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Repairable Systems with Arbitrary Repair-Time Distribution(论文文献综述)
朱光宇[1](2021)在《考虑多失效模式下的多态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张媛[2](2021)在《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优化》文中提出由于工业系统所包含的元件数量不断增加,其结构复杂性也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元件失效的概率越来越高。元件的失效可能会导致系统失效,由此带来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系统具有多阶段性,所以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研究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大多存在收敛速度慢和计算精度低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可靠性评估与优化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针对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各阶段运行时间离散为固定值,并给出各阶段运行时间被离散后的时间分段的宽度计算表达式,其次基于新的动态门转换方法提出了动态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提高了系统可靠性的计算精度。通过与通用生成函数方法和蒙特卡洛仿真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分析,验证了在相同计算精度下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比蒙特卡洛仿真方法耗时更少。同时,通过与通用生成函数方法与传统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动态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其次,本文针对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提出了显式概率共因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该方法基于逻辑或门直接将概率共因失效纳入到系统可靠性评估中,逻辑或门分别连接元件的独立失效和元件的概率共因失效这两个基本事件,通过评估叶节点处于可靠状态的概率得到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的可靠性。最后通过案例验证了共因失效导致系统可靠性下降,针对案例分析了概率共因失效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最后,本文研究了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的可靠性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概率重要度方法得到各元件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度排序,找到各阶段的薄弱环节并对其设计冗余元件来优化系统结构,以达对系统可靠性优化的目的。
冯钧[3](2021)在《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型航天设备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其机械系统的复杂程度也在相应提升。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失效概率,混联系统在设计阶段得到了大量应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系统的冗余程度。随着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故障出现的概率也大大提升,鉴于航天设备无法维修或极高的维修成本,对其可靠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经典的可靠性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可靠性理论,使之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实际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工程中,各零部件的失效模式之间往往存在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关性,表现为不同的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和故障行为的耦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某型号太空望远镜的开闭轴系为研究对象,在开展可靠性设计时,考虑各零部件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利用新的可靠性算法,提高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准确度,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能够更加接近其真实的可靠性水平。论文对开闭轴系的可靠性研究内容如下:⑴以望远镜的开闭轴系为研究对象,开展FMECA分析与FTA分析,同时运用危害性矩阵定性分析,利用风险优先系数(RPN)进行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明确系统的薄弱环节与故障模式。⑵将Copula函数的相关理论引入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建立出串联系统、并联系统、混联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引入R-Vine Copula结构来分解高维Copula函数,将其分解为n个Pair Copula函数与条件Copula函数的乘积,通过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明确动态系统中Copula函数的时变参数的取值。对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进行可靠性计算,利用Monte Carrlo模拟法得出可靠性数据,对比独立算法和最薄弱环节理论,利用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边界理论证明了动态R藤算法的准确性。⑶结合马尔柯夫链相关理论,将可靠度推广至可利用度层面,构建出多失效相关的可修复系统的可利用度模型,通过状态转移图与转移矩阵描述系统各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动态R-Vine Copula模型为基础,延展至时变马尔柯夫过程,建立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和混联系统的时变马尔柯夫模型,进而分析开闭轴系的可利用度。⑷针对转轴部件的疲劳寿命评估问题,通过ANSYS开展静力学仿真,将仿真结果导入ncode-Design Life寿命仿真软件中,进一步开展联合仿真,利用雨流计数法(RF)统计随机载荷(白噪声),基于Miner累积损伤理论开展应力疲劳(SN)分析。
张磊[4](2021)在《基于DRBD的核电厂DCS动态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控制系统是核电厂的神经中枢,其可靠运行对电厂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投运、在建的核电厂均采用全数字化控制系统(DCS,Digital Control System),一些服役时间较长核电厂的模拟控制系统也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当前核电厂DCS可靠性分析以基于可靠性框图、静态故障树、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核电厂DCS部分设备的失效-修复行为具有条件相关性或时序相关性,故障树和可靠性框图均不能充分描述上述动态行为;马尔可夫模型虽能描述上述动态行为,但因其“状态组合爆炸”问题,难以直接应用于较大规模的系统。动态可靠性框图(DRBD,Dynamic Reliability Block Diagrams)由可靠性框图扩展而来,既能以直观方式呈现设备之间的串-并连、备用等连接关系,又能够描述DCS设备条件时序相关的失效-修复行为,是具有较高工程应用前景的DCS动态可靠性分析方法之一。根据核电厂DCS机柜的结构和冗余配置特征,对DRBD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互备自投模块”,用于描述DCS机柜内互为备用卡件的备用-激活、可检测不可检测共模失效、自检修复定期试验修复等复杂的动态行为;提出了“串联成组模块”,简化了同一机架内相同类型卡件的DRBD表述。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机柜的动态可靠性的建模与分析,提出了基于机柜配置图的DRBD自动构建方法,以及DRBD到概率模型检测器脚本语言描述的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转化方法。基于所提方法,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开发了 DRBD自动构建和定量分析平台。然后在该平台上分析了某核电厂DCS的AS620B自动控制系统的机柜的不可用率,分析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定期实验周期对机柜不可用率的影响,这对核电厂运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终,将DRBD和布尔逻辑驱动的马尔可夫方法所得的定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马乐[5](2021)在《一类可修复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三部件串并联系统是一类特殊的可修复系统,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广泛用途,是可靠性理论和可靠性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此类系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必须依据复杂系统”根据系统总体协调的需要,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证明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一般处理原则,开展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为此,本文利用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线性算子半群理论等工具,建立并研究一类三部件串并联可修复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可靠性问题,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可修复系统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并给出研究可修复系统模型所用的相关知识;第2章主要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及增补变量法建立可修复系统数学模型,并运用泛函分析方法将数学模型进行转换,得到抽象柯西问题;第3章主要运用线性算子半群理论研究系统主算子的半群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到系统解的适定性;第4章在第3章的基础上,运用泛函分析理论讨论系统主算子的谱点分布规律,实现对可靠性系统模型的渐近稳定性分析;第5章主要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在假设系统故障率和修复率为常数的前提下,得到系统瞬态可靠度和稳态可靠度等可靠性指标,实现对可修复系统模型的定量分析;第6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岳宁远[6](2021)在《不确定性下的韧性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械设备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失效,一味地追求高可靠性则从经济角度出发不利于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制造活动。韧性概念作为一种风险背景下,常规风险管理的补充和拓展,已经在电力系统、交通网络、给水网络和通信网络等复杂工程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和应用,但目前还较少被用于指导机械产品的分析和设计。基于此,本文将韧性概念与机械产品完整寿命周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相结合,提炼出机械系统韧性概念的三要素,即具有高可靠性,低脆弱性和可恢复性,并围绕这三个要素从系统性能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有:(1)提出了韧性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定义和韧性度量指标。讨论了韧性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根据系统性能曲线分析了机械系统的韧性要素,将系统的寿命周期划分为可靠性、脆弱性和恢复性三个阶段,并基于对机械工程领域下的韧性定义,提出了融合可靠性、脆弱性和恢复性的机械设备韧性度量指标。(2)提出了基于概率-区间混合不确定性下的时变可靠性分析的韧性研究理论。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解决了存在的极限状态函数形式复杂,维数高,非线性强的问题。研究了冲击过程与自然退化过程叠加下的性能损失问题,利用随机过程对自然退化进行描述,根据强度阈值将冲击划分为损伤冲击和致命冲击两类,得到失效时刻的性能下降情况。分别考虑了两类维修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构建了相应的维修决策模型,通过定期维修的预防性维修方式提高失效前的系统性能,通过基于维修满意度概念的事后维修方式,在系统失效后进行最优维修。(3)基于本文提出的不确定性下的韧性分析方法,开展了下肢外骨骼关键零部件谐波减速器的韧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与传统的时变可靠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适用性,可以通过韧性分析结果对机械设备系统性能进行评估。
周诗扬[7](2021)在《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电源控制系统是航天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工作寿命是决定航天器工作寿命的关键因素,航天电子产品曾出现由于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工作寿命过短,造成航天器工作寿命提前终结的情况。本文从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基础的寿命特征识别、寿命量化及控制机理模型、工艺控制、全过程可靠性信息识别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影响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失效的因素,开展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可靠性分析。同时,由于无法准确控制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内电子产品的工作寿命,航天电源控制系统不得不设置很多冗余及备份组件,造成体系复杂、重量大、功耗高等问题,使得航天器结构复杂化且可靠性降低。本文以航天电源控制系统的关键模块功率变换电路为研究对象,对功率变换电路研制全过程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估,其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多阶段任务系统的故障机理分析。首先总结了多阶段任务系统的特点与可靠性建模方法;然后梳理航天电源控制系统不同任务需求下的全寿命周期任务剖面,确定各个任务阶段所经历的载荷大小及持续时间,建立了航天电源控制系统的多阶段任务工作及环境载荷剖面;最后对关键模块展开故障机理分析,确定航天电源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敏感载荷。(2)基于电子表面组装技术的故障树分析。总结了电子表面组装技术的特点和故障树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对航天电源控制系统中电路板焊点研制全过程进行失效原因分析,结合失效原因分析的结果,对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开展故障树分析,确定系统失效概率和薄弱环节。(3)采用贝叶斯网络对有冗余设计的采样电阻单元建立可靠度模型。介绍了造成系统共因失效原因的相关分析方法和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分析得出采样电阻的工作状态并不是简单地失效或正常工作,采样电阻单元呈现出短路、开路和正常连通等多种状态。基于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故障树分析,选取监测系统中功率变换电路部分的监测数据,选取β-因子模型,计算采样电阻单元的系统可靠度,将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发现误差很大。基于此,用软件GeNel将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计算了可靠性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在考虑共因失效时可靠度更低,更符合实际情况。
邱慧[8](2021)在《基于性能水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随着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多阶段、多状态的特点。另外,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于供能的不稳定出现了供需平衡难度大的问题,经常出现性能不足或性能冗余的现象。首先,为了应对能源供应不足的局面,考虑备份是能源系统抵御供应中断的主要措施。传统能源系统中主要以热备份和冷备份为主,热备份启动时间快但能耗高,而冷备份能耗低但启动时间太长。温备份既能耗低又启动时间快,是介于热备份和冷备份之间的冗余技术,是实际操作中更理想的选择。其次,性能供需不平衡时,储能技术可实现负荷削峰填谷,增加能源系统调峰能力,提高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传统能源系统大多研究储能自身技术的更新,未考虑对能源系统可靠性的具体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出基于储能技术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最后,性能共享机制是解决能源系统中供需不平衡的一种新技术。传统能源系统主要应用在简单的串联系统或串并联系统中,需要提出适合一般拓扑结构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本文以保障能源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提高系统可靠性为主要研究目的,以能源系统的性能水平为研究主线,提出基于性能水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针对性能不足现象,提出基于温备份的多阶段性能不足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其次,针对性能冗余现象,提出基于储能技术的多阶段性能冗余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最后,针对具体的能源系统—电力系统性能供需不平衡问题,构建基于性能共享的多状态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和发电机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基于温备份的多阶段性能不足能源系统可靠性针对具有多阶段任务特性的现代能源系统,当系统产出的性能不能满足系统的性能需求时,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考虑配置温备份元件。提出了基于温备份的多阶段系统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方法,构建了系统可靠性度量模型。最后通过不同算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将得出的结果与蒙特卡罗模拟仿真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精确性,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度量基于温备份的多阶段任务下性能不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2)分析了基于储能技术的多阶段性能冗余能源系统可靠性在现代能源系统中,性能供给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能源系统除了出现研究内容(1)的性能不足现象外,也可能会出现性能冗余现象。针对多阶段任务下能源系统的性能冗余问题,采用储能技术,提出了基于储能技术的系统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方法,构建系统可靠性度量模型。储能元件把多余的性能存储起来,以便传输相应的性能给后续性能不足的阶段,使得能源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从而提高了能源系统可靠性。最后通过不同算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精确分析多阶段任务下性能冗余的能源系统可靠性。(3)构建了基于性能共享的多状态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和发电机组优化配置在研究内容(1)和(2)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具体的能源系统—电力系统性能供需不平衡问题,考虑系统中各节点区域性能水平和性能需求为随机变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一般拓扑结构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性能共享机制的多状态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使得系统各节点区域性能在整个系统网络内能够传输,实现性能共享,从而实现供需平衡。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平稳运行,对系统内各节点区域的发电机组进行了优化配置,使得整个系统性能需求不足达到最小。最后通过不同算例对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多状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张敏[9](2020)在《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嵌入式插补控制器在多轴联动机床当中被大量应用,是机床控制系统依据规定来对刀具的运动轨迹来进行加工的关键。在机床进行复杂机密加工时,由于导致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然会对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设计一款可靠度较高的插补控制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插补系统硬件设备包含了很多元器件,而每一个元器件的工作状态,都会对整个插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有着影响,由于其工作性质致使要求可靠性很高。开展嵌入式插补系统系统硬件可靠性研究,找到故障易发故障部位,快速地进行故障定位,才能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还能根据研究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对提高嵌入式的硬件部分的可靠性水平甚是有益。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序溯源的嵌入式数控系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将多轴嵌入式插补系统做为研究对象,开展嵌入式插补系统的硬件可靠性的预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满足插补需求,研究了嵌入式插补控制器的重要电路,分析了部分重要电路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以STM32为核心控制器原理图以及PCB图,制作了样机设备,并做了相关的可靠性试验。其次,为了评估该插补系统可靠性,首先,统计了容易出现故障的元器件类型,并分析了元器件的故障原因和失效模式,通过可靠性手册,获取了每一个元器件的失效率。再根据故障树模型,将插补系统失效确立为顶事件,通过演绎法,由上而下确立了一系列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根据定性分析,确定故障树的易失效部分;再根据定量分析,确定顶事件出现的概率。并根据概率重要度分析,评估了某部分元器件因失效而导致的的系统失效的变化程度。最后,根据故障树因果关系建立贝叶斯网络,通过先验与后验概率的计算,得到各事件出现的条件概率。再次,考虑到元器件故障修复的问题,建立了Markov模型,根据状态转移关系建立了状态转移矩阵,通过对Markov状态转移方程来求解,得出了插补系统的失效率的变化曲线。此外,还针对部分模块敏感性做了分析,找到了影响插补系统可靠性和可用度的敏感因素。最后,根据可靠性分析的结论,总结了插补系统的薄弱环节以及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彭云豪,董希建,周海强,夏海峰,颜云松,李明应,刘强[10](2020)在《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可靠性评估》文中认为对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简称稳控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是开展其可靠性设计的必要前提,对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综述了电网二次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将可靠性评估指标从时间和概率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类,总结了四种可以研究稳控系统可靠性的分析方法。然后,分别采用马尔可夫状态空间法和蒙特卡罗方法对稳控系统典型工程应用案例进行可靠性计算评估,比较了两种方法在小型稳控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适用性,推导出装置失效率和修复率与系统可用度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前述两种可靠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提出综合应用各种可靠性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化研究大型复杂结构稳控系统可靠性的建议。
二、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Repairable Systems with Arbitrary Repair-Time Distribu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Repairable Systems with Arbitrary Repair-Time Distribution(论文提纲范文)
(2)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基本理论 |
2.1 可靠性分析概念 |
2.2 多阶段任务系统概述 |
2.3 共因失效相关理论 |
2.4 重要度分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的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
3.1 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 |
3.2 构建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 |
3.3 构建动态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 |
3.4 可靠性评估方法 |
3.4.1 构建步骤 |
3.4.2 逻辑门的条件概率表 |
3.4.3 根节点推理算法 |
3.5 多阶段任务系统算例分析 |
3.5.1 算例描述 |
3.5.2 算例可靠性评估模型 |
3.5.3 实验对比与结果分析 |
3.6 动态多阶段任务系统算例分析 |
3.6.1 算例描述 |
3.6.2 算例可靠性评估模型 |
3.6.3 实验对比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 概率共因失效可靠性评估流程 |
4.2 概率共因失效 |
4.3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 |
4.4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描述 |
4.4.2 实验对比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优化 |
5.1 概率重要度分析方法 |
5.1.1 系统假设 |
5.1.2 概率重要度分析方法 |
5.2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优化 |
5.3 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优化算例分析 |
5.3.1 算例描述 |
5.3.2 算例可靠性评估模型 |
5.3.3 实验对比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械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故障行为耦合关系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FMECA与FTA分析 |
2.1 引言 |
2.2 启闭轴系的子系统划分与功能分级 |
2.3 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FMECA分析 |
2.3.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
2.3.2 启闭轴系FMEA分析 |
2.3.3 启闭轴系CA分析 |
2.4 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FTA分析 |
2.4.1 故障树分析 |
2.4.2 启闭轴系FTA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opula理论的动态系统可靠性建模 |
3.1 引言 |
3.2 Copula函数基本理论 |
3.2.1 Copula函数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
3.2.2 Copula函数相关性测度 |
3.2.3 常用Copula函数及其统计参数 |
3.3 基于Copula理论的一般机械系统可靠性模型 |
3.3.1 串联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
3.3.2 并联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
3.3.3 混联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Vine-Copula理论与非参数估计方法 |
4.1 引言 |
4.2 Vine-Copula结构与降维算法 |
4.2.1 C-Vine Copula结构 |
4.2.2 D-Vine Copula结构 |
4.2.3 R-Vine Copula结构 |
4.3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
4.3.1 动态Copula函数的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 |
4.3.2 核函数的选择 |
4.3.3 带宽的选择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时变马尔柯夫过程的动态系统可利用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马尔柯夫过程概述 |
5.2.1 马尔柯夫过程基本理论与状态转移图 |
5.2.2 时变马尔柯夫状态转移矩阵 |
5.3 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动态系统可利用度模型 |
5.3.1 可修复串联系统的可利用度模型 |
5.3.2 可修复并联系统的可利用度模型 |
5.3.3 可修复混联系统的可利用度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轴强度分析与疲劳寿命仿真 |
6.1 引言 |
6.2 疲劳失效机理与强度分析理论 |
6.2.1 疲劳载荷统计方法 |
6.2.2 应力-循环法 |
6.2.3 应变-循环法 |
6.3 主轴疲劳寿命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DRBD的核电厂DCS动态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选题依据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可靠性基本参数及DRBD |
2.1 可靠性基本参数 |
2.1.1 可靠度与可用率 |
2.1.2 诊断 |
2.1.3 共因失效 |
2.2 可靠性框图模型 |
2.2.1 串联模块与并联模块 |
2.2.2 n中取k模块 |
2.2.3 备用模块 |
2.3 马尔可夫模型 |
2.4 DRBD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CS机柜配置及DRBD定量分析方法 |
3.1 DCS机柜配置组态 |
3.1.1 AS620B功能及机柜配置 |
3.1.2 AP处理单元和IM614卡件 |
3.1.3 FUM卡件 |
3.2 DRBD到马尔可夫模型的转换 |
3.2.1 DRBD串联成组模块及其马尔可夫模型 |
3.2.2 DRBD互备自投模块及其马尔可夫模型 |
3.3 概率模型检测器 |
3.4 基于概率模型检测器的DRBD定量分析案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RBD自动构建及定量分析平台 |
4.1 DRBD自动构建及定量分析平台总体框架 |
4.2 DRBD自动构建及定量分析平台前端设计 |
4.2.1 Web前端主要技术及应用 |
4.2.2 机柜的DRBD自动构建方法 |
4.3 前后端数据交互方法 |
4.4 DRBD自动构建及定量分析平台后端设计 |
4.4.1 DRBD各模块到PRSIM脚本转换规则 |
4.4.2 DRBD到PRSIM脚本语言转换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核电厂TXPAS620B机柜可靠性分析 |
5.1 核电厂TXPAS620B控制系统机柜可靠性建模 |
5.1.1 建模假设 |
5.1.2 核电厂TXPAS620B控制系统机柜的DRBD |
5.2 核电厂TXPAS620B机柜DRBD定量分析 |
5.3 计算结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附录1 缩略词及含义 |
附录2 机架C的DRBD对应的PRSIM脚本语言 |
附录3 DRBD自动构建伪代码 |
附录4 CRD51机柜DRBD对应的JSON数据结构 |
附录5 CRD51机柜DRBD对应的PRISM脚本语言 |
附录6 DRBD模块案例实验数据对比 |
(5)一类可修复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 相关知识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可修复系统的数学模型 |
2.1 模型描述与模型假设 |
2.2 模型建立 |
2.3 模型转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修复系统模型解的适定性 |
3.1 引言 |
3.2 主要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修复系统模型解的渐近稳定性 |
4.1 引言 |
4.2 系统主算子的谱特征 |
4.3 系统解的渐近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修复系统模型的可靠性 |
5.1 引言 |
5.2 主要结论 |
5.3 数值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确定性下的韧性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2 时变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
1.2.3 韧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韧性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可靠性理论 |
2.3 韧性理论 |
2.3.1 韧性的定义 |
2.3.2 韧性的度量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变混合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时变混合可靠性基本定义 |
3.3 基于Kriging的高效时变混合可靠性分析 |
3.3.1 Kriging代理模型基本介绍 |
3.3.2 基于主动学习Kriging的时变混合可靠性分析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冲击和维修的性能建模 |
4.1 引言 |
4.2 自然退化过程 |
4.3 基于冲击模型的性能建模 |
4.3.1 冲击模型 |
4.3.2 性能损失建模 |
4.4 基于维修的性能恢复建模 |
4.4.1 维修策略及维修效果 |
4.4.2 基于预防性维修的性能提升模型 |
4.4.3 基于事后维修的性能恢复模型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韧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韧性分析方法 |
5.3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韧性分析应用 |
5.3.1 下肢外骨骼模型介绍 |
5.3.2 下肢外骨骼韧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共因失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阶段任务系统FMMEA分析 |
2.1 多阶段任务系统 |
2.1.1 多阶段任务系统的概念 |
2.1.2 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
2.2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多阶段任务剖面及载荷分析 |
2.2.1 全寿命周期任务剖面分析 |
2.2.2 工作及环境载荷分析 |
2.3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 |
2.3.1 FMMEA基本内容 |
2.3.2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FMMEA实施步骤 |
2.3.3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FMMEA分析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可靠性分析 |
3.1 功率变换电路表面组装技术工艺失效分析 |
3.1.1 电子表面组装技术 |
3.1.2 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焊点的失效分析 |
3.2 故障树分析方法及实例介绍 |
3.2.1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实施步骤 |
3.2.2 故障树常用符号 |
3.2.3 故障树分析 |
3.3 基于表面组装技术的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故障树分析 |
3.3.1 功率变换电路顶事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2 功率变换电路故障树的建立 |
3.3.3 功率变换电路定性、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冗余系统共因失效分析 |
4.1 共因失效问题 |
4.1.1 共因失效系统 |
4.1.2 共因失效数据分析模型 |
4.1.3 共因失效参数模型 |
4.2 贝叶斯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
4.2.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
4.2.2 贝叶斯网络概念 |
4.2.3 贝叶斯网络的桶消元法双向推理 |
4.2.4 故障树模型转换为贝叶斯网络方法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功率变换电路共因失效问题分析 |
4.3.1 功率变换电路含共因失效的组件识别与分析 |
4.3.2 考虑共因失效的功率变换电路采样电阻故障树分析 |
4.3.3 考虑共因失效的功率变换电路采样电阻贝叶斯网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性能水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
2.1.1 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2.1.2 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2.1.3 多状态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2.1.4 基于性能水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2.2 可靠性基本理论知识介绍 |
2.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2.2 系统的寿命特征 |
2.2.3 常用寿命模型 |
2.3 多值决策图法 |
2.3.1 二元决策图 |
2.3.2 多值决策图 |
2.4 通用生成函数(UGF)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温备份的多阶段性能不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假设与系统描述 |
3.3 系统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3.3.1 第一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3.3.2 第二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3.3.3 第s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3.4 系统可靠性计算 |
3.4.1 类型一可靠性计算 |
3.4.2 类型二可靠性计算 |
3.4.3 类型三可靠性计算 |
3.4.4 类型四可靠性计算 |
3.5 计算复杂性分析 |
3.6 算例分析 |
3.6.1 算例1: 两阶段三元件系统 |
3.6.2 算例2: 三阶段五元件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储能技术的多阶段性能冗余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型假设与系统描述 |
4.3 系统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4.3.1 第一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4.3.2 第二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4.3.3 第s个故障多值决策图的构造 |
4.4 系统可靠性计算 |
4.5 计算复杂性分析 |
4.6 算例分析 |
4.6.1 算例1: 三阶段两元件系统 |
4.6.2 算例2: 三阶段四元件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性能共享多状态电力系统可靠性建模和机组优化配置 |
5.1 引言 |
5.2 模型假设与系统描述 |
5.3 基于性能共享的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构建 |
5.3.1 不考虑性能传输损耗的模型构建 |
5.3.2 考虑性能传输损耗的模型构建 |
5.3.3 性能共享率构建 |
5.4 发电机组优化配置 |
5.4.1 发电机性能分布和节点区域需求分布 |
5.4.2 发电机最优配置策略模型构建 |
5.5 优化算法 |
5.6 算例1: 五台发电机四个节点区域的电力系统 |
5.6.1 已知发电机配置策略 |
5.6.2 发电机最优配置策略 |
5.7 算例2: 八台发电机六个节点区域的电力系统 |
5.7.1 已知发电机配置策略 |
5.7.2 发电机最优配置策略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嵌入式插补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嵌入式插补系统国内外现状 |
1.2.2 嵌入式硬件设计国内外现状 |
1.2.3 可靠性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1 硬件设计概要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框图 |
2.1.3 硬件开发环境 |
2.1.4 主控单元 |
2.2 MCU主控电路设计 |
2.3 电源电路设计 |
2.4 运动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电路设计 |
2.5 LCD接口FPC设计 |
2.6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2.7 脉冲方向脉冲控制电路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树可靠性预测 |
3.1 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的失效分析 |
3.1.1 失效原因分析 |
3.1.2 失效模式分析 |
3.1.3 失效模块划分 |
3.1.4 插补系统失效分析 |
3.2 基于故障树的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的可靠性 |
3.2.1 故障树建模 |
3.2.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 |
3.3.1 贝叶斯网络推理 |
3.3.2 插补系统硬件贝叶斯网络建模 |
3.3.3 插补系统硬件贝叶斯网络双向推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预测 |
4.1 Markov预测法 |
4.1.1 Markov过程 |
4.1.2 马尔科夫链 |
4.2 可修复系统与不可修复系统 |
4.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单个元器件可靠性模型 |
4.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模型 |
4.4.1 硬件模块工作状态转移关系 |
4.4.2 模块的失效率与修复率 |
4.4.3 可靠性模型建立与求解 |
4.4.4 模型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插补系统各模块修复时间 |
四、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Repairable Systems with Arbitrary Repair-Time Distribu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多失效模式下的多态系统可靠性分析[D]. 朱光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概率共因失效多阶段任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优化[D]. 张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空间大尺寸开合机构可靠性研究[D]. 冯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4]基于DRBD的核电厂DCS动态可靠性分析[D]. 张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一类可修复模型的可靠性分析[D]. 马乐.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不确定性下的韧性分析及应用研究[D]. 岳宁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航天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模块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周诗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性能水平的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邱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9]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D]. 张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10]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可靠性评估[J]. 彭云豪,董希建,周海强,夏海峰,颜云松,李明应,刘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