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肺炎106例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1](2021)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c AB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认识,希望能对临床诊疗有所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20年97例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实际纳入97例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患者。男性57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1.54:1。2.临床症状: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81.91%,77/94例),其次为发热(76.60%,72/94例)、呕吐(59.57%,56/94例)等。3.脑脊液特点:43.53%(37/85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2000*106/L)。30.34%(27/89例)的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低于1.9 mmol/L。31.65%(25/79例)的患者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明显减少(<0.23)。4.病原学:仅在37.11%(36/97例)的患者中获得病原学依据。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27.78%,10/36例)为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25.00%,9/36例)及肺炎克雷伯杆菌(11.11%,4/36例)。5.常见细菌性脑膜炎的对比分析:相较于肺炎链球菌、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白细胞总数(13.21*109/L:20.63*109/L,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25%:93.20%,P<0.01)、脑脊液多核细胞比例(64.50%:90.00%,P<0.001)、脑脊液蛋白质(3.20g/L:6.16g/L,P<0.05)均更低。血液淋巴细胞绝对值(1.10*109/L:0.57*109/L,P<0.05)及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比例(30.50%:10.00%,P<0.05)较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高。6.预后分析:对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更高(60岁:49岁,P<0.01)、总蛋白(65.95g/L:69.46g/L,P<0.05)、白蛋白(34.00g/L:40.00g/L,P<0.01)更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0U/L:28.0U/L,P<0.01)更高。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0.961,CI:0.930-0.994,P<0.05)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0.974,CI:0.953-0.996,P<0.05)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相比较于细菌性脑膜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总蛋白(63.00g/L:70.50g/L,P<0.01)、白蛋白(33.00g/L:40.00g/L,P<0.001)更低,脑脊液多核细胞数(201.00*106/L:1121.00*106/L,P<0.05)及脑脊液葡萄糖更低(2.00mmol/L:2.70mmol/L,P<0.05)、脑脊液蛋白质更高(4.02g/L:1.74g/L,P<0.05)。结论:1.近半数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具有典型临床特点。其余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脑脊液特点及较低比例的的病原学确诊患者使中国西南地区的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更为困难。2.最常见的致病菌为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细菌性脑膜炎的特点,在血液、脑脊液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存在明显差异。3.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预后不良。通过对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血清白蛋白降低及血液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而相比较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更差,而颅内炎症更重。
何孔琴[2](2021)在《清肺化痰方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客观指标及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清肺化痰方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单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清肺化痰方。观察项目:WBC、N%、hs-CRP在治疗前、治疗第4天和第7天分别评估1次;PCT、白蛋白、AST、ALT、肌酐、尿素、T淋巴细胞亚群、胸部CT在治疗前后各查1次。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以治疗前和治疗第3、5、7天为观察点。记录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然后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 0.05)。2.WBC、N%、hs-CRP:组间比较,治疗第4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第7天,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第4天、第7天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PCT:组间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白蛋白: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CD3+、CD4+/CD8+:组间比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组内比较,对照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症状、体征:治疗第5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有显着统计学学意义(P<0.01)。6.胸部CT:组间比较,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前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均改善。7.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两组间退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疗效评价: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在临床控制率和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肺化痰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在降低炎症指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及病灶吸收方面有积极作用。2.清肺化痰方利于改善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的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3.本研究中未发现清肺化痰方产生肝肾毒性,应用安全。
郑蕊[3](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王玮[4](2020)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老年住院患者相关信息、中医证型演变规律及中医证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采集基本信息、血常规、舌诊脉诊、中药方剂、各观察点中医证候等内容,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运用证候演变概率法,分析得出演变规律及预后情况。成果:通过分析303例病例,其中男性67%,女性33%;85-90岁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8.0%;患者集中在冬、春季节(1-3月)发病;78.5%患者无发热症状;47.52%患者咳吐白色黏痰;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占74.6%;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患者有145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占检测人数的58.6%;红细胞减低的患者35.3%;血红蛋白低者占51.5%;舌色以舌淡红、舌暗红为主,舌苔以薄白、薄黄、黄腻等多见;脉诊以弦、滑、沉、细、数等多见;常用中药方剂为清金化痰汤加减。入院当天常见证型以痰热壅肺证为主,该证型预后较好。结论:(1)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85-90岁人数最多,集中在冬、春季节发病,体温未升高患者占绝大数,老年患者咳痰以黏痰为主。(2)老年CAP患者多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而C反应蛋白升高多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常见。(3)老年CAP患者舌色以舌淡红、舌暗红为主,舌苔以薄白、薄黄、黄腻等多见;脉象以弦、滑、沉、细、数等多见。治疗使用首选方剂是清金化痰汤,中药以其加减组合而成,加用补气、养血、燥湿化痰等药共同治疗。(4)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基线点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阻肺证。(5)演变规律方面,实证类转向正常病例多于正虚邪恋类,实证类预后较好。正虚邪恋类各证型持续存在概率均高于实证类证型,正虚邪恋类迁延难愈。14天中,虚实病症均存在相互转变,以实证转虚证多见。危重变证5例,均未有明显变化。
崔光福[5](2020)在《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NSCAP)患者炎症指标、病原学分布情况,以期揭示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炎症指标变化规律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整理出符合研究条件的在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诊治的NSCAP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病例资料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IBM 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与其他证型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2.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与邪犯肺卫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3.邪犯肺卫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与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4.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PLR计算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5.NLR计算值与WBC、ESR、CRP、PCT检测数值经相关性分析提示P<0.05。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在检出肺炎支原体与乙型流感病毒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7.本研究NSCAP患者的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的阳性率为11.76%。结论:1.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较其他证型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均更高。2.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较邪犯肺卫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更高。3.邪犯肺卫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较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更高。4.WBC、ESR、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变化规律与NSCAP证型演变基本一致。5.NLR计算值可能与WBC、ESR、CRP、PCT检测值具有相同的临床价值。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抗体检出中,肺炎支原体所占比例最大,且更容易出现在邪犯肺卫证及痰热壅肺证患者中。乙型流感病毒检出多出现在邪犯肺卫证患者中。7.中低危NSCAP患者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可能偏低。
祝博[6](2019)在《《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说明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7](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张晓亮[8](2019)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究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2月于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型)的患者,共9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48例)与治疗组(48例)。入院后所有受试者均予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为7天。7天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咳痰)、次要症状(胸痛、气促、口渴、腹胀、便干)、体征(湿罗音)、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淀粉样蛋白A(SAA)以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7天后,两组各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降低程度(除腹胀、便干)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7天后,治疗组显效率(70.0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疾病疗效:治疗7天后,治疗组显效率(57.5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相关指标: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PaO2、PaCO2、外周血WBC、ESR、hs-CRP、SAA、PC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除PCT外,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表明血必净注射液临床应用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2.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提高患者PaO2,改善低氧。3.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降低外周血WBC、ESR、hs-CRP、SAA炎症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4.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有重要临床价值。
段芃嫄[9](2019)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对云南省大理市某医院的肺炎病例的分布进行初步调查,以大致了解其致病病原谱,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引物设计与组合:对已知的单色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6种细菌)和非典型病原引物(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3种非典型病原)引物进行组合配对,并将组合与单色引物进行比较。比较已知CAP常见病毒的引物,常见病毒有6种(14个亚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4型,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 OC43、NL63、229E、HKU1)。2.收集呼吸道标本:将大理市某医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间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入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其呼吸道标本,包括痰、肺泡灌洗液、胸水。3.呼吸道标本预处理:痰液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肺泡灌洗液和胸水则直接使用下层沉淀。4.呼吸道病原检测:对428份呼吸道标本进行6种细菌、3种非典型病原和6种(14个亚型)病毒的qPCR检测。5.病例信息收集:以标本号查找对应住院号,获取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等信息,去掉出院诊断为“肺结核”、“肺肿瘤”的病例。6.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主要方法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引物确定:比较细菌单色引物与组合引物及病毒单色引物与双色引物对同一阳性对照的CT值,细菌组合引物与单色引物CT值差异不大,病毒(除冠状病毒外)双色引物比单色引物灵敏度高,冠状病毒单色引物较为灵敏。确定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使用组合引物,病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流感病毒使用双色引物,而冠状病毒则仍以单色引物进行检测。2.CAP病例感染情况:428份标本共170例病例。170例病例中,qPCR结果合并医院分离培养结果,细菌感染为13.53%,病毒感染率为22.94%,非典型病原(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53%,真菌(白色念球菌)感染率为4.71%,混合感染为28.82%。3.病例感染情况:CAP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主要为甲、乙型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与肺炎衣原体未检出,有部分病例为真菌性肺炎。[结论]初步建立了针对23种(型)病原的CAP的分子诊断方法,并进行了组合。初步阐明大理市某医院CAP病例感染情况,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多为流感病毒,并存在一定比例的支原体肺炎和真菌性肺炎,混合感染也应引起重视。
张悦[10](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四诊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归纳COPD合并肺炎的中医证候类型,探讨不同证候与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指标、病原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辩证论治、病情初步评估提供中医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合并肺炎患者进行调查,搜集患者入院的四诊信息、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将采集的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统计描述,涉及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出慢阻肺合并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各证候类型的主症和次症,并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证候分析,得出每位病人的证候,最终归纳各证候类型与临床基本信息、理化检查指标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纳入的164名COPD合并肺炎患者中,男性(55.5%)比例高于女性(44.5%),年龄≥80岁最多,为91例,占55.5%,年龄总体均值约为77岁;在季节分布上,冬季出现COPD合并肺炎的人数最多,为60例,占36.6%,其次为春季,为43人,占26.2%;临床症状上,体温正常者有102例,占比达62.2%,低热者有47例,占28.7%,中度热者有14例,占8.5%,高热者仅1例,占0.6%,超高热者0例,整体体温均值约为37.0℃;吸烟者人数高于非吸烟者,分别为110例(67.1%)和54例(32.9%);接触因素中,有粉尘接触史者有87人,占总人数的53%,有宠物饲养史者有38人,占23.2%。疾病分组上,期间就诊患者A组有24人,占14.6%,B组有59人,占36%,C组有10人,占6.1%,D组有71人,占43.3%。不同疾病分组中,各年龄段的构成比是有差异的(P<0.05),B组、C组和D组中年龄≥75岁患者的构成比大。症状评分中,mMRC评分0级和4级男女构成比上有显着差异,男性在0级分布比例高,在4级分布比例最低,女性在4级分布比例高,在0级分布比例最低(P<0.05),女性的CAT评分也高于男性(P<0.05)。对164例COPD合并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并对出现频率>20%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患者的5类主要证候:湿滞肠道证,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夹心气虚血瘀证),肺脾气虚证(夹瘀血证或外寒内饮证),外邪袭肺证(夹痰热蕴肺证或阴虚肺燥证)。对各证候类型与临床基本资料、理化检查指标、病原学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得出:年龄分布上,脾肾两虚证的18例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上,以≥80岁为主(83.3%);不同证候间疾病分组的构成比不同,证候与疾病分组之间具有相关性(相依系数=0.465,P<0.01):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外邪袭肺证主要为D组,肺脾两虚证主要为B组;mMRC评分中,脾肾两虚证组mMRC评分1级的占比(0%)明显低于4级占比(42.9%);理化指标上脾肾两虚证的NE%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的NE%水平(P<0.05),外邪袭肺证的CRP水平高于肺脾气虚证(P<0.05),痰浊阻肺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P<0.05)。本研究共检测出14种引起肺炎的病原菌,占前两位的是白色念珠菌,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是痰浊阻肺,脾肾两虚证和外邪袭肺证,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痰浊阻肺证。对病原菌出现的证候类型进行分析得出病原菌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性证候要素为“痰”、“气滞”,其次为“风”、“气虚”、“热”,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性证候要素为“痰”、“气滞”,其次为“气虚”结论:1.COPD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增长会导致COPD患者症状增多或急性加重风险增加,女性患COPD的症状表现较男性重。COPD合并肺炎患者冬春季节发病最高,发病后体温不高或呈低度热为主,临床症状表现可不典型。2.COPD合并肺炎患者证候大致分为5类,分别为湿滞肠道证,痰浊阻肺证,脾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外邪袭肺证。其病位在肺、脾、肾,与肠密切相关,主要病理因素为痰、饮、瘀血。外邪袭肺证常夹痰热蕴肺、阴虚肺燥,肺脾气虚证常夹外寒内饮、血瘀,脾肾两虚证可夹心气虚血瘀,湿滞肠道证可能是COPD合并肺炎患者常见的兼证,瘀血证多分布在虚证证候组,因此瘀血形成的根本在于因虚致瘀。脾肾两虚证患者多为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呼吸困难表现更明显,理化检查指标上脾肾两虚证的NE%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外邪袭肺证的CRP水平高于肺脾气虚证,痰浊阻肺证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生化指标、血气分析在各证候间水平无差异。3.本研究中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检出较多,白色念珠菌感染证候最常见的类型是痰浊阻肺,脾肾两虚证和外邪袭肺证,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痰浊阻肺证。
二、老年人肺炎106例临床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肺炎106例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文献综述:地塞米松对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的辅助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清肺化痰方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西医学关于老年性肺炎的研究 |
1.1 老年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老年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
1.3 老年性肺炎发病机制的探讨 |
1.4 老年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1.5 老年性肺炎的治疗及预防 |
2. 中医学关于老年性肺炎的研究 |
2.1 老年性肺炎的病名探究 |
2.2 老年性肺炎的病因病机探析 |
2.3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肺炎 |
2.4 朱启勇教授治疗老年性肺炎的经验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历资料收集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液相关检查指标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症状体征量化积分 |
3.5 胸部CT影像评分 |
3.6 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3.7 总疗效评价 |
3.8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肺化痰方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探讨 |
1.1 清肺化痰方方义解析 |
1.2 清肺化痰方的现代药理研究作用 |
2. 主要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血液相关检查指标结果与分析 |
2.2 症状、体征结果分析 |
2.3 胸部CT影像学评分结果分析 |
2.4 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
4. 实验验证 |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
2. 个案报告证据 |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
6. 小结 |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4. 小结 |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原始数据采集 |
2.2 数据管理 |
2.3 证候演变概率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基础资料结果 |
3.2 入院血常规情况 |
3.3 中医舌诊、脉诊、中医方剂情况 |
3.4 中医证型 |
讨论 |
1 临床基础资料的分析 |
2 入院血常规结果分析 |
3 中医舌诊、脉诊、方剂中药分析 |
4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信息统计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材料 |
3.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研究方法和内容 |
7.课题技术流程图 |
8.课题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NSCAP患者中医证型结构分析 |
1.2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之间年龄、性别、BMI对比分析 |
1.3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CURB-65 评分比较分析 |
1.4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合并病及并发病分析 |
2.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病程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3.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主要症状及体温数值对比分析 |
3.1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主要症状对比分析 |
3.2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体温数值分析 |
4.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WBC、ESR、CRP、PCT检测数值及NLR、PLR计算值比较分析 |
5.NLR计算值与WBC、ESR、CRP、PCT检测数值的相关性分析 |
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抗体结果比较分析 |
7.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结果分析 |
讨论 |
1.基本特点分析 |
2.NSCAP患者病程与住院天数分析 |
3.主要症状及体温数值分析 |
4.炎症指标规律分析 |
5.病原学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2 :病例收集表 |
(7)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实验班 |
1.2.2 对照班 |
1.3 学习效果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客观评价 |
2.2 主观评价 |
3 讨论 |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8)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阻肺及慢阻肺合并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阻肺的研究现状 |
2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
3 慢阻肺合并肺炎的研究现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合并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肺胀释义及其病因病机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中医证候研究 |
3 肺胀基础上的外感病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病例调查表 |
附录二 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老年人肺炎106例临床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郑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清肺化痰方治疗非重症老年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D]. 何孔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探讨[D]. 王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崔光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9(12)
- [7]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8]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晓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段芃嫄.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的证候学分布及其病原相关性研究[D]. 张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