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3例各类颅脑伤员抢救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汤林宁[1](2021)在《陆军维和军医培训课程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凡开伦[2](2019)在《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近年来卫生事业的兴盛,国家卫计委屡次强调医疗机构建设应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为主旨。医疗工艺流程作为医疗服务程序、环节的直接体现,以其为切入点,在建筑学范畴内发挥其专业性价值来指导医疗空间的合理组织设计,对于综合医院在服务效率方面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从医疗工艺流程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其解构为“服务流程”与“被服务流程”,通过“系统化分级”理论将综合医院医疗空间解读为医疗行为场所,作为医疗工艺流程的设计表达载体。在明确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内不同空间范畴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分别从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出发,就其在空间组织过程中的导向性设计作用进行分析说明,提出以各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继而选取综合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医疗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顺应上述思路及方法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以医疗工艺流程的发展沿革指导研究对象的功能定位和医疗任务,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位置选择和对外功能联络方式,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内部医疗空间秩序,结合研究对象的规范性要求、基本空间模式以及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的设计要素,得出各功能单元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医疗空间组织策略。该推理演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理论性方法的反向归纳论证。最后,结合西安前海人寿医院这项以医疗工艺流程作为设计依据的实际工程案例,解析其医疗空间组织方案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闭环。
薛梅鸿[3](2019)在《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基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二章节和第六章节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案例分析。该文本系医学临床手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该文本中既有大量西医知识,又包含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因此要求译者在用语规范、表达精准的同时,保留中医特色表达,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本篇报告共包括翻译项目概述、译前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本报告应用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对比中英语言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译文质量。根据斯坦纳的阐释理论,译者的通过理解与解释来进行翻译活动,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中医骨伤翻译中也具有适用性。基于此,在本报告中,笔者分析了中医文本的特点,并根据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选取具体例证进行分析,归纳在医学翻译英译实践中该理论的应用,希望在今后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李爽[4](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罗跃全[5](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岳茂兴,梁华平,李奇林,都定元,董谢平[6](2018)在《批量复合伤伤员卫生应急救援处置原则与抢救程序专家共识(2018)》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重大突发事故、恐怖事件、自杀式恐怖袭击、特种意外伤害、局部战争等天灾人祸的发生日益频繁,已危胁到人类生存[1-3]。批量复合伤时有发生,而批量复合伤具有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种类复杂,群体伤员多,救治难度大等特
赵炜[7](2017)在《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难医学救援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难或人为灾难对人类生命造成的危害为目标,在灾难救援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灾难医学救援行动多数基于经验指导层面,仅凭借主观评估难以快速准确的锁定救援需要的各类资源的数量和品类,无法满足大规模灾难对医学救援资源的需求。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灾难医学救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粗糙集理论建立医学救援分类相关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各类灾难的分类指导,建立医学救援系统的分类因素与措施适应集合,可为实际灾难救援活动中实施有效管理,优化资源分配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医学救援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从灾难应对角度,可以根据灾难医学救援特征对灾难进行重新组合分类。论文对传统的粗糙集模型进行了拓展,设计了适应于灾难医学救援综合特征的多决策属性粗糙集模型,结合灾难救援实际决策特点设计并计算了"灾难因素依赖度"、"灾难粗糙隶属度",将遗传算法与粗糙集条件属性约简算法进行有机结合,对灾难医学救援知识系统进行了约简计算,有效提取了灾难医学救援决策表中的规则,为灾难分类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及模型基础。进一步的,由于传统粗糙集处理连续信息的能力有限,论文将模糊理论与粗糙集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针对灾难中的伤情程度和救援方案,设计引入隶属函数,构建出具有多决策属性的模糊粗糙集模型,将遗传算法和模糊粗糙集条件属性约简算法进行有机结合,对知识系统进行了约简计算,有效提取了模糊灾难决策表中的决策规则,对模型进行优化,更加贴近于现实。以上述模型为基础,论文带入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救援案例和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梳理出了我国基于灾难医学救援视角的灾难分类建议和地震救援的医学特征分类建议,并系统分析提出了涉及我国灾难医学救援管理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姜永[8](2017)在《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伤分类是战伤统计、战伤救治、减员分析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军战伤分类体系基本完善,但是随着高新技术武器的发展和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卫勤信息化保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四肢战伤在全身战伤中一直处于高发地位,而且伤后留残情况比较多,严重影响伤残军人的生活质量。不符合我国综合实力大发展的国情。而且,目前没有四肢战伤的伤情分类,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诊断名称。本文主要在对历次战争中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进行分析、对未来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进行分析、查阅《国际疾病与健康有关问题分类》第10版、《实用外科学》、标准化相关理论、命名规则、命名方法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后初步形成一套四肢战伤的大致分类体系。在此四肢战伤伤情分类的基础上,以专家咨询的方式针对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向卫勤、创伤外科、信息标准化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并对专家咨询结果按照专家权威性、项目评分值、项目评分的变异系数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后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根据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结合野战外科一般损伤的名称要素、命名方法、命名原则和命名特点,查阅国际疾病分类和国际疾病命名法中疾病的命名方法,分析一般疾病的命名方法和命名规律,形成四肢战伤规范诊断名称的四要素理论。根据四肢战伤四要素诊断名称理论建立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希望能够在我军广泛应用,形成全军统一的四肢战伤诊断名称的标准,消除军内外、兵种间关于四肢战伤诊断的分歧和误解,达成战伤诊断的初步统一。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和诊断名称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总结了国内外历次战争的有关四肢战伤的特点、救治规律的战伤资料,介绍战伤、四肢战伤、诊断、战伤诊断、标准化基础知识等相关理论,对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和规范诊断名称的需求进行初步分析;第二,分析未来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的特点规律;第三,根据目前我军战伤伤票中的分类特征,结合《国际疾病分类》的第十次修订本确定的损伤分类轴心,查阅《实用外科学》等文献资料,经过专家咨询法,并且按照咨询结果对四肢战伤根据咨询结果建立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第四,对专家咨询结果中专家评分进行综合考虑,包括专家权威系数、评分结果的均值、评分结果的变异系数等,对于专家的其他建议经过咨询导师,查阅最新文献资料,结合战伤的实际情况后采取科学地处理方法,确立最终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表;第五,经过建立四肢战伤的分类体系后,以四肢战伤分类体系表为基础,系统分析关于国际疾病分类中损伤部分名称要素和命名方法、《实用外科学》中损伤部分诊断名称和关于四肢创伤的诊断名称和要素、军队医院实际工作中颅脑创伤诊断名称的诊断要素,得出一般损伤的命名要素和诊断名称排列方案,并统计一般损伤诊断名称排列方案的构成比,据此分析四肢战伤诊断名称要素和可能的排列组合方案,经过查阅有关一般诊断和损伤诊断的命名方法、命名特点和命名原则,形成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第六,在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基础上,构建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并初步探讨对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应用对策分析和下一步四肢战伤诊断编码的分析。本论文所做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四肢战伤伤情分类表;初步建立了四肢战伤诊断名称规范;初步构建了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但是本论文还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比如四肢战伤伤情分类表在实际战争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四肢战伤规范的诊断名称谱过于繁多,其中一些在实际情况中发生率很低或者基本不可能发生的诊断名称的存在造成了信息量过大,占用了有限的战场资源。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克服和完善。
刘显胜[9](2017)在《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军正处在军事后勤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以往的成建制、区域化卫勤保障转变为现代全局性一体化综合卫勤保障,是卫勤技术装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期。尤其是特殊局部环境卫勤保障,如高原、寒区、热区、戈壁、坑道、海洋、太空等。本研究主要围绕高原特殊环境下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卫生装备展开研究。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具有低压、低氧、低温和低湿的特点,严重威胁高原官兵健康、降低进驻高原官兵作业能力和作战能力。高原卫勤保障需要面对的自然条件恶劣、受领的任务较重、保障的面积大、机动的距离远、区域道路崎岖,地方卫生资源差等特殊情况,对卫勤部队自身保障要求高,对高原卫生装备的依赖性大。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头脑风暴、专利研究、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立足高原特殊环境和我军高原部队卫生装备现况,致力满足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需求,并实施相关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当前军队卫生装备体系中尚无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卫生装备体系。高原部队当前所用卫生装备仍以平原卫生装备为主,结合高原相关用氧装备以及进行部分性能改造、组件加装或组合融合的方式使用。这些装备在研发之初未考虑到高原环境的针对性,装配高原部队使用后往往容易引发适应性、稳定性、机动性、维护保养维修以及撤收展开等问题,影响高原卫勤训练和平战时卫勤保障效能的发挥。本课题组提出HASDHE概念后又以高原部队需求为牵引,拟从装备的研发设计源头着手研究专门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系列卫生装备。研究以“需求”为出发点,进行HASDHE相关理论分析,探讨HASDHE研发可能涉及的问题,探索未来HASDHE研发的影响因素和方向,并以此提出未来HASDHE短期和长期研发战略,主要内容详述如下:1.概述。阐述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军队HASDHE需求研究。(1)从Y理论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装备勤务职能因素、未来战争因素五个方面进行HASDHE需求影响理论分析。(2)进行专家深度访谈。探索高原卫生装备现有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专家对HASDHE研发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和研发方向,整理归纳汇总制定出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专家咨询表。(3)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式开展HASDHE需求研究工作。筛选调研对象为高原卫生装备相关的管理、科研和医疗岗位的现役军官或文职干部,部分专家还兼任各单位野战医疗所所长或副所长,对野战卫生装备很熟悉。具体单位涉及武汉联勤保障基地、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西藏军区卫生处、新疆军区卫生处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西藏总医院、成都总医院、兰州总医院、解放军第4医院、解放军第5医院、解放军第8医院、解放军第42医院等多家单位。从整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调查专家对HASDHE需求的认同程度,并进行赋值和统计分析。3.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本研究通过专家调查分析探讨我军军队卫生装备现况,包括专家对军队卫生装备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保障官兵健康满意度以及分类调查卫生装备保障效能满意度,并预见性探索卫生装备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满意度。4.军队HASDHE问题研究。本研究从重要性、环境适应性、技术、战争适应性以及研发难度和迫切性五个方面探索军队HASDHE研发之问题。研究发现HASDHE科技含量高,对高原特殊环境和高原战争特殊卫勤保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强,其研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专家充分认同。但是专家普遍认为未来HASDHE研发的难度大,受影响的因素多,HASDHE研发之路尚远。5.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1)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多,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高原卫勤需求、高原官兵健康需求、技术、人才、政策、经济、理论、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2)未来HASDHE研发方向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微型化、模块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集约化和无人化。(3)案例研究。根据高原凝血特点和现有止血带功能,我们提出高原医用止血带初步研制构想。根据高原环境及伤病员转运、后送特点,我们初步提出高原型担架初步研制构想。6.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通过前期问题、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研究,结合高原卫勤保障特点及HASDHE研发的军事意义,研究认为军队HASDHE研发战略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战略方案准备。(1)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一是改善高原装备通用性,缩短HASDHE研发周期;二是掌握高原官兵疾病谱,提高HASDHE研发准度;三是突出高原环境针对性,明确HASDHE研发方向。(2)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一是军队HASDHE研发平台创建战略;二是军队HASDHE研发人才培养战略;三是军队HASDHE四级防控装备体系构建战略。
张凯[10](2012)在《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军事思想、编制体制、作战行动和保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对卫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基本特征是一体化的联勤保障和灵活机动的卫勤战术,卫勤力量要实现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快的反应,这对卫生装备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优化配置卫生装备,对于提高战时伤病员的治愈归队率,降低伤死率、病死率和残疾率,进而维护和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问题,涉及众多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因素问题,属于复杂的动态随机系统问题。而传统的解析方法通常用于处理静态的、规范的、简单几率性的问题,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做出很强的简化假设,这影响了模型的有效性。与之相比,仿真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动态随机系统的运行、演变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本课题采用系统仿真技术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本课题以医疗后送理论和系统仿真技术为基础,划分救治机构的模块和各救治模块的救治工作序列,为仿真研究提供数量化框架与依据;实现伤病员救治过程和生存过程的数量化,为仿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分析和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数学模型,分析模拟方法,为仿真研究提供运行逻辑支撑;以Simio仿真平台为基础,开发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为仿真研究提供工具;最后利用仿真系统构建仿真模型,结合仿真实验,实现卫生装备的优化配置研究。下面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救治机构模块分组和救治工作序列研究。根据时效救治与现代分级救治理论,阐述救治机构战伤救治的分级管理,以某典型救治机构为例分析其勤务功能;结合模块化理论和方法,分析战时伤病员救治链的模块构成,区分救治机构的救治模块。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救治技术措施和救治工作流程,构建救治模块的救治工作序列,为仿真研究提供数量化框架和依据,为仿真系统运行提供结构支撑。(2)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基础数据研究。参考美军伤情码,结合专家咨询,形成本课题伤病员分类方法;针对具体作战情景,获取伤病员构成结构;通过专家咨询,明确伤病员救治优先级、生命威胁程度等伤病员救治基础数据。通过对伤病员在各救治阶梯伤病情和救治措施的分析,获取伤病员救治工作序列,实现伤病员救治过程的数量化研究。通过专家咨询,获取我军战时伤病员生存概率数据,以Weibull生存函数为基础,对调研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建伤病员生存模型,实现伤病员生存过程的数量化研究。该部分研究为整个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3)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概念模型研究。阐述面向对象仿真建模框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根据救治链模块划分研究和仿真系统建模功能分析,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建模对象的层次结构;通过分析和构建伤病员生成、救治和后送模型,提出仿真假设,分析各部分的模拟方法,实现对仿真系统建模对象行为和交互描述。该部分研究为整个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提供运行逻辑支撑。(4)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开发。对众多仿真软件进行比较,选择Simio作为开发平台,并阐述其建模框架;进行数据库数据分析与设计,利用Access2007构建仿真底层数据库,并与仿真系统进行了交互,解决了仿真系统的数据输入问题;分析了三维虚拟仿真实现方法,利用三维建模工具构建三维实体库,结合Simio的虚拟现实表现能力,解决了仿真系统的三维虚拟表现问题;利用Simio仿真平台面向对象和多层次建模的优势,开发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所需的一系列智能对象,形成仿真建模对象库,解决了系统的建模功能实现问题。该部分为仿真系统的开发部分,为仿真研究提供工具。(5)进行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与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基于课题开发的仿真系统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过程;依据仿真系统,构建某救护所和包含后送对象的某救治链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模型的构建过程验证了仿真系统在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方面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利用上述仿真模型,对典型的卫生装备配置问题进行仿真实验研究,为卫勤机关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方法和决策依据。该部分是典型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为仿真系统的应用部分,也是仿真研究的案例部分。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以救治模块、救治工作序列、伤病员生存模型研究为基础,实现了伤病员救治过程和生存过程的数量化研究,开发了伤病员医疗后送仿真底层数据库,为医疗后送和卫生装备研究领域提供了专业信息平台,对卫生勤务与装备的数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利用模块分组研究和仿真系统建模功能分析,划分了我军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的建模对象,构建了相关对象的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分析了伤病员生成模型,救治链伤病员救治模型、救治机构伤病员救治模型、救治模块伤病员救治模型,以及伤病员后送模型,并分析了各模型的模拟方法,为该领域仿真系统开发、仿真建模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3)对Simio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分别构建了仿真底层数据库,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底层数据匮乏的问题;开发了三维实体库,结合Simio的虚拟现实表现能力,实现了三维虚拟仿真,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视觉表现差的问题;开发了建模对象库,实现了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为卫勤机关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专业的仿真研究工具,解决了以往仿真研究建模方法繁琐复杂的问题,也使得决策者可从卫勤保障的整体来研究和分析卫生装备的部署、保障、评价以及发展决策,将进一步提高相关决策和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203例各类颅脑伤员抢救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3例各类颅脑伤员抢救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提出 |
1.2 现状问题提出 |
1.2.1 建筑布局不够合理 |
1.2.2 空间秩序不够优化 |
1.2.3 用房使用不够高效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医疗工艺流程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
2.1.1 医疗工艺 |
2.1.2 医疗工艺流程 |
2.2 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综合医院概念阐释 |
2.2.2 综合医院功能构成与业务系统建筑形态 |
2.2.3 医疗空间与医疗功能单元 |
2.3 本章小结 |
3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 |
3.1 医疗工艺流程与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的关联性、导向性 |
3.1.1 关联性研究 |
3.1.2 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
3.1.3 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
3.2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医疗空间的组织思路与设计原则 |
3.2.1 以医疗功能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组织思路 |
3.2.2 设计原则 |
3.3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组织设计方法 |
3.4 典型功能单元的选取 |
3.4.1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代表性分析 |
3.4.2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功能单元空间组织设计 |
4.1 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1.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1.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手术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1.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1.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1.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2 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2.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2.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2.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2.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2.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3 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3.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3.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检验科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3.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3.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3.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4 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4.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4.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急诊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4.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4.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
4.4.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5 分娩部(产房)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
4.5.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
4.5.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分娩部(产房)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
4.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
4.5.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秩序 |
4.5.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导向的综合医院项目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项目建筑空间策划 |
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场地关系处理和功能单元布局 |
5.4 基于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典型功能单元内部空间组织 |
5.4.1 急诊部(急诊急救单元) |
5.4.2 消毒供应中心 |
5.4.3 中心手术部 |
5.4.4 分娩部(产房) |
5.4.5 检验科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3)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来源 |
1.2 项目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文本类型解读 |
2.2 翻译原则制定 |
2.3 平行文本参考 |
2.4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
2.5 翻译计划拟定 |
第三章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骨伤英译案例分析 |
3.1 中医术语的翻译 |
3.1.1 音意结合法 |
3.1.2 英意结合法 |
3.1.3 增译法 |
3.2 句子的翻译 |
3.2.1 切换语态 |
3.2.2 使用复合句 |
3.2.3 变通句式结构 |
3.2.4 转换词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翻译项目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4 翻译原文 |
附录5 翻译译文 |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三、学术交流情况 |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
致谢 |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6)批量复合伤伤员卫生应急救援处置原则与抢救程序专家共识(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批量复合伤的流行病学 |
二、批量复合伤的致伤特点[14-15] |
三、批量复合伤的临床表现[21-23] |
四、批量复合伤的致伤机制[25] |
五、批量复合伤初期急救处置原则[40-41] |
六、现场伤情、伤员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56-58] |
七、伤员转送 |
八、批量复合伤伤员入院后的抢救程序[62-65] |
九、批量复合伤成批伤员的现场急救新技术新疗法应用 |
十、大力开展批量复合伤急救策略的科学研究 |
十一、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
十二、结语 |
(7)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灾难分类研究 |
1.2.2 灾难医学救援实践研究 |
1.2.3 灾难医学救援预案研究 |
1.2.4 灾难医学救援评估方法与优化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
1.4.1 灾害、灾难、突发公共事件 |
1.4.2 灾难医学救援和灾难医疗救援 |
1.4.3 灾难医学救援资源 |
1.5 本章小结 |
2 论文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
2.1 灾难医学救援管理理论 |
2.1.1 灾难医学救援的系统描述 |
2.1.2 国际灾难医学救援的特点与形势 |
2.2 灾难医学救援管理其他相关理论 |
2.2.1 医学管理 |
2.2.2 危机管理 |
2.2.3 社会管理 |
2.3 我国灾难医学救援特点与现状 |
2.3.1 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发展 |
2.3.2 我国灾难医学救援现状 |
2.4 分类理论与灾难医学救援 |
2.4.1 分类的基本理论 |
2.4.2 人工智能领域的分类方法 |
2.4.3 粗糙集理论与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的实践发展 |
3 灾难医学救援分类模型的构建 |
3.1 灾难救援粗糙集决策表构建 |
3.1.1 灾难的知识表达 |
3.1.2 灾难救援的粗糙集概念与基本运算 |
3.1.3 灾难救援的知识约减 |
3.1.4 基于多决策属性的灾难救援决策表 |
3.2 灾难伤害与救援决策的关联度 |
3.2.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3.2.2 灰色关联度计算 |
3.3 灾难伤害信息提取及灾难分类 |
3.3.1 基于粗糙集的灾难分类及救援规则挖掘流程 |
3.3.2 灾难伤害与救援决策的依赖度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主要灾难伤害筛选 |
3.3.4 灾难医学救援决策表构建及主要灾难伤害 |
3.3.5 灾难聚类分析及医学救援规则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灾难医学救援分类模型的优化 |
4.1 模糊粗糙集理论 |
4.2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灾难分类与救援决策建模 |
4.2.1 模糊决策表 |
4.2.2 模糊等价类 |
4.2.3 上下近似模糊集 |
4.2.4 模糊等价类的隶属函数 |
4.2.5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灾难救援决策表 |
4.2.6 灾难伤害与救援决策的灰色关联度 |
4.2.7 灾难伤害与救援决策的依赖度 |
4.3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灾难分类与医学救援决策基本算例 |
4.3.1 灾难医学救援决策表 |
4.3.2 隶属函数设计 |
4.3.3 条件属性约简结果 |
4.3.4 灾难聚类分析及医学救援规则提取 |
4.4 本章小结 |
5 模型实例计算 |
5.1 灾难分类与医学救援实证研究 |
5.1.1 原始灾难及救援方案数据 |
5.1.2 灾难医学救援决策表 |
5.1.3 灾难伤害与医学救援决策的灰色关联度 |
5.1.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 地震医学救援实证研究——基于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数据 |
5.2.1 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灾难及医学救援方案原始数据 |
5.2.2 地震医学救援决策表 |
5.2.3 计算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灾难分类与医学救援管理相关建议 |
6.1 灾难分类建议 |
6.2 地震救援的医学特征分类建议 |
6.3 灾难医学救援预案与培训建议 |
6.4 灾难医学救援行动建议 |
6.5 灾难医学救援的信息支持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结论与主要工作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1 研究内容 |
1.2 目的意义 |
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 战伤分类与标准化相关理论知识 |
3.1 基本概念 |
3.2 战伤分类的基本构成 |
3.3 战伤分类存在的问题 |
3.4 外军战伤分类现状 |
3.5 战伤分类的发展趋势 |
4 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及诊断救治特点与要求 |
4.1 历次战争四肢战伤发生情况 |
4.2 未来作战四肢战伤发生特点规律 |
4.3 四肢战伤诊断救治特点与要求 |
5 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设计 |
5.1 一般损伤伤情分类要素构成 |
5.2 四肢战伤伤情要素界定 |
5.3 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体系构建 |
6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标准规范及应用对策建议 |
6.1 一般损伤诊断名称构成模型 |
6.2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构成模型 |
6.3 四肢战伤诊断名称标准应用对策与建议 |
7 论文小结 |
7.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来源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军队HASDHE需求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军队HASDHE需求理论分析 |
2.3 军队HASDHE需求专家访谈 |
2.4 军队HASDHE需求调查研究 |
第三章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 |
3.1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满意度调查 |
3.2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分析 |
3.3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特点分析 |
第四章 军队HASDHE问题研究 |
4.1 军队HASDHE研发重要性问题研究 |
4.2 军队HASDHE研发可行性问题研究 |
4.3 军队HASDHE环境适应性问题研究 |
4.4 军队HASDHE研发技术问题研究 |
4.5 军队HASDHE战争适应性问题研究 |
4.6 军队HASDHE研发难度和迫切性研究 |
第五章 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 |
5.1 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研究 |
5.2 军队HASDHE研发方向研究 |
5.3 军队HASDHE涉略学科门类分析 |
5.4 军队HASDHE案例研究 |
第六章 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 |
6.1 军队HASDHE研发卫勤基础分析 |
6.2 军队HASDHE研发军事意义分析 |
6.3 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 |
6.4 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军队卫生装备及高原卫生装备历史和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救治机构模块划分与救治工作序列研究 |
2.1 引言 |
2.2 救治机构勤务功能分析 |
2.2.1 战伤救治的分级管理 |
2.2.2 典型救治机构勤务功能分析 |
2.3 救治机构模块划分 |
2.3.1 模块化原理与方法 |
2.3.2 救治链模块划分 |
2.3.3 救治机构救治模块划分 |
2.4 救治模块救治工作序列 |
2.4.1 工作序列划分依据 |
2.4.2 工作序列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基础数据研究 |
3.1 引言 |
3.2 伤病员基础数据 |
3.2.1 伤病员分类 |
3.2.2 伤病员构成结构 |
3.2.3 伤病员救治基础数据 |
3.3 伤病员救治模拟数据 |
3.3.1 伤病情和救治措施分析 |
3.3.2 伤病员救治工作序列 |
3.3.3 救治过程数量化 |
3.4 伤病员生存模拟数据 |
3.4.1 伤病员生存模拟方法分析 |
3.4.2 生存概率的专家调研 |
3.4.3 生存概率的曲线拟合 |
3.4.4 生存模型与生存过程数量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概念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面向对象仿真建模框架 |
4.2.1 面向对象仿真的基本概念 |
4.2.2 面向对象仿真的建模框架内容 |
4.2.3 面向对象仿真的建模框架方法 |
4.3 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对象划分及层次结构 |
4.3.1 仿真系统建模对象划分的依据 |
4.3.2 仿真系统建模对象划分及其层次结构 |
4.4 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建模对象行为与交互 |
4.4.1 伤员流模型及模拟方法 |
4.4.2 救治链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
4.4.3 救治机构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
4.4.4 救治模块伤病员救治模型及模拟方法 |
4.4.5 伤病员后送模型及模拟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仿真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和 Simio 仿真建模框架 |
5.2.1 开发平台的选择和 Simio 仿真平台的优势 |
5.2.2 Simio 建模框架 |
5.3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底层数据库的开发 |
5.3.1 数据库数据分析 |
5.3.2 数据库数据设计 |
5.3.3 基于 Access 的数据库构建 |
5.3.4 底层数据库与仿真系统的交互 |
5.4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三维模型库的开发 |
5.4.1 虚拟现实与三维虚拟仿真 |
5.4.2 三维模型及其建模方法 |
5.4.3 仿真系统三维实体和场景模型的开发 |
5.4.4 仿真系统三维实体库 |
5.5 伤病员医疗后送与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建模对象库的开发 |
5.5.1 伤病员与伤病员发生器的开发 |
5.5.2 后送对象的开发 |
5.5.3 救治工作序列对象的开发 |
5.5.4 救治工作对象的开发 |
5.5.5 救治模块对象的开发 |
5.5.6 更高层次对象的开发 |
5.5.7 仿真系统对象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与仿真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仿真系统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过程 |
6.3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案例 |
6.3.1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 |
6.3.2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模型的构建 |
6.3.3 救治机构卫生装备配置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6.4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研究案例 |
6.4.1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 |
6.4.2 救治链后送工具配置仿真模型的构建 |
6.4.3 后送工具配置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进行的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和代表性论着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203例各类颅脑伤员抢救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陆军维和军医培训课程研究及对策分析[D]. 汤林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2]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D]. 凡开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D]. 薛梅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批量复合伤伤员卫生应急救援处置原则与抢救程序专家共识(2018)[J]. 岳茂兴,梁华平,李奇林,都定元,董谢平.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01)
- [7]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用研究[D]. 赵炜.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8]四肢战伤伤情分类与诊断名称标准研究[D]. 姜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9]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D]. 刘显胜.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2)
- [10]战时伤病员医疗后送及卫生装备配置仿真研究[D]. 张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