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苯对人体脂质过氧化、红细胞SOD和发中10种金属元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六龙[1](2021)在《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水稻镉转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增加,有毒重金属镉(Cd)不断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导致我国主粮之一稻米镉(Cd)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探究一种有效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途径,对于提高稻米品质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是大蒜有效成分之一,在医学上常用于癌症治疗和重金属解毒。本研究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幼苗试验及田间试验,探究了SAC对水稻幼苗Cd毒害的缓解机制及在水稻体内阻断重金属Cd离子向水稻地上部及籽粒转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萌发试验表明,SAC可通过调控幼根和幼芽中Cd转运蛋白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低Cd的吸收及向幼芽转运,从而显着缓解种子幼根和幼芽Cd的胁迫效应。添加SAC能够显着缓解Cd胁迫的抑制效果;幼根和幼芽中CAT和SOD活性显着增加,MDA和GSH含量则显着降低;幼根和幼芽中Cd含量分别降低35.91%和28.86%,显着缓解Cd胁迫。Cd胁迫显着抑制OsNRAMP5、OsHMA2和OsHMA3基因表达水平,添加SAC处理后Cd转运蛋白编码基因OsNRAMP5、OsHMA2的相对表达量与Cd2+胁迫处理组相比分别显着降低,OsHMA3的相对表达量与Cd2+胁迫处理组相比显着升高。2.幼苗试验表明,叶面喷施SAC可通过调控Cd转运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Cd在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累积,同时还可显着缓解幼苗Cd胁迫。当SAC喷施浓度在0.05-0.4 mmol·L-1时,水稻幼苗地上部Cd含量随着SAC喷施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最高降幅可达49.02%,同时,地上部的Zn含量也出现显着下降趋势。根系中亚细胞分布出现变化,液泡中Cd含量显着增加。叶面喷施SAC后,抑制了根系中负责调控Cd向地上部转运的OsHMA2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了负责根系中Cd向液泡中运输的OsHMA3基因的表达,但未对负责根系从外界吸收Cd的OsNRAMP5的表达造成显着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SAC可抑制根系中的Cd向地上部转运同时促进向液泡的转运,从而缓解水稻幼苗对Cd胁迫效应。3.田间试验表明,于早稻开花期在Cd污染稻田叶面喷施SAC一次可显着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喷施SAC后,籽粒中Cd含量显着降低66.13%。与此同时,旗叶、穗轴、穗颈、穗节、第二节、第二节间、第二叶和基部茎叶中Cd含量随着喷施浓度增加皆出现显着降低趋势,但是对根系中Cd含量并无显着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加SAC喷施浓度并未继续降低水稻籽粒及地上部各器官中Cd含量。据此推测,喷施SAC降低籽粒重金属含量可能与调控相关重金属转运蛋白的表达有关。4.田间试验表明,于晚稻开花期在重金属Cd污染稻田叶面喷施SAC可通过调控相关重金属转运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地上部籽粒中的Cd含量。当SAC喷施浓度为0.1 mmol·L-1时,OsLCD在穗轴、旗叶和穗节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出现显着下降;籽粒、穗轴、旗叶、穗节中Cd含量同样出现显着下降趋势,且与早稻规律一致。叶面喷施SAC通过下调OsLCD在水稻上部器官的表达,调控韧皮部Cd向籽粒中的转运,从而降低籽粒中Cd积累量,减轻重金属毒害。
祝敏[2](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李嘉丽[3](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脏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炎症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肿胀,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在全球的患病率高达25%-26%,其中约21%的NAFLD患者可能患有NASH,而NASH患者中,有40%可能会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NASH作为NAFLD疾病进展的严重形式,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慢性肝病之一。但目前关于NASH发病机制的阐述仍不完全清楚。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关于NASH发病机制的探索。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具有免疫调节、抗微生物活性和胰岛素敏化作用,参与了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等多种代谢途径。研究显示,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会破坏能量代谢,从而导致葡萄糖耐量降低、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等代谢综合征。故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共同参与NASH的发生发展。目前,NASH状态下肝脏多种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解NASH肝脏微量元素状态,本研究通过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MCD)饲料诱导建立NASH小鼠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测定肝脏微量元素的含量,观察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以及肝脏氧化应激指标MDA、T-AOC、总SOD活性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微量元素的变化在NASH病程演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NASH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2±2g)4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大组即对照组(Control)和模型组(MCD),分别给予蛋氨酸胆碱充足(Methionine and choline sufficient,MCS)饲料和MCD饲料。按照喂养时间3、9周将每大组再分为2个小组,共分4组,3周对照组(Control3)、3周MCD组(MCD3)、9周对照组(Control9)、9周MCD组(MCD9)。各组进行等热量配对喂养,按照喂养时间,分别在3周和9周期满后,禁食12h。麻醉前称量小鼠体重,麻醉状态下经腹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取血完毕后,用4℃预冷生理盐水在心尖处灌流并分离出完整肝脏,观察肝脏外形,称量肝湿重并计算肝指数,切取部分肝脏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以及NAFLD活动度积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force,TIB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使用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采用氯仿-甲醇法结合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TG、TC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检测肝脏组织铁(Fe)、铜(Cu)、锌(Zn)、锰(Mn)、硒(Se)、铬(Cr)、镉(Cd)、钼(Mo)、砷(As)、钡(Ba)、钴(Co)、镍(Ni)、锶(Sr)、钒(V)、锡(Sn)元素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导致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01),与3周相比,喂养9周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01)。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湿重和肝指数显着降低(P<0.001),喂养至9周时肝指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2)肝脏组织病理与NAFLD活动度积分:与Control组相比,MCD3组小鼠肝脏可见细胞肿胀,胞浆可见圆形脂肪空泡,胞浆疏松淡染,少量肝细胞还伴轻度脂肪变性,未见明显气球样变性,中央静脉附近偶见炎性细胞浸润。MCD9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广泛脂肪变性,小叶可见炎性细胞小灶性浸润,肝细胞存在气球样变性。NAFLD活动度积分结果显示,与同期Control组相比,MCD组NAS评分升高,随着造模时间延长,NAS评分升高幅度越大,9周后达到NASH水平。(3)血清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小鼠血清ALT、AST显着升高(P<0.05),血清TC、TG则显着降低;MCD饲料喂养9周后小鼠血清ALT、AST水平高于3周(P<0.05),而血清TG、TC低于3周(P<0.05)。与Control组相比,MCD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血清SI和TS水平显着降低(P<0.05)。(4)肝脏氧化应激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小鼠肝脏MDA显着升高(P<0.001),肝脏T-AOC和总SOD活性显着降低(P<0.05);MCD饲料喂养9周后小鼠肝脏MDA含量显着高于3周(P<0.001),T-AOC和总SOD活性显着低于3周(P<0.05)。(5)肝脏TG、TC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显着升高(P<0.05),喂养9周则导致小鼠肝脏TG、TC含量均升高(P<0.001)。(6)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Cu、Zn、Mo含量显着降低(P<0.05),Fe含量显着升高(P<0.001);MCD饲料喂养至9周后,小鼠肝脏V、Mn、Co和Se也出现了显着下降(P<0.05),Cu、Zn、Mo和Fe的趋势与3周一致。与3周相比,MCD饲料喂养9周导致小鼠肝脏V、Cu、Zn、Se、Mo、Cd、B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Fe含量显着升高(P<0.05)。(7)肝脏微量元素与脂质含量、氧化应激指标的关联性: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Cu、Zn、Mn、Se、Cd、Mo、Co、V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肝脏Cu、Zn、Mn、Se、Mo、Co和V元素均与肝脏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MDA含量则呈显着正相关(P<0.005);肝脏Cu、Zn、Se、Mo和Co含量与T-AOC、总S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T-AOC呈显着负相关(P<0.001)。结论(1)MCD饲料喂养9周成功诱导了NASH小鼠模型,该模型肝脏病理变化可反映NASH的基本病变。(2)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发生多种微量元素紊乱,Cu、Zn和Mo含量降低,Fe含量升高;MCD饲料喂养9周使肝脏微量元素紊乱加重,V、Mn、Co和Se含量亦显着降低。(3)小鼠肝脏Fe、Cu、Zn、Mn、Se、Cd、Mo、Co和V含量与TG、TC含量显着相关,肝脏Cu、Zn、Se、Mo、Co含量与氧化应激指标MDA、T-AOC、SOD活性显着相关。
王海伟[4](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尿液中的金属元素水平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揭示儿童急性白血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监测这些元素含量的变化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及预防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儿童白血病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科43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病例组,所有患儿均在14周岁以内并且排除遗传代谢及染色体异常疾病;选取同期就诊于沈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正常的儿童6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且排除肿瘤及染色体异常等疾病。应用调查问卷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同时收集其新鲜晨尿(病例组尿液取化疗前),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检测标本中金属元素含量,应用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患儿母亲孕期补铁,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17.2%(16/43);17.2%(1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7,P=0.0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及对照组含量(中位数)分别为铅为1.95、0.48(Wald X2=16.70,P<0.05),汞为0.76、0.87(Wald X2=1.12,P=0.18),钒为6.18、3.03(Wald X2=0.12,P<0.05),砷为50.96、35.36(Wald X2=16.61,P<0.05),铁为56.72、15.77(Wald X2=20.33,P<0.05),铬为3.32、2.77(Wald X2=0.11,P=0.002),锰为5.28、2.49(Wald X2=14.01,P<0.05),镍为3.46、5.04(Wald X2=0.05,P=0.48),钴为1.06、0.84(Wald X2=6.32,P=0.012),铜为64.21、9.81(Wald X2=4.55,P<0.05),其中两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元素分别为铅、钒、砷、铁、铬、锰、钴、铜。多因素回归分析,尿中铁元素含量升高可增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OR=1.012;95%CI=1.002-1.016)。结论尿液中铁元素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具有相关性,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谢婷婷[5](2021)在《宣威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含铁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溶铁规律以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气污染通常指空气环境中气体或固体颗粒等污染物含量超标,以至对人体及其它生物造成危害。许多呼吸道疾病均被证明与大气污染直接关联,其中,最严重的恶性疾病之一便是肺癌。因大气污染,宣威是我国肺癌致死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有研究表明宣威肺癌率的高发主要与当地生活及生产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紧密相关。在宣威燃煤颗粒物中发现有大量含铁矿物颗粒,如绿泥石,高岭石等被认为可能在该地区高肺癌发病率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研究指出这些颗粒中的可溶铁在氧化态与还原态之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具有潜在毒性的自由基物种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根源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宣威煤中含量较多的富铁矿物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下的酸解,包括绿泥石在酸解时间、p H值、温度、固液比、粒径等因素下的酸解过程,以及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黄铁矿在不同酸性环境以及不同酸度中可溶铁的溶出情况,用以模拟矿物颗粒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处的酸性环境中不同含铁矿物铁的释放规律。并在此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模拟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利用安德森大流量五级采样器通过实验室自行设计的采样系统采集原煤,包括光明,李家屋和沾益原煤)以及相应底灰,同时采集不同粒径的燃煤颗粒物用以探究其中可溶铁在不同酸条件下的溶解规律及其氧化潜能和生物活性。实验中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能谱(SEM-EDS)、透射电镜(TEM)、N2吸脱附(BET)、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表征方法对原煤、底灰及燃煤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DTT和MTT实验对其氧化还原活性及生物活性进行评估;最终通过小鼠实验详细论述了燃煤颗粒物的健康效应。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宣威煤中所含的富铁矿物绿泥石、伊利石和高岭石作为多层结构粘土,在不同酸性条件下其溶解过程均呈现出多阶段的特点,即初始溶解速率较快,随后为可溶性铁浓度的持续缓慢增加。在同样条件下的铁溶解速率顺序为黄铁矿>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固液比和较小的粒径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矿物铁的溶解过程。(2)对于光明,李家屋,沾益原煤、底灰、及燃煤颗粒物以及其中所含的富铁矿物,高浓度的H+由于具有较高的酸强度,更容易破坏矿物的结构从而释放出矿物中的结构铁和层间铁,且一般Fe(II)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都比Fe(Ⅲ)容易。当H+浓度降低时,一般更有利于Fe(II)在这些含铁矿物中的溶解(除硝酸外);在溶解过程中硫酸对各含铁颗粒物整体溶解能力最强,其次是盐酸和硝酸。(3)富铁矿物(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黄铁矿)、原煤、底灰、燃煤颗粒物酸性可溶铁的氧化潜能(DTT)分析表明在酸溶液中溶解铁均表现出明显的氧化潜能,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溶解铁浓度的增加,样品的氧化潜能呈现上升趋势,此变化趋势与溶液中可溶铁的浓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对应于溶液中二价铁的变化。对于原煤、底灰和燃煤颗粒物,同一样品中,底灰的溶解铁其氧化还原活性最高,其次为原煤溶解铁,燃煤颗粒物的溶解铁氧化还原活性最低。整体而言,沾益样品的氧化还原活性最高,其次是李家屋和光明样品,此氧化潜能结果也与相同条件下溶液中可溶铁的浓度顺序一致。溶解铁经树脂螯合后氧化潜能下降,但颗粒物溶铁液的氧化潜能仍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氧化潜能与Fe2+离子具有直接相关性。同时螯合后样品的氧化潜能高低仍然表现为底灰>原煤>燃煤颗粒物,这实际也还是样品的溶铁能力顺序。(4)原煤底灰及燃煤颗粒物酸性可溶铁的生物活性(MTT)分析显示酸性条件下溶铁能力最强的底灰同样表现出了最强的细胞毒性,其次是5级颗粒,4级颗粒和原煤,粗颗粒的细胞毒性最差。螯合后的样品毒性明显的降低且下降比例与二价铁酸性溶液相当。不同原煤底灰和燃煤颗粒物样品的全样组分实验表明燃煤颗粒物整体表现为粒径越小毒性越大,并且样品颗粒本身的毒性比之自身的水溶性金属离子的毒性要大的多。(5)雾化吸入超细燃煤颗粒物(5级)诱发小鼠肺肿瘤的研究表明超细燃煤颗粒物(<1.1μm)基本均可对小鼠肺部造成损伤,尤其是光明、李家屋和沾益燃煤颗粒物全样组分的损伤程度最大,同样地,这些全样组分对小鼠血清中的Ig G、Ig E以及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IL-13影响亦是最大。除全样组分外,水溶性组分如可溶性Fe(II)同样能对小鼠肺部造成损伤,且这些肺炎性损伤均有致癌风险。
邢瑞欣[6](2021)在《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多以肠道受累为主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饮食结构西方化、抗生素滥用以及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IBD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尽管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蛋白质能量不足,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缺乏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值得注意的是,IBD患者体内营养素的缺乏[4],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B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以期对IB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评估与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疾病的预后。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IBD患者200例(CD患者100例,UC患者10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微量元素锌(Zinc,Zn),铜(Copper,Cu)、铁(Iron,Fe)、镁(Magnesium,Mg)、钙(Calcium,Ca)的含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各指标的含量差异及其与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比较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UC和CD患者血清中Zn、Fe含量降低,血清Cu含量及铜锌比值均显着升高(P<0.05);三组间血清Mg、Ca含量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2.不同疾病活动程度的CD患者血清Zn、Fe含量及铜锌比值具有显着差异,缓解期患者血清Zn、Fe含量明显高于重度、中度活动组(P<0.05);重度活动组患者血清铜锌比值明显高于缓解期、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3.不同疾病活动程度的UC患者血清微量元素Zn、Cu、Fe含量及铜锌比值具有显着差异,缓解期患者血清Zn、Fe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重度活动患者血清Cu含量及铜锌比值高于轻度、中度活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4.CD患者的铜锌比值与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成正相关(r=0.697,0.586;P<0.05),与血沉不相关(r=0.134;P>0.05),UC患者的铜锌比值与粪便钙卫蛋白、血沉成正相关(r=0.488,0.452;P<0.05),但与C反应蛋白无明显相关性(r=0.099,P>0.05)。5.CD患者血清Fe含量与粪便钙卫蛋白成正相关(r=0.556,P<0.05),与C反应蛋白、血沉不相关(r=0.748,0.325;P>0.05)。UC患者血清Fe含量与粪便钙卫蛋白正相关(r=0.526,P<0.05),但与C反应蛋白、血沉无明显相关性(r=0.219,0.197;P>0.05)。6.血清铜锌比值、C反应蛋白及血沉诊断CD活动度的临界值分别为≥1.76,≥9.5(mg/L)和≥20.5(mm/h),其中血沉对诊断CD活动的效能最高,AUC值为0.830,其中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86.2%;血清铜锌比值、C反应蛋白及血沉诊断UC活动度的临界值分别为≥1.63,≥13.79(mg/L)和≥13.50(mm/h),其中铜锌比值对诊断UC活动的效能最高,AUC值为0.862,其中灵敏度为73%、特异度为90%。结论本研究探讨了IB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B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Zn、Fe、Cu含量与疾病具有相关性;不同疾病活动度IBD患者血清Zn、Fe、铜锌比值具有显着差异,随着疾病炎症加重,血清铜锌比值显着增高,因此,血清铜锌比值有望作为预测IB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生物学标志物,尤其是在UC患者中更加具有特异性。
杨晶晶[7](2021)在《NiSO4染毒大鼠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镍蓄积量的检测与组织功能、病理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评价硫酸镍(Nickel Sulfate,NiSO4)染毒状态下,大鼠部分重要的解毒代谢和内分泌组织的损伤状态。本研究检测了大鼠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镍蓄积量,功能指标改变和相应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探讨NiSO4对大鼠损伤的特征,及上述各组织中凋亡蛋白Caspase-3免疫组化变化。方法:1.选择24只健康性成熟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范围为180-220 g,按体重分层随机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NiSO4染毒组,正常对照组(N组),即生理盐水组,其中染毒组又分为低剂量(L组)、中剂量(M组)和高剂量(H组)三组,剂量分别为2.5 mg/kg、5 mg/kg和10 mg/kg。经腹腔注射,连续染毒40天,自由摄食及饮水,整个实验期间每日记录大鼠的饮食量、饮水量和体重值,并观察大鼠的活动情况。染毒结束次日将大鼠麻醉,腹主动脉取血,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后取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等组织。2.取大鼠部分血清、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加入浓酸高温溶解定容后,采用ICP-AES法测定血清、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中的Ni含量。3.取大鼠血清离心,ELASE法检测大鼠甲状腺功能(包含游离T3(FT3)和游离T4(FT4));大鼠胰腺功能(包含胰岛素(INS)和C肽(C-P));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脏功能(包含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大鼠肾脏功能(包含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4.取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24 h,取上述组织进行石蜡包埋,4μm厚度切片,HE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上述组织的形态改变。5.组织学切片置于防脱载玻片上,Caspase-3凋亡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上述组织中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NiSO4腹腔注射可使大鼠饮食、饮水和体重增加值减少:在染毒至第40天时,与N组相比,各染毒组大鼠的体重增加值、进食、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大鼠血清和组织中镍浓度变化,(1)血液中镍浓度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出现升高趋势,但仅在H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胰腺组织中,镍浓度变化在M组和H组有明显升高(P<0.05),在L组未出现明显镍蓄积。(3)在肝脏组织中,镍浓度变化在L组和M组中未出现明显改变,在H组中升高明显(P<0.05)。(4)大鼠肾脏中的镍浓度随着镍染毒剂量的升高出现升高趋势,在L组、M组、H组中染毒组中均出现镍蓄积(P<0.05)。但在甲状腺组织中未能检测到镍蓄积。3.大鼠组织功能变化,(1)大鼠甲状腺功能,与N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甲状腺功能指标FT4明显降低,FT4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而降低,在L组、M组和H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虽然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出现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大鼠胰腺功能,与N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胰腺功能指标INS、C-P均出现明显降低,实验组INS水平在M组和H组出现降低(P<0.05),在L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C-P水平在L组、M组和H组中均出现降低(P<0.05)。(3)大鼠肝脏功能,与N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ALT、AST水平未出现明显升高或者降低趋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大鼠肾脏功能,与N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肾脏功能指标BUN、CREA均出现明显升高,BUN在M组和H组中都有升高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CREA水平在染毒组中均有升高,但仅在M组和H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大鼠组织病理变化,(1)甲状腺病理改变,实验组甲状腺可见滤泡扩张,滤泡上皮增生,细胞排列不规则,部分呈高柱状,部分细胞核边集。部分间质中可见散在炎症细胞,血管增生。(2)胰腺病理改变,实验组胰腺可见部分腺体中小叶结构损伤,腺泡细胞排列松散,脱落、碎裂,细胞核固缩,间质增生,血管扩张,且间质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胰岛细胞减少。(3)肝脏病理改变,实验组可见肝脏组织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同一肝脏组织中可见多种细胞形态,部分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水肿,部分肝脏细胞核固缩,部分细胞结构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核淡染,血管增生、充血,可见散在凋亡小体。(4)肾脏病理改变,实验组肾脏可见坏死灶,部分肾小球结构不完整,部分肾小球萎缩,体积缩小,中心静脉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部分髓质中部分小管间不清,融合成片。5.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Caspase-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少量定位于细胞核,以弥漫性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依据阳性定量方法,Caspase-3的表达,(1)在甲状腺组织中,H组为中等阳性,M组为弱阳性,L组和N组未见明显异常。(2)在胰腺组织中,H组和M组为弱阳性表达,L组和N组未见明显异常。(3)在肝脏组织中,H组为中等阳性,M组为弱阳性,L组和N组未见明显异常。(4)在肾脏组织中,H组呈强阳性,M组为中等阳性,L组为弱阳性,N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NiSO4腹腔注射染毒大鼠,可导致NiSO4在血清、胰腺、肝脏和肾脏中蓄积,使上述组织中镍含量升高。2.NiSO4腹腔注射染毒大鼠,可影响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功能,并且对其组织病理造成损伤。3.NiSO4腹腔注射染毒,大鼠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促凋亡蛋白Caspase-3上调,细胞凋亡可能是引起上述组织损伤的一个因素。
韩雪[8](2021)在《Nrf2在长期镉暴露所致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镉(Cadmium,Cd)是从锌矿或硫镉矿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元素,常用来保护电镀钢、铁制品、黄铜及其他合金等免受腐蚀和锈损,然而镉化物也是一种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的有害污染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人类致癌物。据统计,我国每年排入环境中的镉达600余吨,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镉在人体内半衰期约为2030年,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并长时间存在于人体中,因此长期镉暴露会导致镉的蓄积进而危害健康。因此镉污染是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学问题。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镉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进行解毒。急性镉暴露主要是指工厂毒泄露,或者人为投毒等,而长期镉暴露是指人们较长时间处于镉污染的环境。急性镉暴露可以引起肝脏的损伤,相关的研究较多且较为详细,长期镉暴露对于肝脏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关报道较少且目前机制还不明朗。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是调节抗氧化反应的中枢因子,通过调控多种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的转录表达以对抗氧化应激。目前关于Nrf2在镉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有一定的研究,近年来Nrf2在调控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脂代谢中的作用也不断被发现。因此我们建立了Nrf2全身敲除小鼠模型,以期更深入的了解Nrf2在长期镉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Nrf2-HET与Nrf2-HET工具鼠杂交获得全身Nrf2敲除(Nrf2-KO)小鼠及同窝出生的对照组(Nrf2-WT)小鼠。雄性12-16周龄的两种基因型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饮水、100 ppm Cd Cl2、200 ppm Cd Cl2,分为Nrf2-WT,Control组和Nrf2-KO,Control组;Nrf2-WT,100 ppm Cd Cl2组和Nrf2-KO,100 ppm Cd Cl2组;Nrf2-WT组,200 ppm Cd Cl2和Nrf2-KO,200 ppm Cd Cl2组共六组,每组5-9只。每组小鼠饮水24周,记录饮食和饮水数据,每周监测小鼠体重,每月进行小鼠体成分及血糖指标的监测。观察终点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收取小鼠禁食血浆及各重要脏器组织样品。结果:1.长期镉暴露,小鼠血糖与正常饮水组相比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葡萄糖耐量试验表明随着染镉剂量的增加,Nrf2-KO小鼠与Nrf2-WT小鼠相比曲线有下移的趋势;2.肝脏脏器系数:Cd Cl2饮水暴露24周后,Nrf2-KO小鼠的肝脏脏器系数与Nrf2-WT小鼠相比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3.肝脏HE染色结果及F4/8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0 ppm Cd Cl2饮水暴露24周,Nrf2-KO小鼠肝脏病理切片可见肿胀和更多的炎症细胞浸润;4.肝脏纤维化相关蛋白结果(FN、α-SMA)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d Cl2饮水暴露24周后,Nrf2-KO小鼠肝脏出现纤维化较Nrf2-WT小鼠更明显;5.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结果显示:Cd Cl2饮水暴露24周后,Nrf2-KO小鼠与Nrf2-WT小鼠相比肝脏内质网应激指标CHOP和ATF4升高;6.血浆脂蛋白及油红染色结果:血浆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均无显着差异。Cd Cl2饮水暴露24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正常饮水组相比升高。且在正常饮水组,Nrf2-KO小鼠与Nrf2-WT小鼠相比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肝脏油红染色结果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肝脏及全血中镉含量:Nrf2-KO小鼠与Nrf2-WT小鼠相比肝脏及血液中镉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Nrf2下游抗氧化和Ⅱ相解毒酶基因:Nrf2-KO小鼠与Nrf2-WT小鼠相比其下游抗氧化基因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Nrf2基因敲除小鼠在100 ppm、200 ppm Cd Cl2饮水暴露24周,肝脏重量减小,肝脏及血液镉含量增加,肝脏内质网应激出现,炎症反应加重,肝脏出现纤维化。24周镉暴露对于肝脏的血糖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基因型间没有差别;24周镉暴露血浆LDL-C升高,且基因型间有差别。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Nrf2在镉的分布、炎症反应、肝脏纤维化、内质网应激、血糖血脂调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陈秀楠[9](2020)在《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体内存在的自由基不会对生命体产生危害。但是,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自由基会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平衡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最重要的物质,它可以使机体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维持体内自由基平衡。但是,天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存在提取困难、价格昂贵等特点,限制其应用。因此,开发价格低廉、易获取和模拟度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药物是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论文合成了两类牛血清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并且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考察了白蛋白金属络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性能,从而达到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氧自由基(O2·-)以及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模式,并且进一步对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分别合成了7-甲氧基色酮-3-醛-(邻羟基萘甲酰基)腙(L1)和2-羟基-4-二乙氨基-苯甲醛-(邻羟基萘甲酰基)腙(L2)两种配体及其与Cu(II)、Zn(II)、Ni(II)和Fe(III)四种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L1M和L2M)。配体的合成以丹皮酚、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3-羟基-2-萘甲酰肼为原料,三氯氧磷为催化剂,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实现。采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说明,配体(L1和L2)分别与四种金属离子均以1:1发生配位。第三章:分别合成了两类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L1M和L2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Stern-Volmer和Van’t-Hoff方程计算了金属配合物和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类金属配合物与BSA之间存在配位作用。同时,L1M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存在典型的疏水作用,并且L1M与BSA的相互作用于结合位点II。L2M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属于典型的静电引力作用,相互作用于BSA结合位点I。圆二色谱(CD)结果显示,BSA-L1Cu的α-螺旋含量由原BSA的52%降至49.46%,BSA-L2Ni、BSA-L2Cu、BSA-L2Fe和BSA-L2Zn的α-螺旋含量由52%分别降为51.05%、50.68%、50.32%和49.76%。说明BSA-L1M和BSA-L2M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二级结构均有所破坏,但并不明显。第四章:采用NBT光还原法考察了两类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分别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性能,同时测定了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并与天然SOD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的体系中,BSA-L1Cu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最强,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0.22,SOD酶得模拟度为18.64%。对于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2M)的体系中,BSA-L2Zn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最强,EC50为0.18,模拟度为22.8%。总之,本论文制备的两类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牛血清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均具有明显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模拟度。该类蛋白质复合物有望在食品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仲晓燕[10](2020)在《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介导的活性氧生成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肿瘤治疗策略已受到高度关注。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由于高代谢、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原因而使胞内ROS水平增高,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但肿瘤内ROS水平的异常升高也可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过氧化,从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因此,利用外部激发源在肿瘤局部产生ROS或利用肿瘤组织独特的微环境特征原位生成ROS等策略,能够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并避免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与传统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基于ROS的肿瘤治疗策略具有特异性高、生物安全性好、高效无创等优势,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体表肿瘤(如皮肤癌)和管腔肿瘤(如食管癌、膀胱癌)的临床治疗。然而对于深部肿瘤,基于ROS的治疗策略激发效率有限。例如,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光动力治疗,一方面由于生物组织对激发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而导致可见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十分有限(通常小于1 cm),因此无法激发深部肿瘤产生ROS;另一方面,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如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等)通过还原光动力治疗过程中产生的ROS而抵抗氧化应激,最终降低ROS杀伤肿瘤的效果。因此,亟需发展组织穿透深度高、具有肿瘤微环境调节性能的ROS生成策略,实现增强深部肿瘤治疗效果的目的。针对以上挑战,本文采用临床上具有更高组织穿透深度的两种激发源(X-射线和超声波),发展了能够直接响应X-射线或超声的无机敏化剂,并通过肿瘤微环境调控,增强肿瘤局部ROS生成和肿瘤杀伤效果。主要创新性结果如下:(1)制备了Na Ce F4:Gd,Tb纳米闪烁晶体,其作为一种直接响应X-射线的光敏剂能够产生ROS,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的肿瘤放动力治疗(Radiodynamic therapy,RDT)同步增敏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采用高温油相法合成了形貌均一的棒状结构纳米闪烁晶体Na Ce F4:Gd,Tb,在X-ray的激发下通过同步吸收多个次级电子的能量产生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用于RDT。同时,由于其对X-ray的高阻挡能力,Na Ce F4:Gd,Tb可增强局部放射剂量而同步增敏RT。在成像上,Na Ce F4:Gd,Tb作为三模态成像探针能够进行X-ray激发的荧光(X-ray excited fluorescence,XEF)成像、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和T2加权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体内外实验表明Na Ce F4:Gd,Tb能够集XEF/CT/T2-MR三模态成像和肿瘤RDT同步增敏RT于一体,在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没有对小鼠造成明显的毒副作用。本工作打破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效应依赖的RDT常规思路,无需通过构建能量转换器-光敏剂复合物的复杂体系实现X-ray激发的放动力治疗,增强了肿瘤的治疗效果。(2)制备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的Pt Cu3纳米笼,其作为直接响应超声波的声敏剂兼具纳米酶的性质,用于GSH消耗和化动力治疗(Chemodynamic therapy,CDT)增强肿瘤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SDT)。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Pt Cu3纳米笼,其可作为无机声敏剂在超声(Ultrasound,US)作用下产生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从而能够实现SDT。Pt Cu3纳米笼同时具有纳米酶的性质,能够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在肿瘤微环境中微酸和高浓度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的条件下发生类芬顿反应,在肿瘤原位产生·OH从而能够实现CDT。有趣的是,Pt Cu3纳米笼还表现出优异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模拟酶的性质,能够高效消耗肿瘤组织中高浓度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从而抑制GSH对ROS的清除作用,进一步提高氧化应激水平。在成像上,Pt Cu3纳米笼表现出优异的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和增强CT成像的造影效果。体内外实验表明Pt Cu3纳米笼能够集PA/CT成像与GSH消耗、CDT、SDT于一体,在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没有对小鼠造成明显的毒副作用。本工作发展了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新型多功能无机声敏剂,兼具双重纳米酶作用模拟HRP和GSH-Px,实现了多模态成像指导下GSH消耗同步增强肿瘤CDT/SDT的治疗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已发展的ROS肿瘤治疗策略面临的深部激发效率低和复杂肿瘤微环境负调控的局限性,构建出能够直接响应X-ray或US、并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和调节能力的无机敏化剂,以实现RDT、RT、CDT和SDT等具有对深部肿瘤有治疗前景的策略,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对深部肿瘤治疗的效果。
二、苯对人体脂质过氧化、红细胞SOD和发中10种金属元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对人体脂质过氧化、红细胞SOD和发中10种金属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水稻镉转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中的镉及其危害 |
1.2 农田镉污染现状 |
1.3 镉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
1.3.1 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镉对水稻营养物质供给的影响 |
1.3.3 镉对水稻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 |
1.3.4 氧化应激与细胞还原 |
1.3.5 光氧化损伤 |
1.4 水稻的耐镉机制 |
1.4.1 水稻根系耐镉特性 |
1.4.2 区室化作用 |
1.4.3 抗氧化系统 |
1.4.4 植物螯合肽-螯合作用 |
1.5 镉在水稻体内转运机制 |
1.6 有机硫化物SAC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
1.6.1 理化性质 |
1.6.2 医学应用研究 |
1.6.3 重金属解毒作用机制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S-烯丙基-L-半胱氨酸缓解水稻种子幼根和幼芽镉胁迫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Cd~(2+)对水稻种子幼根发育的胁迫效应 |
2.3.2 SAC对种子幼根Cd~(2+)胁迫的缓解效应 |
2.3.3 SAC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生长指标Cd~(2+)胁迫的缓解效应 |
2.3.4 SAC对水稻种子幼芽和幼根生理生化系统Cd~(2+)胁迫的缓解效应. |
2.3.5 SAC缓解水稻种子幼芽和幼根Cd~(2+)胁迫的分子机制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S-烯丙基-L-半胱氨酸调控水稻幼苗镉转运的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计 |
3.2.3 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SAC对水稻幼苗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的影响 |
3.3.2 SAC 对水稻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K, Ca, Mg, Fe, Mn, Zn) |
3.3.3 SAC对Cd及6种矿质元素转移因子的影响 |
3.3.4 SAC对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5 SAC对水稻幼苗MDA和 GSH含量的影响 |
3.3.6 SAC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7 SAC对水稻幼苗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
3.3.8 SAC对水稻幼苗Cd转移基因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S-烯丙基-L-半胱氨酸调控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分子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4.2.5 糙米及植株样品中Cd及6 种矿质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 |
4.2.6 水稻产量的测定方法 |
4.2.7 低镉基因OsLCD相对表达量的测定方法 |
4.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喷施SAC对水稻籽粒及不同营养器官Cd的影响 |
4.3.2 喷施SAC对籽粒中6 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3 喷施SAC对水稻不同器官间Cd转移因子的影响 |
4.3.4 喷施SAC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3.5 喷施SAC对水稻Cd转运基因OsLCD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缓解水稻种子幼根和幼芽镉胁迫机制 |
5.2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调控水稻幼苗镉转运的分子机制 |
5.3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调控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
1.1.1 花粉孢子 |
1.1.2 理化指标 |
1.1.3 挥发性化合物 |
1.1.4 酚类化合物 |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
1.2.1 抗氧化性 |
1.2.2 抗炎活性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
1.3.2 现行治疗 |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
4.3 小结 |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
6.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脏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白血病患儿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5)宣威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含铁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溶铁规律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宣威地区肺癌研究概况 |
2.2 燃煤排放颗粒物中的含铁矿物与自由基产生 |
2.2.1 含铁矿物诱导ROS产生的机理 |
2.2.2 活性氧(ROS)分析方法 |
2.2.3 研究含铁矿物中铁的主要技术 |
2.3 铁的环境地球化学影响 |
2.3.1 气溶胶中铁的溶解 |
2.3.2 铁过载的危害 |
2.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器材与仪器 |
3.2 矿物样品的制备 |
3.3 燃煤颗粒物的获取 |
3.3.1 原煤来源 |
3.3.2 原煤燃烧装置与采样仪器 |
3.3.3 燃煤颗粒物采样实验 |
3.3.4 样品保存与质量浓度分析 |
3.4 含铁矿物的酸解实验 |
3.5 可溶性总铁和二价铁浓度分析 |
3.6 可溶性铁的氧化潜能分析 |
3.7 生物活性研究 |
3.7.1 细胞培养 |
3.7.2 实验前样品处理 |
3.7.3 MTT实验 |
3.8 宣威燃煤细颗粒物诱发小鼠肺损伤的研究 |
3.9 物化性能分析 |
3.9.1 X射线衍射表征(X-ray diffraction,XRD) |
3.9.2 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3.9.3 X射线能谱表征(EDS) |
3.9.4 表面积以及孔径分布表征(BET) |
3.9.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表征(ICP-OES) |
3.9.6 X射线荧光光谱仪表征(XRF) |
第四章 绿泥石矿物的溶铁影响因素探究 |
4.1 引言 |
4.2 绿泥石样品制备、酸解实验及可溶铁与其氧化潜能分析 |
4.3 绿泥石溶解前后结构特征及铁含量分析 |
4.3.1 绿泥石颗粒的SEM、TEM图像及比表面积分析 |
4.3.2 绿泥石颗粒溶解前后的XRD图谱分析 |
4.3.3 绿泥石颗粒表面及内部元素分布与含量分析 |
4.4 绿泥石酸解铁实验 |
4.4.1 H~+浓度(pH)的影响 |
4.4.2 溶解温度的影响 |
4.4.3 固液比的影响 |
4.4.4 颗粒粒径的影响 |
4.5 铁的动力学模型和绿泥石的溶铁速率 |
4.6 可溶铁的氧化潜能分析 |
4.7 含铁矿物颗粒溶解铁研究的意义 |
4.8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不同含铁矿物在酸性环境中的铁溶解及氧化潜能探究 |
5.1 引言 |
5.2 矿物样品制备、酸解实验及可溶铁与其氧化潜能分析 |
5.3 含铁矿物溶解前后结构特征及铁含量分析 |
5.3.1 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黄铁矿的XRD分析 |
5.3.2 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黄铁矿的表面积及扫描电镜图像比分析 |
5.3.3 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矿物元素及含量分析(ICP和EDS) |
5.4 不同酸性环境中含铁矿物的溶解实验 |
5.4.1 含铁矿物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5.4.2 含铁矿物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5.4.3 含铁矿物在硝酸溶液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5.5 含铁粘土矿物的酸解铁动力学模型及溶解速率分析 |
5.6 含铁矿物可溶铁的氧化潜能分析 |
5.7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宣威燃煤排放颗粒物中含铁矿物的地化特征以及生物活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燃煤颗粒物收集、酸解及其氧化潜能、生物活性分析 |
6.3 燃煤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分析 |
6.4 原煤、底灰以及燃煤颗粒物结构特征及铁含量分析 |
6.4.1 原煤、底灰以及燃煤颗粒物的XRD分析 |
6.4.2 原煤、底灰、燃煤颗粒物的扫描电镜图像(SEM)及元素分析(EDS) |
6.4.3 原煤、底灰(ICP-OES)以及燃煤颗粒物(XRF)的元素含量分析 |
6.5 原煤、底灰以及相应燃煤颗粒物溶解实验 |
6.5.1 原煤和底灰在pH=1硫酸、盐酸和硝酸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6.5.2 原煤和底灰在pH=2硫酸、盐酸和硝酸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6.5.3 光明、李家屋、沾益燃煤颗粒物在pH=1 硫酸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 |
6.6 原煤底灰及燃煤颗粒物可溶铁的氧化潜能(DTT)分析 |
6.7 原煤底灰及燃煤颗粒物可溶铁生物活性(MTT)分析 |
6.8 雾化吸入超细燃煤颗粒物(5 级)诱发小鼠肺肿瘤研究 |
6.8.1 不同处理组小鼠肺水肿情况分析 |
6.8.2 小鼠血清中IgG、IgE含量测定分析 |
6.8.3 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的检测分析 |
6.8.4 小鼠镜下肺组织损伤情况分析 |
6.9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6)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IBD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3.3 不同疾病活动度C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
3.4 不同疾病活动度UC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
3.5 IBD患者的铜锌比值与FC、C反应蛋白、ESR的相关性分析 |
3.6 IBD患者血清Fe含量与FC、CRP、ESR的相关性分析 |
3.7 血清学指标对诊断IBD患者疾病活动的价值 |
4 讨论 |
4.1 Zn与炎症性肠病 |
4.2 Fe与炎症性肠病 |
4.3 Ca与炎症性肠病 |
4.4 Cu与炎症性肠病 |
4.5 Mg与炎症性肠病 |
5 结论 |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微量营养素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NiSO4染毒大鼠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镍蓄积量的检测与组织功能、病理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镍的一般毒性作用及机制 |
1.1.1 镍的一般特点及其来源、含量和应用 |
1.1.2 镍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
1.1.3 镍的毒性作用 |
1.2 镍在动物体内蓄积 |
1.2.1 镍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1.2.2 镍在体内的代谢 |
1.3 镍对器官损伤 |
1.3.1 镍对器官产生损伤的机制 |
1.3.2 凋亡蛋白Caspase-3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2.1 主要试验仪器 |
2.2.2 主要试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
2.3.2 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饮食、饮水量检测 |
2.3.3 大鼠血液、肝脏、肾脏、甲状腺和胰腺组织中镍蓄积量检测 |
2.3.4 大鼠肝脏、肾脏、甲状腺和胰腺组织功能改变 |
2.3.5 大鼠肝脏、肾脏、甲状腺和胰腺HE染色 |
2.3.6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脏、肾脏、甲状腺和胰腺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 |
2.3.7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镍对大鼠的行为、体重、饮食、饮水和镍蓄积量的影响 |
3.1.1 镍对大鼠的行为、体重、饮食、饮水量的影响 |
3.1.2 镍对大鼠组织镍蓄积量的影响 |
3.1.3 镍染毒量与大鼠组织镍蓄积量的相关性 |
3.2 镍对大鼠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影响 |
3.2.1 NiSO_4对大鼠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 |
3.2.2 NiSO_4对大鼠肝脏和肾脏的病理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3.2.3 NiSO_4对大鼠肝脏和肾脏的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3.3 镍对大鼠甲状腺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3.3.1 NiSO_4对大鼠甲状腺的功能的影响 |
3.3.2 NiSO_4对大鼠甲状腺的病理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3.3.3 NiSO_4对大鼠甲状腺的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3.4 镍对大鼠胰腺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3.4.1 NiSO_4对大鼠胰腺的功能的影响 |
3.4.2 NiSO_4对大鼠胰腺的病理HE染色结果的影响 |
3.4.3 NiSO_4对大鼠胰腺的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镍对大鼠的行为、体重、饮食、饮水和镍蓄积量的影响 |
4.2 镍对大鼠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影响 |
4.3 镍对大鼠甲状腺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4.4 镍对大鼠胰腺的功能、病理及其Caspase-3 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情况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染毒方式构建镍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Nrf2在长期镉暴露所致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和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动物实验建模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动物处理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全身Nrf2 敲除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
2.3.2 小鼠基础生理指标监测 |
2.3.3 小鼠组织的收取 |
2.3.4 脂血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5 组织形态学 |
2.3.6 蛋白水平检测 |
2.3.7 mRNA水平检测 |
2.3.8 肝脏中镉含量测定 |
2.3.9 肝脏内巯基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全身Nrf2 敲除小鼠的模型鉴定 |
3.2 镉暴露对小鼠肝脏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小鼠体成分检测结果 |
3.4 小鼠肝脏损伤及血糖和空腹血糖结果的变化 |
3.5 小鼠葡萄糖耐量实验 |
3.6 镉暴露对小鼠血脂及肝脏脂肪化的影响 |
3.7 镉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基因下游的影响 |
3.8 肝脏HE染色结果 |
3.9 血液及肝脏中的镉含量 |
3.10 肝脏中巯基含量以及肝脏Mt1、Mt2 mRNA水平 |
3.11 镉暴露对肝脏内质网应激指标的影响 |
3.12 小鼠肝脏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
3.13 镉暴露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镉暴露致肝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的研究进展 |
1.1 SOD的概述 |
1.2 SOD的模拟进展 |
1.3 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进展 |
1.3.1 蛋白质的功能 |
1.3.2 蛋白质的结构 |
1.3.3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
1.3.4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1.3.5 自由基清除的研究进展 |
1.4 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清除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席夫碱腙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配体(L_1)的制备 |
2.2.4 配体(L_2)的制备 |
2.2.5 配合物(L_1M和L_2M)的制备 |
2.3 表征技术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配体的核磁共振氢谱 |
2.4.2 配体及其配合物元素分析 |
2.4.3 配体及其配合物红外光谱 |
2.4.4 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2.4.5 配体及其配合物荧光光谱 |
2.5 小结 |
3 金属配合物与白蛋白相互作用以及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 |
3.2.4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法 |
3.2.5 圆二色谱(CD)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3.2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
3.3.3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二级结构 |
3.4 小结 |
4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清除氧自由基溶液的制备 |
4.2.4 超氧阴离子的生成与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_1M)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
4.3.2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_2M)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介导的活性氧生成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活性氧的肿瘤治疗策略 |
1.3 肿瘤外部激发的活性氧生成策略 |
1.4 肿瘤内部激发的活性氧生成策略 |
1.5 肿瘤微环境对活性氧生成策略的影响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NaCeF_4:Gd,Tb闪烁晶体用于肿瘤放动力增敏放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ScNP的表征 |
2.5 ScNP-PEG的光谱学及荧光性质 |
2.6 ScNP-PEG的光敏化性质 |
2.7 ScNP-PEG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2.8 ScNP-PEG的多模态成像 |
2.9 ScNP-PEG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
2.10 ScNP-PEG的体内放动力治疗同步增敏放射治疗 |
2.11 ScNP-PEG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2.12 本章小结 |
3 微环境调控的PtCu_3纳米笼用于肿瘤化/声动力治疗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PtCu_3的表征 |
3.5 PtCu_3-PEG的声敏化性质 |
3.6 PtCu_3-PEG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性质 |
3.7 PtCu_3-PEG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性质 |
3.8 PtCu_3-PEG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3.9 PtCu_3-PEG的多模态成像 |
3.10 PtCu_3-PEG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
3.11 PtCu_3-PEG的体内化动力治疗同步增强声动力治疗 |
3.12 PtCu_3-PEG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3.13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4.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四、苯对人体脂质过氧化、红细胞SOD和发中10种金属元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水稻镉转运的影响[D]. 程六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脏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变化的研究[D]. 李嘉丽.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4]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D]. 王海伟.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5]宣威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含铁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溶铁规律以及生物活性研究[D]. 谢婷婷. 上海大学, 2021
- [6]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D]. 邢瑞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NiSO4染毒大鼠甲状腺、胰腺、肝脏和肾脏组织镍蓄积量的检测与组织功能、病理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杨晶晶. 兰州大学, 2021(12)
- [8]Nrf2在长期镉暴露所致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韩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9]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D]. 陈秀楠.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10]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介导的活性氧生成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仲晓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