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K. H. Gottschalk,肖友清[1](1992)在《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烘燥机的进一步发展,应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蒸发效率,减少能耗; 2.降低保养费用; 3.提高自动化程度; 这里介绍两个现已付诸实施的方案,这就是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它们满足上面提到的前两项要求。
纪亚晖[2](2018)在《针织物预烘箱流场和温度场模拟与分析》文中认为目前在针织物平幅染整的加工过程中,织物在幅宽方向存在着色差问题,造成这种色差的原因贯穿在整个平幅染整工艺中。本文主要针对预烘工艺中织物各部分存在“泳移”不均匀问题进行研究,利用Fluent软件对烘箱流场温度场进行模拟,将含湿织物简化为含湿多孔介质,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模拟烘箱在不同工艺、设备参数配置方案下对织物含水率分布的影响,选取相对合理的设备及工艺参数配置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已知针织物的参数进行等效,利用孔隙率、渗透率、导热系数以及比热容等参数将针织物简化为多孔介质。然后通过含湿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理论,分析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过程。(2)对针织物预烘工艺进行分析,得出热风是最适用于针织物预烘工艺的烘燥方式。进而对烘箱的初步结构以及热风循环系统进行设计,最后对风道进行设计计算。(3)利用Fluent软件对烘箱的流场温度场进行模拟,得到织物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曲线。通过与试验所得到的曲线进行对比,得出模拟值与试验值存在的误差在可允许范围内,证明含湿多孔介质模型代替含湿织物是合理的。(4)以狭缝型风道为例,模拟在不同进风口速度下风道的均匀特性。然后通过滑移网格技术模拟预烘工艺中织物在烘箱中的运动状况,对其中存在的织物左中右含水率分布不均匀问题提出合理的设备配置方案。最后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织物烘干均匀性的参数,给定合理的优化方案。
钱淼,王景汉,向忠,吴成成,胡旭东[3](2018)在《带方形喷嘴风道结构对热定型机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带方形喷嘴风道结构设计与优化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带方形喷嘴的风道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了风道底面夹角、风道倾斜角、喷嘴方形出口尺寸和喷嘴出口挡板高对喷嘴出口气体压力和流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面夹角为8°、9°、10°和11°时,出口气体流量的均匀性均较好;随着风道倾斜角增大,出口气体流量均匀性增加;出口挡板过高或者过低均不能使出口气流方向垂直于织物布面;随喷嘴出口尺寸的增大,出口气体流量均匀性降低.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最大误差小于10%,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王卫华[4](2014)在《喷气织机辅助喷嘴引纬流场分析及纬纱牵引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异形筘接力气流引纬方式是当前喷气织机的主要引纬方式。作为喷气织机的关键部件,辅助喷嘴的引纬工艺直接关系到织机效率、产品质量和能量消耗等关键问题,对辅助喷嘴工艺性能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对辅助喷嘴引纬流场的研究较少,且主要局限于单一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或者实验室条件下。本文运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辅助喷嘴引纬流场的性质。论文建立了辅助喷嘴流场的三维模型,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辅助喷嘴引纬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文中以辅助喷嘴出口射流中心线的速度分布为评价条件,对几类常见的辅助喷嘴进行性能比较,并通过实验对数值模拟进行验证,由此证明了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针对喷向角等重要参数,采用动态张力仪和静态电阻应变仪等测量仪器对辅助喷嘴射流作用下的纬纱牵引进行实验测试,获得了两种常见辅助喷嘴在喷射气流作用下,纬纱张力与供气压力和喷向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就辅助喷嘴喷射气流对各种纬纱的牵引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辅助喷嘴引纬流场对纬纱的牵引作用规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辅助喷嘴引纬工艺,文中建立了辅助喷嘴与异形筘组合流场的简化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组合流场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研究,阐述了辅助喷嘴喷向角对辅助喷嘴与异形筘的组合流场会产生一定影响,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初步解释了气流引纬时纬纱贴近筘槽内侧平稳飞行的现象。论文运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对辅助喷嘴引纬工艺进行研究,揭示了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及其对纬纱的牵引作用,阐述了喷向角对组合流场的重要影响,分析了辅助喷嘴流场的引纬规律,得到了一些可供实际产品开发的参考结论。论文的研究对辅助喷嘴的设计、制造及喷气织机节气省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韩雪[5](2019)在《热熔染色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焙烘机是热熔染色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织物经过预烘后进入焙烘机,在焙烘机内处于一定的高温状态下60到80秒,使某些化学品能够固着在织物纤维表面或内部。为满足染色织物工艺上的要求,焙烘机烘房内的循环空气温度需要设置在合理范围内且整个烘房温差尽可能小,本文以热熔染色焙烘机为研究对象,针对焙烘机烘房内温差大、温度不均匀的现象,从热风温度控制系统和风道入口速度控制系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热风温度控制系统方面,对加热的空气温度进行分析,确定热风温度控制系统是非线性、大惯性、大时滞性且存在强干扰特性的复杂控制系统,对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实验测定,求取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将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与PID相结合构成模糊神经网络PID对焙烘机进行温度控制的方法,并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将模糊神经网络PID与传统PID和模糊PID的两组仿真结果对比可知:该方法满足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且超调量接近零,系统无震荡,调节时间减小为500s,并且温度受外界扰动的影响很小,有良好的扰动补偿和抗干扰能力,系统鲁棒性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很好地满足控制焙烘机热风温度的目的。其次,在风道入口速度控制系统方面,介绍了焙烘机风道及其喷嘴的基本结构和作用,通过Fluent软件对风道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风道结构不合理,导致热风从风道进入烘房后速度极不均匀,致使烘房内的热风温度不均匀。对风道的结构进行改进,并从三个方面对风道内的速度场进行分析优化,优化后的风道出口平均速度合理,速度波动范围小,且各喷嘴间速度差满足要求。利用优化后的风道进行入口速度控制,使热风进入烘房的速度和温度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效率,减少能量损失。通过仿真验证,利用该风道进行分阶段速度控制效果良好。最后,对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研究,设计了硬件的结构以及对硬件进行选型,同时对上位机和下位机的软件进行设计,由于组态王和MATLAB可通过OPC进行交互,所以将算法比较复杂的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模块在MATLAB中实现,利用组态王和PLC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最后对热风温度控制系统进行试运行,控制效果良好。
二、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针织物预烘箱流场和温度场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织物烘干设备的应用现状 |
1.2.1 喷射式圆网烘燥机 |
1.2.2 内吸滚筒式热风烘燥机 |
1.2.3 电热式红外线烘燥机 |
1.2.4 两柱立式烘筒烘燥机 |
1.3 计算流体力学在烘干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1 国内应用现状 |
1.3.2 国外应用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过程 |
2.1 针织物的结构特点 |
2.1.1 结构形式 |
2.1.2 织物孔洞孔隙的分类 |
2.1.3 织物孔洞孔隙的基本特征 |
2.1.4 织物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
2.2 针织物的等效计算 |
2.3 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过程分析 |
2.3.1 多孔介质传热 |
2.3.2 多孔介质传质 |
2.3.3 气液相变 |
2.3.4 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阶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织物预烘装置方案设计 |
3.1 针织物轧染-预烘的工艺要求 |
3.1.1 轧染 |
3.1.2 预烘 |
3.2 针织物预烘方案比较 |
3.2.1 烘筒烘燥 |
3.2.2 热风烘燥 |
3.2.3 红外烘燥 |
3.2.4 确定针织物的预烘方式 |
3.3 确定装置方案 |
3.3.1 功能配置 |
3.3.2 主体结构 |
3.3.3 热风循环烘干原理 |
3.4 风道设计 |
3.4.1 喷风口形式 |
3.4.2 等截面风道 |
3.4.3 变截面风道 |
3.4.4 变截面风道参数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织物烘干过程数值模拟及验证 |
4.1 烘箱的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 |
4.1.1 物理模型的简化 |
4.1.2 物理模型网格的划分 |
4.2 控制方程及计算模型 |
4.2.1 控制方程的确立 |
4.2.2 计算模型 |
4.2.3 求解控制方程 |
4.3 边界条件 |
4.3.1 预烘工艺条件 |
4.3.2 气流入口与出口 |
4.3.3 固壁边界 |
4.4 织物烘干过程模拟分析 |
4.4.1 预热阶段 |
4.4.2 恒速烘干阶段 |
4.4.3 降速烘干阶段 |
4.5 不同工艺条件下含湿织物含水率变化 |
4.6 试验验证 |
4.6.1 试验仪器 |
4.6.2 试验方法 |
4.6.3 模拟数据与试验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烘箱参数配置方案 |
5.1 风道进风口速度对风道均匀性的影响 |
5.2 基于狭缝型风道条件下织物运行状态下含水率分布 |
5.2.1 运动织物的处理 |
5.2.2 狭缝型风道的织物含水率分布 |
5.2.3 优化方案后的含水率分布 |
5.3 预烘箱参数优化设计 |
5.3.1 预烘箱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
5.3.2 预烘箱参数优化设计方案 |
5.3.3 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带方形喷嘴风道结构对热定型机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带方形喷嘴风道内流体流动建模 |
1.1 带方形喷嘴风道的二维结构模型 |
1.2 控制方程建立 |
1.3 边界条件 |
1.4 计算方法及过程 |
2 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与理论对比 |
3.2 风道倾斜角的影响 |
3.3 喷嘴出口挡板高的影响 |
3.4 风道底面夹角的影响 |
3.5 方形喷嘴结构尺寸的影响 |
4 结论 |
(4)喷气织机辅助喷嘴引纬流场分析及纬纱牵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织机发展概况 |
1.1.2 新型喷气织机发展现状 |
1.2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 |
1.2.1 喷气织机引纬系统 |
1.2.2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结构 |
1.2.3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功用 |
1.2.4 辅助喷嘴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辅助喷嘴引纬流场的气流特性 |
2.1 辅助喷嘴气流特性 |
2.1.1 空气的流动特性 |
2.1.2 音速和马赫数 |
2.2 辅助喷嘴引纬流场的数学模型 |
2.2.1 流体的力学模型 |
2.2.2 辅助喷嘴流场的数学模型 |
2.2.3 湍流控制方程及其相关参数 |
2.3 模型数值计算及边界类型设置 |
2.3.1 数值模拟的软件环境 |
2.3.2 模型数值计算及边界条件设置 |
2.4 流场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 |
3.1 辅助喷嘴的类型与应用 |
3.2 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 |
3.2.1 单圆孔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 |
3.2.2 双圆孔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 |
3.2.3 九圆孔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 |
3.2.4 十九圆孔辅助喷嘴流场特性分析 |
3.3 辅助喷嘴气流特性实验测试 |
3.3.1 实验原理 |
3.3.2 测试装置 |
3.4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3.4.1 单圆孔辅助喷嘴结果对比分析 |
3.4.2 双圆孔辅助喷嘴结果对比分析 |
3.4.3 九圆孔辅助喷嘴结果对比分析 |
3.4.4 十九圆孔辅助喷嘴结果对比分析 |
3.5 不同孔型辅助喷嘴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喷嘴喷向角对纬纱牵引的影响 |
4.1 辅助喷嘴喷向角 |
4.2 辅助喷嘴气流对纬纱作用力测试 |
4.2.1 实验测试装置 |
4.2.2 实验测试方法 |
4.2.3 实验测试所选纬纱 |
4.3 纬纱张力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单圆孔辅助喷嘴纬纱张力测试 |
4.3.2 十九圆孔辅助喷嘴纬纱张力测试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两种辅助喷嘴纬纱张力比较 |
4.4.2 结果分析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辅助喷嘴组合流场数值分析 |
5.1 辅助喷嘴组合流场数值模拟 |
5.1.1 辅助喷嘴与异形筘组合流场模型的建立 |
5.1.2 辅助喷嘴与异形筘组合流场数值模拟 |
5.2 辅助喷嘴与异形筘组合流场特性分析 |
5.2.1 不同喷向角辅助喷嘴组合流场模型比较分析 |
5.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5)热熔染色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热熔染色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概述 |
1.2.1 焙烘机结构 |
1.2.2 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焙烘机研究现状 |
1.3.2 温度控制研究现状 |
1.3.3 风道及喷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
1.4.1 主要研究任务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原理 |
2.1 PID控制原理 |
2.2 模糊控制原理 |
2.3 神经网络控制原理 |
2.4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原理 |
2.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2.4.2 模糊神经网络PID网络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风温度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
3.1 总体控制方案的设计 |
3.1.1 模糊神经网络PID总体控制流程 |
3.1.2 控制对象的选择 |
3.2 仿真结果比较 |
3.2.1 不加干扰时三种控制算法的仿真比较 |
3.2.2 加干扰时三种控制算法的仿真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道结构优化以及速度控制 |
4.1 风道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1 对风道的理论研究 |
4.1.2 风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
4.1.3 改进措施 |
4.2 风道结构优化 |
4.2.1 风道窄口高度对喷嘴出口速度的影响 |
4.2.2 喷嘴直径对喷嘴出口速度的影响 |
4.2.3 喷嘴间距对喷嘴出口速度的影响 |
4.3 风道速度控制以及仿真验证 |
4.3.1 风道入口速度控制 |
4.3.2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5.1 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5.1.2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选型 |
5.2 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2.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 控制效果分析 |
5.3.1 不加干扰时三种控制算法的实验比较 |
5.3.2 加干扰时三种控制算法的实验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星状喷嘴系统和节能型气流原理在织物烘燥中的应用[J]. K. H. Gottschalk,肖友清. 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 1992(01)
- [2]针织物预烘箱流场和温度场模拟与分析[D]. 纪亚晖. 东华大学, 2018(06)
- [3]带方形喷嘴风道结构对热定型机性能影响[J]. 钱淼,王景汉,向忠,吴成成,胡旭东.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12)
- [4]喷气织机辅助喷嘴引纬流场分析及纬纱牵引实验研究[D]. 王卫华. 苏州大学, 2014(10)
- [5]热熔染色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研究[D]. 韩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