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山、丰南地震单层厂房震害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河先[1](2017)在《设防砌体结构易损性模型相关参数修正》文中提出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民用住宅、办公楼、教学楼以及工厂等建筑结构中,在不同烈度区都有大量的分布,这使得不同烈度区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圈梁构造柱体系对于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几版抗震规范的修订完善,对于构造措施的布置逐渐强化,设防砌体结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大幅度提升,由于当前采用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大多基于六七十年代唐山海城等地震的震害数据,未充分考虑构造措施的影响,已经不能准确描述当前设防砌体结构的震害预测结果,需要进行参数修正,提高准确性。本文选取震例,采用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进行设防砌体结构的易损性分析,与实际震害对比后发现结果差距较大。因此本文根据89版本、01版本与10版本规范对构造措施的布置设计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实际结构进行建模和时程分析,最后通过数据模拟得到的数据对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进行参数修正,得到修正矩阵,提高震害预测的精度。首先,本文对国内在存在的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其优劣特点,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砌体结构,最后选取尹之潜研究员提出的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并且主要介绍了此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流程,阐述了抗力指标的计算过程与意义,并且详细介绍了静态与动态震害矩阵以及尹之潜方法与震害预测的关系,为后续的构造柱修正系数的推演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介绍了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史、结构特点以及在典型震害,重点介绍了设防砌体的概念与组成以及砌体结构合理的破坏模式,并且初步确定结构单层构造柱的数量与实际的震害指数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为接下来的分析做铺垫。最后,选取在汶川地震中有典型震害的漩口中学教师宿舍作为建模原型,依据89、01和10三版抗震规范对构造措施的要求来设计工况,进行有限元建模。在得到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后,将层间位移角与震害指数挂钩,结合修正前的易损性分析结果与公式反推得到不同层数,不同构造柱布置下的构造柱修正系数公式,对原方法的参数进行补充完善,并且选取震例对新增的构造柱修正系数进行验算。
罗永峰,曲扬[2](2016)在《重型厂房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型钢结构厂房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尚无完善的针对性抗震设计规范,因此发展和完善重型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在总结并归纳了我国历次大地震中重型工业厂房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重型厂房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现有震害统计资料分析和近年研究成果表明,重型厂房钢结构的自振特性、平扭耦连特性及竖向抗震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随机性的引入等关键问题是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
王卫国[3](2016)在《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唐山、日本等地震灾害的实证研究,揭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提出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复合灾害、合理配置、“三救”及其接续性等基本概念。探讨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的类别、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规划,特别是针对应急救灾资源流瓶颈及其产生原因与消除对策,灾害弱者与其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应急救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创建了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信息—灾情—决策模型、合理配置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配置模型。这些模型具有指挥功能、供需平衡与合理配置功能、重灾区定位与指向功能、决策依据功能等,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指导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救援资源仓储、企业商业部门与家庭储备、城市群城市间协作储备等多种有效配置途径,有助于改变我国只有仓储的单一储备方式。通过研究应急救援人力资源的救援功能、在灾区的部署,并以唐山地震为基准,创立支援灾区部队、医务人员人数及救援物资需求等定量计算方法,所需参数灾前已有或灾后短期可获得,计算过程简捷,可操作性强,满足应急决策要求。城市不仅应储备应急救援资源,还必须保障灾后运输畅流,形成有“源”,有“流”且多“源”,畅“流”的储、运、用完整形象,有效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必须特别关注灾害弱者,研究他们的主要特征、灾害应激反应,提出相应的救援措施。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提出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要点,该要点为抗震设防区域的城市制定配置规划奠定基础,指明路向。其中应急救援要素系统、配置模型、支援灾区人员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等是应急救援资源领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陈超[4](2015)在《火电厂主厂房钢筋混凝土侧煤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损伤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煤仓是普遍应用于火电厂的重要构筑物,目前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工艺主厂房侧煤仓应用于钢煤斗结构的布置型式较多,而少有实例采用钢筋混凝土侧煤仓—钢筋混凝土煤斗结构方案。与钢煤斗结构相比,该结构型式可以充分利用侧煤仓空间,有效节省工程造价并加快施工进度。但由于结构中存在钢筋混凝土侧煤仓致使结构局部刚度增加较多,将造成上下层间刚度比相差较大,地震响应也极有可能较钢煤斗型式更加明显,因此研究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损伤状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重点内容是对火电厂主厂房钢筋混凝土侧煤仓结构建立计算模型,并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及震后结构的损伤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课题研究背景对火电厂主厂房结构的震害分析做了总结,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火电厂主厂房结构的研究现状;(2)介绍了代表性的地震损伤模型及相应的损伤计算方法;本文对材料方面损伤评估、局部方面损伤评估和整体结构方面损伤评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针对火电厂主厂房侧煤仓结构主要构件的破坏形式,以混凝土材料作为损伤目标,给出了各类构件损伤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该结构基于构件加权组合得到整体结构损伤的研究方法;(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火电厂主厂房侧煤仓结构建立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重点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损伤,并对结果进行分析;(4)本文考虑各类构件的破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引入重要性系数,使得结构损伤计算方法更加符合实际,结果更为精确;用文中提出的基于构件的损伤评估方法重点分析了7度、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损伤评估,并给出了罕遇地震作用下提高该类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建议。基于构件损伤角度评估侧煤仓结构抗震性能的这一研究方法思路明确、精确度较高,对火电厂主厂房侧煤仓类生命线工程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孝波[5](2014)在《基于谱元法的玉田震害异常研究》文中认为玉田低烈度异常区位于河北省玉田县的中、北部地区,该区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特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低烈度异常现象,是典型的低烈度异常区。唐山大地震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异常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探索,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谱元法对异常原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谱元法属于广义有限元法,是一种新的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收敛快以及易于实现并行运算等优点,用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能大大减少内存需求和计算时间。近年来,该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大尺度、复杂地质结构模型地震动数值模拟分析的重要工具。破坏性地震震害异常机理的探索是进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为震害异常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一工作对促进震害异常机理以及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对震害异常产生原因和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玉田低烈度异常区已有研究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分析,重点从基岩地形和土层特性两个方面,对玉田地区3个计算剖面的地震动反应进行了谱元法模拟,研究了玉田低烈度异常区的异常机理,得到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玉田地区105m深度内的土层波速结构模型。根据收集的68个钻孔数据,从钻孔深度、覆盖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以及场地类别4个方面对玉田地区土层的波速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拟合得到了黏性土、砂土和碎石土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经验公式,再结合不同土层的波速特征,以平均剪切波速做为分类指标对玉田地区的土体进行了分层统计,建立了该区105m深度内的土体波速结构模型。(2)研究了基岩地形特征对地表地震动强度的影响。在对简单基岩凸起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简单基岩地形模型的谱元法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基岩凹陷或凸起地形对地表地震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岩凹陷或凸起地形的存在改变了地震波的入射角度,在使其出现多次折射与反射现象的同时,也使传播至凹凸变化区域的地震波向内汇聚或向外发散,从而导致与该区域相对应地表处的地震动强度整体得到加强或减弱,形成地震动强度相对增强区或减弱区。地震动强度相对增强区的范围较基岩凹陷区小,两者的比值随着基岩凹陷地形陡度和覆盖层厚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地震动强度相对减弱区的范围较基岩凸起区大,两者的比值随着基岩凸起地形陡度和覆盖层厚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3)研究了玉田地区基岩地形对震害异常的影响。通过对玉田地区3个剖面6个基岩地形模型的谱元法分析,探讨了各剖面中基岩地形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田地区地表地震动的强度受基岩地形凹凸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玉田地区的南北方向上表现得较为明显。玉田县城下基岩凸起地形的存在,降低了城区内大部分区域的地震动强度,形成了地震动强度相对减弱区;而县城以北区域下基岩槽形洼地的存在,则增大了该区的地震动强度,形成了地震动强度相对增强区。相对增强区内的地震动强度为相对减弱区的2倍左右。地震动强度相对减弱区与震害异常区相对应,且其范围较基岩凸起区大。(4)研究了玉田地区土体对震害异常的影响。通过对玉田低烈度异常区内外土体模型的谱元法分析,从地震动强度和频谱特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同一地震作用下异常区内外土体地震动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在0~105m的深度范围内,玉田异常区内外土体的地震动强度相差不大,且都具有大致相同的频谱特性。异常区内外土体对较低频段(异常区内为0.67~3.17Hz,异常区外为0.67~2.94Hz)地震波都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而对高频段(6Hz左右)地震波则都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并且这种放大、吸收作用在水平方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5)研究了玉田地区基岩地形和土体对震害异常的共同影响。通过对玉田地区3个实际剖面的谱元法分析,综合分析了基岩地形和土体对震害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岩地形与土体的共同作用,在增大地表地震动强度的同时,更显着地加强了基岩凸起(凹陷)地形对地震波的发散(汇聚)作用,表现出了明显的低烈度异常现象。低烈度异常区的范围,较基岩凸起区大,但与震后现场调查得出的0.2等震害指数包线相比,其在南北向的范围较小,东西向则相差不大。综上所述,在合理考虑介质各向异性、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场地条件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利用谱元法进行震害异常机理研究是可行、有效的。玉田低烈度异常区的出现,是基岩地形与土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玉田地区基岩地形的凹凸变化,在加强玉田县城以北区域地震动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玉田县城内大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强度,从而使县城内大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强度相对更低;玉田地区深厚覆盖层的存在,导致土体的卓越频率主要位于较低频段,这与唐山地震时区内建(构)物自振频率较高的特点正好相反,避免了共振现象的产生,降低了玉田地区建(构)物的破坏程度。基岩地形和土体的共同作用,使玉田城区内大部分区域的震害程度相对更低,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低烈度异常区。
齐文华[6](2011)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震灾害脆弱性变化研究 ——以唐山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灾害是地震事件与人类社会承灾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相同强度的地震来说,承灾体的脆弱性对灾情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脆弱性问题在灾害研究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关于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前人已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以讨论承灾体当前时期的脆弱性状况居多。但是,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制定更加科学的防灾减灾特别是震灾风险控制对策,不仅需要研究承灾体当前时期的脆弱性状况,而且需要研究承灾体脆弱性的发展变化及其驱动力。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唐山地区为例,基于系统和整体的理念,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地震灾害脆弱性时空变化的特点,脆弱性变化导致震灾风险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的防震减灾意义。论文首先构建了考察小空间尺度承灾体系统结构脆弱性和功能脆弱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研究区房屋脆弱性及其震灾风险的变化;以交通系统和供水系统为例,初步尝试分析了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及其震灾风险的变化;最后,基于这些变化分析结果,概括了城市化驱动地震灾害脆弱性变化的一些特点与规律,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构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群体房屋结构脆弱性考察方法主要包括三步:①房屋属性信息提取;②方法验证和精度检验;③破坏概率矩阵优化。①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群体房屋属性信息的提取方法。房屋的结构类型和面积信息是房屋结构脆弱性和震灾风险变化分析的关键参数。IKONOS和QuickBird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房屋建筑的阴影信息,能够反映房屋空间位置和高度等三维属性信息。根据阴影的成像原理,可以通过阴影长度计算房屋建筑的高度: H = M×。其中,H为要计算的房屋的高度,M为影像上的阴影长度,?为与成像参数(太阳、卫星等的相关参数)有关的系数。通过房屋高度、位置、形状等相关信息可以大致推断其结构类型。根据影像上房屋建筑屋顶的轮廓可以估计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②方法验证和精度检验。通过对研究区房屋的实地调研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和精度。在保证房屋样本能覆盖研究区所有房屋类型的基础上,论文随机抽取了136栋房屋进行了方法验证和精度检验。通过统计分析表明:(ⅰ)房屋层数与房屋结构类型关系密切,136栋房屋中1层的房屋都是砖结构平房,2~6层的有96.15%为砖混结构,大于等于7层的有97.44%为钢混结构。(ⅱ)93%的房屋高度相对误差小于20%,根据房屋高度可以估计房屋层数。(ⅲ)房屋面积的相对误差小于20%的占95.8%。对比前人类似研究结果可知,本方法的误差水平更小,表明基于IKONOS或QuickBird影像估计和判断房屋的高度、类型和面积信息是可行和可靠的。③破坏概率矩阵的优化。通过对前人提出的该地区房屋标准破坏概率矩阵和汶川地震中房屋破坏概率矩阵的优化组合,得到了本文所用的破坏概率矩阵。(2)利用上述方法,以1976年震前、1995年、2002年和2009年为代表时期,基于设定地震情景分析理念,讨论了研究区1976年以来群体房屋的结构脆弱性变化和相应的震灾风险变化。主要结论是:①1976年震前到2009年,唐山地区房屋的暴露面积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城乡过渡地区的增长更为显着。2009年城乡过渡带的房屋面积是1976年震前的近9倍。此外,房屋面积的增长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唐山市核心区周边房屋增长以向北和向西为主,丰南镇房屋主要向南增长,开平镇以向东和向南增长为主。在城乡过渡乡镇中,30多年来果园乡和丰南镇的房屋面积增长最多,分别增长了15倍和12倍。②唐山地区的房屋主要有土木结构、砖结构平房、砖混结构和钢混结构4种类型。1976年震前到2009年,该地区尤其是其城乡过渡乡镇房屋的结构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设防的土木结构房屋基本绝迹,抗震能力较强的钢混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不断增加,并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尤其是钢混结构房屋的增长速度最快;而抗震能力弱的砖结构平房比例则不断下降,建筑面积也逐渐减少。这表明,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该地区房屋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好、结构脆弱性越来越低。③1976年震前到2009年,由于研究区房屋数量大量增加,当遭受破坏性地震影响时,其破坏面积和经济损失也显着增加。但是,由于该地区房屋结构脆弱性的整体降低,房屋破坏面积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遭受地震烈度较高与较低两者之间,不同时段的损失比例和损失结构差别很大。此外,研究区特别是城乡过渡带各乡镇间的房屋破坏和损失风险还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各时期,果园乡的风险最高,丰南镇和女织寨乡较高,开平镇较低,郑庄子镇、越河镇、洼里镇、大庄坨乡和习家套乡最低。30多年来,果园乡的震灾风险增长最大,丰南镇和女织寨乡增长次大。如果1976年唐山地震在该地区重演,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面积将是1976年时的6倍,直接经济损失(房屋破坏经济损失和室内财产损失)将是1976年时的28倍。④研究区房屋脆弱性变化的直接驱动体现在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三个方面。而政策激励和规划引导是最主要的根本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决定着房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方向牵引力作用。(3)论文给出了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的含义,认为生命线工程的功能脆弱性是其结构脆弱性的延伸,可以理解为某生命线工程特定服务能力丧失机会的多少,能力丧失后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和能力恢复难易程度三方面属性的综合度量。其中,某生命线工程特定服务能力的丧失机会与其结构层次的脆弱性特点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脆弱性和结构破坏特点(本源破坏、分布破坏和服务终端破坏等),对应着不同比例或程度的服务功能丧失水平;能力丧失后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用其服务对象对其的需求或依赖的程度来衡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事件树原理的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的分析方法。(4)依据上述方法,分别以越河镇交通系统和习家套乡供水系统为例,初步示范分析了该地区1995年以来生命线工程的功能脆弱性及其震灾风险的变化。主要认识有:①随着公路系统的发展,越河镇公路自身的抗震性能不断提高,结构脆弱性不断降低。如若遭受低烈度地震影响,公路系统服务能力基本完好,这对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来说是有利的,从而可间接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风险。但是,由于公路系统所承载的社会经济职能的演化与强化,如若遭受高烈度地震影响,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重演,那么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丧失风险则显着加强。②1995年以来,习家套乡供水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结构脆弱性不断降低。当该乡遭受低烈度地震影响时,供水系统破坏轻,可较快恢复,这对应急救灾和抑制火灾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可降低地震造成的灾害风险;但是随着习家套乡供水系统服务对象的种类和数量的大量增加、所承载的社会经济职能的增多、加强,如若遭受高烈度地震影响,则其供水系统功能丧失风险同样会明显增大。③城市化、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大发展是越河镇交通系统功能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习家套乡供水系统功能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5)论文的研究结果对该地区防震减灾规划和宏观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①研究区房屋大量增长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根据不同地区房屋增长的空间差异可以合理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规模;②在编制地方性宏观地震应急预案时,根据不同地区震灾风险的空间差异,对高风险区给予重视,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
李琳[7](2010)在《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震害及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单层工业厂房仍是我国各工业区内厂房的主要结构形式,若在这些工业区发生地震,将产生严重破坏,导致企业或部分车间震后处于停产状态,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学者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单层厂房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就近年来有关单层厂房的震害资料可以看出,单层厂房的抗震性能有待提高,对单层工业厂房的抗震性能的研究仍然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以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典型震害现象,建立其空间有限元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研究吊车所在位置和移动性对单层厂房地震反应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对确保此类结构的地震安全,减轻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简要介绍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结构布置和构件组成,总结了我国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设计演变过程,论述了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内容。2、本文在海城地震,唐山地震以及汶川地震的震害资料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单层厂房的四大组成系统--屋盖系统,排架柱系统,支撑系统和围护墙系统的典型震害现象,对如何提高单层厂房抗震性能提出了建议。3、本文针对单层工业厂房的地震反应分析主要采用平面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空间有限元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研究。将现有空间模型和平面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型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采用SAP2000建立单层厂房空间有限元模型。通过自振分析,将分析结果和平面单质点公式以及实测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验证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一试验模型的分析,验证了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可靠性。4、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对一单层厂房算例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着重研究了吊车移动性对单层厂房自振特性的影响,以及吊车所在位置和移动性对厂房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得到了单层厂房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和震害规律相符,可为单层厂房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周锡元[8](2009)在《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文中提出回顾了60年来建筑结构抗震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设计规范的变革,介绍了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约束砌体结构和组合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技术和非结构构件抗震措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根据60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的震害经验指出,在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许多常用的结构形式都能经受罕遇地震时强烈的地面震动,避免严重的破坏。为了使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还可以结合性能设计方法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张沛[9](2007)在《基于结构地震震害矩阵的建筑抗震设防原则研究》文中认为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社会破坏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伴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抗震减灾问题在世界上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系到未来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它的确定在抗震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所执行的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实际上是通过结构在小震中的弹性反应的计算,估计和控制中震乃至大震时结构的非弹性变形,以保证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也即为小震设防。但是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完全保证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目标。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设防标准水平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以及抗震设防原则展开研究,对国内外不同的震害指数和震害等级划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比较;阐述了三水准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并提出了震害等级划分与三水准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的对应关系;据此对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多组历史震害资料进行了分析。回顾了我国历版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标准,阐述了基于地震震害矩阵的三水准抗震设计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并对现有建筑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结构很容易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中的小震不坏要求,而较难达到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要求。本文分别对历史震害资料进行了基于小震、中震、大震设防情况下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基于“小震不坏”设防原则的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很难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明显不足,有可能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基于“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设防原则的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可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结构具有高于设防要求的抗震能力。本文认为应采用“中震可修”设防原则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并进行“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的抗震验算,以经济有效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于山[10](2005)在《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抗震减灾的实践表明,城市抗震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震后成功地实施救援与恢复重建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实践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法、神经网络法、统计分析法、地震危险性分析法和数学解析法等,开创性地探讨了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方法、决策与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城市GDP与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损失的关联性。提出了城市GDP越高,越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越要提高抗震减灾资源合理投入的新观点。以唐山市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GDP的地震灾害易损性分析。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城市劳动力资源震害损失预测模型,以20次严重地震灾害为样本,探讨了影响劳动力震害损失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减少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关键要素。2.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GDP与地震灾害资源损失的关系。分析了三种震后城市GDP降低模型,延伸了发展曲线相交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对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有重要实用价值。确定了城市GDP与地震烈度的关系,明确了地震强度对城市GDP的影响。3.依据资源论的基础理论,给出了城市抗震减灾资源的定义。并以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的抗震减灾资源及其配置为实践基础,分析了各种抗震减灾资源的特点、功能与配置原则。总结了唐山大地震后合理配置抗震减灾资源的重要经验与教训。4.利用唐山大地震后对2市(唐山市、秦皇岛市)、14个县、472个乡镇、7772个自然村震害的实际调查数据,分析了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绘制了人员震亡率与房屋倒塌率的地域分布。总结了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资源的组织、调拨、配置的方法与经验。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唐山市丰南区的地震断裂带、唐山大地震时的震害、各类地质地段的分布以及各乡镇近年的GDP,提出了该区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完善工业布局的建议。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普遍的实用价值。5.分析了抗震设防水准在城市抗震减灾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城市GDP的关系。提出了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方法,并以近年唐山市的社会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住宅建筑地震震害破坏概率与损失估计为依据,进行了唐山市住宅建筑抗震减灾资源优化投入的决策分析。为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决策分析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为决策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方法与经验。
二、唐山、丰南地震单层厂房震害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山、丰南地震单层厂房震害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设防砌体结构易损性模型相关参数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震害预测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
1.3 单体震害预测方法 |
1.3.1 经验总结法 |
1.3.2 专家评估法 |
1.3.3 模糊类比法 |
1.3.4 理论方法 |
1.3.5 半理论半经验方法 |
1.4 震害预测方法的总结 |
1.5 设防砌体的震害预测 |
1.6 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
1.6.1 建筑物分类 |
1.6.2 尹方法抗力指标 |
1.6.3 震害矩阵 |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设防砌体结构的特点与震害 |
2.1 砌体结构的发展历程 |
2.2 砌体结构的特点 |
2.3 设防砌体结构的破坏形式 |
2.3.1 砌体墙的破坏模式 |
2.3.2 设防砌体结构与非设防砌体结构震害对比 |
2.4 设防砌体的简介 |
2.4.1 构造柱 |
2.4.2 圈梁 |
2.5 震例验算 |
2.5.1 概述 |
2.5.2 初步探究修正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防砌体结构数值模拟 |
3.1 数值模拟原型选取 |
3.2 漩口中学教师宿舍简介 |
3.3 工况设置及简化 |
3.4 砌体结构有限元模拟 |
3.4.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4.2 漩口中学教师宿舍模型简化 |
3.4.3 单元选取 |
3.4.4 接触条件 |
3.4.5 本构关系 |
3.4.6 模态分析 |
3.4.7 砌体结构破坏状态指标 |
3.4.8 最不利地震动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防砌体构造柱修正系数 |
4.1 不同层数砌体宿舍楼时程分析结果 |
4.1.1 三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
4.1.2 四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
4.1.3 五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
4.1.4 六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
4.2 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
4.2.1 三层砌体结构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
4.2.2 四层砌体结构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
4.2.3 五层砌体结构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
4.2.4 六层砌体结构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
4.3 构造柱修正系数公式 |
4.4 不同地震烈度下构造柱系数趋势图 |
4.5 震例验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
1.2.1 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问题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及典型灾害特征分析 |
2.1 应急救援的基本方式——自救、互救与公救 |
2.2 应急救援资源及其特征 |
2.2.1 应急 |
2.2.2 灾前储备 |
2.2.3 城市自立储备为主 |
2.2.4 合理配置 |
2.2.5 畅流 |
2.2.6 类别多与数量大 |
2.3 典型地震灾害的救灾资源需求及特征分析 |
2.3.1 唐山地震 |
2.3.2 张北地震 |
2.3.3 台湾集集地震 |
2.3.4 汶川地震 |
2.3.5 东日本地震 |
2.3.6 其他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分析 |
第三章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数量与定量计算 |
3.1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 |
3.1.1 仓储的应急救援物资类别与救援需求的重要性 |
3.1.2 储备物力资源及避难人数的定量分析 |
3.2 人力资源的功能、数量与定量计算 |
3.2.1 兵力部署原则、救援功能 |
3.2.2 救援部队所需人数的分析 |
3.2.3 救援部队人数的估算 |
3.2.4 医疗队人数的估算 |
3.2.5 地震灾害志愿者 |
3.3 救援资源的快速决策路向 |
3.3.1 快速决策的主要依据 |
3.3.2 快速决策的路向 |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模型 |
4.1 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 |
4.1.1 救援物力资源储备及其物流流向 |
4.1.2 储备方式 |
4.2 储备库的类型 |
4.2.1 储备库类型与物力资源使用序 |
4.2.2 中央级储备库 |
4.2.3 其他储备库 |
4.3 配置模型 |
4.3.1 抗震救援指挥机构模型 |
4.3.2 复合灾害与救援资源需求模型 |
4.3.3 应急救援要素系统模型 |
4.3.4 同心圆模型 |
4.3.5 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 |
4.3.6 信息—灾情—决策模型 |
4.3.7 救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
4.3.8 救援物力资源利用序模型 |
4.3.9 综合模型 |
4.3.10 模型功能分析 |
4.4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
4.4.1 应急救援要素及其救援功能 |
4.4.2 地震复合灾害特征 |
4.4.3 合理配置应急救援资源 |
4.5 应急救援物力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4.5.1 城市没有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或储备量不足 |
4.5.2 抗震设防水准低 |
4.5.3 储备库配置不合理 |
4.5.4 物流不畅 |
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流与配置规划研究 |
5.1 救援物流瓶颈 |
5.1.1 瓶颈现象示例 |
5.1.2 救援资源的供需关系 |
5.1.3 形成物流瓶颈的原因分析 |
5.1.4 消除、减少物流瓶颈的主要措施 |
5.2 救援物资配置原则与规划要点 |
5.2.1 基本原则 |
5.2.2 法律法规依据 |
5.2.3 配置规划要点 |
5.3 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协作配置规划 |
5.4 避难场所配置规划 |
5.4.1 配置原则 |
5.4.2 规划内容 |
5.5 灾害弱者与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 |
5.5.1 灾害弱者及其主要特征 |
5.5.2 灾害弱者的灾害应激反应 |
5.5.3 灾害弱者的救援规划 |
5.5.4 灾害弱者避难场所 |
5.5.5 救灾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
5.5.6 物力资源配置规划 |
5.5.7 医疗设施与药品 |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 |
6.1 引言 |
6.2 唐山大地震灾后应急需求及救援经验分析 |
6.2.1 唐山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
6.2.2 唐山地震房屋倒塌统计分析 |
6.2.3 唐山地震公共设施损害的统计分析 |
6.2.4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与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
6.3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
6.3.1 救灾物质总量及有效性 |
6.3.2 救援物资储备数量的计算示例 |
6.3.3 唐山地震救灾部队人数定量分析 |
6.3.4 不同地震灾害条件下相同基础设施受灾情况比较 |
6.4 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 |
6.5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适宜性与有效性分析 |
6.6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建议 |
6.6.1 应急救援物资供给信息平台的构建 |
6.6.2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功效,采取多渠道联合配送 |
6.6.3 培养抗震救灾技术人员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 1:唐山“7.28”地震人员伤亡与房屋统计数据 |
附录 2:唐山市地震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
附录 3: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调查问卷 |
(4)火电厂主厂房钢筋混凝土侧煤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损伤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火电厂主厂房结构震害分析及研究现状 |
1.2.1 火电厂主厂房结构震害分析 |
1.2.2 火电厂主厂房结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损伤评估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损伤评估研究综述 |
2.2.1 材料方面的损伤评估 |
2.2.2 局部方面的损伤评估 |
2.2.3 整体结构方面损伤评估 |
2.2.4 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
2.3 构件的主要破坏形式及损伤计算方法 |
2.4 整体结构的损伤计算方法 |
2.4.1 整体法 |
2.4.2 加权系数法 |
2.4.3 基于构件损伤的加权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主厂房侧煤仓结构有限元建模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概况 |
3.2.3 模型的简化 |
3.3 有限元分析关键参数 |
3.3.1 单元类型选择 |
3.3.2 材料损伤模型 |
3.3.3 材料本构关系 |
3.3.4 荷载转化 |
3.3.5 约束设置及网格划分 |
3.3.6 地震波选取与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4 主厂房侧煤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损伤评估 |
4.1 引言 |
4.2 主厂房侧煤仓结构的性能分析 |
4.2.1 模态分析 |
4.2.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4.3 侧煤仓结构损伤评估 |
4.3.1 构件损伤目标识别 |
4.3.2 构件损伤重要性系数 |
4.3.3 地震损伤破坏等级定义 |
4.3.4 侧煤仓结构构件的损伤分布 |
4.3.5 侧煤仓结构构件损伤指数 |
4.3.6 侧煤仓结构损伤评估结果 |
4.4 罕遇地震作用下侧煤仓结构损伤倒塌研究 |
4.4.1 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4.4.2 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评估 |
4.5 主厂房侧煤仓结构抗震建议 |
4.5.1 建筑布置构造建议 |
4.5.2 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谱元法的玉田震害异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震害异常形成原因 |
1.2.1 地形条件 |
1.2.2 土层特性 |
1.2.3 断层影响 |
1.2.4 土层结构 |
1.2.5 地下水位 |
1.3 震害异常研究进展 |
1.3.1 现场宏观考察与测试 |
1.3.2 强震记录分析 |
1.3.3 数值模拟分析 |
1.4 玉田低烈度异常区 |
1.4.1 异常区概况 |
1.4.2 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玉田异常区地质背景 |
2.1 引言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质构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第四系地层 |
2.5.1 钻孔资料 |
2.5.2 波速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震动数值模拟中的谱元法 |
3.1 引言 |
3.2 谱元法理论 |
3.2.1 弹性波动方程及其弱形式 |
3.2.2 空间离散 |
3.2.3 单元内插函数及积分 |
3.2.4 全局聚合计算 |
3.2.5 震源时间函数 |
3.2.6 边界条件 |
3.2.7 时间离散 |
3.2.8 精度与稳定性 |
3.3 谱元法的应用 |
3.4 程序来源及应用平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岩地形对震害异常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3 数值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时程分析 |
4.3.3 PGA 值分析 |
4.3.4 影响范围分析 |
4.4 计算模型 |
4.4.1 剖面 1 计算分析 |
4.4.2 剖面 2 计算分析 |
4.4.3 剖面 3 计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体对震害异常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计算模型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地震动强度分析 |
5.3.2 频谱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基岩地形和土体对震害异常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剖面 1 计算分析 |
6.3 剖面 2 计算分析 |
6.4 剖面 3 计算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6)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震灾害脆弱性变化研究 ——以唐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脆弱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技术思路 |
1.4 研究区选择和概况 |
1.4.1 研究区的选择 |
1.4.2 研究区社会人口、经济发展概况 |
1.4.3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2 小空间尺度人类社会承灾体系统地震灾害脆弱性分析方法 |
2.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群体房屋结构脆弱性考察方法 |
2.1.1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估算房屋高度的基本原理 |
2.1.2 基于区域域知识的房房屋结构类型型判别与房房屋面积估计计方法 |
2.1.3 方法的验证与精度检验 |
2.1.4 破坏概率矩阵和损失计算方法的整合与构建 |
2.2 基于事件树原理的镇乡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考察方法 |
2.2.1 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的概念内涵 |
2.2.2 影响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的因素 |
2.2.3 基于事件树原理的生命线工程功能脆弱性考察方法 |
3 唐山地区群体房屋的结构脆弱性与震灾风险变化 |
3.1 基础数据 |
3.2 房屋暴露露数量的变变化 |
3.2.1 变化的整整体状况 |
3.2.2 变化的空空间差异 |
3.3 房屋的结结构脆弱性性变化 |
3.3.1 整体变化化特点 |
3.3.2 变化的空间差异 |
3.4 设定地震情景下的房屋破坏风险变化 |
3.4.1 设定地震烈度Ⅵ~Ⅺ度条件下的整体变化情况 |
3.4.2 设定地震震烈度Ⅵ度度、Ⅷ度和ⅩⅩ度条件下下的变化空间间差异 |
3.4.3 1976 年唐唐山地震破破坏模拟 |
3.5 房屋脆弱性变化的驱动力 |
4 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灾害功能脆弱性变化 |
4.1 以越河镇为例的交通系统功能脆弱性的变化 |
4.1.1 越河镇公路网络的发展变化 |
4.1.2 越河镇公路系统社会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震灾风险变化分析 |
4.2 以习家套乡为例的供水系统功能脆弱性的变化 |
4.2.1 习家套乡供水系统的发展 |
4.2.2 习家套乡供水系统社会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震灾风险变化分析 |
4.3 驱动力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 |
5.3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震害及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结构布置和构件组成 |
1.3 我国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演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震害分析 |
2.1 引言 |
2.2 屋盖体系的震害 |
2.2.1 屋面板的震害 |
2.2.2 屋架的震害 |
2.2.3 门式天窗架的震害 |
2.3 排架柱体系的震害 |
2.3.1 柱顶震害 |
2.3.2 上柱根部及牛腿震害 |
2.3.3 下柱根部震害 |
2.3.4 双肢柱及开孔工字形柱震害 |
2.4 支撑系统的震害 |
2.4.1 柱间支撑的震害 |
2.4.2 屋架支撑和天窗架支撑的震害 |
2.5 围护墙的震害 |
2.5.1 一般纵向砖墙和山墙的震害 |
2.5.2 窗间墙的震害 |
2.5.3 高低跨交接处封墙震害 |
2.5.4 围护墙体连接破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
3.3 单层厂房平面模型和空间模型对比分析 |
3.3.1 平面排架模型的假定 |
3.3.2 空间力学模型的假定及其计算原理 |
3.3.3 三种模型对比 |
3.4 单层厂房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 |
3.4.1 单层厂房空间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4.2 单层厂房非线性分析模型 |
3.4.3 单层厂房非线性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吊车位置和移动性对单层厂房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吊车所在位置对单层厂房自振特性的影响 |
4.3 吊车所在位置及移动性对单层厂房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 |
4.3.1 地震波的选取 |
4.3.2 吊车荷载取值与荷载工况选取 |
4.3.3 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规范编制历程的回顾 |
2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 |
3 砌体承重建筑的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 钢筋混凝土结构 |
5 钢和组合结构抗震 |
6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7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 |
8 结论和展望 |
(9)基于结构地震震害矩阵的建筑抗震设防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抗震设防标准 |
1.3 建筑物震害预测 |
1.4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基于震害指数的震害等级划分研究 |
2.1 地震破坏状态的定量评估 |
2.1.1 震害指数(D) |
2.1.2 震害等级 |
2.1.3 震害矩阵 |
2.2 国外震害指数模型综述 |
2.2.1 基于变形或疲劳损伤的模型 |
2.2.2 基于能量或变形—能量双重准则的模型 |
2.2.3 基于振动特性变化的模型 |
2.3 国内震害指数模型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震害等级划分与三水准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的对应关系 |
3.1 三水准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 |
3.2 震害等级划分与三水准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的对应关系 |
3.3 结构震害矩阵与抗震设计损伤性能目标概率之间的关系 |
3.4 历史震害资料分析 |
第四章 现有建筑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1 我国历版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标准 |
4.2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2.1 Ⅵ度设防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2.2 Ⅶ度设防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2.3 Ⅷ度设防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2.4 Ⅺ度设防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3 三水准抗震设计结构可靠性指标 |
4.4 现有建筑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4.1 未设防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4.2 Ⅵ度设防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4.3 Ⅶ度设防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4.4 Ⅷ度设防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4.5 Ⅺ度设防结构地震作用下可靠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小震、中震、大震设防情况下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防原则研究 |
5.1 基于不同设防水准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5.1.1 小震设防情况 |
5.1.2 中震设防情况 |
5.1.3 大震设防情况 |
5.1.4 小结 |
5.2 基于小震设防情况下结构可靠性分析 |
5.2.1 Ⅵ度设防结构 |
5.2.2 Ⅶ度设防结构 |
5.2.3 Ⅷ度设防结构 |
5.2.4 Ⅺ度设防结构 |
5.3 基于中震设防情况下结构可靠性分析 |
5.3.1 Ⅵ度设防结构 |
5.3.2 Ⅶ度设防结构 |
5.3.3 Ⅷ度设防结构 |
5.3.4 Ⅺ度设防结构 |
5.4 基于大震设防情况下结构可靠性分析 |
5.4.1 Ⅵ度设防结构 |
5.4.2 Ⅶ度设防结构 |
5.4.3 Ⅷ度设防结构 |
5.4.4 Ⅺ度设防结构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的经验教训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GDP与抗震减灾的关联分析 |
2.1 GDP的主要功能、特性与结构 |
2.2 城市GDP 与抗震减灾的关联性 |
2.3 影响GDP 的主要因素 |
2.4 劳动力震害损失对城市GDP的影响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DP的城市地震灾害损失 |
3.1 概述 |
3.2 地震危险性 |
3.3 城市建(构)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 |
3.4 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 |
3.5 地震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 |
3.6 总经济损失 |
3.7 城市GDP 易损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抗震减灾资源 |
4.1 概述 |
4.2 人力资源 |
4.3 物资资源 |
4.4 技术资源 |
4.5 时间资源 |
4.6 城市生命线资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震害调查与抗震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 |
5.1 唐山大地震实际震害调查 |
5.2 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 |
5.3 震亡率地域分布(等地域震亡率线) |
5.4 房屋建筑倒塌率的地域分布(等倒塌率线) |
5.5 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资源配置 |
5.6 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途径 |
5.7 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调整 |
5.8 丰南区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建议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 |
6.1 抗震设防水准 |
6.2 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决策原则 |
6.3 决策分析方法 |
6.4 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本人为主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唐山、丰南地震单层厂房震害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设防砌体结构易损性模型相关参数修正[D]. 赵河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03)
- [2]重型厂房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A]. 罗永峰,曲扬. 第十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3]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D]. 王卫国. 天津大学, 2016(07)
- [4]火电厂主厂房钢筋混凝土侧煤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损伤评估[D]. 陈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5]基于谱元法的玉田震害异常研究[D]. 李孝波.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02)
- [6]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震灾害脆弱性变化研究 ——以唐山地区为例[D]. 齐文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05)
- [7]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震害及地震反应分析[D]. 李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02)
- [8]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J]. 周锡元. 建筑结构, 2009(09)
- [9]基于结构地震震害矩阵的建筑抗震设防原则研究[D]. 张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7(04)
- [10]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D]. 于山. 天津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