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综合曲线测设及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娄亮[1](2019)在《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测量在公路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坐标放样还是水准测量都维系着工程的建设质量,丝毫不能怠慢。对于工程测量的实践应用一方面依赖于高精度测设仪器作为平台支撑,比如全站仪、GPS等高精度测绘仪器的大量普及,就使得坐标测设法在公路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测设放样的精度;另一方面对测设数据的计算也是开展测设工作的必要前提,它需要达到即精确又高效的要求。为此,从工程建设实际角度出发,有必要对现有的测量计算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坐标和高程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的高运算能力,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测量计算应用程序,对提高测设数据的计算精度和效率都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回旋线作为载体研究建立了通用坐标计算数学模型,并结合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和高斯—勒让德求积公式在精度和编程难易程度上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基于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的通用坐标计算数学模型更加适合高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另一方面利用法线垂距趋近法建立坐标反算数学模型,实现了中边桩对应中桩里程和偏距的反向解算。此外,以传统竖曲线标高近似计算数学模型为基础,总结相邻两坡度的正负性和它们差值的正负性的相关特点,将坡道线高程和纵距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了竖曲线高程计算通用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对坐标和高程计算数学模型的程序化改进后,为测量计算程序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通用数学模型基础。在上述数学模型基础上,本文以Visual Basic6.0语言为平台,通过应用ADO、Common Dialog、DataGrid、Rich Textbox、Tabbed等控件,成功搭建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的界面操作平台,在建立10个计算数据库后,采用条件、循环和判断等多种编程语句完成应用程序的编码工作。实现了平曲线坐标单点正算、单点反算和批量计算;竖曲线高程和三维坐标的单点计算和批量计算功能,同时实现了以Word文档格式和Excel报表格式对计算数据结果进行输出和保存的功能,为施工测量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较可靠且高效率、高精度的测量计算辅助工具软件。最后,通过两项工程应用实例,对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进行了相关验证,通过计算值与设计值的对比分析,表明以坐标正反算数学模型和高程计算数学模型为基础设计的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其计算精度是满足施工要求的,能够适应公路工程测量计算作业的要求。
王海城[2](2016)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途径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在郑州附近采用隧道穿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输水总干渠长1277km。工程施工路线长、建设单位多,从立项到竣工运营,经历了选线、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工程测量是基础,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阶段所涉及的测量内容不同,精度等级各异,采用的仪器设备不一样。为统一南水北调工程测量标准、规范作业程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针对工程实际,对工作中存在的测量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研究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角度和边长观测自动化和平面控制网平差技术,实现了平面控制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针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坐标换算和地形图管理问题,着重研究了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和基于椭球变换的高斯投影换算方法以及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平面控制、坐标转换和图幅查询管理的解决方案。2.研究基于光学水准仪观测的PDA数据采集技术和电子水准仪(蔡司DINI系列和徕卡DNA系列)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在不提取测站高差情况下,通过测站观测时间对温度进行内插,实现了原始观测数据整理与高差温度改正的同步计算。采用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实现对大规模水准网测段提取、断点探测和高差两项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及高程异常改正)的自动处理。在讨论水准网平差原理基础上,研究粗差探测和最小闭合环的搜索方法,以满足对水准网可靠性检验。通过分析水准监测网稳定性检验原理,给出分块间隙法和t检验法检验模型,实现两期水准网的稳定性检验。对多种GPS高程拟合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狄克松和格布拉斯粗差探测探测技术和穷尽法搜索参数值方法,解决了GPS高程拟合中已知点兼容和多面函数拟合光滑因子δ难以确定的问题。3.讨论了基于线路的圆曲线坐标计算原理,研究了“完整非对称型”和“非完整非对称型”的道路中桩坐标计算方法,给出基于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基本线元的坐标计算模型,解决了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定线及道路测设中任意复杂线形的坐标计算问题。采用以地块为单元的征地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地块的自动分离、分类汇总、自由分割、任意两界址点的边长方位量测、报表和宗地图输出。4.全面系统地研究断面测量及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流程。提出了基点无关法断面测量技术,给出由坐标格式向距离-高程格式的转换方法,以及断面端点位置判定方法。讨论了纵横断面设计文件生成原理和断面法工程量计算原理,推导出实测断面与设计断面套合的交点坐标计算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断面测量和工程量计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5.分析了灰色GM建模机理,改进了灰色积分参数c值确定方法,优化了Verhulst模型初始值,推导出自适应GM(1,1)灰色模型。针对多次正向累加存在的新旧数据权重分配上的不足,讨论了二次反向累加GOM(1,1)建模原理,推导出非齐次指数函数背景值构造模型,并给出积分参数c值的确定方法和沉降预测建模策略,为南水北调工程沉降监测预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6.分析了扫描点云应用于变形监测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格网划分获得同名变形监测点的思路,提出了两期点云间基于最短距离的中位区取平均值计算变形的方法与步骤,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南水北调实际试验研究,初步验证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南水北调坡面变形监测的可行性。7.自主开发了适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需要的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统一了不同作业单位、不同测量设备的工作流程与作业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与成果管理的内外业一体化。
刘星,杨武年[3](2013)在《基于VB的道路中桩坐标数据计算》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在已知一定参数情况下,对道路中桩放样坐标解算的数学模型,并利用VB语言编制程序,实现了道路中桩坐标的解算;阐述了程序编写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且对其正确性及精准性进行了验证。
梁玉恩,张英琦,惠艳梅[4](2012)在《公路施工测量中线细部点坐标计算程序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把整段公路分解成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3种基本线型,再根据后两种曲线组合成各种平曲线的计算模块,这样整段公路又可以分为曲线和直线两类,最后根据一定的程序结构把曲线和直线计算模块组合成整段公路的计算程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程序设计,简化了各桩点的坐标计算。使道路中线放样工作变得方便、快捷、准确。
郑国平,王建民[5](2017)在《道路曲线测设APP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传统的曲线测设软件已不适用于日益盛行的Android操作系统,采用Android 2.2以上版本为开发平台,设计了曲线测设APP计算软件,实现了曲线测设、坐标变换、高斯正反算的计算及曲线简图的绘制。结果表明,此道路曲线测设APP搭载平台应用广泛,计算精度较高,操作更加方便、友好,易于升级和维护,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生产需求,实现内外业一体化,减少作业工序,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周海壮[6](2014)在《基于RTK控制终端的道路勘测设计施工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等级、类型的公路越来越多,但公路勘测设计作业模式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外业采集、内业设计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外业的数据采集耗时费力,而内业设计的修改与勘测不具有现时性,导致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发了道路内外业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道路内外业勘测设计一体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Windows Mobile系统的GNSS RTK控制终端有着小巧、轻便、耗电低、与桌面操作系统相似的操作方法,使得它成为一体化设计的理想承载体。本文从道路勘测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道路勘测设计工作模式及流程,将PDA平台作为户外操作移动终端,针对道路内外业的工作特点开发了集勘测、施工、设计为一体的软件系统;勘测部分通过分析差分型数据解算的工作原理,利用串口通讯与蓝牙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差分解算,并将EGM-2008高程模型,线性拟合、曲面拟合模型加载到GNSS PDA的数据采集和放样软件中,使PDA可以在外业工作中获得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高程;道路设计功能将内业道路软件设计功能移植到PDA移动端,实现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初步设计,在外业现场就可将图形实时绘制到PDA屏幕上,并可以实现图形的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数据采集以及设计的数据利用PDA端移动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对数据进行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同时用SQL CE数据库将PDA端数据回传到电脑终端,电脑终端导出数据,使用配套软件将其绘制到CAD中,使内外业实现真正一体化;施工模块利用外业采集数据点,直接在外业对道路的直线、圆曲线、缓曲线等进行直接测量、计算和施工放样。本文利用RTK控制终端的功能优势,将道路勘测设计施工内外业有效结合到一起,提高了工作效率。
赵永平,马松林,王百成[7](2009)在《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DTM实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传统道路勘测设计效率低及制约公路多方案比选的问题,对道路勘测及设计的内、外业工作进行了分析,结合CAD技术,研究数字地面模型DTM构建的方法,提出了应用DTM实现路线测设一体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及自动生成设计图表的软件实现技术,研制了HSDIS公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软件.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软件功能齐全、运行速度快,输出图表规范,设计精度高.应用该系统可实现数据采集、路线设计、输出图表、方案优化等操作技术的一体化,缩短了道路勘测、设计周期,全面提高了设计质量.
李敏[8](2008)在《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等级公路数量不断增多,公路勘测设计的任务也日益繁重。传统的道路测量内外业的分开,道路实地勘测与设计调整与路线调查的分开,大大降低了道路建设的工作效率,而且很多勘测设计数据得不到实时准确的实地对照修改,增加了设计的盲目性而且需要反复修改。PDA作为一种新兴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体积小,可靠性高,重量轻,耗电少,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操作系统可视化程度好,符合人们使用Windows的习惯,价格便宜,适合随身携带、供电时间长而且也能实现所测图形的实时显绘等优于笔记本电脑的优点,所以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将真正实现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因此,本文在对多个勘测设计单位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控制测量、碎步测量、平纵横的设计与调整、纵横断测量、3D测设和路线的各种调查等,研究和开发了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入、输出、管理分析等功能。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模块、设计模型模块、测设模块、路线调查模块等。能够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放线、实地调线、纵横断面测量、沿线的各种调查数据的采集等,几乎能够在实地一次性完成道路及线形构造物勘测设计工作的全部外业工作。可使用几乎各种测量手段进行测量、放线,且PDA与测量仪器采用蓝牙无线传输。实地定线和图上定线在实地紧密结合,可以尽量避免事后调线引起的断链。并且在算法和作业方式上有很大创新,不仅能很大程度满足勘测设计单位的需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为勘测设计成果及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实时化、可视化等奠定了基础。
李德光[9](2012)在《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贯穿整个铁路工程建设过程,是修建铁路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铁路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均基于施工平面里程为索引,计算模型复杂不通用,计算精度参差不齐,且线路坐标系不统一,尤其在高速铁路“三网合一”工程测量技术体系下,显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铁路通车运营后,轨面空间里程较施工平面里程更易量测,便于轨道病害查找,却不能直接用于线路中线坐标计算。因而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有必要对现有线路中线坐标换算模型和换算精度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铁路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通用数学模型;同时将轨面空间里程引入线路中线坐标换算模型,建立轨面空间里程与施工平面里程严密转换模型。为能够快速精确获取线路中线三维坐标(X,Y,H)设计值和确定中桩或边桩(简称中边桩)与线路中线的相对关系,本文首先系统阐述对称型缓和曲线和非对称型缓和曲线综合要素计算方法,定量分析缓和曲线坐标级数展开式截断误差和数值积分模型近似误差,提出分别利用法线垂距趋近法和切线垂距法解算中边桩对应中线里程和偏距,实现带断链处理的全线任意里程中边桩坐标正反算;然后,定量分析传统竖曲线高程近似计算模型误差,定性分析模型误差对平顺性的影响,建立竖曲线高程精确计算模型;最后,定性定量分析线路中线高低起伏和地球曲率对轨面空间里程的影响,建立轨面空间里程与施工平面里程严密转换模型,并以某客运专线(DK19+406~DK56+435)里程段为实例定量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缓和曲线坐标级数展开式至少取前两项才能满足坐标毫米级定位精度要求;数值积分方法适用于建立线路中线坐标正反算通用模型,且5节点Gauss-Legendre公式能满足铁路任意组合线形中边桩坐标计算精度要求;附加限制条件的法线垂距趋近法能避免人工干预、迭代求解多值性问题,实现中边桩坐标程序自动化反算;将轨面空间里程作为索引应用于线路中线坐标计算和轨道病害查找,能有效提高铁路运营养护效率。这些结论对铁路数字化建设和工务数字化管理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吴启[10](2015)在《Excel表格在道路圆曲线测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公路、铁路等线路的工程测量中,曲线测设是道路施工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圆曲线的测设是解决好曲线测设的重中之重。快速、准确地进行圆曲线各点坐标的批量计算是圆曲线测设的首要问题。文中利用Excel表格的编程功能,实现了极坐标法和偏角法计算圆曲线六大要素,以及整桩里程的坐标计算,并完成了曲线各主点及细部点坐标的计算。在保证计算准确度和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内业计算的工作量,在工程测量中有普遍的实用价值。
二、道路综合曲线测设及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综合曲线测设及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2 公路工程测量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平曲线坐标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1 公路平面线形组成及基本特征 |
2.1.2 路线中边桩坐标正算通用数学模型 |
2.1.3 路线中边桩坐标反算通用数学模型 |
2.2 竖曲线高程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公路竖曲线组成及基本特征 |
2.2.2 路线中边桩高程计算通用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 |
3.1 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概述 |
3.2 工程测量程序设计的意义 |
3.3 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应用程序界面设计 |
3.3.1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原则 |
3.3.2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 |
3.4 数据库开发技术 |
3.4.1 数据库开发技术的选择 |
3.4.2 ADO数据库访问方案 |
3.4.3 ADO操作数据方案 |
3.4.4 应用程序数据库框架体系 |
3.5 平曲线坐标计算程序设计 |
3.5.1 平曲线坐标计算流程 |
3.5.2 平曲线设计参数的录入 |
3.5.3 坐标正算程序代码编写 |
3.5.4 坐标反算程序代码编写 |
3.6 竖曲线高程计算程序设计 |
3.6.1 竖曲线高程计算流程 |
3.6.2 竖曲线设计参数的录入 |
3.6.3 高程计算程序代码编写 |
3.7 批量计算程序设计 |
3.7.1 坐标、高程批量计算流程 |
3.7.2 坐标、高程批量计算效果 |
3.8 计算数据输出保存方案设计 |
3.8.1 采用Word文档格式输出保存计算数据 |
3.8.2 采用Excel报表格式输出保存计算数据 |
3.9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例应用与验证 |
4.1 公路路线坐标计算应用与验证 |
4.1.1 路线中边桩坐标计算参数的输入 |
4.1.2 路线中边桩坐标计算精度验证 |
4.2 公路路线高程计算应用及验证 |
4.2.1 路线中边桩高程计算参数的输入 |
4.2.2 路线中边桩高程精度的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河北省S235承赤东线改线工程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
附录B:平天高速第七合同段莲花互通式立交A匝道纵断面图 |
(2)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
§1.1.2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地面测量数据处理一体化现状及分析 |
§1.2.2 灰色理论在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3 坡面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
§2.1 TCA2003全站仪机载程序开发 |
§2.1.1 TCA2003开发平台简介 |
§2.1.2 机载程序流程设计 |
§2.1.3 学习测量与自动观测模块设计 |
§2.1.4 观测数据预处理 |
§2.1.5 控制网平差数据结构 |
§2.1.6 平面控制网平差 |
§2.2 坐标变换方法研究 |
§2.2.1 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 |
§2.2.2 基于椭球变换的坐标换算 |
§2.3 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查询方法研究 |
§2.3.1 国家基本地形图分幅方法 |
§2.3.2 新旧图幅号变换模型 |
§2.3.3 算法设计 |
§2.3.4 实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程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
3.1 基于PDA的水准测量数据采集 |
§3.1.1 系统流程与文件构成设计 |
§3.1.2 算法设计 |
§3.2 测段观测数据预处理 |
§3.2.1 PDA采集数据预处理 |
§3.2.2 电子水准记录数据预处理 |
§3.3 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 |
§3.3.1 测段汇总原理 |
§3.3.2 正常高改正与重力异常改正 |
§3.3.3 水准网平差文件结构 |
§3.3.4 水准网质量控制 |
§3.4 水准网平差 |
§3.4.1 平差模型 |
§3.4.2 水准网粗差探测 |
§3.4.3 水准网平差算例 |
§3.5 沉降监测网稳定性检验 |
§3.5.1 两期观测基准点的沉降计算 |
§3.5.2 多期观测单位权方差的综合估计 |
§3.5.3 平均间隙法 |
§3.5.4 t检验法 |
§3.5.5 实例验证 |
§3.6 GPS高程拟合 |
§3.6.1 曲面拟合法 |
§3.6.2 GPS高程拟合精度评判准则 |
§3.6.3 高程异常值的粗差检验 |
§3.6.4 实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
§4.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
§4.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
§4.2.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 |
§4.2.2 边桩坐标计算模型 |
§4.3 线路坐标计算的实现 |
§4.3.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
§4.3.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
§4.4 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
§4.4.1 数据采集方法 |
§4.4.2 地块几何参数计算 |
§4.4.3 地块分类汇总和地块分割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技术 |
§5.1 地表断面测量数据处理 |
§5.1.1 坐标法断面测量数据结构 |
§5.1.2 断面格式转换 |
§5.1.3 同构异源数据处理 |
§5.2 填挖工程量计算 |
§5.2.1 填挖方量计算原理 |
§5.2.2 设计断面生成算法设计 |
§5.2.3 套合断面交点坐标计算 |
§5.2.4 套合断面面积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 |
§6.1 概述 |
§6.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
§6.1.1 沉降监测方案 |
§6.1.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
§6.3 GM(1,1)模型的优化 |
§6.3.1 GM(1,1)模型的建模 |
§6.3.2 模型精度检验 |
§6.3.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
§6.3.4 GM(1,1)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
§6.4 VERHULST预测模型优化 |
§6.4.1 经典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 |
§6.4.2 Verhult模型的初始值优化 |
§6.4.3 实例分析 |
§6.5 反向累加预测模型及其改进 |
§6.5.1 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
§6.5.2 GOM(1,1)模型背景值优化 |
§6.5.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
§6.6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选择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坡面形变监测 |
§7.1 概述 |
§7.2 边坡水平位移 |
§7.2.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 |
§7.2.2 南水北调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选择 |
§7.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概述 |
§7.3.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
§7.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
§7.3.3 激光扫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比较 |
§7.4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直接变形计算法 |
§7.4.1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基本原理 |
§7.4.2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步骤 |
§7.4.3 模拟试验验证 |
§7.5 南水北调首渠段过水坡面形变监测试验与分析 |
§7.5.1 概述 |
§7.5.2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
§8.1 系统设计目标 |
§8.2 系统设计原则 |
§8.3 系统总体结构 |
§8.4 系统功能介绍 |
§8.4.1 平面测量子系统 |
§8.4.2 高程测量子系统 |
§8.4.3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子系统 |
§8.4.4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 |
§8.4.5 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报子系统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基于VB的道路中桩坐标数据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 |
1.1 曲线上综合要素的计算 |
1.2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点坐标计算 |
1.3 第一缓和曲线单元元素的计算 |
1.4 第二缓和曲线单元坐标计算 |
2 程序设计原理与编写 |
2.1 程序设计思路 |
2.2 程序设计流程图 (见图3) |
3 程序设计步骤 |
3.1 程序界面的设置 |
3.2 程序代码的编写 |
3.2.1 程序定义数据格式中变量的含义[4] |
3.2.2 程序设计中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3.3 程序特点和使用范围 |
3.3.1 程序特点 |
3.3.2 程序使用范围 |
4 实例验证 |
5 结语 |
(4)公路施工测量中线细部点坐标计算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 高等级公路中线测量 |
2.1 中线测量概述 |
2.2 中线测量方法 |
2.2.1 直角坐标法测量原理及其放样数据的计算 |
2.2.2 全站仪“坐标放样”测量技术 |
2.3 道路中线测量的基本要求 |
2.4 路线转角及里程桩设置 |
3 公路曲线测设 |
3.1 坐标轴的平移、旋转公式的推导过程 |
3.2 直线的测设 |
3.2.1 直线线形的有关规定 |
3.2.2 直线细部点坐标及里程计算 |
3.3 单圆曲线的测设 |
3.3.1 圆曲线要素及其计算 |
3.3.2 圆曲线主要点里程的计算 |
3.3.3 圆曲线中线细部点坐标计算 |
3.4 缓和曲线的测设 |
3.4.1 缓和曲线的作用 |
3.5 混合线形要素的计算 |
3.6 圆曲线段坐标计算 |
3.7 第二缓和曲线坐标计算 |
4 程序设计实现过程及程序介绍 |
4.1 程序设计思路 |
4.2 程序功能 |
4.3 程序结构介绍 |
4.4 输入、输出数据说明 |
4.5 注意事项 |
5 结论 |
(5)道路曲线测设APP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曲线测设APP的原理 |
2.1 曲线测设 |
2.2 坐标变换 |
3 道路曲线测设APP的设计与实现 |
3.1 曲线测设APP设计 |
(1)APP架构设计 |
(2)APP界面设计 |
(3)APP计算程序框图及流程 |
3.2 曲线测设APP实现 |
(1)APP的技术实现 |
①曲线测设相关计算实现[12,13] |
②坐标变换相关计算实现 |
③曲线简图绘制实现[14] |
④高斯投影正反算实现[16,17] |
⑤软件的权限管理和控制 |
(2)APP界面美化 |
①自定义标题栏 |
②控件透明化 |
③文字跑马灯效果 |
④提示性信息显示 |
⑤编辑框(Edit Text)输入特定字符限制 |
⑥按钮(Button)图文混排 |
⑦下拉菜单(Spinner)开发 |
⑧退出按钮提示信息 |
⑨动画切换图片实现 |
(3)曲线测试APP运行案例 |
4 结论与展望 |
(6)基于RTK控制终端的道路勘测设计施工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公路的发展现状 |
1.1.2 道路勘测设计发展历史 |
1.2 PDA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
1.2.1 国外PDA道路勘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PDA道路勘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及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2章 PDA系统开发环境与框架 |
2.1 PDA操作系统 |
2.1.1 Windows CE系统 |
2.1.2 Windows Mobile系统 |
2.2 Widows Mobile开发环境与工具 |
2.2.1 Widows Mobile环境简介 |
2.2.2 Windows Mobile开发工具 |
2.3 .NET Compact Framework框架与类库 |
2.3.1 .Net Compact Framework框架 |
2.3.2 .Net Compact Framework类库 |
第3章 数据通讯及移动数据库同步传输 |
3.1 PDA与GPS串口通讯 |
3.1.1 串口通讯 |
3.1.2 蓝牙通讯技术 |
3.2 PDA手簿通讯的实现 |
3.3 GNSS RTK控制终端命令格式 |
3.4 移动数据库 |
3.4.1 移动数据库简介 |
3.4.2 移动数据库特点 |
3.4.3 SQL CE数据库优势 |
3.5 移动端数据库与表格的建立 |
3.5.1 移动端数据库的建立 |
3.5.2 移动端表格的建立 |
3.6 数据库同步功能实现 |
3.6.1 数据库同步框架 |
3.6.2 数据库远程同步 |
第4章 GNSS RTK终端(PDA)三维数据采集 |
4.1 GNSS RTK定位功能实现 |
4.1.1 基准站功能实现 |
4.1.2 流动站功能实现 |
4.1.3 点位校正实现 |
4.2 高程拟合 |
4.2.1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
4.2.2 曲面拟合法 |
4.3 移去-拟合-恢复法高程拟合 |
4.3.1 移去-拟合-恢复法原理 |
4.3.2 EGM-2008移去恢复法模型实现 |
4.4 GNSS RTK数据采集流程 |
第5章 道路施工测设算法与功能实现 |
5.1 道路曲线算法 |
5.1.1 圆曲线算法 |
5.1.2 缓和曲线坐标算法 |
5.1.3 竖曲线计算算法 |
5.1.4 加桩计算算法 |
5.1.5 连续圆曲线偏角算法 |
5.1.6 连续圆曲线里程算法 |
5.2 道路放样功能实现 |
5.2.1 点放样 |
5.2.2 直线放样 |
5.2.3 圆曲线计算放样 |
5.2.4 缓曲线计算放样 |
5.2.5 竖曲线计算放样 |
第6章 道路勘测软件功能实现 |
6.1 道路设计功能实现 |
6.1.1 道路平面设计功能 |
6.1.2 道路纵断面设计功能 |
6.1.3 道路横断面设计功能 |
6.1.4 数据格式 |
6.2 软件实例应用 |
6.2.1 道路平面设计 |
6.2.2 道路纵断面设计 |
6.2.3 道路横断面设计 |
6.2.4 数据同步传输 |
6.3 道路勘测辅助工具 |
6.3.1 参数计算功能实现 |
6.3.2 高斯正反算功能实现 |
6.3.3 坐标正反算功能实现 |
6.3.4 偏角偏距计算功能实现 |
6.3.5 偏点计算功能实现 |
6.3.6 测边交会功能实现 |
6.3.7 测角交会功能实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DTM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地面模型DTM的构建及数据采集技术 |
1.1 数字地面模型的构建与查询技术 |
1.2 路线纵、横断面地面资料的自动采集 |
2 设计图表自动生成技术 |
2.1 自动制表技术 |
2.2 自动成图技术 |
3 HSDIS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的功能及程序设计方法 |
3.1 平面设计 |
3.2 纵断面设计 |
3.3 路基横断面设计 |
3.4 HSDIS系统软件的主要特点 |
4 工程应用效果 |
5 结 论 |
(8)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路的发展 |
1.1.2 道路测设方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
1.2 基于PDA 的勘测设计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关键技术及算法 |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
2.1.1 设计目标 |
2.1.2 性能要求 |
2.1.3 设计原则 |
2.2 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2.2.1 功能分布 |
2.2.2 数据管理方式与输入输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PDA 及其操作系统选择 |
3.1 PDA 及其操作系统选择 |
3.2 PDA 简介 |
3.3 PDA 操作系统 Windows CE |
3.3.1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 |
3.3.2 基于Windows CE 的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 |
3.3.3 Windows CE 环境下软件开发的注意问题 |
3.4 基于PDA 的系统开发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杂曲线计算 |
4.1 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方法 |
4.1.1 类型法 |
4.1.2 积木法 |
4.1.3 通用数学模型 |
4.2 对通用公式的展开 |
4.2.1 级数展开法 |
4.2.2 复化SINPSON 公式法 |
4.2.3 GAUSS-LEGENDRE 公式法 |
4.3 路线边桩坐标计算的通用算法 |
4.4 其它高次曲线组成的缓和曲线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研究 |
4.4.1 其它一些类型的缓和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 |
4.4.2 任意点坐标计算的通用方法 |
4.4.3 复化 Simpson 公式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及精度分析 |
4.4.4 Gauss-Legendre 公式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及精度分析 |
4.4.5 级数法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和精度分析 |
4.4.6 几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 适合于任意曲线敷设的缓和曲线坐标反算里程方法 |
4.5.1 切线迭代法坐标反算里程的基本原理 |
4.5.2 非中桩上的点坐标反算里程 |
4.5.3 切线迭代法坐标反算里程中的多解和无解问题及其处理 |
4.5.4 切线迭代法精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量部分关键算法 |
5.1 自由设站 |
5.1.1 自由设站原理 |
5.1.2 自由设站严密平差 |
5.1.3 算例与讨论 |
5.2 任意点的加桩 |
5.2.1 判断加桩点位于哪两个路线主点之间 |
5.2.2 采用基于切线迭代法的缓和曲线加桩计算 |
5.3 RTK/全站仪线路横断面测量 |
5.3.1 横断面方程的确定 |
5.3.2 横断面数据采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其他关键功能的算法 |
6.1 数据通讯 |
6.1.1 异步通讯的基本构成 |
6.1.2 全站仪、PDA 的串口通信 |
6.2 数据管理 |
6.2.1 数据结构 |
6.2.2 数据库类定义及函数的作用 |
6.2.3 实现步骤 |
6.3 图形显示功能的实现 |
6.3.1 比例尺确定算法 |
6.3.2 坐标映射 |
6.3.3 矢量图居中显示算法 |
6.3.4 图形放大、缩小算法 |
6.3.5 图形平移 |
6.3.6 全图显示 |
6.4 平纵横设计的实现流程 |
6.5 横断面测量实现流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实现 |
7.1 项目管理模块 |
7.2 控制测量模块 |
7.2.1 全站仪测量 |
7.2.2 水准测量 |
7.3 设计模块 |
7.3.1 平面设计 |
7.3.2 纵面设计 |
7.3.3 横断面设计 |
7.4 测设模块 |
7.4.1 一般放样 |
7.4.2 纵横断面测量 |
7.5 路线调查模块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 |
8.2 主要研究成果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二章 铁路线路平面坐标正反算通用模型 |
2.1 铁路线路的组成及基本特性 |
2.2 缓和曲线综合要素计算模型 |
2.2.1 对称型缓和曲线计算模型 |
2.2.2 非对称型缓和曲线计算模型 |
2.2.3 缓和曲线坐标计算截断误差分析 |
2.3 线路任意里程点平面坐标正算通用模型 |
2.3.1 缓和曲线任意点切线方位角计算公式 |
2.3.2 缓和曲线任意点中边桩坐标计算的积分通式 |
2.3.3 线路中边桩坐标正算模型误差分析 |
2.4 线路任意里程点平面坐标反算通用模型 |
2.4.1 利用法线垂距符号确定中边桩与曲线元关系 |
2.4.2 中边桩对应施工平面里程和偏距计算 |
2.5 线路平面正反算通用模型精度验证 |
2.5.1 施工平面里程断链预处理 |
2.5.2 线路平面坐标正反算程序设计 |
2.5.3 线路平而坐标正反算实例精度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线路中线高程计算模型 |
3.1 竖曲线组成及基本特性 |
3.2 线路任意里程点中桩高程计算模型 |
3.2.1 竖曲线高程近似计算模型 |
3.2.2 竖曲线高程计算严密模型 |
3.3 模型误差分析与消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换算模型 |
4.1 轨面空间里程改化模型 |
4.1.1 轨面空间里程高程改化 |
4.1.2 轨面空间里程地球曲率改化 |
4.2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换算流程 |
4.2.1 变坡点轨面空间里程推算 |
4.2.2 施工平面里程转轨面空间里程 |
4.2.3 轨面空间里程转施工平面里程 |
4.3 施工平面里程与轨面空间里程转换精度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Excel表格在道路圆曲线测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圆曲线的特性 |
2 圆曲线的测设 |
2.1 圆曲线主点测设 |
2.2 极坐标法详细测设圆曲线 |
2.3 偏角法详细测设圆曲线 |
3 Excel计算圆曲线坐标数据 |
3.1 圆曲线测设Excel表格程序设计 |
3.2 极坐标法测设圆曲线算例 |
3.3 偏角法测设圆曲线算例 |
4 结束语 |
四、道路综合曲线测设及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娄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2]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城. 武汉大学, 2016(06)
- [3]基于VB的道路中桩坐标数据计算[J]. 刘星,杨武年. 地理空间信息, 2013(06)
- [4]公路施工测量中线细部点坐标计算程序设计[J]. 梁玉恩,张英琦,惠艳梅. 吉林地质, 2012(04)
- [5]道路曲线测设APP的设计与实现[J]. 郑国平,王建民. 城市勘测, 2017(02)
- [6]基于RTK控制终端的道路勘测设计施工系统开发[D]. 周海壮. 东北大学, 2014(08)
- [7]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DTM实现技术[J]. 赵永平,马松林,王百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07)
- [8]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D]. 李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9]铁路线路中线空间坐标与里程换算模型的研究[D]. 李德光.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Excel表格在道路圆曲线测设中的应用[J]. 吴启.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