的讨论[J]. 施希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3(05)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生代四射珊瑚研究简史[D]. 葛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中国早石炭世珊瑚动物的地理分区[J]. 林英铴,黄柱熙,武世忠.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