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郝东敏[1](2014)在《山东地区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提出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 Hepatitis, IBH)是由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Ⅰ,FAV-Ⅰ)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包涵体肝炎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给肉鸡饲养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了解了山东省鸡包涵体肝炎的流行情况,挑选了四株优势血清型毒株制备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其对鸡包涵体肝炎的防治和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山东部分地区采集疑似感染鸡包涵体肝炎的肉鸡肝脏,卵黄囊接种5日龄SPF鸡胚盲传三代,收集尿囊液。经PCR鉴定共分离到8株Ⅰ群禽腺病毒,分别命名为SDLY-1、SDLY-2、SDLY-3、 SDYT-1、SDYT-2、SDYN-1、SDYN-2、SDMY。血凝试验显示分离毒株均无血凝性,扩增分离毒株的Hexon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其他血清型毒株Hexon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8个分离株中有2株与血清2型同源性较高,3株与血清10型同源性较高,3株与血清12型同源性较高。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发病鸡的症状和剖检变化与自然发病鸡一致。从本实验室近年来分离到的Ⅰ群禽腺病毒中,挑选出四株优势血清型毒株制成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估,对预防包涵体肝炎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将四株不同血清型的Ⅰ群禽腺病毒(FAV-2、 FAV-8、 FAV-10、FAV-12)接种SPF鸡胚,收集尿囊液,经甲醛灭活,以矿物油为佐剂制成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疫苗物理性状,安全性,最小免疫剂量、免疫效力及抗体消长规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抗原液以甲醛为灭活剂的最适终浓度为1‰,研制的疫苗为油包水剂型,无菌检验合格,物理性状稳定。接种5日龄白羽肉鸡,注苗后均无不良反应,最小免疫剂量为0.3mL/只。肉鸡免疫2周后开始监测其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2周抗体效价已达5ng/L以上,25d左右抗体浓度达峰值,之后直至肉鸡出栏,抗体效价均高于10ng/L,对照组一直无抗体产生。免疫后IFN-γ和IL-6含量分别在第3d和第7d达到峰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至正常水平。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临床保护率为100%,能完全抵抗相应血清型病毒的攻击。各项结果表明,研制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董婷婷[2](2011)在《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鸡包涵体肝炎(chicken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病鸡死亡突然增多,严重贫血、黄疸、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灶,可见到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贫血综合征。有12种血清型的禽腺病毒与本病有关,这12个血清型中,至少有10个血清型与自然爆发的包涵体肝炎有关。引起鸡IBH的血清型主要是2型、3型、4型、5型、6型、7型和8型。我国于1976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该病,此后在辽宁省、湖南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和内蒙古都相继发生,呈日益蔓延趋势,因此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而斑点杂交技术简单的操作和较低的成本成为了检测此病的理想选择。鸡胚是鸡腺病毒的最佳分离培养物。经由卵黄囊接种,胚胎可于2-7d内死亡,常可见肝细胞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胞核较正常大,可较正常大2-3倍。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对各血清型标准毒株进行增殖培养,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禽腺病毒血清型1、2、4、8、12六邻体蛋白基因的标准序列,找出保守性序列和血清型之间的低同源性序列,以此来设计5对引物,分别对增殖的病毒进行DNA提取与PCR扩增,切胶回收定量后,用地高辛标记成包涵体肝炎病毒核酸探针,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后,表明探针的最小检出量均达到1pg,特异性检测表明各血清型探针之间无交叉反应。通过斑点杂交的检测方法,检测山东、河南、江苏部分地区采集的病料,各地均检出阳性病鸡。处理病毒各血清型的核酸探针检测到的疑似病料,经卵黄囊接种于7日龄SPF鸡胚(0.2ml/只),取接种48小时以后死胚的肝组织,经处理后,在鸡胚继续传2代纯化病毒。回收尿囊液中病毒DNA,并用标记的5种血清型探针分别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同时取鸡胚肝脏用10%福尔马林固定制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尿囊液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对六邻体蛋白(Hexon)片段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实验,表明了鸡包涵体肝炎病的普遍流行,其中以血清2、4、8型流行较为普遍。通过斑点杂交诊断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病料接种鸡胚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可见核内包涵体。将Hexon序列的测序结果与血清1、2、4、8、12型的标准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同源性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最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八。
李海英,尹燕博,郭妍妍,胡永钢,许宏伟,王晓红,王守春[3](2010)在《12株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和PCR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从临床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例的肝组织中,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和鸡胚肾细胞培养,分离到12株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毒株。通过形态学、致细胞病变和PCR检测等对12株疑似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直径70~80nm;接种鸡胚后鸡胚肝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在鸡胚肾细胞(CEK)上可致细胞病变。根据Ⅰ群禽腺病毒CELO株的Hexon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用这对引物对12株病毒的核酸模板进行了PCR扩增,结果均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508bp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确为Ⅰ群禽腺病毒。从病毒形态,鸡胚及细胞病变以及PCR检测结果,证明12株分离物确为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建立的鸡包涵体肝炎快速PCR诊断方法可用于鸡包涵体肝炎的临床快速诊断。
王凤龙[4](2003)在《鸡包涵体肝炎病原特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其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包涵体肝炎(IBH)是由禽腺病毒(AAV)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自1963年由Helmbolelt和Frazier在美国的鸡群发现以来,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于1985年首先在辽宁省发现该病,随后在其他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现1BH的流行,1991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发生1BH。本研究课题应用采集的鸡包涵体肝炎自然病例的肝组织,通过SPF鸡胚传代和鸡胚肾原代细胞培养,分离到一株病毒Hb,该病毒株的复制可被5-溴尿嘧啶-2脱氧核苷抑制,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表明Hb株的核酸类型是DNA,且无脂质囊膜。Hb株对酸有抵抗力,对碱和热敏感。电镜观察表明,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70-90nm。以上结果证明分离病毒Hb株为禽腺病毒,Hb株用标准毒株AAV-2,3,4,5,8型的分型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表明为禽腺病毒8型。回归试验表明,Hb株能引起雏鸡出现鸡包涵体肝炎的病变群,其致病性较强。通过上述研究,成功地分离到一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建立起了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内蒙株FAV-Hb。应用FAV-Hb株试验感染SPF鸡胚,通过透射电镜对感染鸡胚肝脏的观察,表明FAV-Hb株可引起鸡胚肝细胞内形成三种类型的包涵体,即非病毒性中电子密度包涵体,病毒性包涵体和非病毒性高电子密度包涵体,各型包涵体均可见于胞核或胞浆内,但胞核是包涵体首先形成的部位,核内包涵体通过核膜进入胞浆。各型包涵体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较密切的关系。应用限制酶HindⅢ和Ecorl双切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b株的六邻体蛋白基因片段重组质粒,得到大小559bp的基因片段,经地高辛标记制备DNA探针,其灵敏度为0.1-0.3ng/ul。用该探针对感染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雏鸡肝组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病毒经口感染后12小时肝细胞内出现病毒的复制,3-7天时病毒复制明显,9-16天病毒复制减弱。原位杂交表明鸡包涵体肝炎病毒主要定位于核内,同时也可进入胞浆中。为了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在鸡包涵体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本研究用卡介苗(BCG)和大肠杆菌内毒素(LPS)经静脉注射健康鸡诱生TNFα,用微量细胞病变法经L929细胞检测外周血清、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TNFα的活性,表明外周血清TNFα活性最高,脾脏TNFα活性次之,外周血白细胞TNFα活性最弱。应用LPS诱生的鸡培养白细胞提取RNA,参考几种动物的TNFα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提取的培养白细胞RNA为模板,应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PCR产物与PUC19连接,转化到大肠杆菌DH52进行分子克隆,对提取的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克隆出一段TNFα基因片段,其长度与预计相符为576bp。对鸡肿瘤坏死因子的诱生、活性测定、基因片段的分子克隆及序列测定,为 TNF a在鸡疾病中作用研究,以及 TNP o的全序列分析,基因表达,核酸探针制备提供了条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本课题对鸡包涵体肝炎 TNF o的动态变化、TNP o的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做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FAV-Hb感染后第 3天在外周血开始测出 TNF Q活性,以后逐渐上升,第4天达到小的峰值,随后下降,第13天基本消失,并持续到第16天,从 21天 TNF a活性又开始回生,第 46天时达到最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在感染鸡脾脏 TNF a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外周血基本一致。应用地高辛标记 TNF o基因片段,制备核酸探针,通过核酸原位杂交成功地检测了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感染鸡的组织细胞 TNF Q的 In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Hb株感染雏鸡后,在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和盲肠扁桃体中能检测到一定数量的 TNF a的 mRNA信号,其中在5下天和3666天时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其它感染时间阳性细胞少,阳性信号弱,甚至检测不到阳性信号。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FAV十b感染后,从第1天到第56天,感染雏鸡肝脏的枯氏细胞、脾脏、胸腺、法氏囊和盲肠扁桃体的网状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增生,其增生程度与外周血及脾脏 TNF Q活性和 TNFa的 IuRN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对试验感染 F^V-Hb的雏鸡肝脏和胸腺细胞的凋亡检测,表明鸡包涵体肝炎可出现肝细胞和胸腺细胞的凋亡过程,且多数凋亡细胞核结构完整,处于早期凋亡阶段,少部分凋亡细胞核破碎或核浓缩。本研究揭示了 FAV-Hb感染可诱导鸡 TNF Q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升高,并引起细胞凋亡,TNF a在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崔杨[5](2012)在《鸡包涵体肝炎病毒部分血清型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鸡包涵体肝炎(chicken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 IBH)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7周龄的肉鸡,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的禽腺病毒引起的,可与其它的细菌病毒继发或并发感染。禽腺病毒属于禽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的成员,目前为止人们发现有12个血清型的禽腺病毒与鸡包涵体肝炎相关。其中与自然爆发的包涵体肝炎相关的血清型至少有10个。2型、3型、4型、5型、6型、7型和8型为引起鸡IBH的主要血清型。自然爆发的鸡包涵体肝炎的特点为:病鸡突然死亡,感染后3-4天为高峰期,5天后恢复正常,但有时会持续2-3周。主要表现为:严重贫血、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灶、黄疸、肝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我国于1976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该病,此后在江苏省、湖南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和内蒙古都相继发生,呈日益蔓延趋势。鸡包涵体肝炎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禽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斑点杂交技术简单的操作以及较低的成本是检测此病理想的选择。鸡禽腺病毒的最佳分离培养物是鸡胚,经由卵黄囊接种后,胚胎可于2-7天内死亡,在肝细胞中常可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其细胞核可较正常大2-3倍。将各血清型标准毒株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对其进行增殖培养,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禽腺病毒血清型3、5、6、7、9、10、11六邻体蛋白基因的标准序列里,找出保守性序列和血清型之间同源性低的序列,用此段序列来设计7对引物。分别提取增殖的病毒的DNA,并进行PCR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目的产物,目的条带经切胶回收定量后,用地高辛标记即为包涵体肝炎病毒核酸探针,将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后,可以得出探针的最小检出量均达到5pg。通过特异性检测可知各血清型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建立斑点杂交的检测方法,并用于检测山东、江苏、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病料,上述各地区均检出阳性病鸡。通过实验,并结合师兄师姐前面所监测的其他5种血清型,表明了鸡包涵体肝炎病的普遍流行,其中以血清2、3、4、5、6、7、8型腺病毒的流行较为普遍,同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一致的。本实验建立的斑点杂交诊断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特异性,通过建立的斑点杂交诊断方法可以对阳性病料进行检测,可用于生产中实验室的诊断以及检测。
张坦,郑杰,张发明,孙丰廷,张红,杨国良,龙进学,张亮,王文泉[6](2013)在《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山西株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确诊山西某鸡场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的的病例,本研究进行了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将病死鸡肝脏研磨,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龄SPF鸡胚,成功获得1株病毒;并经过鸡胚病变特征、RT-PCR、基因测序、BLAST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成功分离出1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该病例是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陈雪姣[7](2016)在《Ⅰ群禽腺病毒湖北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 HHS)是由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be4, FAV 4)引起的一种新型家禽疾病。典型症状是3-5周龄肉鸡、蛋鸡突然死亡,主要特征是心包蓄积黄色水样或胶冻样物、肝脏肿大、质脆色淡。1963年Helmboldt等在美国的肉用仔鸡中首次发现该病,之后墨西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均报道有本病的发生,说明腺病毒感染之广泛性。1976年,我国台湾报道了该病,随后在辽宁、吉林、湖南、江苏和河南等省相继也发现该病的存在。1987年在土耳其的安卡拉报道本病,1989年墨西哥报道了该病的发生,随后在伊拉克、印度、厄瓜多尔、秘鲁、智利、俄罗斯等地相继暴发了该病。该病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传染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目前分离到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8型的Ⅰ群禽腺病毒,为了解Ⅰ群禽腺病毒在湖北鄂西地区的血清型分布,感染状况及致病性。本试验从湖北省鄂西不同地区采集疑似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发病鸡群的肝脏,开展了病毒分离。观察解剖时的病理变化并保存病料做病理组织切片。将无菌采集的肝脏病料研磨后接种于SPF鸡胚然后盲传3代,收集第三代尿囊液提取DNA,应用PCR方法对分离毒株六邻体(hexon)基因进行扩增:根据设计的FAV-4型Ⅰ群禽腺病毒引物鉴别分离毒株的血清型。结果在发病的蛋鸡中分离到3株Ⅰ群禽腺病毒。测序结果表明分离的3株病毒基因同源率为100%,是属于同一株毒株。本研究通过对分离毒株的hexo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病毒分离株与FAV4相似性为99.8%,与中国农业大学分离株相似性为99.3%,与其他血清型的相似性为69.6%-98.4%。与Ⅱ群禽腺病毒的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的减蛋综合征病毒的相似性为43.1-78.6%。同源性比较结果与FAV-4引物扩增结果一致。分离株氨基酸与报道的来源于湖北武汉的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但是分离株hexon基因第3、368、786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采用皮下接种途径将分离到的毒株接种至40日龄的SPF鸡,同时设对照组,逐日观察鸡只的发病情况及症状;攻毒组鸡只出现发病死亡立即解剖观察,采集肝脏等器官固定、切片、HE染色。结果发现,Ⅰ群禽腺病毒接种后,试验组鸡相继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翅膀下垂,屈腿蹲立,蜷缩一角,羽毛蓬乱,个别出现拉黄绿色粪便。整个试验阶段,死亡率达到60%。发病鸡解剖病变:可见心包积液,蓄积大量黄色液体,心脏黄染。肝出现明显的出血斑和出血点,部分出现土黄色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肌胃肿大,但无出血点。试验组未死亡鸡只解剖心脏未出现心包积液,肝脏个别出现散在出血点。对照组鸡只心脏和肝脏正常,未发现病变。应用PCR方法检测验证,试验组死亡鸡只和试验组未死亡鸡只均出现目的条带,而对照组没有条带产生,说明试验组死亡鸡只感染禽腺病毒。试验组未死亡鸡只呈隐性感染,对照组鸡只正常。
王婉,王彦红,刘伊,金文杰,石火英[8](2015)在《鸡包涵体肝炎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取临床疑似鸡包涵体肝炎病例的肝组织,接种SPF鸡胚获取尿囊液,对获取的尿囊液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分析,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同时对送检病例采样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将病死鸡肝组织研磨后,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的SPF鸡胚,用获得的尿囊液提取病毒DNA,成功获得DNA模板。根据已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hexon全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用这对引物对病毒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病理学观察见肝组织淤血,细胞核浓缩,发生坏死,核内出现包涵体,伴有脂肪变性。测序分析表明,分离株与Ⅰ群禽腺病毒中血清4型相似性为98.6%,与其他血清型的相似性为68.7%96.9%,与Ⅱ群禽腺病毒的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和Ⅲ群禽腺病毒的减蛋综合征病毒的相似性为44.6%,最终确定分离病毒为Ⅰ群禽腺病毒,为进一步鉴定和分离Ⅰ群禽腺病毒提供了依据。
毕靖征[9](2017)在《两株Ⅰ群禽腺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6月以来,我国多数省份发生了以心包积液、包涵体肝炎为特征的禽腺病毒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5周龄肉鸡,10~20周龄蛋鸡也有发生,但死亡率低于肉鸡。发病后4~8天为死亡高峰,病程8~15天。死亡率约为30%~70%,给我国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2016年鸭、鹅也有发病报道。该病病原主要为Ⅰ群血清4型禽腺病毒,也有分离到血清8型病毒的。在对本实验室分离自发病鸡的两株4型腺病毒进行培养扩增、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株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为禽腺病毒病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帮助。为了提高腺病毒的病毒含量,将本实验室保存的PZ毒株和HN毒株病料研磨液,卵黄囊途径接种7日龄SPF鸡胚,0.2mL/枚,盲传三代,经PCR鉴定正确后,收集尿囊液,分别标记为PZ、HN。死亡鸡胚主要表现为鸡胚发育不良,鸡胚明显偏小,胚体卷曲,全身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尿囊液无血凝性。序列分析发现,两株病毒Hexon基因各存在一个核苷酸突变,PZ毒株650位的氨基酸也发生了突变。两株病毒Hexon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9%,与血清4型病毒同源性最高。在对PZ和HN两株禽腺病毒的致病性研究中,将48只29日龄SPF鸡随机平均分为8组,每组6只。采用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途径进行攻毒,同时设阴性对照组。攻毒后每日定时观察鸡的发病情况和症状,死亡鸡解剖观察,采集肝脏等器官进行PCR检测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攻毒发病鸡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自然发病鸡一致。病死鸡具有特征性的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的表现,腺病毒在机体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不同组织病毒含量有差异。肝细胞出现大量的脂肪变性和嗜碱性包涵体。结果表明,PZ和HN两株病毒均为高致病性,能够引起鸡的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选取致病性强的HN毒株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初步研究腺病毒的免疫原性,将60只22日龄SPF鸡随机平均分为A、B、C、D、E五组,每组12只,前四组为免疫组,皮下注射制备的腺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HN株),E组注射灭菌的PBS溶液0.5mL作为空白对照。A、B、C、D组免疫剂量分别为0.2mL、0.3mL、0.5mL、0.8mL,免疫后1、2、3周每组各随机取4只采血后静脉注射攻毒,攻毒量为0.5mL/只。结果表明,当免疫剂量为0.8mL,免疫后3周攻毒的保护率为100%,即能完全抵抗Ⅰ群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攻击。表明研制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朱后顺[10](2010)在《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鸡包涵体肝炎(chicken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已知有12种血清型的禽腺病毒与本病有关。病鸡死亡突然增多,严重贫血、黄疸、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灶,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贫血综合征。禽腺病毒主要侵害肝脏组织,并在感染细胞内产生核内包涵体。据报道我国山东地区以及内蒙地区鸡包涵体肝炎流行的致病毒株血清型主要为血清八型。因其可导致肉鸡蛋鸡的生产性能的下降,以及导致免疫抑,造成免疫失败或易发继发感染,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生产实践中尚未有一种简洁、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技术凭借简单的操作和较好的成本控制成为了比较理想的选择。参考相关文献设计一对引物,同时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禽腺病毒各种血清型Hexon六邻体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以相互辅证,通过PCR扩增疑似病例的肝脏病料,得到相应大小的目的产物,目的条带经过切胶回收、纯化后,进行克隆转化,获得重组菌,挑取十二个克隆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后有十株重组菌序列与禽腺病毒血清八型序列同源性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最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八。提取重组菌质粒酶切后,用地高辛标记即为包涵体肝炎病毒核酸探针,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表明该探针的最小检出量为1pg,特异性检测表明探针与其他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通过条件优化后建立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并检测山东部分地区采集的病料。处理疑似病料接种鸡胚肾细胞,经过传代回收细胞DNA,并用探针检测,两代后可检测到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核酸的存在,细胞实验用禽腺病毒血清八型标准毒株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实验,表明了鸡包涵体肝炎在养殖业中的广泛存在,山东地区的主要血清型属于禽腺病毒八型,与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建立的斑点杂交诊断方法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可以用于生产中实验室诊断和检测。
二、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地区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包涵体肝炎的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研究 |
1.1.2 发病机理的研究 |
1.1.3 流行病学研究 |
1.1.4 病理学研究 |
1.1.5 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 |
1.1.6 IBH 的鉴别诊断 |
1.1.7 鸡包涵体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
1.2 禽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Ⅰ 群禽腺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
1.2.2 Ⅰ 群禽腺病毒 DNA 疫苗的研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1%血细胞 |
2.1.2 试验鸡胚、动物及毒株 |
2.1.3 仪器和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1.5 试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 |
2.2.2 鸡包涵体肝炎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1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
3.1.2 病毒的 PCR 鉴定结果 |
3.1.3 病毒的血凝性 |
3.1.4 Hexon 基因的 PCR 扩增结果 |
3.1.5 Hexon 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
3.1.6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2 鸡包涵体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结果 |
3.2.1 种毒的纯净性检测结果 |
3.2.2 种毒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结果 |
3.2.3 抗原的最佳灭活剂浓度和最佳灭活时间 |
3.2.4 灭活油乳剂疫苗常规检验结果 |
3.2.5 安全性检验结果 |
3.2.6 免疫剂量结果 |
3.2.7 ELISA 检测试剂盒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8 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2.9 IFN-γ及 IFN-6 水平监测 |
3.2.10 攻毒保护性试验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包涵体肝炎概述 |
1.1 病毒形态、理化特性及感染机理 |
1.2 流行情况 |
1.3 临床症状 |
1.4 病理变化 |
1.5 防治 |
2 核酸探针概述 |
2.1 核酸探针的概念 |
2.2 核酸探针的种类 |
2.3 核酸探针的制备 |
2.4 核酸分子杂交 |
3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
论文研究一 禽腺病毒血清型1、2、4、8、12标准毒株的增殖与目的片段的扩增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论文研究二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特异性试验 |
2.2 敏感性试验 |
2.3 标记探针对临床病例病变组织的检测 |
3 讨论 |
论文研究三 病料病毒的鸡胚传代与分离检测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
2 结果 |
2.1 病料接种SPF鸡胚后肝脏的病理变化 |
2.2 石蜡切片包涵体形态的观察 |
2.3 病毒斑点杂交检测 |
2.4 PCR扩增 |
2.5 序列比较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12株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和PCR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料来源 |
1.2 病毒分离 |
1.2.1 SPF鸡胚的分离及鸡胚病变观察 |
1.2.2 鸡胚肾细胞 (CEK) 的培养及细胞病变观察 |
1.3 病毒形态观察 |
1.4 病毒的PCR鉴定 |
1.4.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4.2 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1.4.3 PCR扩增 |
1.5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
2 结果 |
2.1 鸡胚病变观察及分离物鉴定 |
2.2 细胞病变观察 |
2.3 病毒形态观察 |
2.4 PCR鉴定 |
2.5 序列比较分析 |
3 讨论 |
(4)鸡包涵体肝炎病原特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其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理学 |
1.3.1 病理形态学 |
1.3.2 发病机理 |
1.4 防治 |
1.5 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 |
1.5.1 肿瘤坏死因子研究简史 |
1.5.2 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 |
1.5.3 肿瘤坏死因子的理化特性 |
1.5.4 TNFα的分子结构和基因序列 |
1.5.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
1.5.6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1.5.7 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检测 |
1.6 细胞凋亡 |
1.6.1 细胞凋亡的概念 |
1.6.2 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 |
1.6.3 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 |
1.6.4 凋亡细胞的降解特征 |
1.6.5 细胞凋亡与动物疾病 |
1.6.6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3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
3.1 鸡IBH地方毒株的建立 |
3.2 鸡肿瘤坏死因子的 |
4 课题的总体设计 |
4.1 通过对内蒙古粪鸡场 |
4.2 以分离鉴定的毒株DNA |
4.3 应用卡介苗和大肠肝苗 |
4.4 应用分离毒株感染SPF雏鸡 |
5 今后的工作 |
实验研究 |
1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摘要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2.2 参考毒株 |
1.1.3 阳性血清 |
1.1.4 阴性血清 |
1.1.5 SPF种蛋、鸡胚和雏鸡 |
1.1.6 病毒分离 |
1.1.7 病毒鉴定 |
1.2 结果 |
1.2.1 病毒分离 |
1.2.2 病毒鉴定 |
1.3 讨论 |
1.3.1 试验结果表明 |
1.3.2 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
附图 |
2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b株在鸡胚肝细胞包涵体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眼观 |
2.2.2 组织学观察 |
2.2.3 超薄切片观察 |
2.3 讨论 |
2.3.1 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 |
2.3.2 电镜观察表明 |
2.3.3 三类包涵本均可存在 |
2.3.4 从构成包涵体成份的形态特征看 |
附图 |
3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b株DNA探针的制备及共原位杂交的应有 |
摘要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重组质粒DNA片段纯化样品浓度和基因序列 |
3.2.2 探针标记及灵敏度 |
3.2.3 原位杂交 |
3.3 讨论 |
3.3.1 通过限制性内切酶 |
3.2.2 应用地高辛标记 |
附图 |
4 肿瘤坏死因子的诱生及其活性检测 |
摘要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血清样品TNFα活性检测结果 |
4.2.2 白细胞样品TNFα活性检测结果 |
4.2.3 脾细胞样品TNFα活性检测结果 |
4.2.4 血清、白细胞和脾细胞TNFα样品的细胞死亡率比较结果 |
4.3 讨论 |
4.3.1 试验结果表明 |
4.3.2 通过对诱生的血清 |
附图 |
5 鸡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片段的分子克隆及序列测定 |
摘要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外周血白细胞培养 |
5.2.2 总RNA提取 |
5.2.3 RT-PCR |
5.2.4 RT-PCR扩增产物电泳纯化回收结果 |
5.2.5 重组质粒鉴定 |
5.2.6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5.2.7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5.2.8 序列测定结果 |
5.3 讨论 |
5.3.1 通过对鸡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5.3.2 PCR产物与PUC19质粒连接 |
5.3.3 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 |
6 鸡包涵体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动态变化与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
摘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 |
6.2.1 外周血TNFα检测结果 |
6.2.2 脾脏TNFα检测结果 |
6.2.3 病理变化 |
6.3 讨论 |
6.3.1 试验结果表明 |
6.3.2 关于TNFα的抗病毒作用的 |
附图 |
7 鸡包涵体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 |
摘要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 |
7.2.1 探针标记及灵敏度 |
7.2.2 原位杂交 |
7.3 讨论 |
7.3.1 应用地高辛标记鸡肿瘤坏死因子 |
7.3.2 通过对制备探针的电泳检测 |
附图 |
8 鸡包涵体肝火细胞凋亡的检测 |
摘要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 |
8.2.1 眼观变化 |
8.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
8.2.3 原位末端标记结果 |
8.3 讨论 |
8.3.1 试验结果表明 |
8.3.2 通过原位末端标记工员病理 |
附图 |
课题的主要成果总结 |
1 成功地分离到一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 |
2 系统地观察和分析了 |
3 对Hb株的六邻体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 |
4 鸡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生活性检测 |
5 对鸡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片段进行了 |
6 鸡包涵体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动态变化 |
7 制备出了敏感变、特异性强的鸡肿瘤 |
8 研究证实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b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鸡包涵体肝炎病毒部分血清型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综述 |
第一部分 包涵体肝炎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核酸探针研究进展 |
论文研究一 禽腺病毒3、5、6、7、9、10、11标准毒株的增殖与目的片段的扩增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PCR扩增结果 |
3 讨论 |
论文研究二 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特异性试验 |
2.2 敏感性试验 |
2.3 标记探针对临床病例病变组织的检测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Ⅰ群禽腺病毒湖北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禽腺病毒分类 |
1.2 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国内外流行现状 |
1.3 传播途径 |
1.4 病原学研究 |
1.5 发病机理研究 |
1.6 病理学研究 |
1.7 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的诊断 |
1.8 预防和治疗 |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腺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鸡包涵体肝炎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设备及试剂 |
1.2 病料及处理 |
1.3 病理学观察 |
1.4 鸡胚接种 |
1.5 病毒 DNA的提取 |
1.6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7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hexon基因的扩增 |
1.8 测序和分析 |
2 结 果 |
2.1 大体病变结果 |
2.2 病理学观察结果 |
2.3 PCR检测结果 |
2.4 测序结果 |
3 讨 论 |
(9)两株Ⅰ群禽腺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Ⅰ群禽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Ⅰ群禽腺病毒的特点 |
2.1 病原分类 |
2.2 形态学和理化特性 |
3 Ⅰ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与流行病学 |
4 Ⅰ群禽腺病毒病的病理学研究 |
4.1 病理剖检病变 |
4.2 组织病理学变化 |
5 Ⅰ群禽腺病毒的诊断方法 |
5.1 病原分离 |
5.2 组织病理学诊断 |
5.3 血清学诊断方法 |
5.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5.5 中兽医辩证 |
6 Ⅰ群禽腺病毒的防治 |
6.1 Ⅰ群禽腺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
6.2 Ⅰ群禽腺病毒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两株Ⅰ群禽腺病毒的扩增鉴定及序列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毒株、鸡胚和1%红细胞 |
1.2 仪器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病毒繁殖与传代 |
2.2 病毒DNA的提取 |
2.3 病毒的纯净性检测 |
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5 Hexon基因的PCR扩增 |
2.6 目的片段回收测序 |
2.7 序列分析与进化树绘制 |
3 结果分析 |
3.1 病毒繁殖与传代 |
3.2 病毒纯净性检测结果 |
3.3 病毒的血凝性 |
3.4 Hexon基因的PCR扩增 |
3.5 Hexon基因的序列分析 |
3.6 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Ⅰ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病毒、实验动物、细胞 |
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SPF鸡分组与攻毒 |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PCR检测鸡病变组织中病毒分布 |
2.4 鸡胚原代肝细胞的制备 |
2.5 禽腺病毒分离株在CELi上的增殖 |
2.6 禽腺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的效力测定 |
3 结果分析 |
3.1 FAdV-4对SPF鸡的致病性 |
3.2 剖检病变 |
3.3 组织病理学变化 |
3.4 PCR检测死亡鸡病变组织中病毒分布 |
3.5 禽腺病毒在CELi上的增殖 |
3.6 禽腺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的效力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10)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包涵体肝炎概述 |
2 核酸探针概述 |
3 研究进展 |
论文研究一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目的片段重组质粒的获得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论文研究二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论文研究三 病料病毒的细胞传代与分离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地区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D]. 郝东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2]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D]. 董婷婷. 扬州大学, 2011(06)
- [3]12株肉仔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分离和PCR鉴定[J]. 李海英,尹燕博,郭妍妍,胡永钢,许宏伟,王晓红,王守春.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7)
- [4]鸡包涵体肝炎病原特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其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D]. 王凤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03)
- [5]鸡包涵体肝炎病毒部分血清型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D]. 崔杨. 扬州大学, 2012(07)
- [6]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山西株的分离与鉴定[J]. 张坦,郑杰,张发明,孙丰廷,张红,杨国良,龙进学,张亮,王文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4)
- [7]Ⅰ群禽腺病毒湖北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D]. 陈雪姣. 长江大学, 2016(02)
- [8]鸡包涵体肝炎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J]. 王婉,王彦红,刘伊,金文杰,石火英. 畜牧兽医学报, 2015(02)
- [9]两株Ⅰ群禽腺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毕靖征.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10]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D]. 朱后顺. 扬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