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吴安安[1](2020)在《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通信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光纤通信因其具有高速率、高带宽、保密性能优良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最为主流的有线通信方式。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光纤网络应用于建设通信基础设施之中,而且近年来很多网络运营商直接提供光纤到户的服务,光纤网络的复杂度急剧性地增大,使得对光纤网络意外故障等问题的监测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分析网络状况,数据库中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监测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增加,为了使得光纤网络自动监测系统具有更加准确的定位故障与处理海量动态数据的能力,需要对光纤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及设备(例如:局站、光缆、人井、标石、接头、人井标石间的光缆段、保护装置、告警信息)进行建模,构建GIS系统,使得光纤网络的基础设施的管理更加便捷,且定位更加精准,减少故障修复时间。而对于存储的历史监测数据与实时产生的当前监测数据,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快速地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本文结合当前一些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例如SVM、MLP等),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地处理大量数据,系统更加智能化。本文致力于使得光纤网络自动监测系统更加高效、智能,主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光缆主要故障的种类,主要的光缆监测技术,并简要介绍了GIS技术以及介绍了本文使用的几种机器学习算法,并指出了当前光缆监测系统的不足之处;其次对光缆网络中的设施进行建模,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故障定位显示功能;最后,将上述二者融合与一个系统之中,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系统。
李昊[2](2017)在《光纤通信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凭借其通信快、安全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最主流的通信技术,世界各国开始大力建设光纤通信网络,光缆线路也急剧增加。光纤通信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日益增长的光缆线路进行监测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人工光缆监测方式已不合时宜,无法完成规模庞大的光缆线路监测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针对现有光纤通信网络特点,进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用以代替传统的光缆监测方式。为实现对整个光纤通信网络进行监测,将整个监测系统分三层,包括两级监控中心和现场监测站。监控中心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目的是便于用户远程登录使用以及进行系统维护。在监测站中为实现自动、实时监测功能,在光缆测试方法上,采用了光功率和OTDR测试方法,同时结合地理信息模块,用于准确定位光缆故障点位置,以及对光缆状态进行预测。在监测方案,采用了现有最主要的三种监测方式,确保实时测试与告警功能紧密连接,降低光缆线路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同时这三者采用TCP/IP协议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整合检测资源,实现监测中心对各级监测站的远程控制以及维护力量调配。系统设计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多方面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使用反映,系统能够高效实现光缆自动监测功能,提升光缆检修效率。作者作为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主要设计开发者,全程参与了系统定义、需求分析、监测技术研究、系统结构分层、硬件参数性能确定、系统功能编程、监测网络搭建以及系统测试、测试问题解决。本文详细介绍了开发和应用需求,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监测方案的设计及通信机制。通过在光纤通信网络中应用此系统,有效解决了某公司光缆线路监控难的问题,不仅确保了光纤通信的畅通,而且大大减少了监控成本,为某公司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率,同时也为其他公司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康晨[3](2007)在《OTDR远程光缆集中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光缆通信传输系统的通信容量变得更加巨大,对网络的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降低网络故障率、缩短故障中断时间等需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已经成为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致力于开发“OTDR光缆集中监测系统”,光缆监测系统是针对当前光缆应用日益增长,光缆故障问题突出的形势,对光缆线路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测、维护和管理,使光缆线路的维护管理处于可控制和可预见的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故障定位,压缩障碍历时和排除障碍隐患,变被动维护为主动维护,达到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减员增效的目的。本文作者参与了光缆监测系统开发,对光缆监测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整体结构以及系统实现,如系统的具体界面、GIG系统、配置管理等进行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光缆监测的基本方式,参与移动集团公司光缆监测现状调查,对比传统人工监测和OTDR光缆集中监测,对采用OTDR光缆集中监测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2)根据日常光缆监测所遇到的问题,对OTDR光缆集中监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参与设计系统硬件拓扑结构、系统业务逻辑结构、系统功能框图,并对系统组网及软件功能进行分析。(3)以福建移动光缆监测系统开发过程为基础,介绍OTDR系统监测界面功能实现过程。(4)根据移动集团公司光缆集中监测系统应用情况,对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进行了研究。
范煜飞[4](2009)在《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文中指出随着光纤通信的迅速发展,铺设光缆总长度的不断增加,光缆的维护与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光缆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定位和得到修复,将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光缆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现代的光缆自动监测方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光缆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测试,它使光缆维护手段由传统的被动维护发展为主动维护,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是集成了光功率监测,OTDR测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光缆网络监测和管理系统,它不仅解决光缆线路监测的问题,同时还具有资源管理功能,可以对传输网络相关的资源,大到传输局、监测站,小到监测光缆、ODF架、法兰盘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本文课题的目的是根据光缆维护单位对光缆监测系统的需要和相关规范,设计一套适合中国电信行业长途光缆干线维护使用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通过科学的系统测试使该系统达到最终用户的验收标准。课题研究基于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技术、架构设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等多方面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知识,最终设计完成一套与系统硬件相集成的软件方案。本文作者在本课题中承担的任务包括:研究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光功率采集,OTDR测试技术等;学习和研究电信部门的相关技术规范,与光缆维护单位交流沟通用户需求,完成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参与系统整体与各个模块的概要设计,设计包括监测中心服务器软件、监测中心客户端软件和监测站软件,同时还针对网络通信和数据库部分进行了设计;在系统开发基本完成后,组织并参与了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系统测试工作,设计测试方案和执行部分具体测试任务,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提交给开发人员进行修改,以保证最终交付的系统可以满足用户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还参与了该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现场安装、调试和技术支持工作,并对客户进行技术培训。本课题所设计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光纤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测试;同时提供了拓扑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管理界面,支持对故障的图形化定位、抢修派工单和车辆调度信息的自动打印,这也是本系统的特色之一;并且该系统能够对监测范围内的物理资源和测试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综合统计分析。本课题研究设计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已经在中国国家一级干线的网络维护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在提高光缆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课题的成果为光缆维护工作的计算机自动化提供了可靠、高效、稳定的系统解决方案,并且对于相关领域类似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系统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薛刚[5](2010)在《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光纤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基本普及,光缆线路的维护工作日益加大。实现光缆线路的自动监测成为电信运营商实现信息传输网络畅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光缆故障原因以及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要求,对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调研陕西省内光缆网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光缆维护工作的主要问题,对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的组成方案进行研究设计。本着经济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设计了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方案,其总体结构由省监测中心、监测站、通信网络三部分组成。监测中心接收监测站发回的测试数据,通过监测中心监测软件对当前监测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光缆故障及运行状态进行自动判断和预测,产生分析报告和分析图表。监测站负责对光缆线路光功率进行远程遥控自动监测,跟踪光纤传输损耗的变化,并将监测数据上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与监测站之间通过数字数据网或其它公用传输电路构成光缆监测信息传输网络。设计了监测中心、监测站、通信网络三个组成部分的组成方案与功能要求,可为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熊智超[6](2019)在《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光纤接入网络不仅为各类业务提供了数据传输通道,同时也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网络服务。随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运营商现有光分配网络(ODN)在故障排查、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ODN网络和提高网络运维效率是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论文针对智能光分配网络与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及其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光接入网原理,包括OAN及PON典型网络结构;详细阐述了ODN和智能ODN的主要功能,分析了不同PON标准及其应用现状。论文重点分析了智能ODN的需求及建设方案,讨论对比了不同应用场景及实现方案。论文结合运营商网络现状和需求分析,给出了结合IODN和RFTS建设思路策略及具体设计方案。论文设计提出的方案经现网实际项目实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庞金龙[7](2011)在《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曲线分析模块的研究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保持光纤网络稳定的可靠的通信性能,传统的人工光缆维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维护工作。因此,人们开始需找一种新的光缆线路维护和管理方法,使之能够对光缆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出现故障的原因,并找出故障的位置,最后将故障分析报告给维护人员。通过对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在各电信运营商中的设计与应用发展研究,从光纤当前测试技术、光传输机理入手,通过对电信行业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比较不同的光缆监测方式,设计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光缆实时监测系统,基于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并使其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本文重点对监测站的软硬件方面设计及监测站曲线分析模块的设计进行研究。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并研究了对国内外关于光缆监测系统现状,为本系统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其次对光缆监测系统相关基础知识点进行研究,理解光纤的导光及损耗原理以及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简称OTDR)测试原理,为设计做好准备。然后根据对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对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的软硬件构成进行设计,其中重点对监测站的监测功能进行设计,通过比较当前主流的在纤和备纤测试与当前监测线路的适用性,提出了本系统设计采纳的双备纤监测方案,同时对监测站各模块的功能和参数处理指令进行设计。本文重点研究监测站曲线分析模块软件部分流程设计与实现,设计与该模块相关的消息处理、命令处理、分析处理流程,通过对曲线分析中事件点的数据计算进行研究,分析测试曲线的各事件点的产生因素,另外重点对曲线分析模块的客户端显示内容窗口内容进行设计,同时利用实验检验曲线分析模块数据的准确性。
何云毅[8](2019)在《面向铁路通信网的光缆监测及资源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光纤通信技术担任着重大角色,能够成为铁路通信网中的主要传输介质,主要基于其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可超长距离传输的特点。光纤能不能持续、可靠、高效的运行对铁路通信网业务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铁路通信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则是如何加强铁路通信网中光纤资源的管理以及提高其维护效率。本文针对铁路通信网中光缆资源的现状和铁路通信网对光缆资源管理的要求,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将光缆监测及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A铁路局通信网。首先,为了能够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实现铁路通信网中光纤资源的可视化管理和故障精确定位,本文使用了Google Maps API技术,对地图进行了碎片化处理,使用离线地图加载铁路通信网中的光缆资源,对光缆资源线路按照要求进行了统一区域编码处理。具体划分为铁路通信网中缆段设施资源点的管理,介于资源点之间的路由段的管理,光缆缆段管理等,同时设计了基于预留纤长的故障定位算法,结合OTDR(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技术,在光缆发生生故障时能够精确的将故障点展示到Google Map上,在A铁路局B站电务段进行了本次设计的软件试点运行,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符合铁路光纤监测系统技术条件。其次,面对铁路通信网中服务器运行维护的需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光缆监测服务器虚拟化的环境。将提供给光缆监测系统软件的服务和数据库分开运行在不同虚拟服务器上,在Windows Server2016中部署故障转移集群,将光缆监测所需要的服务部署在集群提供的节点上,当这些服务器由于突发情况或者操作不当出现故障时,光缆监测系统能够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部署的节点上快速实现故障转移,不影响监测业务的高效运行,实现了服务去中心化的效果。最后,在基于Ovirt的光缆监测及资源管理虚拟化平台进行了测试,将各个监测站的主机通过Web访问的方式管理起来,合理利用硬件资源,实现对运行光缆监测系统软件服务器的内存、CPU、存储等资源的动态分配,虚拟化平台Ovirt通过管理引擎对服务器的发放分配,能够查看光缆监测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对计算节点重新配置,查看服务器的存储和网络利用率。当光缆监测系统的计算节点出现故障时,光缆监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通过本次改进,可以使传统光缆监测系统更符合铁路现场应用要求,为提升铁路通信网络的安全提供了参考。
方中奇,代森[9](2020)在《苏州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苏州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光缆网的主动运维水平,缩短了光缆网抢修时间,为后期及其他地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姜子炎[10](2009)在《湖北省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产业部已基本完成了以网状网为组网方式,全国光缆总长度超过93万公里。与此同时,随着光同步数字传输网(SDH)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普及应用,光纤的传输容量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光纤光缆通信正以其大容量、高速率在通信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我国通信迅速发展相伴而来的光缆的维护与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所有传输系统其主要维护手段基本上是按ITU—T建议监视传输误码率。当误码率超过门限时,将关闭这些系统,然后进行维修。但局限于误码率的故障检测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光缆通信大规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施对光缆线路的实时监测与定时、动态地观察光缆线路传输性能的劣化情况,及时发现和预防光缆隐患,以降低光缆阻断的发生率,缩短光缆的故障历时显得至关重要。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以及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在出现故障时,所造成的损失,也在大大地增加。因此,在光缆传输网络的发展将趋向于在扩建网络的同时,引入运行管理系统,提高运行维护质量。目前国外类似的监测管理系统不多,而在国内一个功能强大而且高效安全的光缆故障监测管理系统更是少见。因此,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开发一个可以实现远程、实时、在线故障监测通信光缆光纤传输特性并且准确分析出故障点位置及故障原因的光缆故障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基于湖北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一般结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功能,并对工程设计实施的思路及其步骤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分析指出,这种高科技主动化受控的维护方式,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光缆障碍,提高长途光缆维护质量,并得以在通信光缆线路设备大幅度增加,原有的线路维护技术人员又不能同幅增员的情况下,确保巨额投资建成的光缆网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是实现这一责任目标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维护手段。并且本文对实际工程有指导意义。
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光缆监测系统基本原理 |
2.1 光缆主要故障分类 |
2.2 光缆监测技术 |
2.2.1 监测技术 |
2.2.2 监测方式 |
2.2.3 OTDR测试原理 |
2.3 GIS技术概况 |
2.4 相关机器学习技术基础 |
2.4.1 机器学习基础 |
2.4.2 常用机器学习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设计 |
3.1 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
3.2 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1 总体设计思路 |
3.2.2 设计目标 |
3.2.3 需求以及功能分析 |
3.4 系统框架 |
3.4.1 光缆网络的监测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实现 |
4.1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分析 |
4.1.1 数据预处理以及网络特征提取 |
4.1.2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管理系统 |
4.2 基于GIS的故障定位显示 |
4.2.1 故障定位显示设计 |
4.2.2 GIS数据库结构设计 |
4.2.3 警告消息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及展示 |
5.1 故障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
5.2 GIS系统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光纤通信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光缆监测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自动监测技术 |
2.1 光缆主要的故障类型 |
2.2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技术 |
2.3 监测方式 |
2.4 告警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某市光纤通信网络自动监测系统概况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 系统设计依据 |
3.4 系统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总体技术需求 |
3.4.2 系统业务功能需求 |
3.4.3 系统的指标要求和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总体设计开发思路 |
4.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 |
4.2.1 总体组成结构 |
4.2.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4.2.3 监测中心功能设计 |
4.2.4 现场监测站功能设计 |
4.3 监测方案设计 |
4.3.1 光功率在线监测 |
4.3.2 备纤监测 |
4.3.3 光端机告警监测 |
4.3.4 三种监测方式特性比较 |
4.4 通信机制的设计 |
4.4.1 光缆监测系统的网络结构 |
4.4.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光纤通信监测系统在现网中的应用测试 |
5.1 测试方法 |
5.2 功能测试 |
5.2.1 点名测试 |
5.2.2 定期测试 |
5.2.3 设置障碍告警 |
5.2.4 设置/取消模拟告警 |
5.3 性能测试 |
5.4 回归测试 |
5.5 实际应用指标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OTDR远程光缆集中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1.2 OTDR光缆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1.2 作者主要的研究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缆监测现状与趋势 |
2.1 中国移动光缆监测现状 |
2.2 测试技术分析 |
2.2.1 两种测试技术 |
2.2.2 三种监测方式 |
2.3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分类 |
2.3.1 光缆护套对地绝缘电阻自动监测系统 |
2.3.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 |
2.4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效益分析 |
2.5 学术界研究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TDR集中监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 光缆监测总体方案 |
3.2 系统业务逻辑结构 |
3.3 OTDR监测系统功能框图 |
3.4 软件界面功能需求 |
3.4.1 GIS系统需求 |
3.4.2 配置管理需求 |
3.4.3 曲线分析和告警管理功能 |
3.5 系统组网及开发软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实现 |
4.1 GIS地图功能实现 |
4.2 配置管理实现 |
4.3 测试和分析功能实现 |
4.3.1 测试曲线显示 |
4.3.2 测试曲线分析 |
4.3.3 地标点和事件点管理 |
4.3.4 测试曲线文件操作 |
4.4 告警管理实现 |
4.4.1 实时告警管理 |
4.4.2 告警窗口显示 |
4.4.3 查询和统计告警 |
4.4.4 告警个性化定制 |
4.4.5 光缆告警映射显示 |
4.4.6 光缆告警过滤管理 |
4.4.7 告警处理 |
4.5 报表统计 |
4.5.1 故障统计类报表 |
4.5.2 性能分析类报表 |
4.5.3 割接统计报表 |
4.5.4 监控数据统计报表 |
4.6 光缆监测系统与资源管理系统互联 |
4.6.1 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告警呈现功能 |
4.6.2 光缆监测系统与资源管理系统接口设计 |
4.6.3 定位原理 |
4.6.4 接口规范 |
4.6.5 运行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4)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问题的引出 |
1.1.2 国内外光缆监测技术的发展 |
1.1.3 本课题的意义 |
1.2 课题任务 |
1.2.1 开发任务 |
1.2.2 开发环境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缆监测系统原理 |
2.1 概述 |
2.2 常见的光功率监控方式 |
2.2.1 手工测试方式 |
2.2.2 分光器原理 |
2.3 OTDR设备介绍 |
2.4 测试方式 |
2.5 光功率告警测试机制 |
第三章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软件的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备及网络构成 |
3.2 需求分析 |
3.2.1 软件总体需求 |
3.2.2 软件系统业务模型 |
3.2.3 系统业务功能需求 |
3.2.4 系统性能需求 |
3.3 系统结构设计 |
3.3.1 系统整体结构 |
3.3.2 监测中心软件体系结构 |
3.4 监测管理中心功能设计 |
3.4.1 监测中心服务器软件设计 |
3.4.2 监测中心客户端软件设计 |
3.5 监测站软件功能介绍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6.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3.6.3 数据库系统的选用 |
3.6.4 数据库访问方式设计 |
3.6.5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3.6.6 数据库的同步 |
3.7 通信机制的设计 |
3.7.1 光缆监测系统的网络结构 |
3.7.2 光缆监测系统软件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四章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软件的测试 |
4.1 软件测试理论研究 |
4.1.1 软件系统测试概述 |
4.1.2 测试阶段分类 |
4.1.3 基本测试方法 |
4.2 光缆监测软件系统测试方法 |
4.2.1 总体测试用例设计 |
4.2.2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
4.2.3 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4.2.4 监测部分的测试 |
4.3 测试数据流的设计 |
4.3.1 数据选择方法 |
4.3.2 基于场景的用例设计 |
4.3.3 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用例 |
4.4 性能测试 |
4.5 缺陷管理 |
4.6 回归测试 |
4.7 系统现场测试和实际应用效果 |
4.7.1 项目概况 |
4.7.2 验收报告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缆监测系统研究的意义 |
1.2 光缆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2 光缆监测系统技术 |
2.1 光缆与光纤 |
2.1.1 光缆分类 |
2.1.2 光纤的分类及其特性 |
2.2 光缆监测技术 |
2.2.1 监测技术 |
2.2.2 光缆故障的主要类型 |
2.2.3 OTDR 测试原理 |
2.2.4 监测方式 |
2.2.5 告警原理 |
2.3 光缆监测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光缆自动监测网络研究设计 |
3.1 光缆自动监测网建立的必要性 |
3.2 光缆监测网络的功能分析 |
3.2.1 总体设计思路 |
3.2.2 设计目标 |
3.2.3 设计依据 |
3.2.4 需求以及功能分析 |
3.3 光缆自动监测网络的设计构成 |
3.3.1 总体组成结构 |
3.3.2 各部分结构设计 |
3.3.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4 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络设计 |
4.1 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络需求分析 |
4.1.1 陕西电信光缆概况 |
4.1.2 陕西电信光缆维护模式 |
4.2 陕西电信光缆自动监测网络组成方案设计 |
4.2.1 监测中心 |
4.2.2 监测站 |
4.2.3 模块选择 |
4.2.4 组网方案 |
4.2.5 开发和运行环境 |
4.2.6 系统功能指令 |
4.3 陕西省光缆自动监测网络可行性分析 |
4.3.1 可靠性设计 |
4.3.2 安全性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2.1 FTTx网络结构与特征 |
2.2 主要实现技术 |
2.3 网络规划与应用分析 |
2.3.1 FTTx网络规划 |
2.3.2 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源光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3.1 PON网络结构与特征 |
3.1.1 PON网络结构 |
3.1.2 PON拓扑结构 |
3.1.3 PON的优势 |
3.2 主要技术分类 |
3.2.1 APON |
3.2.2 BPON |
3.2.3 EPON |
3.2.4 GPON |
3.2.5 GPON与 EPON的比较 |
3.3 网络规划与应用分析 |
3.3.1 企业用户应用 |
3.3.2 家庭用户应用 |
3.3.3 FTTB+WLAN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ODN需求分析及建设思路 |
4.1 ODN简介 |
4.1.1 光分配网络 |
4.1.2 拓扑结构及配纤方式 |
4.1.3 分光模式及部署策略 |
4.1.4 薄覆盖和全覆盖 |
4.2 智能ODN的发展现状 |
4.2.1 智能ODN系统组成 |
4.2.2 智能ODN中的电子化标签传感技术 |
4.2.3 电子化标签传感技术在智能ODN中的应用 |
4.3 典型建设方案分析 |
4.3.1 智能ODN部署场景研究 |
4.3.2 传统ODN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
4.3.3 智能ODN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分析 |
4.3.4 智能ODN建设成本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ODN与 RFTS技术的融合应用 |
5.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5.1.1 OTDR技术 |
5.1.2 GIS技术 |
5.2 IODN与 RFTS技术的融合建设思路 |
5.2.1 业务功能设计 |
5.2.2 性能需求分析 |
5.2.3 总体建设目标 |
5.3 武汉电信智能ODN系统与RFTS系统融合解决方案 |
5.3.1 整体设计方案 |
5.3.2 智能ODN系统与RFTS系统融合方案应用效果 |
5.3.3 融合方案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曲线分析模块的研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光缆测试原理 |
2.1 光纤传输原理及损耗 |
2.1.1 光纤结构 |
2.1.2 光纤传输原理 |
2.1.3 光纤的损耗性质 |
2.2 光时域反射仪(OTDR) |
2.2.1 瑞利散射分析 |
2.2.2 菲涅尔反射分析 |
2.2.3 光时域反射仪(OTDR)的工作原理 |
2.2.4 光时域反射仪(OTDR)的曲线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缆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光缆监测系统构成 |
3.2 监测中心(PMC/LMC) |
3.2.1 监测中心的硬件构成 |
3.2.2 监测中心的软件设计 |
3.2.3 监测中心的软件处理流程设计 |
3.3 监测站(MS) |
3.3.1 监测站的硬件结构设计 |
3.3.2 监测站的监测方案 |
3.3.3 监测站的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测中心曲线分析模块研究与实现 |
4.1 曲线分析模块的参数设置及数据计算 |
4.1.1 选择采集参数的设置 |
4.1.2 数据计算方法 |
4.2 OTDR 曲线事件分析及窗口设计 |
4.2.1 OTDR 曲线的获取 |
4.2.2 曲线分析图事件类型 |
4.2.3 曲线分析模块客户端界面设计 |
4.2.4 OTDR 的数据分析 |
4.2.5 模块新增功能设计 |
4.3 曲线分析模块测试实验 |
4.3.1 实验环境搭建 |
4.3.2 实验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面向铁路通信网的光缆监测及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传统光缆监测系统及相关技术 |
2.1 光缆监测系统概述 |
2.1.1 光缆监测系统硬件模块功能 |
2.1.2 光缆监测系统网管软件功能 |
2.2 OTDR监测相关技术 |
2.3 光纤监测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通信网光缆监测系统的设计 |
3.1 光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
3.1.1 光缆监测系统三级管理设计 |
3.1.2 光缆监测系统模块设计 |
3.2 GIS快速故障定位设计 |
3.2.1 GIS总体架构设计 |
3.2.2 GIS业务功能设计 |
3.2.3 软件技术架构设计 |
3.3 光纤资源管理数据库设计 |
3.3.1 用户登录管理设计 |
3.3.2 缆段设施管理设计 |
3.3.3 路由段管理设计 |
3.3.4 光缆缆段管理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缆监测系统功能实现 |
4.1 区域监测中心服务器的虚拟化实现 |
4.1.1 Ovirt云平台搭建 |
4.1.2 监测云平台可视化实现 |
4.1.3 服务虚拟化实现 |
4.2 GIS故障定位功能实现 |
4.2.1 坐标偏移的实现 |
4.2.2 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
4.2.3 故障定位算法 |
4.3 光纤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4.3.1 用户登录的实现 |
4.3.2 缆段设施管理的实现 |
4.3.3 路由段管理的实现 |
4.3.4 光缆缆段管理的实现 |
4.4 监测方案设计与实现 |
4.4.1 监测方案实现 |
4.4.2 硬件方案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结果 |
5.1 系统测试平台 |
5.2 虚拟化平台功能测试 |
5.2.1 虚拟机管理及迁移 |
5.2.2 光缆监测服务故障转移 |
5.3 光缆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
5.3.1 GIS故障定位测试 |
5.3.2 光缆监测功率值分析 |
5.3.3 设备数据与巡检数据对比分析 |
5.3.4 光缆性能报表分析 |
5.3.5 年劣化值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苏州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缆自动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3 有线广播电视网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4 苏州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
5 苏州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实际应用 |
6 结束语 |
(10)湖北省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
1.1.2 促进光纤通信发展的因素 |
1.1.3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光缆监测系统的系统架构 |
2.1 光缆监测系统 |
2.2 监测系统的一般结构 |
2.2.1 监测中心的组成 |
2.2.2 监测站的组成 |
2.2.3 系统组网 |
2.3 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
2.3.1 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
2.3.2 监测方式的分类 |
2.4 监测系统实现的功能 |
2.4.1 监测中心的主要功能 |
2.4.2 监测站的主要功能 |
2.5 监测系统的特点 |
2.5.1 符合光缆网络维护需要 |
2.5.2 系统设计标准化,便于升级,技术支持好 |
2.5.3 符合信息产业部最新规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
2.6 光纤监测方式介绍 |
2.6.1 OTDR轮巡 |
2.6.2 光源+光功率模块 |
2.6.3 分光器+光功率模块 |
2.7 光纤测试方式介绍 |
2.7.1 在线测试 |
2.7.2 备纤测试 |
2.8 故障定位显示 |
2.8.1 故障定位显示结构设计 |
2.8.2 告警接收守护进程 |
2.8.3 WebGIS |
2.8.4 故障定位显示的实现 |
第3章 湖北省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方案 |
3.1 湖北省光缆线路自动监侧系统概述 |
3.2 湖北省对系统工程的要求及应对方案 |
3.2.1 湖北省对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提出的要求 |
3.2.2 具体应对方案 |
3.3 湖北省光缆监测系统增加光功率检测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 |
3.3.1 光功率监测的必要性 |
3.3.2 光功率监测的原理及实现 |
第4章 湖北省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 |
4.1 工程设计实施的思路及步骤 |
4.1.1 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
4.2 工程设计 |
4.2.1 系统结构设计及说明 |
4.2.2 湖北省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具体设计 |
4.2.3 监测中心的设计 |
4.2.4 监测站的设计 |
4.2.5 主要工程量表 |
4.2.6 监控单元及监控模块 |
4.2.7 传输方式 |
4.3 系统评价 |
4.4 监测系统扩展功能的研究 |
4.4.1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4.4.2 系统扩展应用功能的研究 |
4.4.3 发展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D]. 吴安安.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光纤通信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昊. 郑州大学, 2017(06)
- [3]OTDR远程光缆集中监测系统研究[D]. 康晨.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4]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D]. 范煜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5]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设计[D]. 薛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6]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熊智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曲线分析模块的研究实现[D]. 庞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6)
- [8]面向铁路通信网的光缆监测及资源管理系统[D]. 何云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苏州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J]. 方中奇,代森. 广播电视网络, 2020(05)
- [10]湖北省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D]. 姜子炎.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