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清[1](2019)在《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会增加患者卒中和心衰的发生风险。当前针对房颤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且各种方式利弊共存,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优方案;同时患者对各种治疗方式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价值判断。因此,房颤的治疗决策十分复杂,需要患者参与,但如何让患者切实参与到治疗决策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医护人员只有明晰患者“实际如何”做治疗决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参与决策。基于此,本研究以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引入信息板技术(追踪决策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技术)综合分析房颤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和主要特征,探索影响其参与决策因素,并客观分析其决策信息加工特征,以期为后续促进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决策沟通提供指导。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包括如下三部分研究内容: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通过对18名房颤患者进行关于治疗决策经历的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房颤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明确患者决策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及主要特征,明晰患者的决策信息需求,了解可能影响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因素。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依据文献回顾和研究一结果确定所要调查的影响因素,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两家三甲医院心内科病房和门诊的330名房颤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房颤患者的个体因素(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因素、健康素养、决策参与偏好)、人际间因素(感知的参与促进、对医方的信任)及决策情境因素(房颤知识)对其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并分析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其决策冲突等的影响。3、基于信息板技术的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依据研究一结果选定房颤患者常见的两类决策任务——药物选择任务和治疗方式选择任务,结合文献回顾,选定各治疗方案的信息线索,制作决策任务材料,采用信息板技术追踪房颤患者两类决策任务的决策过程,客观分析患者治疗决策的信息加工特征(信息关注点/信息线索偏好、信息加工方式);探索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被动型、合作型、主动型)和任务类型(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对信息加工特征的影响;并探究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满意度及决策冲突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18名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经历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了“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含多阶段”、“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3大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包含若干亚主题。(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括治疗决策情境的形成、治疗决策信息的获取、治疗决策方案的评价、治疗决策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决策后评价五个阶段。(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个体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认知、参与偏好)、人际间因素(家属支持、信任、医方支持)和决策情境因素(信息)。(3)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表现为: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大、关注的信息内容丰富、期望的信息形式多样,信息的加工分析不同和使用程度不一。2、本研究针对295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1)房颤患者最倾向于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43.1%),其次是被动型(35.9%),最后是主动型(21.0%),实际决策参与方式中最多的是被动型决策参与(37.3%),其次是合作型(35.2%),最少的是主动型(27.5%)。Kappa检验提示,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51)。(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长期居住地、户口所在地、血栓风险CHA2DS2VASC评分、房颤症状EHRA分级、房颤导致的住院次数、决策参与偏好的房颤患者在实际决策参与方式(即主动型、合作型和被动型)的构成比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不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房颤患者的患病时间、健康素养得分、使用书面健康信息的能力得分、与照护提供者的沟通能力得分、健康信息的评价能力得分、感知的参与促进得分、信任得分、仁爱得分、技术能力得分、疾病感知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患病时间、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年龄<65岁以及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合作型决策参与方式的阻碍因素,感知的参与促进和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合作型决策参与方式的促进因素;年龄<65岁,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和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主动型决策参与方式的阻碍因素,使用书面健康信息的能力和感知的参与促进是房颤患者采用主动型决策参与方式的促进因素。(3)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患者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房颤患者在决策冲突中的知情维度得分、价值澄清维度得分和支持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合作型患者的知情得分、价值澄清得分显着低于被动型和主动型患者,合作型和主动型患者的支持得分显着低于被动型患者(P均<0.05)。3、本研究通过应用信息板技术追踪90名房颤患者的两类决策任务(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发现如下特征:(1)信息关注点:○1房颤患者在两类决策任务内对信息线索的重要性主观评分和平均点击次数(重要性的客观评分)间存在显着差异(Z=-2.521,P=0.012)。○2两类任务间的信息线索平均加工时间有差异,治疗方式选择任务的治疗目的、治疗效果、治疗风险等信息线索的平均加工时间长于药物选择任务,药物选择任务的治疗注意事项平均加工时间长于治疗方式选择任务。(2)信息加工方式:○1药物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是(107285.41±67706.45)ms,治疗方式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是(114355.60±64199.89)ms;药物选择的信息搜索深度为(0.93±0.73)、信息搜索模式为(0.19±0.47),治疗方式选择的信息搜索深度为(1.08±0.69)、信息搜索模式为(0.14±0.55)。○2 3*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平均决策时间、信息搜索深度和信息搜索模式上,交互效应均不显着(P均>0.05),决策参与偏好的主效应均显着(P均<0.05),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患者平均决策时间、信息搜索深度均显着高于被动型偏好患者;任务类型在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搜索深度上主效应显着(P均<0.05)。(3)决策参与偏好、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满意度及决策冲突的关系分析发现,在治疗方式选择任务中,房颤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信息搜索深度能够负向预测决策冲突;且以信息搜索深度为中介变量时,参照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合作型偏好的相对中介效应显着,相对直接显着显着;主动型偏好的相对中介效应不显着,相对直接效应显着。研究结论: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含多阶段,包括治疗决策情境的形成、治疗决策信息的获取、治疗决策方案的评价、治疗决策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决策后评价五个阶段;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表现为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大、关注的信息内容丰富、期望的信息形式多样,信息的加工分析不同和使用程度不一。2、房颤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实际的实际决策参与方式间的一致性一般。房颤患者实际决策参与受到年龄、患病时间、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决策参与偏好和感知的参与促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决策参与方式为合作型的患者在知情和价值澄清上的冲突体验少于被动型和主动型。3、房颤患者在治疗决策过程中,对信息线索的重要性主、客观评分间存在差异。治疗方式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搜索深度均高于药物选择,且两个任务内的信息搜索模式存在差异。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房颤患者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深度显着高于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患者。在治疗方式选择任务中,患者决策参与偏好和信息搜索深度会影响患者的冲突体验,其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会通过加深信息搜索深度来降低冲突体验。4、临床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促进合作型决策参与;根据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及关注点,针对性地给予信息支持,满足患者治疗决策信息需求;关注患者决策过程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陈亚武[2](2018)在《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我科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病例在接受全胸腔镜手术及正中开胸手术治疗后,通过对照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病例的围手术期创伤及短期效果,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从而为此类患者选择更为安全有效、创伤更小的手术方式。研究方法:筛选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共行二尖瓣置换228例,其中110例未行射频消融术,118例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发现其他病变需改变术式52例,剩余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6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腔镜组37例患者,男10例,女27例。其中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33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房颤4例,术中行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合并三尖瓣成型5例,行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32例。正中开胸组男7例,女22例,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24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房颤5例,术中行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合并三尖瓣成型4例,行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25例。着重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转归及近期随访情况并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疼痛药物使用情况、引流量、术中关胸时间及并发症例数等资料,远期进行房颤治疗效果与左室射血分数随访,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有效性,对比两种手术的优劣性,为医疗及患者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治疗中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研究结果:6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在手术时间(p<0.05),体外循环时间(p<0.05),关胸时间(p<0.01),围术期失血量(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p<0.05),ICU停留时间(p<0.05)、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0.01),切口范围(p<0.01)、引流量(p<0.01)、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p<0.05)等方面完全胸腔镜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主动脉阻闭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术后EF值及房颤的治疗效果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并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并房颤安全有效,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关胸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各方面均优于正中开胸心脏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Kernan Walter N.;Ovbiagele Bruce;Black Henry R.;Bravata Dawn M.;Chimowitz Marc I.;Ezekowitz Michael D.;Fang Margaret C.;Fisher Marc;Furie Karen L.;Heck Donald V.;Johnston S. Claiborne (Clay);Kasner Scott E.;Kittner Steven J.;Mitchell Pamela H.;Rich Michael W.;Richardson DeJuran;Schwamm Lee H.;Wilson John A.;[3](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文中研究表明本更新版指南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为上述患者提供二级预防的临床医生。这些循证推荐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还对各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意见,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妊娠。此外,还有专门的章节对颅内出血后抗栓和抗凝治疗的应用以及指南的实施进行了讨论。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4](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文中认为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黄晶,王志刚,李增高,罗开良,凌宗秀,蒲世玉,王冬,李德旺[5](2001)在《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评价最优心率 (Rapp)方法指导二尖瓣狭窄 (MS)并心房颤动 (AF)患者控制心率以改善心脏泵功能的可行性和作用。方法 以Rapp系列公式个体化地设定心率控制目标 ,并通过心率调节方法使心率接近Rapp ,比较心率调节治疗前后临床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 所有病例接受心率调节治疗且无技术障碍 ,本组患者Rapp为 (76 .5± 7.6 )次 /min ,分布范围为 5 8.7~ 98.7次 /min ,经心率调节治疗后临床状况及心脏泵功能改善。结论 按Rapp方法调节心率切实可行 ,MS并AF患者心率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该方法为引导临床个体化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提供了新方法
黄晶,王志刚,陈运贞,李增高,罗开良,凌宗秀,蒲世玉,王冬,李德旺[6](2001)在《用多普勒超声测算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最优心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 (MS)并心房颤动 (AF)患者使心室率与左室充盈量协调从而改善心脏泵功能的方法。方法 在二尖瓣水平以多普勒超声体积血流方法建立以心室率为变量的心输出量方程。结果 通过数学方法导出最优心率和最大心输出量公式。结论 该系列公式为深化MS并AF血流动力学的认识并估算心脏泵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为临床定量化、个体化地控制心室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确立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信息板技术的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是有限理性的 |
二、房颤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现状分析 |
三、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患者决策冲突的影响 |
五、促进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思考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任务材料 |
附录五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任务信息板界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情况 |
三、专利 |
致谢 |
(2)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材料 |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
1.2 手术器械及设备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手术情况比较 |
3.3 创伤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对比 |
3.4 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对比 |
3.5 临床预后比较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 料 与 方 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仪器与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一、3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
二、第1次检查时Rapp和血流动力学状况 |
三、复检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
讨 论 |
(6)用多普勒超声测算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最优心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MS并AF的血流动力学及多普勒频谱特征 |
1.心率代偿与左室充盈量的冲突: |
2.左心室充盈速度: |
3.二尖瓣开口面积: |
4.左室充盈时间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
二、最优心率系列公式的建立 |
1.MS并AF患者心输出量方程的建立: |
2.最优心率 (Rapp) 公式的建立: |
3.最大心输出量 (CO max ) 公式的推出: |
三、最优心率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 |
1.MS并AF的心室率: |
2.最优心率系列公式的应用: |
3.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
4.最优心率方法的局限性 |
四、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D]. 吴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2]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病例对照研究[D]. 陈亚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3]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J]. Kernan Walter N.;Ovbiagele Bruce;Black Henry R.;Bravata Dawn M.;Chimowitz Marc I.;Ezekowitz Michael D.;Fang Margaret C.;Fisher Marc;Furie Karen L.;Heck Donald V.;Johnston S. Claiborne (Clay);Kasner Scott E.;Kittner Steven J.;Mitchell Pamela H.;Rich Michael W.;Richardson DeJuran;Schwamm Lee H.;Wilson John A.;.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4(11)
- [4]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J].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02)
- [5]最优心率方法在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中的导向作用[J]. 黄晶,王志刚,李增高,罗开良,凌宗秀,蒲世玉,王冬,李德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01)
- [6]用多普勒超声测算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最优心率[J]. 黄晶,王志刚,陈运贞,李增高,罗开良,凌宗秀,蒲世玉,王冬,李德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