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学功能

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学功能

一、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1](2021)在《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和口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分析两者与CRS患者其他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nNO和FeNO运用于CRS患者的临床价值,为CRS诊治提供新的认识。方法:选取2019年09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并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CRS患者159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通过体检中心纳入无鼻部症状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纳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药物史等进行详细的标准化问卷调查。根据鼻内镜及鼻窦CT表现分别计算试验组的Lund-Kennedy和Lund-Mackay评分;所有纳入对象均需进行nNO、FeNO检查,将CRS的NO检测值与其他客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4.0进行分析,各组研究对象间比较选择方差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CRSwNP患者nNO浓度(188.72±65.77)ppb明显低于CRSsNP患者(258.04±92.71)ppb及正常对照组(426.70±106.03)ppb(P<0.001);2.在CRSsNP和CRSwNP患者的两个亚组,非特应性组nNO浓度更低,CRSsNP中非特应性vs特应性为(217.23±71.15)ppb vs(314.16±90.31)ppb,CRSwNP中非特应性vs特应性为(154.74±48.21)ppb vs(225.25±62.85),P均<0.001;3.CRS的nNO值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r=-0.30,P=0.0001),与Lund-Kennedy评分无明显相关性;4.正常对照组的FeNO为(16.75±5.93)ppb。CRSwNP患者FeNO浓度(25.59±10.05)ppb略高于CRSsNP患者(23.20±8.09)ppb,但无统计学差异(P=0.10)。CRSwNP和CRSsNP患者FeNO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5.CRS的FeNO浓度与Lund-Mackay评分呈正相关(r=0.40,P<0.0001),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56,P<0.0001);6.CRS中FeNO值大于30 ppb患者占28%,其中26例为CRSwNP患者,18例为CRSsNP患者。结论:1.nNO可将CRS患者与健康人较好地区分;特应性组患者较非特应性组nNO浓度增高;nNO测定作为一项快捷、无创的检测方法,对CRS的诊断或病情评估具有一定价值,但nNO会受鼻黏膜特应性状态的影响。2.CRS中FeNO值增高,尤其是处于特应状态的CRS患者,提示合并下气道嗜酸性炎症;CRS与哮喘的发病有着一定的联系,对无哮喘症状的CRS患者测定FeNO,有助于对CRS患者气道炎症情况作出判断,预防哮喘的发生、发展,为后期的精确治疗提供依据。

孟志军[2](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张政[3](2020)在《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文中认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水、植物、动物,以及日常生活和临床等环境。由于其具有复杂多样的营养和代谢系统,因此与急性和慢性感染相关。无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宿主中,铜绿假单胞菌都持续面对复杂的环境挑战,因而进化形成了精密的信号转导系统——双组分调节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来调节其对外界的应答反应,协调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原核细胞的主要信号转导方式,使细菌能够感知胞外信号,从而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铜绿假单胞菌中诸多的未知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否与皮肤伤口感染相关,以及双组分调节系统如何发挥其致病功能从而促进感染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分析了铜绿假单胞菌PA14的转座子突变文库的高通量测序(Tn-seq)结果,进一步筛选了铜绿假单胞菌在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与其致病性相关的双组分调节系统,最终得到显着影响皮肤伤口感染的四个未知的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分别是PA1449420、PA1445870、PA1464570和PA1432570(已命名为nioS,并已完成了初步的致病机制研究),并对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为了研究PA1449420、PA1445870、PA1464570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在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具体的功能机制,实验首先构建完成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的基因敲除菌株。利用基因敲除菌株进行了小鼠皮肤伤口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三株基因敲除株感染皮肤伤口的能力显着受损,表明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Tn-seq结果的正确性。为了研究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如何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的,我们对这三株基因敲除菌株进行了RNA-seq分析。RNA-seq结果表明PA1445870调节包括群体感应、细菌趋化性和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A1449420调节包括亚钼蝶呤和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A1464570调节包括铁吸收、群体感应以及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上述结果说明,PA1445870,PA1449420和PA1464570可以通过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表达来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提高致病性。前期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调节系统NioSR调节反硝化系统相关的基因比较显着,其中在反硝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受到NioSR调节最明显,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NioSR调节反硝化系统基因norCBD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qPCR检测结果发现不管是好氧还是厌氧培养条件下,△nioSR菌株中一氧化氮还原酶亚基基因norC的表达显着下调。同时,体外一氧化氮杀菌实验结果表明,△nioS、△nioR和△nioSR抵抗一氧化氮杀伤的能力与野生株相比显着下降,表明NioSR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的表达来降解一氧化氮,从而抵抗一氧化氮杀伤。小鼠皮肤伤口感染实验表明△norCBD菌株感染小鼠皮肤伤口的能力显着下调,表明norCBD基因在促进皮肤伤口的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NioSR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来降解一氧化氮,以抵抗一氧化氮杀伤,从而促进其在皮肤伤口中的感染。为了确定NioSR是否与已知的反硝化通路相关的调节子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分别构建了在PA14野生株背景下和△nioSR菌株背景下anr,dnr,atvR,narXL基因敲除菌株。随后对不同基因敲除株在厌氧条件下不同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NR处于最上级,可以激活DNR和NarXL的表达,但会抑制AtvR的表达,DNR与NarXL略有相互调节作用,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另外,结果表明NioSR能够抑制AtvR和NarL的表达,但对ANR和DNR的表达均没有影响,同时ANR,DNR,AtvR和NarXL对NioSR的表达也均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NioSR是不受已知反硝化系统调节子调控的新型反硝化调节系统。综上所述,本课题证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通过调控下游毒力因子的表达来促进皮肤伤口感染,并进一步阐明NioSR在皮肤伤口中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免疫毒性分子一氧化氮以增强皮肤伤口感染的机制,为解决临床烧伤和皮肤伤口感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陈琼芳[4](2020)在《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在NO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碳量子点由于其纳米级的粒子尺寸、良好的电子传导能力、抗光漂白性、以及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荧光标记、生物成像、活体分析和医学诊断等领域比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氧化氮(NO)作一种重要的活性氮和信号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活性变化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对生物体中NO进行在线实时检测,有望实现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高效治疗。然而,NO在生物体中化学性质不稳定,半衰期短,浓度低且不易分离,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更具选择性、特异性、灵敏性的测定方法,以期实现NO的活体在线检测,为临床上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指导。本研究以邻苯二胺和硫脲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对NO有特异性响应的碳量子点(NO-CDs),并对其进行紫外、红外、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表征。研究碳量子点的激发光和发射光之间的关系,碳量子点浓度、缓冲溶液的p H、光照时间、保存时间以及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探索最佳检测条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邻苯二胺作为原料,对合成的碳量子点表面引入大量的邻苯二胺,通过邻苯二胺与NO特异性反应实现对NO的选择性检测;(2)碳量子点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其荧光强度不随光照时间、保存时间和其他离子的干扰而改变,体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比较适合NO的检测。(3)NO能选择性使NO-CDs荧光淬灭,其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同硝普钠(NO供体)浓度呈线性相关。(4)NO-CDs对NO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低检测浓度达10nmol/L,显示NO-CDs具有较大潜力实现NO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实时监测。本研究为实现NO的选择性检测和NO活体实时检测奠定重要基础,后期工作有望从细胞和活体层面探讨NO-CDs对NO的在线检测,期望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李静[5](2020)在《基于CRDS的呼气分析技术在糖尿病和肺癌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呼气分析技术具有无创、简便和快速的特点,为重大慢性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种高应用前景的方法。当前,解决呼气分析诊断重大慢性疾病走向临床应用的挑战在于,发展先进的呼气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对特定疾病人群进行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呼气分析,建立呼气生物标记物与人体异常(疾病、健康、外部环境影响)诊断参数的定量相关性。方法:使用基于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技术的呼气丙酮分析仪测量了 200名健康志愿者和17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患者的呼气丙酮,同时对实验室前期积累的65名健康志愿者、30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和22例T1D患者的呼气丙酮数据进行再分析,以上志愿者均控制运动、压力、饮食以及疾病等条件,评价空腹呼气丙酮及联合其影响因素在糖尿病筛查中的作用。使用基于CRDS技术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分析系统,测量了 4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和284例健康志愿者FeNO含量。对FeNO浓度数据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评估FeNO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结果:T1D患者的空腹呼气丙酮浓度(2.24±1.43 ppmv)明显高于健康人(1.43±0.55 ppmv)与T2D患者(1.41±0.73 ppmv);男性患者空腹呼气丙酮浓度均高于女性患者;健康人空腹呼气丙酮浓度与年龄成正相关关系(R=0.312);T1D患者空腹呼气丙酮浓度与BMI成正相关(R=0.33);T2D患者空腹呼气丙酮浓度与身高成正相关(R=0.18);空腹呼气丙酮浓度对T1D的诊断有意义(AUC=0.853),联合BMI对T1D的诊断有意义(AUC=0.886);空腹呼气丙酮浓度联合性别以及身高对T2D的诊断有意义(AUC=0.672);原发性肺癌患者的FeNO水平(34.13±17.21 ppbv)高于健康对照者(20.95+12.12 ppbv)。各组间在肺癌类型、分期、性别、吸烟情况、年龄、BMI、禁食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FeNO水平有助于评估肺癌患者(AUC=0.728,敏感性=0.798,特异性=0.55,P<0.01)。结论:呼气丙酮联合糖尿病患者临床指标在T1D和T2D的诊断上有应用潜力。基于CRDS技术的FeNO分析有望为肺癌提供一定诊断依据。

陈燕[6](2020)在《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果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干果的主产区之一,其中很有特色的干果为杏干和红枣。杏干和红枣在长期贮藏时易发生霉变(真菌毒素)及滋生虫患,使其失去食用价值,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干果主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AFT)和赭曲霉毒素A(OTA),误食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新疆杏干和红枣贮期病害防治技术和真菌毒素清除的方法,对干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含有自由基的气态分子,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气体熏蒸剂影响生物体内相关酶的活性,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从而有效控制果品采后的真菌病害。本论文以新疆红枣和杏干为研究试材,针对干果贮期真菌病害和毒素积累等问题,采用气体熏蒸处理技术,考察了NO熏蒸对干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NO熏蒸对干果表面优势菌及病害的抑制作用,探讨了NO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明确了其对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论述如下:1、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和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以SO2熏蒸作为阳性对照,考察了NO熏蒸对鲜杏熏蒸后再晾晒制成杏干后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结果说明:(1)NO熏蒸对杏干中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意大利青霉(P.italicum)引起的病害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500μL/L NO熏蒸在72 h内病害指数为0,完全抑制了杏干体内病害的发生。(2)1500μL/L NO熏蒸能显着减少杏干自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杏干霉变率、虫蛀率、菌落总数(TAMC)和霉菌酵母计数(TYMC);900μL/L NO熏蒸可较好的保持杏干的贮藏品质,延缓褐变度的上升,减少水分活度(Aw)、水分、可滴定酸(TA)、可溶性固形物(TSS)、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抑制抗坏血酸(As A)的氧化和营养成分损失;熏蒸结束后NO残留量符合现行标准。(3)NO熏蒸鲜杏再经制干后,200μL/L NO熏蒸较好保持杏干含水量、Aw和表面色泽;延缓果实失重的下降和褐变的上升,维持TSS、总酸、As A和还原糖含量在较高水平,且无有害残留。表明NO熏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杏干病害的发生,保持了贮藏品质,提高了食用安全性。2、研究了NO熏蒸对红枣优势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筛选出适宜的NO熏蒸浓度,考察了NO对红枣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灰枣为研究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NO熏蒸显着降低了A.niger引起灰枣病害的发生,600μL/L的NO可以完全抑制黑曲霉病,抑制率为100%;显着降低灰枣失重率、霉变率、虫蛀率、褐变度和微生物总量(TAMC和TYMC);有效延缓了水分、TSS、还原糖、TA和As A含量的下降。结果表明NO熏蒸显着抑制了灰枣的真菌病害,明显减少了营养成份的损失,很好保证了灰枣的原有品质。3、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和红枣等干果优势菌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体外抑制机制,比较了NO和SO2对三种干果优势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处理后,NO熏蒸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菌落扩展和菌丝体生长。NO对这三种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600、450、450μL/L和33、27、27 m L/L;SO2为450、450、450μL/L和87、67、27 m L/L。NO显示出与SO2相同或更优的抑菌效果。在MFC和MIC条件下,NO熏蒸完全抑制了干果中优势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减少了菌丝体的生物量。经研究发现其抑制机制为:NO熏蒸破坏了质膜的完整性,增加了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改变了菌丝体的微观结构,使得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并使其致死。4、研究了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产生毒素的影响,明确了NO对真菌毒素清除作用的作用途径。由体内实验结果得知,NO熏蒸能减少A.flavus和A.niger引起杏干病害的腐烂率和菌落数量;对杏干中A.flavus产生的Aflatoxin B1(AFB1)、Aflatoxin B2(AFB2)、Aflatoxin G1(AFG1)、Aflatoxin G2(AFG2)和A.niger产生的Ochratoxin A(OTA)真菌毒素均有强的抑制作用,培养10 d后NO熏蒸使得杏干中AFB1、AFB2、AFG1、AFG2和OTA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1.53%、49.75%、49.50%、49.13%和43.88%;显着减少了杏干中真菌毒素积累。由体外实验结果可知,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在培养基中真菌毒素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O熏蒸浓度与真菌毒素含量密切相关,低浓度NO熏蒸(1500μL/L NO,1倍)对标准溶液中真菌毒素仅有轻微的清除效果,而高浓度NO熏蒸(150m L/L NO,100倍)对毒素具有强的清除能力,使得标准溶液中OTA、AFB1、AFB2和AFG1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5.56%、45.51%、1.52%和35.76%。以上结果表明:NO熏蒸对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1)NO熏蒸控制了杏干表面真菌数量和抑制了培养基中真菌生长发育,减少了真菌毒素的产生和积累;(2)NO熏蒸通过对真菌毒素的直接清除,进而降低了真菌毒素的含量和积累。综上所述,NO能很好地抑制杏干和红枣在贮藏时真菌的生长,减少真菌病害的发生,降低真菌毒素对干果的污染,可保证贮藏后杏干和红枣的品质,并表现出了与SO2处理相似或者更优的效果。因此,NO可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安全有效的用于干果贮藏的气体熏蒸剂。NO熏蒸技术的研究,为NO熏蒸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食品安全和干果食用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安然[7](2020)在《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百分数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EOS%),探究二者与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收集六安市人民医院呼吸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住入院被诊断为AECOPD的患者,依据入院时查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分为EOS>2%组(阳性组)和EOS≤2%组(阴性组)。测定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天数等指标比较并分析。结果阳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EOS%显着高于阴性组,阳性组患者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较阴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呈正相关(r=0.401,0.356,0.304,P<0.05)。阳性组患者的外周血EOS%与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呈正相关(r=0.362,0.376,P<0.05)。阴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在评估AECOPD患者气道炎症方面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两者正相关,对于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炎症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任倩[8](2020)在《虫胶涂层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肺栓塞等的治疗手段为植入血管支架或下腔静脉滤器。二者在植入过程中均会与血管的内皮细胞接触,造成炎症细胞的激活及凝血级联反应的发生,导致血栓形成或血管内膜厚度增加。因此具有相同的要求,即抗凝抗增生。目前,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即在器械表面制备载抗增生药物的涂层,以实现抑制平滑肌增生的作用。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旧存在较高的晚期血栓发生率,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涂层会导致血管壁发生过敏反应及无菌性炎症,生物相容性仍然存在不足。理想的心血管器械涂层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血液相容性,在实现抗凝抗增生的同时还能够根据需求对内皮细胞的活性进行调控。研究发现,虫胶作为一种天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降解,作为涂层材料在医疗器械表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研究表明,人体中存在的微量元素铜及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具有抗凝血、抗增生及促进血管重建等重要作用,且铜能够通过催化NO供体促进人体内NO的释放。因此本研究中,选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虫胶,对其进行碱处理后,在Ti Cu薄膜表面制备装载NO供体SNAP的虫胶涂层,研究涂层的表面成分、稳定性及NO释放速率,并研究涂层抗凝血、抗菌行为、及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行为,希望在实现抗凝抗增生的同时,能够通过调控内皮细胞活性与增殖行为实现涂层在血管支架或下腔静脉滤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XPS结果显示,SNAP与虫胶之间为物理混和,未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载SNAP的虫胶涂层在浸泡一个月内,涂层稳定,并未发生大面积剥落现象。NO释放速率检测结果显示,载SNAP的虫胶涂层在短期(60 min)内能实现持续且稳定的NO释放。涂层在一个月内能够实现持续催化NO释放。碱处理虫胶涂层、载SNAP的虫胶涂层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行为、血小板粘附行为、溶血率、抗菌行为等实验结果显示:碱处理虫胶涂层及载SNAP的虫胶涂层均能够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活性和增殖行为,并都能一定程度抑制内皮细胞的活性。虫胶涂层的浸提产物抑制了平滑肌和内皮细胞活性,但通过降低虫胶浸提产物的浓度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且保持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血小板粘附及溶血率结果显示,虫胶涂层和载SNAP的虫胶涂层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其中载SNAP的虫胶涂层抑制血小板粘附效果最显着,所有样品溶血率均小于5%。抗菌实验结果显示,Ti Cu薄膜、虫胶涂层、载SNAP的虫胶涂层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其中载SNAP的虫胶涂层抗菌效果最显着,这是由于虫胶及Ti Cu薄膜、NO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性,因此认为三者发生了协同抗菌的作用。综上,虫胶涂层和载SNAP的虫胶涂层能够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皮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能够抑制血小板粘附与激活,不溶血,拥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虫胶涂层和载SNAP的虫胶涂层有望借鉴并应用在与血液接触的器械如静脉血栓滤器等表面改性领域。

王妞妞[9](2019)在《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体呼出气体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如何精确定量检测分析人体呼出气体的浓度迫在眉睫,其在医学诊断和疾病预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电化学传感器为核心传感单元设计了一套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人体呼出气体携带有独特的新陈代谢信息,如:人体呼气中一氧化氮、氨气、丙酮分别为哮喘疾病、肾病、糖尿病的标志气体。人体呼气检测因为无痛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能够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治疗成本并降低死亡率。本文介绍了人体呼气与哮喘疾病、糖尿病、肾病之间的致病机理并分析了人体呼出气体的检测方法。设计了一套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用来检测人体呼出的一氧化氮,氨气,丙酮,一氧化碳气体,实际中根据需求优先实现了人体呼出的一氧化氮气体检测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技术指标,硬件以及软件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STM32F103ZET6最小系统单元、数据存储、通信等硬件系统模块的设计和数据滤波、系统标定、人机交互系统、上位机程序等的软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的环境使用的是Altium Designer14,通过对系统硬件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元器件从功能、功耗等多方面对比分析之后,遵循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原则以及技术指标等,在Altium Designer14中模块化的画出系统的原理图,然后将每个元器件进行封装,根据硬件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完成PCB板的布线和绘制。硬件的具体设计从核心控制器的选型,核心传感器选型,最小系统设计和模块电路的设计,到数据存储模块,IIC电路设计,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电路等都依据硬件设计原则,满足最初的设计需求。在硬件设计的同时预留出可以拓展的接口,方便进行功能的扩展和技术的更新。本文中软件设计包含下位机和上位机的设计,软件设计要尽可能满足简单化,分模块化,移植性强,操作简单以及易学习等特点。下位机的软件结构包括系统初始化、信号采集处理、数字滤波、数据存储与读取、LCD彩屏显示、触屏按键输入以及串口通信等功能,上位机软件设计是在LABVIEW(实验室虚拟仪器集成环境)进行设计,通过串口与下位机进行通信,将下位机检测处理过的结果上传至上位机,进行缓存、波形显示。同时在缓存区的数据可以进行下载和数据查询,检测的数据可进行保存。上位机形成一个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检测观察,将检测结果下载成Excel、TXT及图片形式。本文对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分别进行了调试,确保硬件不存在连接错误,搭锡焊等情况,各模块电路和电压均达到理想状况;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运行无异常无错误,能够按照设计方案执行相应的操作。系统调试完成后,进行一氧化氮气体检测实验,首先通入标准气体对系统进行校准,校准后分别通入多个浓度标准气体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误差在0.865%FS。然后分别通入浓度为50ppb和99ppb的一氧化氮气体,模拟患者人体呼出一氧化氮气体,多次检测平均值分别达到47.62ppb和92.27ppb,检测误差分别是-0.238%FS和-0.673%FS。最后通过志愿者呼气进行检测,正常健康人体呼出一氧化氮浓度在1025ppb,系统检测的一位健康志愿者检测结果为16ppb。实验结果表明,人体呼出气体检测系统能够满足系统的功能指标和技术指标。

陈柏行[10](2019)在《具有NO可控释放性能的智能化水凝胶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一种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凋亡息息相关,还与伤口愈合过程有密切联系。目前将NO用于肿瘤治疗和促进伤口愈合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NO在上述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半衰期短、易扩散等性质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开发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好、能实现NO可控释放的供体系统对肿瘤治疗及促进伤口愈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对肿瘤微环境和伤口炎症微环境响应的可注射型智能水凝胶用于肿瘤协同治疗和抑菌促进伤口愈合。本论文的水凝胶材料由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水溶液和硼酸前驱体(TSPBA)水溶液两部分发生化学交联得到,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工作:(1)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用于NO可控释放及肿瘤联合治疗在该部分工作中,首先将质量分数为10%的PVA水溶液和10%的TSPBA水溶液混合成胶,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之后在水凝胶内负载化疗药物和内源性NO供体L-精氨酸(L-arginine,L-Arg),分别测试了其药物释放情况和NO释放情况。最后在体疗效评价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方式很好地抑制了小鼠肿瘤生长,延长了其生存周期。(2)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用于抑菌及促进伤口愈合在该部分工作中,在水凝胶内包覆了内源性NO供体L-Arg。首先通过体外的凝血指数实验(Blood Clotting Index,BCI)探究了该水凝胶对伤口部位渗出液的吸收情况。分别通过浊度法和平板计数法探究了该水凝胶敷料的抑菌性能,联合治疗组表现出优异的抑菌性能。为探究该水凝胶敷料在体应用的潜力,分别进行了MTT实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及皮肤敏感性实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智能水凝胶敷料具有极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小鼠伤口模型实验中,通过测定生长转化因子表达量、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马松染色实验(Masson)、CD31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及F4/80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评价该智能水凝胶对伤口愈合的促进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ROS响应型智能水凝胶包覆内源性L-Arg供体,改善了NO半衰期短、易扩散的弊端,并将其分别应用在肿瘤联合治疗和抑菌促进伤口愈合中。通过联合治疗不仅显着抑制了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加快了小鼠伤口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新生血管及巨噬细胞的表达,对伤口愈合有明显地促进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联合治疗策略,通过智能水凝胶包覆内源性NO供体实现了抑制肿瘤生长,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CRS纳入标准
        1.1.2 对照组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资料
        1.2.2 测定方法
    1.3 统计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nNO与 FeNO水平
    2.3 各组其它客观检查指标分析
    2.4 nNO在 CRS诊断中的应用
    2.5 nNO水平与鼻窦CT及内镜评分的相关性
    2.6 FeNO水平与鼻窦CT评分及EOS%的相关性
    2.7 FeNO水平增高的患者比例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鼻呼气一氧化氮检测在鼻部疾病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2.4 微循环基础
        2.4.1 微循环的定义
        2.4.2 微循环的功能
        2.4.3 微循环的调节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2.5 经皮微循环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6.3 红细胞与NO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2.9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训练安排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3.3.2 VO_(2peak)测试
        3.3.3 P4测试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3.3.5 血液指标测试
    3.4 数理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5 分析讨论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皮肤伤口感染
    2.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
    3.课题思路与目标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伤口感染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铜绿假单胞菌三对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的致病性验证
        3.3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对毒性因子的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NioSR降解一氧化氮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NioSR双组分调节系统调节铜绿假单胞菌反硝化系统基因
        3.2 NioSR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一氧化氮的降解
        3.3 一氧化氮还原酶NorCBD能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
        3.4 双组分调节系统NioSR与其它反硝化基因调节子的相互作用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4)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在NO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氧化氮的综述
        1.1.1 一氧化氮的简介
        1.1.2 一氧化氮的来源
        1.1.3 一氧化氮的检测方法
        1.1.4 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1.2 碳量子点的简介和研究进展
    1.3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3.1 自上而下方法
        1.3.2 自下而上方法
    1.4 碳量子点的性质
        1.4.1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质
        1.4.2 碳量子点的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
        1.4.3 碳量子点的其它性质
    1.5 碳量子点的应用
        1.5.1 碳量子点应用于分析检测
        1.5.2 碳量子点应用于生物成像
        1.5.3 碳量子点应用于光催化
        1.5.4 碳量子点应用于传感检测
        1.5.5 碳量子点应用于药物转移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碳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碳量子点的设计
        2.2.3 碳量子点的制备
        2.2.4 碳量子点的表征
第三章 碳量子点的应用
    3.1 NO-CDs稳定性和检测条件
        3.1.1 不同PH值下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质
        3.1.2 碳量子点的抗光漂白性
        3.1.3 碳量子点的化学稳定性
    3.2 碳量子点的特异性检测试验
    3.3 NO的定性响应
    3.4 NO供体的定量检测
    3.5 实际样品中NO供体的定量检测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CRDS的呼气分析技术在糖尿病和肺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呼气分析
    1.2 呼出气体与慢性疾病
        1.2.1 呼气丙酮与糖尿病
        1.2.2 呼出一氧化氮与肺癌
        1.2.3 呼吸生物标志物与肺癌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CRDS技术的呼吸气体检测
    2.1 高灵敏CRDS技术
    2.2 呼气丙酮检测方法
    2.3 便携式实时在线丙酮呼吸分析仪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RDS原理的FeNO检测系统
    3.1 NO红外光谱及其应用
    3.2 NO紫外光谱
    3.3 基于CRDS技术的FeNO检测分析系统
        3.3.1 基于CRDS技术的FeNO检测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3.3.2 FeNO测量方法
        3.3.3 FeNO测量分析系统稳定性及检测极限
        3.3.4 FeNO测量分析系统线性响应
        3.3.5 FeNO测量分析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重复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呼气丙酮的结果分析
    4.1 呼气丙酮样本采集
    4.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3 呼气丙酮受试者的统计信息及测量结果
    4.4 呼气丙酮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4.4.1 空腹丙酮浓度与性别的关系
        4.4.2 空腹丙酮浓度与年龄的关系
        4.4.3 空腹丙酮浓度与身高的关系
        4.4.4 空腹丙酮浓度与体质量的关系
        4.4.5 空腹丙酮浓度与BMI的关系
        4.4.6 糖尿病患者空腹呼气丙酮浓度与BGL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NO的应用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FeNO样本采集
        5.1.1 研究对象
        5.1.2 FeNO的采样
    5.2 FeNO试验结果与结论
        5.2.1 FeNO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5.2.2 FeNO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肺癌患者中的差异
        5.2.3 不同TNM分期肺癌患者FeNO水平的比较
        5.2.4 FeNO与性别、年龄、吸烟情况、BMI以及禁食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获得专利
致谢

(6)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及品质劣变问题
        1.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分析
        1.1.2 干果品质劣变及虫害问题
        1.1.3 干果致病菌及真菌(霉菌)毒素问题
    1.2 干果贮藏保质减损技术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3 气体熏蒸技术研究进展
    1.4 一氧化氮在果品保鲜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制干前、后杏干品质保持及贮期病害抑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致病菌的鉴定
        2.3.2 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2.3.3 NO熏蒸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
        2.3.4 NO熏蒸对鲜杏制干后杏干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红枣贮期品质保持及病害抑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NO熏蒸对灰枣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3.3.2 NO熏蒸对灰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NO对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4.3.2 NO对真菌的抑菌机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回收率与定量限
        5.3.2 NO熏蒸对体内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5.3.3 NO熏蒸对体外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百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综述
        参考文献

(8)虫胶涂层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支架与下腔静脉滤器的研究进展
        1.1.1 .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支架的研究进展
        1.1.2 .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下腔静脉滤器的研究进展
    1.2 .一氧化氮(NO)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1.2.1 .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
        1.2.2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1.3 .铜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1.3.1 .铜的生理作用
        1.3.2 .铜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
    1.4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
    1.5 .虫胶作为NO释放载体的研究
        1.5.1 .虫胶简介
        1.5.2 .虫胶的性能简介
        1.5.3 .虫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碱处理虫胶涂层制备及其材料学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虫胶碱处理过程
    2.4 .涂层样品的制备
        2.4.1 .TiCu薄膜的制备
        2.4.2 .虫胶涂层的制备
    2.5 .材料学表征
        2.5.1 .表面轮廓仪检测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SEM)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5 .润湿性检测(WCA)
        2.5.6 .涂层结合力检测
    2.6 .结果与分析
        2.6.1 .涂层厚度测量
        2.6.2 .涂层表面形貌
        2.6.3 .红外结果与分析
        2.6.4 .XPS结果与分析
        2.6.5 .表面润湿性结果与分析
        2.6.6 .结合力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载SNAP的虫胶涂层的材料学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载SNAP的虫胶涂层的制备
        3.3.1 .SNAP简介
        3.3.2 .涂层的制备
    3.4 .材料学表征
        3.4.1 .扫描电镜及能谱检测(SEM& EDS)
        3.4.2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4 .涂层的稳定性研究
        3.4.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3.4.6 .润湿性检测(WCA)
        3.4.7 .一氧化氮(NO)释放速率检测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涂层表面形貌
        3.5.2 .FTIR结果与分析
        3.5.3 .XPS结果与分析
        3.5.4 .涂层稳定性研究
        3.5.5 .一氧化氮(NO)释放速率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载SNAP前后的虫胶涂层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样品表面的细胞培养
    4.4 .样品浸提液的细胞培养
    4.5 .细胞活性评价
    4.6 .细胞活性与增殖行为结果分析
        4.6.1 .样品表面内皮细胞活性与细胞增殖行为研究结果
        4.6.2 .样品浸提液的内皮细胞活性与细胞增殖行为研究结果
        4.6.3 .样品表面平滑肌细胞活性与细胞增殖行为研究结果
        4.6.4 .样品浸提液的平滑肌细胞活性与细胞增殖行为研究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SNAP前后的虫胶涂层的血液相容性与抗菌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5.3 .血小板粘附与激活实验及材料溶血率测定
    5.4 .抗菌实验
    5.5 .涂层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讨论
        5.5.1 .血小板粘附与激活机制
        5.5.2 .涂层的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
        5.5.3 .涂层的溶血实验结果
    5.6 .涂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人体呼出气体与临床疾病的致病机理
        1.2.1 呼气中一氧化氮气体与哮喘疾病的致病机理
        1.2.2 呼气体中氨气与肾病的致病机理
        1.2.3 呼气中丙酮与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1.2.4 呼气中一氧化碳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致病机理
        1.2.5 呼气中可挥发性有机物与癌症的致病机理
    1.3 人体呼出气体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1.3.1 气体色谱检测法
        1.3.2 气体质谱检测法
        1.3.3 气体光谱分析检测法
        1.3.4 气体传感器技术检测法
    1.4 人体呼出一氧化氮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1.5 人体呼气检测仪发展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人体呼出气体浓度多组分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系统设计思想
        2.1.1 系统设计思路
        2.1.2 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的总体框图
        2.1.3 硬件设计原则
        2.1.4 低功耗设计原则
        2.1.5 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能的功能指标
        2.1.6 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的技术指标
    2.2 系统核心元器件的选型
        2.2.1 核心控制器分类
        2.2.2 核心传感单元选型
    2.3 STM32F103ZET6 最小系统设计
        2.3.1 系统电源电路
        2.3.2 系统复位电路
        2.3.3 启动模式设置接口电路
        2.3.4 JTAG程序下载调试电路
    2.4 数据存储模块
        2.4.1 I2C简介
        2.4.2 EEPROM数据存储模块
    2.5 通信模块
    2.6 人机交互模块及液晶显示模块
    2.7 氨气传感器放大电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
    3.1 软件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的介绍
    3.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2.1 软件设计原则
        3.2.2 系统软件结构
    3.3 系统初始化模块
        3.3.1 串口初始化
        3.3.2 ADC初始化
        3.3.3 LCD初始化
        3.3.4 DMA初始化
        3.3.5 IIC初始化
    3.4 数据滤波算法
    3.5 检测系统标定
    3.6 人机交互模块
        3.6.1 触屏按键输入子程序
        3.6.2 液晶显示子程序
        3.6.3 通信模块
    3.7 上位机LABVIEW的程序设计
        3.7.1 上位机编程软件Lab VIEW简介
        3.7.2 上位机程序设计函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硬件系统调试
        4.1.1 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4.1.2 STMF103ZET6 核心处理器最小系统电路调试
    4.2 软件系统调试
        4.2.1 下位机-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的软件调试
        4.2.2 上位机调试用户操作界面及上位机程序调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气体检测与系统校准
        4.3.2 模拟呼吸道疾病患者人体呼出一氧化氮气体检测与分析
        4.3.3 志愿者呼出气体检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具有NO可控释放性能的智能化水凝胶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一氧化氮及其生理学作用
        1.1.1 一氧化氮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应用
        1.1.2 常见的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应用
        1.1.3 一氧化氮与伤口的关系及其应用
    1.2 智能水凝胶的种类及其应用
        1.2.1 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2.2 p H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2.3 光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2.4 化学生物物质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2.5 电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2.6 磁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用于NO可控释放及肿瘤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的合成
        2.2.3 水凝胶材料的表征
        2.2.4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包覆药物释放实验
        2.2.5 构建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
        2.2.6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用于肿瘤联合治疗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性能评价
        2.3.2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包覆药物释放效果
        2.3.3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疗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用于抑菌及促进伤口愈合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智能水凝胶的合成
        3.2.3 智能水凝胶体外吸附实验
        3.2.4 智能水凝胶体外抑菌实验
        3.2.5 智能水凝胶细胞毒性实验
        3.2.6 在体生物安全性及构建小鼠全层厚度皮肤切除伤口模型
        3.2.7 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促进伤口愈合实验
        3.2.8 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3.2.9 转化生长因子表达量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智能水凝胶体外吸附实验结果讨论
        3.3.2 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讨论
        3.3.3 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3.3.4 在体生物安全性及构建小鼠全层厚度皮肤切除伤口模型
        3.3.5 可控释NO的智能水凝胶促进伤口愈合实验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主要结论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D]. 胡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3]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D]. 张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在NO检测中的应用[D]. 陈琼芳. 西北大学, 2020(02)
  • [5]基于CRDS的呼气分析技术在糖尿病和肺癌中的应用[D]. 李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D]. 陈燕. 新疆大学, 2020(06)
  • [7]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百分数的相关性分析[D]. 安然.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虫胶涂层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D]. 任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人体呼出气体多组分检测系统研究[D]. 王妞妞.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具有NO可控释放性能的智能化水凝胶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应用研究[D]. 陈柏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一氧化氮与人体生物学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