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活化的影响

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活化的影响

一、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烨霖[1](2021)在《粉煤灰的粉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但综合利用率低。粉煤灰在建材方面的应用主要依靠其火山灰活性,但是原灰的活性一般较低,这严重限制了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对粉煤灰进行粉磨活化处理,一方面使其更容易参与水化反应,提高化学活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颗粒形貌,改善微集料效应,提高物理活性。目前,粉煤灰粉磨活化在工业上一般采用机械研磨(如球磨机)和气流对撞粉碎(如蒸汽流粉碎)。机械粉磨较为成熟,但存在噪声大、能量利用率低、磨损严重等问题,还需要在粉磨能效方面深入研究。蒸汽流粉碎机属于在工业上新近使用的粉磨技术,是在气流粉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粉碎效率高、设备磨损小,产品纯度高,能耗小等优势,但需要有过热蒸汽为动力,在工业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应用场景是利用钢铁冶金和电厂过热蒸汽超微粉碎冶炼渣和燃煤灰渣。尽管球磨和蒸汽流粉碎粉煤灰已经在工业上成功应用,但是各自的优缺点尚无定论,尤其是还缺乏二者之间的粉磨活化特性对比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煤粉炉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球磨工艺考察了粉煤灰球磨时间、球磨介质级配以及物料填充率对粒度分布、比表面积、能耗等指标的影响规律,并对粉磨前后物料微观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系统考察其微观形貌(SEM)、物相组成(XRD)、胶凝活性指数等变化规律,同时对粉磨效率进行初步计算。结果发现,粉煤灰粒度随粉磨时间的增加、填充率的减小和球磨介质中小球比例的增加而减小;粉煤灰的胶凝活性随中位径D50减小而增加,随比表面积增加而增加;延长球磨时间,能耗增大,粉磨成本升高。在粉煤灰填充率为60%,钢球级配为:10 mm:20 mm:30 mm:50 mm=3:1:1:1,球磨时间为1 h时,对应球磨耗电量60 k W·h/t,中位径D50为14.0μm,比表面积为387.8 m2/kg,粉煤灰-水泥胶砂试块胶凝活性为90.5%。粉煤灰球磨前后物相组成不改变,但产品中莫来石和石英的结晶度随球磨时间延长而降低,非晶态组分含量增多,球形颗粒余量减少,球磨可破坏粉煤灰表层结构,使晶体产生断键,提升其化学活性。(2)以煤粉炉粉煤灰为原料,采用蒸汽动能磨粉碎工艺,以粒度、比表面积和活性为主要指标,考察蒸汽磨不同分级频率下的粉碎效果,并从微观形貌、矿物组成等方面探究粉碎机理,为粉煤灰等矿物的粉碎加工提供参考和借鉴。蒸汽动能磨的粉碎较高,能耗较低,经过蒸汽动能磨得到的粉煤灰微粉的中位径D50可达2.25μm,比表面积可达1140.3 m2/kg;蒸汽动能磨粉磨后的粉煤灰活性最高可达107.7%,此时微粉中位径D50为2.7μm;利用蒸汽动能磨粉磨粉煤灰,可有效破碎粉煤灰微珠,释放内部Ca、Si、Al等成分,提升Si、Al溶出率,优化粉煤灰微粉的化学组成,强化水化反应,提高活性;蒸汽动能磨不会改变粉煤灰的物相组成,但会降低粉煤灰中物相的结晶度,随粉磨强度的增加,粉煤灰粒度减小,晶体结晶度降低。(3)以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为原料,分别采用球磨和蒸汽流超微粉碎工艺,以粒度、比表面积为主要指标,考察不同球磨时间和蒸汽磨不同分级频率的粉碎效果。蒸汽动能磨的粉磨效率与球磨相差不明显,粉磨6 h,粉煤灰D50为4.78μm,SSA为968.9 m2/kg,而分级频率134 Hz下,粉煤灰D50可达4.27μm,SSA为1156.2m2/kg。(4)将上述2种粉碎工艺所得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超微粉用作混凝土掺合料,根据生产实际固废产生量,对国家标准中粉煤灰应用于混凝土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将其作为混凝土掺和料,对该电厂产生的灰渣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球磨和蒸汽磨粉磨,可明显降低炉渣细度,球磨时间2 h可达到Ⅰ级灰标准,经蒸汽动能磨得到微粉均能达到Ⅰ级灰标准。灰渣需水量随球磨时间和分级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球磨时间为0.5 h,灰渣微粉的需水量比为105%,满足Ⅱ级灰标准,球磨时间超过0.5 h以及134 Hz以下,灰渣需水量比在Ⅲ级灰范围内。球磨时间达到6 h、分级频率达到134 Hz,灰渣的需水量比不及Ⅲ级灰标准。粉煤灰原灰和微粉的烧失量满足Ⅱ级灰要求,相较于原灰渣,经过粉磨灰渣的烧失量略有上升,球磨和蒸汽动能磨粉磨对灰渣烧失量没有明显影响。球磨1 h对应活性较高,活性为92.1%,延长粉磨时间活性上升不明显,分级频率120 Hz下灰渣活性最高,达94.9%。(5)依据上述研究结果,选用江苏某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电厂,开展蒸汽流超微粉碎技术制备CFB灰渣超微粉工程应用项目设计,包括:原料规模、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产品应用等。

刘文博[2](2021)在《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及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燃煤发电大国,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火力发电后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粉煤灰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本文利用Ⅱ级活性粉煤灰为原材料,实现了由粉煤灰到免烧粉煤灰陶粒再到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的转化,本文主要工作及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Na2CO3、Ca(OH)2、CaO、Na(OH)等四种碱性激发剂对Ⅱ级粉煤灰活性激发效果,以用于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试验结果表明:CaO对Ⅱ级粉煤灰活性激发效果最好。2.本文利用Ⅱ级粉煤灰为原材料,以P.Ⅱ52.5水泥、生石灰、速溶硅酸钠、脱硫石膏为外加剂,采用蒸汽养护制备出免烧粉煤灰陶粒。以筒压强度、1h吸水率、堆积密度为陶粒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单一变量试验研究了外加剂对陶粒性能的主要影响。设置正交试验探究外加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各因素对陶粒性能影响程度,并利用矿物分析和扫描电镜解释陶粒强度机理。结合单一变量和正交试验给出新型免烧粉煤灰陶粒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该陶粒满足国家规范《GB/T 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要求的900级人造轻骨料标准。3.本文通过总结经验,对免烧型粉煤灰陶粒制备工艺方法做出优化,提出了新的生石灰添加工艺、水添加工艺、成核工艺、养护工艺;提出了生石灰制浆-湿物料制备-成球盘成球-筛分-自然养护-保湿养护-蒸汽养护的免烧型粉煤灰陶粒制备工艺路线。该工艺具有原料利用率高、生料球初始强度高、破碎率小、陶粒筒压强度高等优点,与传统烧结粉煤灰陶粒相比造价更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本文以自制的免烧粉煤灰陶粒为粗骨料制备轻骨料混凝土,利用玄武岩纤维改善陶粒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增强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增强陶粒混凝土达到《JGJ/T 12-2019》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要求的LC45级结构用轻骨料混凝土标准。

孙大全[3](2021)在《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能够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碳排放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具有取代水泥作为主要胶凝材料的潜力。本文研究了硅灰(Silica Fume,SF)掺量、Si/Al、水胶比(W/B)、养护温度、不同碱、碱模数(M)、水玻璃模数(MS)和Na/Al对粉煤灰基地聚物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当SF与粉煤灰(Fly Ash,FA)掺入比为1:4时,28 d抗压强度为12.1MPa,当掺入比为4:1时,28 d抗压强度达23.89 MPa,随着SF掺入量的增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当Si/Al=2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净浆的28 d抗压强度为27.7MPa,当Si/Al=4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净浆的28 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34.3 MPa,随着Si/Al的增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当Si/Al=3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随着W/B的增大而减小,当W/B=0.5时,28 d抗压强度最大,为37.3 MPa;提高养护温度会提高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养护温度为80℃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28 d强度最大为36.6 MPa,但养护温度超过80℃时,28 d抗压强度减小。研究了M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当Si/Al不变时,M=2时28 d抗压强度最大为32.5 MPa,M=10时,28 d抗压强度最大为11.8 MPa,随着M增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净浆28 d抗压强度逐渐减小;在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碱性活化剂中掺入水玻璃能够使其28 d抗压强度增大,且使其内部结构更加均匀,当Na2O浓度不变时,随着MS的增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最大为41.4 MPa;当Si/Al不变时,随着Na/Al增大,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逐渐减小,Na/Al=0.3时,28 d抗压强度最大,为35 MPa。当Si/Al=2时,抗压强度随Na/Al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当Si/Al=4时,这种减小趋势不再明显。KOH可替代Na OH作为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碱性活化剂,同等条件下制备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砂浆28 d强度为20 MPa,比Na OH活化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下降了37%,活化效果不如Na OH。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结构中主要存在新生成的沸石相(Chabazite-Na)、无定形的非晶态N-A-S-H凝胶相和原料粉煤灰中的石英相、赤铁矿相,微观形貌主要由凝胶相和少量晶相组成,结构中普遍存在未完全水化的FA颗粒及SF颗粒,致密化不完全,适宜的水胶比(W/B=0.5)和养护温度(80℃)促使前驱体颗粒活化更加高效,使内部结构更加致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FTIR)结果表明N-A-S-H凝胶相和少量结构水的存在,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中发现了H-O-H键的弯曲振动峰与伸缩振动峰,结构单体配位状态的改变和T-O-Si(T=Al,Si)解聚或聚合致使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发生变化。

杜家豪[4](2021)在《氡高选择性吸附富集竹炭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防军工、民用地下设施等密闭环境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控制与治理研究需求迫切。其中氡等放射性气溶胶净化分离材料的筛选与制备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活性炭常作为氡吸附富集材料。然而,由于活性炭对氡具有实际吸附富集作用的微孔率较低(<2 nm),其饱和吸附能力有限。本论文以生长快速的毛竹为原料制备了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并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了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对氡进行吸附富集处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碘吸附值常作为衡量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指标,8年生毛竹经过900℃炭化制备的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碘吸附值最高,达到436.64 mg/g;竹不同部位制备的节间炭基吸附富集材料和竹节炭基吸附富集材料的吸附性能相当,碘吸附值分别为436.64mg/g、446.79 mg/g。扫描电镜、比表面积、XRD等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的石墨微晶尺寸和数目增加;比表面积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900℃炭化制备的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比表面积最大,为95.9m3/g。炭化温度较低时,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初步形成致密的孔结构,平均孔径较小。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孔结构逐渐扩大,甚至坍塌。氡吸附实验中,600℃炭化制备的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氡吸附量最高,为6.03 Bq/g。(2)选择炭化温度600℃的竹炭基材料为原料、活化剂为KOH、碱炭比4:1、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2 h制备的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比表面积最大,为794.57 m2/g,氡吸附量达到48.78 Bq/g。经过KOH活化后使用活化剂进行二次活化会进一步起到扩孔作用,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比表面积最大为1129.17 m2/g,氡吸附量为100.87 Bq/g。研究发现,比表面积大、微孔丰富、平均孔径小的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在氡富集上更有优势。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氡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方程(?)(R2=0.958);平均孔径和氡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方程γ=19.26+57021.98·0.09445χ(R2=0.917);微孔率和氡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方程γ=20.46+0.017·e0.123·χ(R2=0.917)。(3)吸附材料对氡的吸附富集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氡吸附4h后逐渐趋于稳定,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平衡氡吸附量为2.01 Bq/g,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平衡氡吸附量为59.13 Bq/g,椰壳活性炭材料平衡氡吸附量为30.37 Bq/g。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85),是物理吸附。随着氡浓度的升高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椰壳活性炭材料、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氡吸附量均呈增加趋势,经过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发现,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94),发生了多层吸附行为。对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椰壳活性炭材料成型处理发现,由于粘合剂对空隙的堵塞导致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椰壳活性炭材料氡吸附量分别从2.01 Bq/g、59.13 Bq/g、30.37 Bq/g降为1.83 Bq/g、56.43 Bq/g、27.74 Bq/g。后续50次循环试验表明,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椰壳活性炭材料氡吸附量分别从2.01 Bq/g、59.13 Bq/g、30.37 Bq/g降到1.39 Bq/g、49.79 Bq/g、24.36 Bq/g;成型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成型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成型椰壳活性炭材料氡吸附量分别从1.83 Bq/g、56.43 Bq/g、27.74 Bq/g降到1.38 Bq/g、48.47 Bq/g、22.67 Bq/g。

陈昶旭[5](2021)在《西北强风沙环境下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修补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西北部分地区的混凝土结构处于强风沙环境下,常年受到强风携带砂粒的冲蚀磨损,造成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裂纹、水泥石脱落,导致混凝土结构中的微裂纹加速扩展,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如果不加以及时修补,会导致整个混凝土结构的破坏。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补材料修复时间较长,对于一些要求快速修补使用的混凝土结构使用较为不便,因此研究强风沙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修补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制备了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考察了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凝固时间、力学性能、冲蚀磨损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了矿渣掺入量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得到性能较好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配合比。通过添加硅灰、PVA纤维和硅灰石制备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冲蚀磨损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结合微观形貌表征进行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矿渣掺入量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矿渣掺入量为70wt%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初凝时间为40 min,终凝时间为75 min,正常养护28 d后的抗压强度达到76.9 MPa,抗折强度达到20.5 MPa。然而,随着矿渣的不断加入,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冲蚀磨损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下降,当矿渣掺入量由30wt%增加到70wt%时,养护28 d后的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试样的冲蚀率由8.29 mg/g增大到9.26 mg/g;对于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当矿渣掺入量由30wt%增加到70wt%时,经28 d硫酸盐侵蚀养护后试样的质量损失由0.21 g增大到0.24 g,相比正常养护试样,抗压强度降低了10%-45%。综合考虑各项性能,当矿渣掺量为50wt%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试样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2)研究了硅灰掺量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硅灰的加入,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冲蚀抗力、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先增加后减小。当硅灰掺入量为6wt%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正常养护28 d后试样的抗压强度为55.7 MPa,抗折强度为20.7 MPa,冲蚀率为4.29 mg/g,硫酸盐侵蚀养护28 d后试样的质量损失为0.17 g,抗压强度为40.6 MPa。(3)研究了PVA纤维的加入对硅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当PVA纤维加入量为0.4vol%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正常养护28 d后试样的抗压强度为61.2 MPa,抗折强度为23.9 MPa,冲蚀率为3.69 mg/g,硫酸盐侵蚀养护28 d后试样的质量损失为0.15 g,抗压强度为40.8 MPa。(4)研究了硅灰石掺量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硅灰石的加入使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明显提升,当硅灰石掺量为2wt%时,其28 d抗压强度达到70.5 MPa;而硅灰石的掺入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抗折强度、冲蚀抗力、硫酸盐侵蚀养护28 d后的质量损失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唐君晶[6](2020)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是由燃煤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燃烧并掺入石灰石脱硫后的产物。2015年中国粉煤灰排放量突破6.2亿吨,产量巨大,大量堆存的粉煤灰占用大面积土地资源,破坏附近的生态环境,污染大气及地下水资源,严重危害到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目前针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仍以水泥、混凝土及建材生产等低附加值利用为主,近年来也开展了大量高附加值综合应用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中各类有价值的金属元素,如镓、锗、铁、铝等的提取,论文选用内蒙古大唐国际某燃煤电厂生产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进行研究,其中铝含量高,高效提取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采取硫酸化焙烧和微波焙烧对其浸出程进行强化,并开展了碳酸钠活化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硫酸浸出实验,考察了影响酸浸效果的因素,得出酸浸最优条件为:酸浸温度85℃,酸浸时间120min,浸出酸浓度6mol·L-1,酸浸液固比9:1,铝的浸出率为62.87%。发现常规酸浸无法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的铝完全提取出来,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未发现莫来石,但氧化铝与二氧化硅结合形成难溶于酸的非晶态铝硅酸盐,要进一步提高铝的提取率,必须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进行活化。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介电特性和在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粉煤灰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可在微波场中快速加热。开展常规及微波硫酸化焙烧实验,研究焙烧工艺条件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开展单因素实验,得出微波硫酸化焙烧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260℃,焙烧时间60min,酸料比1.25:1mL·g-1,铝的浸出率为76.54%,发现微波硫酸化焙烧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的强化效果明显。同时通过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及其焙烧产物的表征,揭示了微波硫酸化焙烧强化机理。随之开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碳酸钠活化实验,并确定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min,碳酸钠/粉煤灰摩尔比1:1,铝的浸出率为93.62%,并对碳酸钠活化焙烧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焙烧过程的物相转变。

张大旺[7](2019)在《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性、微结构与界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多分散尺度的固液悬浮体系可知,粉煤灰-矿粉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①砂石骨料等惰性填料;②硅铝酸盐/化学激发剂所构成的新拌浆体。作为混凝土流变特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新拌浆体各项性能易受碱性激发剂组成、水胶比等配合比而改变。因此,本项目探索不同激发剂种类、掺量以及水胶比等因素对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流变特性宏观调控与优化机制;采用G3光学显微镜探索激发剂种类与掺量对新拌浆体反应初期团簇结构与颗粒形貌等微观结构的影响,揭示其微结构与流变特性的关系;通过光学微流变仪对颗粒运动进行无扰动的原位研究,揭示新拌浆体粘弹性的转变历程。结合新拌浆体流变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阐明颗粒运动、“笼”效应与流变特性变化历程的必然联系。最终从颗粒间表面作用力的角度出发,探索不同碱性激发剂体系的颗粒间表面作用力转变过程,建立颗粒表面作用力—微结构—粘弹性—流变特性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宏观与微观的优化调控机理,为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工作性的优化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为大规模商品化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研发奠定基础。本论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初始流变特性—微结构的关系1)初始流变特性:随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新拌浆体初始流动度先呈现线性增加,在临界掺量(NA-5#)时达到最大值后保持不变,其屈服应力与塑性黏度随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水玻璃模数和水玻璃掺量的增加,初始屈服应力与塑性黏度增加,新拌浆体初始流动度显着降低。2)微结构: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中固体颗粒易团聚成50-200μm轮廓模糊的团状和长链状团簇结构。随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新拌浆体的团状团簇结构逐渐被高长宽比的的长链状团簇结构取代,当量直径(CE diameter)和面积降低,延伸率(Elongtion)增加,圆度(Hs circularity)降低,紧密性降低,稳定性较差。与氢氧化钠体系相似,水玻璃模数降低以及掺量的降低也存在上述现象。基于上述结果可知,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中大量存在80-200μm的团状和长链状团簇结构单元,增加了颗粒间运动的内摩擦力与阻力,颗粒分散性降低,塑性黏度与屈服应力增加,是其流动性变差的主要原因。随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以及水玻璃模数的降低(NA-2#-NA-8#和Ms=2.5-Ms=1.5),新拌浆体中团状团簇结构逐渐不稳定的长链状团簇结构取代,附着颗粒掉落,直径降低,颗粒分散性提高,内摩擦降低,流动性增加。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中团簇结构的形成导致其流变特性降低;结构不稳定长链状团簇结构有利于颗粒分散性和浆体流动性提高;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与水玻璃的降低均促进了长链装团簇结构的形成,利于流动度的提高。(2)颗粒运动—粘弹性—流变特性的联系本文采用光学微流变仪测定颗粒运动轨迹,基于浆体的弹性因子(EI)、宏观黏度因子(MVI)、存储模量(G’)以及损耗模量(G’’)等粘弹性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索新拌浆体粘弹性以及“笼”结构的转变历程。反应初期,新拌浆体中颗粒自由运动,“笼”效应较弱,阻力与摩擦力较小,分散性良好,浆体以液体粘性行为为主;随时间延长,颗粒间的“笼”效应增加,运动受阻,运动空间减小颗粒间相互接触增多,“笼”结构形成,运动阻力与内摩擦力增加,塑性黏度与屈服应力增加,流动度逐渐降低。同时,氢氧化钠掺量、水玻璃模数以及掺量的增加导致新拌浆体颗粒间的“笼”效应迅速增加,颗粒间的运动阻力与摩擦力增加,加快了新拌浆体由粘性到弹性的转变过程以及经时流动度损失速率。(3)颗粒表面作用力—微结构—粘弹性—流变特性的内在联系反应初期,高掺量的氢氧化钠促进了新拌浆体颗粒活性组分的溶出,增加了溶液的|ζ|电位,导致了颗粒间的相互间排斥力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颗粒与分散介质间水合作用力。同时,原位傅立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In suit ATR FTIR)、扫描电镜(SEM)以及选择性酸溶法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颗粒表面附着少量N-A-S-H与C-A-S-H凝胶随氢氧化钠掺量提高而增加,颗粒间的桥键作用增加。然而,反应初期颗粒间静电斥力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随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新拌浆体静电作用力提高,颗粒间易形成结构松散的高延伸率的小长链状团簇结构,其包裹的自由水降低,颗粒运动范围增加,“笼”结构效应较弱,凝胶的束缚作用较弱,颗粒分散性提高。然而,随时间的延长和氢氧化钠掺量的增加,溶液中活性硅铝酸根与阳离子结合在颗粒表面形成大量C-A-S-H凝胶,颗粒间桥键作用增强,“笼”结构明显增强,颗粒运动受阻,摩擦力与阻力增加,颗粒的分散性降低,流动度降低。与氢氧化钠激发体系相似,Ms=1.5水玻璃激发体系促进Al酸根离子的溶出,同时线形与支链的聚合硅酸根基团可能吸附颗粒表面,大幅提高了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形成了长链装团簇结构,颗粒运动活跃,分散性良好,流动性增加。从上述结论可知,颗粒的运动以及颗粒间表面作用力是新拌浆体流变体系微观调控的关键因素。碱性激发剂作用的条件下,新拌浆体中大量的活性硅铝酸溶出,一方面导致了颗粒的|ζ|电位增加,静电斥力增加,颗粒运动轨迹区域增加,笼结构效应的增加;另一方面,活性硅铝酸盐形成的聚合反应产物(C-A-S-H与N-A-S-H凝胶)为颗粒间的连接提供桥键作用,颗粒运动空间被束缚,“笼”效应增加,颗粒间的运动阻力增加,流动度降低。因此,控制C-A-S-H与N-A-S-H凝胶的形成速率以及颗粒的静电斥力是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性调控的关键。

周保成[8](2019)在《粉煤灰微波强化活化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CFA)是燃煤工业的副产品,其长期大量的堆存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论文针对内蒙古某燃煤电厂的粉煤灰,选用碳酸钠为活化剂,采用微波加热强化粉煤灰活化过程,提高活化效率,降低过程能耗,并研究其活化过程、物相演变规律及强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微波-真空协同强化粉煤灰活化实验,对粉煤灰活化过程进一步强化,在获得更好的活化效果的同时以期减少焙烧时间,为我国粉煤灰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1、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料常规活化焙烧条件进行研究,并研究了活化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规律和微观结构演变。实验结果表明:(1)粉煤灰常规活化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900℃,粉煤灰/碳酸钠质量比1:1,焙烧时间60min,铝浸出率达到93.1%。(2)通过物相分析总结出物相转变规律,发现每种反应都需要不同的温度条件,加热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反应的进行。(3)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发现,球形粉煤灰颗粒在600℃会出现轻微破碎现象,并伴随着细小球形颗粒掉落进破碎颗粒中被包裹的现象。2、通过对物料介电性能的测量和升温特性的研究,总结出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料在微波场中的加热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发现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料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可在微波场中快速加热。(2)混合物料在微波场中的加热机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50℃)的升温速度较慢,第二阶段(≥350℃)升温速率急剧增加。3、开展微波强化活化粉煤灰焙烧实验,与常规活化焙烧实验进行对比,并分析其物相转变规律和微观结构演变。实验结果表明:(1)得出微波焙烧活化最佳条件为: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30min,煤灰/碳酸钠质量比1:1,铝浸出率可达到95.96%。(2)微波活化方式没有改变粉煤灰中物相演变规律,但加快了其反应进程。(3)微波加热的选择性加热特性导致了反应发生区域与常规加热不同,物料整体升温可使反应同时发生,从而使粉煤灰颗粒整体破碎,增加了碳酸钠反应接触面。4、提出微波-真空协同强化粉煤灰碳酸钠实验,在真空-0.04MPa,加热至700℃保温20min,粉煤灰/碳酸钠质量比1:1的条件下,可得到95.43%的铝浸出率,较之微波强化方式缩短了10min。真空场的加入,对于粉煤灰活化过程有促进作用,加快反应效率,从而缩短反应时间。

王奕仁[9](2019)在《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锂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得我国锂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工业副产品锂渣,其堆存量逐年增加。与矿渣和粉煤灰相比,锂渣的利用率较低,主要用于建材行业的掺合料和辅助性胶凝材料,少量用于制备新材料,实际利用率仅为1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关于锂渣的矿相组成、活性组分含量及其反应活性评价等基础研究成果较少且尚不明确,其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对水泥的水化历程影响、微结构变化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缺乏系统性的规律研究。同时,突破传统激发方法,探寻新型高效的锂渣活化技术,也是扩大锂渣在水泥行业的消纳范围和提升消纳能力的关键研究内容。本课题基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低活性锂渣的预处理与高效活化技术研究”为研究背景,选取三种代表性产地的锂渣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其形貌特征及物相组成与含量,尤其是活性组分含量;量化表征了锂渣在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程度,系统研究了锂渣的火山灰活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探究了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显微形貌和产物结构组成,确立了孔结构特征与材料微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变化关系,最后针对大掺量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的低水化活性,采用一种无机高分子活化剂来提升其水化活性并初步探明其活化机理。锂渣中主要矿物相为深灰色不规则状或圆饼状晶态铝硅酸盐Al2Si4O10(OH)2,灰白色的不规则状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相CaCO3、KAlSi3O8和CaAl2Si2O8,黑灰色无定形态的Al2O3·4SiO2以及灰色棒状的石膏相CaSO4·2H2O,还含有少量的SiO2、NaAlSi3O8和亮白色圆粒状含铁相。采用背散射图像定量法得到锂渣中无定形相的含量在39.7842.65%,碱/碱土金属复合相在6.469.83%,晶态铝硅相在34.4144.74%,石膏相在3.967.10%,其他相在2.638.88%。如果能够改进锂渣的生产过程,使得结晶相转变为更多的非晶相,这将有助于提高锂渣的活性。锂渣反应程度的测定方法中,盐酸法适用于测定锂渣的反应程度,且具有普适性。锂渣早期火山灰活性较低,7 d后逐渐表现出火山灰活性,28 d后水化活性增长缓慢。其反应率7 d在6.3011.58%之间,28 d在14.0819.45%之间,90 d在16.2221.46%之间。锂渣的火山灰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k的大小(0.00140.0028)反映了火山灰活性的高低。锂渣在7 d前的反应率较小,水化产物中凝胶含量较低,颗粒结构松散,对体系强度贡献较低,7 d后逐渐表现出的火山灰活性开始对体系的强度贡献快速增长,后期水化产物结构变得致密,但仍有锂渣颗粒未发生反应。锂渣水化活性越大,生成凝胶含量越多,对体系强度的贡献越大。综合评定,锂渣的火山灰活性低于矿渣而高于粉煤灰。在不同C/LS值的锂渣体系中,C/LS值为0.25时,锂渣化学反应量较高,活性已被CaO充分激发,生成的C–(A)–S–H凝胶含量最多;随着C/LS值持续增大,锂渣反应量下降,过量的CaO会阻碍锂渣中活性组分的表面接触反应和与Ca2+扩散渗透反应,同时会以Ca(OH)2晶体的形式夹杂在水化体中间,在长期养护过程中Ca(OH)2逐渐溶解,形成大孔道,使硬化浆体的强度下降。在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中,早期少量锂渣能够促进水泥水化,加速C–S–H凝胶的生长。锂渣掺量≥40%试样中锂渣反应程度较低,水化产物未能较好地填充浆体中的孔隙。水化后期各试样结构均变得密实,水化产物较好的填充于孔隙;但相对于锂渣掺量≤20%的试样,锂渣掺量≥40%的试样随其掺量增多结构致密性明显下降,且反应程度变低。锂渣掺入改变了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类型,由富钙的C–S–H变成富铝的C–A–S–H,种类组成从单一变得复杂,形貌由纤维状变成球簇状。少量的锂渣只改变了C–S–H相的化学组成。大掺量的锂渣改变了水化产物类型以C–(A)–S–H相为主,且存在高Ca和低Ca两种C–A–S–H相。锂渣掺入降低了C–A–S–H凝胶的Ca/(Si+Al)值,且随锂渣掺量增大,Ca/(Si+Al)值出现各自的区域分布且逐渐减小;C–A–S–H凝胶的Al/Si值约在0.42,表明C–A–S–H凝胶中的Al不会随着锂渣掺量增多而持续增大。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的临界孔径随养护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锂渣掺量20%的试样孔隙率均低于纯水泥试样,锂渣掺量≤20%能够减小复合硬化浆体中凝胶孔尺寸,降低孔隙率;锂渣掺量≥40%增加了复合硬化浆体中的少害孔(间隙孔),孔隙率先减小后增大,这是体系中形成的钙矾石通过“晶体生长”和“孔隙形成”机理产生膨胀作用造成的。对于孔隙分布含量研究,早期锂渣掺入增加了浆体中>100 nm的大孔数量,但少量锂渣能够促进水泥水化,生成部分水化凝胶填充孔隙;大掺量锂渣会使其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粗化,大毛细孔增多。中期各试样的大孔含量减少,凝胶孔含量增加,即>100 nm的大毛细孔明显减少,<10 nm的凝胶孔明显增加,4.550 nm的间隙孔大幅增加。后期锂渣掺量≤20%时能够细化硬化浆体孔径,凝胶孔增多;锂渣掺量≥40%时增加了硬化浆体中4.550 nm间隙孔含量,总孔隙率增大;锂渣掺量60%的硬化浆体中临界孔径在少害孔范围,其他试样均在凝胶孔范围。锂渣对强度的贡献作用主要体现在早期锂渣颗粒的物理“填充效应”和后期锂渣的化学“火山灰效应”改变了浆体的微结构。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法得到锂渣复合硬化浆体孔结构的孔表面分形维数在2.822.94之间,相关系数在0.99,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孔表面积不规则,孔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孔表面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和孔隙率的相关性极差,与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与孔表面积存在一定关系,即表面分形维数随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的减小而增大,孔比表面积随分形维数增加而增加;与<20 nm和>100 nm的孔径分布呈现出良好的正和负两种相关性,随着分形维数增加,<20 nm的无害孔比例明显增加,而>100 nm的有害孔比例显着减少。锂渣和水泥颗粒对聚合铝均表现出强烈的吸附趋势。聚合铝对液相离子的络合能力为SiO(OH)3->Al(OH)4->Ca2+>Fe3+>Mg2+。在碱性环境中,聚合铝与液相中的硅铝离子通过配合与吸附作用形成络合物,通过粘附卷扫作用沉淀金属阳离子,降低了液相离子浓度,活性矿物继续溶解,补充溶液中所消耗的SiO44-、AlO4-,提高了锂渣中玻璃体的溶出含量,从而提升锂渣的水化反应程度。聚合铝的掺加能够显着提高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抗压强度、化学结合水含量,对后期强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聚合铝加速了诱导前期锂渣与水泥中矿物相的溶解,加快了加速期水化产物成核以及生长的过程,增加了减速期水化产物的成核总量,促进了锂渣在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中二次水化放热。早期水化产物中出现大量的AFt、C4AHx及相对较多的Ca(OH)2,后期体系中Ca(OH)2的大量消耗,促进了锂渣在水泥复合体系中的火山灰反应,提升了锂渣的水化反应活性。

张大明[10](2017)在《煤矸石基地聚物制备及其混凝土强度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每年仍以亿吨以上的速度递增,煤矸石的排放、堆积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资源化利用煤矸石意义重大。地聚物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胶凝材料,通过固体硅酸盐或硅铝酸盐粉末与碱金属氢氧化物/碱性硅酸盐的反应合成,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工艺简单、能耗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被我国列为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材料。煤矸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也是硅酸盐或硅铝酸盐,可以做为制备地聚物的原材料。本文研究利用煤矸石等煤炭废弃物为原材料制备煤矸石基地聚物和地聚物混凝土,基于智能算法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强度和配合比分别进行预测和优化,并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地质聚合混凝土构件的高温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氢氧化钠与碳酸钙混合制备的碱性干粉激发剂替代传统氢氧化钠溶液激发剂,并与煤矸石、粉煤灰和标准砂混合,提出了煤矸石基地聚物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传统碱性溶液激发剂相对比,研究了碱性干粉激发煤矸石基地聚物的凝结时间、吸水率、抗压强度等基本特性;揭示了干粉激发剂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用量对地聚物试件的吸水率、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获取了重要量化参数;分析了养护时间和养护温度对煤矸石基地聚物基本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干粉激发煤矸石基地聚物的聚合机理。2.采用碱性干粉激发剂、煤矸石、粉煤灰等原料制备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采用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法研究了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基本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了普通混凝土、不同激发方式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发展规律;研究分析了养护温度、养护时间、水胶比、砂率等因素对碱性干粉激发煤矸石基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得到了碱性干粉激发煤矸石基混凝土的最佳养护温度、最优水胶比和最优砂率范围。3.采用支持向量机和改进的布谷鸟算法预测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出了引入正交交叉算子改进布谷鸟算法,并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进行寻优的预测算法。构建了基于氧化物含量的煤矸石基地聚物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其中将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氧化物含量作为输入参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作为输出参量。通过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随原料中主要氧化物含量变化的发展规律。4.采用智能优化算法研究了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提出了采用切比雪夫混沌映射对引力搜索优化算法进行修正,推导得到了修正的引力搜索算法的优化公式。在保证强度与和易性的前提下,以经济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不同强度等级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的框架,通过优化结果分析,揭示了不同强度等级地聚物混凝土的成本变化规律。5.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的高温特性。建立了不同截面尺寸煤矸石基地聚物梁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聚物混凝土梁不同高温作用下的温度分布和变形;在不同高温工况下,研究了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地聚物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变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在高温时的变形、承载能力等特性的变化规律。

二、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的粉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2.1 物理化学性质
        1.2.2 对环境的危害
        1.2.3 综合利用途径
        1.2.4 结论与展望
    1.3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
        1.3.1 粉煤灰的活性
        1.3.2 活性激发
        1.3.3 结论与展望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
        2.1.1 粉煤灰和炉渣
        2.1.2 水泥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1 仪器
        2.2.2 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分析表征
        2.4.1 粒径
        2.4.2 比表面积
        2.4.3 矿物组成
        2.4.4 微观形貌
        2.4.5 活性
第三章 球磨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3.1 试验部分
    3.2 结果讨论
        3.2.1 粉磨时间
        3.2.2 填充率
        3.2.3 介质级配
        3.2.4 能耗
        3.2.5 矿物组成
        3.2.6 球形颗粒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汽动能磨粉碎试验研究
    4.1 试验部分
    4.2 结果讨论
        4.2.1 粒径比表
        4.2.2 活性
        4.2.3 能耗
        4.2.4 矿物组成
        4.2.5 球形颗粒
        4.2.6 微观形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化床灰渣粉磨方式试验及应用研究
    5.1 试验部分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原料
        5.2.2 粒径比表
        5.2.3 微观形貌
        5.2.4 细度
        5.2.5 需水比
        5.2.6 烧失量
        5.2.7 活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化床灰渣超微粉工程应用
    6.1 项目设计基础数据
        6.1.1 原料
        6.1.2 蒸汽参数
    6.2 项目设计原则
    6.3 项目工艺设计
        6.3.1 工艺流程
        6.3.2 设备选型
    6.4 产品应用展望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及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轻骨料简介
        1.2.2 焙烧型陶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免烧粉煤灰陶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轻骨料混凝土简介
        1.2.5 轻骨料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激发粉煤灰活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3 碱性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
        2.3.1 碱激活粉煤灰活性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免烧粉煤灰陶粒强度机理
    3.3 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工艺调控
        3.3.1 生石灰添加工艺
        3.3.2 水添加工艺
        3.3.3 成核工艺
        3.3.4 成球工艺
        3.3.5 养护工艺
    3.4 原料调控对粉煤灰陶粒性质的影响
        3.4.1 陶粒性能分析方法
        3.4.2 水泥的影响
        3.4.3 生石灰的影响
        3.4.4 速溶硅酸钠的影响
        3.4.5 石膏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研究
    3.5 成本核算
    3.6 结论
第四章 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
    4.1 引言
    4.2 轻骨料混凝土试配
        4.2.1 轻骨料混凝土原料
        4.2.2 陶粒添加工艺
        4.2.3 玄武岩纤维介绍
        4.2.4 陶粒混凝土各原料配比计算
        4.2.5 陶粒混凝土制备
    4.3 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3.1 混凝土抗压试验
        4.3.2 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
        4.3.3 混凝土抗劈裂试验
        4.3.4 混凝土抗折试验
    4.4 成本核算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研究
        1.1.2 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研究
        1.1.3 矿渣基地质聚合物研究
        1.1.4 其他地质聚合物
        1.1.5 地质聚合物反应机理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样的制备、成型与养护方法
    2.4 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硅灰对粉煤灰基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3.1 SF掺量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3.2 Si/Al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3.3 水胶比对粉煤灰基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3.4 养护温度对粉煤灰基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化剂对粉煤灰基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碱活化剂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4.2 碱模数M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4.3 水玻璃模数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4.4 Na/Al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氡高选择性吸附富集竹炭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氡的概述
    1.3 氡的危害
    1.4 氡的处理方法
        1.4.1 屏蔽法
        1.4.2 通风法
        1.4.3 吸附法
    1.5 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1.5.1 活性炭材料的简介
        1.5.2 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竹炭材料的制备
        1.6.1 微波辐射法
        1.6.2 水热法
        1.6.3 高温热解法
    1.7 竹炭材料的活化
        1.7.1 物理活化
        1.7.2 化学活化
        1.7.3 竹炭材料在吸附有害气体中的应用
    1.8 本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8.1 项目来源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9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9.1 创新点
        1.9.2 研究意义
    1.10 技术路线图
2 竹炭基吸附富集材料的制备以及对氡的吸附性能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竹炭基材料的制备
        2.2.2 竹炭基材料的表征
        2.2.3 氡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竹炭基材料表征结果
        2.3.2 氡吸附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的制备以及对氡吸附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设备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活性竹炭基材料的制备
        3.2.2 比表面积与孔径测试
        3.2.3 拉曼光谱分析
        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5 氡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活性竹炭基材料的表征结果
        3.3.2 氡吸附结果
        3.3.3 吸附机理探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活性竹炭基高选择性吸附富集材料对氡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设备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时间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2.2 浓度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2.3 成型竹炭材料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3 结果分析
        4.3.1 时间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3.2 浓度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3.3 竹炭成型对氡吸附量的影响
        4.3.4 解吸方式对氡计数的影响
        4.3.5 氡吸附材料的再生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西北强风沙环境下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修补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修补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混凝土冲蚀磨损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试样制备
        2.3.1 碱激发剂溶液的制备
        2.3.2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初终凝时间测试
        2.4.2 力学性能测试
        2.4.3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2.4.4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2.4.5 物相及形貌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凝结时间结果及分析
        2.5.2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2.5.3 冲蚀磨损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2.5.4 抗硫酸盐侵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2.5.5 物相及形貌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硅灰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3 性能测试
        3.3.1 力学性能测试
        3.3.2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3.3.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3.3.4 物相及形貌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3.4.2 冲蚀磨损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抗硫酸盐侵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3.4.4 物相及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PVA纤维对硅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力学性能测试
        4.3.2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4.3.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4.3.4 物相及形貌表征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4.4.2 冲蚀磨损实验结果及分析
        4.4.3 耐硫酸盐侵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4.4.4 物相及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硅灰石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3 性能测试
        5.3.1 力学性能测试
        5.3.2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5.3.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5.3.4 物相及形貌表征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讨论
        5.4.2 冲蚀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讨论
        5.4.3 抗硫酸盐侵蚀实验结果讨论
        5.4.4 物相及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概述
        1.1.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简介
        1.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结构特点及物化性质
        1.1.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危害
    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综合应用现状
        1.2.1 井下作业
        1.2.2 建材生产
        1.2.3 农业生产
        1.2.4 有价成分提取
        1.2.5 其他应用
    1.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铝的提取
        1.3.1 粉煤灰的活化
        1.3.2 化学活化
    1.4 硫酸化焙烧
    1.5 微波的应用
        1.5.1 微波加热理论
        1.5.2 微波加热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表征
        2.4.1 粒度分析
        2.4.2 铝离子浓度测定
        2.4.3 热重测量
        2.4.4 XRD物相分析
        2.4.5 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2.4.6 介电特性分析
    2.5 循环硫化床粉煤灰常规酸浸实验
第三章 常规酸浸实验研究
    3.1 酸浸条件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1.1 硫酸浓度的影响
        3.1.2 浸出温度的影响
        3.1.3 浸出时间的影响
        3.1.4 浸出液固比的影响
    3.2 浸出渣物相分析
    3.3 CFBFA及其浸出渣的微观对比
        3.3.1 CFBFA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3.3.2 浸出渣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3.4 CFBFA及其浸出渣焙烧实验
        3.4.1 CFBFA的热分析
        3.4.2 CFBFA及其焙烧渣的物相分析
        3.4.3 CFBFA中氧化铝的存在状态
    3.5 小结
第四章 微波强化粉煤灰的硫酸化焙烧实验
    4.1 CFBFA的介电特性
        4.1.1 复介电常数
        4.1.2 CFBFA及焙烧反应产物的介电特性
        4.1.3 CFBFA及 CFBFA+H_2SO_4的升温行为
    4.2 硫酸化焙烧条件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1 酸料比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2 焙烧温度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3 焙烧时间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3 焙烧渣表征
        4.3.1 焙烧渣的物相分析
        4.3.2 焙烧渣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4.4 CFBFA的硫酸化焙烧机理
    4.5 小结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碳酸钠焙烧实验
    5.1 碳酸钠焙烧条件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1.1 碳酸钠用量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1.2 焙烧时间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1.3 焙烧温度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2 碳酸钠活化产物表征
        5.2.1 碳酸钠活化产物的物相分析
        5.2.2 碳酸钠活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性、微结构与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地质聚合物的组成
        1.2.2 地质聚合物反应过程机理研究
    1.3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新拌浆体工作性的研究现状
        1.3.1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性
        1.3.2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粘弹性
        1.3.3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显微结构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主要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其性质
        2.1.1 粉煤灰
        2.1.2 矿渣微粉
        2.1.3 中钙复合体系
        2.1.4 碱性激发剂
    2.2 碱性激发剂的表征
        2.2.1 水玻璃激发剂的聚合硅酸结构组成
        2.2.2 水玻璃激发剂的红外分析
        2.2.3 水玻璃激发剂的颗粒粒径分布
        2.2.4 水玻璃激发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3 样品制备
        2.3.1 碱性激发剂的制备
        2.3.2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的制备
    2.4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测试实验方法
        2.4.1 新拌浆体流动度及经时损失的测定
        2.4.2 新拌浆体流变参数的测定
        2.4.3 新拌浆体粘弹性转化历程的测定
        2.4.4 新拌浆体团簇结构的测试
        2.4.5 新拌浆体中固体颗粒形貌的测试
        2.4.6 新拌浆体中水的形态测定
        2.4.7 新拌浆体聚合反应历程的测试
3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特性研究
    3.1 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体系
        3.1.1 新拌浆体初始流动度
        3.1.2 新拌浆体经时流动度
        3.1.3 新拌浆体流变模型
        3.1.4 新拌浆体流变参数
    3.2 粉煤灰-矿粉-水玻璃体系
        3.2.1 水玻璃的物理化学特性
        3.2.2 新拌浆体初始流动度
        3.2.3 新拌浆体经时流动度
        3.2.4 新拌浆体流变模型
        3.2.5 新拌浆体流变参数
    3.3 本章小结
4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微结构研究
    4.1 新拌浆体微结构形态
    4.2 不同激发体系新拌浆体团簇结构形态
        4.2.1 粉煤灰-矿粉-水激发体系
        4.2.2 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激发体系
        4.2.3 粉煤灰-矿粉-水玻璃激发体系
    4.3 不同激发体系新拌浆体中固体颗粒的形貌
        4.3.1 聚合反应终止方式
        4.3.2 新拌浆体中固体颗粒的形貌
    4.4 本章小结
5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的粘弹性转变历程
    5.1 光学微流变仪
    5.2 粉煤灰-矿粉-氢氧化钠激发体系
        5.2.1 新拌浆体粘弹指数
        5.2.2 新拌浆体粘弹性转变历程
    5.3 粉煤灰-矿粉-水玻璃激发体系
        5.3.1 水玻璃模数对新拌浆体粘弹性转变历程的影响
        5.3.2 水玻璃掺量对新拌浆体粘弹转变历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颗粒间表面作用力
    6.1 非接触作用力—电荷作用力
        6.1.1 氢氧化钠掺量对新拌浆体电荷作用力的影响
        6.1.2 水玻璃模数对新拌浆体电荷作用力的影响
    6.2 接触性作用力—水合作用力
        6.2.1 低场核磁技术
        6.2.2 氢氧化钠掺量对新拌浆体中水合作用力的影响
        6.2.3 水玻璃对新拌浆体中水合作用的影响
    6.3 桥键作用力—聚合反应
        6.3.1 聚合反应历程
        6.3.2 聚合反应产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粉煤灰微波强化活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概述
        1.1.1 粉煤灰简介
        1.1.2 粉煤灰的性质
        1.1.3 粉煤灰的危害
    1.2 粉煤灰的综合应用现状
        1.2.1 改良土壤
        1.2.2 建筑工业
        1.2.3 合成沸石
        1.2.4 有价金属回收
        1.2.5 其他应用
    1.3 粉煤灰活化提取氧化铝
        1.3.1 物理活化
        1.3.2 化学助剂活化
    1.4 微波加热的应用
        1.4.1 微波加热理论
        1.4.2 微波加热应用
        1.4.3 微波活化粉煤灰
    1.5 材料介电特性研究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元素分析及物料表征
        2.4.1 ICP-AES
        2.4.2 粒度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扫描电镜
        2.4.5 差热热重热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规粉煤灰碳酸钠焙烧实验
    3.1 差热热重分析
    3.2 铝浸出条件实验
        3.2.1 盐酸浓度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2.2 浸出时间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2.3 浸出温度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2.4 液固比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3 常规加热焙烧条件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3.3.1 焙烧温度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3.3.2 碳酸钠添加量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3.3.3 焙烧时间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3.4 物相转变规律
    3.5 微观结构演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强化粉煤灰碳酸钠焙烧实验
    4.1 粉煤灰、碳酸钠及混合物料吸波特性
        4.1.1 复介电常数
        4.1.2 粉煤灰、碳酸钠及混合物料介电特性
        4.1.3 粉煤灰、碳酸钠及混合物料升温特性
        4.1.4 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料在微波场中的加热机理
    4.2 微波加热焙烧条件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4.2.1 焙烧时间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4.2.2 焙烧温度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4.2.3 碳酸钠添加量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4.3 物相转变规律
    4.4 微观结构演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真空协同强化粉煤灰碳酸钠焙烧实验
    5.1 真空场中常规加热粉煤灰碳酸钠焙烧实验
        5.1.1 真空度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1.2 焙烧温度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1.3 焙烧时间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1.4 X射线衍射分析
    5.2 微波-真空协同强化粉煤灰碳酸钠焙烧实验
        5.2.1 真空度对微波加热粉煤灰碳酸钠焙烧的影响
        5.2.2 焙烧时间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2.3 X射线衍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硕士期间申请的国家专利
    附录 C: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获得奖励

(9)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渣的产出流程及特性
        1.2.1 锂渣的主要产生来源及产出工艺流程
        1.2.2 锂渣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组成
    1.3 锂渣的活性评价及其活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锂渣的矿物组成与活性组分
        1.3.2 锂渣的活性评价
        1.3.3 锂渣活性激发的研究进展
    1.4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反应进程及微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反应进程的影响
        1.4.2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1.5 锂渣在其他建筑材料中的潜在应用研究
        1.5.1 锂渣在生态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潜力
        1.5.2 锂渣在人工沸石合成中的应用潜力
    1.6 锂渣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与配合比
        2.1.1 基准水泥
        2.1.2 锂渣
        2.1.3 粉煤灰与矿渣
        2.1.4 化学试剂
        2.1.5 配合比
    2.2 试验方法
        2.2.1 背散射扫描电镜显微观察
        2.2.2 XRD测试
        2.2.3 选择性溶解法
        2.2.4 稀释碱溶液法
        2.2.5 水化热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2.2.7 压汞测试
        2.2.8 ~(27)Al NMR分析法
        2.2.9 [SiO_4]~(4-)和[AlO_4]~-液相离子浓度的测定
        2.2.10 胶砂强度的测定
        2.2.11 化学结合水
        2.2.12 聚合铝吸附量的测定
3 锂渣的显微形貌及矿物相组成
    3.1 锂渣组成成分CaO-SiO_2-Al_2O_3 三元相图
    3.2 锂渣显微结构与形貌特征
    3.3 锂渣微区成分测定及统计分析
        3.3.1 深灰色铝硅相
        3.3.2 灰白色碱/碱土金属复合相
        3.3.3 黑灰色无定形铝硅相
        3.3.4 其他矿相
    3.4 锂渣物相的确定
    3.5 锂渣中主要物相的质量分数
    3.6 小结
4 锂渣反应程度的量化表征及其火山灰反应动力学
    4.1 选择性溶解方法的效果评价
        4.1.1 锂渣水化产物中不溶物的矿物组成分析
        4.1.2 锂渣水化产物中不溶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4.2 锂渣-Ca(OH)_2-H_2O体系中锂渣的反应程度
        4.2.1 盐酸法和EDTA/TEA法测定锂渣反应程度
        4.2.2 稀释碱溶液法测得锂渣反应程度
        4.2.3 三种反应程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4.3 锂渣的火山灰反应性及反应动力学
        4.3.1 锂渣的火山灰反应活性
        4.3.2 锂渣火山灰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锂渣反应程度对锂渣-Ca(OH)_2-H_2O体系强度的贡献
    4.5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放热特性及微观分析
        4.5.1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放热特性
        4.5.2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火山灰反应产物组成
        4.5.3 锂渣-Ca(OH)_2-H_2O体系火山灰反应产物微观形貌
    4.6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活性的比较
        4.6.1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反应程度对比
        4.6.2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对比
        4.6.3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微观形貌对比
    4.7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火山灰反应性
        4.7.1 不同C/LS值的锂渣火山灰反应活性
        4.7.2 不同C/LS值的锂渣火山灰反应动力学
    4.8 不同C/LS值对锂渣-Ca(OH)_2-H_2O体系强度的影响
    4.9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微观特性
        4.9.1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反应产物组成
        4.9.2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反应产物微观形貌
    4.10 小结
5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显微形貌及硬化浆体孔结构研究
    5.1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显微形貌
    5.2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1 不同锂渣掺量下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2 不同养护龄期的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3 C-(A)-S-H凝胶的组成元素比例
    5.3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孔隙结构
        5.3.1 孔隙结构的表征
        5.3.2 孔隙率和孔隙尺寸
        5.3.3 孔隙分布
        5.3.4 孔隙表面的分形维数
        5.3.5 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及龄期的关系
        5.3.6 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与其他孔结构参数的关系
    5.4 小结
6 聚合铝的络合机理及提升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特性研究
    6.1 胶凝颗粒对聚合铝的本征吸附特性
        6.1.1 聚合铝的特征吸收峰和吸附标准曲线
        6.1.2 胶凝颗粒材料对聚合铝吸附的影响
    6.2 聚合铝与不同离子表面络合能力及络合物分子结构分析
        6.2.1 聚合铝与不同金属离子表面络合值
        6.2.2 聚合铝络合物分子结构27Al NMR分析
    6.3 聚合铝对锂渣浆体液相离子浓度的影响
    6.4 聚合铝的络合-增溶机理
    6.5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
        6.5.1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胶砂强度的影响
        6.5.2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浆体化学结合水含量影响
        6.5.3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6.5.4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5.5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背散射形貌的影响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煤矸石基地聚物制备及其混凝土强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聚物材料的性质
        1.2.1 地聚物材料的分类
        1.2.2 地聚物材料的性能与用途
    1.3 地聚物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不同原材料地聚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碱激发地聚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地聚物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地聚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地聚物混凝土构件的高温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地聚物材料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碱性干粉激发煤矸石基地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
    2.2 煤矸石的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2.3 煤矸石活性激发方法
    2.4 碱激发法制备地聚物的理论
    2.5 地聚物性能旳主要影响因素
    2.6 制备所需原材料及设备
    2.7 碱性干粉激发地聚物的制备
        2.7.1 煤矸石的制备
        2.7.2 碱性干粉激发剂的制备
        2.7.3 煤矸石基地聚物的制备原料配比
        2.7.4 制备流程
        2.7.5 制备方法
        2.7.6 结果与讨论
    2.8 煤矸石基地聚物影响因素
        2.8.1 养护温度和干粉激发剂中氢氧化钠用量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2.8.2 吸水率影响试验
        2.8.3 抗压强度试验
    2.9 干粉激发煤矸石地质聚合反应机理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制备干粉激发煤矸石地聚物混凝土
        3.1.1 制备材料
        3.1.2 地聚物混凝土配合比
        3.1.3 试块的制作与养护
        3.1.4 抗压和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3.2.2 干粉激发剂对抗压和抗折强度影响
        3.2.3 养护时间对抗压和抗折强度影响
        3.2.4 养护温度对抗压和抗折强度影响
        3.2.5 水胶比对抗压和抗折强度影响
        3.2.6 砂率对抗压和抗折强度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强度预测模型
    4.1 支持向量机在地聚物混凝土强度预测应用的理论基础
        4.1.1 支持向量分类机
        4.1.2 支持向量回归机
        4.1.3 核函数与参数优化
    4.2 改进的布谷鸟算法
        4.2.1 传统布谷鸟算法的理论基础
        4.2.2 改进的布谷鸟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氧化物含量的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强度预测
    5.1 氧化物对抗压强度影响
    5.2 预测模型的数据训练
    5.3 氧化物含量对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影响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6.1 地聚物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现状
    6.2 引力搜索算法
        6.2.1 引力搜索算法研究现状
        6.2.2 引力搜索算法理论基础
        6.2.3 引力搜索算法的实现
    6.3 混沌在优化算法中的应用
        6.3.1 混沌基础
        6.3.2 混沌的特征
        6.3.3 典型混沌映射
        6.3.4 混沌在优化中的应用
    6.4 基于混沌映射的修正引力搜索算法
    6.5 仿真实验与分析
    6.6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
        6.6.1 目标函数
        6.6.2 约束条件
        6.6.3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的高温性能研究
    7.1 地聚物混凝土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7.2 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温性能研究方法
    7.3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高温性能有限元分析理论
        7.3.1 基本假定
        7.3.2 热传导方程
        7.3.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7.3.4 地聚物混凝土的非线性分析理论
    7.4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的高温性能分析
        7.4.1 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验证
        7.4.2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高温性能分析
        7.4.3 煤矸石基地聚物混凝土梁高温性能分析模型建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四、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的粉磨特性研究[D]. 杨烨霖. 山西大学, 2021(12)
  • [2]免烧粉煤灰陶粒制备及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D]. 刘文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孙大全.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氡高选择性吸附富集竹炭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D]. 杜家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西北强风沙环境下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修补材料的研究[D]. 陈昶旭.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D]. 唐君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地质聚合物新拌浆体流变性、微结构与界面研究[D]. 张大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8]粉煤灰微波强化活化及机理研究[D]. 周保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D]. 王奕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10]煤矸石基地聚物制备及其混凝土强度预测[D]. 张大明. 东北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活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