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脂通脉片对高脂血症鹌鹁血脂和动脉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曼丽,俞赟丰,罗晓欣,周霞辉,张宜帆,赵彦禛,简维雄[1](2021)在《基于LC-MS技术的养心通脉方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养心通脉方(YXTM)对冠心病血瘀证大鼠心肌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养心通脉方治疗心血瘀阻证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3灌胃、异丙肾上腺素(ISO)皮下注射的方法制备慢性心肌缺血心血瘀阻证模型,同时采用养心通脉方干预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仪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养心通脉方组3组大鼠心肌组织代谢产物,每组8只,利用SIMCA 14.1软件对高通量代谢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通过MetaboAnalyst软件分析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3组大鼠的心肌样本点均位于椭圆置信区间的不同区域内,正常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养心通脉方组与正常组存在部分交叉和重叠,从代谢谱的角度证明心血瘀阻证模型复制成功,且养心通脉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趋势的潜力。经养心通脉方干预后6个差异性代谢物具有显着的变化,其代谢通路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Co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氨酰基转运RNA的生物合成,嘌呤代谢。结论:养心通脉方对心血瘀阻证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心肌内源性代谢物水平有关,其机制涉及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以及血小板活化聚集等多个方面。
陈晓彤[2](2021)在《清肝调脂颗粒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琼[3](2021)在《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退行性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外周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及时防控AS的发展对于全人类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AS属于中医“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气滞、痰浊、血瘀为其主要病机,三者常杂合相兼而致病,益气活血,祛瘀化痰,化痰调脂为临床治疗AS的常用治法,传统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有着多通路、多靶点协同治疗、副作用少等明显优势。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Tang,DBT)作为中医补血活血治法的代表方,其对AS的治疗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得到证实。本论文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当归、黄芪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AS的干预作用,以期进一步挖掘当归补血汤发挥抗AS保护作用的科学内涵,为中医临床治法提高疗效,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参考。方法:选择6周龄,体重20-25g,雄性ApoE-/-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诱导建立AS小鼠模型。实验分为18组,包括模型组(MOD),黄芪总皂苷组(HZ),当归挥发油组(DG),黄芪总皂苷与当归挥发油(HG)不同比例组(1:1、2:1、3:1、5:1),黄芪甲苷和阿魏酸(HA)不同比例组(1:1、2:1、3:1、5:1),藁苯内酯低、高剂量组(LL、LH),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AL、AH),阿魏酸低、高剂量组(FL、FH),每组各10只ApoE-/-小鼠;同时选用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组(CON),普食喂养。ApoE-/-小鼠高脂喂养8周,建立AS模型成功后,第9周开始,各给药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8周。HZ组小鼠予以30 mg/kg的黄芪总皂苷灌胃;DG组小鼠予以30 mg/kg的当归挥发油灌胃;HG组合物的给药剂量根据不同比例当归补血汤中黄芪总皂苷和当归挥发油的提取率折算而成,HG(1:1、2:1、3:1、5:1)组黄芪总皂苷的给药剂量分别为 12.33 mg/kg、24.66 mg/kg、36.99 mg/kg、61.65 mg/kg,当归挥发油给药剂量统一为24.66 mg/kg;HA组合物的给药剂量根据不同比例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甲苷和阿魏酸的提取率折算而成,HA(1:1、2:1、3:1、5:1)组黄芪甲苷的给药剂量分别为 1.48 mg/k.g、2.96 mg/kg、4.44 mg/kg、7.4 mg/kg,阿魏酸给药剂量统一为 0.74 mg/kg;LL、LH组小鼠分别予以15 mg/kg、30 mg/kg的藁苯内酯灌胃;AL、AH组小鼠分别予以20 mg/kg、40 mg/kg的黄芪甲苷灌胃;FL、FH组小鼠分别予以20 mg/kg、40 mg/kg的阿魏酸灌胃;CON、MOD组小鼠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继续普食喂养,模型组、给药组继续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第8、12周末,断尾取血,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C、TG、LDLc、HDLc的含量。第16周末,摘眼球取血,分离心脏、主动脉、肝脏组织用于后续各项指标检测。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肝脏中TC、TG、LDLc、HDLc、ET-1、NO、FFA、FC 的含量;油红 O 染色检测肝脏、主动脉、主动脉窦脂质沉积;HE染色观察肝脏、主动脉病理改变;WB检测肝脏脂质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q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变化;Image J软件统计主动脉窦脂质沉积、肝脏油红脂滴、肝脏脂滴空洞的面积,主动脉厚度,主动脉窦和肝脏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结果:高脂喂养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ApoE-/-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含量升高(P<0.01)。高脂喂养1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HDLc浓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LDLc(P<0.05)含量降低。高脂喂养16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肝脏TC、TG、LDLc、HD-c、ET-1、NO、FFA、FC含量升高(P<0.01);主动脉、主动脉窦脂质大量沉积(P<0.01),主动脉窦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升高;肝脏脂肪性变严重,脂滴空泡呈弥漫性分布,肝脏油红脂滴、脂滴空洞面积增多,肝脏油红脂滴面积的百分数占比升高(P<0.01);主动脉管壁显着增厚(P<0.01),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胆固醇结晶沉积;肝脏 ABCA1、SR-BI、APOAI、LXR-α(P<0.05)、SREBP2(P<0.01)蛋白表达降低;肝脏 APOAI、ABCA1、ACAT、ABCG5、ABCG8、LCAT、LXR-α、CYP7A1、HMGCR、PCSK9、PPAR-α、SR-BI、SREBP2、LOX-1(P<0.01)基因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LDLc(P<0.05)、ET-1、NO(P<0.01)含量降低;肝脏TC、TG、FFA、FC浓度降低(P<0.01);主动脉窦脂质沉积,肝脏油红脂滴及脂滴空洞面积减少(P<0.05),肝脏油红脂滴和主动脉窦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降低(P<0.05);黄芪总皂苷组肝脏SR-BI、LXR-α(P<0.05)、ABCA1、SREBP2、APOAI(P<0.01)蛋白表达升高;当归挥发油组肝脏ABCA1、SR-BI、(P<0.05)、LXR-α、SREBP2、APOAI(P<0.01)蛋白表达升高;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组肝脏LCAT、CYP7A1、PPAR-α、SR-BI、SREBP2 基因表达增多(P<0.01)。结论:1.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对ApoE-/-小鼠的脂质代谢都有一定的干预调节作用,其具体起效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poE-/-小鼠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2.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HG3:1组效果最显着。3.黄芪甲苷、阿魏酸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HA5:1组效果最显着。4.藁苯内脂、黄芪甲苷、阿魏酸高低剂量组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
陈婕[4](2021)在《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将医院制剂宁心痛颗粒(由黄芪、川芎、葛根、毛冬青、细辛组成)进行剂型改革,制备长效制剂-宁心痛缓释微丸,用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分析干预前后血脂TC、TG、LDL-C、HDL-C及炎症因子hs-CRP、MMP-9、IL-6、IL-18、ox-LDL的变化,初步探研宁心痛缓释微丸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重2.5±0.5kg的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其中的6只作为B组空白组,以普通兔饲料进行喂饲。其余44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为A组,第2周末注射小牛血清蛋白进行免疫损伤,第4周末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第12周末于分组前48h、24h分别两次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组胺触发斑块破裂,建立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第13周起,A组动物根据造模成功后存活情况(共存活36只),随机分为6组:A1、A2、A3、A4、A5、A6组,每组6只。每组给药情况:A1组:宁心痛缓释微丸高剂量(9.0g/kg/d);A2组:宁心痛缓释微丸常规剂量(4.5g/kg/d);A3组:宁心痛颗粒高剂量(9.0g/kg/d);A4组:宁心痛颗粒常规剂量(4.5g/kg/d);A5组:辛伐他汀片(0.9mg/kg/d);A6组为模型对照组,不给药干预,予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各组实验兔分别于实验开始第1、12、14、16周自耳缘静脉空腹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反应C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表达水平。第16周末,处死各组实验兔后取腹主动脉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及胶原增生情况。结果:1.选用新西兰白兔,通过高脂喂养加免疫刺激及主动脉球囊损伤、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成功复制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2.入组时(第1周末),各组实验兔体重、血脂水平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符合正态分布。第16周末,A组实验兔血浆TC、TG、LDL-C水平均高于B组(P<0.05),同时,A 组 HDL-C 水平高于 B 组(P<0.05)。A1、A2、A3 组 TC、LDL-C 水平低于 A4 组(P<0.05),A1组HDL-C水平高于A4组(P<0.05),A1组TG水平低于A2组、A2组TG水平低于A4 组(P<0.05),A1、A2 组 TC、TG、LDL-C 水平高于 A5 组(P<0.05)。3.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实验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表达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实验第16周末,A2组血清IL-6、IL-18、MMP-9、hs-CRP表达水平低于A4组(P<0.05)。A1组炎症因子IL-18、ox-LDL、MMP-9水平低于A2组(P<0.05),对于IL-6及hs-CRP,A1、A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发现各组实验兔动脉组织间质细胞纤维化程度:模型组>宁心痛颗粒组>宁心痛缓释微丸组>辛伐他汀组>空白组。结论:1.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具有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宁心痛缓释剂型调脂效应较颗粒剂型稍好,尤其是降低TC、LDL-C水平。2.宁心痛缓释微丸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宁心痛缓释剂型抗炎作用较宁心痛颗粒剂型稍好,在抑制IL-18、ox-LDL、MMP-9表达时,宁心痛缓释微丸高剂量组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且通过病理观察证实宁心痛缓释微丸抑制炎性细胞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宁心痛颗粒剂型。3.对剂型改革后的医院制剂长效剂型-宁心痛缓释微丸开展初步实验研究,表明在调节模型动物脂质代谢、炎症因子表达方面,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部分检测指标优于传统剂型-颗粒剂,为未来临床应用、药剂制备、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客观依据。
惠清晨[5](2020)在《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老年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颈动脉斑块情况。方法:选取符合H型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11例中老年患者。按照制定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遵循中医四诊原则的情况下,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综合分析辨证。另外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化验指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收集计算颈动脉超声IMT指标和Crouse积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211例,涉及的中医证型分为四类,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壅盛型(32.2%);阴虚阳亢型(28.9%);肝火亢盛型(21.8%);阴阳两虚型(17.1%);(2)一般情况比较:211例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有127例,女性有84例,男女比例约1.51:1。其中,阴阳两虚型患者年龄最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吸烟、心率、合并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四组证型在血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高于其他两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的高血压病程最长,与阴虚阳亢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4)阴虚阳亢型患者的空腹血糖(Glucose,Glu)、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水平最高,其与肝火亢盛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痰湿壅盛型患者的 Hcy(Homocysteine,Hcy)、肌酐(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最高,其中痰湿壅盛型的Hcy、BUN水平与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型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Scr水平上只与阴虚阳亢型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阴阳两虚型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最高,其中明显大于阴虚阳亢和肝火亢盛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脉压差、心率(Heart Rate,HR)、Hcy、低密度脂蛋白(HDL-C)、HbA1c、Glu、Scr、D-二聚体(D-Two Polymer,DD2)水平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HR、HDL-C呈负相关性,与年龄、高血压病程、SBP、脉压差、Hcy、HbA1c、Glu、Scr、DD2呈正相关;(7)通过比较综合可知:四种证型中,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为显着。结论:1.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较多。2.中老年H型高血压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与血压水平相关,阴虚阳亢证与血糖水平相关。3.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与颈动脉Crouse积分密切相关。4.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越高,其血压、血糖、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程度更高,且男性患者吸烟与Hcy水平相关。5.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吸烟、合并症(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Hcy水平、血糖(Glu、HbA1c)、HDL-C相关,提示临床应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来防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6.对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H型高血压应比其它证型更加重视,及时进行早期的干预,以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发展。
刘斌[6](2020)在《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汤。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结果、血脂、血清炎性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颈动脉彩超结果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值、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总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易损斑块数均较前明显减少(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颈总动脉PSV、EDV较前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1),两组PI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RI较治疗前下降(P<0.0 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HDL-C均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LDL-C、TC、TG均有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在血清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的60%,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化痰祛瘀汤可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可明显改善血脂指标,降低血液炎性因子,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且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
崔博雅[7](2020)在《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人数众多并呈持续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CHD的患病率为12.3%;DM的成人患病率达10.4%。CHD与DM互为危险因素已得到广泛共识,研究表明我国CHD住院患者中并发DM的患病率约为52.9%。CHD合并DM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对于CHD合并DM的治疗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应用于CHD的治疗中。据文献报道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银杏叶制剂对DM的治疗亦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开展以下研究。研究目的1、基于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了解中西医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2、基于系统评价方法为银杏叶制剂治疗CHD与DM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初步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潜在可能性。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1.1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以“冠心病and糖尿病”、“中医”、“中药”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采用CiteSpace5.1.R6软件对上述检索方法获得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详实了解中医药治疗现况,对近三年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研究,从剂型、方药、疗效指标等方面做进一步统计分析。1.2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因相关研究数量较多,为选取质量较高更能代表国际趋势的文献。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为检索库,以“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Diabetes”为主题词检索近十年有关CHD合并DM的研究,采用CiteSpace5.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以“银杏叶”、“冠心病”、“Meta分析”、“系统评价”等关键词检索中外数据库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CHD的系统评价,根据预先制定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AMSTAR2与GARDE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与证据等级评价。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以“糖尿病”、“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外数据库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DM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事先制定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等,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等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D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并进行筛选。检索Th 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GAD、Drug bank 等数据库,获取 CHD、DM 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与疾病的共有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Cluo go软件对关键靶标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1.1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共检索文献587篇。对该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发文量最高的为倪青研究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等。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研究。近三年中医药治疗CHD合并DM文献共有38篇,治疗方式以汤剂治疗为主(35篇)、其次为中成药(2篇)、注射剂(2篇)、针灸治疗(1篇),共涉及疗效评价指标41种。证型以气阴两虚兼瘀血、痰浊内阻为最常见类型,治法以活血、祛痰、益气养阴为主。1.2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最终纳入研究17265篇。发文量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英格兰、中国、意大利、德国。Grundy SM、Ridker PM研究者发文量最多,中心性最高,为该领域学术核心。研究热点集中于对本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治疗。未来研究趋向于采用循证医学手段为临床决策寻找依据。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本研究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包含2项英文研究、5项中文文献,采用AMSTAR2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提示研究质量总体偏低。采用GRADE对纳入文献进行证据等级评价,结果提示证据质量为低与极低。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本研究纳入5篇研究文献,其中2篇为中文文献、3篇为英文文献,共计纳入257名试验者研究数据。DM病程为1-8年,治疗周期为15天-18个月,制剂类型包括片剂及注射剂。文献总体质量一般。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制剂,FPG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47 95%C1[-2.19.-0.75]P<0.0001);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上加用银杏叶制剂,PBG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4895%Cl[-3.36,-1.59]P<0.0001);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或对照组治疗上加用银杏叶制剂,HbA1C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37 95%Cl=[-0.74,-0.01]P=0.05)。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本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可作用于CHD与DM的共同靶点29个,这些靶点为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的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关键靶标主要包括:IL6、NOS3、TNF、TP53、PT GS2、IL1B、VEGFA、PPARG、CRP等。通过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银杏叶作用于CHD合并DM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为急性炎症反应的调节(regulation of acute infl ammatory response)、脂质储备的负性调节(negative regulation of lipid storag e)、神经炎症反应的调节(regulation of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与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相关的主要通路包括:VEG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研究一文献研究1.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CHD合并DM的治疗中,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文献质量较低、疗效指标不一、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等问题。西医治疗多采用降脂、降糖、抗凝等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药物服用量较大,长期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安全性较高的,CHD与DM共同受益的药物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2.1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可有效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相关指标,安全性较好。但因纳入的研究较少、质量偏低,故对指导临床治疗价值有限,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及机制研究。2.2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银杏叶制剂治疗DM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银杏叶制剂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可有效降低FPG、FBG、HbA1C的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但是纳入的研究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不确定,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二机制研究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中的槲皮素、儿茶素、芝麻素等活性成分是治疗CHD合并DM的重要成分。银杏叶主要通过VEGF、AGE-RAGE信号通路,调控NOS3、VEGF的表达,同时抑制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达到治疗CHD合并DM的目的。综上所述,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循证医学手段研究证明,银杏叶制剂对于治疗CHD合并DM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网络药理学手段进一步初步探索了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相关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未来仍需实验及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
赵春生[8](2020)在《三生调脂舒对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中药制剂三生调脂舒治疗痰瘀互阻型H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对中医症状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比值(UM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等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评价三生调脂舒对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临床疗效的影响,拓展三生调脂舒的临床应用范围,为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多的中药干预手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依据指南给予降压治疗,联合叶酸片5mg/日一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生调脂舒治疗,疗程为3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中医症状、Hcy等理化指标、安全指标等,并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头晕(痛)、胸脘痞闷、胸痛均得到改善,治疗组对头晕(痛)、胸痛、呕吐痰涎、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同型半胱氨酸:两组患者治疗后HCY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HCY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其他理化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TG、LDL-C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TG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C、LDL-C、UA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SCR)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生调脂舒可有效改善痰瘀互阻H型患者的中医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生调脂舒可降低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3.三生调脂舒可改善痰瘀互阻血脂异常、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对尿微量白蛋白的降低也有一定作用。4.三生调脂舒对肝肾功能无损伤,安全性好。
晏程远[9](2014)在《降脂消斑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及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降脂消斑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降脂消斑片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用药3个月后观察中医证候疗效、血脂、CRP、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的变化。2.建立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分为模型组、降脂消斑片治疗组和辛伐他汀对照组,用C57BL/6J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灌胃途径给药,给药12周后进行斑块病理学检查,观察血脂、NO、 hs-CRP、TNF-a、MDA水平;进行CD68、a-SMA、MMP-9、NF-κ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降脂消斑片可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6.67%,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降低TC、TG、 LDL-C、CRP含量,上调HDL-C含量,且优于对照组(P<0.05);明显降低颈动脉IMT值,减轻斑块积分,且优于对照组(P<0.05)。降脂消斑片有效干预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斑块,光镜下观察可见斑块有明显改善,斑块面积/动脉壁横切面积比值较模型组减少(P<0.01);明显降低血清TC、 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s-CRP、TNF-a、MDA含量,升高血清NO含量(P<0.05或P<0.01),其中在降低血清hs-CRP、TNF-a含量方面优于辛伐他汀对照组(P<0.05);改善斑块内部成分,降低斑块CD68表达,增加斑块a-SMA表达(P<0.05或P<0.01);降低主动脉壁MMP-9、NF-κB表达(P<0.01),其中降低NF-κB表达优于辛伐他汀对照组(P<0.05)。结论:降脂消斑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也能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因子CRP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值、减轻斑块积分。降脂消斑片降低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TC、TG、LDL-C水平,调节血脂;降低血清hs-CRP、TNF-a含量,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损伤;下调斑块CD68表达,增加a-SMA表达,下调MMP-9的表达,改善斑块成分,稳定斑块。
席蓓莉[10](2012)在《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用细胞培养、CCK-8法、流式细胞术、Elisa法、RT-PCR和Western-blot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观察泽泻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组、ox-LDL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组、不同剂量用药组的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因子(IL-1、TNF—α)、NO和NOS、抗氧化指标(SOD、MDA)以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蛋白(Bcl-2、Akt和Caspase-3)等指标的影响,通过比较药物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了解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探讨其抗高脂血症的可能机理,为泽泻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CCK-8法观察泽泻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出药物的有效作用剂量。(2)荧光分析术,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药物组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3)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抗氧化指标(SOD、MDA)和NO,NOS的表达。(4)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TNF-α)的表达。(5)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Bcl-2、Akt和Caspase-3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泽泻含药血清组和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相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检测显示药物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试剂盒法检测SOD和NOS的活力比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也有显着增加;RT-PCR检测显示,各药物组能显着增加Bcl-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药物组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结论:泽泻对ox-LDL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提升SOD和NOS的活力;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各剂量药物组通过提高Bcl-2基因表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说明泽泻含药血清能够保护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进行ox-LDL致高脂血症本质的探讨,揭示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实验对象为人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株;实验用药为泽泻含药血清;实验选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泽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我们推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是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能途径之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调脂通脉片对高脂血症鹌鹁血脂和动脉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脂通脉片对高脂血症鹌鹁血脂和动脉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MS技术的养心通脉方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造模与给药 |
2.3 观察指标 |
2.3.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3.2 ATP和TAP含量检测 |
2.3.3 心肌代谢组学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HE染色 |
3.2 PCA与OPLS-DA |
3.3 代谢差异物的筛选 |
3.4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3)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发病机制 |
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三、当归补血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基础 |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第二节 当归、黄芪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一、当归 |
二、黄芪 |
第二章 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主要溶液的配制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一节 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黄芪甲苷、阿魏酸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藁苯内酯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五节 黄芪甲苷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六节 阿魏酸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认识 |
1. 易损斑块的定义 |
2. 易损斑块的诊断 |
3. 易损斑块的检测 |
3.1 影像学检查 |
3.2 实验室血清学指标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 |
1. 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相关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从气虚血瘀立论辨治冠心病 |
4. 益气活血方宁心痛颗粒的相关研究基础 |
5.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进展 |
5.1 调节脂质代谢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5.2 抑制炎症反应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5.3 干预氧化应激抑制易损斑块的机制 |
5.4 调节新生血管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
5.5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千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5.6 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
第三节 中药缓释剂型的研究现状 |
1. 中药缓释制剂的种类 |
2. 中药缓释微丸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缓释制剂的评价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宁心痛缓释微丸的制备及血药浓度测定 |
1. 中药复方宁心痛颗粒及宁心痛缓释微丸的制备 |
2. 宁心痛缓释微丸血药浓度的测定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宁心痛缓释微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宁心痛缓释微丸对模型兔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病理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AS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建立 |
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3. 宁心痛制剂各组分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分析 |
4. 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模型兔血脂结果分析 |
5. 宁心痛缓释微丸调节模型兔验炎症因子作用结果分析 |
6. 本研究的意义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资料收集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五) 数据统计 |
二、研究方法 |
(一) 入选及处理流程 |
(二) 分组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一) 中医证型分布 |
(二) 性别分布 |
(三) 年龄、病史对比 |
(四)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五) H型高血压各证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六) 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超声IMT、Crouse积分比较 |
(七) 低Hcy水平组和高Hcy水平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 |
(八)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因素 |
讨论 |
一、H型高血压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二、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
(一) H型高血压各中医证型血压情况的差异 |
(二) H型高血压各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差异比较 |
(三) 不同Hcy水平组临床指标的差异 |
(四) 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IMT值、Crouse积分的相关性 |
(五)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三、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型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
一、祖国医学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辨证论治 |
二、现代医学对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
(一) H型高血压的定义 |
(二) 流行病学研究 |
(三) 发病机制 |
(四) H型高血压的治疗 |
三、现代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 |
(一) 概念 |
(二) 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资料收集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3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观测 |
4.2 疗效性观测 |
5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与处理 |
6 统计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结果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的定义 |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机制研究 |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
3 方解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化痰祛瘀汤方解 |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疗效总结 |
4.1 对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影响 |
4.2 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
4.3 对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 |
4.4 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5 研究意义 |
6 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表 B |
附录 C |
附表 D |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技术路线图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 |
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心脾气虚,痰浊瘀滞 |
2.2 气阴两虚,血脉阻滞 |
2.3 毒瘀日久,损伤心络 |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3.1 胰岛素抵抗 |
3.2 高血糖 |
3.3 血脂异常 |
4、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4.1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
4.2 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文献研究 |
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
1.1 中医药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
1.2 西医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2、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系统评价 |
2.1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2.2 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
研究二 机制研究 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索 |
1、材料与方法 |
1.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筛选 |
1.2 疾病靶点检索及筛选共有靶点 |
1.3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 |
1.4 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银杏叶活性成分筛选 |
2.2 疾病相关靶点筛选 |
2.3 PPI网络构建及关键靶点分析 |
2.4 GO及KEGG通路富集 |
3、讨论 |
3.1 银杏叶治疗CHD合并DM有效成分探讨 |
3.2 银杏叶制剂治疗CHD合并DM的作用机制 |
4、小结 |
结语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8)三生调脂舒对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来源 |
2.病例诊断标准 |
2.1 高血压诊断标准 |
2.2 H型高血压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4.研究方案 |
4.1 分组方案 |
4.2 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2 生化指标 |
5.3 中医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H型高血压相关合并症的分析 |
2.临床疗效对比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比较 |
2.3 理化指标疗效比较 |
2.4 安全理化指标比较 |
2.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于H型高血压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H型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
1.4 治疗 |
2.中医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 |
2.1 中医对H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研究 |
2.3 祖国医学对H型高血压辨证治疗的研究 |
3.“三生调脂舒”的基础研究 |
4.“三生调脂舒”在H型高血压中的应用 |
4.1 “三生调脂舒”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影响 |
5.“三生调脂舒”对本病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控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
5.1 “三生调脂舒”治疗本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H型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H型高血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H型高血压定义 |
1.2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机制 |
1.3 H型高血压的危险性 |
2.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3.H型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3.1 现代医学的治疗 |
3.2 H中医治疗的研究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2 |
附录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降脂消斑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及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降脂消斑片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治疗前后均进行检测 |
2.3.1 疗效性观察 |
2.3.2 安全性观测 |
2.3.3 不良反应观测 |
2.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血脂各项变化情况比较 |
3.5 CRP变化情况比较 |
3.6 B超检查情况比较 |
3.6.1 IMT比较 |
3.6.2 斑块积分情况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降脂消斑片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ApoE-/-小鼠AS模型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方式与剂量 |
2.4 动物标本制备与取材 |
2.5 病理学检测 |
2.6 血清学检查 |
2.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68、a-SMA、MMP-9、NF-kB的表达 |
2.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光镜观察ApoE-/-小鼠AS模型AS斑块的组织学形态 |
3.2 对ApoE-/-小鼠AS模型血脂的影响 |
3.3 对ApoE-/-小鼠AS模型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对ApoE-/-小鼠AS模型CD68、a-SMA表达的影响 |
3.5 对ApoE-/-小鼠AS模型MMP-9、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
1.1 脂质代谢紊乱与AS |
1.2 内皮损伤与AS |
1.3 炎症免疫反应与AS |
1.4 氧化应激损伤与AS |
1.5 ECM重构与AS |
1.6 NF-κB与AS |
1.7 他汀类降脂药物在AS中的应用 |
1.8 AS模型选择和建立 |
2.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从痰瘀论治 |
2.4 从脾、肝、肾三脏论治 |
3 导师对血浊脉痹的认识 |
4 降脂消斑片组方及前期研究 |
4.1 降脂消斑片组方 |
4.2 降脂消斑片前期研究 |
5 降脂消斑片作用机理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随机分组方法 |
附录2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及临床观察表 |
附录3 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4 附图 |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综述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1 高脂血症的基本概念 |
2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泽泻研究进展 |
1 泽泻种质资源 |
2 泽泻化学成分 |
3 泽泻品质评价 |
4 影响泽泻质量的因素 |
5 泽泻药理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1 泽泻降血脂的作用机制 |
2 泽泻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 |
3 泽泻应用现状 |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研究概况 |
1 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
2 正常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 |
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
第五节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ox-LDL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NO、NOS、MDA和SOD水平的影响 |
4 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RT-PCR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Homo-Bcl-2、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6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Akt、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 |
第二节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调脂通脉片对高脂血症鹌鹁血脂和动脉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MS技术的养心通脉方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分析[J]. 周曼丽,俞赟丰,罗晓欣,周霞辉,张宜帆,赵彦禛,简维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2)
- [2]清肝调脂颗粒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D]. 陈晓彤.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D]. 陈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宁心痛缓释微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血脂与炎症因子作用[D]. 陈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惠清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D]. 刘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索[D]. 崔博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三生调脂舒对痰瘀互阻H型高血压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D]. 赵春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降脂消斑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及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影响的研究[D]. 晏程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D]. 席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