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课改,如何发挥 样本培训与研究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范艳慧[1](2021)在《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文中认为
李丽欣[2](2020)在《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研究》文中认为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一直是历史教育研究中长盛不衰的命题。诸多研究者从十分全面的角度,对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衔接的必要性以及衔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认识,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近几年来,伴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新课标的重新修订以及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问世,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历史教育呈现新变化的同时,更是前所未有的凸显了历史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使这一历史教育研究的“旧问题”,有了研究的新价值。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育培养的根本目标,将初高中教学纳入了统一的轨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什么的问题。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理念与编写体例等方面也为初高中历史教育在核心素养的层面进行衔接搭建了桥梁。因此,面对课改带来的全新变化,本文改变了以往研究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视角,以统编版初高中教材作为切入点,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思考衔接策略,尝试为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寻找新路径。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与案例分析法。在深入研读了初高中历史教材与课标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的同时,突出了自己的立意点和创新点,在理论与操作层面进行了充分的探索。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入手,结合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要求,来分析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衔接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抓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二章立足于统编版初高中教材在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程内容的共通处,具体分析了教材与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点,深入探讨了以教材作为切口衔接核心素养的可行性。第三章便是在此基础上,充分探索了利用教科书衔接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并结合教材内容展示了具体衔接方法。最后一章,结合第三章的衔接策略,展示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通过对比初高中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探索初高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展示了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具体路径与备课流程,在此基础上整合设计了关于运用初高中统编版教材进行核心素养衔接的教学设计,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对初中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反思和建议。站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上,历史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教材重大变革的历史机遇,立足历史教育的整体性重新思考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问题。这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路径。通过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的方面的初步探索,希望在深化自身对课改与核心素养的认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积极助力课改新浪潮,为探索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的问题提供新方向。
韩华莉[3](2020)在《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致使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新的高考改革已经把历史学科比作“人文之母”,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历史学科及教师在农村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本文根据笔者在农村教学的实际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听随堂课及访谈等方法从学校对历史课的安排及实施情况、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农村初中历史课评价的现状等几个方面了解了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2.缺乏历史专业老师;3.历史老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4.频繁地更换教师;5.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差,待遇亟待提高。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分别从政府、学校、教师、家长4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乡镇政府要有效实施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学校:应重视历史教学,为提高历史教师各方面的教学技能提供条件和机会;3.农村的历史教师从自身出发,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的综合素质;4.家长:即使长期在外务工,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有效办法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同时为提高营山县的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翟雨辰[4](2019)在《小学卓越教师成长历程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的发展依赖于综合国力的强大,而综合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增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领域的关键变革,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专业的教育来培养,因而对卓越教师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本研究基于卓越教师的成长,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和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卓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间、关键人物及关键事件,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形成以及教师自我生命实现的过程上,探究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本研究着眼于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通过对过往文献的梳理,提出卓越教师成长的应然状态,形成卓越教师成长的理论框架,包含生活态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专业成长。研究选取已有20多年教育经验的Y老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实证资料,总结出Y老师成长的主要阶段:学习指导实践,在反思创新中淬炼成长,实践生成教师智慧及自我观照的成长。卓越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对Y老师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卓越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学校管理、学校氛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等,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性格、生活态度、教学中的反思创新、个人教育理念、职业认同、发展动机和人际关系等。并且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进行能够凸显自我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充实实践经验。尽管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都不尽相同,但是在教师成长中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及教师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卓越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鉴于此,对小学卓越教师成长的反思与启示从学校文化环境、教师教育、教师自我发展来展开。
丁贝琦[5](2019)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上政府责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口流动与迁徙呈现“家庭化”的趋势,大量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却难以得到保障。为了缓解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难”的问题,2008年,上海市教委、农委、卫生局三个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此后,以接收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三级幼儿园应运而生。然而,民三园建设门槛较低,其基本质量的提升与保障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为了考察上海市X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实施历程,并聚焦于政策措施对民办三级幼儿园质量提升的价值,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实地走访了 X区六所民办三级幼儿园,结合个别访谈与集体座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民办三级园质量提升过程的案例资料;通过对上海市及X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政策文本与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X区政府在落实上级政策时,起初扮演了规划布局、审批监管和规范指导的角色,将安全与卫生作为规范办学的重点,民办三级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在引入NGO合作后,X区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扮演着社会力量考察、课程资源补贴和教学培训牵头的角色,项目园从“小学化”走向“玩中学”,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教师眼中的结果质量也有所提升。本研究通过考察个案区域政府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历程,揭示政策推进的阻力与突破瓶颈的动力,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研究者提出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两大关键点:政府一方面需要增加保障性公共教育服务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营造合作的社会环境,构建“政府-民办园-社会力量”三者合作关系,共同为流动儿童公共教育服务而努力。
王胜楠[6](2018)在《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自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人才培养标准、修订课程标准、改革教学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满足了我国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标志着“核心素养”基础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来临。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效保障。同样,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其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未来师资队伍的质量。因此,探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发展、新要求,调查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对提高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对核心素养下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五大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对“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综述是从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两部分着手,首先梳理出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其次,分析各专家学者对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重点。结合两部分文献综述,总结核心素养下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产生的历史背景,深入解读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详细阐明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新要求,并根据核心素养教学新要求,提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第三章是实证调查,主要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的统计。本章借助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调查了师范生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第四章针对上一章的研究结果,结合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为高师院校提供增强师范生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有效对策。通过本研究,笔者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高师院校提供培养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一方面想让师范生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教学新要求,主动提高其应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刘凯[7](2017)在《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学习小组建设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得以展开的重要组织基础,其建设成效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遭遇“组员合作意愿不强、缺乏合作能力、冲突频繁、组内责任扩散、产生边缘人”等多种困境,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显然与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粗放型小组建设、实用型小组建设、内涵型小组建设。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围绕着小组建设的八个方面——分组、选拔与培训组长、建设小组文化、确定角色分工与职责、选择小组合作领域、培训合作技能、建立评价体系、改进教师指导等,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调查归纳总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小组建设的具体做法,并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别呈现了学生与教师对三种类型小组建设的反馈。调查结果反映:①粗放型小组建设未能突出“合作”主题,导致多数学生未能充分认同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合作意愿不高、合作能力较差,无法保证合作教学的成效。②实用型小组建设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各小组基本符合团队的特征,而且小组运行比较稳定,能够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然而其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将视野仅聚焦于学科学习,回避了除学科学习以外的领域,限制了小组进一步发展。此外,实用型小组建设的多数做法是凭借直觉与经验总结而成,缺乏理论品性,往往比较粗浅。③内涵型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与教师可以明显感受到班级人际氛围的好转,然而在后续的组织高效运行层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决定小组建设走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建设者对小组建设本质的理解是否准确;②学校管理层在开展课改的过程中是否准备充分、信心坚定、措施合理;③教师的选择是否恰当;然后据此从学校及教师层面分别为各类型的小组建设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其中学校层面的建议主要包括:①把小组建设作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突破口,将课改坚持到底;②将尊重教师落到实处,过程中注意激励教师;③多方寻求指导,切实提升教师的小组建设水平;④调整小组建设总体思路,避免实用主义倾向;教师层面的建议主要包括:①力行教师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小组建设水平;②率先做好团队构建工作,再谋求团队高效运转;③扩大小组合作范围;④将团队建设中的有关成果转化应用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徐百灵[8](2017)在《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强调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则离不开数学重点内容的学习,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则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是所有学生都要突破难点内容的学习。而这些理念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现实数学教学中如果师生对教学重点及难点认知不对等,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研究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专业能力。再次已有研究较少从师生两者角度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展开研究,所以本文提出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学生认知中的初中数学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有哪些;(2)教师认知中的初中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哪些;(3)学生认知中的初中数学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与教师认知中的初中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否存在差异。为了找到哪些内容对于初中师生来说是数学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研究者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第三个部分,即内容标准改编的自制师生问卷,师生问卷都在试测修改以后进行发放,期间对师生进行访谈,且进入课堂听课做记录,调查师生认知中的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有哪些?师生对于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内容的认知不存在差异,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概率与统计这个领域没有被列为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内容。(2)总体来看,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难点内容的认知存在差异,学生列出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数与代数这个领域,教师列出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3)家庭背景、学校性质、学校级别、学生对数学的喜好程度、学生对数学难易程度的认知影响学生对初一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的认知。(4)学校性质、学校级别、教师教龄、每天备课时间、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熟悉程度影响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认知。(5)无论从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即这个项目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主要分布的知识领域及具体课程内容,还是从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分布的认知水平来看,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的认知随年级的上升一致性程度有所提高,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认知的一致程度大于学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认知的一致程度。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最后再针对本研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
曾小丽[9](2017)在《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宁都县中小学为例》文中指出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由于其方便快捷、低耗高效的特点,对新老教师的语文专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目前各中小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师培养方式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江西省宁都县二十所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老带新”实施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发现了语文教师“老带新”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和新老教师双方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新教师、老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效果,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论文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是关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阐述了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的内涵及取得的业绩,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对有关语文教师“老带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语文教师成长的理想目标、“老带新”对语文教师成长的影响、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则是从新教师、老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三个角度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效果、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老带新”的成效,促进语文学科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所启示。
杨敏怡[10](2017)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 ——对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公办高中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理念倡导还是政策制定上都有重大变革。首先,“以人为本”理念,倡导学生从灌输知识的“容器”转变为能动的个体。其次,课程权力的进一步下放,教师有了自己发挥的空间,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这些变革都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执行者,因此他们是否具备将这些课程方案执行到底的能力是课程改革有效达成的关键。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课改的效果仍然不甚理想,乏味、单一、缺乏主动性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一线教师由于区域间学生基础、当地教学条件、上级部门提供的参训机会等因素,欠缺甚至缺乏提高课程执行力的条件;再者,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面对“以德为本”的教育主旋律,其课程执行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学科目标的达成。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构成进行分析:教师的课程执行活动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且蕴含着众多关联因素的系统工程。因而,对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容的构建不能只满足于孤立地针对某个环节对执行力的要求,而应致力于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地分析教师在课程执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因此,本文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基本构成主要划分为五个要素:课程理解能力、教材再开发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以及学科课程评价能力。以上这五种能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对教师完成教育中心任务发挥整合作用。其次,本文通过访谈、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公办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进行了解,从现状中分析、归纳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因素有内外两大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学科教育价值认同感、教师惯习、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课程的创生能力都是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强弱的内部因素。而校长的课程领导、学校课程文化氛围、学生的能动配合则是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强弱的外部因素。通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现存问题主要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意识不强、学校对课程研究的氛围并不浓厚,更重要的是一线教师科研能力与可投入科研的时间相对欠缺。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分别从教师自身、学校内部环境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面提出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策略。作为教师自身,一是强化课程执行信念,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二是做到与时俱进,拓宽知识视野,使自身拥有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三是自觉提升专业素养,开展与课程执行力因素相关的科学研究;四是适时开展课程实施反思;五是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引导和帮助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六是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全面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学校内部方面,首先应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其次,应重视学校领导角色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程组织氛围;第三,应营造创设开放的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最后学校在积极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获得外部促进者的支持,为充盈课程资源添砖加瓦。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其制定及颁布的教育教学政策文本必将对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有着风向标式的指引作用。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蓝本,因地制宜地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地方版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对课程执行的主体——教师给予最大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然后,应该加强课程政策宣传,增进教师课程理解意识与能力;再者,应尊重教师,突出其在课程执行中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落实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二、面对课改,如何发挥 样本培训与研究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课改,如何发挥 样本培训与研究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初、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的必要性 |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二)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 |
(三)达成学业质量标准的自然路径 |
二、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衔接的可行性 |
(一)初高中统编版教材衔接的可行性 |
(二)统编版教材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衔接点 |
三、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衔接策略 |
(一)树立整体教学观念,打通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核心素养衔接方式 |
(三)紧扣教学教材重点,落实核心素养衔接成果 |
四、高中阶段开展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的教学案例——以《纲要》(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 |
(一)课标与教材内容对比 |
(二)确定核心素养衔接目标 |
(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设计 |
(四)说明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选择调查对象的依据及调查方法 |
一、营山县县情 |
二、营山县乡镇中学概况 |
三、调查概况 |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
一、初中历史课上课时间概况 |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现状基本调查 |
四、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调查 |
五、初中历史课程评价的基本调查 |
第二章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概况分析 |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
第三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
第三章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四、家长方面 |
第二节 营山县历史示范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卓越教师成长历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小学卓越教师成长历程应然之思 |
(一)卓越与卓越教师成长的内涵 |
(二)卓越教师的应然特质 |
1.高尚的师德 |
2.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 |
3.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
(三)影响卓越教师成长的因素 |
1.个人因素 |
2.学校因素 |
3.社会因素 |
(四)卓越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式 |
二、小学卓越教师教育叙事:Y老师 |
(一)生活中的Y老师 |
(二)环境对Y老师的塑造 |
(三)Y老师丰富的故事 |
(四)行动之中的Y老师 |
三、卓越教师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 |
(一)从新手教师到优秀教师 |
1.摸索中前进 |
2.反思中进步,探究中自我超越 |
3.行动中生成教师智慧 |
4.自我观照中实现成长 |
(二)影响卓越教师成长的因素分析 |
1.个人因素 |
2.学校因素 |
3.社会因素 |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 |
1.在情境中形成个人知识 |
2.践行彰显自我的教育活动 |
3.用行动来改变现状 |
四、小学卓越教师成长的反思与启示 |
(一)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环境 |
(二)使反思与研究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 |
(三)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 |
(四)实现教师自主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上政府责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现实需求 |
二、国家及地区政策推动 |
三、个人兴趣的驱使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流动儿童 |
二、学前教育质量 |
三、政府责任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过程 |
第二章 政府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个案历程 |
第一节 “缓慢前进”的七年:缓解“入园难”问题 |
一、政府最初的角色 |
二、园方的声音:“轻松”与迷茫 |
三、第三方的反馈:旁观者“惊” |
第二节 “翻天覆地”的三年:从“小学化”到“玩中学” |
一、政府的角色及措施 |
二、合作的成效 |
第三章 政府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阻力与动力 |
第一节 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阻力 |
一、举办者受利益驱使,合作困难 |
二、师资队伍自身的限制 |
三、政府关注规范办学多于质量提升发展 |
第二节 提升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 |
一、合作产生的火花 |
二、合作中政府角色的丰富 |
第四章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个案启示 |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角色——从“发号施令”到提供服务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质量不能靠户籍决定 |
一、定位——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的环境 |
第三节 从单向监管到合作共赢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讨论与建议 |
一、增加保障性公共教育服务的投入力度 |
二、营造参与式合作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研究案例的不足 |
二、研究过程的不足 |
三、研究成果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诉求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教学能力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五、拟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一)计量分析 |
(二)内容分析 |
二、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 |
(一)计量分析 |
(二)文献内容分析 |
三、核心素养与教学能力相关文献的述评 |
第二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能力的考察 |
一、核心素养 |
(一)研究背景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
二、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新要求 |
(一)文化基础对教学的新要求 |
(二)社会参与对教学的新要求 |
(三)自主发展对教学的新要求 |
三、核心素养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
(一)教学设计能力 |
(二)教学实施能力 |
(三)教学评价能力 |
(四)教学创新能力 |
第三章 师范生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调查设计与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说明 |
(二)访谈提纲编制说明 |
(三)调查对象说明 |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数据回收与信息统计 |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三、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 |
(二)师范生核心素养教学能力各维度发展现状 |
(三)师范生核心素养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
一、精准定位,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
(一)关注人文素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 |
(二)立足教学实践,增加教学实践类课程 |
二、以生为本,实现教学多样化 |
(一)兼顾理论与实践,多样教学模式并行 |
(二)强化交流与合作,培育教师终身学力 |
三、理念引领,培育核心素养教育责任感 |
(一)加强核心素养内涵学习,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
(二)激发专业情意,提高核心素养教育责任感 |
四、资源配给,完善核心素养学习环境 |
(一)技术支持,搭建核心素养教学实训平台 |
(二)加强管理,优化核心素养教育实习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学习小组建设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合作学习小组 |
(三)小组建设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90年代以来我国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历经三个阶段 |
(一)以文献译介和实践尝试为主要特征的起步阶段 |
(二)以理论研究深化与实践优化为特征的迅猛发展阶段 |
(三)以实践融合和理论升华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整合阶段 |
二、我国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的三重反思 |
(一)小组建设之于合作学习的价值及其建设复杂度估量不足 |
(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联结松散 |
(三)与国内现实相适应的学习小组建设研究成果偏少 |
三、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的未来展望 |
(一)依托团队建设理论,深入一线课堂开展研究与实验 |
(二)关注小组建设中的核心人物——教师 |
(三)立足国情,稳步开展小组建设的本土化研究 |
第三章 初中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现状调查 |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二、调研发现 |
(一)小组建设总体上分为三类型:粗放型、实用型、内涵型 |
1、粗放型小组建设基本做法 |
2、实用型小组建设基本做法 |
3、内涵型小组建设基本做法 |
(二)学生及教师对各类型小组建设的反馈 |
1、对粗放型小组建设的反馈 |
2、对实用型小组建设的反馈 |
3、对内涵型小组建设的反馈 |
(三)各类型小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1、粗放型小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2、实用型小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3、内涵型小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策略优化 |
一、问题剖析 |
(一)建设者对小组建设本质的理解是否准确 |
(二)学校管理层在开展课改的过程中是否准备充分、信心坚定、措施合理 |
(三)教师的选择是否恰当 |
二、具体策略 |
(一)对粗放型小组建设的优化策略 |
(二)对实用型小组建设的优化策略 |
(三)对内涵型小组建设的优化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2 教学重点的相关研究 |
2.3 教学难点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总体思路 |
3.3 研究工具开发 |
3.4 调查方案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师生对教学重点认知的整体状况分析 |
4.2 师生对教学难点认知的整体状况分析 |
4.3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与建议 |
5.1 师生教学重点整体现状的讨论 |
5.2 师生教学重点及难点群体差异的讨论 |
5.3 师生教学难点整体现状讨论 |
5.4 师生教学重难点认知差异性的讨论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附录I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宁都县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的内涵及实施现状 |
第一节 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的内涵及取得的业绩 |
第二节 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成长的理想目标 |
第二节 “老带新”教师培养方式对语文教师成长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语文教师“老带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 |
第一节 教师自我管理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谢辞 |
(10)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 ——对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公办高中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先进教学理念与现实教学活动相悖 |
2. 一线教师缺乏提高课程执行力的条件 |
3. 教师课程执行力是促成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 |
4. 思想政治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切实提高课程执行力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1. 执行力与课程执行力 |
2. 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1. 课程执行力的现状研究 |
2. 教师课程执行力相关概念的研究 |
3. 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因素的探讨 |
4. 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策略的研究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
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方法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容构建及实施条件分析 |
(一) 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容的建立 |
1. 课程理解能力 |
2. 教材再开发能力 |
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 |
4. 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
5. 学科课程评价的能力 |
(二) 影响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实施条件分析 |
1. 教师内部因素 |
2. 教师外部因素 |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调查 |
(一) 思想政治教师基本情况 |
(二) 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 |
1. 教师的课程理解现状 |
2. 教师的教材再开发现状 |
3.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现状 |
4. 教师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
5. 教师课程评价现状 |
四、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 问题 |
1.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意识不强 |
2. 学校课程研究氛围不浓 |
3. 一线教师欠缺投入科学研究的时间与能力 |
(二) 原因分析 |
1. 教师职业价值认同度偏低 |
2. 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强 |
3. 就现行课程标准来说,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
4. 学校领导层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缺乏必要的行动支持 |
5. 教育实践中欠缺鼓励教师的平台 |
6.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课程执行力支援力度不够 |
五、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策略 |
(一) 教师自身的课程执行力发展支持性策略 |
1. 拓展知识视野,重视理论学习 |
2. 提升专业素养,开展与课程执行力因素相关的科学研究 |
3. 发挥集体力量引导、协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
4. 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
(二) 学校内部促成课程执行力落实的支持性途经 |
1.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2. 发挥自身作为学校领导角色的作用,为课程开展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
3. 创设开放的学校课程文化氛围 |
4. 积极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 |
5. 主动获得外部促进者的支持,为充盈课程资源添砖加瓦 |
(三) 教育主管部门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环境性支持途径 |
1.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蓝本,因地制宜地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地方版课程标准 |
2. 对课程执行的主体给予最大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
3. 加强课程政策宣传,增进教师课程理解意识与能力 |
4. 理解老师,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 |
5. 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区域教育评价体系 |
六、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面对课改,如何发挥 样本培训与研究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 范艳慧. 长江大学, 2021
- [2]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研究[D]. 李丽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3]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D]. 韩华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学卓越教师成长历程的叙事研究[D]. 翟雨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上政府责任的调查研究[D]. 丁贝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核心素养下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D]. 王胜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2)
- [7]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学习小组建设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D]. 刘凯.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8]师生对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认知研究[D]. 徐百灵.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语文教师“老带新”培养方式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宁都县中小学为例[D]. 曾小丽. 宁夏师范学院, 2017(08)
- [10]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 ——对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公办高中的调查[D]. 杨敏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