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

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

一、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1](2007)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文中研究说明 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杨珍,马晓芝,马祎,杜占亮[2](2018)在《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肌肉毒性反应占比最高(35.11%),其次为肝毒性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分别占25.53%与19.15%,其中横纹肌溶解占比为25.53%)。使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其中辛伐他汀致药物不良反应占比高达41.49%;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29.79%。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贝特类调脂药物、抗病毒药、抗菌药、抗糖尿病药、注射剂或中成药等药物联合应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联用最易发生不良反应(27.66%);其次为与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与贝特类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20.21%、17.02%)。男性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56.38%)略高于女性(43.62%);7079岁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结论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肝毒性与肌肉毒性,患者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3](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张弦,陈红君[4](2021)在《带量采购政策下他汀类药物在上海某院的应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海市第三批带量、国家"4+7"带量采购政策在上海某医院的实施效果及对该院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信息系统中上海市第三批带量采购执行前(2018年2月10日-8月31日)、上海市第三批带量采购执行后(2018年9月1日-2019年3月19日)、"4+7"带量采购执行后(2019年3月20日-10月9日)的他汀类药物消耗用量(片)及销售金额,并按《新编药物学》及相关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药物限定日剂量(DDD)分别计算各他汀类药物在上述3个时间段内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从而分析上海市第三批带量采购及国家"4+7"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对该院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的影响并预测各品规在该院的市场份额走势。结果与结论:上海市第三批带量采购执行前,该院在院的他汀类药物有5个品种、8个品规;实施带量采购后,调整为5个品种、9个品规。辛伐他汀片的用量总体较小,其销售金额在实施带量采购后也持续下降。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实施带量采购前的用量占比达49.49%,排名第1位;在执行上海市第三批带量采购后,其用量占比降至30%以下,销售金额占比由37.82%降低至18.77%;执行国家"4+7"带量采购后,销售金额占比继续下降至17.38%。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用量占比在执行上海市第三批带量后明显上升,由原来的41.55%上升至54.09%,在执行国家"4+7"带量采购后略有下降,但其用量占比仍高达53.06%,排名第1位;在带量采购前后其用药金额占比均排名第1位,均保持在50%左右,分别为52.87%、61.18%、46.50%,与执行上海市第三批带量前相比,其仿制药品规用量上升了40.32%,但金额下降了78.18%。普伐他汀钠片与匹伐他汀钙片无带量采购中选品种,用量占比虽持续上升,但总体占比较小。他汀类药物在中选带量采购目录后价格下降明显。预计辛伐他汀在该院的市场份额将继续缩减,阿托伐他汀则可能会继续扩大,而瑞舒伐他汀受限于不良反应较多其可扩大的空间有限,普伐他汀占比不大但仍有患者需求,匹伐他汀因是新药其在该院的应用尚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陈巧云[6](2004)在《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medication use evaluation, MUE)是根据医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社会人群中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合理性进行再评价研究,提出合理用药方案,改进用药模式,达到优化患者药疗的目的。本研究依托“军卫1号工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模块、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开展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目的是以该类药物为例探索在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条件下开展MUE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路径。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研究分为文献评价和临床用药评价两部分。第一部分按检索策略对Internet网和生物医学数据库中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文献进行检索和评价,包括:① 指南评价;② 系统评价;③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等。第二部分以某三甲医院的“军卫1号工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进行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用药调查和用药模式分析,包括:① 结合临床用药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② 通过药品管理模块采集药品消耗数据对降脂药物应用状况进行评价、对他汀类进行药物利用研究;③ 通过病案管理模块采集冠心病(CAD)和糖尿病(DM)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进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调查,并对影响药物临床应用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此外,因国内生产的降脂中成药脂必妥和血脂康含他汀成分,临床治疗中与他汀类一样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故纳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①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确实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治疗的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要求在开始治疗前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危险度和血脂水平,并实行分层治疗;辛伐他汀具有好的成本-效果比,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幅度超过40 %时使用阿托伐他汀可达到较高的降脂达标率;要重视他汀类药物的2个严重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分析,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CAD和DM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不足,有待改进。② 以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研究为例,探索了在医院开展MUE、优化患者药疗结果的工作路径。利用指南和系统评价的最新研究结果保证了临床药<WP=6>物应用证据的广泛性和客观性,药物利用研究、药物经济学分析、用药模式评价及不良反应实时监测等保证了再评价结果用于医院患者药疗结果优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评价结果具有临床价值和意义。

刘昌孝[7](2014)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是最广泛的可用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水平,并控制其发展的处方药。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预防。众所周知,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癌症的风险和骨骼肌损害。因此,认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是很重要的。根据发表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分析和认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及毒性的风险,并简要介绍了由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基于4年评述而制定的2013年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新使用指南。

杨璐[8](2020)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时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使用瑞舒伐他汀安全性的问题,为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集的1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瑞舒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仅使用依折麦布10mg等冠心病常规治疗,不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10mg/qn,观察组2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20mg/qn,对比三组患者两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血脂水平比较⑴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⑶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1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⑷观察组2治疗后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⑴对照组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要比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Hs-CRP、TNF-α、IL-6水平高,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比观察组1的Hs-CRP、TNF-α、IL-6低,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的恶心、腹泻、呕吐、四肢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⑴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和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7%)的治疗有效率,三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2、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3、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4、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5、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相比,近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商宁[9](2020)在《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分别应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应用双倍剂量他汀,观察两组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短期预后等相关指标,旨在探索ACS病人的最优调脂方案。方法通过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心血管内二科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将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1/晚及依折麦布10mg口服/日应用于联合用药组的60名观察者。阿托伐他汀组的60名患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1/晚。于第一次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分别测患者血脂各项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水平,将整个实验过程当中累计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人数及3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进行收集总结。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率表示。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将两组患者的的基本资料如性别比例、年龄、吸烟史、BMI、家族史进行统计,两组无差异。2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ALT、AST、TC、TG、LDL-C、HDL-C、Lp-PLA2及hs-CRP浓度,两组间上述指标未见明显差异。3用药后,联合用药组血清TC浓度由(5.81±0.47)mmol/L降至(5.40±0.96)mmol/L,而TG的浓度由(1.97±0.42)mmol/L降至(1.62±0.60)mmol/L,对比可见LDL-C由用药前(3.54±0.51)mmol/L降至(3.03±0.48)mmol/L,HDL-C由(1.07±0.17)mmol/L上升至(1.34±0.14)mmol/L。阿托伐他汀组用药前后TC由(5.95±0.44)mmol/L降至(5.69±0.61)mmol/L,TG浓度水平由(2.09±0.41)mmol/L降至(1.86±0.63)mmol/L,LDL-C由用药前(3.56±0.56)mmol/L降至(3.24±0.44)mmol/L,HDL-C由(1.09±0.17)mmol/L上升至(1.29±0.18)mmol/L。将两组用药后的TC、TG、LDL-C进行对比,P值分别为0.049、0.033、0.0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均值可以看出,联合用药组TC、TG、LDL-C降低幅度均大于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组,联合用药组在降脂作用方面更显着。将两组用药后HDL-C进行对比,P值为0.069,P>0.05,说明两组药物在提升HDL-C浓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4用药后,联合用药组hs-CRP由(6.01±1.83)mg/L降至(5.21±1.84)mg/L,Lp-PLA2浓度水平由(181.42±8.19)μg/L降至(169.52±8.30)μg/L。阿托伐他汀组hs-CRP由(6.16±1.69)mg/L降至(5.86±1.71)mg/L,Lp-PLA2的浓度水平由(184.20±7.59)μg/L降至(170.10±7.71)μg/L。将两组用药后的hs-CRP及Lp-PLA2进行对比,求得P值分别为0.049和0.0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两组用药前后的均值,可见联合用药组对hs-CRP及Lp-PLA2降幅更明显。5联合用药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用药后肝功能及激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对于ACS患者,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在降脂及控制炎性反应方面有更显着的优势,但并不能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联合用药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对患者而言,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图6幅;表11个;参112篇。

陈祖姣,柒春芳,王文健[10](2018)在《慢性肾脏病患者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最为重要的死亡原因。由于CKD患者的CCD发病更为复杂,血脂异常在其中的作用特殊且经常被忽视。本文综述了CKD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使用降脂药物指征,着重论述他汀类药物在CKD这一特殊人群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二、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脂异常分类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二、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型法
    三、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
    一、血脂异常的检出
    二、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表4)
    三、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降脂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饮食治疗试验
        (二)药物降脂临床试验
    二、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试验
        (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脂治疗的临床证据
        (三)特殊人群的降脂临床试验
血脂异常的治疗
    一、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
        (一)基本原则
        (二)主要内容(表7)[93-96]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
        (四)TLC实施方案
        (五)降脂效果
        (六)TLC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三、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一)他汀类
        (二)贝特类
        (三)烟酸类
        (四)胆酸螯合剂
        (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16-118]
        (六)其他调脂药
        (七)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四、血脂异常治疗的其他措施
    五、治疗过程的监测
    六、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治疗
        (一)糖尿病
        (二)代谢综合征
        (三)其他
附件1临床血脂测定建议
    一、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
    二、血脂测定的方法学
        (一)测定方法
        (二)测定所需仪器设备
        (三)参数设置
        (四)质量控制
    三、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
        (一)不精密度与不准确度
        (二)灵敏度
        (三)可检测上限
        (四)特异性
        (五)干扰因素
        (六)试剂稳定性
        (七)反应速度
        (八)校准
附件2 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表1~4)
    一、膳食治疗的主要内容
    二、膳食治疗的目标
    三、膳食治疗的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2)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2.2 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品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联合应用药物品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的关系
    2.5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3 讨论
    3.1 药物不良反应与他汀类降脂药物品种的关系
    3.2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3 性别、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4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4)带量采购政策下他汀类药物在上海某院的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带量采购实施前后该院他汀类药物进院情况
    2.2 带量采购实施前后该院他汀类药物用量变化
    2.3 带量采购前后该院他汀类药物销售金额变化情况
    2.4 带量采购前后该院他汀类药物DDC变化情况
    2.5 带量采购前后他汀类药物未中选品种的用量及销售额变化
3 讨论
    3.1 他汀类药物集中带量采购的必要性
    3.2 带量采购政策对他汀类药物在该院销售的影响趋势
        3.2.1 辛伐他汀
        3.2.2 瑞舒伐他汀
        3.2.3 阿托伐他汀
        3.2.4 普伐他汀
        3.2.5 匹伐他汀
4 结语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语表
前 言
第一部分 他汀类药物的文献评价
    1 他汀类药物概况
        1.1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
        1.2 他汀类药物体内动力学
        1.3 他汀类药物的市场销售状况
        1.4 他汀类药物纳入我国药品目录情况
    2 指南评价
        2.1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2.2 美国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及安全性的临床建议
        2.3 WHO关于调脂药物的建议
        2.4 美国成人胆固醇治疗委员会第三次报告
        2.5 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
    3 系统评价-国外文献汇总分析
        3.1 他汀类药物的系统评价
        3.2 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及降脂达标分析
        3.3 他汀类药物预防冠心病作用分析
        3.4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
        3.5 他汀类药物的经济适用性分析
    4 系统评价-国内临床试验的合并分析
        4.1 洛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合并分析
        4.2 脂必妥和血脂康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合并分析
        4.3 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合并分析
第二部分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评价
    1 药物经济学分析
        1.1 他汀类药物降低LDL的成本-效果分析
        1.2 与脂必妥及血脂康的比较
    2 药物利用研究
        2.1 降脂药物临床应用状况
        2.2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DDDs分析
        2.3 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应用
        3.1 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
        3.2 在糖尿病患者的应用
第三部分 评价结果和评价方法的探讨
    1 他汀类药物的再评价结果讨论
        1.1 疗效
        1.2 安全性
        1.3 经济性
        1.4 用药模式
        1.5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建议
    2 药物应用评价中的方法讨论
        2.1 指南评价
        2.2 系统评价
        2.3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4 药物经济学分析
        2.5 用药模式评价
        2.6 研究展望
结 语
附 表 心血管危险度评分表
参考文献
致 谢
发表综述
发表论文

(7)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肾保护作用
    1.2 抗肿瘤作用
    1.3 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1.4 预防老年性痴呆
2 不良反应
    2.1 肝损害
    2.2癌症的风险
        2.1.1肺癌
        2.2.2结直肠癌
        2.2.3 前列腺癌
    2.3 骨骼肌损害
3 风险评价研究的动向
    3.1 重视临床得益与风险评价
    3.2 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风险
    3.3 他汀类药物效应不同的基因突变
    3.4 他汀类药物或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4 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新使用指南

(8)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冠心病危险因素
    2.2 瑞舒伐他汀简述
    2.3 瑞舒伐他汀的作用
        2.3.1 降脂作用
        2.3.2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作用
        2.3.3 逆转斑块的作用
        2.3.4 抗炎作用
    2.4 瑞舒伐他汀的安全性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4.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4.3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4.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瑞舒伐他汀与非他汀类降脂联合使用效果讨论
    5.2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血脂水平影响的讨论
    5.3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炎症因子影响的讨论
    5.4 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剂量分析
    5.5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讨论
    5.6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资料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1.2.2 用药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出院后随访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3.2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1.3.3 两组患者hs-CRP及 Lp–PLA2 比较
        1.3.4 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1.3.5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人数
    1.4 讨论
        1.4.1 联合用药对血脂的影响
        1.4.2 联合用药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1.4.3 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1.5 创新点
    1.6 局限性
    1.7 结论
    1.8 小结
结论
第2章 综述 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2.1 介绍
    2.2 药代动力学
    2.3 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
    2.4 他汀类药物
        2.4.1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
        2.4.2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4.3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2.5 依折麦布
    2.6 联合用药
        2.6.1 联合用药对血脂的影响
        2.6.2 联合用药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6.3 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2.7 安全性
    2.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慢性肾脏病患者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KD及其主要死亡原因
2 CKD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及其危害
    2.1 直接肾脏损伤
    2.2 心血管危害
3 CKD患者使用降脂药物指针
    3.1 CKD血脂管理指南[5] (2013年KDIGO)
    3.2 血脂异常管理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16] (2017年AACE/ACE)
    3.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17] (2016年)
    3.4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7] (2016年ESC/EAS)
4 CKD患者降脂治疗方案
    4.1 非药物治疗
    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治疗
        4.2.2 贝特类
        4.2.3 PCSK9抑制剂
        4.2.4 普罗布考
        4.2.5 其他常用药物
        4.2.6 联合用药
5 常用降脂药物种类及其不良反应
    5.1 他汀类药物
    5.2 贝特类
    5.3 依折麦布
    5.4 普罗布考
    5.5 PCSK9抑制剂
6 CKD患者他汀类降脂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机制
    6.1 他汀类药物与蛋白尿
    6.2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6.3 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
    6.4 他汀类药物与肿瘤
7 CKD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注意事项
    7.1 CKD患者降脂药物的服药时间
    7.2 CKD患者降脂药物的剂量调整
    7.3 降脂药物与其他用药间的相互作用

四、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05)
  • [2]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杨珍,马晓芝,马祎,杜占亮. 内科, 2018(02)
  •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4]带量采购政策下他汀类药物在上海某院的应用情况分析[J]. 张弦,陈红君. 中国药房, 2021(02)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D]. 陈巧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7]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价[J]. 刘昌孝.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08)
  • [8]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9]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D]. 商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慢性肾脏病患者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J]. 陈祖姣,柒春芳,王文健.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10)

标签:;  ;  ;  ;  ;  

降脂药物普伐他汀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