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数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饲料中的喹乙醇(论文文献综述)
陈鸿飞,朱文,胡雪静,季红梅[1](2020)在《水产品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描述了我国水产品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主要检测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抗生素类药物、保鲜剂、激素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等。介绍了重金属及各种添加物的来源、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最后总结了国内外与水产品相关的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并对面临的挑战与方向做展望。
王怡梅[2](2020)在《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优良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维持水产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过量的饵料投放导致产排污量增加,引起水体环境恶化;渔药的滥用导致水体和鱼体内药物残留,也会给水体环境甚至给人类带来危害。四环素类(TCs)是一类水产养殖常用渔药,常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以起到预防细菌性病害、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的作用。进入养殖水体的TCs浓度非常低,但其性质稳定,在水体中很难降解,长期残留于水环境中会诱导产生耐药性菌株从而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着重于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监测以及对产排污量进行估算;二是为快速准确地监测水产水体中的TCs污染,建立一种新的固相萃取方法,实现对水体中痕量TCs的快速筛查及准确测定。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根据对四川省2018年水产养殖基本情况进行的系统调查分析,选取了五种鱼的养殖池塘作为监测位点,在7月至10月期间每月一次共4次分别对进水口、池内和出水口采样。测定水体中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IMn)4项指标表示的污染物含量。五个监测位点水体中NH3-N含量为0.140~1.13 mg/L,平均值为0.484 mg/L;TN含量为0.300~10.8 mg/L,平均值为2.77 mg/L;TP含量为0.0140~0.774 mg/L,平均值为0.227 mg/L;IMn含量为0.760~7.76 mg/L,平均值为3.74 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进行评价,TN严重超标,超标率达90%,超标倍数为0.07~9.8;TP中等超标,超标率为45%,超标倍数为0.12~2.87;IMn轻微超标,超标率为20%,超标倍数为0.04~0.81;NH3-N均未超标。使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国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中的产排污系数模型计算得到四川省鳟鱼、鲟鱼、鮰鱼、草鱼和鳙鱼五种养殖品种在池塘和流水养殖模式下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全省2018年该品种总产量估算了NH3-N、TN、TP和IMn水质指标表示的产排污量。总体来看草鱼和鳙鱼养殖模式产、排污量最高,鲟鱼和鮰鱼其次,鳟鱼最低。鮰鱼、草鱼和鳙鱼养殖水体的产排污量差值较大,约65%的污染物还存留于池塘内和底泥中,因而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养殖水不应直接排入环境水体中,如不存在其它污染,建议将养殖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排放,将底泥堆沤后作为肥料使用。把所得的产排污系数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全国各地产排污系数进行对比,相比十年前,2018年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有较大改善,养殖户的养殖方式更加清洁、健康,投喂的饲料品质更好、用量更精准;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的产排污强度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强度。以无水三氯化铁为催化剂,二氯乙烷为反应溶剂,二甲氧基甲烷为交联剂与噻吩发生付-克烷基化反应,一步合成聚噻吩。对聚噻吩进行表征表明,聚噻吩主要由亚微米尺寸的球状颗粒组成,呈非结晶态;热稳定性较好,失重温度为417.3℃,总失重58.9%;属于多孔材料,孔径主要集中在1.5~2.0 nm和18~50 nm范围内。考虑到聚噻吩和TCs之间可能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以及聚噻吩的芳杂环可能与TCs的苯环之间存在π-π共轭作用,从而产生较好的吸附作用,将聚噻吩用于养殖水中低含量TCs的固相萃取分离富集。聚噻吩对四环素的饱和吸附容量为4.10 mg/g。将50 mg聚噻吩装填到滴管中制成固相萃取小柱,最佳萃取条件是:水样p H为5,萃取流速为5 m L/min,上样体积为400 m L以下,3 m L 5%甲醇水溶液淋洗,2 m L甲醇/乙酸(V∶V=9∶1)解吸。对100 m L0.1 mg/L的TC溶液萃取率为84.7%,对浓度低至几μg/L的TC溶液萃取率在60%以上。聚噻吩固相萃取柱的重复利用性能良好,重复使用五次对四环素的萃取率均能维持在80%以上。建立聚噻吩固相萃取(SPE)与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用检测水产水体中TCs含量的分析方法。SPE-UV法测定TC和TCs总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80~1.0 mg/L和0.15~2.4 m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均为0.002 mg/L,加标回收率为99.7~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7~4.0%,富集倍数分别为85倍、70倍。SPE-HPLC法测定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强力霉素(DOX)线性范围均为0.0050~1.0 m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在0.0001~0.0005 mg/L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8.8~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1.5~6.2%,富集倍数分别为74、94、58倍。与常用的固相萃取柱HLB相比,50 mg聚噻吩柱对OTC、TC和DOX的萃取率均高于60 mg HLB的萃取率,在低浓度时聚噻吩柱的萃取率高出更多,聚噻吩表现出对低浓度TCs更好的富集能力。聚噻吩SPE-UV法提高了光度法测定TCs的灵敏度,与便携式分光光度计联用可应用于养殖池边初步检测TCs总量。聚噻吩SPE-HPLC法的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准确性高,能实现对水体中痕量TCs的准确分析。
李裕强[3](2020)在《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文中指出臭氧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消毒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用于水质处理和病害防控。过量的臭氧残余不仅会对鱼类等水产动物产生直接毒性,还会破坏鱼类体表由黏液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免疫防御屏障,增加鱼类染病的风险。本研究主要关注臭氧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表消毒方面的应用效果和潜在风险,具体包括臭氧在相对安全浓度下的有效消毒时间以及消毒次数对鱼体造成的氧化压力和体表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臭氧消毒对鲈鱼皮肤、鳃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潜在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研究了臭氧在相对低浓度(0.05±0.01 mg/L)下对大口黑鲈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以及对养殖水体和鱼体表的有效消毒时间,结果表明大口黑鲈暴露在该浓度的臭氧水中的LT50为18.56 h。通入臭氧18 min可将养殖水体中的细菌全部杀灭,期间臭氧平均浓度为0.03 mg/L;当臭氧浓度稳定在0.05±0.01mg/L时将鱼放入臭氧水中,发现鳃和皮肤黏液内的细菌分别在60 min和90 min后被杀灭。(2)采用浓度为0.05mg/L的臭氧水对大口黑鲈进行体表消毒处理(90 min/天,连续3天),研究臭氧对该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和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显着提高了血清中活性氧(ROS)、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但这些指标在三次臭氧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臭氧处理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无明显影响,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有所上升(p<0.05),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却显着下降(p<0.05)。臭氧处理可刺激鲈鱼皮肤黏液溶菌酶活力和鳃组织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增加(p<0.05),但会导致皮肤黏液ACP和鳃组织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降低(p<0.05)。(3)研究了臭氧消毒对大口黑鲈体内外菌群结构的潜在影响,实验组分为初始组(a0)、对照组(b15)和处理组(b15),处理组鲈鱼经过3天臭氧体表消毒(0.05mg/L,90 min/天),对照组在不含臭氧的水中进行类似操作,所有实验鱼均饲养在同一个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继续饲养14 d以恢复体内外的菌群,在第0天和第15天进行取样。结果发现在恢复期所有实验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感染症状,且处理组有2尾鱼死亡。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皮肤和鳃黏液以及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处理组和对照组皮肤黏液、鳃组织、前肠、中肠和后肠菌群的Alpha多样性均比初始组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菌群结构更为相似,与初始组差异较大。此外,臭氧处理导致大口黑鲈体内外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诺卡氏菌属(Nocardia)、支原体属(Mycoplasma)菌类的增加,而这些属的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尽管本研究所采用臭氧浓度和接触时间对大口黑鲈鱼是相对安全的,但还是造成了鱼体的氧化损伤以及抗病力的下降。然而,臭氧消毒的这种弊端亦会在其他消毒剂或抗生素使用中出现。本研究结果为臭氧作为鱼体消毒剂的安全性和潜在风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启示。
张君宜,吐尔逊阿依·买买提,刘瑞鑫,谭翕元,李晓丹[4](2019)在《喹乙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喹乙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喹恶啉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蛋白同化作用,常用来提高动物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也常用于兽药添加治疗仔猪。但不规范使用喹乙醇会直接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喹乙醇具有蓄积毒性,有三致危害。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喹乙醇残留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5](201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 2019年第7号》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批准发布《钢铁及合金钙和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374项国家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钢铁及合金钙和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374项国家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现予以公布。二〇一九年六月四日
孙世明[6](2019)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章鱼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生物体的感觉行为、运动行为和记忆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免疫系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荧光传感器以其简单、快速、低成本和高灵敏度的优势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章鱼胺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表面合成了对章鱼胺具有特异性识别位点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聚合物对章鱼胺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和荧光响应。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食品基质中章鱼胺定量检测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检测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10 mg L-1,最低检出限为0.37 mg L-1,用于黄酒和乳酪中章鱼胺的检测,回收率达86%-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4.65%,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复杂样品中章鱼胺的定量检测,并为章鱼胺的检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喹乙醇被视为一种生殖细胞的诱变剂,具有较为突出的光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在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本文合成了一种对喹乙醇具有特异性吸附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基于固相萃取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鱼饲料中喹乙醇的方法。并对固相萃取材料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和吸附性能表征,同时对表面增强拉曼基底进行了筛选以及优化了拉曼检测的条件,确定了最佳基底为Ag@Au NPs,最佳检测条件是AgN03添加量为3 mL,Ag@Au NPs添加量为5μL,喹乙醇添加量为5 μL。在最佳条件下,喹乙醇的检出限为 1 mgL-1。基于所建立的 固相萃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PE-SERS)方法对鱼饲料中的喹乙醇进行了检测。
谭庶[7](2019)在《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近年来鸡肉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兽药残留是影响鸡肉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鸡肉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残留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针对违禁兽药的快速、灵敏的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迅猛。违禁兽药金刚烷胺(Amantadine,AMA)、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喹乙醇(Olaquindox,OLA)曾作为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被非法添至动物饲料、注射药剂及内服药剂中,用于养殖业中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金刚烷胺、喹乙醇、氯霉素在动物源性食品及环境中的残留易导致致病菌株产生耐药性,且对于人体及动物均具有血液毒性、免疫毒性和胚胎毒性等,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加强对三者的监控十分必要。目前对金刚烷胺、氯霉素及喹乙醇代谢物(3-Methyl-quinoxaline-2-carboxylic acid,MQCA)的分析手段主要有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仪器法,虽然这些方法准确可靠,但成本高、操作复杂耗时、通量低、不易普及,而免疫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便于现场操作等特点,作为初筛方法,可与仪器法搭配使用,满足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鸡肉中的金刚烷胺、氯霉素、喹乙醇代谢物残留的ic-ELISA方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ic-ELISA)。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金刚烷胺残留的ic-ELISA。方法对金刚烷胺IC50为0.69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7-6.15μg/L,检出限为0.21μg/L,与金刚烷胺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101.69%-108.71%,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2)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喹乙醇代谢物MQCA的ic-ELISA。方法对喹乙醇代谢物IC50为1.88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49-7.27μg/L,检出限为0.32μg/L,与MQCA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在90.44%-107.16%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3)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氯霉素的ic-ELISA。方法对氯霉素IC50为0.12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2-0.70μg/L,检出限为0.019μg/L,与氯霉素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在74.02%-113.48%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4)对氯霉素和金刚烷胺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合并。方法比较了不同提取剂和震荡时间的提取效率,最终采用乙酸-乙腈提取2 min,方法简便,为兽药多残留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宇斌[8](2019)在《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采用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3D G/CNT)提高电化学传感器性能,利用电化学具有的操作简单、响应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的优势,快速、灵敏地检测喹乙醇(OLA)有机抗菌剂环境污染物。以3D G/CNT材料为主,通过离子液体(IL)适当功能化,制备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磺胺氯哒嗪(SCP)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石墨烯,首先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再还原形成石墨烯。制备共价C-C键合的3D G/CNT杂化物通过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一步合成。为了构建稳定的传感器电极材料,通过简单研磨和超声分散,并添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和Nafion官能化3D G/CNT,从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2)分别用石墨烯、碳纳米管、3D G/CNT杂化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来构建电化学传感器,使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来研究和比较OLA在三种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3D G/CNT杂化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来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CV)与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OLA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为,在pH为7.5时,OLA浓度在检测范围在1.5×10-62.7×10-33 mg/mL之间时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5.152c+1.225(R=0.9903)。该方法的检出限(3Q)约为6.12×10-8mg/mL。为了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使用该方法对实际猪尿样品进行加标回收检测,测得样品回收率在97.79%104.25%之间。(3)利用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3D G/CNT/IL)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来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并研究SCP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为6.5时,SCP浓度在检测范围为0.02μM2μM之间时,线性关系好,线性回归方程为:ip=0.2890c-4.061(R=0.9913)。该方法的检出限(3Q)估计约为0.018μM。表明该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准确性、高灵敏度,使得这种新型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在有机抗菌剂污染物检测方面有着更广阔的前景,在监督动物产品和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谢景梦[9](2019)在《饲料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的分析测定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动物饲料添加剂,那西肽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规范使用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那西肽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严重,甚至超标,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分别基于分散固相萃取法和碱水解法,建立了高效、灵敏与可靠的测定饲料中那西肽含量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的分析方法,为那西肽的分析测定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建立基于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动物饲料中那西肽的分析方法。试样经乙腈-0.1%甲酸水溶液(8:2,v/v)提取,然后采用Silica填料作为吸附剂进行分散固相萃取,离心后,过膜上机检测。使用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作为流动相,那西肽经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8色谱柱(250 mm×4.6 mm i.d.,4μm)分离,等度洗脱。结果表明,那西肽在50~100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在0.5、2.5和5.0 mg/kg三个浓度添加水平下,五种动物饲料样品中那西肽的批内回收率在78.5%~96.8%之间,批间回收率在84.9%~94.2%之间,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在17~35μg/kg和50~100μg/kg范围内。该方法的选择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实际动物饲料中那西肽的常规检测与监测。基于碱水解的原理,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间接测定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的分析方法。鉴于那西肽在电喷雾电离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条件下均不能电离,而那西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成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4-羟甲基-3-甲基吲哚-2-甲酸(HMIA)片段在电喷雾电离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质谱信号。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测定HMIA实现对那西肽的间接分析。组织试样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解,正己烷除脂,MA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和富集,吹干洗脱液,残渣用50%甲醇水复溶,过膜上机检测。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目标物经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150 mm×2.1 mm i.d.,5μm)分离,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500μg/kg的浓度范围内,那西肽的浓度与HMIA的色谱峰面积之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在2(4)、10、20和30μg/kg四个浓度添加水平下,那西肽在五种动物组织(猪肉、鸡肉、鱼肉、鸡肝和鸡肾)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3%~108.0%,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检测限为0.7~1.5μg/kg,定量限为2~4μg/kg。该方法科学、灵敏、可靠,选择性高和实用性强,可有效监测动物性食品中的那西肽残留,有利于那西肽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的研究。
宋春美,侯玉泽,刘宣兵,李彬彬,屈艳南[10](2009)在《喹乙醇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喹乙醇是化学合成的喹恶啉类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蛋白同化作用,可提高动物的饲料转化率与瘦肉率,促进动物生长。但是不规范使用喹乙醇不仅直接危害动物机体的健康,还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就喹乙醇对畜禽、鱼类和生态环境等的危害以及目前喹乙醇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二、导数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饲料中的喹乙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数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饲料中的喹乙醇(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品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产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2.1 重金属 |
2.2 抗生素药物 |
2.3 保鲜等添加剂 |
2.4 激素类 |
2.5 水环境中污染物 |
3 水产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重金属的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3.2 抗生素的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3.3 保鲜等添加剂的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3.4 激素的限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
4 国内外水产品相关的标准物质概况 |
5 水产品检测的挑战与展望 |
(2)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四川省水产养殖现状 |
1.2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 |
1.2.1 外源性污染 |
1.2.2 自身性污染 |
1.2.3 抗生素污染 |
1.3 水产养殖污染物的估算方式 |
1.3.1 化学分析法 |
1.3.2 其它方法 |
1.4 水产养殖水体中抗生素的检测 |
1.4.1 检测水体中抗生素的预处理方法 |
1.4.2 检测水体中抗生素的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状况调查及分析 |
2.1 四川省水产养殖现状调查 |
2.1.1 调查途径与范围 |
2.1.2 养殖情况调查 |
2.2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环境状况 |
2.2.1 监测内容 |
2.2.2 监测结果 |
2.2.3 鱼类养殖水质综合评价 |
2.3 鱼类养殖产排污量估算 |
2.3.1 产排污系数测算方法 |
2.3.2 产排污量估算 |
2.3.3 产排污量的差值分析 |
2.4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防治对策 |
2.4.1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 |
2.4.2 四川省鱼类养殖水体污染防治对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噻吩固相萃取光度法和色谱法测定水体中四环素含量的方法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
3.1.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3.1.4 静态吸附实验 |
3.1.5 固相萃取实验 |
3.1.6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
3.1.7 四环素类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材料的表征分析 |
3.2.2 静态吸附结果 |
3.2.3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3.2.4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能 |
3.2.5 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 |
3.2.6 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条件的优化 |
3.2.7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
3.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臭氧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
1.1 臭氧在水中的化学性质 |
1.2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 |
1.3 臭氧对养殖水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
1.4 臭氧对养殖鱼类的安全性 |
1.5 臭氧暴露对鱼体造成的氧化损伤 |
2 关于鱼类体表及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
2.1 鱼类体表及肠道菌群的形成 |
2.2 鱼类肠道菌群结构 |
2.3 鱼类菌群与免疫 |
2.4 影响鱼类菌群的因素 |
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臭氧作为大口黑鲈养殖水体和体表消毒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鱼与驯化条件 |
1.2 臭氧添加过程中水质的变化 |
1.3 臭氧对养殖水体和鱼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估 |
1.4 低浓度臭氧对大口黑鲈的安全性评估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臭氧添加过程中水质的变化 |
2.2 臭氧对养殖水体和鱼体消毒效果评估 |
2.3 半数致死时间 |
3 讨论 |
第三章 臭氧暴露对大口黑鲈抗氧化系统及黏液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干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鱼 |
1.2 实验设计 |
1.3 取样 |
1.4 血清氧化还原状态的测定 |
1.5 免疫相关酶活力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清氧化还原状态 |
2.2 黏液免疫相关酶活力 |
3 讨论 |
第四章 臭氧消毒对大口黑鲈体表和肠道菌群再建立的影响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鱼及驯化 |
1.2 实验设计 |
1.3 取样 |
1.4 DNA的获取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死亡情况 |
2.2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门分类水平下的菌群结构分析 |
2.4 属分类水平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2.5 Beta多样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喹乙醇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谱分析法 |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三、电化学分析法 |
四、色谱法 |
五、免疫法 |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
(二)酶联免疫技术(ELISA) |
(三)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法 |
(6)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章鱼胺的概述 |
1.1.1 章鱼胺的简介 |
1.1.2 章鱼胺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
1.1.3 章鱼胺常用的检测方法 |
1.2 喹乙醇的概述 |
1.2.1 喹乙醇的简介 |
1.2.2 喹乙醇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
1.2.3 喹乙醇常用的检测方法 |
1.3 上转换材料 |
1.3.1 上转换材料的概述 |
1.3.2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 |
1.3.3 上转换材料的组成 |
1.3.4 上转换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
1.4 分子印迹技术 |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
1.4.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过程 |
1.4.4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1.4.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4.6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1.5 拉曼光谱技术 |
1.5.1 拉曼光谱技术的概述 |
1.5.2 拉曼光谱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5.3 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 |
1.5.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1.5.5 表面增强拉曼的应用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章鱼胺 |
2.2.2 SPE-SERS法检测动物饲料中的喹乙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章鱼胺 |
3.1.1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 |
3.1.2 上转换材料的表征 |
3.1.3 UCNPs@SiO_2的优化及表征 |
3.1.4 上转换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条件优化 |
3.1.5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3.1.6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评价 |
3.1.7 荧光分子印迹传感材料的实际样品检测 |
3.2 SPE-SERS法检测动物饲料中的喹乙醇 |
3.2.1 喹乙醇固相萃取材料的表征 |
3.2.2 Au@Ag NPs拉曼基底的表征 |
3.2.3 喹乙醇的分子优化与理论计算 |
3.2.4 拉曼增强基底的选择与使用条件优化 |
3.2.5 喹乙醇检出限的确立 |
3.2.6 SPE-SERS检测实际样品中喹乙醇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表 |
1 前言 |
1.1 简介 |
1.2 三种违禁兽药残留现状及危害 |
1.2.1 金刚烷胺残留现状及危害 |
1.2.2 喹乙醇残留现状及危害 |
1.2.3 氯霉素残留现状及危害 |
1.3 三种违禁兽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仪器检测法 |
1.3.2 免疫检测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ic-ELISA方法建立 |
2.2.2 ic-ELISA方法特异性 |
2.2.3 ic-ELISA方法检出限、测定限 |
2.2.4 ic-ELISA方法精密度 |
2.2.5 ic-ELISA方法稳定性 |
2.2.6 金刚烷胺和氯霉素样品前处理合并及基质干扰 |
2.2.7 喹乙醇代谢物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 |
2.2.8 实际样品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刚烷胺ic-ELISA方法建立 |
3.1.1 方阵法 |
3.1.2 工作条件的优化 |
3.1.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3.1.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
3.1.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
3.1.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
3.1.7 ic-ELISA法稳定性 |
3.2 喹乙醇代谢物ic-ELISA方法建立 |
3.2.1 方阵法 |
3.2.2 工作条件的优化 |
3.2.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
3.2.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
3.2.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
3.2.7 ic-ELISA方法稳定性 |
3.3 氯霉素ic-ELISA方法建立 |
3.3.1 方阵法 |
3.3.2 工作条件的优化 |
3.3.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
3.3.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
3.3.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
3.3.7 ic-ELISA方法稳定性 |
3.4 金刚烷胺和氯霉素样品前处理合并 |
3.4.1 提取剂优化 |
3.4.2 震荡时间优化 |
3.4.3 净化方式选择 |
3.4.4 基质效应 |
3.5 喹乙醇代谢物样品前处理优化 |
3.5.1 硫酸浓度优化 |
3.5.2 震荡时间优化 |
3.5.3 基质效应 |
3.6 实际样品测定 |
3.6.1 金刚烷胺实际样品测定 |
3.6.2 喹乙醇代谢物实际样品测定 |
3.6.3 氯霉素实际样品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免疫方法理化参数优化 |
4.1.2 影响ic-ELISA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
4.1.3 本研究免疫方法与其他免疫方法的比较 |
4.1.4 样品前处理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
附图 |
(8)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菌剂类有机污染物 |
1.2 石墨烯 |
1.2.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 |
1.2.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2.3 石墨烯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
1.3 碳纳米管 |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 |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1.3.3 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
1.4 石墨烯/碳纳米管混合材料 |
1.5 电化学传感器 |
1.6 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石墨烯的制备 |
2.4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2.5 表征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5.3 X射线衍射(XRD) |
2.5.4 拉曼(Raman)光谱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6.2 石墨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2.6.3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2.6.4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6.5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拉曼(Raman)光谱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喹乙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2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电极的构建 |
3.2.3 电化学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H值的优化 |
3.3.2 修饰量和富集时间的优化 |
3.3.3 扫描速率(ν)对喹乙醇峰值电流的影响 |
3.3.4 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性 |
3.3.5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6 实际样品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磺胺氯哒嗪 |
4.1 引言 |
4.2 传感器的构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H值的优化 |
4.3.2 修饰量和富集时间的优化 |
4.3.3 扫描速率(ν)对磺胺氯哒嗪峰值电流的影响 |
4.3.4 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性 |
4.3.5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饲料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的分析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基于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的那西肽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药品和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溶液配制 |
2.2.4 饲料样品的制备 |
2.3 方法 |
2.3.1 样品前处理 |
2.3.2 仪器条件 |
2.3.3 方法学考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4.2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
2.4.3 方法学验证 |
2.5 小结 |
3 基于碱水解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间接测定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仪器和设备 |
3.2.3 溶液配制 |
3.2.4 样品的制备 |
3.3 方法 |
3.3.1 HMIA的制备 |
3.3.2 样品前处理 |
3.3.3 仪器条件 |
3.3.4 组织中那西肽水解 |
3.3.5 方法学考察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MIA的结构表征 |
3.4.2 仪器条件的优化 |
3.4.3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
3.4.4 方法学验证 |
3.4.5 统计学比较分析 |
3.5 小结 |
4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附录B |
(10)喹乙醇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喹乙醇的危害 |
1.1 急性毒性 |
1.2 蓄积毒性 |
1.3 遗传毒性 |
1.4 免疫毒性 |
1.5 生态毒性 |
2 喹乙醇的检测方法 |
2.1 电化学分析法 |
2.2 光谱法 |
2.3 色谱法 |
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2.5 免疫分析技术 |
四、导数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饲料中的喹乙醇(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品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现状分析[J]. 陈鸿飞,朱文,胡雪静,季红梅. 中国标准化, 2020(10)
- [2]四川鱼类养殖水体污染评价及四环素的聚噻吩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研究[D]. 王怡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臭氧消毒对鲈鱼黏液免疫和体内外菌群的影响及潜在风险[D]. 李裕强.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3)
- [4]喹乙醇检测方法研究[J]. 张君宜,吐尔逊阿依·买买提,刘瑞鑫,谭翕元,李晓丹. 河南农业, 2019(23)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 2019年第7号[J].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19(13)
- [6]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D]. 孙世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D]. 谭庶.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8]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宇斌. 西北大学, 2019(12)
- [9]饲料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的分析测定研究[D]. 谢景梦.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10]喹乙醇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宋春美,侯玉泽,刘宣兵,李彬彬,屈艳南. 河南农业科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