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500千瓦以下水轮机新系列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21)在《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油田生产向着数字化油田、智能化油田改革。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的提出和应用在这场改革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装置集成了供配电、自动控制以及通信三种系统功能,代替了传统的功能设备和放置其所需要的建筑物,形成了具备多种多功能的一体化装置,是实现油田站场无人值守的核心装置。随着电控一体化装置在油田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生产效果,并且在应用过程中装置本身的设计和制造取得了一步步改进,目前电控一体化装置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设计,具备标准化的生产要求,工厂预制式的生产更加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地面建设的施工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油田站场环境大多处于十分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虽然电控装置的应用已经具备无人值守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值班确保装置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装置的远程监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利用服务器和My SQL数据库开发出一款适用于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软件,工作人员只需在安卓智能手机上安装该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装置的运行情况完成监控。整个系统以C/S架构为基础,由站场各类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前端设备负责现场数据的采集,涉及到数据的计算、整理以及图片信息的处理等相关负责操作均由服务器完成,服务器将处理完的数据发送至移动端,移动端智能设备负责实现工作人员和虚拟世界的交互。根据软件的开发流程,首先,对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以及数据库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进行详细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利用相关开发工具完成系统的实现并且完成功能测试。本次设计的系统具备站场分级管理功能、站场设备管理功能、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功能、报警信息推送功能以及文档资料查询功能。在完成系统开发后,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全部进行测试,经测试所有功能均可以稳定运行并完成各自具备的功能任务。该系统目前已经在西北某油田注水站应用,从工作人员的使用反馈来看,该系统应用效果良好,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
金伟康[2](2021)在《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及潮流能发电场选址》文中指出潮汐的周期性波动水平方向水体的流动形成潮流,由于海底地形的原因,在岛屿和海峡之间,在引潮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较强的潮流,潮流携带的动能即潮流能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可再生资源。浙江省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省份,其潮流能资源占全国沿海各省之首,其中,舟山海域和杭州湾海域又拥有浙江省的绝大部分潮流能资源、尤其是舟山群岛的部分水道是全国沿岸潮流能功率密度最大的海域,是全国沿岸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开发利用潮流能对舟山海域持续保障能源供给和合理优化能源结构有重大意义,为了更精确的评估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对舟山海域进行高精度的海洋数值模拟。本文基于SCHISM海洋模式在舟山海域进行长时间,高精度的三维海洋数值模拟。模式范围从120.37oE~124.48oE,28.34oN~34.30oN。模式的时间步长设置为120s,模拟时间从2019年8月1日开始到2020年10月4日结束,运行时间共430个周日。取后360天时间进行潮流能估算,模拟区域内网格点共125702个,三角形网格共242526个,海底地形水深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电子海图。基于经过验证的SCHISM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进行评估,对舟山海域潮流流速,能流密度,蕴含量及可开发利用小时数进行分析发现舟山海域主要潮流能集中于螺头水道,西堠门水道,灌门水道和龟山航门和金塘水道等5处海域。将潮流能资源结合当地水深地形条件,施工可行性,区域海洋功能区划等潮流能发电场选址条件,提出西堠门水道西北侧和摘箬山海域南侧两处潮流能发电场潜在选址。基于Farm法和Flux法对两处选址地点进行潮流能资源评估,西堠门北侧海域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在11.34MW~54.07MW,摘箬山南侧潜在场址选址区域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26.21MW~165.41MW。
张剑楠[3](2020)在《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及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功率液力偶合器是匹配大型核/火电站锅炉主给水泵的重要调速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尚未形成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自主产品的研发能力。泵轮、涡轮和涡轮罩作为大功率液力偶合器的三个工作叶轮是其传递动力的核心元件,工作叶轮工作时受到离心载荷和流体载荷的双重作用,若其发生破坏将直接引起动力传递失效,严重影响到电站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保证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是其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以YOCQ510型大功率液力偶合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着重对叶轮装配体强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动力学特性展开研究。本文的工作为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建立并确定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分析模型以YOCQ510型大功率液力偶合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及流道几何模型,划分其高精度六面体网格模型,并对其网格无关性进行验证。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种典型工况内部流场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不同方案比较,最终确定了本文的叶轮装配体分析模型。2.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装配体强度分析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对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强度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比满充液工况以及部分充液工况的装配体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得出装配体整体最大变形位置出现在涡轮罩内缘处,泵轮叶片最大变形出现在叶片出口处,将仿真结果与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实际工作时泵轮叶片破坏图片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3.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动力学特性分析采用施加预应力的模态分析方法对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装配体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预测出叶轮在实际工作中的激振频率范围,从而把握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共振的转速区间。综上可述,本文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计算得到的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装配体强度分析结果有效,且计算结果精度较高。施加预应力的模态分析可以作为大功率液力偶合器结构振动预测的参考依据,本文的工作对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矫萌超[4](2020)在《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设备的需求和供应量越来越大,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技术、资金、营销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论文以C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营销组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变压器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的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其次梳理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理论,介绍本文使用到的研究工具。再次介绍变压器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西北市场的情况,从4P的角度介绍公司所采取的营销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方式对营销现状进行调查,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借助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分析C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同时介绍了C公司的微观环境。然后对变压器市场进行了细分,从市场吸引力和企业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各细分市场进行评价,认为C公司在西北市场上应当选择电力机组变压器、新能源机组变压器、超高压变压器、石油化工行业变压器和军工航天行业变压器作为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P营销策略的组合,产品策略中论述了产品线策略、产品开发策略和产品服务策略,价格策略中论述了定价的目标和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定价方法,渠道策略中论述了现有渠道优化、加强代理商管理以及发展互联网渠道的措施,促销策略中论述了人员促销、广告促销和新媒体促销的措施。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对于C公司明确市场营销环境,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帮助公司实现销售目标。同时,研究成果也值得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参考和借鉴。
张义伟[5](2020)在《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和优异的焊接性能,尤其在CO2和H2S等腐蚀性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因此通常作为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的替代产品而应用于深海及近海天然气、石油开采和管道输送等领域。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优异的综合性能与热加工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密切相关。本文以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研究其热加工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热加工后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和相变过程,研究热处理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影响规律。利用金相显微镜(O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结合能谱分析研究逆变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元素分布及其与回火马氏体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依据实验数据建立恒温度回火条件下平衡态逆变奥氏体的相变动力学模型。从逆变奥氏体形貌特征、元素分布及其与基体之间的晶体学关系等角度分析逆变奥氏体的相变特征,揭示逆变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的相变机制,丰富了对逆变奥氏体相变的认识,为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实验与理论支撑。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双曲正弦模型构建了实验钢的本构方程,并获得热变形条件下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表观激活能为412k J/mol。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压缩变形中的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升高。在低应变速率和高变形温度下,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均匀细小的再结晶晶粒,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升高而增加。变形条件对显微组织有很大影响,较高的形变温度(1050℃)和较低的形变速率(0.01s-1)有助于提升实验钢热变形后的组织均匀性,并在回火处理后获得更多的逆变奥氏体。结合高温变形行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影响,为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轧态组织控制提供参考。(2)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实验钢在950~1150℃范围内加热时奥氏体晶粒尺寸与加热温度之间符合Arrhenius关系,奥氏体晶界迁移激活能约为160.6k J/mol。在1050℃等温加热时,实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时间延长呈抛物线增长,晶粒长大指数约为0.3。相同的淬火冷却速率条件下,实验钢的Ms点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对马氏体相变原位观察发现,马氏体以切变方式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生长,且淬火加热温度越高,形成的马氏体板条尺寸越大。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的动态观察表明,部分逆变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发生分解。原位动态组织观察,为控制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以及回火组织中逆变奥氏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提供思路。(3)实验钢在1050℃淬火580~700℃回火保温后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回火马氏体和逆变奥氏体构成,随着回火加热温度的升高,逆变奥氏体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620℃回火时逆变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当回火温度继续升高时,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发生分解,重新转变成马氏体;而显微硬度的变化和逆变奥氏体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在620℃回火保温1~32小时的组织观察表明,随着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组织中的逆变奥氏体的形态从颗粒状到块状,直至呈现板条状,而板条状的逆变奥氏体细化了马氏体基体;逆变奥氏体含量随着回火保温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回火试样的显微硬度逐渐降低。(4)回火试样显微组织的EBSD表征发现,逆变奥氏体主要分布在回火马氏体板条束、板条块等亚结构界面上,少量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而马氏体基体中的微观结构取向差角分布在0°~60°范围内。根据逆变奥氏体和回火马氏体基体之间的极图分析,逆变奥氏体和基体之间满足K-S的取向关系:晶面(111)γ∥(011)α,晶向[11-0]γ∥[11-1]α,偏离理想K-S取向角度主要集中在2°左右,具有K-S取向关系的逆变奥氏体-马氏体界面具有低的界面能,有利于逆变奥氏体的生长。(5)结合TEM观察、能谱分析和XRD结构精修拟合发现,逆变奥氏体的形成与元素的配分与富集有关,尤其是逆变奥氏体中的Ni含量明显高于其在周边回火马氏体基体中的含量,证实了逆变奥氏体形成是由元素配分控制的扩散型相变机制;根据实验钢回火过程中的平衡态逆变奥氏体含量,构建了在恒温度条件下回火过程中逆变奥氏体的Johnson-Mehl-Avrami动力学方程,获得逆变奥氏体形成的激活能为369k J/mol,Avrami动力学时间指数n约为0.5,进一步证明逆变奥氏体的形成是受元素扩散控制的相变机制。
周文静[6](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葛睿萱[7](2019)在《水轮机模型试验台自动化试验系统研制》文中指出水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水轮机作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机械,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水电站对水能资源的利用率,而水轮机的运行稳定性也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水轮机的水力效率与稳定性成为评价水轮机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原型水轮机的各项水力性能指标是通过将其缩比模型安装在水力机械模型试验台上进行模型试验测量,然后经过相似换算推知,由此可见,水轮机模型试验台在水轮机的研究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水轮机模型试验台通常由管路封闭式循环水力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电气控制系统通过对水泵电机,测功电机转速以及相应的管路阀门控制实现对模型试验所需工况的调节;数据采集系统对工况稳定的模型水轮机各参数进行测量记录及分析。首先深入介绍了水轮机模型试验需求及原理,并对模型水轮机各项试验所需测量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这些需求对水轮机模型试验台的电气控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硬件选型与软件设计,研制了全新的水轮机模型试验台自动化试验系统。系统采用的NI Lab VIEW DCS工具包对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界面进行设计,采用PLC编程软件STEP7进行后台控制程序,实现水泵电机,测功电机的调速控制以及对管路各阀门及其他相关电气设备的控制;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采用基于NI PX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板卡及c DAQ现地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搭建,采用NI Lab VIEW图像化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的开发,实现水轮机模型试验所需参数的采集、计算、分析与存储。在实现电气PLC控制和数据采集两套系统基础上,利用软、硬件接口技术将原本分立的两套系统有机的集成为一体,实现模型水轮机效率试验及压力脉动试验的工况自动调节与数据采集,实现试验的自动化操作。通过实测数据误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动试验系统的精度满足IEC 60193:1999规程要求,经比对,在自动化操作与手动控制条件下,国内某电站模型验收试验结果一致。水轮机模型试验台自动化试验系统的研制,在保留了原有传统手动试验功能的同时,将原本分立的两套系统有机的集成为一体,实现了自动试验的功能,为将水轮机模型试验模式从“多人执行”到“少人值守”的进程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建业[8](2019)在《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转子设计与充放电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火电机组已经走向大容量、高参数,并且燃煤火力发电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仍是主要供电方式。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实施,火电行业在频繁、深度调峰和调频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飞轮储能作为一种纯粹的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瞬时功率大、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将飞轮储能技术应用于火电机组的调频运行,机组可以在响应速度慢、爬坡速率低的情况下,很好地做到快速准确响应AGC指令。大规模的飞轮储能阵列,可以协助火电机组进行“削峰填谷”,缓解火电机组当前快速调峰、深度调峰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调峰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机组整体效率和机组使用寿命。本文首先介绍了飞轮储能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针对应用于火电机组调峰调频领域的飞轮储能系统,设计了金属飞轮转子,并建立了飞轮转子有限元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计算系统固有频率、模态与振型,为充放电控制确定合适的工作转速。其次,对飞轮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进行了研究,介绍了飞轮储能系统工作过程和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建立了永磁同步双向电机与全功率变流器充电、放电和并网的数学模型,对飞轮储能系统充电与放电并网进行仿真研究。同时,为提升控制性能,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完成飞轮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要求。
刘燕[9](2018)在《YB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我国泵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速。“十二五”期间虽然放缓了增速,但是仍然保持上涨的势头,因此“十三五”期间仍将是我国泵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3~5年,国内泵行业仍将保持11%~12%的增长速度。按11%的年均增长速度预测,2017年我国泵业产值约为820亿元,2020年我国泵市场容量将突破1000亿元。YB公司创立于1956年,占地300余亩,主营水泵和水轮发电机组,系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大口径水泵、水轮机的专业厂,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的主、辅设备供应商。近二年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进入一个艰难的发展瓶颈期,发展方向不明确,无论是市场份额,产品优势,盈利能力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当初的一些竞争优势随着环境变化也开始减弱或者不复存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泵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规避可能的风险,有效利用自身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发展战略成为水力机械企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YB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司调研,历史考察获得YB公司各种数据资料,利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YB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并给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外文献进行了总结,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对YB公司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分析了公司的战略环境。第四章根据内外部环境使用SWOT分析工具得出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第五章提出了 YB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条件及对策。第六章进行总结,给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战略层面上YB公司宜采用“增长型战略”的总体战略和“以差异化为主,兼顾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10](2011)在《电工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精简版》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器工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电器工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转型的重要五年,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五年。为保证电器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实现转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在总结"十一五"取得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国内外电力工业发展趋势,编制了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以期能够为电器工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介绍500千瓦以下水轮机新系列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500千瓦以下水轮机新系列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Android技术现状 |
1.2.2 电控一体化装置的应用现状 |
1.2.3 远程智能巡检系统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控一体化装置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
2.1 油田站场传统供配电存在的问题 |
2.2 电控装置的提出和应用 |
2.2.1 电控一体化装置的提出 |
2.2.2 装置各功能模块 |
2.2.3 装置的智能管理 |
2.3 电控装置的技术要求 |
2.3.1 电控装置设计的总体要求 |
2.3.2 电控装置箱体结构要求 |
2.3.3 电控装置其他要求 |
2.4 高压集气站电控一体化装置设计 |
2.4.1 主要遵循标准 |
2.4.2 站场概况及需求 |
2.4.3 设计方案 |
2.4.5 完成情况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1.2 系统需要监测的具体信息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用户登陆分级 |
3.2.2 远程读取数据 |
3.2.3 现场实时数据显示 |
3.2.4 云空间历史数据提取 |
3.2.5 报警信号实时推送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服务器侧需求分析 |
3.5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5.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4.1.2 系统的逻辑结构 |
4.1.3 系统的层次结构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用户登录分级功能 |
4.2.2 组织管理功能 |
4.2.3 实时数据监测功能 |
4.2.4 报警信号推送功能 |
4.2.5 文档资料查询功能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4 服务器端关键性技术 |
4.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 |
4.4.2 基于AI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
4.4.3 基于手机内部传感器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数据库的选择 |
5.1.3 开发语言选择 |
5.2 服务器侧的实现 |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1 用户登陆分级功能 |
5.3.2 组织管理功能 |
5.3.3 设备管理功能 |
5.3.4 实时数据检测功能 |
5.3.5 报警信息推送功能 |
5.3.6 文档资料查询功能 |
5.4 数据库的实现 |
5.5 系统性能和安全 |
5.5.1 系统性能 |
5.5.2 系统安全 |
5.6 系统测试 |
5.6.1 测试环境 |
5.6.2 测试策略 |
5.6.3 测试内容 |
5.6.4 实际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完成工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及潮流能发电场选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潮汐理论基础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东海潮波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潮流能资源开发现状 |
1.3.3 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研究现状 |
1.3.4 本文工作和结构 |
第二章 数值模拟 |
2.1 数值模式简介 |
2.1.1 模式主要特点 |
2.1.2 模式计算方程 |
2.2 模拟区域简介 |
2.3 网格设置及参数化方案 |
2.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5 模式验证数据来源及分析 |
2.5.1 验证数据来源 |
2.5.2 观测数据分析 |
2.6 SCHISM模式验证 |
2.6.1 SCHISM模式潮位验证 |
2.6.2 潮流验证 |
第三章 舟山潮流能资源评估 |
3.1 舟山海域流场概况 |
3.2 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 |
3.2.1 舟山海域流速分析 |
3.2.2 舟山海域能流密度分析 |
3.2.3 舟山海域潮流能蕴含量评估 |
3.2.4 舟山海域年可利用小时数统计 |
第四章 潜在潮流能发电场选址 |
4.1 潮流能发电场潜在场址选址依据 |
4.1.1 水深 |
4.1.2 施工可行性 |
4.1.3 区域海洋功能区划 |
4.2 舟山海域潜在潮流能发电厂选址 |
4.3 潮流能发电场潜在场址潮流能资源评估 |
4.3.1 西堠门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 |
4.3.2 摘箬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 |
4.4 潮流能发电场潜在场址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评估 |
4.4.1 Farm法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 |
4.4.2 Flux法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3)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及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叶轮机械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强度计算相关理论 |
2.1 液力偶合器叶轮结构设计理论 |
2.2 流场数值计算理论 |
2.3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理论与方法 |
2.4 施加预应力的模态分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数值计算模型 |
3.1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1 叶轮和流道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3.1.2 网格模型的建立及无关性检验 |
3.1.3 相关算法及设置 |
3.2 数值计算模型验证与分析 |
3.2.1 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3.2.2 装配体叶轮连接方案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
4.1 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分析 |
4.1.1 满充液工况的叶轮强度分析 |
4.1.2 部分充液工况的叶轮强度分析 |
4.2 施加预应力的模态分析 |
4.2.1 仅施加离心载荷的模态分析 |
4.2.2 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 4P营销策略理论 |
2.3 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TP理论 |
2.3.3 五力模型 |
第三章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企业概况 |
3.2 变压器行业现状 |
3.3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现状及调查 |
3.3.1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现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人员访谈 |
3.4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产品策略方面 |
3.4.2 价格策略方面 |
3.4.3 渠道策略方面 |
3.4.4 促销策略方面 |
第四章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技术环境 |
4.1.4 社会文化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现有厂家之间的竞争 |
4.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4 与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5 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产品和客户状况 |
4.3.2 研发和生产状况 |
4.3.3 营销网络 |
4.4 营销环境分析小结 |
第五章 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和保障 |
5.1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2 产品策略 |
5.2.1 产品线策略 |
5.2.2 产品研发策略 |
5.2.3 产品服务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3.1 定价目标 |
5.3.2 定价方法 |
5.4 渠道策略 |
5.4.1 现有渠道的优化 |
5.4.2 加强代理商管理 |
5.4.3 发展互联网渠道 |
5.5 促销策略 |
5.5.1 人员促销 |
5.5.2 广告促销 |
5.5.3 公共关系促销 |
5.5.4 新媒体促销策略 |
5.6 营销策略实施的预期效果 |
5.7 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5.7.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7.2 加强营销风险控制 |
5.7.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氏体不锈钢的分类 |
1.1.1 铬系马氏体不锈钢 |
1.1.2 镍铬系马氏体不锈钢 |
1.1.3 新型马氏体不锈钢 |
1.2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概述 |
1.2.1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
1.2.2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成分 |
1.2.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 |
1.2.4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 |
1.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中的逆变奥氏体 |
1.3.1 逆变奥氏体的形成 |
1.3.2 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 |
1.3.3 逆变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案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案 |
2.2.1 高温热变形实验 |
2.2.2 晶粒长大原位观察实验 |
2.2.3 热处理工艺制定 |
2.3 实验方法 |
2.3.1 显微组织结构观察 |
2.3.2 电子背散射衍射晶体结构分析 |
2.3.3 逆变奥氏体含量的测定 |
2.3.4 力学性能测定 |
第三章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变形行为及对组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分析 |
3.2.1 应力-应变曲线 |
3.2.2 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 |
3.2.3 变形条件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3 高温热变形本构方程的构建 |
3.3.1 热变形参数 |
3.3.2 本构方程的确定 |
3.4 变形条件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3.4.1 变形条件对实验钢淬火组织的影响 |
3.4.2 变形条件对实验钢回火组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原位动态观察 |
4.1 前言 |
4.2 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原位观察 |
4.2.1 奥氏体晶粒变温长大过程 |
4.2.2 奥氏体晶粒等温长大过程 |
4.2.3 奥氏体化晶粒长大模型 |
4.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动态观察 |
4.3 马氏体相变的动态观察 |
4.3.1 马氏体相变的原位观察 |
4.3.2 加热温度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
4.3.3 冷却速度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
4.4 回火过程的动态组织观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处理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回火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5.2.1 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5.2.2 回火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
5.2.3 逆变奥氏体的分布特征 |
5.3 回火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性能的影响 |
5.3.1 回火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
5.3.2 回火时间对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逆变奥氏体相变机理及形成动力学 |
6.1 前言 |
6.2 逆变奥氏体回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
6.2.1 恒温度条件下逆变奥氏体的组织 |
6.2.2 逆变奥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取向关系 |
6.2.3 逆变奥氏体中元素分配行为 |
6.3 逆变奥氏体相变形成动力学 |
6.3.1 等温条件下的逆变奥氏体含量 |
6.3.2 逆变奥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 |
6.3.3 逆变奥氏体形成长大的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
3.1.1 发热电缆采暖 |
3.1.2 电热膜采暖 |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
3.2 电暖器采暖 |
3.3 热泵供暖 |
3.3.1 水源热泵 |
3.3.2 土壤源热泵 |
3.3.3 空气源热泵 |
3.3.4 热泵应用分析 |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
3.4.1 直热式电锅炉 |
3.4.2 蓄热式电锅炉 |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
6.1.2 初投资费用 |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水轮机模型试验台自动化试验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水轮机模型试验台国内外现状 |
1.3 模型水轮机自动化试验系统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轮机模型试验及试验模型 |
2.1 引言 |
2.2 水轮机的工作参数 |
2.3 水轮机模型试验 |
2.3.1 水轮机模型试验标准 |
2.3.2 水轮机模型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2.3.3 模型水轮机的自动化试验系统 |
2.3.4 模型水轮机效率试验 |
2.3.5 模型水轮机压力脉动试验 |
2.4 水轮机主要模型试验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
2.4.1 模型试验水头H_m |
2.4.2 模型试验转速n |
2.4.3 尾水压力测量及空化系数的确定 |
2.4.4 水密度的测量与计算 |
2.4.5 模型主力矩T_m |
2.4.6 压力脉动的测量与结果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轮机模型自动化试验系统 |
3.1 引言 |
3.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4 自动化试验流程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轮机模型自动化试验方法及软件 |
4.1 引言 |
4.2 电气控制系统 |
4.2.1 试验系统电气接口 |
4.3 数据采集系统 |
4.3.1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界面 |
4.3.2 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
4.3.3 模型计算库函数开发 |
4.4 自动化试验系统控制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轮机模型自动化试验数据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系统综合误差分析 |
5.2.1 随机误差 |
5.2.2 系统误差 |
5.2.3 模型效率试验的综合误差 |
5.3 模型效率试验结果比对 |
5.4 模型压力脉动试验结果比对 |
5.5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转子设计与充放电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火电机组灵活性背景 |
1.1.2 储能技术概况 |
1.1.3 飞轮储能技术的优势 |
1.2 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国内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飞轮储能系统简介 |
1.3.1 飞轮储能系统的组成 |
1.3.2 飞轮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
1.3.3 飞轮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飞轮储能系统转子设计与动态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调峰用飞轮转子设计 |
2.2.1 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 |
2.2.2 飞轮转子材料选择 |
2.2.3 飞轮转子应力分布 |
2.2.4 飞轮转子设计及尺寸优化 |
2.3 飞轮转子应力强度有限元分析 |
2.3.1 有限元应力分析 |
2.3.2 强度校核 |
2.4 飞轮转子系统模态分析 |
2.4.1 有限元模态分析 |
2.4.2 固有频率及振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轮储能系统充电控制与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飞轮储能系统电机数学模型 |
3.3 飞轮储能系统充电控制策略分析 |
3.3.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
3.3.2 飞轮储能系统充电控制策略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轮储能系统放电控制与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飞轮储能系统并网放电控制分析 |
4.3 电机侧变流器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4.3.1 电机侧变流器建模及矢量控制 |
4.3.2 控制策略优化 |
4.3.3 仿真分析 |
4.4 电网侧变流器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4.4.1 电网侧变流器建模及矢量控制 |
4.4.2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YB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2 基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YB公司发展状况和战略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概况 |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水力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
3.2.3 行业竞争性分析 |
3.3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3.1 组织机构分析 |
3.3.2 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3.3.3 资产结构分析 |
3.3.4 利润结构分析 |
3.3.5 固定资产及研发、生产设备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YB公司SWOT分析和发展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YB公司优势分析 |
4.1.2 YB公司劣势分析 |
4.1.3 YB公司机会分析 |
4.1.4 YB公司威胁分析 |
4.1.5 YB公司SWOT分析和总体战略选择 |
4.2 公司战略方案 |
4.2.1 短期目标 |
4.2.2 中期目标 |
4.2.3 远期目标 |
4.3 竞争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YB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条件和具体对策 |
5.1 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实施的保障条件 |
5.1.1 研发与创新能力 |
5.1.2 融资能力不断提升 |
5.1.3 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
5.2 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实施的对策措施 |
5.2.1 产品研发策略 |
5.2.2 营销模式及渠道策略 |
5.2.3 组织结构管理 |
5.2.4 人力资源管理 |
5.2.5 技术开发路径 |
5.2.6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2.7 提升风险防控意识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介绍500千瓦以下水轮机新系列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D]. 李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评估及潮流能发电场选址[D]. 金伟康.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3]大功率液力偶合器叶轮强度及动力学特性研究[D]. 张剑楠. 吉林大学, 2020(01)
- [4]C公司变压器产品西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矫萌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D]. 张义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6)
- [6]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水轮机模型试验台自动化试验系统研制[D]. 葛睿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转子设计与充放电控制研究[D]. 王建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YB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对策研究[D]. 刘燕. 扬州大学, 2018(05)
- [10]电工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精简版[J].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电器工业,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