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一)——第一讲单片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上)

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一)——第一讲单片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上)

一、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1)——第一讲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上)(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财[1](2020)在《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中职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等内容。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衔接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专业建设与实训设备充足是技能训练的基础,教师专业能力是人才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关键。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无法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将改变行业企业对于汽车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的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应符合未来的市场走向,为社会培养出新汽车人才。本文首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企业、主机厂、零部件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及4S店维修厂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开设智能网联专业的部分职业院校就业岗位对比,得出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对于基础的技能岗位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缺,并将其划分为中职院校智能网联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然后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结合中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在智能网联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运用反向逻辑思维,提出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有素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专业提升能力有装调测试能力和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并通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中激光雷达的装配与调试来验证专业能力框架的有效性。最后以构建的能力框架为问卷核心,对天津、广西、贵州等地部分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得出专业基础能力欠缺、普遍缺乏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专业知识、智能新能源专业建设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国家、学校、个人和学习路径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中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周迪[2](2020)在《博物馆大型恒湿机组智能测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但我国目前已出土文物中有较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数量及馆藏文物数量逐渐增多。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而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相关措施日益受到重视。湿度对于文物的影响最为广泛且明显,因此为展柜内文物营造一个适宜的湿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制了一种可对博物馆展柜内湿度环境进行调控的大型恒湿机组。主要完成了湿度调控方案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算法设计。对于湿度调控方案的设计通过对当前常见湿度调控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合理的湿度调控方案;基于选定的湿度调控方案,完成对外围部件的选型及结构设计,其中包括对机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气路结构、水路结构的设计;在硬件设计工作中,针对硬件系统中的控制部分及强电驱动部分,分别完成对控制器及强电部件电气驱动板的设计;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完成软件设计及算法设计,使系统具有协同各部件工作、支持多种通讯以及湿度调控的功能。在优化调控效果方面,基于DS证据理论完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的设计,提高系统调控目标值确定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将PID控制器与模糊控制器相结合,完成复合控制器的设计,提高系统的湿度调控精度。最终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及设计实验方法,证明系统的湿度调控方式合理且调控精度较高,能够满足行业标准中对湿度调控设备的精度要求。提出的控制效果优化方法及复合控制理论仍适用于其他具有非线性且存在各类干扰信号的系统中。

邹奇锦[3](2020)在《锂电池组分级均衡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中的锂电池以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在新能源中脱颖而出。但由于锂电池单体电压较低,通常将单体电池串并联成组使用应用在各个领域。成组的锂电池需要配备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均衡控制、安全保护等功能。因此良好的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锂电池的性能,本文针对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均衡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动力电池单体以及电池组的特性,分析电池放电极化效应曲线并选择本文的分析模型为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基于二阶RC模型对电池组推导验证电池组进行串并联后,仍可以以电池单体模型进行表示,通过HPPC放电测试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从电池不一致性分析不一致性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分析均衡变量中的开路电压、工作电压、SOC的优缺点,将电池组不一致性的均衡变量选择为工作电压,并选取电压极差作为不一致性的评价指标。然后,构建了基于Buck-Boost的电感均衡器,分析了电容电感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均衡速度之间的差异。在电感均衡的基础上,选择基于Buck-Boost的电感均衡电路,在断续工作模式下,设计改进了均衡的拓扑结构,均衡控制策略。在与传统的电感式均衡电路相同元器件的数目下,并设置相应的均衡裕度,搭建均衡仿真电路并验证拓扑的可行性,并于传统的均衡器进行比较。最后,选取STM32为主控芯片,设计主控电路,电压采集电路,驱动电路,充放电电路,辅助电源电路,构建电池组均衡实验平台,选择4节18650锂电池进行充放电实验,验证所改进的均衡控制的可行性。改进的均衡控制应用于在电池管理系统中,能延长整个电池组的寿命,减小电池之间的不一致性,最大化的发挥锂电池的性能,同时对电池管理系统的能量控制也有了提高。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束长健[5](2019)在《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传统的发电装置,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一直以来柴油发电机组的燃油经济性和污染排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柴油发电机组属于高油耗设备,对燃油的消耗量很高,而燃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则尤为重要。另外,近些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制定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这对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放性又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机械式调速方式已无法满足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特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电子调速提供了条件,电子调速控制系统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适应能力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机械式调速机构,电子调速控制已经成为现代柴油发电机组调速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课题以2018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大项目“内燃机车燃料喷射电子控制关键技术”为依托,开展柴油发电机组的调速研究工作。通过对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展开研究及分析,根据柴油发电机组的工作特性提出了柴油机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整个电子调速控制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供油调节执行器三个部分。首先对柴油机电子调速控制算法展开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软件,建立电子调速控制模型,使用传统增量式PID控制、改进型积分分离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三种控制算法对电子调速控制模型进行算法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在稳定性和响应性方面都优于其他两种算法,确定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为本课题的控制算法。其次对系统硬件进行设计,以恩智浦车用级微控制器MC9S12XEP100为核心,分别对最小系统电路、电源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和通信电路展开设计。然后基于所设计硬件和控制算法进行软件设计,以CodeWarrior为软件开发环境,将软件分为底层、通信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围绕柴油机调速控制,为消除工作环境对所采集的信号影响,对采集的开关量和模拟量信号进行数字滤波处理,然后采用测周法对柴油机转速进行计算,通过控制PWM的占空比达到控制输出驱动电流大小,从而实现对供油调节器的控制,最后通过对CCP标定协议的设计,采用HT-LINK上位机软件实现对调节参数的监控与标定。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对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和验证。先对电源模块测试、供油执行器位置模拟信号测试、转速信号测试、供油执行器驱动信号测试及系统上位机通信测试。然后测试了供油执行器开环响应,验证其动静态特性。最后对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进行整体控制测试,测试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张栋才[6](2019)在《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益严重的行车安全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汽车的网联化研究被提上日程。车联网旨在通过网络有效地将人-车-路以及云端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解决潜在的交通问题,同时提高车主驾乘便捷性。数据作为车联网一切应用场景的基础,研究如何实时、安全、有效地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数据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认知,本文以工业级控制芯片STM32为核心,在GBT 32960国家车载终端规范的指导下,结合车载总线技术、无线通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进行了车辆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的研发。同时开发了基于阿里云ECS服务器和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的云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车载数据采集系统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探究了汽车CAN总线、OBD接口、GPS、4G、蓝牙等车载终端中常用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在车载终端国家规范GBT 32960的指导下设计了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系统方案。其次,在硬件方面,基于STM32F103C8T6等芯片开发了面向电脑端的汽车CAN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基于STM32F103RET6、WHG405tf等芯片开发了面向手机和云端的行车数据采集与交互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使用Altium Designer13完成了PCB板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方面,开发了GPS信息以及行车信息的采集功能、基于FTP协议的OTA远程升级功能以及基于Bluetooth、TCP、HTTP等协议的车辆远程控制功能等,并使用AES高级对称性加密算法结合BASE64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次,在阿里云ECS平台和Onenet物联网平台上开发了云端应用程序。搭建了FTP文件传输服务器;实现了行车数据的云端解析、存储及展示功能;并且该应用能够向车载端下发预警、控制等指令信息,实现云车交互。最后,设计了测试方案,并开发了CANtest等多个测试辅助工具,分别于室内和实车环境下对车载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密、传输以及远程升级等功能进行了检测,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汤自强[7](2019)在《基于CAN总线的小蚕共育智能饲养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农业开始向以智慧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农业装备作为智慧农业的设施平台,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作为传统优势农业的小蚕共育当前依然面临着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自动化技术设计了专门应用于小蚕共育过程的饲养机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全自动智能化小蚕共育,提升了养蚕设备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利用CAN总线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控制系统划分为主控制节点、人机交互节点、图像采集节点、双电源供电管理节点、电机控制节点和系统保护节点,各节点通过CAN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自动撒桑叶饲喂和撒石灰消毒;通过图像识别智能判断小蚕的生理状态、蚕座的位置与大小以及桑叶饲喂的均匀度,由此自动控制调节桑叶的饲喂范围和均匀性;能够实现主、辅电源自动切换供电和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具有友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整个生产过程数据可以历史查询和追溯,方便扩展远程监控等其他功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小蚕共育的农艺过程和用户需求,制定了系统的开发目标和主要技术参数。结合饲养机的工作原理,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根据模块化设计的一般原则,确定了基于CAN总线的控制系统节点构成。(2)对系统功能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依据总线节点的思路,对构成控制系统的各个节点,包括主控制节点、双电源供电管理节点、图像采集节点、人机交互节点、直流电机驱动控制节点、步进电机驱动控制节点和系统保护节点分别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并对主要工作元器件进行了选型和关键参数计算。(3)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蚕座在蚕簸中的位置与大小、桑叶撒喂的均匀度以及小蚕的生理状态展开了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对蚕簸中的蚕座进行图像处理提取蚕座的轮廓边缘,采用坐标位置算法和长度算法确定了蚕座的位置与大小;通过计算蚕座二值化图像中黑色像素点占包含蚕座轮廓边缘的最小外接矩形的比例,确定了桑叶饲喂均匀度的判定方法;提出了计算剩余桑叶灰度值在灰度直方图中所占的比重判别小蚕不同生理状态的方法。(4)对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的思想,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主程序设计和各功能子程序设计,分别设计了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和各功能子程序流程图。以流程图的形式分别对系统初始化程序、CAN通信程序、串口通信程序、蚕座识别程序和电机驱动控制程序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流程图中的关键点给出了相应的代码解释。(5)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负载、主要功能与关键参数、饲喂效果三个方面对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机运行稳定,可靠性较高,系统最大举升重量为210kg,完成单个蚕簸的饲喂时间为18s,主电源与辅助电源的切换时间为20ms,辅助电源的供电时间超过了8h,饲喂装置控制桑叶撒喂的精度为95%,均达到了系统的开发目标,满足系统的应用要求。

索毅[8](2017)在《基于荧光强度的光纤测温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温度的测量在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工程等领域都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种类繁多,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测温环境和所需量程、精度等具体指标选用基于不同原理的温度传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由于光纤温度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体积小、寿命长、耐腐蚀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荧光光纤测温技术的荧光材料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光纤测温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描述了一个用于电力系统中的低成本、耐高温荧光强度型温度测量系统。文章首先描述了整体光路结构。系统光路采用反射式测量方案,使用一根1X2多模光纤,激励光从入射端进入,反射端与荧光材料耦合,探测端收集荧光,最终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来测量温度。在光纤探头制作方面,使用红宝石材料和陶瓷插芯等现有元件制作了低成本、抗高温的光纤探头,并通过实验验证红宝石的荧光强度在30℃~130℃时,具有线性可逆的温度响应。在光源选取方面,实验选择405nm的LD作为激发光源,直接与光纤耦合并达到了理想的耦合效果。文章第二部分设计并仿真、测试了荧光探测电路。使用HB630滤波片滤除激发光,之后使用PIN型硅光电二极管探测荧光强度。借鉴了小电流的测量方案,将光电二极管产生的电流进行两级放大并转换成电压信号,使用MSP430系列单片机对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行ADC采样读取数值,并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将数值传给上位机,之后给出了多通道系统的测量思路。最后使用LabVIEW设计了简洁的用户界面,并探讨了如何计算温度以及如何提高温度分辨率等问题。本文对整个测温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搭建系统并给出了温度测量的结果,展示了荧光强度测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朱新里[9](2016)在《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对智能热量表技术的迫切需求的现状,对国内外各种大口径热量表技术的现状作了简单介绍。在分析超声波流量检测技术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从低成本、流量精确计量、温度检测、Meter-Bus通讯、低功耗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改进,并通过方案比较和论证,研制了一款大口径的超声波式的智能热量表。本文提出了一款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设计,重点研究了利用时间数字转换芯片(TDC-GP22)的测量原理,实现了一种零点时差标定算法,以提高流量测量精度、流量测量一致性。采用低功耗16位单片机MSP430,通过内置液晶驱动模块显示出累积热量、累积流量等关键数据、通过内置USART模块完成Meter-Bus通讯、通过与ACAM公司研发的TDC-GP22芯片的交互信息和复杂的算法以实现温度测量、流量计量和热量计量的低功耗系统架构。该设计是采用行业内普遍使用的DN50 口径的单通道超声波管段,在本文中详细介绍了该管段的结构和特点。而流量信号的采集是采取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量方案,其流量计量准确度对整个产品的性能起到关键性地作用,为了具体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广泛查阅超声波流量计量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专用计量芯片(时间数字转换芯片)方案和分离器件方案的工作原理,以实现更高更可靠的计量精确度要求。这种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具有压力损失小、无机械传动部件、稳定性高、测量精确高、安装方便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民用热计量领域,是一种新型的热量表方案。

杨晓东[10](2016)在《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目标位置解算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的作战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它是现代化战争快速作战响应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为获得更多的战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根据系统需要实现的作战使命确定其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后对其总体设计进行规划和布局,并结合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使用要求,根据观测点的本地坐标参数值(x、y、h)、观测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值L、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方位角α和俯仰角β,给出了解算目标位置的具体算法。其中,观测点的本地坐标参数值(x、y、h)由G PS定位定向模块测量获得;本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值L、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别由激光测距机、机电测角仪测量提供;主控模块根据上述技术参数经信息处理模块计算出目标的位置参数值:(X、Y、H),并将相关数据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从而实现目标位置的解算。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系统面板上的键盘手动操作实现目标测距、GPS定位定向、目标位置解算、数据查询、传输、存贮、删除等功能。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发展动态。(2)建立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技术框架: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总成。(3)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深入细致地分析,得出最后采用的最佳算法并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二、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1)——第一讲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1)——第一讲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上)(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中职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背景
        1.1.2 职业院校及教师发展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车联网
        2.1.2 智能汽车
        2.1.3 智能网联汽车
    2.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2.3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人才需求
    2.4 职业院校智能网联专业建设情况
第3章 智能网联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构建
    3.1 概念界定
        3.1.1 教师专业能力
        3.1.2 中职汽车教师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3.2.2 终身学习理论
    3.3 智能网联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构建
        3.3.1 专业基础能力
        3.3.2 专业提升能力
    3.4 智能网联汽车教师专业能力框架
    3.5 专业提升能力的验证
第4章 问卷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问卷设计
    4.2 调查结果
    4.3 存在的问题
        4.3.1 专业基础能力欠缺
        4.3.2 普遍缺乏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专业知识
        4.3.3 智能新能源专业建设问题
第5章 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1 国家层面
        5.1.2 学校层面
        5.1.3 个人层面
    5.2 提升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5.2.1 国家层面
        5.2.2 学校层面
        5.2.3 个人层面
        5.2.4 多渠道提升汽车教师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博物馆大型恒湿机组智能测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文章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机组湿度调控方案
    2.1 常见的湿度调控方案
        2.1.1 水温调控调湿方案
        2.1.2 加湿除湿两级控湿方案
    2.2 恒湿机组湿度调控方案设计
        2.2.1 加湿方案设计
        2.2.2 除湿方案设计
    2.3 机组整体调控方案
第三章 机组调控算法
    3.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设计
        3.1.1 融合系统功能模型
        3.1.2 融合系统结构模型
        3.1.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
    3.2 湿度的复合调控算法设计
        3.2.1 系统建模
        3.2.2 PID控制算法设计
        3.2.3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3.2.4 复合控制算法设计
第四章 机组整体结构设计
    4.1 整体结构
    4.2 气路部分
    4.3 水路部分
第五章 机组硬件设计
    5.1 控制器硬件设计
        5.1.1 总体设计
        5.1.2 控制器电源设计
        5.1.3 主控芯片相关设计
        5.1.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5.1.5 部件驱动电路设计
    5.2 电气部分设计
        5.2.1 强电部件电气驱动板总体设计
        5.2.2 电气驱动部分电路
        5.2.3 内部及对外端子排布方式
第六章 机组控制软件设计
    6.1 机组软件整体工作流程
    6.2 FLASH存储部分程序
    6.3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6.4 机组部件开合控制程序
    6.5 气体流向阀控制程序
    6.6 水位控制程序
    6.7 机组部件切换控制
    6.8 机组面板屏幕交互程序
    6.9 与上位机通讯程序
第七章 机组实际调试效果
    7.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调试效果
    7.2 控湿算法的实际调控效果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课题总结
    8.2 课题创新点
    8.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锂电池组分级均衡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1.3 电池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1.3.1 被动均衡技术
        1.3.2 主动均衡技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池等效模型的建立
    2.1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2.2 电池组的建模
    2.3 二阶RC电池模型验证及参数辨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池的不一致性及均衡拓扑分析
    3.1 电池的不一致性原理分析
        3.1.1 电池不一致性产生原因
        3.1.2 不一致性的表现及影响
        3.1.3 不一致性评价指标
    3.2 均衡变量的选取
    3.3 电池均衡电路分析
        3.3.1 电容式均衡原理分析
        3.3.2 电感式均衡原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UCK-BOOST改进的电池主动均衡拓朴
    4.1 主动均衡结构拓扑
    4.2 均衡电路的工作原理
        4.2.1 串联电池组的充电均衡
        4.2.2 串联电池组的放电均衡
    4.3 均衡电路的参数计算
    4.4 均衡控制策略
    4.5 均衡仿真建模与验证
        4.5.1 静置均衡仿真分析
        4.5.2 充电均衡仿真分析
        4.5.3 放电均衡仿真分析
    4.6 仿真对比分析
        4.6.1 静置均衡仿真对比
        4.6.2 充电均衡仿真对比
        4.6.3 放电均衡仿真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池组均衡系统的设计与实验
    5.1 实验平台搭建
        5.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5.1.2 电压采集电路
        5.1.3 充电、放电电路
        5.1.4 辅助电源电路
        5.1.5 驱动电路
    5.2 电池均衡系统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调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1.3.1 调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3.2 调速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架构
    2.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
    2.2 电子调速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2.2.1 微控制器的选择
        2.2.2 调速控制器的功能分析
    2.3 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2.3.1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
        2.3.2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2.3.3 供油执行器位置传感器
    2.4 供油执行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2.4.1 电机执行器
        2.4.2 电磁执行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及建模
    3.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算法介绍
        3.1.1 传统数字增量式PID控制
        3.1.2 改进型积分分离PID控制
        3.1.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3.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建模
        3.2.1 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比较
        3.2.2 柴油机模型
        3.2.3 执行机构模型
        3.2.4 转速检测反馈模型
    3.3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仿真
        3.3.1 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条件
        3.3.2 仿真结果比较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架构
    4.2 MC9S12XEP100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4 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4.1 供油调节执行器位置信号调理电路
        4.4.2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
    4.5 供油调节执行器与断油阀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4.5.1 供油调节执行器驱动电路
        4.5.2 断油阀驱动电路
    4.6 通信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与执行流程
        5.1.1 软件开发环境
        5.1.2 软件执行流程
    5.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5.2.1 中断函数管理
        5.2.2 任务调度机制
    5.3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初始化软件设计
        5.3.3 转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5.3.4 模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5.3.5 开关量扫描程序设计
        5.3.6 输出驱动信号程序设计
    5.4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标定软件设计
        5.4.1 CAN标定协议设计
        5.4.2 基于HT_LINK的上位机标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分析
    6.1 供油执行器开环性能测试
        6.1.1 静态测试
        6.1.2 动态测试
    6.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模拟配机性能测试
        6.2.1 测试实验平台的组建
        6.2.2 电源模块的测试
        6.2.3 供油调节执行器位置信号测试
        6.2.4 转速信号处理模块测试
        6.2.5 输出驱动信号测试
        6.2.6 上位机通信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转速信号处理程序
附录B 转速计算程序
附录C 实时中断处理程序
附录D 工况执行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
        1.2.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关键技术及方案设计
    2.1 汽车CAN总线技术
    2.2 ON BOARD DIAGNOSTICS接口技术
    2.3 无线通讯技术
        2.3.1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2.3.2 移动蜂窝通讯技术
    2.4 GPS全球定位技术
    2.5 GBT32960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终端标准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开发
    3.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需求分析
    3.2 车载终端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3.2.1 电脑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3.2.2 云端和手机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3.3 车载终端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3.4 车载终端关键电路设计
        3.4.1 电源单元电路设计
        3.4.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3.4.3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设计
        3.4.4 通讯单元电路设计
        3.4.5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3.5 车载终端PCB设计
        3.5.1 PCB板布局设计
        3.5.2 PCB板走线设计
        3.5.3 PCB板铺铜设计
        3.5.4 规则检查与生产
    3.6 本章小结
4 车载终端软件与云平台开发
    4.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4.1.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1.2 车载终端软件框架设计
    4.2 车载终端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3 车载终端软件驱动层开发
        4.3.1 CAN控制器驱动程序
        4.3.2 USART驱动程序
        4.3.3 SPI驱动程序
        4.3.4 其他驱动
    4.4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模块层开发
        4.4.1 CAN总线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4.4.2 OBD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4.4.3 GPS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4.4.4 数据存储功能开发
        4.4.5 云端通讯功能开发
        4.4.6 OTA远程升级功能开发
        4.4.7 其他功能模块开发
    4.5 车载终端软件逻辑应用层开发
    4.6 云端交互平台开发
        4.6.1 文件传输功能开发
        4.6.2 数据通讯格式设计
        4.6.3 云端数据解析与存储功能开发
        4.6.4 云端数据动态展示与交互功能开发
    4.7 本章小结
5 车载终端室内测试与实车测试
    5.1 测试环境准备
    5.2 测试方案设计与功能验证
        5.2.1 数据采集功能室内测试
        5.2.2 数据采集功能实车测试
        5.2.3 OTA远程升级功能实车测试
        5.2.4 车辆远程控制功能室内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B.科技竞赛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基于CAN总线的小蚕共育智能饲养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智慧农业与智能农业装备
        1.1.1 智慧农业的概念
        1.1.2 智慧农业的特征
        1.1.3 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
    1.2 智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小蚕共育技术
        1.3.1 小蚕共育的概念
        1.3.2 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
        1.3.3 小蚕共育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开发目标与主要技术参数
        3.1.1 系统开发目标
        3.1.2 主要技术参数
    3.2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饲养机机械结构
        3.2.2 工作原理
        3.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控制系统总体构成与工作原理
        3.3.1 总体构成
        3.3.2 工作原理
第4章 系统各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控制节点设计
        4.1.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1.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4.1.3 CAN适配器电路设计
        4.1.4 输入单元设计
        4.1.5 输出单元设计
    4.2 双电源供电管理节点设计
        4.2.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2.2 蓄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4.2.3 蓄电池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检测
    4.3 图像采集节点设计
        4.3.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3.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4.3.3 接口电路设计
        4.3.4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4.4 人机交互节点设计
        4.4.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4.2 触摸屏电路设计
        4.4.3 CAN适配器电路设计
    4.5 直流电机驱动控制节点设计
        4.5.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5.2 直流电机选型
        4.5.3 位置检测电路设计
        4.5.4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4.6 步进电机驱动控制节点设计
        4.6.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6.2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选型
        4.6.3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4.7 系统保护节点设计
        4.7.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4.7.2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4.7.3 极限位置保护电路设计
第5章 基于图像识别的蚕座状态研究
    5.1 蚕座特征与识别的关键技术
        5.1.1 蚕座特征
        5.1.2 识别的关键技术
    5.2 图像处理理论分析
        5.2.1 蚕座识别原理与方法
        5.2.2 图像预处理
        5.2.3 边缘检测算法分析
    5.3 蚕座位置与大小识别
        5.3.1 蚕座轮廓边缘识别
        5.3.2 蚕座坐标位置算法
        5.3.3 蚕座长度算法
    5.4 桑叶撒喂均匀度研究
        5.4.1 均匀度判断方法
        5.4.2 均匀度判断标准
    5.5 小蚕生理状态判别
        5.5.1 生理状态判别方法
        5.5.2 剩余桑叶比重算法
        5.5.3 剩余桑叶标准比重确定
第6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 主程序设计
    6.2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6.3 通信程序设计
        6.3.1 CAN通信程序设计
        6.3.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6.4 蚕座识别程序设计
    6.5 电机驱动控制程序设计
        6.5.1 举簸与抓簸电机驱动控制程序设计
        6.5.2 推簸电机驱动控制程序设计
        6.5.3 撒桑电机驱动控制程序设计
第7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7.1 系统测试内容
    7.2 负载试验
        7.2.1 试验目的
        7.2.2 试验条件
        7.2.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7.3 主要功能与关键参数试验
        7.3.1 试验目的
        7.3.2 试验条件
        7.3.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7.4 饲喂效果试验
        7.4.1 试验目的
        7.4.2 试验条件
        7.4.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8)基于荧光强度的光纤测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2.1 荧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光纤探头及其他方面研究现状
        1.2.3 不同荧光测温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荧光测温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温度传感器概述
        2.1.1 电气设备中的测温技术
        2.1.2 光纤温度传感器综述
        2.1.3 温度传感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荧光材料受激发光
        2.2.1 发光现象
        2.2.2 荧光概述
        2.2.3 光致发光
        2.2.4 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
    2.3 基于荧光的测温方法
        2.3.1 基于荧光强度的测温方法
        2.3.2 基于荧光强度比的测温方法
        2.3.3 基于荧光寿命的测温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荧光光纤测温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3.1 荧光光纤测温系统的总体方案
    3.2 荧光测温系统光路设计与制作
        3.2.1 荧光材料及其荧光特性
        3.2.2 激励光源的选择及光源与光纤的耦合
        3.2.3 光纤传感探测单元的设计
        3.2.4 滤波光路
        3.2.5 光电二极管与荧光探测
        3.2.6 小结
    3.3 荧光测温系统电路设计与制作
        3.3.1 荧光测温方法总结分析
        3.3.2 荧光强度检测方法的初步实验
        3.3.3 放大电路的设计
        3.3.4 荧光强度检测方法的测量结果
        3.3.5 小结
    3.4 荧光测温系统的信号采集与交互软件
        3.4.1 系统结构框架
        3.4.2 单片机多通道采样
        3.4.3 使用LabVIEW与单片机通信
        3.4.4 荧光强度测温系统性能分析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热量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流量检测的原理及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介绍
    2.1 流量检测技术
        2.1.1 流量概述
        2.1.2 机械式的流量检测技术
        2.1.3 电子式的流量检测技术
    2.2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介绍
        2.2.1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热计量原理
        2.2.2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结构介绍
        2.2.3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功能和优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系统构架
    3.2 主系统单片机方案的选择
    3.3 热计量模块方案的设计
        3.3.1 流量测量模块方案的设计
        3.3.2 温度测量模块方案的设计
    3.4 电源模块方案的设计
        3.4.1 RH5RL30AA芯片的功能原理
        3.4.2 RH5RL30AA芯片的几种典型运用
    3.5 其他硬件方案的设计
        3.5.1 按键及显示模块方案的设计
        3.5.2 时钟及存储模块方案的设计
        3.5.3 Meter-Bus数据远传模块方案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低功耗程序的设计
    4.1 系统的低功耗程序设计
        4.1.1 主程序的设计
        4.1.2 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
    4.2 超声波流量计量的软件算法设计
        4.2.1 零点时差标定算法
        4.2.2 不同温度点的流量补偿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研究分析
    5.1 检定标准与测试方法
    5.2 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测量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实现需要的关键技术
    2.1 GPS定位定向技术
        2.1.1 GPS定义
        2.1.2 双频GPS与单频GPS的比较
    2.2 激光测距技术
        2.2.1 几种激光测距技术的比较
    2.3 高精度测角技术
    2.4 目标位置解算技术
    2.5 红外热成像技术
        2.5.1 红外热成像的技术基础
        2.5.2 红外热成像的技术发展
        2.5.3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2.5.4 红外热成像技术类型的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
        3.1.1 系统定位
    3.2 总体设计
        3.2.1 结构总成
        3.2.2 系统工作原理
    3.3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3.3.1 可靠性设计准则
        3.3.2 维修性设计准则
        3.3.3 安全性设计准则
        3.3.4 电磁兼容设计准则
        3.3.5 保障性设计准则
        3.3.6 测试性设计准则
        3.3.7 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
        3.3.8 标准化设计准则
        3.3.9 可扩展性设计准则
        3.3.10 经济性设计准则
    3.4 系统风险评估
    3.5 市场应用前景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目标位置解算原理与算法的实现
    4.1 目标位置解算的原理
    4.2 目标位置解算的算法实现
        4.2.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
        4.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4.2.3 目标位置解算的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部分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主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5.1.2 复位电路的设计
        5.1.3 时钟电路的设计
        5.1.4 程序下载接口电路的设计
        5.1.5 串口扩展电路的设计
        5.1.6 外部数据存储器的设计
        5.1.7 电源电路的设计
    5.2 通信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1 通信接口概述
        5.2.2 通信接口完成的功能
        5.2.3 通信接口的设计
    5.3 双天线GPS定位定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 角度测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概述
        5.4.2 角度测量模块的设计
    5.5 键盘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1 键盘需实现的功能模块
        5.5.2 薄膜按键介绍
        5.5.3 键盘的设计
    5.6 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6.1 显示模块的功能介绍
        5.6.2 显示模块的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软件设计
    6.1 系统软件的实现
        6.1.1 软件开发语言介绍
        6.1.2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6.1.3 软件整体流程图设计
    6.2 各功能子模块的软件设计
        6.2.1 角度测量模块
        6.2.2 双GPS定位定向模块
        6.2.3 通信模块
    6.3 相关子模块测试及系统试验
        6.3.1 双GPS定位定向模块测试
        6.3.2 系统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1)——第一讲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中职汽车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D]. 郑国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10)
  • [2]博物馆大型恒湿机组智能测控系统开发[D]. 周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锂电池组分级均衡控制策略研究[D]. 邹奇锦.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束长健.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D]. 张栋才. 重庆大学, 2019(01)
  • [7]基于CAN总线的小蚕共育智能饲养机控制系统设计[D]. 汤自强. 西南大学, 2019(01)
  • [8]基于荧光强度的光纤测温系统[D]. 索毅. 浙江大学, 2017(04)
  • [9]大口径超声波智能热量表的设计[D]. 朱新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5)
  • [10]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杨晓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单片机实用技术讲座(一)——第一讲单片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