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跑摆臂动作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泽,余杰龙[1](2021)在《动作技巧练习干预普通大学生短跑加速能力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根据短跑起跑后加速跑的关键姿势和运动模式,结合加速跑技术特征,对动作技巧练习干预普通大学生群体在短跑加速能力的影响进行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动作技巧练习对普通大学生掌握加速跑技术和促进加速能力的提升有显着影响,能有效促进其短跑水平的提高。
李睿[2](2020)在《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文中认为竞技体育代表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顶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短跑项目在竞技体育中也愈来愈重要。纵观世界体育大国,无不把其放至最为关键的赛事项目位置上。对我国现阶段短跑项目的训练手段进行归纳分析,对提高我国短跑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对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主要有素质训练手段和技术训练手段。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其差异性与科学性,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田径短跑组将速度训练分为动作反应训练、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不同的速度训练的效果不同。根据运动员不同的速度水平,训练强度也随之不同。2、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三个方面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短跑项目的属性特点,并严格把控训练负荷,是保证训练实效性的基础。3、短跑项目中技术训练日趋重要,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注重于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的发展与延伸。在姚俊教练的指导下,江苏省涌现出一批优秀短跑运动员,对于广大教练员是否可运用在自己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作为参考。4、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训练手段为“三大法宝”分别是“前倒出步”、弓步摆臂以及“放脚”。有效的帮助短跑运动员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速率。5、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中的节奏训练手段包括六六八跑、跑格练习、加速跑以及起跑动作训练手段练习,可以使得运动员能更好地在短跑奔跑过程中节能高效的完成比赛,提高运动成绩。
袁芳[3](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间的关系,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田径校队16名短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为期20周的核心力量实验训练,来探究核心力量训练与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相关的三个方面,研究发现:在专项体能方面,以60米跑、100米跑、300米跑、500米跑、立定跳远、50米跨步跳六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专项体能评价指标项目上的差异较小,P值均>0.05,不存在显着差异。经过20周的实验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在6个评价指标方面的成绩提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均值依次为6.81、35.94、66.41、2.74、17.38,说明核心力量训练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提升效果更好。在技术动作方面,以对短跑技术影响显着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三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技术动作方面的差异很小。经过20周的实验与训练。实验后测发现,实验组短跑运动员的跑动技术更加高效和经济,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摆动速率增加,身体重心更平稳,协调能力和放松能力更好。在专项运动成绩方面,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有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传统力量训练对局部大肌肉群的绝对力量提升效果显着,有助于帮助短跑运动员克服和对抗相对阻力。但核心力量训练能克服单关节模式的弊端,强调多关节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重视运动链的完整性,力量传递的效率高,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影响更为显着。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后,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实验组的核心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动力性动作中力量的传导,故而实验组的运动成绩提升幅度更大,成绩发挥更稳定。
吴超群[4](2020)在《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短跑专项技术设计的跨步跳训练方法手段,将短跑100m途中跑的专项技术特征相互结合,为百米跑与跨步跳训练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进行12周的跨步跳训练实验,深入分析12周跨步跳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求跨步跳训练中着地支撑的刚性支撑效应,进而提高运动员短跑成绩。研究方法: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班20名短跑二级运动员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入学百米成绩随机分配成实验组(TRAIN)和对照组(CON)。实验组10名,对照组10名,使用Vicon三维动作分析技术对测试过程中所采集的步长、步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长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频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步频提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2)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均有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提升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60m速度提升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10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100m成绩提升的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立定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显着性差异最大;实验组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增加幅度较大。(3)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重心水平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重心水平速度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单步时间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中实验组的差异性最为显着;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时间均高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距离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增加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腾空距离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训练后提升效果最大。实验组和对照组腾支距离比在训练后均无显着差异。(4)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无显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伸髋角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检验结果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速度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速度变化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平均踝角在训练前后变化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在训练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变化较大。研究结论:(1)12周跨步跳训练后,运动员30m、60m、100m成绩和立定跳以及立定三级跳的运动成绩明显提高,且实验组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增加幅度最大。因此,跨步跳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身体爆发力、协调性和腾空时身体力量的转换能力,同时使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运动员起跑时更具优势。(2)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整体运动学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变快、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3)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部分肢体运动学参数得到优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支撑腿膝角降低、支撑腿伸髋的角度以及伸髋角速度增大、支撑腿膝角速度增加以及踝角的减小。
谢程[5](2020)在《“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化的普及,给我国教学以及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学生不仅要有竞争与合作能力,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局面,当然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和质量,成为了现今体育教师们遇到的新问题。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关注的领域,基于此,“双线索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劳动人事职业学院2018级田径选修课中的两个班级共计7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经过16周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的成绩中,仅在男生5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50米和仰卧起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学习兴趣方面,在“双线索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对田径项目感兴趣程度人数的增加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由此可以说明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消极兴趣方面,则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消极体育学习兴趣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在田径成绩方面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实验后短跑成绩和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都要好于实验前,且实验班成绩提升的幅度要大于对照班提升的幅度。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程度维度上面的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幸福感,缓解心理疲劳程度和疲劳。
武侠[6](2020)在《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的显着特征,已在通信、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目前也是国际运动科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训练过程实施调整,这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本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进行了研究。选取临汾市第三中学短跑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十六周的实验,并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数字化技术在短跑技术训练中的起跑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显着作用,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和女生实验组实验后的成绩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并且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2、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中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使得学生起跑后加速跑的技术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实验后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男生和女生,成绩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3、在途中跑技术训练中加入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对途中跑技术的掌握,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途中跑技术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男生和女生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考体育特长生的途中跑技术。4、数字化技术在终点跑技术中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终点跑技术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男生和女生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考体育特长生的终点跑技术。5、数字化技术在短跑完整跑技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运用了数字化技术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的完整技术和专项成绩都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通过十六周的训练,男生实验组有三名同学的400米成绩到达运动员二级成绩的标准,女生有三名同学的400米成绩达到运动员二级成绩的标准,而对照组男生和女生均未有达到二级运动员成绩标准的同学。并且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专项素质也优于常规训练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在30米测试、立定跳远、100米跨步跳和抓举四项测试中,所有的同学实验后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成绩提高的程度非常明显,同样是通过十六周的训练,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的成绩,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短跑训练有促进作用。6、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训练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学生训练的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对短跑技术掌握的信心。
李然[7](2020)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文中提出以弹力带抗阻训练为手段,对牛栏山一中短跑队队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进行实验干预,并对干预前后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途中跑部分关节角度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影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牛栏山一中短跑队的9名初中百米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2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专项技术是肌肉与各器官的相互作用下的外在表现,以正确的动作顺序为前提,改善相关肌肉力量、肌肉做功形式以及做功效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同样,良好的专项力量也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专项技术为平台,才能够将内在的肌肉力量充分体现出来。由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特点,在选择力量训练时应符合身体发育规律,避免过早的大力量练习致使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弹力带由于其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成为青少年力量练习的首选器材。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等资料库,发现对于青少年弹力带抗阻训练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中将抗阻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干预前后的途中跑技术、专项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分析表明,运动员在途中跑着地支撑瞬间的支撑腿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垂直支撑瞬间的躯干前倾角度、肘关节角度;后蹬离地瞬间的躯干前倾角度、肘关节角度以及下肢支撑腿膝关节、踝关节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在训练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促进了专项技术的提升,其中着地支撑瞬间踝关节角度;后蹬离地瞬间肘关节角度、躯干前倾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垂直支撑瞬间肘关节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腾空阶段两大腿夹角角度的提升幅度较为显着。2、9名运动员百米全程移动步数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通过对比分析运动员在实验干预前后的步数统计表明,弹力带抗阻训练改善了青少年途中跑部分技术角度的同时,对全程步数的减少也有促进作用。3、9名运动员百米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通过对比分析运动员在实验干预前后的百米成绩数据统计表明,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运动成绩有促进作用。
于佳斌[8](2020)在《基于FMS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制约着运动成绩的提高。在此前提下,需要一种简单而准确的运动损伤评估手段,来检测潜在的运动损伤并进行伤病预防训练,而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随着其筛查运动损伤的准确性高,筛查身体损伤部位的准确,已经在运动训练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FMS通过七个基本动作来检测人体运动的对称性、灵活性以及局限性,作为一座桥梁沟通着运动医学与体能训练。随着功能性动作筛查逐步进入专业运动训练领域,为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和恢复提供了训练参考,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性动作训练,融合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神经系统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相关内容,并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形成了具有项目特点的功能性动作训练体系。本文以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的短跑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对四川省队短跑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测试,对运动员的测试结果和出现FMS得分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查找在短跑技术中可能造成的动作结构、身体平衡性等问题并进行分析,依据ROC曲线找到运动员在功能性动作筛查后影响他们运动损伤高发的风险值。设计针对短跑运动项目的功能性动作训练方案,选取40名短跑运动员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训练实验,将功能性动作训练融入到省队常规抗阻训练与专项训练中,实验组每周进行三次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照组每周进行一次功能性动作训练,训练内容保持一致,进行12周共分3个阶段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在每个训练阶段结束后统计两组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短跑运动员的FMS得分对运动损伤发生率的Eta系数为0.877,说明用FMS得分来推测运动损伤的准确度可达87.7%;(2)通过ROC曲线确定了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阈值”为14分,当运动员FMS得分低于14分时,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概率由20%增加到45%;(3)第一阶段两组各个单项动作模式和总得分无显着差异,第二阶段实验组在3个单项动作和总得分上开始显着优于对照组,第三阶段实验组6个单项动作和总得分上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实验前后FMS得分组内对比中,实验组FMS得分除俯卧撑之外各个单项动作模式和总得分都显着优于实验前,而且提升幅度很大;对照组FMS得分只在直线弓箭步蹲和总得分上显着优于实验前,提升幅度较小;(5)实验后的实验组FMS得分均值为18.10分,远高于实验前得分14.25分和运动损伤风险阈值14分;对照组FMS得分均值为15.65分,相比实验前提高了10.6%,同样远离了运动损伤风险阈值14分;(6)每周三次功能性动作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效果要好于每周一次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功能性动作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
王红艳[9](2020)在《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繁荣和强大的重要支撑。100米跑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专项身体素质占据体能的核心位置,它能够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以当前我国高校男子100米跑的训练现状为视角,构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今后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选材与发展起着支撑与引领的作用。本文以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与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运用Excel和SPSS统计学方法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预测模型、评价标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及简洁性原则,经收集资料指标初选,专家筛选和统计学方法三个过程,最终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为: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由动作频率因子、下肢爆发力因子、速度力量因子三个层面构成;筛选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9项专项身体素质典型指标。(2)运用灰色关联法,找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与专项成绩的关联度及权重大小:立定三级跳远>100米步数>立定十级跳远>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远>60米步数>10秒行进间高抬腿次数>10秒原地高抬腿次数>30米跑步数,排在前三位的指标是,立定三级跳远、100米步数和立定十级跳远。(3)通过测试者的30米、60米和100米步数,计算出平均步长和步频后得知,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前30米跑的平均步频和步幅表现十分出色,但在后半程步频与步幅的维持能力与我国高水平男子100米跑运动员有一定的差距。(4)运用逐步回归法找出与专项运动成绩高度相关的3个典型相关系数,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Y=19.718-0.995X4-0.028X6+0.023X9。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希望今后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在进行指标测试时,严格统一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规范操作。
阙怡琳[10](2020)在《单、双侧下肢复合式训练和SAQ训练对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多向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现代足球的体能需求不断提高,多向速度成为足球比赛的重要制胜因素。多向速度通常被定义为改变方向的速度或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包括直线速度和变向速度。其中,直线速度包括直线距离的最大跑速,变向速度包含加速、减速、横向移动和后向移动的最大速度。影响多向速度的因素包括动力学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体测量学因素。其中,动力学参数包括反应力量、下肢向心和离心收缩的力量和爆发力以及下肢间肌力不平衡的程度,技术因素包括直线速度和变向速度的姿势、摆臂动作和腿部动作,人体测量学因素包括身高和体重。由于足球是一项具有高强度间歇性且兼具速度和力量的运动,因此,本研究选取具有专项特异性的下肢单侧复合式训练、传统下肢双侧复合式训练及直接针对多向速度中技术构成要素的速度灵敏反应(SAQ)训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6周下肢单侧复合式训练、下肢双侧复合式训练以及SAQ训练的训练效果,探究赛季准备期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提升多向速度的适宜训练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招募武汉体育学院足球校代表队的23名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级运动员8人,2级运动员15人。将23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7),实验组B组(n=5),实验组C组(n=5),对照组D组(n=6)。除参加日常足球专项技战术训练外,实验组A组采用下肢单侧复合式训练,实验组B组采用下肢双侧复合式训练,实验组C组采用SAQ训练,对照组D组仅参加日常足球专项技战术训练。经过为期6周的训练干预后,对反映多向速度的运动学指标(505变向测试、T灵敏测试)和反映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的动力学指标(等速肌力、双腿垂直跳)进行测试,采集测试数据并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对组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对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对重点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数据。实验结果:(1)A组(单侧组)在实验后T灵敏测试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CMJ腾空高度和相对最大功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左膝180度/秒屈伸肌总峰值功率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2)B组(双侧组)仅在T灵敏测试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C组(SAQ组)在实验后T灵敏测试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4)对照组D组(空白组)在505变向测试的左腿成绩和T灵敏测试成绩在实验前后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左右膝60度/秒屈伸肌总峰值力矩和左右膝60度/秒屈伸肌总峰值功率的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5)A组与B组和D组在T灵敏测试成绩的变化上有显着差异(P<0.05),C组与B组在T灵敏测试成绩的变化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与B组在左膝180度/秒屈伸肌总峰值指标的变化上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指标变化的组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6)A组(单侧组)和B组(双侧组)T灵敏指标的变化与各项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均无显着相关(P>0.05),C组(SAQ组)的T灵敏指标与垂直跳最大发力率、左腿60度/秒总功率呈显着负相关,D组(空白专项组)的T灵敏指标与左腿60度/秒总峰值力矩、左腿60度/秒总功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1)在赛季准备期,除进行足球专项技战术训练外,有必要将单侧复合式训练纳入训练计划以提升其多向速度。(2)在赛季准备期进行6周、每周3次的双侧复合式训练可以有效提升T灵敏速度表现,但较短的训练周期内(≤6周)其效果低于单侧复合式训练。(3)在赛季准备期进行6周、每周3次的SAQ训练对成人足球运动员单腿支撑变向能力无显着影响,但对T灵敏速度表现提升效果显着。(4)在赛季准备期不进行体能训练仅进行专项技战术训练,短期内(≤6周)并无显着影响,但长期可能使球员身体对抗能力降低。(5)在赛季准备期进行6周、每周3次的单、双侧复合式训练无法完成下肢动力学指标向多向速度指标的迁移,而速度技术及专项训练可直接起到提升多向速度的训练效果。
二、短跑摆臂动作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跑摆臂动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动作技巧练习干预普通大学生短跑加速能力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录像分析法 |
1.2.2 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
1.2.3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预前后测试成绩变化分析 |
2.2 干预前后加速跑关键姿势与运动模式变化分析 |
2.3 干预效果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2)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短跑项目 |
2.1.2 运动训练手段 |
2.1.3 动力定型 |
2.1.4 速度障碍 |
2.2 关于短跑项目素质训练研究 |
2.2.1 关于短跑项目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研究 |
2.2.2 关于短跑项目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
2.3 关于短跑项目技术训练研究 |
2.4 关于短跑项目战术和心理训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实地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1.2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主要素质训练手段分析 |
4.2.1 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手段分析 |
4.2.2 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
4.3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手段分析 |
4.3.1 “三大法宝”训练手段分析 |
4.3.2 短跑节奏训练手段分析 |
4.4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战术与心理训练手段分析 |
4.5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针对运动损伤所采取的手段分析 |
4.6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运动员运动成绩前后变化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最基础的项目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
1.1.2 传统力量训练对提升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局限性 |
1.1.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核心肌群的作用与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短跑 |
2.1.2 核心区域 |
2.1.3 核心力量训练 |
2.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2.1 国外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2.2 国外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2.3 国外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3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3.1 国内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3.2 国内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3.3 国内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 |
4.1.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3 讨论 |
4.2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影响 |
4.2.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3 讨论 |
4.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影响 |
4.3.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3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4)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界定 |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
2.1.3 百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研究 |
2.3 跨步跳的相关研究 |
2.3.1 跨步跳的定义 |
2.3.2 国内外关于跨步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的影响 |
4.1.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长比较 |
4.1.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频比较 |
4.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影响 |
4.2.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30m、60m、100m的影响 |
4.2.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运动的影响 |
4.3 训练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
4.3.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时间的比较 |
4.3.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空间的比较 |
4.4 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
4.4.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比较 |
4.4.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比较 |
4.4.3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伸髋角速度比较 |
4.4.4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速度比较 |
4.4.5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踝角比较 |
4.5 分析与讨论 |
4.5.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3 实验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4 实验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咨询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2.2.6 教学计划 |
2.2.7 教学实施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3.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3.3 实验前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
3.4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3.5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3.6 实验后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
3.7 实验后学生主观锻炼体验情况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学应用过程实例情况 |
附录 B |
附录 C 教案设计 抗洪救灾——快速跑 |
致谢 |
(6)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数字化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是未来运动训练发展的趋势 |
1.1.2 高中体育特长训练科学化的需求 |
1.1.3 数字化技术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中的重要性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化 |
2.1.2 数字化技术 |
2.1.3 高考体育特长生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关于数字化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述评 |
2.2.2 国内关于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
2.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
4.1 实验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实验假设 |
4.1.3 实验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
4.1.4 实验的时间、地点、器材 |
4.2 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
4.2.1 实验测试 |
4.2.2 数据收集 |
4.2.3 数据分析 |
4.3 实验步骤 |
4.3.1 确定分组 |
4.3.2 实验内容的制定与实施 |
4.3.3 检验与评估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情况分析 |
5.1.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5.1.2 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专项素质及专项成绩统计分析 |
5.1.3 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评定成绩统计分析 |
5.2 数字化技术在起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2.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起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2.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起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3 数字化技术在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3.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3.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4 数字化技术在途中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4.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途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4.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途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5 数字化技术在终点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5.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终点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5.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终点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6 数字化技术在完整的短跑技术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6.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完整的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6.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完整的短跑技术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5.6.3 数字化技术对短跑技术训练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
5.7 数字化技术在短跑专项素质练习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
5.7.1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女生短跑专项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7.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中男生短跑专项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短跑技术评分标准 |
附录 B 《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问卷调查 |
致谢 |
(7)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关于青少年短跑技术的研究 |
1.4.3 关于弹力带抗阻训练的研究 |
1.4.4 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实验法 |
2.2.5 影像解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干预前后对比与分析 |
3.1.1 途中跑肘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
3.1.2 途中跑躯干前倾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
3.1.3 途中跑腾空阶段两大腿夹角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
3.1.4 途中跑膝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
3.1.5 途中跑踝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
3.2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干预前后增幅对比与分析 |
3.3 运动员干预前后专项成绩统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
4.1.2 |
4.1.3 |
4.2 建议 |
4.2.1 |
4.2.2 |
4.2.3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FMS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制约着运动成绩的提高 |
1.1.2 功能性动作训练进入专业运动训练领域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功能性动作筛查 |
2.1.2 功能性动作训练 |
2.1.3 动作模式 |
2.1.4 运动损伤 |
2.2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原理 |
2.3 功能性动作筛查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实践研究 |
2.3.1 功能性动作筛查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功能性动作筛查国内研究现状 |
2.4 功能性动作测试的信效度研究 |
2.4.1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信度研究 |
2.4.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效度研究 |
2.5 功能性动作训练的实践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试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目的 |
3.2.3.2 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案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短跑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组短跑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对比 |
4.1.2 第一阶段功能性动作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筛查结果差异对比 |
4.1.3 第二阶段功能性动作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筛查结果差异对比 |
4.1.4 第三阶段功能性动作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筛查结果差异对比 |
4.2 短跑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
4.2.1 第三阶段功能性动作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筛查结果差异对比 |
4.2.2 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比分析 |
4.3 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各个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1 举顶深蹲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2 上踏步跨栏架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3 直线弓箭步蹲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4 肩部灵活性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5 主动直膝抬腿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6 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4.3.7 旋转稳定性动作模式分析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 |
(9)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短跑选材的研究现状 |
1.3.2 百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的分类及身体素质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测试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 |
3.1.1 优秀运动员 |
3.1.2 身体素质 |
3.1.3 专项身体素质 |
3.1.4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 |
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2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来源依据 |
3.2.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4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专项身体素质筛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
3.2.5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6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特点及其理论分析 |
3.3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典型指标专项成绩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 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标准及方法 |
3.4.1 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单项评价标准 |
3.4.2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综合水平评价方法 |
3.5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案例分析 |
3.5.1 评价标准的检验 |
3.5.2 我国高校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的要素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10)单、双侧下肢复合式训练和SAQ训练对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多向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多向速度研究综述 |
2.1.1 多向速度的概念界定 |
2.1.2 多向速度的影响因素 |
2.1.3 多向速度的测试方法 |
2.1.4 足球运动员多向速度的训练特征 |
2.2 复合式训练研究综述 |
2.2.1 复合式训练的概念界定 |
2.2.2 复合式训练的生理学机制 |
2.2.3 复合式训练的影响因素 |
2.2.4 复合式训练的训练效果 |
2.3 单侧力量训练研究综述 |
2.3.1 单侧力量训练的概念界定 |
2.3.2 单侧力量训练的生理学机制 |
2.3.3 单侧力量训练的方法及效果 |
2.4 SAQ训练研究综述 |
2.4.1 SAQ训练的概念界定 |
2.4.2 SAQ训练的训练效果 |
2.6 文献综述述评 |
2.6.1 关于多向速度的综述述评 |
2.6.2 关于复合式训练的综述述评 |
2.6.3 关于单侧训练的综述述评 |
2.6.4 关于SAQ训练的综述述评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结果 |
4.1.1 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 |
4.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 |
4.1.4 重点运动学指标与动力学指标的相关分析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单侧复合式训练对多向速度的影响 |
4.2.2 双侧复合式力量训练对多向速度的影响 |
4.2.3 SAQ训练对多向速度的影响 |
4.2.4 对比三种训练干预和无训练干预对多向速度的影响 |
4.2.5 下肢动力学因素对多向速度的影响 |
5.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与不足 |
5.2.1 研究建议 |
5.2.2 研究不足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短跑摆臂动作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动作技巧练习干预普通大学生短跑加速能力的案例分析[J]. 王兴泽,余杰龙. 体育科技, 2021(01)
- [2]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D]. 李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9)
- [3]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袁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4]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D]. 吴超群.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谢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数字化技术在高考体育特长生短跑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武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D]. 李然.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8]基于FMS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D]. 于佳斌. 鲁东大学, 2020(01)
- [9]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D]. 王红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单、双侧下肢复合式训练和SAQ训练对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多向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阙怡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