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介绍

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介绍

一、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16)在《α-Fe2O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选择性合成高品质邻甲酚的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邻甲酚生产均是焦化甲酚和磺化法甲酚,不能满足电子封装材料用合成树脂及医药中间体等领域高端精细化工生产要求,高品质邻甲酚(99.5%及以上)的供应依赖进口,受到跨国公司在制造技术上严密封锁。为此组织的国家技术攻关项目的成果一直未实现工业性运行。为了获得集催化剂、合成工艺与清洁化含酚废水处理于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邻甲酚成套生产工艺技术,本文以工业苯酚和工业甲醇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α-Fe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和列管反应器上进行了苯酚-甲醇气相烷基化选择性合成邻甲酚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深入地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考察影响催化性能的制备因素,发明了集成共沉淀法—微波干燥组合技术制备出高效、环保、邻位选择性优异的纳米级α-Fe2O3催化剂,并运用XRD、TEM、NH3-TPD、BET、DTA、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结构形态、活性中心及失活原因进行了探讨,深刻揭示了该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高及使用周期长在结构上的内在优势。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苯酚单程转化率达67.0%,邻甲酚选择性90%以上,邻甲酚和2,6-二甲酚总选择性高达99.7%。催化剂制备重复性好、再生容易,连续运转2000 h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二是系统地考察了 α-Fe20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和工艺热危险性。发现在300~350℃苯酚转化率符合一级反应的特征,通过Arrhenius方程求得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233.1 kJ/mol,指前因子参数lnA0值为46.3,首次提出了苯酚-甲醇气相烷基化合成邻甲酚的总包反应动力学方程,并得到了实验的充分验证。还获得了甲醇分解的动力学规律,为该工艺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撑。从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理论研究对工艺创新的指导作用。三是全面地开展了邻甲酚5L规模固定床扩大试验和单列管反应器全流程中试。考察了中试规模的反应放大效应、热效应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活性稳定性以及再生性能,进一步验证了邻甲酚合成的工艺可行性和技术可靠性,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工业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依据。四是充分地考察了工业规模分离过程中酚类物质结焦的原因和工业应用的运行情况。发现铁屑粉末催化和空气氧的作用是导致酚类物质发生偶联反应生成重质酚或结焦的主要原因。工业装置运行结果表明,1.5万吨/年邻甲酚工业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催化剂性能良好、稳定,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苯酚单程转化率达50%,邻甲酚选择性维持在90%的水平,邻甲酚和2,6-二甲酚的总选择性达99.5%以上,催化剂的单程使用寿命3000h以上。邻甲酚产品纯度稳定维持在99.8%以上。填补了我国精细化工领域邻甲酚合成的技术空白,经中石化巴陵石化、台塑集团南亚塑胶公司和日本旭化成公司产品检测和工业应用,优于进口产品质量,完全满足国内高档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要求。

郭亮[2](2012)在《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发展区域经济很大程度是依靠工业园区这一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建设在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产业经济的调整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这一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园区缺乏特色、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产业链缺损等。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逐渐演化成为经济发展趋势的引领者。这一组织形式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工业园区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对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并着重阐述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两种空间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影响园区产业集群形成和园区集群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意义。再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剖析了云溪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在分析云溪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云溪区工业园区在集群方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岳阳云溪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工业园区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本文仅仅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同时工业园区发展还有赖于其他战略选择及多种配套措施,这些问题将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郑春勇[3](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刘勇[4](2012)在《轮式阀微型压电泵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微型压电泵的研究和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压电泵的体积不断缩小、输出性能不断提高。近年来,部分微型压电泵已经开始产品化,并逐步地进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民用消费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便携式微机电设备的蓬勃发展对微型压电泵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功耗、效率和寿命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微型压电泵的研究重心尚在结构的创新和输出性能的提升上,深入并系统地探讨微型压电泵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及其设计理论的研究并不多见。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目前已形成产品的微型压电泵普遍功耗偏大,效率偏低。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血糖检测与胰岛素注射微系统”(NO.2011AA040406)的技术要求,在微型化的前提下,通过对压电泵各部件及其系统工作原理和特性的分析,探明影响压电泵性能、功耗和效率的内在因素,为开发满足便携式微流体控制设备的微型压电泵产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压电振子是压电泵的动力元件,决定了压电泵的极限输出性能。而压电振子的驱动能力又由压电陶瓷决定,故压电陶瓷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论文第二章通过比较各类压电陶瓷材料的电学特性和机械特性,决定选用兼有高耦合系数和高压电常数低功耗、大振幅的PZT5材料。有关圆形压电振子(以下简称压电振子)结构参数匹配和优化的理论计算方法已经比较成型,但由于计算过程涉及的参数过多,故实际应用困难。本文引入压电振子等效集中力的概念,将其直接与压电振子的输出力对应,并通过理论计算分别证明了压电振子中心点位移、等效集中力与驱动电压之间的线性关系,最终导出等效集中力与驱动电压的计算公式。利用压电振子中心点位移和等效集中力分别导出了压电泵极限流量及极限压力的表达式,并进一步得到了压电泵极限性能与电压的关系。在进行压电振子的优化设计时,其输出力和位移特性可作为压电振子驱动能力的直接评价标准。为了缩短压电振子的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提出了一种可以很好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的压电耦合有限元仿真方法,并通过试验测试对其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确定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微阀是微型压电泵(以下简称压电泵)的关键流体控制元件,而微型被动截止阀在体积、成本和功耗等方面比其它形式的微阀更具优势。论文第三章通过比较常见微型被动截止阀的优缺点,最终选定轮式阀作为压电泵的微阀结构。首先对常用轮式阀的等效刚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提出了可行的测量方法。随后对轮式阀的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特别讨论了气液混合状态下轮式阀的临界开启压力和毛细作用引起的截止现象,毛细截止现象使压电泵具有完全截止能力,因而提高了压电泵的实用性。由于阀座的存在,在交变压力的作用下,轮式阀阀片的运动状态在多数情况下为碰撞振动。试验发现,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阀片与阀座的碰撞模式由滞留碰撞向非滞留碰撞转变。论文对该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明确了各碰撞模式发生的边界条件,推导了各碰撞模式下周期净流量和累计净流量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该公式反映的流量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性。轮式阀工作时的能量损失大致可分为水头损失、碰撞损失和流量损失,其中水头损失与轮式阀及其安装结构有关,而碰撞损失与轮式阀的刚度、频率等因素相关。论文第四章从吸程出流现象着手,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证明了压电泵工作时除因泵腔容积变化引起的容积流外,压电振子对流体做功引起的惯性流对压电泵的输出流量亦有很大影响。在压电泵工作原理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推导的流量计算公式,由于没有考虑这种影响,故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本文基于阀的过流特性提出了新的流量计算公式,计入了惯性流的影响,准确地表述了压电泵流量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现象符合很好。压电泵工作时,压电振子将电能转化为振动形式的机械能,而泵腔、阀等附属结构则将压电振子提供的机械能转化为流体流动的能量。若以电功率、机械功率及流动功率分别表述上述三种能量,则可认为在电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流动功率可作为评价压电泵工作效率的标准。流动功率可通过压电泵的压力-流量特性曲线直观地评价。同时,压力-流量的线性特征和变化规律表明压电泵的工作效率并不恒定,而与频率、负载及管路-系统特性有关。因此,除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压电振子的机电转化效率、减小阀的工作损耗,还可以根据压力-流量特性和管路-系统特性调节压电泵的工作频率及驱动电压,使压电泵的工况点出现在压力-流量特性曲线的高效率点。针对压电振子、被动截止阀和压电泵工作原理及特性的研究,为压电泵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第五章通过对压电泵驱动电压的试验研究,发现确如第二章所述,压电泵的输出流量和压力与驱动电压呈线性关系。而驱动波形的试验表明,与方波驱动相比,正弦波驱动时压电泵的工作效率更高。但考虑到方波驱动电路结构简单、效率高、易于微型化等优势,最终采用方波作为微型压电泵的驱动信号,并研制了微型、高效率的压电泵驱动电路。根据轮式阀的工作特性及能量损耗因素,对轮式阀的刚度、阀片与阀孔的配合尺寸、预紧凸台的高度等结构参数进行了匹配,最终制成了包括驱动电路在内的,功耗仅为11mW的微型压电泵。其最大输出压力为30kPa,最大流量为25ml/min此外,第五章还对压电泵串联和并联时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压电泵串联和并联的选择依据和方法。寿命测算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为了缩短压电泵产品的开发周期,根据压电泵产品的失效机理,论文第六章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依据GB2689.1-81,应用定数截尾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对100台通过批量生产工艺制得的压电泵在加速应力水平下进行了3400小时的加速寿命试验,并采用GB2689.4-81规定的最好线性无偏估计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可靠度为0.95时,压电泵在正常应力水平下的寿命约为5800小时。

李林杰[5](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解明镜[6](2010)在《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节能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住宅由于其庞大的面积基数,未来的能耗增长不容小觑。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村住宅节能的工作重点应是尽量利用被动式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能源需求的增加。被动式技术的运用决定于良好的设计,而大部分农村住宅的设计粗糙,缺乏对被动式技术的科学理解和利用,是值得提升的重要环节。文章首先从可持续建筑实现途径和障碍入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障碍在于建筑技术研究成果难以为设计人员(主要是建筑师)所用。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可持续建筑发展重点在设备材料技术、设计和教育三方面,其中设计是实施的技术保障。认为需要采用设计师理解的方式促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并将此融入教育体系中,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符号学观点,提出在中国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上需要将传统的“图形化思维”与可持续建筑技术的定量化方法融合,首次提出“定量化符号”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文章对湘北3个县共128栋农村住宅的能耗进行了普查,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重点,在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中各选取1栋为样本对室内环境进行了详细测试。能耗普查的结果表明,湘北农村经济不发达,住宅能耗仅为城市住宅的2/3,电耗仅为城市住宅的2/5。通过室内环境分析可看出,传统民居综合利用遮阳、良好保温隔热的围护结构、选址等多种被动式技术获得相对较好的夏季室内热环境与风环境,而现代住宅较少采用被动式技术,冬夏热环境均较差。但遮阳设计造成传统民居室内采光远落后于现代农村住宅。因此,湘北农村住宅的研究应着重于无运行能耗、成本低廉的被动式技术。被动式技术的运用还需考虑不同季节的需求。在难以兼顾时,应首要考虑夏季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冬季需求。自然通风是湘北农村住宅夏季降温主要被动式技术之一,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在明确了研究对象后,文章先从选址对住宅自然通风的影响入手,采用CFD方法模拟了住宅结合丘陵地形的选址模式、平原地形下住宅结合绿化的选址模式、联排住宅结合道路的选址模式下不同工况的自然通风效果,获得了最有利于自然通风的选址模式,以及相应的“定量化符号”。模拟结果表明:在丘陵地形下,不管丘陵高度是50m还是150m,当建筑和丘陵间距为12m时,建筑冬夏季自然通风最符合要求;在平原地形下,当绿化乔木在北侧与建筑相隔12m,绿化种植范围超过建筑东西侧边墙各4m时,冬夏季自然通风最符合要求;在联排住宅结合道路的选址模式中,当南北侧建筑间距为12m时,北侧建筑夏季自然通风效果最佳。此时,南侧建筑可以采用北向种植绿化或其他技术措施来遮蔽北风。文章进一步从建筑平面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住宅平面设计中,内门设计、附属空间设计和天井设计三种情况下不同工况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了模拟,并获得利于夏季自然通风的最佳模式,以及相应的“定量化符号”。在内门设计方面,相对开门的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北侧房间的自然通风。在附属空间设计方面,附属空间东西向布置、向内挤压的模式既能促进室内自然通风,又能节约土地。在天井设置上,当天井南北向距离为2m时,建筑室内各个房间在夏季均能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文章通过对住宅结合丘陵地形选址模式的风洞实验,测试了不同间距和不同来流角度共10中工况下建筑表面风压系数,并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与模拟吻合程度较好,平均误差基本在15%以内,单个测点误差大部分在20%以内,极少数在20-25%之间。从工程实际应用与设计运用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模拟精度满足应用要求,模拟结果可以运用在湘北地区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中。为了在设计中应用上文提出的最佳模式,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湘北农村住宅的特点,提出了包括选址——周边环境——朝向——平面布置——细部调整等5个步骤在内的迭代设计流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小组法,确定了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评价标准和权重系数,提出了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评价等级的划分,以此作为决策的基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针对可持续建筑相关研究成果难以为设计所用的现状,结合西方建筑符号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上可采用“定量化符号”的设计方法。(2)首次对湘北农村住宅(含现代住宅和传统民居)的能耗与室内环境进行了测试。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住宅能耗特点,对比了传统民居和现代农村住宅室内热、光、风环境,分析了其在被动式技术运用方面的优劣势。(3)采用模拟分析自然通风效果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结合丘陵选址模式、住宅结合绿化选址模式、联排住宅沿道路布置选址模式下自然通风效果,获得了3种对建筑自然通风最为有利的最佳选址模式和相应的“定量化符号”。(4)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湘北农村住宅内门设计、附属空间设计、天井设计3种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获得相应的最利于自然通风的平面设计最佳模式和“定量化符号”。(5)根据湘北农村住宅和设计的特点,在现有建筑设计流程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相应的细化迭代流程和评价体系。

李武[7](2009)在《供应商选择群决策建模与多源多时段采购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战略作用日益突出,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成本、运作效率及客户服务水平。由于资源限制和供需不确定性,大型企业或工程建设单位往往根据多个目标或准则先选定几个固定的供应商,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订单分配。为了减少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影响及促进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供需方之间往往签订一定形式的采购契约。安全库存作为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根据供应链环境的特点,建立支持供应商选择、订单分配与安全库存配置优化的决策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供应链管理与决策分析理论,促进供应链成功运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对供应商选择、订单分配与安全库存配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供应商选择群决策建模,以及需求随机、资源有限和特定契约环境多时间段多供应商订单分配与安全库存配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几种新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并应用于供应商选择。基于群体理想解的方法,将TOPSIS法扩展到群决策,始终基于群体理想解进行求解,利用群体理想解取代群体效用,利于区分方案优劣。偏好序下对专家综合赋权的逼近理想解法,给出基于专家主观权重一次性求解专家综合权重的方法,避免将主观和客观权重合成综合权重时无法有效确定加权系数的难题;将TOPSIS法扩展到序数偏好,避免逆序的产生。最小化序数偏好距离法,定义两种序数偏好距离,并证明其中一种满足Cook等从社会选择角度提出的几个条件,将Cook-Seiford社会选择函数扩展到多属性决策且考虑权重的情形,可较好地避免排序结果的非唯一性。然后,研究特定契约下多供应商多时间段订单分配优化。针对多对一的两层供应链,每个供应商对采购方各时段采购量有最小、最大约束,对总采购量有最小约束的情形,先假设需求确定、不允许缺货,以采购方多时段货物、库存、运输成本总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给出多维动态规划与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两阶段解法。进而假设各时段需求随机且独立、允许缺货,以采购方多时段货物、库存、缺货成本总和与期末库存残值的差的期望值最小为目标,先考虑阶段采购量区间约束及多供应商,扩展基本报童模型得出单时段的最优采购策略,再以此为基础建立多时段启发式算法,然后通过仿真分析多个参数对最优采购策略及其总成本的影响。从而将最小总量承诺契约扩展到多供应商及时变需求情形,也是对传统报童模型向多供应商、多时间段、资源有限与特定契约四个方向的同时扩展。最后,讨论需求随机与资源有限的多周期安全库存配置。针对一对一的两层供应链,假设需求随机、供应商有订货批量约束、采购方库容有限,采用粒子群算法求得使采购方相邻两次订货时点之间单位时间的订购、货物、库存及缺货成本总和期望值最小的(R,Q)库存控制策略,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再订货点和最优订货批量均与产品价格有关,有时不持有安全库存可能更优。而后进一步考虑累进制数量折扣,给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方法,通过算例和仿真讨论了供应商选择问题。从而纠正了(R,Q)策略研究的一些不妥之处,将安全库存研究扩展到资源有限与特定契约情形;可为采购方选择具有不同固定订货费、产品价格、订货批量约束以及数量折扣菜单的供应商提供依据。

孙焕良[8](2007)在《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亚麻(Linum usittatissiumum L.)为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亚麻栽培种有纤用型、油用型、油纤兼用型三种生态类型,其中,纤用型亚麻简称亚麻,油用型和兼用型亚麻合称为胡麻。亚麻为喜温凉湿润的长日性作物,主要分布于N 49~53°的高纬度国家和地区,它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纤维作物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本文针对亚麻南移冬季种植所引发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与脱胶制纤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冬季亚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原麻脱胶技术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通过亚麻主要生育期和根系重量、体积、表面积、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氧化力等的动态观测,明确了亚麻南移冬种生育期比其在原产地夏季种植延长80 d以上;发现南方红壤区元月中旬低温期间,亚麻根系活性吸收面积急剧下降,根系氧化力趋近于零,生长发育处于停顿状态,导致该区冬季亚麻有冬季和春季两个生长高峰。通过茎高、茎粗、茎重及其茎中部韧皮细胞的观测,探明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规律。通过单株叶片数量、叶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生长及其群体光合特性;通过根系、茎杆、叶片、花果中氮、磷、钾素含量和积累量的测定,揭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动态;通过亚麻单株与群体现蕾、开花数的观测和种子数量、重量、含油率的测定,明确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现蕾开花习性与种子发育规律,初步探明了该区冬季亚麻开花不结实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不宜就地留种,应推行纤维生产与种子生产(良种繁育)分离的栽培新模式。2.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通过周年分期播种试验,明确了亚麻对南方复合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育期特征,探明了亚麻的复合生态适应性与南方红壤区亚麻种植的最适季节。通过亚麻低温胁迫试验,探明了亚麻生育前中期的低温耐性,发现亚麻种子露白萌动与胚根生长期遇0℃低温不能出苗,幼苗期因表层土壤结成的冰柱将亚麻幼苗逐步拔出裸露于土表而死亡,枞形期可耐短期(12h)-5℃的低温,从理论上解决了亚麻南移冬种的安全越冬问题。通过光照长度对亚麻生长发育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发现亚麻的光照长度适应性较强,可在日照长度9~18 h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修正了短日照使亚麻纤维木质化的学术观点。通过亚麻生育前期、中期、后期干旱胁迫试验与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进一步明确了亚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发现亚麻耐旱性较强,既可在田间持水量55%的干旱条件下生存45d左右,又可在有一定渗漏量和低温条件下,亚麻长期土面淹没仍能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土壤适应性栽培试验,发现亚麻对南方红壤区主要土壤的适应性性较强,第四纪红土红壤最适合亚麻种植,而pH过高的石灰土和保水性过差的紫色土不宜种植冬季亚麻。3.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从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南方红壤区冬季种植、可与双季稻配套的亚麻良种“阿丽亚娜”和“范妮”;针对南方红壤区土壤“粘、酸、旱、板、瘦”和水稻土翻耕困难、难以细碎的问题,研究出亚麻最佳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量(90 kg/hm2)和以“倒茬、浅耕、撒播”为核心内容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通过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效益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控施氮肥、重施钾肥、重施冬肥,轻施春肥”的优质高效施肥技术:施氮量以75.0 kg/hm2最佳、施用期以“60%基肥+40%苗肥”最好,施钾量以37.5~75.0kg/hm2最好,施磷量以22.5 kg/hm2最佳。根据亚麻田间杂草种类及其消长规律,通过除草剂种类及其组配方式的筛选与施用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南方红壤区冬季冬季亚麻“都尔芽前除草+高效盖草能茎叶除草”的安全高效化学除草技术。根据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倒伏的主要原因,研究出以亚麻化学杀雄控花、壮杆为主要特征的防倒新技术。4.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韧皮剥制机械及其脱胶技术利用亚麻韧皮部与木质部(麻骨)、韧皮纤维细胞与其周边细胞间机械物理性能的差异,研制出国内外首台家用型反拉式亚麻剥麻洗麻联合机。进而根据亚麻原麻的基本特征,发明了亚麻韧皮化学脱胶(碱液煮炼)、物理脱胶(高压蒸煮)和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技术,将国内外沿用了数千年的收获原茎改为收获原麻(韧皮),将原茎脱胶、干茎制纤的传统加工工艺,改为剥制韧皮后进行原麻脱胶的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茎长途运输困难、霉变腐烂现象、脱胶工艺烦琐,加工效益较低、生产环境差等一系列困扰亚麻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

高丽[9](2007)在《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汽车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预计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整车产量将会保持平均13%以上的增速,零部件配套市场的增速在15%以上,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整车产量不断上升,全球采购向有成本优势的中国转移、零部件出口不断增长等因素都给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湖南零部件产业的优势,克服不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是关系到湖南整个汽车产业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借用PEST理论以及价值链的战略分析方法对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价值链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表明,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与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薄弱,整车带动作用小等劣势,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国家及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跨国公司采取全球采购战略等时机的到来,零部件发展已经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后论文为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战略制定及预测,将影响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因素归纳为技术基础、产业环境、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为湖南汽车零部件产品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应该重点发展电子类零部件、汽车车用动力总成及车用模具的结论。本文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了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重点从如何发展产业集群、如何发展电子类零部件以及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重点提出了与整车厂研发、构建技术公共平台、注重自主研发等问题。

翦建政,潘小梅[10](2006)在《湖南省塑料行业调查报告》文中指出介绍了湖南省塑料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现状。湖南省塑料行业呈现有5个特点: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从事塑料产品生产及相关的企业已超过1 000家,年生产能力达1 000 kt,年产量超过400 kt;产业链基本形成;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吸纳就业人员多;产品应用范围广。最后分析了湖南省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α-Fe2O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选择性合成高品质邻甲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邻甲酚性质与用途
        2.1 邻甲酚性质
        2.2 邻甲酚用途
    3 邻甲酚生产现状
        3.1 国外邻甲酚生产现状
        3.2 国内邻甲酚生产现状
        3.3 邻甲酚主要生产装置
    4 邻甲酚合成技术现状
        4.1 国外技术现状
        4.2 国内技术现状
        4.3 其它技术现状
    5 苯酚烷基化反应催化剂
        5.1 分子筛催化剂
        5.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6 苯酚烷基化反应机理研究
        6.1 催化剂酸碱性质与反应性能的关系
        6.2 反应机理探讨
    7 催化剂制备与失活原因探讨
        7.1 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7.2 催化剂失活原因探讨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α-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4 催化剂评价
        2.5 产物分析与检测
        2.6 反应主要技术指标定义
    3 结果与讨论
        3.1 溶液pH值的影响
        3.2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 老化时间的影响
        3.4 洗涤次数的影响
        3.5
    4 小结
第三章 微波干燥法α-Fe_2O_3催化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4 催化剂评价
        2.5 产物分析与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烘箱干燥α-Fe_2O_3催化剂性能
        3.2 微波干燥α-Fe_2O_3催化剂性能
    4 小结
第四章 α-Fe_20_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的动力学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评价
        2.4 甲醇分解实验评价
        2.5 产物分析与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苯酚转化反应动力学
        3.2 甲酚生成反应动力学
        3.3 甲醇分解反应动力学规律
    4 小结
第五章 苯酚-甲醇烷基化的工艺热危险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评价
        2.4 反应产物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质稳定性
        3.2 热稳定性分析
        3.3 工艺反应热风险度评价
        3.4 工艺热危险度分级评估
    4 小结
第六章 α-Fe_20_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的5L扩大试验
    1 引言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催化剂制备
        2.3 反应器规格
        2.4 产物分析与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
        3.2 反应器结构
        3.3 催化剂性能
        3.4 反应入口温度区间分布对比
        3.5 甲醇分解情况
        3.6 催化剂再生
        3.7 中型装置产物分离
    4 小结
第七章 苯酚-甲醇烷基化反应的单列管全流程中试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催化剂制备
        2.3 反应器及塔器规格
        2.4 产物分析与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装置框架图
        3.2 装置工艺流程
        3.3 催化剂性能
        3.4 工艺条件优化
        3.5 原料对反应的影响
        3.6 回用物料杂质累积情况及对反应的影响
        3.7 杂质及副产物累积对反应的影响
        3.8 杂质与副产物外排出口考察
        3.9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3.10 生成气体考察
        3.11 分离工艺研究
        3.12 装置标定
    4 小结
第八章 工业规模分离中酚类物质结焦的催化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反应评价
        2.3 产物分析与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新物质剖析与论证
        3.2 重质化物质来源查找与实验论证
        3.3 重质化影响因素考察
        3.4 重质化物质裂解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2)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技术路线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2.3 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意义
第3章 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形势
    3.2 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3.3 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4章 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4.1 云溪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
    4.2 云溪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应坚持的原则
    4.3 云溪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
    4.4 云溪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第5章 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5.1 制订政策导向,引领产业集群
    5.2 依托大厂,做大做强化工产业集群
    5.3 延伸化工产业集群,培育化工产业龙头企业
    5.4 强化招商引资策略,承接国内外石化产业转移
    5.5 完善配套体系,保障产业集群的发展
    5.6 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园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二、 促进部际协作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四、 加强省部合作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4)轮式阀微型压电泵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型压电泵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型压电泵产品及应用
        1.3.1 微型压电泵主要生产厂商及其产品
        1.3.2 压电泵产品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圆形压电振子输出性能分析
    2.1 压电陶瓷简介
        2.1.1 压电陶瓷的种类
        2.1.2 压电陶瓷的制作工艺
        2.1.3 压电陶瓷的老化与失效
    2.2 压电振子理论分析方法
        2.2.1 能量法
        2.2.2 静态法
    2.3 压电振子的输出力和位移特性
        2.3.1 压电振子中心点的位移
        2.3.2 压电振子的等效集中力
    2.4 压电泵的极限性能
        2.4.1 极限流量
        2.4.2 极限压力
    2.5 压电振子压电耦合场分析
        2.5.1 物理模型及仿真方法
        2.5.2 仿真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型被动截止阀的工作特性
    3.1 常见微型被动截止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伞形阀
        3.1.2 悬臂梁阀
        3.1.3 轮式阀
    3.2 微型被动截止阀的选用
    3.3 轮式阀等效刚度的计算及测量
        3.3.1 U型轮式阀等效刚度计算
        3.3.2 S型轮式阀等效刚度计算
        3.3.3 轮式阀等效刚度测量方法
    3.4 轮式阀静态特性
        3.4.1 临界开启压力
        3.4.2 反向截止性
        3.4.3 反向泄漏
    3.5 轮式阀动态特性
        3.5.1 振动模型
        3.5.2 碰撞振动
        3.5.3 过流特性
    3.6 轮式阀的能量损失
        3.6.1 水头损失
        3.6.2 碰撞损失
        3.6.3 流量损失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被动截止阀压电泵工作原理及特性研究
    4.1 吸程出流与惯性流动
        4.1.1 吸程出流现象
        4.1.2 吸程出流理论模型
        4.1.3 吸程出流现象仿真分析
        4.1.4 惯性流及其影响因素
    4.2 输出流量与输出压力
        4.2.1 动态流量
        4.2.2 动态压力
    4.3 压电泵的效率
        4.3.1 机电转换效率
        4.3.2 机械效率
        4.3.3 压电泵的最大效率点
    4.4 压电泵工况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电泵结构设计及性能试验
    5.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条件
    5.2 压电振子的选用
    5.3 驱动波形与压电泵工作效率
    5.4 轮式阀结构参数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5.4.1 等效刚度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4.2 阀片和阀孔配合尺寸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4.3 预紧高度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5 泵腔结构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5.1 泵腔高度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5.2 阀孔间距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6 气泡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5.7 压电泵的串联和并联特性
        5.7.1 串联特性
        5.7.2 并联特性
        5.7.3 串并联的选择
    5.8 微型压电泵驱动电源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电泵加速寿命试验
    6.1 加速寿命试验的类型及选择
    6.2 压电泵的失效机理与加速寿命试验
        6.2.1 压电泵失效机理类型
        6.2.2 压电泵加速寿命试验的失效机理
    6.3 压电泵疲劳特性与恒加试验
        6.3.1 恒加试验的五个假定
        6.3.2 压电泵的疲劳特性分析
    6.4 压电泵恒加试验方法及步骤
        6.4.1 电应力水平取值
        6.4.2 试验步骤
        6.4.3 试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6.5 压电泵加速寿命试验数据处理
        6.5.1 失效时间的计算方法
        6.5.2 不同电应力下失效机理分析
        6.5.3 恒加试验的数据处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现代住宅与传统民居的研究
        1.2.2 自然通风的研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2 研究思路
        1.4.3 文章结构
第2章 可持续建筑与设计方法
    2.1 可持续建筑的实现途径与障碍
        2.1.1 可持续建筑的实现途径
        2.1.2 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障碍
    2.2 中国可持续建筑实施现状分析
        2.2.1 设备材料技术是基础
        2.2.2 设计是保障
        2.2.3 教育是支持
    2.3 "定量化符号"设计方法
        2.3.1 建筑符号学
        2.3.2 "定量化符号"设计方法
        2.3.3 农村住宅设计与"定量化符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住宅能耗与室内环境调研
    3.1 调查背景
    3.2 农村住宅能耗调查
        3.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2 问卷调查内容
        3.2.3 能耗统计方法
        3.2.4 能耗分析
        2.2.5 村镇住宅的用能特点
    3.3 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调查
        3.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3.2 测试参数及仪器
        3.3.3 夏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3.4 冬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3.5 小结
    3.4 农村住宅室内自然通风调查
        3.4.1 测试对象的选择
        3.4.2 测试参数及仪器
        3.4.3 半开敞空间风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3.4.4 室内风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选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建筑选址模式研究概要
        4.2.1 研究内容与方法简介
        4.2.2 建筑选址模式及其简化
    4.3 湍流模型基本理论
        4.3.1 湍流的基本理论
        4.3.2 湍流模型——k-ε模型
        4.3.3 控制方程组的无因次化
    4.4 边界条件与求解方法
        4.4.1 边界条件
        4.4.2 求解方法
        4.4.3 前处理及网格生成
    4.5 农村住宅结合丘陵的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5.1 丘陵地貌下传统民居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5.2 丘陵高度50m下现代住宅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5.3 丘陵高度150m下现代住宅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5.4 独栋住宅结合丘陵选址最佳模式与定量化符号
    4.6 农村住宅结合绿化的选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6.1 平原地貌下现代农村独栋住宅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6.2 独栋住宅结合绿化的选址模式简化与物理模型
        4.6.3 住宅与绿化间距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6.4 绿化种植范围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6.5 独栋住宅结合绿化选址最佳模式与定量化符号
    4.7 农村住宅结合道路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7.1 农村联排住宅现有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7.2 农村联排住宅结合道路选址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4.7.3 联排住宅结合道路选址最佳模式与定量化符号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面设计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1 农村住宅内门设计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1.1 现有农村住宅内门设计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1.2 内门设计改进模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2 农村住宅附属空间设计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2.1 现有附属空间设计模式总结
        5.2.2 物理模型与计算范围
        5.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农村住宅天井设计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5.3.1 天井设计模式
        5.3.2 物理模型与计算范围
        5.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4 天井设计最佳模式与定量化符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住宅结合丘陵选址模式的风洞实验
    6.1 风洞实验理论依据
        6.1.1 相似理论基本定律
        6.1.2 通风过程的相似准数
        6.1.3 通风过程自动模化现象
        6.1.4 建筑表面风压系数
    6.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1 边界层风洞
        6.2.2 风速测量仪器
        6.2.3 风压测量仪器
    6.3 模型与测点分布
    6.4 实验中的边界条件
        6.4.1 风速分布曲线的模拟
        6.4.2 实验控制风速的确定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方法与评价的研究
    7.1 现代建筑设计流程与评价工具
        7.1.1 现代建筑设计流程
        7.1.2 现代建筑设计分析评价方法
        7.1.3 小结
    7.2 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流程
        7.2.1 湘北地区农村住宅特点
        7.2.2 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流程的研究
    7.3 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7.3.1 住宅自然通风性能模拟方法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7.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7.3.3 权重系数的确定
        7.3.4 评价标准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本文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B 住宅基本信息及全年能耗调查表

(7)供应商选择群决策建模与多源多时段采购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3 供应商选择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安全库存研究现状及分析
    1.5 全文安排
2 供应商选择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2.1 基于群体理想解的供应商选择多属性决策
    2.2 对专家综合赋权的序数型逼近理想解法
    2.3 最小化序数偏好距离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特定契约下多供应商多时间段订单分配优化
    3.1 多供应商带时段采购量约束的最小总量承诺契约
    3.2 随机时变需求下有时段和总量约束的多源采购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需求随机与资源有限的多周期安全库存配置
    4.1 安全库存与订货批量的联合优化
    4.2 数量折扣契约下的安全库存配置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鉴定成果和奖励

(8)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亚麻产业的地域变迁和发展现状
        1.1.1 亚麻起源及其主产区的历史变迁
        1.1.2 中国亚麻原料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1.3 中国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研究开发动态
        1.2 国内外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研究概况
        1.2.1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2.2 作物的生产适应性
        1.2.3 作物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的考评方法
        1.2.4 亚麻生态适应性与生产适应性
        1.2.4.1 亚麻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2.4.2 亚麻生长发育与光照的关系
        1.2.4.3 亚麻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关系
        1.2.4.4 亚麻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1.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概况
        1.3.1 亚麻生育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1.3.2 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1.3.2.1 亚麻植株形态建成
        1.3.2.2 亚麻韧皮纤维发育
        1.3.2.3 亚麻营养生理特征
        1.3.2.4 亚麻光合生理特性
        1.3.2.5 亚麻生殖生长特性
        1.3.3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4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与干茎制纤技术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亚麻原茎脱胶技术
        1.4.1.1 亚麻原茎天然微生物脱胶
        1.4.1.2 亚麻原茎加菌脱胶
        1.4.1.3 亚麻原茎酶法脱胶
        1.4.2 国内外亚麻干茎制纤技术
        1.4.3 亚麻原茎脱胶制纤的评价方法
    2 立题依据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
        2.1.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可行性
        2.1.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化开发的比较优势
        2.2 南方红壤区亚麻原料生产的理论缺失与技术瓶颈
        2.2.1 国内外亚麻生态生产适应性研究存在明显缺陷
        2.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栽培生理缺乏系统的研究
        2.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存在的技术瓶颈
        2.3 南方红壤区亚麻脱胶制纤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2.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料收获的主要问题
        2.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原茎脱胶的主要问题
        2.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干茎制纤的主要问题
    3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生态与生产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剥制机械及其配套脱胶技术研究
第二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盆栽试验设计与管理
        1.2 试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活力演变
        2.2.1 根系重量
        2.2.2 根系体积
        2.2.3 根系比表面积
        2.2.4 根系吸收面积
        2.2.5 根系氧化力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茎生长及其韧皮纤维发育
        2.3.1 茎高
        2.3.2 茎粗
        2.3.3 茎重
        2.3.4 韧皮纤维发育
        2.3.4.1 亚麻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征
        2.3.4.2 亚麻纤维细胞群体的发育特征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叶片分化及其群体光合特性
        2.4.1 单株叶片数
        2.4.2 单株叶面积
        2.4.3 单株叶片重
        2.4.4 叶绿素含量
        2.4.5 群体光合特征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分配特性
        2.5.1 氮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2 磷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5.3 钾素的吸收动态与分配特征
        2.6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开花期的生殖生长特性
        2.6.1 花药发育
        2.6.2 开花习性
        2.6.3 种子发育特征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特征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营养生长特性
        3.3 南方红壤区科冬季亚麻的生殖生长特性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生育期划分问题
        4.2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纤维发育规律问题
        4.3 关于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长发育特性问题
第三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和土壤类型
        1.2 亚麻生态适应性试验设计
        1.2.1 亚麻光温适应性试验
        1.2.2 亚麻光长适应性试验
        1.2.3 亚麻土壤水分胁迫试验
        1.2.4 亚麻土壤适应性试验设计
        1.3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亚麻低温耐性评价与存活率观测
        1.3.2 亚麻开花习性观察与生育期确定
        1.3.3 亚麻抗旱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1.3.4 亚麻土宜性评价及生长发育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1.1 亚麻的低温耐性
        2.1.2 亚麻的高温耐性
        2.1.3 亚麻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
        2.2 光照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积累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2.1 光照长度对亚麻生育期的影响
        2.2.2 光照长度对亚麻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2.2.3 光照长度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2.4 光照长度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对亚麻生长发育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 亚麻生育前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亚麻生育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亚麻生育前中期土壤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4 亚麻生育后期土壤渍水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土壤类型对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土壤类型对亚麻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2.4.3 土壤类型对亚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4.4 土壤类型对亚麻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4.5 土壤类型对亚麻原茎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3.1 亚麻的光照适应性
        3.2 亚麻的温度适应性
        3.3 亚麻的水分适应性
        3.4 亚麻的土壤适应性
    4 讨论
        4.1 亚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其南移安全越冬问题
        4.2 亚麻的土壤生态适应性及其生产布局优化问题
        4.3 亚麻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及其高效水分管理问题
        4.4 亚麻的品质生态适应性及其纤维的木质化问题
        4.5 亚麻的产量生态适应性及其高产优质栽培问题
第四章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亚麻品种
        1.2 供试土壤条件
        1.3 整地播种方法
        1.4 试验设计方案
        1.4.1 品比试验
        1.4.2 播种试验
        1.4.2.1 播种期试验
        1.4.2.2 播种量试验
        1.4.2.3 播种方式试验
        1.4.3 施肥试验
        1.4.3.1 氮肥施用量试验
        1.4.3.2 氮肥施用期试验
        1.4.3.3 磷肥施用量试验
        1.4.3.4 钾肥施用量试验
        1.4.4 除草试验
        1.4.4.1 亚麻田间杂草消长规律观测
        1.4.4.2 亚麻除草剂筛选、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1.4.4.3 亚麻化学除草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1.4.5 防倒试验
        1.4.5.1 亚麻化学控高防倒试验
        1.4.5.2 亚麻化学杀雄防倒试验
        1.4.5.3 亚麻复合防倒剂试验
        1.5 主要观测指标与方法
        1.5.1 亚麻主要生育期与生长速度观测
        1.5.2 亚麻叶面积与群体光合特性观测
        1.5.3 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观测及其评价
        1.5.4 亚麻生育后期倒伏情况观测与评价
        1.5.5 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观测
        1.5.6 亚麻纤维品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亚麻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与评价
        2.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2.2.1 播种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1.1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2.1.2 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3 播种期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2 播种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2.1 播种量对亚麻原茎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2.2 播种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及其理化性状的影响
        2.2.3 播种方式对亚麻经济产量的影响
        2.2.3.1 播种方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2 亚麻播种与土地耕作方式对种植效益的影响
        2.2.3.3 播种方式对亚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2.3.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1.1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1.2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1.3 氮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2.1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2.2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2.3 氮肥施用期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3.1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3.2 钾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4.1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4.2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韧皮纤维发育的影响
        2.3.4.3 磷肥施用量对亚麻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2.4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2.4.1 亚麻田间杂草种类与数量的消长规律
        2.4.1.1 亚麻的田间种类杂草及其分布
        2.4.1.2 亚麻田间杂草数量的消长动态
        2.4.2 亚麻除草剂种类、组配及其施用方法
        2.4.2.1 除草剂种类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2 除草剂组配方式对亚麻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2.4.2.3 除草剂施用方式对亚麻化学除草效果的影响
        2.4.3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
        2.4.3.1 亚麻双子叶除草剂的安全性评价
        2.4.3.2 亚麻化学除草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2.5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2.5.1 亚麻化学控高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1.1 烯效唑喷施时间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2 烯效唑喷施浓度对亚麻控高、防倒与增收作用的影响
        2.5.1.3 喷施烯效唑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2 亚麻化学杀雄的控花防倒与增产效果
        2.5.2.1 亚麻化学杀雄时间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2 亚麻化学杀雄剂用量对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2.3 亚麻杀雄剂施用方式对亚麻控花防倒的作用
        2.5.2.4 化学杀雄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2.5.3 亚麻复合控花壮杆剂的防倒效果与增产作用
        2.5.3.1 亚麻复合防倒剂的组配与筛选
        2.5.3.2 亚麻复合防倒剂施用方式对控高、控花、防倒效果的影响
        2.5.3.3 亚麻复合防倒剂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3.1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优良品种引进与筛选
        3.2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播种技术
        3.3 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施肥技术
        3.4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安全高效除草技术
        3.5 亚麻红壤区冬季亚麻的高产优质防倒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南方冬种型亚麻品种选育与种子繁育问题
        4.2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土壤耕作及其播种技术问题
        4.3 关于南方冬季亚麻肥水管理与化学除草的问题
        4.4 关于南方亚麻防倒与纤维、种子生产分离问题
第五章 南方红壤区亚麻韧皮剥制机械与原麻脱胶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亚麻原麻剥制与水洗装置的设计
        1.1.1 亚麻剥麻机主要参数的选定
        1.1.2 亚麻剥麻机冼麻装置的设计
        1.1.3 亚麻原麻剥洗机样机的打麻试验
        1.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碱液煮练工艺)试验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工艺流程设计
        1.2.3 脱胶试验设计
        1.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蒸煮)试验设计
        1.3.1 试验材料
        1.3.2 工艺流程设计
        1.3.3 脱胶试验设计
        1.4 亚麻原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温水沤麻)试验设计
        1.4.1 试验材料
        1.4.2 工艺流程设计
        1.4.3 脱胶试验设计
        1.5 主要观测项目与方法
        1.5.1 细菌类群与数量测定
        1.5.2 还原糖含量和pH和COD测定
        1.5.3 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测定
        1.5.4 脱胶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麻剥洗联合机研制与原麻剥制技术
        2.1.1 亚麻打麻机的韧皮剥制原理
        2.1.2 亚麻剥麻机工作效率与原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2.1 打麻轮间隙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2 打麻轮转速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3 打麻刀片宽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4 打麻刀片密度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2.5 打麻刀片倾角对亚麻剥麻效率与原麻质量的影响
        2.1.3 打麻时清水冲洗对剥麻效率与剥麻质量的影响
        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2.2.1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2.1.1 温水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2 硫酸浸泡浓度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1.3 硫酸浸泡时间对亚麻原麻含胶率的影响
        2.2.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碱液煮炼工艺
        2.2.2.1 碱液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2 浴比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3 碱液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2.4 碱液煮炼温度与压力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2.3.1 硫酸浸洗时间与浓度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2 氯化漂白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2.3.3 煮炼给油对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效果的影响
        2.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高温高压煮炼)技术
        2.3.1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预处理工艺
        2.3.2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高压煮炼工艺
        2.3.2.1 蒸煮压力对亚麻原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2 煮炼时间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3 敲洗方式对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效果的影响
        2.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的后处理工艺
        2.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天然微生物脱胶)技术
        2.4.1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动态过程的观测
        2.4.1.1 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4.1.2 果胶酶与木聚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4.1.3 沤麻液中还原糖含量和COD的动态变化
        2.4.1.4 沤麻液中pH的动态变化
        2.4.2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因素
        2.4.2.1 原麻含胶量对亚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2 水源水质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3 温度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4 起始pH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5 浴比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6 氮源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2.7 尿素用量对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影响
        2.4.3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的后处理工艺
    3 结论
        3.1 亚麻原麻剥洗联合机
        3.2 亚麻原麻化学脱胶技术
        3.3 亚麻原麻物理脱胶技术
        3.4 亚麻原麻温水沤麻技术
    4 讨论
        4.1 关于亚麻收获与剥制的问题
        4.2 关于亚麻剥洗联合机的问题
        4.3 关于亚麻原麻脱胶与纺织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之处
致谢
作者简介

(9)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地位
        1.2.1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1.2.2 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1.3.2 关于市场预测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环境分析
    2.1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2.2 汽车零部件产业 PEST 分析
        2.2.1 政策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汽车零部件产业价值链分析
        2.3.1 下游产业状态分析
        2.3.2 内部价值活动
        2.3.3 上游产业状态分析
第3章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预测与构想
    3.1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预测
        3.1.1 模型建立
        3.1.2 模型检验
        3.1.3 模型评价
        3.1.4 预测结果
        3.1.5 结果分析
    3.2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品发展序列
        3.2.1 影响产品发展的要素
        3.2.2 层次分析的判断矩阵
        3.2.3 产品发展次序确定
        3.2.4 结论分析
    3.3 区域构想
        3.3.1 建立一大中心区域
        3.3.2 完善二处重要基地
        3.3.3 巩固五大特色园区
第4章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措施
    4.1 积极发展产业集群
        4.1.1 以整车厂为依托
        4.1.2 加强专业化分工
        4.1.3 深化企业改革
    4.2 快速发展电子类零部件
        4.2.1 加强宏观规划
        4.2.2 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4.2.3 与整车厂建立战略联盟
    4.3 加强自主创新
        4.3.1 营造自主创新氛围
        4.3.2 建构自主开发公共技术平台
        4.3.3 积极融入全球配套
        4.3.4 注重汽车人才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10)湖南省塑料行业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塑料行业情况介绍
    1.1 按塑料产品类型划分的9类塑料制品加工企业
    1.2 塑料原辅材料生产与销售
    1.3 塑料机械及模具
    1.4 科研开发与教育
2 行业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
    2.1 发展的40年
    2.2 差距与不足
    2.3 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四、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α-Fe2O3催化苯酚—甲醇烷基化选择性合成高品质邻甲酚的研究[D]. 黄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2]云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郭亮. 湘潭大学, 2012(02)
  • [3]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4]轮式阀微型压电泵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D]. 刘勇. 吉林大学, 2012(07)
  • [5]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6]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 解明镜. 湖南大学, 2010(03)
  • [7]供应商选择群决策建模与多源多时段采购优化[D]. 李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南方红壤区冬季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孙焕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8)
  • [9]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D]. 高丽. 湖南大学, 2007(06)
  • [10]湖南省塑料行业调查报告[J]. 翦建政,潘小梅. 中国塑料, 2006(02)

标签:;  ;  ;  ;  

湖南省岳阳市塑料八厂产品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