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十点展望——“哲学、美学和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演讲提纲

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十点展望——“哲学、美学和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演讲提纲

一、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论文文献综述)

完颜振清[1](2020)在《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蔡仲德先生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至今,中国音乐美学史学术成果丰硕,但随着新发现的考古文物以及交叉学科的视野等,过去看待“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笔者针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专着这一领域去观察,发现除了影响力较广的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外,还有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以及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这两部专着,然而这三部着作的影响力却相差甚远。这样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后两部专着毫无价值,而是因为一些非学术思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以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修海林以音乐美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修海林“乐本体”(音乐美的实践)的理论体系,蔡仲德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而修海林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下的实践研究,龚妮丽的研究即在于结合前两位作者的研究进行思想融合与延续;第三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三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蔡仲德“抑儒扬道”的历史观,是因其生活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修海林跨学科的材料观受到他历史观与理论体系的影响,即“音乐美的实践”,因此在他的着作中研究依据除了最基本的纸质文献,还有甲骨、曲谱、音像、文物等;第四部分是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的基本认识与评价,主要对写作特点与价值进行了判断。三部着作都具有叙事性的写作特点,在写作表达方式上表现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在它们的价值体现上,受到其作者社会身份、学术背景以及发言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造成了差异,但将这三部着作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与它们的影响力相符。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创立,开创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先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渊源使往来之学者流连忘返。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更深得其中之意蕴,但任何一本专着都不可能称之为完美无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中,对于这三部专着只有互相结合、互相包容甚至是互相批判的去学习,才能使“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继续发展。如果我们当代学者只是一味的吹捧前人的研究,不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就会停滞不前。

包耘赫[2](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提出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刘子云[3](2012)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为研究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良好学术素养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懈追求。系统研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对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揭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特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广西区域生境为考察背景,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探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对个案选择的缘由及其所挂靠组织的历史变革、民族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平台搭建、民族学科研特色与研究生科研性格的养成、民族学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等命题进行了探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民族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为: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为学术型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诸如学术演讲、田野调查等,并通过这些平台,系统培育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理论和方法、把握学科前沿、独立探究问题等学术素养,最终培养满足民族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需要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人才。

张莹莹[4](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王丰[5](2010)在《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艺术教育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是推进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本文以历史方法论作为基本工具,借鉴制度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方法对六十年的艺术教育进行了纵向的爬梳,以期在宏观上展示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及其基本趋向,并为当前的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教训和价值坐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艺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两个方面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艺术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探析当前艺术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获得对艺术教育领域的基本把握,最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等问题。第二章探析建国后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确立问题(新中国建国前——1957年),本章回溯了建国前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基础,即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定型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苏式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现艺术教育的国家化而得以确立的,并对苏式教育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讨论了艺术教育的动荡发展阶段(1958——1976),分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即造成了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和中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挫折,并对最终导致的艺术教育的异化——“军管”模式和教学思想的政治极端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探讨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本章回顾了艺术教育中高校艺术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恢复的艰难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研究了艺术教育领导体制的变革和新立问题,以及艺术教育改革启动初期的基本情况。第五章是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的分析,本章分析了改革以来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包括教育规模、教学设施设备的快速发展,并对这一时期艺术教育体制中教学评估体系改革、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探讨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问题(2001——2009),本章主要是对新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制度性分析,也对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并对当前艺术教育的规模和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第七章是对整个建国六十年来艺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对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期、总体性特点进行了基本梳理和评价,并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抽象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进行了趋势展望。通过这七章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还原新中国艺术教育六十年的基本重大史实,展示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力图通过纵横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探寻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总体性特点,为艺术教育的当前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祁斌斌[6](2010)在《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于“音乐期刊”的定义是:“音乐期刊,也称音乐杂志,属于专业期刊之一。它的内容专以音乐界内一切事物为关注、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方针编辑,刊登众多作者与内容的文章,用卷、期或者年、月顺序编号,具有统一标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1937年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而产生发展,作为介绍音乐知识、宣传音乐思想、传播音乐创作、交流音乐动态的流动平台,在音乐书籍和资料极为匮乏的20世纪上半叶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与教育功能,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本文以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30年间中国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实证性与思辨性的双重研究方法,力求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我国音乐期刊的初期发展轨迹进行完整的认识,并在对历史资料的思考与归纳的过程中,对文献予以解读,剖析文献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潜在寓意,进而探索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规律。本文综合音乐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编辑学、定量研究分析法(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角度,将音乐期刊置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双层结构中,对这一文化产物进行哲理性思考。最终以中景(音乐期刊整体情况)、近景(音乐期刊主要内容)、远景(音乐期刊历史意义)三个步骤来再现抗战爆发以前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文化轨迹。全文从我国音乐期刊发展史和音乐期刊文论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梳理30年来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脉络,讲述期刊的编辑出版情况及期刊主要内容特色,同时指出本时期音乐期刊在地域上的空白点,并总结音乐期刊的出版特点。第二至六章分别从“中国古代音乐沿革”、“现实音乐发展”、“中国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概论与音乐美学”、“西方音乐文化传播”五大方面进行论述,将期刊中的各专题文章进行归类与总结,展现当时音乐期刊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予以史学关照和理论剖析。从中展现音乐期刊的进化变革与文化意义。最后在结论中,本文将总结本时期音乐期刊的特征演变、内容演变及社会功能演变,并力求为该30年来的中国音乐期刊发展做以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成丽[7](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认为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修海林[8](2002)在《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的前沿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历时与共时、专题史研究、传播与交流史的研究、文献研究、文物研究、学术成果的再研究、古谱学研究、当代音乐研究、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等十个方面作一种“前瞻”性的概述。其中所述包括对研究方法、角度、对象、领域以及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在一些相关问题上的学术观点、评价。

二、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论文提纲范文)

(1)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研究对象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研究对象的“异”与“同”
第二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理论体系的“异”与“同”
第三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三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历史观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材料观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方法观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三部着作“三观”的比较
第四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写作特点的认识与评价
    第二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普通期刊
        二、核心期刊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交响》时期
        一、更名与复刊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一、西安鼓乐
        二、敦煌乐谱研究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致谢

(3)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框架
    六、 概念界定
第二章 作为研究个案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
    一、 民族学所挂靠组织的历史变迁
    二、 选择民族学作研究个案的缘由
    小结
第三章 民族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态
    一、 民族学研究生教育规模
    二、 民族学研究生教育结构
    三、 民族学研究生教育质量
    四、 民族学研究生教育评价
    五、 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民族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平台搭建
    一、 历史视域中民族学的学科发展
    二、 学科方向的分形与聚形
    三、 从重点学科到特色学科
    四、 从单体学科到群体学科
    五、 与民族学学科发展共生共进的研究生教育
    小结
第五章 民族学科研特色与研究生科研性格的养成
    一、 科研是学术型研究生应然的遗传性格
    二、 民族学科研成果及其研究特色
    三、 民族学科研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民族学学术型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
    一、 学术型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性
    二、 田野调查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
    三、 学术演讲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
    四、 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
    五、 学术报告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 1: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2:研究生培养情况之访谈录
        勇开先锋执着以对铸就辉煌
        民族学学科发展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创新
        着名民族学学者徐杰舜教授谈研究生培养
        “老小”的大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严谨为学因材施教
        躬身亲为以德育人
    附录 3:研究生培养情况之访谈提纲
    附录 4: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研成果
    附录 5: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科研成果统计表
    附录 6: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录 7: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大事记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5)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 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
        (二) 专业艺术教育、职业艺术教育和通识艺术教育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艺术化生活的时代需求
        (二) 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三) 艺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学研究
        (二) 专业性艺术教育研究
        (三) 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五)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六) 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七) 对国外艺术教育的介绍与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
        (三) 国家和区域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义研究
        (五) 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计划和教学手段方式研究
        (六) 其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 基本思路
        (二) 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定型(新中国建国前——1957)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前的中国艺术教育传统
        一、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学校职业教育模式
        (二) 传统师徒教育模式
        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苏区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边区、解放区艺术教育的拓展
        (三) 边区专业艺术教育——延安鲁迅艺术院
    第二节 新中国建国初苏式艺术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苏式教育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一) 苏联教育计划集权模式的形成
        (二) 苏式计划集权模式与英、美等国的比较
        二、苏式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艺术教育机构的国有化改造
        (二) 中央集权式领导体制的确立
        (三) 党委领导的科层制管理体系的建立
        (四) 苏式教学体系的引入和主流化
        (五) 院系调整与苏式模式的确立
第三章 艺术教育的动荡与挫折(1958——1976)
    第一节 "大跃进"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大跃进"时期政治倾向对艺术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二) "八字方针"的提出重新激活了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
        (三) 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规范化
        二、大跃进时期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 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 艺术教育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艺术院校的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与艺术工具性理论的高涨
        (一) 艺术作为高度政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 艺术表现形式下的领袖主义、英雄主义
        二、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
        (一) 教学秩序的混乱
        (二) 教师遭到严重打击和迫害
    第三节 艺术教育模式的"异化"
        一、"五七艺校"的出现
        (一) "中央五七艺术学校"
        (二)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二、"军管"模式的出现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一) 必须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 艺术教育发展要与实际相结合
        (三) 解放思想,以人为本
第四章 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艰难恢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恢复
        (一) 艺术教育事业体系的恢复
        (二) 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建
        (三) 科研机构的恢复与建立
        二、艺术教育恢复的途径
        (一) 各界的呼吁及领导的关注
        (二) 各种政策、文件的制订与出台
        (三) 全国各类艺术教育调整座谈会的召开
    第二节 艺术教育恢复的多样化
        一、教学体系的重新调整
        (一) 各艺术院校专业、学制的调整
        (二) 师资力量的扩充
        (三) 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充实
        二、艺术教学的改革
        (一) "学年学分制"的推行
        (二) 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 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计划的调整
        三、业余和地方艺术教育的兴起
        (一) 业余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地方艺术教育兴起
    第三节 师范学校艺术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一、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开设
        二、师范院校艺术课程的设置
        (一) 教学计划的颁布
        (二) 课程的设置
第五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
    第一节 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设施设备的扩充
        二、中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场所、设施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一、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 高等艺术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改革
        (三) 中等艺术教育体系评估
        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一) 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材建设
        (二) 中等艺术学校教学体系改革
第六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2001-2009)
    第一节 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世纪之交的国家高教体制改革
        二、文化部部属高校的划转
    第二节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一) 高等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背景
        (二) 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三) 专科层次艺术学校发展案例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与特色
        (一) 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
        (二) 职业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三节 艺术教育的规模与效率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规模扩张与问题
        (一) 市场导向下的规模扩张
        (二) 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艺术中等学校的萎缩与问题
        (一) 艺术中等招生规模的持续萎缩
        (二) 艺术中专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第七章 余论: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
        一、发展阶段分期
        二、总体性特点
    第二节 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基本经验
        二、趋势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我国近代音乐期刊的萌芽(1906-1919)
    第二节 我国近代音乐期刊的初步兴起(1920-1929)
    第三节 我国近代音乐期刊的初步发展(1930-1937)
    第四节 抗战以前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特点及空白点
第二章 中国古代音乐沿革之探讨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发微
    第二节 中西记谱法的改良
    第三节 中国乐器的复兴与改良
第三章 现实音乐发展之争鸣
    第一节 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探讨
    第二节 对当代音乐生活的评论及杂谈
    第三节 国歌历史轨迹追踪
第四章 中国音乐教育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音乐教育概论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制定与音乐课程设置的争论
    第三节 对音乐教学法的探讨
    第四节 教学实践活动的报道与讨论
第五章 对音乐及其美的认识
    第一节 对音乐自身几种特性的认识
    第二节 对音乐美学领域几个核心问题的认识
第六章 西方音乐家传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 国内西方音乐家介绍、研究成果概览
    第二节 国外西方音乐家译文概览
    第三节 西方音乐家研究中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906-1937年中国音乐期刊文章分类列表
    一、有关中国音乐史内容的文章
    二、有关音乐教育内容的文章
    三、有关音乐概论与音乐美学内容的文章
    四、有关西方音乐史内容的文章
    五、有关作曲技术理论与乐理内容的文章
    六、社团简章与会务报告
后记

(7)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历时中展开共时
2. 展开多种专题音乐史研究
3. 音乐传播与交流的史学研究
4. 音乐文献研究的深入展开
5. 音乐文物研究
6. 音乐史学术研究成果的再研究
7. 古谱学研究
8. 关注当代音乐生活并展开研究
9. 开拓音乐史研究新的领域
1 0. 提高音乐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四、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D]. 完颜振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3]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为研究个案[D]. 刘子云.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 [4]《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5]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 王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D]. 祁斌斌. 中央音乐学院, 2010(03)
  • [7]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8]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J]. 修海林.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十点展望——“哲学、美学和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演讲提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