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扬州肉类联合加工厂[1](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 一、猪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 蹄部外伤是猪水泡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但是,我们在调查猪水泡病流行病学时,发现流行本病的猪场和农场,发病率并不低,而这些猪只并不象商品猪那样外伤多。但有关其他感染途径试验的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感染途径,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扑灭此病,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一)种毒:南京肉联厂提供的南京系水泡皮和水泡液。水泡皮磨细后加入等量水泡液
谢彩华[2](2020)在《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塞内卡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在遗传上与小RNA病毒科、心病毒属病毒关系相近,临床上能引起猪的鼻吻、蹄冠状带部位出现水疱样病变,偶见腹泻症状,病情急促,新生仔猪病死率高,我国现已出现多省份猪场感染SVV的病例,猪群感染SVV后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等病毒感染后症状非常相似,在临床症状上常常引起混淆。如果未能对以上几种疫病及时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将导致防控措施采取不当,养殖成本大大提高。在我国,2016年首次分离到了SVV。国内外对SV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已经开发了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RT-PCR等检测方法。数字PCR(dPCR)技术作为建立在q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的核酸绝对定量的新技术,与此前发展起来的qPCR核酸相对定量方法比较,其定量方法更加灵敏和准确度更高,而且不需要建立标准曲线可直接判断结果。核酸标准物质是验证SVV检测方法、检测试剂是否科学、可靠的关键,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可为精准化疫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国内针对塞内卡病毒检测方法的标准物质十分匮乏,各级检测机构缺少核酸标准物质。本实验设计了塞内卡病毒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灵敏性高、特异性好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而筛选了数字PCR仪及试剂,建立了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特性均进行了验证;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塞内卡病毒进行绝对定量,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重复性等进行了测定,制备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联合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进行特性值的确定。结果如下:1、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设计了FMDV和SV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鉴别FMDV和SVV的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目的基因;最低能检测到1.0×101拷贝/μL。建立的FMDV和SVV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诊断方法,可用于FMDV和SVV的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2、SVV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本研究在SV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退火温度优化、升降温速度的优化、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等一系列的试验测试,成功建立了SVV 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塞内卡病毒目的基因,而对其他病原核酸无扩增。敏感性好,最低能检测到3个拷贝/μL。重复性计算出的变异系数为2.39%,建立的SVV数字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可进行低峰值的样品进行很好的检测,而且能够对核酸进行绝对量的精确定量,可作为标准物质制备所采用的定量方法。3、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本方法对塞内卡病毒候选物的筛选与鉴定,并采用建立的塞内卡病毒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对塞内卡病毒浓度检测,细胞病毒培养液的预定值、均匀性初检等一系列研究,制备了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并进行了分装;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检验、灭活检验、支原体检验及其他病毒检验;进行了均匀性评估分析及最小取样量确定;对其短期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SVV核酸标准物质呈无色透明液体;病毒灭活检验盲传三代后,各代次细胞均无细胞病变;qPCR未扩增出曲线,说明标准物质已经灭活;支原体检验,均为阴性;其他病毒检验除SVV有扩增片段外,其他均无扩增;组内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样品是均匀的;本核酸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为200μl。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在4℃环境可稳定9d,在25℃环境可稳定1d。需冷链运输,运输时间不能超过9d。本标准物质在-20℃环境下可稳定6个月,可复融3次。选择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采用ddPCR绝对定量方法进行联合定值,从8个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均值为1.6×104 copies/μl,标准值为1.7×104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为0.3×104 copies/μl。
田宏[3](2006)在《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猪水疱病和猪瘟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及其它水疱性疾病相似,难以区分,从而妨碍了猪及猪产品的流通和国际贸易;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致病力强,危害严重。猪瘟弱毒疫苗对于控制猪瘟大流行虽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弱毒疫苗后,难以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不利于鉴别病猪。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预防猪水疱病的疫苗。研制安全高效并具有潜在标记的基因工程疫苗,将为控制猪水疱病和猪瘟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了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猪水疱病和猪瘟新型疫苗的研究探索一条可供参考之路。1.构建了猪水疱病结构蛋白P1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 puro-P1),并与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pVSV-G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获得了包装完整的假病毒,测定滴度。假病毒经polybrene(8μg/mL)的介导使该假病毒感染靶细胞PK-15,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间接免疫荧光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P1衣壳前体蛋白能被猪水疱病病毒(SVD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从不同代次(分别选取第1,8,16代和30代)的阳性细胞中扩增到SVDV的P1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2.大量收获阳性细胞培养物,用弗氏佐剂乳化并免疫豚鼠。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和细胞中和试验,对制备的疫苗效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豚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阻断ELISA结果表明,免疫组4号豚鼠从首免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特异性SVDV抗体,而其他的免疫组豚鼠也从免疫后的第4周开始的全面出现SVDV抗体;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免疫接种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采集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4周时,免疫接种组2号豚鼠的中和抗体为1∶8,其余均小于1∶8;免疫接种组从第6周开始,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8,甚至超过1∶8,而空白对照组血清中和抗体始终全部小于1∶4。3.采用与猪水疱病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的细胞株。免疫荧光和ELISA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E2蛋白能被CSF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扩增到不同代次(本次试验分别选取第1,10,20代和30代)阳性细胞基因中的E2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4.大量收获表达产物,乳化并免疫家兔。通过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
王永坤,周阳生,李德明[4](1980)在《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 有一种临床症状十分相似的猪水疱性疾病,但病情比猪水疱病严重。病猪四蹄常呈严重的水疱、溃烂和蹄壳脱落,伏地不起和尖叫,并伴有体温升高,尤其是鼻端出现较多水疱,大而透明,一般约占30%左右。水牛也感病,但同舍黄牛未见发病。猪水疱病康复猪和注射猪水疱病免疫血清猪仍对此病有高度易感性。为了鉴定此病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5](2010)在《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蹄部和口、鼻等出现水疱或溃烂为特征。猪水疱病的流行对畜牧业生产和国际经济贸易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在临诊症状方面与口蹄疫难以区别,因而对本病的防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因而对该病的准确诊断极其重要。本文中主要从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核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对猪水泡病诊断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猪水泡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以期为科学防制提供参考。
江文斌[6](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徐斯良[7](2001)在《口蹄疫》文中研究表明
宋春莲[8](2016)在《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都能使猪发病和产生免疫抑制,二者混合感染引起发病猪病情加重及猪场重大经济损失,但二者混合感染导致机体损伤及致病的机理还不清楚。深入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胁迫下猪伪狂犬病防控机制,能为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通过人工单独和混合感染PRV和PCV2,通过分离病毒、荧光定量PCR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感染抗体的测定,研究PRV和PCV2混合感染的致病机制;并对云南省72家规模猪场进行了猪伪狂犬病净化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1.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的临床病理学研究PRV和PCV2都是猪的重要传染病。PRV可以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及呼吸道疾病;PCV2引起猪的断奶后多系统消耗综合征、繁殖障碍、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及呼吸道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本实验通过人工单独感染PRV、单独感染PCV2、混合感染PRV和PCV2,对感染仔猪后出现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混合感染PRV和PCV2的仔猪出现的病理症状比单独感染病毒产生的症状严重。PRV单独感染仔猪表现为特有的“发热-神经症状-奇痒-呕吐(腹泻)”症状;PCV2单独感染仔猪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消瘦-贫血”等多系统功能衰竭综合症;而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表现为“发热-消瘦-神经衰竭-呕吐-死亡”等特征性临床症状;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的仔猪没有出现死亡,而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的仔猪在感染后第14d全部死亡。显微观察可见,攻毒后第3d-35d,感染仔猪的心、肝、脾、肺、肾、淋巴结和小脑均出现明显的显微病理变化。混合感染仔猪的组织病理变化要比单感染PRV或PCV2的病变严重,单感染PRV比单独感染PCV2仔猪的显微病理变化严重,对照组无病理变化。2.人工感染PRV和PCV2仔猪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消长规律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在攻毒后第3、7、14、21、35d,随机取2头仔猪宰杀,取心、肝、脾、肺、肾、腹股沟淋巴结、小脑7个组织器官;采集感染仔猪的血液、肛门拭子,鼻拭子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分析样品中的带毒情况及排毒变化规律。结果:7个组织器官混合感染组的组织病毒载量比单独感染PRV组或PCV2组高,PRV的载量比PCV2高;病毒载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脏、腹股沟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小脑、心脏。其中混合感染组PRV病毒载量在第14d最高,单独感染PRV组的病毒载量在第7天最高;单独感染PCV2组的病毒载量在第14天最高;结合感染猪的病理变化分析表明,病毒载量越高仔猪表现临床症状越明显,组织器官损伤越严重。混合感染组的病毒载量最高,发病最严重并出现仔猪死亡,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对感染组仔猪的血液、肛门拭子、鼻拭子中的载毒量测定发现,混合感染组和PRV单独感染组的载毒量在感染后第7d-14d处于较高水平;而PRV单独感染组在感染中后期持续排毒;PCV2单独感染组的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出现病毒的时间最早,但是感染后期排毒水平较低,可见PCV2感染是在感染早中期对外排毒严重,感染后期对外排毒减少。3.PRV和PCV2混合感染对仔猪免疫抑制影响的研究采集感染病毒仔猪血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4、IL-6、IL-10和IFN-γ四种细胞因子、补体C3、C4、IgG的含量和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结果:与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比较,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的IL-4、IL-10和IFN-γ效价在感染后第3-14d呈上升趋势,并都高于2个单独感染组;IL-6在第0-3d快速下降,低于单独感染PRV组;表明在感染早期混合感染组仔猪的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参与了抗病毒的反应。混合感染组的C3效价在第0-3d上升,第7,21d下降,并明显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 C4效价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的C4效价。混合感染组的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在0-14d均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说明混合感染组的仔猪在感染前期,其免疫系统就已受到抑制。混合感染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均高于单独感染PCV2组和PRV组;感染仔猪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中,抗PRV的抗体显着低于单独感染PRV组,抗PCV2抗体与单独感染PCV2的抗PCV2抗体无差异性。以上结果表明,混合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比单独感染组的严重。4.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近年来云南省猪伪狂犬病居高不下,为优化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技术,本试验选择规模适中的3个PRV、PCV2感染阳性的种猪场,设计了三种净化方案,即A场:检测净化PRV、PCV2感染抗体阳性猪,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B场:检测净化猪伪狂犬感染抗体阳性猪,免疫PRV基因缺失疫苗;C场:检测净化PRV和PCV2感染抗体阳性猪,同时免疫PRV基因缺失和PCV2疫苗,并分析这三种防控方法的猪场净化绩效。结果表明,三种净化方法均能控制猪场猪伪狂犬病,C场净化2种病毒,同时接种2种疫苗情况下净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程,2012-2015年在云南省72家规模猪场和1个示范县进行示范,并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抗体7516份和免疫抗体8696份。结果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分别是24.42%、5.47%、2.78%、2.69%;其中种公猪感染率分别为18.25%、12.36%、8.33%、3.15%;种母猪的感染率分别为24.73%、4.80%、2.48%、2.65%;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03%、81.86%、85.99%、86.40%,有14户野毒感染率0%。结果表明,经过4年净化,猪场猪伪狂犬病毒的野毒感染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免疫抗体阳性率逐年升高,说明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程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推广应用。
陈会良[9](2009)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类疫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从其病原、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正确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伍绮文[10](2017)在《猪SVA感染PK-15细胞microRNAs和mRNA表达谱数据库的建立及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猪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Senecavirus病毒属成员,可导致育肥猪鼻镜及蹄部出现水疱,仔猪急性死亡和腹泻。本研究利用PK-15细胞从猪水泡液和组织研磨液中成功分离出四株SVA(CH-DB-11-2015、CH-LX-01-2016、CH-ZW-01-2016、CH-DL-01-2016),并对其和本实验室保存的三株SVA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选用PK-15细胞作为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了PK-15细胞感染SVA后的差异表达micro RNAs(mi RNAs)和messenger RNA(m RNA),并对差异表达mi RN A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分析差异mi RNA和差异基因在抵抗SVA天然免疫中的功能。同时利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液相芯片技术检测SVA感染后9个时间点信号转导因子m RNA转录水平、干扰素的表达量和细胞因子的浓度。研究结果如下:(1)SV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四株SVA和实验室之前分离的三株SVA(CH-01-2015、CH-02-2015和CH-04-2015)位于Senecavirus病毒属的大分支上,且与加拿大毒株11-55910-3和SVV-001的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分别为96.4–96.7%和94.2–94.4%。其中CH-02-2015和CH-04-2015与美国毒株的同源性较高,而其余五株SVA则与三株巴西毒株的同源性较高。(2)PK-15细胞感染SVA前后小RNA测序分析分别构建了对照组和接毒组的PK-15细胞小RNA文库,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个小RNA文库进行了测序,分析mi RNA在PK-15细胞感染SVA前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37个mi RNA显着上调表达,63个mi RNA显着下调表达。对这100个差异表达的mi 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获得了11469个靶基因转录本,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到代谢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癌症相关通路等。同时预测新miRN A,254个新miRNA显着上调表达,而仅有4个新miRNA显着下调表达。(3)PK-15细胞感染SVA前后m RNA表达谱分析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PK-15细胞感染SVA前后m RNA表达谱,结果显示SVA感染后678个基因显着上调表达,637个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到炎症反应、病毒防御反应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免疫相关通路,例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胞内DNA传感途径等。利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SVA感染PK-15细胞9个时间点23个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接毒组细胞的IRF7、IFN-β、STAT1、STAT2、IRF9、OAS、PKR、Mx1 m RN A转录水平显着增高(4)mi RNA–m RNA关联分析对SVA感染后差异表达的mi RNA,以及1315个差异表达的m RNA进行免疫相关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sc-mi R-296-3p、ssc-mi R-339、ssc-mi R-339-5p、ssc-mi R-4334-3p、ssc-mi R-149、ssc-mi R-1306-5p、ssc-mi R-532-3p、ssc-mi R-744以及54个新mi RN A参与到TLR、RLR和N LR介导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天然免疫应答过程,这些mi RNAs可能在SVA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5)SVA感染后对I型干扰素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VA感染细胞后IFN-β蛋白大量表达;液相芯片结果显示SVA感染早期细胞能诱导IFN-α、IL-6、IL-8大量分泌,而IL-1β、IL-4和IL-12在感染后24h开始大量分泌;以上这些试验结果表明SVA感染能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诱导I型干扰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SVV病毒的分类地位 |
1.2 SVV病毒的分子结构 |
1.3 SVV的发现 |
1.4 病毒理化特性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易感动物 |
2.3 传播途径 |
2.4 地理分布 |
3 诊断 |
3.1 临床症状与病变 |
3.2 实验室诊断 |
3.2.1 血清学诊断 |
3.2.2 病原学诊断 |
3.2.3 鉴别诊断 |
4 免疫应答 |
5 溶瘤特性研究 |
6 我国塞内卡病毒感染情况 |
7 预防与控制 |
8 数字PCR |
8.1 dPCR的发展历史 |
8.2 dPCR的原理 |
8.3 dPCR的应用 |
9 标准物质 |
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4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1.5 PCR扩增 |
1.6 FMD/SVV标准品的制备 |
1.7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1.8 敏感性试验 |
1.9 特异性试验 |
1.10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
1.11 应用试验 |
2 结果 |
2.1 FMD/SVV PCR扩增及标准品的制备 |
2.2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敏感性试验 |
2.4 特异性试验 |
2.5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
2.6 应用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SVV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4 核酸的提取 |
1.5 RT-dd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
1.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
1.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
1.8 特异性试验 |
1.9 重复性试验 |
1.10 临床样品验证 |
1.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
1.12 核酸回收率计算 |
2 结果 |
2.1 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 |
2.2 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 |
2.3 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 |
2.4 退火温度优化 |
2.5 升降温速度的优化 |
2.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
2.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
2.8 特异性试验 |
2.9 重复性试验 |
2.10 临床样品验证 |
2.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
2.12 核酸回收率评估 |
3 结论 |
第四章 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3 标准物质制备 |
1.3.1 研制技术路线 |
1.3.2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
1.3.3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
1.3.4 均匀性初检 |
1.3.5 分装 |
1.3.6 SVV特性的检验 |
1.3.7 均匀性评估 |
1.3.8 稳定性考察 |
1.3.9 标准物质的定值 |
1.3.10 不确定度的评定 |
1.3.11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
1.3.12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
1.3.13 合作者 |
2 结果 |
2.1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
2.2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
2.3 均匀性初检 |
2.4 分装 |
2.5 SVV特性的检验 |
2.6 均匀性评估 |
2.7 稳定性考察 |
2.8 标准物质的定值 |
2.9 核酸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评定 |
2.10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
2.11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
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水疱病及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1 猪水疱病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
1.1.4 诊断 |
1.1.5 猪水疱病的防控策略 |
1.2 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2.1 猪水疱病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1.2.2 SVDV 基因组结构 |
1.2.3 SVDV 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1.2.3.1 结构蛋白 |
1.2.3.2 非结构蛋白 |
1.3 猪水疱病疫苗研究进展 |
1.3.1 弱毒疫苗 |
1.3.2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
1.3.3 基因工程疫苗 |
1.3.3.1 基因缺失毒力致弱疫苗 |
1.3.3.2 亚单位疫苗 |
1.3.3.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
1.3.4 合成肽疫苗 |
1.4 小结 |
第二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CSFV 的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 |
2.2.1 CSFV 的病原学 |
2.2.1.1 CSFV 病毒粒子结构 |
2.2.1.2 CSFV 的理化特性 |
2.2.2 CSFV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2.2.2.1 抗原性 |
2.2.2.2 病原性及病理特性 |
2.2.2.3 遗传特性 |
2.3 CSFV 致病机制的研究 |
2.3.1 CSFV 的免疫病理学 |
2.3.2 CSFV 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
2.3.3 猪瘟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
2.4 CSFV 的分子免疫学 |
2.5 猪瘟防制策略与防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6 结束语 |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 |
3.1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 |
3.1.1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1.1 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 |
3.1.1.2 不需要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3 广寄主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4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2 包装细胞系 |
3.1.3 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 |
3.2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基本原理 |
3.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
3.4 影响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效率的影响因素 |
3.5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在基因治疗及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3.5.1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3.5.2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反面的应用 |
3.6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缺陷 |
3.7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细胞及种毒 |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4.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4.1.6.1 构建策略 |
4.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即克隆方法 |
4.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4.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4.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4.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4.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1.6.3 重组SCDV HK/70 P1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4.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4.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4.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4.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4.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4.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4.1.12 P1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4.1.12.1 P1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4.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1 基因的表达 |
4.1.12.3 P1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鉴定 |
4.2 结果 |
4.2.1 SVDV HK/70 P1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4.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P1 的鉴定结果 |
4.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P1 基因的整合结果 |
4.2.4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P1 基因的表达 |
4.2.5 P1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疫苗的豚鼠免疫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免疫原与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免疫用抗原的制备 |
5.1.4 重组抗原对豚鼠的免疫程序 |
5.1.5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1.5.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5.1.5.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5.1.5.3 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 |
5.1.6 双夹心ELISA 检测免疫豚鼠的SVDV 特异性抗体 |
5.1.7 SVDV HK/70 的复壮及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
5.1.8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血清SVDV 抗体效价 |
5.2 结果 |
5.2.1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2.2 免疫豚鼠SVD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5.2.3 SVDV 半数感染剂量的测定结果 |
5.2.4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中和抗体 |
5.3 讨论 |
第六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细胞 |
6.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6.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6.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6.1.6.1 构建策略 |
6.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克隆的基本方法 |
6.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6.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6.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6.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6.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6.1.6.3 重组CSFV Shimen E2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6.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6.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6.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6.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6.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6.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6.1.12 E2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6.1.12.1 E2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6.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2 基因的表达 |
6.1.12.3 夹心 ELISA 检测 E2 蛋白的活性 |
6.1.12.4 E2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整合鉴定 |
6.2 结果 |
6.2.1 CSFV Shimen E2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6.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E2 的鉴定结果 |
6.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E2 基因的整合结果 |
6.2.4 E2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6.2.5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E2 基因的表达 |
6.2.6 ELISA 检测细胞培养物中E2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兔免疫保护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主要试剂 |
7.1.2 免疫用的抗原的制备 |
7.1.3 重组抗原对家兔的免疫实验 |
7.1.4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4.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7.1.4.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7.1.4.3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5 阻断ELISA 检测免疫家兔的CSFV 特异性抗体 |
7.1.6 实验兔子的病毒攻击保护实验 |
7.2 结果 |
7.2.1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
7.2.2 免疫兔子CSF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7.2.3 攻毒兔子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7.2.3.1 兔子体温变化 |
7.2.3.2 攻毒兔子脾脏变化 |
7.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险分析 |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2.2.1 畜牧业经济 |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
2.2.5 畜禽养殖方式 |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
2.4.3 目标任务 |
2.4.4 主要工作措施 |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3.4.2 重要性原则 |
3.4.3 可操作性原则 |
3.4.4 相对稳定原则 |
3.4.5 相对独立原则 |
3.4.6 易于评价原则 |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
3.5 风险评估指标 |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
3.5.2 目标要素层(X) |
3.6 指标评判标准 |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1 潜在致病因子 |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
4.2.1 口蹄疫 |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
4.3.1 猪瘟 |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
4.5.1 非洲猪瘟 |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
4.6.1 新城疫 |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
4.8.1 猪流行性腹泻 |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8)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一 |
1. PR病原学概述 |
1.1 PRV的形态结构 |
1.2 PRV的理化特性 |
1.3 PRV主要特征 |
1.4 PRV的生物学特性 |
1.5 PRV培养特性 |
1.6 PRV致病机理 |
2. PR流行病学 |
2.1 PR的流行动态 |
2.2 我国猪伪狂犬的流行动态 |
2.3 猪伪狂犬病流行新特点 |
2.4 PR临床症状 |
2.5 病理变化特征 |
2.6 云南省猪伪狂犬的流行动态 |
3. P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1 血清学检测方法 |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3.3 病毒分离(VI)与动物接种试验 |
3.4 HE染色镜检及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3.5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 |
3.6 鉴别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二 |
1. PRV、PCV2对养猪业生物安全影响 |
2. PRV和PCV2混合感染的危害 |
3. PR防控研究进展 |
3.1 国外PR防控研究 |
3.2 我国PR的防控研究 |
4. 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RV和PCV2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混合感染仔猪病理学特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病毒来源 |
1.3 试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试验方法 |
1.6 结果判定 |
2. 结果 |
2.1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2.2 体温变化规律比较 |
2.3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2.4 大体剖解病理变化 |
2.5 H.E染色显微镜病理变化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组织器官病毒消长及排毒规律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病毒来源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设备及材料 |
1.5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攻毒试验前四种病原PCR检测结果 |
2.2 感染仔猪内脏器官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3 感染仔猪肝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4 感染仔猪脾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5 感染仔猪肺脏组织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6 感染仔猪肾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7 感染仔猪腹股沟淋巴结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8 感染仔猪小脑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9 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病毒载量变化规律比较 |
2.10 单感染和混合感染病毒载量变化规律比较 |
2.11 感染仔猪血液中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12 感染仔猪鼻拭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2.13 感染仔猪肛门拭子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对仔猪免疫抑制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实验分组及样品采集 |
1.3 试剂和仪器 |
1.4 方法 |
1.5 细胞因子数据处理 |
1.6 ELISA抗体试验方法步骤 |
2. 结果 |
2.1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2.2 补体测定结果 |
2.3 免疫球蛋白IgG |
2.4 血细胞数量变化规律 |
2.5 PRV感染抗体检测结果 |
2.6 PCV2感染抗体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模式猪场的要求与选择 |
1.4 示范猪场的要求与选择 |
2. 结果 |
2.1 模式猪场净化前后检测结果 |
2.2 示范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效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易感动物 |
2.3 传播途径 |
2.4 流行特点 |
3 临床症状 |
3.1 仔猪 |
3.2 架子猪、肥猪和成年猪 |
4 病理变化 |
4.1 病理剖检 |
4.1.1 肉眼变化: |
4.1.2 镜检变化: |
4.2 组织学变化 |
5 诊断 |
5.1 诊断要点 |
5.2 类症鉴别 |
5.2.1 猪流行性腹泻 (PED) : |
5.2.2 轮状病毒感染 (swine rotavirus disease) : |
5.2.3 仔猪白痢 (俗称仔猪奶泄) : |
5.2.4 仔猪黄痢: |
5.2.5 仔猪副伤寒: |
5.2.6 仔猪红痢 (梭菌性肠炎) : |
5.3 实验室诊断 |
5.3.1 病毒分离和鉴定: |
5.3.2 免疫组化技术: |
5.3.3 血清学方法 |
5.3.3.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filtration, ELISA) : |
5.3.3. 2 病毒中和试验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VN) : |
5.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5.3.4. 1 核酸探针: |
5.3.4. 2 RT-PCR方法: |
6 防治 |
6.1 预防 |
6.1.1 自繁自养与从阴性猪场引种: |
6.1.2 加强管理, 定期消毒: |
6.1.3 免疫预防: |
6.2 治疗 |
(10)猪SVA感染PK-15细胞microRNAs和mRNA表达谱数据库的建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A型塞内卡病毒研究概况 |
1.1.1 SVA的形态及基因组结构 |
1.1.2 SVA引起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3 SVA的致病性研究 |
1.1.4 SVA的传播 |
1.1.5 SVA的诊断方法 |
1.2 抗病毒天然免疫 |
1.2.1 RLR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
1.2.2 TLR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
1.2.3 NLR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
1.3 miRNA的研究进展 |
1.3.1 miRNA的产生及作用机制 |
1.3.2 miRNA与小RNA病毒 |
1.3.3 miRNA的主要研究手段 |
1.3.4 miRNA – mRNA靶标调控网络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细胞、毒株 |
2.1.3 基因工程菌与质粒 |
2.1.4 细胞培养与病毒分离培养相关试剂 |
2.1.5 酶类与主要试剂 |
2.1.6 Western Blot相关材料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SVA临床样品的检测 |
2.2.2 SVA的分离鉴定 |
2.2.3 SVA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2.2.4 miRNA高通量测序试验 |
2.2.5 mRNA芯片实验 |
2.2.6 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2.2.7 Western Blot鉴定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8 细胞因子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VA的分离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3.1.1 病料的检测结果 |
3.1.2 SVA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3 七株SVA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
3.2 miRNA测序数据分析 |
3.2.1 SVA感染PK-15 细胞的鉴定结果 |
3.2.2 小RNA测序数据处理及片段长度分布统计 |
3.2.3 已知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3.2.4 已知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分析 |
3.2.5 新miRNA的预测和差异表达分析 |
3.2.6 荧光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 |
3.3 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
3.3.1 RNA样品质检结果 |
3.3.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
3.3.3 荧光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3.4 mRNA – miRNA联合分析 |
3.4.1 与RLR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4.2 与TLR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4.3 与NLR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4.4 与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4.5 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相关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4.6 免疫相关miRNA – mRNA关联分析 |
3.5 SVA感染对I型干扰素及信号转导分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6 SVA感染PK-15 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浓度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四株SVA的分离鉴定及临床病料的混合感染情况 |
4.2 七株SVA的序列分析 |
4.3 SVA感染PK-15 细胞后miRNA的变化及分析 |
4.4 免疫相关miRNA – mRNA的关联分析 |
4.5 SVA感染后I型干扰素和信号转导分子mRNA水平的变化及分析 |
4.6 SVA感染PK-15 细胞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分析 |
4.7 小结 |
4.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附表表1 差异表达的 miRNA |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传染性水泡病感染途径试验及含毒量的测定[J]. 扬州肉类联合加工厂.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D]. 谢彩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鉴别诊断[J]. 王永坤,周阳生,李德明.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0(01)
- [5]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 猪业科学, 2010(04)
- [6]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口蹄疫[J]. 徐斯良. 福建畜牧兽医, 2001(03)
- [8]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D]. 宋春莲. 扬州大学, 2016(02)
- [9]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 陈会良.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Z1)
- [10]猪SVA感染PK-15细胞microRNAs和mRNA表达谱数据库的建立及关联分析[D]. 伍绮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