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落枕42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林[1](2021)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颈型颈椎病(Neck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NCS)是颈椎病的早期病变类型,其导致的颈部疼痛、颈部肌肉僵硬紧张和颈部活动范围受限等临床症状对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推拿及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不仅方便、安全,而且对疼痛类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分析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后,选择推拿联合针刺的治疗方式,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案,为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案选择上提供新的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治疗,使用NPQ颈痛量表、Mc Gill疼痛量表、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作为评价指标,按照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的评价标准评估两种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评价两种方案的远期疗效。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最后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的均衡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NPQ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32例,治愈16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30例,最终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32例,治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总有效24例,最终有效率为75.00%,两组的最终有效率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临床疗效,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NPQ颈痛量表评分: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NPQ评分,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NPQ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4、Mc Gill疼痛量表: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缓解疼痛,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Mc Gill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5、颈部活动度: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活动度,组间比较中,治疗1次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次后均可以改善颈部活动范围,但是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强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均趋于正常,1个月的随访说明两组改善颈部活动度的长久疗效相当。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功能,两组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颈部功能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评价: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病人都没有出现重大的异常反应。结论:1、在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但是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且即刻效应和远期效果更好。2、本次研究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颈部的劳损点、疼痛点进行定点的推拿及针灸围刺,疏通颈部经络、改善颈部肌肉的状态来调整颈部小关节结构及局部血液循环,使颈部疼痛、颈部肌肉紧张度及颈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平衡来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目的。3、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着,而且操作相对简便,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副反应也较小,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可以选择考虑使用此治疗方案。
梁培荣[2](2021)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出更为优化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制定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并计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的NDI、VAS评分,通过SPSS21.O统计软件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12例,无效人数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人数1例,显效人数7例,有效人数18例,无效人数4例,总有效率86.6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01,P=0.036,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2,P=0.002,P<0.05)。(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P=0.000,P<0.05)。结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DI、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说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优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
赵霞云[3](2020)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血清PGE2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基于对PGE2的影响初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为隔天一次治疗,4次为1疗程,两疗程之间隔2天,共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根据《田中靖久症状量表》和VAS视觉模拟评分表、血清PGE2浓度水平变化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1.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临床疗效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分别与疗程结束后比较,《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情况有所改善。4.两疗程结束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较对照组评分高(P<0.05)、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低(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5.血清PGE2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PGE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血清PGE2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血清中PGE2水平。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血清PGE2浓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及常规推拿手法在经2个疗程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疼痛情况,其中,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整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治疗CSR后可降低机体血清中PGE2水平,且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可能与有效抑制患者体内PGE2的合成和释放,控制炎症反应相关,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朱亚强[4](2020)在《温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通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及颈部活动度的改变,探究温针灸治疗落枕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温针灸的作用机理,为温针灸法治疗类似病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7版),入选60例符合标准的落枕患者,运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依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患者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选穴方案相同,选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等,治疗组选天柱、阿是穴加艾条,灸1壮;对照组施针后每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2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每次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病情,若临床痊愈则结束治疗。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采用McGill疼痛量表、测量颈椎活动度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判断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经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无显着性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病例脱落。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7版)及患者治疗后各指标评分改善率分析,治疗组治愈26例,4例好转,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4例,6例好转,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经Mann-Whitney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0.05),提示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第一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评分(PPI)、颈椎活动度评分等指标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提示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第一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其各组治疗前后所测各指标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0.05,认为治疗组、对照组其各组治疗前后各观测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测各指标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别。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普通针刺对落枕均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最终疗效上未见明显差异,但第一疗程后温针灸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提示温针灸组起效快,治疗疗程短。温针灸治疗落枕较普通针刺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当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洪丽玲[5](2020)在《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泉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3人对照组33人。试验组给予四步整脊手法,对照组给予颈椎定点旋转扳法,两组治疗频次均为3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生活及工作习惯调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简式McGill疼痛评分、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病疗效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所收集到的数据釆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布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简式McGill疼痛评分:两组治疗前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两组治疗后的McGill总分和PRI、VAS、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试验组疼痛指标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3.NDI指数:治疗前,两组N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DI指数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NDI指数下降;组间对比,治疗后试验组N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试验组NDI指数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4.颈椎病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疗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治疗前两组颈椎病疗效评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试验组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佳。5.试验组总有效率96.77%、总愈显率67.74%;对照组总有效率96.88%、总愈显率25.00%。两组总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步整脊手法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四步整脊手法、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颈肩、上肢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四步整脊手法的改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缪怡冰[6](2020)在《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法相对照,评价两种针刺方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寻求更加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的疗法,为今后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均来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落枕患者。经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缪刺组(37例)和常规针刺组(36例)。最终完成本研究的分别为34和34例。缪刺组取穴:后溪穴(健侧)、束骨穴(健侧)。病人咳时进针,直刺后溪穴、束骨穴0.5-1寸,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并嘱患者尽量主动活动颈项。病人自觉颈项疼痛减轻时,摇大针孔,随即出针而不按。常规针刺组取穴:阿是穴、颈夹脊穴、风池穴、天柱穴、肩井穴、肩外俞穴。直刺阿是穴1寸,向脊柱方向斜刺夹脊穴1寸,向鼻尖斜刺风池穴1寸,斜刺天柱穴、肩井穴、肩外俞穴0.5寸,行小幅度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两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VAS、CVM、NDI评估,并运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种针刺方法在治疗本病的疗效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缪刺组VAS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VM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VM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VM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缪刺组CVM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缪刺组NDI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缪刺组总有效率为94.12%,其中痊愈26例,好转6例,无效2例;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47%,其中痊愈19例,好转7例,无效8例。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对落枕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前者的有效率远高于后者。2.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落枕患者的VAS评分、CVM评分、NDI评分,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3.对于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法适应的临床证候及确切疗效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董辉[7](2020)在《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对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丰富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推拿科门诊收治的急性腰扭伤病例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2岁,病程均不超过3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收集病例分为治疗组1(循经推拿+针刺组)、治疗组2(循推组)以及对照组(常规推拿组)3组,每组20例;治疗组1采用循膀胱经推拿与腰痛点针刺治疗同时进行的办法,针刺腰痛点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寸,行针得气后留针,依据膀胱经循行施以手法治疗,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手法治疗结束后取出;治疗组2单纯予以循膀胱经推拿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治疗;三组治疗时间一致,均连续治疗3天,记录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第3次后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以及相关疗效评价指标,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过程中脱落患者2例,最终统计人数治疗组1(循经推拿+针刺组)20例、治疗组2(循推组)19例以及对照组(常规推拿组)3组19例。治疗前:三组基本资料、各观察指标不具备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表示三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症状;组间比较,VAS评分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止痛效果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ROM评分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改善活动度方面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ODl[指数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治疗3次后:组内比较,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比较,均提示: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3次后患者疼痛、活动度、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疗效评价:治疗组1:首次治愈3例,最终治愈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治疗组2:首次治愈1例,最终治愈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首次治愈0例,最终治愈2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4%;总有效率: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结论:循膀胱经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推拿,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能更好地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疗效更加显着。
孙碧晨[8](2019)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疗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为本方法的临床推广提供支撑。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共2疗程。第1疗程:针刀治疗1次,休息1小时后(以伤口愈合为度)行美式整脊1次,4天后再行美式整脊1次。第2疗程:第1疗程针刀治疗结束1周后行第2疗程,具体方法同第1疗程。对照组运用美式整脊治疗,共2疗程。2疗程共行美式整脊4次,每周2次,每次美式整脊治疗之间间隔34天。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并记录VBLADS,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评分观察量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评分观察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VBLADS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美式整脊疗法和单纯运用美式整脊疗法均可有效改善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寰枢关节的紊乱和椎体生物力学的失衡状态;针刀结合美式整脊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运用美式整脊疗法,适合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图0幅;表15个;参80篇。
于天骄[9](2019)在《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落枕是一种临床多发病,发作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本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落枕的发病机理和为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结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提供一种更加完善高效的治疗方法,以让患者更好的解除痛苦。方法:本课题把72例落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的治疗组与单纯推拿的对照组。以VAS量表、颈椎关节活动度量表和NDI量表的改善情况再结合中医证候诊断疗效评价得出最终的结果。一切数据在SPSS17.0统计软件上操作。结果:1.72例被选入的患者中,推拿配合易化牵伸组36例,脱落3例。单纯推拿组36例,脱落4例。最终共计65例。2.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和NDI评分。进行VAS组内对比和组间对比,进行颈椎活动度组内对比和组间对比,进行NDI组内对比和组间对比。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果。3.治疗组的有效率96.97%,对照组的有效率90.63%。对两组有效率施行秩和检验,结果P=0.021<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证明疗效方面推拿配合易化牵伸组优于单纯推拿组。结论:1.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与单纯推拿治疗落枕在在改善颈部疼痛方面都有疗效,但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优于单纯推拿法。2.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与单纯推拿治疗落枕在在改善颈部活动度方面都有疗效,但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优于单纯推拿法。3.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与单纯推拿治疗落枕在在改善颈部功能障碍方面都有疗效,但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优于单纯推拿法。4.综合得出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优于单纯推拿治疗落枕在临床疗效上。
钱晓忠[10](2019)在《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诊治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并建立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招募符合研究方案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在0、2、4、6、12、26、52周进行访视,采集患者基线情况和各访视点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建立千例以上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通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观察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采用药物外治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至少一种)、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基线眩晕症状和疼痛程度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评估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练功和药物内治疗法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大小和预后。结果:(1)1014例病例基线数据中女性病例705例,占比达到69.53%;平均年龄46.43±12.49岁,男≥40岁(五八)和女≥35岁(五七)761例,占比达到75.05%,女≥35岁(五七)536例,占比达到52.86%;神经根型颈椎病765例,占比达到75.44%;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483例,占比达到47.60%;中度疼痛患者649例,占比达到64.00%;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轻度眩晕197例,占比达到79.12%;993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占比达到97.93%;901例患者采用外治疗法,占比达到88.86%;695例患者采用药物疗法,占比达到68.54%;658例患者采用导引练功,占比达到64.89%;634例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占比达到62.52%;594例患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占比达到58.58%;425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占比达到41.91%;364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占比达到35.90%;245例患者采用药物内治疗法,占比达到24.16%。很可能或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38例。(2)组内比较提示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可能有显着疗效(P<0.001)。(3)组间比较提示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精神健康疗效显着。针灸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疗效显着。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P<0.05)(4)分层分析提示药物外用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轻度疼痛;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26-52周对混合型;4周后对病程3-6个月、中度疼痛;对4周时和12周后对重度疼痛;12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椎动脉型;26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6个月-1年;52周时对男性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52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4周后对男性、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椎动脉型;4周时和12周后对混合型;6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轻度疼痛;5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4周后对女性、病程0-3个月、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神经根型;6周后对男性、病程≥1年;6周后对椎动脉型;12-26周对病程6个月-1年。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6周后对男性;12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12-26周对女性、中度疼痛;26周后对轻度眩晕、0-3个月病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导引练功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6周对神经根型、中度疼痛;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轻度疼痛;4-12周对病程0-3个月;4-6周对椎动脉型;4周时对病程3-6个月和≥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2-12周对中度疼痛;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神经根型、病程3-6个月;2周时对椎动脉型、病程0-3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0-3个月;4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药物内治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2-26周对重度疼痛、2周时对轻度疼痛、12-52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6-52周对混合型、52周时对女性、神经根型、病程0-3个月、中度疼痛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12周后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可能2-4周和12-26周对中度疼痛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2-4周和12周时对女性、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周时对轻度眩晕、4-12周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少、有效减少复发等特点,可供临床应用和推广。通过本课题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以下结论:(1)颈椎病多见于女性,病程1年以上,好发于男性五八、女性五七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表现为中度疼痛、轻度眩晕,采用的治疗依次为健康教育、外治疗法、药物疗法、导引练功、物理疗法、药物外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内治疗法等。(2)药物疗法、药物内治、药物外用、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等不同保守疗法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不同疗法对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病程、基线疼痛、基线眩晕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大小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3)神经根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导引练功、药物内治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和药物内治疗法。(4)药物外用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合用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可以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且能承受治疗期间不适症状颈椎病患者,可考虑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
二、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落枕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落枕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操作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组间的均衡性 |
3.3 临床疗效 |
3.4 NPQ评分 |
3.5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
3.6 颈部活动度 |
3.7 NDI |
3.8 安全性评价 |
4.结论 |
讨论 |
1.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与脏腑的关系 |
1.3 与经络的关系 |
1.4 病因 |
1.5 病机 |
1.6 症候分型 |
1.7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颈椎的解剖 |
2.2 颈部的生物力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3.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
3.1 中医理论 |
3.2 西医理论 |
4.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
4.1 中医理论 |
4.2 西医理论 |
5.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
6.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
7.结果分析 |
8.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
附录4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
附录5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
附录6 颈部活动度评定表 |
致谢 |
(2)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壮医经筋手法 |
2.2.2 观察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 |
2.2.3 对照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手法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注意事项 |
2.4 疗程 |
2.5 疗效观察 |
2.5.1 疗效评价标准 |
2.5.2 观察指标 |
2.5.3 观察节点 |
2.6 不良事件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临床疗效 |
4 小结 |
5 文献研究 |
5.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5.1.1 古书记载 |
5.1.2 病因病机 |
5.1.3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
5.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5.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5.2.2 病因 |
5.2.3 机制 |
5.2.4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6 壮医经筋理论基础 |
6.1 经筋的定义 |
6.2 经筋的作用 |
6.3 经筋病特点 |
6.4 壮医理论基础 |
6.5 壮医对经筋病的认识 |
6.6 壮医经筋手法 |
6.7 壮医经筋手法的临床应用 |
6.8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
7 整体调脊疗法 |
7.1 调脊的渊源 |
7.2 脊柱整体观 |
7.3 整体调脊疗法的提出 |
7.4 整体调脊疗法的特点 |
7.5 整体调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
8 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
9 讨论 |
10 问题 |
11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血清PGE2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 |
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3 经筋 |
3.1 定义 |
3.2 循行分布 |
3.3 功能 |
3.4 经筋病 |
3.5 经筋手法 |
4 壮医经筋 |
4.1 定义 |
4.2 理论基础 |
4.3 病因 |
4.4 壮医经筋病灶症候群 |
4.5 治疗原则 |
4.6 壮医经筋手法 |
5 分段整复 |
5.1 整脊疗法的发展史 |
5.2 分段整复理论的提出 |
5.3 分段整复治疗CSR的临床运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收集及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 |
2.6 观察时点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GE2值比较 |
3.6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壮医经筋与CSR |
1.1 病因病机 |
1.2 经筋实质 |
1.3 CSR病灶点的产生 |
1.4 CSR高发病灶点分布与现代解剖的关系 |
1.5 CSR从筋治骨的意义 |
2 壮医经筋手法特点 |
3 分段整复治疗CSR的综合机理 |
3.1 颈椎分节段整复的特点 |
3.2 整复治疗CSR与脊柱关系的探讨 |
4 前列腺素E2(PGE2)与CSR的相关性 |
5 本课题研究对PGE2影响的作用机理探讨 |
6 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分析 |
6.1 对缓解疼痛的作用 |
6.2 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的改善作用 |
6.3 对细胞因子PGE2的作用 |
7 本研究的安全评述 |
8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温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落枕的研究概况 |
一、现代医学对落枕的认识 |
二、落枕的发病机制 |
三、落枕的治疗措施 |
第二节 中医对落枕的研究概况 |
一、概述 |
二、落枕的病因 |
三、落枕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即排除、剔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基线分析 |
二、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温针灸治疗落枕的理论依据 |
二、选穴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与评价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伦理学要求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年龄 |
1.2 性别分布 |
1.3 病程 |
2 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McGill总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分布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McGill分布比较 |
2.4 两组McGill量表各观察指标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NDI指数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NDI指数比较 |
2.7 两组治疗后NDI指数比较 |
2.8 两组治疗前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
2.9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
2.10 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疗效评分比较 |
2.1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布比较 |
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
1.1 CSR的中医学归属 |
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
2.1 定义 |
2.2 西医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的认识 |
2.3 西医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机的认识 |
3 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
3.1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
3.2 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 |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4.2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cGill疼痛评分影响 |
4.3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NDI指数影响 |
4.4 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疗效评分影响 |
5 颈椎手法意外原因分析 |
5.1 患者因素 |
5.2 手法因素 |
6 四步整脊手法的治疗机制 |
7 四步整脊手法的治疗特点与优势 |
8 四步整脊手法操作要点 |
9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2.1 缪刺组 |
3.2.2 常规针刺组 |
3.3 针刺注意事项 |
3.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3.5 观察指标 |
3.5.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
3.5.2 颈部关节活动度 |
3.5.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1.1 两组落枕患者性别比较 |
4.1.2 两组落枕患者年龄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CVM 评分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
4.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对落枕的认识 |
1.1 落枕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落枕的发病机制 |
1.3 落枕相关肌肉的解剖结构 |
1.4 落枕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落枕的认识 |
2.1 落枕的病名溯源 |
2.2 落枕的病因病机 |
2.3 落枕的中医治疗 |
3 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
3.1 缪刺法 |
3.2 后溪穴 |
3.3 束骨穴 |
3.4 二穴同用的意义 |
3.5 运动针法 |
4 设立常规针刺组的意义及依据 |
4.1 常规针刺组设立意义 |
4.2 常规针刺组选穴依据 |
5 结果分析 |
6 治疗体会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取得成果 |
致谢 |
(7)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1.1.1 病名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 |
1.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1.2.1 有关急性腰扭伤的定义 |
1.2.2 解剖基础 |
1.2.3 病理机制 |
1.2.4 临床表现 |
1.2.5 现代医学有关急性腰扭伤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脱落病例和中止试验标准 |
2.2.5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治疗方法 |
2.4 观察周期及随访时间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研究结果 |
2.7.1 基本资料对比 |
2.7.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2.7.3 治疗后VAS比较 |
2.7.4 治疗后ROM评分比较 |
2.7.5 治疗后ODI指数比较 |
2.7.6 治疗后疗效评价 |
2.8 存在优缺点及该实验的试用性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3.1 立题依据 |
3.2 归经的选择与讨论 |
3.2.1 经络循行 |
3.2.2 局部解剖 |
3.2.3 病理机制 |
3.3 有关循膀胱经推拿的探讨 |
3.3.1 循经推拿的作用机制 |
3.3.2 循经推拿手法的选择 |
3.3.3 循经推拿的主治范围 |
3.4 腰痛点针刺的相关研究 |
3.4.1 定位归属 |
3.4.2 证治机理 |
3.4.3 临床治疗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标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1.4.3 脱落、剔除标准 |
1.5 疗效标准 |
1.6 研究方案 |
1.6.1 临床研究设计 |
1.6.2 治疗方案 |
1.6.3 安全性观察 |
1.6.4 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
1.6.5 检测指标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8 研究结果 |
1.8.1 一般资料 |
1.8.2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 |
1.8.3 研究结果 |
1.9 讨论 |
1.9.1 病例选择 |
1.9.2 针刀疗法 |
1.9.3 美式整脊疗法 |
1.9.4 针刀结合美式整脊 |
1.9.5 量表选择及结果分析 |
1.9.6 影像诊断标准的选择及结果分析 |
1.9.7 研究结果 |
1.9.8 本课题的存在问题和展望 |
1.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寰枢椎半脱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寰枢椎半脱位的研究概况 |
2.1.1 病名 |
2.1.2 病因病机 |
2.1.3 临床表现 |
2.1.4 影像学检查研究 |
2.1.5 寰枢椎的解剖结构研究 |
2.1.6 治疗进展研究 |
2.2 传统医学寰枢椎半脱位的研究概况 |
2.2.1 病名 |
2.2.2 病因病机 |
2.2.3 治疗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
附录B 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评分观察量表 |
附录C 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登记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综述一 落枕的概念和近年来治疗概况 |
2.综述二 易化牵伸技术和PNF技术概况 |
3.总结 |
临床研究 |
1.研究基础 |
2.研究方法 |
3.疗效判定标准 |
4.疗效评分计算公式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 |
7.资料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基线情况 |
2.2 按中医年龄分段病例分布情况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3.分析与讨论 |
3.1 颈椎病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3.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3.3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3.4 颈椎的解剖及重要结构 |
3.5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 |
3.6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
3.7 定点定位定性与全面调整 |
3.8 中医手法整骨与正骨 |
3.9 针灸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10 穴位治疗的作用 |
3.11 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 |
3.1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2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3 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4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汇总 |
2.5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总结 |
3.分析与讨论 |
3.1 对于筋骨病损诊治的理解 |
3.2 对于治筋的理解 |
3.3 药物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4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 |
3.6 疗效比较中优劣与等效的关系 |
3.7 器质性改变与官能性感受的关系 |
3.8 主观指标客观化与客观指标主观混杂 |
3.9 局部障碍与整体健康的统一 |
3.10 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3.11 真实世界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的关系 |
3.12 组内、组间与分组分析的关系 |
3.13 问题与展望 |
创新点 |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读期间授权或受理的专利 |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4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5 伦理证明 |
四、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落枕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亚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梁培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分段整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血清PGE2影响的研究[D]. 赵霞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温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D]. 朱亚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四步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洪丽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D]. 缪怡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D]. 董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观察[D]. 孙碧晨.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推拿配合易化牵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D]. 于天骄.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D]. 钱晓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