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千兆以太网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温良[1](2019)在《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获取多元化数字资源的要求,校园信息化正面临着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数字化校园是构建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到应用信息的数字化。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校园信息化资源,实现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和信息安全体系的功能。本文通过智慧校园的基础网络建设中引进EPON网络技术的案例,阐述EPON网络技术适用于中大型智慧校园基础网络,更好满足智慧校园对基础网络的需求。文章首先对智慧校园EPON网络和传统的局域网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局域网在校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 EPON的发展,对EPON网络技术要点展开论述,介绍了 EPON的系统关键技术和组网关键技术;最后通过校园案例实际,从系统建设要求、方案设计和项目管理实施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论述EPON是适合校园接入网络的先进宽带接入技术。本文重点论述了智慧校园EPON光纤网络系统设计与应用。通过对校园的行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安防物联网等多个功能区域和业务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然后进行网络详细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项目管理及实施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规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注重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控;并对实施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设备安装、光缆线缆施工、机房建设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实现项目设计要求和预定目标。文章通过EPON在校园网络建设的应用,简化校园网络复杂程度,降低网络运行维护难度,又极大提升了网络容量,解决了传统局域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在智慧校园的EPON网络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光纤网络的优势,充分体现无源光网络的优势,网络建设满足系统需求,并为后期发展预留了提升空间。
邓凡水[2](2019)在《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研制》文中认为μ子是标准模型中12个基本粒子之一,它最早是在1936年被加州理工学院的Carl D.Anderson和Seth Neddermeyer在实验中发现。μ子是一种典型的粒子探针,它可以提取材料中的微观磁性或电子环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其他方式很难获得或者说不可能获得的特征。将自旋极化的μ子作为探针注入到物质材料中,对其自旋相互作用进行检测的技术都可以称为μSR技术。μSR技术在研究材料微观磁性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与其他公认的技术如中子散射、电子自旋谐振和核磁共振形成互补的关系。高强度的μ子源实验装置是进行μSR技术研究的前提条件,而要产生高强度的μ子源就需要有高功率的质子加速器,目前国际上只有TRIUMF、ISIS、PSI和J-PARC四家机构拥有μ子源和开展μSR研究。而在国内,因为长期以来的缺少高功率的质子加速器,μSR研究无法开展。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使得μSR研究成为了可能。2015年由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高强度μ子源关键技术研究”计划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研制一个实验型的高强度μ子源和一台128通道的μSR谱仪样机。μSR谱仪样机的数据获取系统包括前端电子学和读出电子学系统,本论文主要完成了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制。其主要任务是测量μ子束到达与探测器探测到其衰变产生的正电子之间的时间差,然后将测量结果上传到计算机上,转换成固定格式后交由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脉冲型μSR谱仪的特点和设计目标,读出电子学系统包括读出(或TDC)模块、扇出(Fanout)模块和一套数据获取软件(DAQ)。TDC模块是其核心模块,主要负责时间测量和数据上传。通过对多种时间测量方案的比较,最终选择在FPGA中使用多路时钟相移的方法进行时间测量,以降低资源占用并提高通道数。使用16个200 MHz的相移时钟采样实现了 312.5 ps的分辨率,针对多路时钟相移的TDC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降低输入信号到多个采样触发器的走线偏差的方法,实现了所有TDC通道走线偏差小于4ps。最终在单片FPGA中实现了 32通道的时间测量、千兆以太网的数据传输以及与4个前端电子学的通信。扇出模块负责将μ子束流监测器输出的定时脉冲同时扇出到4个TDC模块。数据获取软件负责数据获取、系统控制、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转换。整个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死时间小于10ns,双通道的RMS时间精度小于185ps,单通道的命中缓冲深度为512,时间测量范围为0-327.68μs,数据传输速度最大为840.2 Mbps。本论文首先介绍了 μ子的基本性质、μSR原理、μ子源的建设现状,然后介绍了 μSR谱仪样机的设计,重点介绍了 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各部分(包括TDC模块、扇出模块和数据获取软件)的具体设计细节,最后介绍整个系统的重要指标测试。本论文在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的研制方面有以下创新点:1、针对μSR谱仪样机的特殊需求专门研发了一个低死时间、大缓冲深度、大测量范围、高精度和多通道的TDC模块,实现了 32通道TDC的设计和千兆以太网接口的设计。2、提出了一种降低输入信号到多个采样触发器的走线偏差的方法,实现了所有TDC通道走线偏差小于4 ps,改善了微分非线性和积分非线性,解决了时钟相位的难点。3、研发了 μSR谱仪样机数据获取软件,实现了数据获取、系统控制和数据存储,支持NeXus数据格式,兼容国际上常用的Muon数据分析软件,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
黄璨[3](2016)在《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数字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网由于建成时间较长,目前徐汇校区内的汇聚交换机百兆上行能力和无线网传输能力已经明显不够,而且原有的光纤到楼+局域网(FTTB+LAN)接入方式和无线网信号室外覆盖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优化改造。本文首先对目前普遍应用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和无线局域网系统进行了概略地介绍,分析了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现网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规划和应用需求,结合设计规范,提出了校园光网络和无线网的优化原则,包括组网技术的选择原则;设备的配置原则;光分配网络(ODN)建设原则;VLAN的划分原则;以及IP地址规划原则和宿舍区无线网设计原则。依据上述原则,根据校园网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网络中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及光分配网络(ODN)等三大子系统和宿舍区无线网系统的详细优化设计方案,并归纳出了三大子系统及无线网系统的特点。论文最后还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网络的优化实现和优化效果的比对,通过本次优化设计方案和优化前的网络设计方案进行比对,给出了本次优化设计方案在汇聚交换机上行能力、系统光分比等级、光缆配线方式和无线网信号覆盖率、带宽速率、信号强度以及并发容量等方面的优势所在。优化以后的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网,在有线网络方面实现了由FTTB+LAN向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FTTH的升级;在无线网络方面实现了由信号室外覆盖向室内覆盖的升级,能够为宿舍区内提供上网、语音、IPTV等各类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所取得的优化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的校园网优化提供借鉴。
梁石[4](2014)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中的高职高专院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推广的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教学方式极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网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载体。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教育、科研、管理等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从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高职高专校园网建设的主要目标。论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建设设计与实现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特点,按照网络设计的指导原则,分析了校园网的使用需求、面临的问题、建设的主要目标,并结合目前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校园网平台的建设方案,对主要技术包括网络整体架构、高速局域网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多种方式并存的用户网络认证、网络多出口链路路由及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校园网建设过程、设备安装配置、工程实施等提出了实现方法。同时,在校园网建设的实际使用阶段,体现校园网运行价值和对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对建立在校园网基础平台上的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校园网应用系统,主要对象是网站群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分析。目前,经过对论文中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的应用,论文中的主要技术内容,均已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得到了实施和实际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对同类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丁启豪[5](2012)在《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应用技术也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因此校园网络成为了我国各高等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设施。同时随着校园网的设计模式、技术和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校园网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校园网的建设是一项要求很慎密的系统性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部署和调试等工作,涉及多层交换、虚拟局域网、网络安全等多种网络应用技术,本文选题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对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和需求做出了全面的调研与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网络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并针对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全面而且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然后重点论述该校区校园网网络建设的设计方案与思路。文中对如何选择校园网网络主干技术、如何规划校区的网络拓扑、如何对三层交换技术和虚拟局域网技术等方面的设计逐一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在对校区的网络总出口、网络安全解决和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设计与应用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按照方案的设计逐一对设备进行选择与配置和对系统的实施与运行过程进行研究。最后论文还分析了在网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该校区对于远程视频教学以及直播视频会议等流媒体技术的需求,并针对流媒体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网络的配置以保证其的传播质量。目前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网已建设完毕并开始投入使用,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观察,证明了本网络方案的设计完全满足了该校区在日常教学、办公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郑燕玲[6](2012)在《浅谈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文中提出伴随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校园网建设已相当普及。尤其在高校中,校园网作为教研办公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论文主要从校园网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资源建设和网络管理这四方面来探讨它的建设问题,其中对方案设计进行了重点阐述。
鲁月今[7](2011)在《某校园网络改造技术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视频点播、平安校园、办公自动化、翼机通等使用日趋增多,校园网网络质量将直接影响这些教育活动及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转,校园网的承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1950年建校,目前校园网络采用双网络接入,由于校园网建设时期较早,导致网络设备在网时间较长、设备老化,除了经常出现端口或设备损坏、业务中断等现象外,现有的网络性能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校园网改造工作将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研究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优化方案:新校园网以万兆核心、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为网络架构,采用端口隔离、路由过滤、防DDOS拒绝服务攻击、防IP扫描、系统安全机制、多种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等安全性保障手段,使得一网承载多种业务,行之有效的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学生宿舍楼通过接入电信有线宽带,实现光纤到楼宇,网线到寝室,每个学生独享带宽资源,充分改善了同学们的课下网络学习、休闲娱乐等校园生活;新接入电信50M互联网专线,用以提高校园出口带宽及出口路由,改善了外网使用环境;校园内新建200多个视频监控点,实现24小时公共场所监控无死点,为打造平安校园奠定基础。论文主体以学校网络建设需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目前校园网的现状及学校对目标网络的需求,兼顾考虑的日后校园网的发展速度,进而选用当前主流通信设备。采用Qos、Acl等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性;使用Vlan技术隔离,对校园现有业务进行细致的规划,充分提高网络可利用率;使用Dhcp地址分配、Nat转发功能,充分节省校园网IP地址资源。目前此校园网已经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冯昌成[8](2011)在《一个中规模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1994年起开始投资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在Cernet建设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校园网建设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校园网,怎样建网,如何高效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如何组织、建设和管理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认清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医药学校校园网系统设计与实现为背景,从校园网系统的概念及相关网络技术入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医药学校校园网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整个过程。论文先从介绍校园网的相关概念及建设校园网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对广州市医药学校校园网的组网需求分析,提出了网络设计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然后由校园网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详细的分析网络系统的基本技术,如网络结构、传输介质、三层交换技术等,它们都是本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从适用和实用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广州市医药学校校园网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选型、网络层次结构、VLAN技术、设备选型以及综合布线系统等,对网络设计以及网络测式与试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介绍,其目的是要建设一个先进、合理、实用的校园网系统。最后对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工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黄铁宁[9](2011)在《校园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跨入信息时代后,各行各业各部门的上网工程、信息化建设日益普遍,教育领域尤为如此,以CERNET为中心的骨干网将全国的教育科研单位连为一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是目前在这其中,中小学校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中小学上网率和信息化建设还非常滞后,在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大背景下,立足实际、满足应用、抓紧信息化建设,认真思考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富有意义的工作,对促进本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试从网络服务提供商或系统集成商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为这些中小学校园网提供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本研究中,我们以张家界某中学的校园网络建设为实证对象,通过研究比较和分析,提出采用基于第三层交换的千兆以太网作为校园网主干,打造“千兆到交换、百兆到桌面”的应用型多功能校园网络,以此来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应用需求。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章节内容安排。第二章介绍了所涉及的相关网络技术与知识。分析总结了主流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第三章,以张家界某中学的校园网络方案设计为实证对象,从该学校既有的网络实际、使用状况及缺点不足入手,认真细致分析其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然后按照制定的设计原则和组网目标,从网络规划、网络安全机制、网络结构与实现等方面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实现整体网络方案定型。第四章是方案详细设计及工程实践。从主干网络、设备选型、综合布线等方面详细介绍设计方案,并重点阐述了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VLAN规划管理等部分。随后介绍该方案的具体工程实施及施工管理等方面内容。第五章,给出了网络测试方案,并分析介绍了该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指出方案可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这种基于三层交换的千兆主干以太网组网方案在网络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之间能取得良好的平衡,比较适合广大中小学校网络组网实际和网络应用需求。该方案已在本地区某中学校园网络实际组网实践及应用表明,方案设计合理、运用良好,能较好满足校园网的各项应用需求,达到预定的组网目标和要求。
王丽仪[10](2010)在《教育学院网络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推进,高校校园网络己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高等院校对校园网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应用于校园网的设计模式、技术和设备在不断更新。校园网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需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部署和调试等步骤,涉及三层交换、VLAN、网络安全等多种技术,本文选题教育学院网络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对教育学院的网络现状做了全面的调研,以新校区校园网建设为背景,根据学校现有网络的特点,为解决新校区校园网络建设及新老校区互联互通,从用户的需求分析入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整个网络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首先分析了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及高校校园网的建设现状与问题,对教育学院新校区网络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其次,重点论述了校园网络的方案设计思路,对网络主干技术选择、整个校区网络拓扑结构、三层交换、VLAN技术方面进行了详尽设计,并对网络出口和安全解决方案、网络管理和网管软件的应用作了详细论述;最后,按照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和部署,对设备的选择与配置、系统的实施与运行过程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教育学院新校区校园网络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运行实践证明,基本满足日常教学、办公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校园千兆以太网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千兆以太网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智慧校园EPON网络和局域网的比较 |
1.3 本文创新应用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EPON关键技术介绍 |
2.1 PON介绍 |
2.1.1 EPON |
2.1.2 GPON |
2.2 EPON系统关键技术 |
2.2.1 MPCP和LLID |
2.2.2 测距技术 |
2.2.3 ONU自动注册 |
2.2.4 突发接收技术 |
2.2.5 动态带宽分配(DBA)技术 |
2.3 EPON系统组网关键技术 |
2.3.1 QinQ技术 |
2.3.2 多业务承载技术 |
2.3.3 QoS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校园EPON网络系统设计 |
3.1 校园基本情况 |
3.1.1 校园主要功能区 |
3.1.2 校园网络现状 |
3.2 智慧校园及基础网络建设要求 |
3.2.1 智慧校园建设要求 |
3.2.2 基础网络建设要求 |
3.3 EPON网络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网络规划总体设计 |
3.3.3 光纤网络详细设计 |
3.3.4 设备清单配置及设备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校园EPON网络系统的项目管理及应用 |
4.1 项目管理要点 |
4.1.1 风险和安全管理 |
4.1.2 进度管理 |
4.1.3 质量管理 |
4.1.4 成本控制 |
4.1.5 项目管理的其它要素 |
4.2 项目实施主要工序和流程 |
4.2.1 项目管理团队组建 |
4.2.2 项目现场勘察及深化设计 |
4.2.3 项目进场施工及管理 |
4.2.4 项目试运行 |
4.2.5 项目竣工验收及移交 |
4.2.6 项目保修 |
4.3 EPON网络系统的应用及实施 |
4.3.1 设备安装 |
4.3.2 光缆线缆施工 |
4.3.3 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
4.3.4 系统调试与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μ子的基本性质 |
1.2 μ子源及μSR |
1.2.1 μ-和μ+ |
1.2.2 μ子束流的产生 |
1.2.3 μ子源的分类 |
1.2.4 μSR原理 |
1.2.5 μSR谱仪 |
1.3 国际上μ子源的现状 |
1.4 中国μ子源的建设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μSR谱仪样机的设计 |
2.1 国际上其他μSR谱仪的设计 |
2.1.1 ISIS的μSR谱仪设计 |
2.1.2 J-PARC的μSR谱仪设计 |
2.2 μSR谱仪样机的设计 |
2.2.1 μSR谱仪样机的整体设计 |
2.2.2 探测器系统 |
2.2.3 数据获取系统 |
2.3 Super-μSR谱仪 |
第3章 TDC模块设计 |
3.1 μSR时间谱的拟合方式 |
3.2 μSR谱仪对TDC模块的指标要求 |
3.3 TDC模块的设计方式 |
3.3.1 TDC模块的设计方案选择 |
3.3.2 FPGA芯片的选型 |
3.3.3 LVDS收发器和以太网收发器芯片的选型 |
3.4 TDC模块整体设计 |
3.4.1 32通道TDC的设计 |
3.4.2 千兆以太网的设计 |
3.4.3 与前端电子学的通信 |
3.5 PCB设计 |
3.5.1 电源设计 |
3.5.2 布局布线 |
第4章 扇出模块设计 |
4.1 扇出模块的功能 |
4.2 芯片选型 |
4.2.1 扇出芯片的选型 |
4.2.2 比较器的选型 |
4.3 扇出模块设计 |
4.3.1 单端Start接入电路 |
4.3.2 差分Start接入电路 |
4.3.3 单端Stop接入电路 |
4.4 PCB设计 |
第5章 数据获取软件设计 |
5.1 数据获取软件功能 |
5.2 数据获取和系统控制 |
5.2.1 WinPcap |
5.2.2 数据获取和系统控制 |
5.3 NeXus数据格式转换 |
5.3.1 MANTID软件介绍 |
5.3.2 NeXus数据格式 |
5.3.3 HDF数据格式 |
5.3.4 NeXus数据格式转换的实现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读出电子学系统测试 |
6.1.1 DNL和INL |
6.1.2 RMS时间分辨 |
6.1.3 长时间测试 |
6.1.4 死时间 |
6.1.5 千兆以太网最大传输速率 |
6.2 数据获取系统性能测试 |
6.2.1 甄别阈值 |
6.2.2 RMS时间分辨 |
6.2.3 长时间测试 |
6.2.4 死时间 |
6.2.5 各通道延时偏差测试 |
6.3 束流测试 |
6.3.1 实验死时间 |
6.3.2 非对称性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概述 |
1.2.1 EPON网络简介 |
1.2.2 EPON网络常用设备组成简介 |
1.2.3 标准的EPON网络结构 |
1.2.4 EPON网的保护方式介绍 |
1.2.5 EPON网络的组网方式 |
1.2.6 EPON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
1.3 无线局域网简介 |
1.3.1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
1.3.2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技术 |
1.3.3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ECUST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
2.1 校园宿舍区网络现状 |
2.1.1 宽带网现状 |
2.1.2 光缆网现状 |
2.1.3 无线网现状 |
2.2 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
2.3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原则 |
3.1 组网技术的选择原则 |
3.2 设备配置原则 |
3.2.1 汇聚交换机设备配置 |
3.2.2 OLT设备配置 |
3.3 ODN建设原则 |
3.3.1 系统分光比的选择 |
3.3.2 光分路器端口的配置原则 |
3.3.3 楼层分路箱的设置原则 |
3.3.4 校园网主干光缆的配线方式及拓扑结构 |
3.3.5 光缆容量的配置原则 |
3.3.6 光缆线路的布线原则 |
3.3.7 光通道衰减核算原则 |
3.4 VLAN划分原则 |
3.5 IP地址规划原则 |
3.6 宿舍区无线网设计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
4.1 需求分析 |
4.2 总体优化设计思路 |
4.3 OLT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
4.3.1 ECUST校园光网络OLT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
4.3.2 ECUST校园光网络OLT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
4.3.3 OLT部署 |
4.3.4 OLT设置 |
4.3.5 OLT上联 |
4.4 ONU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
4.4.1 ECUST校园光网络ONU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
4.4.2 ECUST校园光网络ONU系统设计方案 |
4.4.3 ONU部署 |
4.4.4 ONU备电 |
4.5 ODN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
4.5.1 ECUST校园光网络ODN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
4.5.2 ECUST校园光网络ODN系统设计方案 |
4.5.3 ODN网络定位 |
4.5.4 分光器部署 |
4.5.5 光纤光缆选用配置 |
4.5.6 ODF及其他辅助器材配置 |
4.6 校园宿舍区无线网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
4.6.1 ECUST校园宿舍区无线网优化方案论证 |
4.6.2 ECUST校园宿舍区无线网设计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性能分析 |
5.1 ECUST校园网的优化实现 |
5.1.1 项目概述 |
5.1.2 优化目标 |
5.1.3 优化工程量 |
5.2 优化后EPON网络基本业务测试 |
5.2.1 光分配网ODN测试 |
5.2.2 以太网业务测试 |
5.3 优化前后网络性能分析 |
5.3.1 网络系统比对 |
5.3.2 经济效益比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和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特色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校园网分析与设计 |
2.1 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的特点 |
2.2 校园网设计的需求分析 |
2.3 校园网设计的总体方案 |
2.3.1 校园网的设计思路 |
2.3.2 整体网络结构设计 |
2.3.3 校园网拓扑结构设计 |
2.3.4 高速校园网的设计 |
2.3.5 图书馆无线网络的设计 |
2.3.6 校园网出口的设计 |
2.3.7 校外用户接入校园网设计 |
2.3.8 用户认证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校园网主要技术的应用与实现 |
3.1 校园网网络的实施 |
3.1.1 网络的扩建和改建 |
3.1.2 VLAN的规划与实施 |
3.1.3 交换设备的选型和配置实施 |
3.1.4 校园网基本数据流量测试 |
3.2 无线网络的实施 |
3.2.1 无线网络结构 |
3.2.2 无线网络设备选型 |
3.2.3 无线网络IP地址部署实施 |
3.2.4 无线网络安全管理 |
3.2.5 图书馆无线网络性能测试 |
3.3 校园网多出口及路由策略的实施 |
3.4 VPN的实施 |
3.5 实现多种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并存的宿舍区校园网 |
3.5.1 认证方式的选择 |
3.5.2 宿舍区网络设备配置实施 |
3.6 本章小结 |
4 校园网主要特色应用系统的实施 |
4.1 网站群管理系统的实施 |
4.2 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现状 |
1.3.1 网络技术的发展 |
1.3.2 校园网的建设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总体建设目标 |
2.2 对综合布线系统的需求 |
2.3 对校园网网络出口的需求 |
2.4 对校园网网络安全的需求 |
2.5 对校园网网络管理的需求 |
2.6 对校园网用户管理的需求 |
2.7 对网络设备选择的需求 |
2.8 对网络教学视频质量的需求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方案设计 |
3.1 方案设计原则 |
3.2 分层结构思想 |
3.3 主干网络技术选择 |
3.3.1 GbE以太网 |
3.3.2 三层交换与VLAN |
3.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4.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
3.4.2 总体拓扑结构 |
3.4.3 核心层网络设计 |
3.4.4 汇聚层网络设计 |
3.4.5 接入层网络设计 |
3.4.6 校园网带宽设计 |
3.4.7 校园网路由设计 |
3.5 VLAN规划设计 |
3.5.1 VLAN功能与作用 |
3.5.2 VLAN设计与规划 |
3.5.3 VLAN划分 |
3.5.4 VLAN地址分配 |
3.6 网络出口设计 |
3.6.1 新校区互联网接入设计 |
3.6.2 两校区互联互通设计 |
3.7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3.7.1 接入控制 |
3.7.1.1 常见的几种接入认证技术 |
3.7.1.2 认证技术的设计 |
3.7.2 病毒和防攻击 |
3.8 管理设计 |
3.9 流媒体应用与考虑 |
3.9.1 流媒体的传输模式 |
3.9.2 流媒体的播放方式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实施与运行 |
4.1 设备选择与配置 |
4.1.1 核心层设备及配置 |
4.1.2 汇聚层设备及配置 |
4.1.3 接入层设备及配置 |
4.2 网络安全防护的实现 |
4.3 IP组播网络的实现 |
4.4 系统实施与运行 |
4.5 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 |
4.5.1 带宽分配流量控制问题 |
4.5.2 网络技术人员应用能力不足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浅谈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规划 |
1. 确立目标 |
2. 规划原则 |
二、方案设计 |
1. 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
2. 网络技术的选择 |
3. 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的选择 |
4. 布线系统的选择 |
5. 操作系统的选择 |
三、信息资源建设 |
四、网络管理与安全 |
(7)某校园网络改造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 |
1.2 吉林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吉林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 |
1.2.2 吉林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
1.3 校园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 |
1.3.1 网络改造的总体策略 |
1.3.2 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校园网改造技术方案 |
2.1 概述 |
2.2 需求简介与分析 |
2.2.1 需求简介 |
2.2.2 需求分析 |
2.3 组网方案 |
2.4 设备选型及配置 |
2.4.1 核心交换机 |
2.4.2 汇聚交换机 |
2.4.3 接入交换机 |
2.4.4 防火墙 |
2.5 设备命名规范 |
2.6 网管系统 |
2.6.1 系统建设目标 |
2.6.2 网络管理的内容 |
2.6.3 中兴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介绍 |
2.7 QoS 部署 |
2.7.1 QoS 保证的手段 |
2.7.2 应用等级划分 |
2.7.3 QoS 实现 |
2.7.4 速率限制 |
2.7.5 QoS 分类和标记 |
2.8 校园网改造投资预算 |
2.9 校园网改造方案优势 |
第3章 校园视频监控技术方案 |
3.1 概述 |
3.2 系统需求分析及建设规划、内容及原则 |
3.2.1 需求分析 |
3.2.2 建设规划 |
3.2.3 建设内容 |
3.2.4 建设原则 |
3.3 网络拓扑结构 |
3.3.1 业务平台组成 |
3.3.2 系统结构图 |
3.4 前端设备介绍 |
3.5 中心平台设备简介 |
3.6 系统存储方式 |
3.7 监控中心 |
3.8 视频监控投资预算 |
3.9 校园网改造方案优势-视频监控 |
第4章 校园无线网络技术方案 |
4.1 概述 |
4.2 需求简介及分析 |
4.2.1 需求简介 |
4.2.2 业务平台组成 |
4.2.3 业务平台组成 |
4.3 组网原则 |
4.4 校园网与WLAN 网对接技术方案 |
4.5 设备选型配置 |
4.5.1 路由器 |
4.5.2 交换机 |
4.5.3 无线网络投资预算 |
4.6 校园网改造方案优势-无线网络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一个中规模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广州市医药学校情况概述 |
1.2 本人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校园网简介 |
2.1 校园网的概念 |
2.2 校园网的发展 |
2.3 校园网的特点 |
第三章 校园网系统建设基础 |
3.1 需求分析 |
3.2 校园网系统设计的目标 |
3.3 校园网系统建设与设计原则 |
3.4 建设方案的最终选定 |
第四章 网络系统技术分析 |
4.1 局域网技术选型 |
4.2 第三层交换技术 |
4.3 数据备份技术 |
4.4 网络安全技术 |
第五章 校园网络的建设 |
5.1 校园网拓扑结构 |
5.2 VLAN 技术的应用与划分 |
5.3 IP 技术的应用与规划 |
5.4 网络设备的选择 |
5.5 综合布线设计与工程实施 |
第六章 设备测试与试运行 |
6.1 综合布线系统测试 |
6.2 网络设备之间的互相连通性测试 |
6.3 网络子网之间的测试 |
6.4 客户机访问互联网的测试 |
第七章 结语 |
7.1 结语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校园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网络主干技术 |
2.1.1 传统以太网络技术 |
2.1.2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 |
2.1.3 ATM网络 |
2.1.4 FDDI网络 |
2.2 网络交换技术 |
2.2.1 交换技术概述 |
2.2.2 三层交换技术 |
2.3 局域网体系结构 |
2.3.1 局域网参考模型 |
2.3.2 IEEE 802标准 |
2.4 VLAN技术 |
2.4.1 虚拟网络基本概念 |
2.4.2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
2.4.3 虚拟网络的优点 |
2.5 综合布线系统 |
2.5.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2.5.2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简介 |
2.5.3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的标准 |
第三章 方案总体设计 |
3.1 张家界某中学校园网络现状 |
3.2 需求分析 |
3.2.1 基本需求 |
3.2.2 设计目标 |
3.2.3 功能需求 |
3.2.4 性能需求 |
3.3 设计原则 |
3.4 物理拓扑结构 |
3.5 网络安全机制 |
3.6 软件体系结构 |
3.6.1 软件体系设计原则 |
3.6.2 服务器的划分 |
第四章 方案详细设计及工程实践 |
4.1 网络系统设计 |
4.2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实施 |
4.2.1 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考虑 |
4.2.2 主干光纤布线 |
4.2.3 楼宇内部布线 |
4.3 系统选型 |
4.3.1 防火墙 |
4.3.2 网络设备 |
4.3.3 主机系统 |
4.3.4 软件系统 |
4.4 VLAN划分及管理 |
4.5 多媒体教室系统设计 |
4.5.1 多媒体教室概述 |
4.5.2 系统结构及实施 |
4.6 工程实践 |
4.6.1 工程组织 |
4.6.2 施工技术要求 |
4.6.3 工程实施 |
第五章 测试和优化 |
5.1 网络测试方案 |
5.1.1 测试目的 |
5.1.2 测试内容 |
5.1.3 测试方法 |
5.1.4 测试标准 |
5.1.5 测试人员 |
5.1.6 测试表格 |
5.1.7 测试结果 |
5.2 方案优点与不足 |
5.3 系统维护 |
5.4 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教育学院网络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现状 |
1.3.1 网络技术的发展 |
1.3.2 校园网的建设现状 |
1.4 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总体建设目标与原则 |
2.1.1 总体建设目标 |
2.1.2 方案设计原则 |
2.2 新校区网络现状与分析 |
2.3 网络总体规划与要求 |
2.4 对网络出口的需求 |
2.5 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
2.6 对网络管理的需求 |
2.7 对用户管理的需求 |
2.8 对设备选择的要求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络方案设计 |
3.1 分层结构思想 |
3.2 网络主干技术选择 |
3.2.1 千兆位以太网 |
3.2.2 三层交换与VLAN |
3.3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3.1 总体拓扑结构 |
3.3.2 核心层网络设计 |
3.3.3 汇聚层网络设计 |
3.3.4 接入层网络设计 |
3.3.5 校园网带宽分析 |
3.3.6 校园网路由设计 |
3.4 VLAN 设计 |
3.4.1 VLAN 功能与作用 |
3.4.2 VLAN 设计与规划 |
3.4.3 VLAN 划分 |
3.4.4 VLAN 地址分配 |
3.5 网络出口设计 |
3.5.1 新校区互联网接入设计 |
3.5.2 两校区互联互通设计 |
3.6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3.6.1 接入控制 |
3.6.2 病毒和防攻击 |
3.7 网络管理和网管软件 |
3.7.1 网管软件介绍 |
3.7.2 系统优势 |
3.7.3 主要功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实施与运行 |
4.1 设备选择与配置 |
4.1.1 核心层设备及配置 |
4.1.2 汇聚层设备及配置 |
4.1.3 接入层设备及配置 |
4.2 系统实施与运行 |
4.3 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 |
4.3.1 网络中心机房建设不同步问题 |
4.3.2 带宽分配流量控制问题 |
4.3.3 网络技术人员应用能力不足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校园千兆以太网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D]. 刘温良. 厦门大学, 2019(02)
- [2]μSR谱仪样机读出电子学系统研制[D]. 邓凡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3]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D]. 黄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D]. 梁石. 西华大学, 2014(05)
- [5]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丁启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浅谈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J]. 郑燕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 [7]某校园网络改造技术方案[D]. 鲁月今. 吉林大学, 2011(05)
- [8]一个中规模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冯昌成. 中山大学, 2011(05)
- [9]校园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D]. 黄铁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10]教育学院网络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王丽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