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论文文献综述)
向小波[1](2000)在《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实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房地产业的竞争日趋加剧,然而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面对瞬息多变的房地产市场无所适从,他们经常错误地估计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盲目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容量,因此就注定了其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盲目性。尤其表现在:不准确的市场调查,盲目的市场定位,销售控制和管理水平极差,盲目地抄袭或跟风……。其结果可想而知,大量的房地产积压,开发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笔者想给国内的开发商总结出一套如何进行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指导性方针、方法,以便他们能够思路清晰,明了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及房地产开发,以生产出市场适销对路的房地产精品。在本篇论文中,笔者提出房地产开发应进行“全程”营销策划的新理念。也就是开发商在项目开发前,应从可行性分析、市场调查、项目分析、物业发展分析、销售策略、销售控制及管理以及后期如何进行物业管理进行全程的统筹策划。只有这样,开发商才会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上取得成功。笔者通过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实践,总结出一套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方法及实际操作策略。本篇论文分上、中、下三篇来分析。上篇意在说明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意义及理性思考;中篇详细地介绍了在进行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时,如何搞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自身分析以及物业发展战略的策划;下篇则详细地介绍了在进行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时如何搞房地产项目的销售策略和销售实施策划。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国内的开发商能有一个“全程”营销策划的新理念以及知道如何进行房地产的“全程”营销策划。这也正是笔者写此篇论文的目的所在。笔者认为,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理念的提出,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一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道路,对于整体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育,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引导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销售进入良性经济循环,避免盲目操作是大有裨<WP=3>益的。但限于笔者水平,经验有所不够,希望通过本文对如何进行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分析,引发国内开发商对此的重视。
高重恒,韩方[2](1999)在《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文中认为钢筋水泥浇铸的城市里到处填充着千篇一律的楼盘疲软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楼盘的形象包装不应再是沉睡着的印刷精美的文字而是兵不血刃的营销实践利器
朱炫霓[3](2014)在《现代里的传统 ——万科楼盘景观的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地产业的发展,楼盘景观备受关注。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洋风”横行中国当代楼盘,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渐行渐远。何种楼盘景观才是符合当代审美,激起国人文化认同的成为景观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万科中式楼盘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形象学的角度,依据园林艺术历史、美学、地域性、居住区景观设计等相关理论,深入挖掘楼盘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园林艺术、历史记忆等,总结出万科中式楼盘景观的形象及表现手法,为塑造中国当代楼盘景观形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万科中式楼盘景观按其形象原型可分为7大类型:大院情怀、江南水乡、苏式院落、徽派民居、巴蜀草堂、岭南园林、工业记忆。(2)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使楼盘景观富有生命力和可识别性,成功的中式楼盘景观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对当今审美的满足。(3)中式楼盘景观形象的表现手法可分为类型转化、文化表征、拼贴、要素挖掘,以此将精神文化通过艺术手法进行表达与诠释。主要结论:(1)万科中式楼盘继往开来,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表达,同时注重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互融。万科努力打造楼盘的地域性景观,将国人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纳入楼盘景观设计中,回归对家的初始构想,树立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新形象。(2)万科的中式楼盘形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它既现代又传统的景观形象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万科的成功也为中国当代楼盘景观的文化表达以及地方性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蔡晴[4](2006)在《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景观代表的是《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款中的“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阐明了以地域为基础实施的遗产保护的本质特征。本文在回顾自19世纪以来国际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我国自1930年代以来遗产保护运动的成就和美国遗产地保护的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文化景观概念的生成、内涵及在我国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产地的文化景观保护理论,初步建立了我国基于遗产地的文化景观保护区分类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方法和策略。本文指出,文化景观的保护主要由历史景观保护管理与修复和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二部份工作组成;基于遗产地实施的保护是一种动态的遗产保护,是在遗产所依存的地方发展中的保护。依据我国的遗产特征,本文将我国的文化景观遗产地划分为历史的设计景观即历史园林及历史风景点景观、有机进化之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即大遗址景观、有机进化之持续性景观即聚落景观、基于传统审美意识的名胜地景观即风景名胜区四种类型,并认为历史的设计景观的保护是风格修复和风貌维护的过程;大遗址景观应根据其规模特征分别以遗址公园与遗址保护区方式保护;聚落遗产地的保护应强调生态意识和社区意识;风景名胜区保护应采用分类指导,一区一法,科学管理、定量监控。
杜积西[5](2012)在《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文中指出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达程度往往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标准,广告同时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国家理想、社会意识、大众文化都在广告中有所折射。作为一门有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广告蕴含着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人们设计和接受广告其实就是对广告进行美学创造和审美体验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告经历了从恢复到繁荣、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之路,人们对广告的认识则经历了从误读到客观看待和理性批评的演进过程。广告的变迁实际上体现着大众消费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双重变奏。描述和阐释30年间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以此回顾和反思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风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具有现实性意义的课题。通过梳理发现,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我国广告经济发展史的回顾,而对我国广告审美历史少有问津。基于此,本研究拟对1978年至2008年间我国广告审美变化展开探索:从新时期社会审美思潮和广告实践活动的演化进程分析广告审美的时代背景;从广告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出发,分析广告主和广告设计制作商视阈中的广告审美属性创造的变化;从广告作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导向出发,分析消费者视野中广告审美心理和审美接受的变化;从广告所传播的文化符号和传递的价值理念出发,分析广告受众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为了避免过度的经验事实描述,本研究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分别侧重广告审美的理论阐释和广告行为的审美经验描述。在背景介绍中,本文梳理了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美学思潮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热”再到“审美泛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商业广告从复苏到繁荣再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广告审美意识流变的主体部分,先是从广告作品美学表现的角度对广告从稀缺美到竞争美、从形式美到艺术美、从功利性到真善美相统一的时代变化予以阐述。然后从广告受众观念的角度,论述了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再到互动沟通的审美体验、从世俗化向超脱化发展的审美趣味、从知觉感受到情感认同的审美心理等方面的转变历程。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广告风格设计也相应出现了一定的规律特征,80年代简单朴素的广告遵循的是“重复就是注意力”的策略,90年代走向华丽浮夸的广告信赖的是“铺陈就是号召力”,而新世纪趋于多元回归自然的广告则响应的是“艺术就是感染力”。当然,所有这些变化并非一种绝对的分野,此处揭示的是一种的大体的、可感的趋势性特征,并没有否认历史事实中广告审美特性的共时性和融合性特点。除了将广告作为一个观赏对象考察其审美变化,还可从广告被作为一个成品被传播和评价时也能够看到广告美学属性的变迁。这主要体现为:广告在媒介依赖上从早期的单一走向了多元整合的传播途径,在创意意识上从创意自觉时的借鉴为主走向了创意成熟期的文化自信,而我国的广告批评也经历了早期正面为主、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营销传播语境中的批评到新世纪评价多元、以社会文化塑造为准则的文化语境的广告批评。在研究的“下篇”中,本研究对多个广告展开了文本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阶段经典的或代表性的广告的美学分析,和同一品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广告策略和效果分析,也包括着名广告策划人随时代演变的创意理念之分析和评价,通过这些案例的解读来梳理历史观照下的广告审美之变。现代广告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广告中广告形象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专门对广告中的典型形象和元素加以剖析,即对名人广告效应的利弊和女性广告符号的本质表达了粗浅的看法。同时,广告对美的表现程度也会受到广告目的和性质的影响,因此,也对公益广告、主题宣传片以及纯商业广告不同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呈现加以解读。
徐威[6](2007)在《“米兰小筑”项目营销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房地产已成长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报道,目前在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中,房地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约为两个百分点。伴随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国六条中所说“国内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自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从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与规范,其目的在于调整与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在国家房产政策大调整的背景下,成都房地市场供求依然十分旺盛。国内外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军成都房地产市场。对于中小户型房地产企业而言,这预示着成都市房地产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四川禾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成都市国资局拍卖中心公开拍卖取得被誉为人民中路上巨丑的“烂尾楼”—“米兰小筑”,并独立运作该项目。对于未开发过“烂尾楼”工程项目的四川禾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四川禾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仅凭以往积累的营销经验来应对这个“烂尾楼”项目,失败必然无疑。为此,本文对“米兰小筑”项目进行了营销策划研究。本文在对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和竞争楼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然后,结合项目本身实际情况,确定了项目的目标客户群并对目标客户群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拉出了项目的“4P”策略和项目营销实施的保障措施。
邱冰[7](2010)在《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园林设计存在着“失语”现象:缺少自己的设计语言,或者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表达、沟通和解读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具有本土文化和设计特征的中国当代园林作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论文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本土化过程及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首先介绍了1949-2009年间中国现代园林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次是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构用以量化设计特征的设计语言模型;再是利用设计语言模型,量化中国现代园林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特征,总结出新中国60年来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过程和规律;最后提出了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总结,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1.系统地综述了1949—2009年间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2.系统构建了园林设计语言的框架体系及设计语言的分析模型;3.以设计语言分析模型为工具,准确地通过词汇和句法规则量化出定性描述的中国现代园林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特征,图解出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演变历程;4.提出了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三种转译方法、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语法框架及本土化作品的保护方法。
陈宁枫[8](2003)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企业要不断发展,追求更高利润,并在竞争中不断取胜,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系统。而销售管理作为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管理手段,既担负着企业内部重要的职责,又同时面对最终客户,起到了沟通信息、传递信息并引导客户消费从而现实销售目标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作者以曾从事建筑业的土木建筑工程师及后来从事房地产开发一线经理工作的广度和宽度,通过与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开发商、政府、建筑商、营销代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购房者的广泛接触与交流,同时查阅政府提供的相关行业统计数据、行业市场动态报告及收集本人涉及的房地产开发、代理项目的有关档案及总结资料,结合学习工商管理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管理理论,尤其是营销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深入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一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销售管理方法。同时,也籍此检验自己二年来学习的成效、 提升今后管理工作能力。销售管理属于管理的范畴,是市场营销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直接指导日常的销售管理工作。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管理有很多环节,包括如何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市场调研、如何有效管理销售人员、制定广告媒体计划及实施、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及销售现场工作程序、规范销售现场成交交易程序、执行销售促进方案以及对各个销售阶段的控制等等。其中,如何有效管理销售人员、制定广告媒体计划及实施、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及销售现场工作程序、控制好各个销售阶段的进度等这几个环节是房地产市场销售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在本文中,作者就这几个销售环节的具体管理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房地产开始纳入计划经济的管理,因此逐渐萎缩,沉寂了整整30年。1978年,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中国房地产业得到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复苏、缓慢发展、超常发展和调整四个阶段。1997年前后,中国成功地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央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旨在通过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同时把住宅消费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并出台了一系列促<WP=3>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一阶段的市场,有5个特征:市场需求增长较快;供求关系逐步趋于平衡;房地产价格止跌回升;市场经营主体逐步成熟;个人购房成为住宅市场主力军。持续几年房地产开发热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从市场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开发规模逐年递增,近几年出现了房地产投资热潮,销售量急剧上升,给销售管理带来挑战。第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第三,空置商品房比例仍然较高。尤其是办公、商业用房在全部空置量中的比例较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销售管理的问题。销售人员作为企业与购房者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即承担着满足购房者居住及商业用房要求的同时又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双重任务,是销售环节的重要资源。对购房者来说,销售人员就是公司;反过来,销售人员又从客户那里带回公司需要的有关客户信息。而获得销售的成功,并不是靠一、二个王牌销售人员的业绩,靠的是整个销售队伍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管理。因此,对销售队伍的有效管理问题,即制定销售队伍的招聘、甄选、培训、评估、报酬、激励等措施,是销售管理的重要环节。房地产销售现场是营造销售气氛给购房者强烈的销售感染力,体现项目在当地与众不同的风貌和个性,展示鲜明的项目形象和房地产开发商的专业规范形象,以增强客户购买信心,吸引购房者前来参观、挑选、购买并完成交易的公开场所。房地产销售现场的管理是完成销售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有一套售楼部的销售现场管理规范,还必须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现场各种交易文件和管理文件。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吸引人的价格,使目标顾客易于取得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而且还要求企业控制其在市场上的形象,设计并传播有关的外观、特色、购买条件以及产品给目标顾客带来的利益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广告方式。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周期长并根据销售进度与销售量来调整投放广告力度,因此,销售部对广告业务的管理需要有详尽的计划、有力的执行力度和市场应变能力。它是销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产品生命周期体现了产品销售历史中的不同阶段。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是与销售策略和利润潜量有关的不同的机会和问题。公司通过确定其产品所处阶段或将要进入的阶段制定更好的市场销售计划。房地产销售的阶段性非常强,主要分为:内部认购期、公开销售期、尾盘销售期等关键销售阶段,如何把握好整体的销售进度节奏、<WP=4>步骤与策略调整,体现了现场操作人员整体的控制能力、对竞争对手做出反应的调整能力,对顾客需求发生变化的洞察力,及对利润变化所做出的反应能力。从某种角
曹洋[9](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叶乐阳[10](2003)在《大众传媒产业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是全球大众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依靠信息(含知识、技术等)创造利润,是这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经济中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它提供的有价信息和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翻滚,传媒产业正成为人们日益熟悉的名词,就是普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传媒的市场化特征了。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中国的大众传媒产业化进程都正在加速。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特征的凸显和实践的推动,有专家分析,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说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忽略或者从实践上漠视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存在的话,当中国站在WTO大门内的今天,实实在在的市场现实终于使我国的传媒界无法回避。“入世”之际的中国传媒,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全球媒体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海外实力派媒体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以更大的动作抢跑了。那些举世瞩目的传媒巨头,从来没有离我们这样近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看严峻的挑战和历史的机遇。因此,在更加前瞻、更加求实的层面上去重新认识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不仅是传媒理论界的责任,也是经济学研究者尤其是民族经济研究者的义务。一 我国传媒和经济理论界把大众传媒业作为产业对象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程度很浅,至今还鲜有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民族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实践,早已开启了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的创新之门。人们期待形成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济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指导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中做大做强我们民族的大众传媒产业,扞卫国家文化主权,巩固甚至向世界输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现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因为此,本论文意欲在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建设上添砖加瓦。 论文以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几种传统的大众传媒和新兴的网络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产业经济的研究,从研究这些媒介是否具有产业属性入手展开论证。论文着重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有无产业属性,是否己经形成产业,分别论述不同类犁的大众媒介各自的产业状况和基本特征;二是对大众传媒产业进行综合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运作形式和状态,包括对传媒市场、传媒经营、传媒品牌、传媒市场准入、传媒资本运作、传媒内部互动与整合等进行分析,揭示传媒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三是在国际国内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大众传媒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前瞻,通过研究提出若干应对的方略,以促进民族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迸我国产业经济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兴旺发达。1 大众传媒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论文建立8在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之上,运用民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B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以及产业政g策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还将导入现代传媒理念,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3选择新的理论视角透析大众传媒产业,从而概括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规律。
二、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实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上篇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意义及理性思考 |
第一章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意义及作用 |
1.1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建立、意义、作用 |
1.2 经营目标协调统一,避免盲目性 |
1.3 系统有序地开展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活动 |
1.4 良好的社会效益 |
1.5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会更趋重要 |
第二章 对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的理性思考 |
2.1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是一种贯穿市场意识的行为方式 |
2.2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是一种主动创造效益的行为方法 |
2.3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是一种运用整合效应的行为过程 |
2.4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是一种实现人本思想的行为理念 |
中篇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之市场调查及项目发展策划 |
第一章 房地产市场调查 |
1.1 房地产市场调查的真实价值 |
1.2 房地产市场调查实战模式 |
1.3 如何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查的研究 |
第二章 项目解析 |
2.1 地盘解析 |
2.2 SWOT分析: |
2.3 项目的发展战略 |
第三章 物业发展分析 |
3.1 房地产市场定位 |
3.2 客户定位 |
3.3 建筑设计分析 |
3.4 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 |
3.5 建筑风格实务操作 |
3.6 物业管理 |
下篇 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之销售策划研究 |
第一章 销售策略 |
1.1 销售策略部署 |
1.2 形象包装策略 |
1.3 价格策略 |
1.4 广告策略 |
第二章 销售实施 |
2.1 销售实施 |
2.2 销售控制与管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现代里的传统 ——万科楼盘景观的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年代变迁,审美缘起 |
1.1.2 “地域性”“文化性”的回归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目的 |
1.2.3 课题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形象 |
1.3.2 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 |
1.3.3 楼盘 |
1.3.4 楼盘景观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楼盘景观研究进展 |
1.4.2 形象学的研究进展 |
1.4.3 园林艺术与历史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立论与研究方法 |
2.1 现代里的传统,形象之我见 |
2.1.1 万科的形象策略 |
2.1.2 万科的景观研究 |
2.2 形象学的视角看万科 |
2.2.1 “他者”与“自我”互动——形象发展的动力线 |
2.2.2 “自我”身份认同——“西洋风”的接受美学 |
2.2.3 “变异性”与“综合性”共存——“中国风”强势来袭 |
2.3 形象学的方法论 |
2.3.1 形象外部研究——解读“现代里的传统” |
2.3.2 形象内部研究——解读楼盘的景观细部 |
3 万科中式楼盘园林形象的解析 |
3.1 皇城脚下,西贵气质 |
3.1.1 北京大院,京西情结 |
3.1.2 晋商大院,如园想象 |
3.1.3 机关大院,追忆童年 |
3.2 壶中日月,写意抒怀 |
3.2.1 江南水乡,别有洞天 |
3.2.2 苏式院落,情随景深 |
3.3 粉墙矗矗,鸳瓦鳞鳞 |
3.3.1 村的色彩,素的意味 |
3.3.2 精细砖雕,老院戏台 |
3.4 古雅清旷,飘逸乡情 |
3.4.1 草堂新院,蜀国西岭 |
3.4.2 重庆院子,浅巷红墙 |
3.5 玲珑绮丽、雅俗共赏 |
3.5.1 高墙冷巷,第五名园 |
3.5.2 东方山水,岭南棠樾 |
3.6 工业记忆 |
3.6.1 机床老厂,活着的生命 |
3.6.2 玻璃老厂,历史的庆典 |
4 万科中式楼盘景观的设计手法 |
4.1 类型转换 |
4.2 文化表征 |
4.3 拼贴 |
4.4 要素挖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上篇 背景 |
第一章 持续变化的风景——以欧洲为基地的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第一节 世界文化景观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与实践 |
第二节 世界现代自然遗产保护的思想历程 |
第二章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它的现状、成就、问题和建议 |
第一节 我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我国文化遗产管理的立法框架 |
第三章 美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 |
第一节 美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运动观念和方法的成长 |
第二节 美国文化遗产地保护的观念、方法和管理框架 |
第三节.美国国家公园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管理框架 |
第四章 上篇小结: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 |
1. 研究的起点——西方和国际主流保护思想与实践的演变 |
2. 中国遗产保护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3. 美国的经验 |
4. 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 |
上篇附图 |
中篇 理论 |
第一章 文化景观: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 |
1.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的含义 |
2. 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中发现文化景观保护的价值 |
3. 文化景观保护对于我国遗产保护的特别意义 |
4. 文化景观的类型 |
5. 文化景观保护的特点 |
6. 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要点 |
第二章 基于地域的保护:概念、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保护区 |
第二节 超越保护区——保护地群: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和国家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 |
第三节 建立我国的遗产保护地体系 |
第三章 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历史景观保护管理与修复理论 |
第二节 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理论 |
1. 游憩环境承载容量理论(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简称RCC) |
2.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简称LAC) |
3. 娱乐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简称ROS) |
4.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中篇附图 |
下篇 类型 |
第一章 历史的设计景观:《佛罗伦萨宪章》指导下的历史园林及景观设计保护的概念和方法——风貌维护与风格修复 |
第一节 历史园林及景观设计保护观念辨析 |
第二节 历史的景观设计的保护方法 |
第二章 有机进化之残遗物景观:大遗址保护的概念和方法 |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的基本观念 |
第二节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方法 |
第三章 有机进化之持续性景观:聚落遗产地保护的观念和方法——从“建筑博物馆”(Building Museum)到“生态博物馆”(Ecomuseum) |
第一节 历史聚落的整体性保护 |
第二节 聚落保护与遗产地旅游业 |
第三节 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特征和方法 |
第四章 基于传统审美意识的名胜地景观: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
第一节 我国风景名胜概念及其资源特征 |
第二节 我国现代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研究 |
下篇附图 |
结语:导向成功的保护——达成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演进 |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5)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现状评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上篇 |
第一章 当代美学思潮与广告美学的兴起 |
一、以美的名义:形式和目的趋向统一 |
二、变与不变:30年广告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
(一) 80年代:“美学热”与商品意识的觉醒 |
(二) 90年代:“审美文化”热与广告业的兴盛 |
(三) 21世纪:审美泛化与广告艺术的狂欢 |
第二章 苏醒还是沉沦: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 |
一、市场环境与广告审美价值之嬗变 |
(一) 从稀缺美到竞争美 |
(二) 从形式美到艺术美 |
(三) 从功利性到真善美的统一 |
二、文化语境下广告审美意识的转化 |
(一) 审美意识复苏:从接受美到发现美 |
(二) 审美体验:从被动到互动沟通 |
(三) 审美趣味:时尚与流行的交织演绎 |
(四) 审美心理:从知觉感受到情感认同 |
第三章 广告活动的审美变迁 |
一、广告审美风格的时代变迁 |
(一) 简单与重复:“重复就是注意力” |
(二) 华丽与浮夸:“铺陈就是号召力” |
(三) 自然与和谐:“艺术就是感染力” |
二、广告审美活动的历史走向 |
(一) 从单一到整合的美学途径 |
(二) 从自觉到自信的美学创意 |
(三) 从实证到文化语境的美学批评 |
下篇 |
第四章 美的表达:广告中的人与物 |
一、广告性质决定了美的表达 |
(一) 公益广告:精神价值的最大化 |
(二) 主题宣传片:理念的社会化传达 |
(三) 纯商业广告:寻找与美的最佳契合点 |
二、名人广告的审美效应 |
(一) 名人广告与移情效应 |
(二) 广告与名人的共生原则 |
三、女性:一直被消费的广告符号 |
第五章 广告话语的审美意识流变 |
一、作为时代的审美记忆 |
(一) 80年代广告记忆:燕舞牌收音机 |
(二) 90年代经典广告:百年润发洗发水 |
(三) 21世纪流行广告: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 |
二、随着时代演变的企业广告 |
(一) 本土化:可口可乐的中国选择 |
(二) 全球化:海尔广告的国际思维 |
第六章 不断集中的理念和不断发散的审美 |
一、广告理念的时代蜕变 |
(一) 叶茂中其人 |
(二) “广告凶猛” |
(三) “创意就是权力” |
二、媒介化社会广告审美的多元化特征 |
(一) 中央电视台:社会审美风向标 |
(二) 全媒体:广告审美的技术决定论 |
(三) “浅受众”:走向飘浮的审美意识 |
结语:广告审美意识的走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米兰小筑”项目营销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2 "米兰小筑"项目背景 |
2.1 开发商背景 |
2.2 "米兰小筑"项目地块属性 |
2.2.1 地理区位 |
2.2.2 项目规模 |
2.2.3 项目工程进度与内部配套 |
2.2.4 项目周边环境 |
2.3 本项目的主要边界与策划的目的 |
2.3.1 本项目的主要边界 |
2.3.2 本项目策划的目的 |
3 "米兰小筑"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成都市区域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3.1.2 政策环境分析 |
3.1.3 项目区域发展规划及其分析 |
3.2 成都市小户型房地产市场分析 |
3.2.1 成都市小户型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
3.2.2 成都市小户型供销现状分析~([16]) |
3.2.3 成都市小户型项目的分布现状分析 |
3.2.4 成都市消费者对小户型项目的需求状况分析~([17]) |
3.2.5 成都市小户型项目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 成都市小户型项目的消费者分析 |
3.3.1 消费者的年龄状况分析 |
3.3.2 消费者的购房目的分析 |
3.3.3 消费者购房的区域选择分析 |
3.3.4 楼盘品质偏好分析 |
3.3.5 价格承受能力与支付方式偏好 |
3.3.6 购房的媒体和媒体组合偏好 |
3.4 "米兰小筑"项目的竞争分析 |
3.4.1 竞争楼盘及其介绍 |
3.4.2 竞争楼盘分析 |
3.5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5.1 公司发展战略 |
3.5.2 公司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
3.5.3 公司资源优势 |
3.5.4 公司运营状况分析 |
4 "米兰小筑"项目的市场定位及其目标客户群分析 |
4.1 "米兰小筑"项目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米兰小筑"项目的市场定位 |
4.2.1 本项目市场定位的基础 |
4.2.2 本项目市场定位 |
4.2.3 本项目市场定位的功能体现 |
4.2.4 本项目市场定位的身份体现 |
4.3 "米兰小筑"项目的目标客户群分析 |
4.3.1 本项目目标客户群的定位 |
4.3.2 本项目目标客户群的特征分析 |
5 "米兰小筑"项目的营销策略 |
5.1 "米兰小筑"项目产品策略 |
5.1.1 产品规划 |
5.1.2 产品创新与变化 |
5.2 "米兰小筑"项目价格策略 |
5.2.1 项目的定价方法 |
5.2.2 项目定价的基本依据 |
5.2.3 项目均价的确定 |
5.2.4 项目价格的调整 |
5.2.5 项目价格分期策略 |
5.2.6 项目的付款方式与优惠条款 |
5.3 "米兰小筑"项目渠道策略 |
5.3.1 开发商直接销售 |
5.3.2 代理销售 |
5.3.3 网络营销 |
5.4 "米兰小筑"项目促销策略 |
5.4.1 促销的卖点 |
5.4.2 项目广告策略 |
5.4.3 人员促销策略 |
5.4.4 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
6 "米兰小筑"项目促销推广策略 |
6.1 促销推广策略制定的基础与原则 |
6.1.1 促销推广策略制定的基础 |
6.1.2 促销推广策略制定的原则 |
6.2 促销推广总策略 |
6.3 项目报建与促销推广 |
6.3.1 项目报建 |
6.3.2 2—5层为写字间的促销推广策略 |
6.3.3 2楼以上为商场的促销推广策略 |
6.4 促销推广策略实施的入市规划 |
6.5 促销推广策略实施的步骤 |
6.6 促销推广的控制与调整 |
6.6.1 促销推广的控制 |
6.6.2 促销推广的调整 |
7 "米兰小筑"项目营销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建立销售部组织架构,并明确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
7.1.1 项目销售部的组织架构 |
7.1.2 项目销售部各岗位的职责 |
7.1.3 项目销售流程图 |
7.2 强化销售人员的培训 |
7.3 建立健全并落实项目销售管理制度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米兰小筑"项目的竞争楼盘介绍 |
(7)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研究缘起 |
0.1.2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国内外以往研究概述 |
0.3.1 国内园林形式本土化的研究概况 |
0.3.2 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研究概况 |
0.3.3 视知觉的研究概况 |
0.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0.4.1 中国现代园林 |
0.4.2 设计语言 |
0.4.3 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 |
0.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0.5.1 研究内容 |
0.5.2 研究方法 |
0.5.3 研究框架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图表出处 |
上篇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1949-2009 |
1 1949年以前的中国园林概述 |
1.1 古典园林(1840年以前)概述 |
1.1.1 古典园林的类型 |
1.1.2 古典园林(1840年以前)的发展历程 |
1.1.3 古典园林(1840年以前)的特征 |
1.2 1840-1949中国园林概述 |
1.2.1 清末园林(1840-1911)概况 |
1.2.2 民国园林(1911-1948)概况 |
1.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2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1949-2009 |
2.1 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7) |
2.1.1 发展概况 |
2.1.2 政策与口号:苏联经验 |
2.1.3 代表性作品 |
2.1.4 设计特征总结 |
2.2 调整时期(1958-1965) |
2.2.1 发展概况 |
2.2.2 政策与口号 |
2.2.3 代表性作品 |
2.2.4 设计特征 |
2.3 损坏时期(1966-1976) |
2.3.1 发展概况 |
2.3.2 政策与口号 |
2.4 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 |
2.4.1 发展概况 |
2.4.2 政策、口号:城市园林化 |
2.4.3 代表性作品 |
2.4.4 设计特征 |
2.5 巩固前进时期(1990-2009) |
2.5.1 发展概况 |
2.5.2 政策与口号 |
2.5.3 社会经济对园林的影响 |
2.5.4 外来影响 |
2.5.5 代表性作品 |
2.5.6 设计特征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图表出处 |
中篇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演化 |
3 园林设计语言的建构及分析模型 |
3.1 园林设计语言的特征 |
3.1.1 整合特征 |
3.1.2 动态特征 |
3.1.3 模糊特征 |
3.1.4 流行特征 |
3.2 园林设计语言的系统构成 |
3.2.1 构成系统 |
3.2.2 框架系统 |
3.3 园林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 |
3.3.1 词法规则 |
3.3.2 句法规则 |
3.3.3 修辞规则 |
3.4 园林设计语言的分析模型 |
3.4.1 背景解读 |
3.4.2 句法分析 |
3.4.3 词法分析 |
3.4.4 修辞的合理性分析 |
3.5 实例分析 |
3.5.1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特征分析 |
3.5.2 西方现代园林若干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图片出处 |
4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演化:1949-2009 |
4.1 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7) |
4.1.1 天津水上公园 |
4.1.2 杭州市花港观鱼公园 |
4.1.3 上海交通公园 |
4.1.4 恢复、建设时期的园林设计语言总结 |
4.2 调整时期(1958-1965) |
4.2.1 上海长风公园 |
4.2.2 南京白鹭洲 |
4.2.3 调整时期的园林设计语言总结 |
4.3 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 |
4.3.1 大连市儿童公园 |
4.3.2 上海江中西路小游园 |
4.3.3 蓬勃发展时期的园林设计语言总结 |
4.4 巩固前进时期(1990-2009) |
4.4.1 苏州金鸡湖工业园区 |
4.4.2 中山岐江公园 |
4.4.3 中关村软件园D-G1地块 |
4.4.4 巩固前进时期的园林设计语言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图片出处 |
下篇 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
5 设计意识层面的本土化策略 |
5.1 反思:中国当代园林本土化的若干误区 |
5.1.1 对传统园林的误读 |
5.1.2 对文化承载力的忽视 |
5.1.3 将文字游戏等同于园林特色 |
5.2 策略:传统园林与地域性园林并重 |
5.2.1 传统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基础 |
5.2.2 地域性园林是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理想形态 |
5.3 方法:综合创新法 |
5.4 态度:多元、包容 |
5.4.1 建立多元并存的园林审美标准 |
5.4.2 调整宏大叙事的心态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图表出处 |
6 设计层面的本土化策略 |
6.1 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延续 |
6.1.1 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继承的难点 |
6.1.2 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延续方法 |
6.2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构建 |
6.2.1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构建模式 |
6.2.2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词汇来源 |
6.2.3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词法规则 |
6.2.4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句法规则 |
6.2.5 地域性园林设计语言的修辞规则 |
6.3 本土化作品(老公园)的保护与改造 |
6.3.1 意义——设计语言与城市记忆双重保护 |
6.3.2 切入点——城市记忆 |
6.3.3 方法与步骤 |
6.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图片出处 |
7 结语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本土化研究结论与前景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前景 |
详细摘要 |
(8)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房地产市场概述 |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带来问题 |
第二部分 销售人员的管理 |
一、 招聘和甄选 |
二、 培训 |
三、 评估 |
四、 销售人员的激励 |
五、 房地产项目销售提成具体方案 |
六、 销售人员的考核评估 |
第三部分 销售现场管理 |
一、 标准化文件的管理 |
二、 销售现场的控制 |
第四部分 广告管理 |
一、 确定销售现场目标 |
二、 媒体策划目标 |
三、 媒体组合策略 |
第五部分 销售进度的控制 |
一、 如何保持进度与策略节奏一致 |
二、 内部认购期(引导期) |
三、 公开销售 |
四、 尾盘销售 |
五、 防范销售阶段性问题 |
六、 项目的综合成本对销售进度的影响 |
(9)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框架 |
5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
1.1.1 何为建筑伦理 |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任务书” |
(2)关于“调研” |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施工招投标” |
(2)关于“变更” |
(3)关于“监理” |
(4)关于“完成度” |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非法改造” |
(2)关于“使用” |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
(1)市场意识的提升 |
(2)沟通能力的提升 |
(3)图纸质量的提升 |
(4)施工知识的补足 |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
本章小结 |
结语:制度与善意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采访记录 |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
建筑建设方采访 |
建筑设计方采访 |
建筑施工方采访 |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致谢 |
(10)大众传媒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大众传媒产业研究的意义 |
二、 大众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四、 本文研究框架与章节 |
上篇 事业与产业之辨:大众传媒业概述 |
第一章 我国大众传媒属性辨析 |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 传播·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
2、 研究对象界定 |
二、 大众传媒:事业?产业? |
1、 产业的界定 |
2、 大众传媒属性之辨 |
三、 大众传媒产业归类 |
1、 产业分类理论 |
2、 大众传媒产业类别 |
第二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分述 |
一、 报纸产业 |
1、 我国报业市场变化趋势 |
2、 报业改革促进报业经营 |
3、 报业广告形式创新 |
4、 报业集团化潮流 |
5、 报业经济分析 |
二、 期刊产业 |
1、 期刊市场的变化趋势 |
2、 期刊经营新招——提速、改刊、彩印 |
3、 期刊市场的敏感点——价格、广告 |
4、 改革:期刊崛起之路 |
5、 期刊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
三、 电视产业 |
1、 电视媒体竞争态势 |
2、 电视收视率与广告经营 |
3、 电视媒体经营领域的拓展 |
4、 电视传媒整合 |
5、 电视媒介发展趋势 |
四、 广播产业 |
1、 竞争激烈的广播业 |
2、 广告与节目日益融合 |
3、 “第五传媒”——广播产业振兴的希望 |
4、 广播产业发展策略 |
五、 网络媒体产业 |
1、 我国的网络新闻与网络媒体 |
2、 网络新闻“国家队”与网络记者 |
3、 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
4、 网络媒体广告经营 |
5、 网络媒体竞争与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大众传媒产业相关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二、 体制因素 |
三、 经济因素 |
四、 文化因素 |
五、 技术因素 |
中篇 互动与整合:大众传媒产业的演进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传媒产业 |
一、 传媒市场 |
1、 传媒市场规律 |
2、 传媒市场定位 |
3、 传媒市场细分 |
二、 传媒产业链 |
1、 产业链构成 |
2、 传媒核心竞争力 |
3、 注意力经济 |
三、 传媒产业经营 |
1、 经营媒体与媒体经营 |
2、 品牌媒体与媒体品牌 |
3、 媒体经营多元化 |
四、 传媒产业区域不平衡性 |
1、 发达地区的传媒产业 |
2、 中部地区的传媒产业 |
3、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产业 |
第五章 大众传媒市场准入 |
一、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复杂性 |
二、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现实性 |
三、 变通:撕开传媒市场入口 |
第六章 资本与传媒产业联姻 |
一、 传媒需要资本投入 |
二、 业外资本进入传媒 |
三、 传媒涉足股市 |
四、 媒介资本的话语权 |
五、 传媒资本经营的陷阱与对策 |
第七章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与整合 |
一、 大众传媒产业整合 |
1、 平面媒体产业整合 |
2、 电子媒体产业整合 |
3、 整合中公平竞争的呼声 |
二、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特性 |
1、 市场逐鹿——传媒产业的竞争性 |
2、 跨媒体互动——传媒产业的渗透性 |
3、 新旧媒体并存——媒介形态的不可替代性 |
4、 集团化——传媒产业的融合性 |
下篇 挑战与对策:大众传媒产业前瞻 |
第八章 咄咄逼人的国际传媒巨鳄 |
一、 国际间传媒力量的巨大差异 |
1、 传播的不平等 |
2、 跨国集团控制全球传媒市场 |
二、 国际传媒巨鳄觊觎我国市场 |
1、 虎视眈眈的传媒巨鳄 |
2、 节节渗透的境外传媒 |
第九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前瞻与对策 |
一、 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
1、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 |
2、 我国传媒产业面临挑战和机遇 |
二、 我国传媒产业的对策 |
1、 加快传媒改革步伐 |
2、 打造传媒航空母舰 |
3、 培育传媒资本市场 |
4、 培养传媒经营精英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2、3 |
已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实务[D]. 向小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2]楼盘形象包装技巧(上篇)[J]. 高重恒,韩方. 销售与市场, 1999(01)
- [3]现代里的传统 ——万科楼盘景观的形象研究[D]. 朱炫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3)
- [4]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蔡晴. 东南大学, 2006(04)
- [5]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D]. 杜积西. 西南大学, 2012(11)
- [6]“米兰小筑”项目营销策划研究[D]. 徐威.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7)
- [7]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D]. 邱冰.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8]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管理[D]. 陈宁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1)
- [9]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10]大众传媒产业研究[D]. 叶乐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