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涂真珍,王韦刚[2](2021)在《材料化学类院校仪器管理人员的责任与素质》文中研究指明材料化学类院校大型仪器设备是衡量学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具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重要保障。对材料化学类院校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大型仪器管理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姬宪法,周刚[3](2021)在《一种网络化雷达综合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LXI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测试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化的雷达综合测试系统。构建了专家维修经验故障信息库,运用基于网络的软件平台开发了测试程序,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优点,系统中实现了仪器控制网络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分析智能化。使用结果表明:该网络化测试系统测试效率高,故障定位准确,并且可以通过对测试数据融合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被测设备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王烨,陈玉文[4](2021)在《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的质量风险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注射剂型仿制药的研发面临着质量风险,如果能对注射剂型仿制药的研发过程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从而规避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质量风险,不仅可以提高研发效率,还可以提升产品获批率。通过对"人、机、料、法、环"5个质量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及危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做好人员的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完善物料管理、规范方法的建立、加强环境管理,为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工作者提供参考。
李阳[5](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白海斌,孙玉伟[6](2021)在《微波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微波设备性能指标自动化测试的需求日益迫切。首先总结了传统微波设备测试方法的缺点和不足,然后介绍了GPIB总线的应用方式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基于GPIB总线的微波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给出了硬件组织架构和软件功能组成,提出了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测试系统方案,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王丽君[7](2021)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与经济距离分析》文中认为
丁健[8](2021)在《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电网中,无功功率日益增加,而电网中无功功率过大会增加线路损耗,引起电压跌落,影响电能质量。供电局为解决这一问题,会要求产生大量无功的用户进行无功功率就地补偿,同时,对功率因数不达标的用户进行罚款。智能电容就是为解决电网中无功功率过大这一问题而广泛应用于电网中。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会导致电网无功功率过大,功率因数达不到要求而让用户遭到供电局罚款。传统的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维修主要依赖维修人员的经验,缺乏针对其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因此,对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扬州某公司的SL-Z25010Y智能电容为研究对象,建立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系统专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诊断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具体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方法,阐述了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针对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提出了将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作为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其次针对缺乏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这一问题,通过电路分析和专家交流解决,利用SL-Z25010Y智能电容特有的工作方式是组网工作且分主机和从机,为提高诊断效率,明确主机故障、从机故障和主从机共有故障内容。鉴于主机故障会对SL-Z25010Y智能电容组网工作产生较大消极影响,以主机故障为例,建立主机故障树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针对测试顺序因定量分析中有些底事件近似结构重要度相同无法解决,引入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权值,根据权值大小确定测试顺序。通过权值大小发现最有可能出现故障的是电压采样电路。将上述分析得到的结果用于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和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基于知识的推理方法,正向推理模式和纵向优先的搜索策略来实现推理过程。最后,采用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15数据库联合构建了智能电容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软件架构,使用SCPI和GPIB总线,完成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以电压采样电路故障为例,经测试能够满足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的故障诊断的需求。
陈宏[9](2021)在《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Ⅰ-Ⅴ测试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电传感器是一种能将光辐射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在现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纳制造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光电传感器逐渐向微型化和低功耗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涌现出如基于石墨烯、钙钛矿和III-V族化合物等新兴材料制成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是光电传感器性能表征手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随着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对光电传感器I-V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利用LabVIEW设计了一个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利用小波阈值降噪的方法,减小了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可以完成皮安到毫安范围内光电传感器I-V特性曲线的测试工作,并且可以实现测试过程可调及远程控制的功能。本文设计并搭建的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产生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以及远程控制模块。系统以LabVIEW作为软件开发平台,采用面向过程和面向组件的混合编程方法,在人机界面实时显示采集所得数据,实现采集、处理、显示、存储及读取等功能。对比了内网映射等远程控制方法的响应时间及稳定性,最终选择使用云服务器及Web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在广域网中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测试控制程序进行远程控制。针对弱电流情况下易受外界噪声影响的问题,结合MATLAB设计小波阈值降噪方法实现数据处理功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信号未出现失真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信噪比。为检验本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本文测试了标准阻值电阻的I-V曲线和光电传感器的暗电流-电压曲线,对测量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光电传感器的光电流-电压曲线进行测试,检验了系统的实用性;最后对输出电流信号为纳安的光电传感器I-V曲线进行测试,使用小波阈值降噪后信噪比提高了31%,说明所设计测试系统在弱电流情况下对于噪声有较好的处理能力。经过对多种器件及光电传感器的测试,说明本系统具有过程可调,量程范围宽,稳定性好,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多种光电传感器的I-V测试,对于其它输出电流微弱元器件的测试提供了一种可靠、通用的设计方案,为其它测试工作中远程控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张向向[10](2021)在《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大型设备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分布式机电系统的发展,但大型分布式机电设备为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多地域分布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管理、数据储存与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型工业生产中的分布式机电设备存在分散性、监测节点多元化、设备管理复杂化等特点,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监控中,每个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即是一个边缘节点,位于边缘节点的设备数据信息是对分布式机电设备进行高效监测与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边缘节点开发的融合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开发了网络化的远程分布式机电设备监测及边缘节点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处于不同地域的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设备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布式机电系统的信号特点,设计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嵌入式FPGA开发和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边缘节点信号的可靠、高速采集及传输等功能。(2)为提高边缘节点数据分析的效率,利用一阶差分法有效剔除原始采样信号的奇异点,随之对信号进行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判定各模态与原始信号的相关程度,从而准确获取真实运行信号与噪声源信号,实现机电系统边缘节点的信号预处理功能,以提高分布式机电系统边缘节点对本地数据的过滤、分析的效率及其准确性。(3)结合System Link技术实现信号的远程传输,完成在远程终端的信号监测,设计远程监测方案,在远程系统终端实现对边缘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高效管理,采用远程软件驱动等部署技术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升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4)为了验证所设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实验室三台机电设备作为平台监测与管理对象,使用本文技术验证设计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监测平台能够可靠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经所开发的边缘节点预处理技术实现边缘节点信号的提取与重构,通过终端服务器能够良好地监测远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设备软硬件管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具有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之后课题组平台设计的开发及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浅谈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材料化学类院校仪器管理人员的责任与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仪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
1.1 仪器测试及学生培训 |
1.2 仪器维修维护与开发 |
1.2.1 日常维护 |
1.2.2 故障报修 |
1.2.3 开发仪器新功能 |
1.3 仪器及仪器室的管理 |
1.4 信息化建设 |
1.5 仪器教学 |
2 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
2.1 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 |
2.2 具备操作仪器及对仪器维护保养能力 |
2.3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 |
2.4 具备良好的积极性、责任心和事业心 |
2.5 具备一定的创新、开拓能力 |
3 结语 |
(4)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的质量风险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的主要内容 |
2 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分析 |
2.1 人员风险 |
2.2 仪器设备风险 |
2.3 物料风险 |
2.4 方法风险 |
2.5 环境风险 |
3 应对研发质量风险的策略 |
3.1 做好人员的管理 |
3.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
3.3 完善物料管理 |
3.4 规范方法的建立 |
3.5 加强环境管理 |
4 总结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级实验室 |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协同创新理论 |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2.3.4 数据挖掘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1.1 萌芽起步阶段 |
3.1.2 集中建设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2.1 快速起步阶段 |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
3.2.3 重整复苏阶段 |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
3.3.3 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取原则 |
4.1.3 资料获取 |
4.1.4 分析框架 |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
4.3.5 林肯实验室 |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
4.4.6 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
5.1.6 小结 |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
5.2.4 小结 |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
5.3.4 小结 |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波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测试方法分析 |
2 系统设计 |
2.1 GPIB总线 |
2.2 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2.3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 应用前景分析 |
(8)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概况 |
1.2.1 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 |
1.2.2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 |
1.2.3 基于知识的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专家系统与故障树分析 |
2.1 专家系统 |
2.1.1 专家系统概述 |
2.1.2 专家系统的结构 |
2.1.3 专家系统的分类 |
2.2 故障树分析法 |
2.2.1 故障数的建造步骤 |
2.2.2 故障树符号 |
2.2.3 故障树分析法的数学表示 |
2.2.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2.2.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2.3 基于故障树的专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分析 |
3.1 SL-Z25010Y智能电容的组成 |
3.2 SL-Z25010Y智能电容工作原理 |
3.3 SL-Z25010Y智能电容技术指标 |
3.4 SL-Z25010Y智能电容的工作方式 |
3.4.1 主机工作方式 |
3.4.2 从机工作方式 |
3.5 SL-Z25010Y智能电容故障分析 |
3.5.1 电源电路5V与采样电路故障分析 |
3.5.2 通信电路与显示电路故障分析 |
3.5.3 指示灯不亮与按键电路故障分析 |
3.5.4 电压过零电路与磁保驱动电路故障分析 |
3.5.5 电容器与晶振电路故障分析 |
3.5.6 组网故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L-Z25010Y主机智能电容故障树建立 |
4.1 故障树的建立 |
4.2 故障树定性与定量分析 |
4.2.1 定性分析 |
4.2.2 定量分析 |
4.2.3 改进层次分析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L-Z25010Y主控电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与开发分析 |
5.1.1 开发分析 |
5.1.2 开发环境 |
5.2 知识库的设计 |
5.2.1 知识的表示方法 |
5.2.2 知识的存储 |
5.2.3 知识的管理 |
5.3 推理机的设计 |
5.3.1 诊断流程设计 |
5.3.2 SL-Z25010Y主控电路故障诊断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5.4 专家系统人机界面介绍 |
5.4.1 系统总体设计 |
5.4.2 测试仪器与计算机连接 |
5.4.3 主界面 |
5.4.4 知识库管理功能 |
5.4.5 诊断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Ⅰ-Ⅴ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电传感器 |
1.2.2 仪器测控技术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及信号降噪技术 |
2.1 仪器控制相关技术 |
2.1.1 开发平台LabVIEW介绍 |
2.1.2 LabVIEW2018 编程环境 |
2.1.3 LabVIEW与硬件通信方式 |
2.1.4 LabVIEW与 MATLAB混合编程 |
2.2 信号降噪方法 |
2.2.1 经典滤波算法 |
2.2.2 数字滤波器 |
2.2.3 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 |
2.2.4 小波阈值降噪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硬件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硬件设计需求分析 |
3.2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3 光源及其控制 |
3.4 数据采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需求分析 |
4.2 软件编程方法与流程 |
4.3 数据采集 |
4.3.1 参数配置 |
4.3.2 定时测量 |
4.4 数据处理 |
4.4.1 I-V曲线显示 |
4.4.2 降噪效果评估指标 |
4.4.3 降噪处理 |
4.5 远程控制 |
4.6 数据保存与回放 |
4.6.1 数据保存 |
4.6.2 历史数据回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仿真与分析 |
5.1 构造仿真信号 |
5.1.1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噪声分析 |
5.1.2 构造仿真信号 |
5.2 中值滤波与滤波器降噪效果 |
5.3 小波阈值降噪算法 |
5.3.1 小波降噪基本步骤 |
5.3.2 确定小波降噪最优参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I-V测试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整体结构与过程可调 |
6.2 测试器件与目的 |
6.3 稳定性 |
6.4 可靠性 |
6.5 实用性 |
6.6 弱电流测试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机电系统概述 |
1.3 分布式机电系统的远程监测与管理现状 |
1.3.1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介绍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技术及方法 |
2.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与管理结构 |
2.1.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功能需求 |
2.1.2 关键技术分析 |
2.2 虚拟仪器应用 |
2.2.1 Lab VIEW开发工具 |
2.2.2 Compact RIO控制器 |
2.2.3 System Link技术 |
2.3 总体框架设计及功能介绍 |
2.3.1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硬件架构 |
2.3.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软件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边缘节点在线监测功能开发 |
3.1 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研究 |
3.1.1 基于c RIO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
3.1.2 机电系统信号特点及采集设计 |
3.2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架构 |
3.3 系统配置模块 |
3.3.1 登录模块 |
3.3.2 硬件参数配置 |
3.3.3 采集参数设计 |
3.4 边缘节点采集系统功能实现 |
3.4.1 嵌入式FPGA开发 |
3.4.2 RT程序设计 |
3.4.3 传感器标定及数据转换 |
3.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
3.4.5 数据通信 |
3.4.6 数据存储与回放 |
3.5 本章小结 |
4 边缘节点数据预处理方法 |
4.1 基本理论 |
4.1.1 一阶差分法 |
4.1.2 变分模态分解 |
4.1.3 相关性分析 |
4.2 基于最优VMD的预处理方法 |
4.2.1 最优K值确定 |
4.2.2 预处理流程 |
4.2.3 预处理性能指标 |
4.3 预处理方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
5.1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 |
5.1.1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平台的实现 |
5.1.2 远程系统通信 |
5.2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设计 |
5.2.1 Lab VIEW程序设计 |
5.2.2 网页化数据显示设计 |
5.3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管理设计 |
5.3.1 设备管理 |
5.3.2 软件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实验室机电设备的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1.1 实验环境搭建 |
6.1.2 机电设备概况 |
6.2 数据采集与传输验证 |
6.3 边缘节点信号预处理 |
6.4 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材料化学类院校仪器管理人员的责任与素质[J]. 涂真珍,王韦刚. 实验室科学, 2021(05)
- [3]一种网络化雷达综合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A]. 姬宪法,周刚. 2021年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年会论文集, 2021
- [4]注射剂型仿制药研发的质量风险及应对策略[J]. 王烨,陈玉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8)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6]微波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设计[J]. 白海斌,孙玉伟. 软件, 2021(08)
- [7]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与经济距离分析[D]. 王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SL-Z25010Y智能电容主控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实现[D]. 丁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9]过程可调的光电传感器Ⅰ-Ⅴ测试系统[D]. 陈宏. 山东工商学院, 2021(12)
- [10]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张向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光电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